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叔本华 尼采和唯意志主义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 克服叔本华否定意志的虚无主义 ▪ 依据: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和转换学说 ▪ 强力意志在全体上永恒同一的、永恒存在但又
处在生生不已、不断灭亡又不断产生的循环往 复的流变之中(一切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循环)
❖黑格尔按各门艺术表达精神的程度来区分 等级,叔本华按各门艺术让我们把握理念 的程度分等级。
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
音乐 文字艺术 历史画和人体雕塑 动物画和动物雕塑 园艺和风景画 建筑和水利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家之一。
把人归结为非理性的意情欲而与非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对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流派无不受其影响二意志主义哲学简介意志主义对我国的影响20世纪初通过日本流传到我国王国维第一个介绍叔本华和尼采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五四时期尼采思想被当作新思潮加以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赞其为时代的叛逆者20世纪3040年代被进一步介绍和研究80年代后尼采热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1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4.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宣扬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否认理性思维,
认为理性不是认识世界的武器,而只是强 力意志的工具。 ❖宣扬艺术,贬抑科学。科学是强力意志的 创造物和驯服工具。把一切工业社会的弊 病归因于宣扬科学和理性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人的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理性 ❖认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真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压抑方面, 使人们重新思考哲学、道德、宗教等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尼采 哲学的特点是,将生命的自我发展要求作 为解释生命意义的惟一基点,并以此重新 评价哲学、宗教、道德和社会制度的价值, 解说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意义。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一、生平及著作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出身于但泽(当年德国的但泽市,现为已成为波兰的格但斯克了。
)的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l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跟G·E·舒尔曼研修柏拉图和康德著作。
他为了向费希特学习,由哥廷根大学转到了柏林大学。
l811年向柏林大学提交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逻辑必然性,根据认识的充足根据律,一旦我们承认了前提,那么我们必然绝对地承认其结论。
2.物理必然性,根据因果律,只要出现原因,结果肯定毫无疑问地随之而来。
3.数学必然性,根据存在的充足根据律,在正确的几何定理中所陈述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确实是该定理确定之关系,而且每一个正确计算也是不可辩驳的。
4.道德必然性,根据这种必然性,每一个人,甚至每只动物,只要产生一个动机,就得被迫去做符合个体生来具有且不可改变的特征的事情。
)由这篇论文,他1812年获得博士学位。
当时他24岁。
后来在魏玛他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歌德,非常崇敬歌德。
而且在F·迈耶尔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尤其受到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中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
从1820年起,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讲师,讲授“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中间有一个趣闻,就是曾经公开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但听课者从未超过三人。
1822年被聘为副教授,因为当时的影响力确实赶不上黑格尔,所以一愤之下就辞职了,因为是祖上是大银行家出身,所以后来就靠着丰厚的遗产来生活。
从l831年开始定居于法兰克福,直到逝世。
叔本华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文论思想反映在他的哲学著作中。
他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14) 、《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等。
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
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唯意志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的一种把情感意志作非理性解释,并将其作用无限夸大的唯心主义哲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1788—1860)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在法国度过童年。
曾就学于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因不满费希特的讲演,闭门自修。
1813年向耶拿大学提交论文《论因果律的四种根源》,次年获博士学位。
曾任柏林大学讲师(1820),因鄙视黑格尔,仅一年便愤而离去。
1831年后隐居至去世。
其代表作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此书长久不为人注目,直到19世纪50年代,他的哲学才成为一种时髦。
其时欧洲1848年革命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一种对理性的不信任、逃避现实、悲观失望的情绪,叔本华的哲学正好迎合了这种情绪,于是很快流行开来。
叔本华的哲学为所谓“生命意志”哲学,其出发点是“世界是我的表象”。
他说,人不认识什么太阳,永远是眼睛看太阳;人也不认识什么地球,永远是手感触到地球;围绕着人的这个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作为表象的世界是世界外表的一面,它还有最内在的本质,那是“自在之物”,是意志。
由此,他提出第二个命题,即生命意志论的核心:“世界是我的意志。
”他还认为,人的活动和身体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不仅是人的内在本质,也是大自然的内在本质,水向低处流,磁针总指北,都是受意志的支配,人与自然的不同只是对意志的显现程度不同,有等级、层次之分。
意志所要的总是生命,又因为生命不是别的而只是这欲求在表象上的体现,所以意志也就是生命意志。
他认为,认识是意志的产物和工具,科学的理性认识只能认识现象世界即表象世界,只有非理性的直觉或观审才能认识理念,他所说的理念是所谓“事物的永恒形式或标准模式,是一种脱离了个性、脱离了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性共性。
”他还从生命意志论出发,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他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生命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因对自己现状不满而追求挣扎,经常处在不满足的痛苦中,也处在追求挣扎的痛苦中,每一次满足又是新的追求挣扎的起点,生存的忧虑解除了,又追求性欲、爱情、声名、财富,这些满足了,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又围上来,所以“痛苦”是永无止境的;生物愈高级,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愈显著,在所有生物中,人最痛苦,人中的天才更痛苦,生命本身就是满布暗礁和漩涡的海洋;尽管人们使尽浑身解数成功地绕过去了,他还是朝死亡驶去。
叔本华
美学成就
•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 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 叔本华认为,作为观审的主体进入到艺术的审美活动时,直观认 识下的主体,进入到艺术活动,融入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心境,此 时他对世界的考察是超功利的,是无利害的,是纯粹的审美活动, 因而能够达到对意志的暂时否定,获得审美愉悦。 • 转向艺术:建筑、绘画或雕刻、诗歌、悲剧、音乐
思考问题
叔本华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 主义?主观还是客观?
亚瑟·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 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 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叔本 华出生于德国但泽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 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非常成功的 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 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 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 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献给了慈善事 业。
生存意志论
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人生就是斗争,就是一部悲剧的苦难史! 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presentation )的含义:意志是世 界的本质 (1)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2)动物的各 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3)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 配(4)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5)理性及表现 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6)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 • “物自体”就是“意志”,“所有生物都依赖它而出生,依赖 它而生活,伴随它直到死亡,直到他们加快步伐”。这世间的万 事万物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好比牙齿食道肠子是客体化的饥饿, 生殖器官是客体化的性欲,意志总要把自己表现为可见的世界。 • •
我所知道的叔本华
我所知道的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始祖。
他出身于但泽(今属波兰)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后对哲学感兴趣。
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听过费希特的课,1813年以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因家境富有,他不必为生计奔忙,一生潜心著述。
只有1820年和1826年两度试图在柏林大学开课,均因找不到听众而失败。
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几乎无人问津,直到三十多年后,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哲学的价值,他的声望在他70岁时达到顶点,两年后他死于肺炎。
叔本华最重要的思想是他的“唯意志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两句话是“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
他认为“意志”是高于一切的,个体的“意志”即是他“世界”的主宰,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
意志也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肠胃、利爪、肌肉、性器官都是意志促使生物发展出来的。
他把理性置于意志的支配之下,认为意志统率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人的思想、理性应当服从神秘的、无从解释的意志。
人之初并无理性可言,只是后来需要体现意志时意志才造出了理性。
但理性是不可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的,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叔本华对于意志的强调又引出了他的“生命意志论”。
叔本华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本原,由生命意志产生的欲求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每一次欲求的满足、结束都必然一个新的欲求的起点,导致欲求的循环不止。
欲求的无限,使痛苦也无穷无尽。
即使欲求的实现带来了满足,它也是暂时的。
因此,叔本华提出了他的摆钟理论,认为人生就像一个摆钟,在欲求之间、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地来回摆动(同时他也说过人类幸福的天敌是痛苦与无聊)。
意志的本质就是挣扎,它没有目的、没有满足,欲望的暂时的满足也立刻导致空虚无聊,导致进一步的欲望和挣扎,欲壑难填。
2011非理性主义与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
•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
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 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表象是我的感觉的复合, 因此“世界是我的表象”。
2、生存意志
没有我就没有表象,而自我的本质就是意志。 它的基本要求是获取食物获取以求生存,发展自 身以求美好的生活,战胜他物以求延续生命。
• •
•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
•
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 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 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 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 特征。 由于它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作 用的强调是以使哲学复归于人、 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 在所异化的境况,重新发现人 的本真存在、充分发挥人的生 命力等为旗号,因而往往被列 入“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教学重点:
1、生存意志论 2、世界表象论 3、悲观人生观
生平: “性格
遗传自父亲,而 智慧遗传自母亲
二、叔本华哲学的基本 倾向
• 从形式上说,他 • 对叔本华影响
最大的是康德、 柏拉图和佛教 哲学,他的哲 学在基本框架 上仍然是一种 体系哲学。
的世界体系类似 康德,即把世界 二重化为现象 (表象)和自在 之物,不过,自 在之物在他看来 总能是一种非理 性的、盲目的生 存(生活)意志 而已。
六、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 人生痛苦来源于利己、自我欲求。
无私 忘我意志,纯粹抽象表现人类情感最本质的东西。
原 因
认 识 途 径
认 识 对 象
七 、
非 理 性 主 义 的 认 识 论
•
•
•
原因
理性思维 分析的处在时空服从因果的 表象世界 满足生存 会衰竭 贬低理性、贬低科学 直觉、直观(意志的自我反省) 分析世界的本质-自由的生存 意志 根本要求是生存 永不疲惫冲动 抬高直观、抬高艺术
亚瑟·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亚瑟·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叔本华介绍中文名:亚瑟·叔本华外文名:Arthur Schopenhauer别名:亚瑟·绍佩纳尔国籍:德国民族:日耳曼人出生地:德国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出生日期:公元1788年02月22日逝世日期:公元1860年09月21日职业:哲学家、作家、学者毕业院校:哥廷根大学信仰:佛教主要成就: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之一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与补遗》受影响:柏拉图、康德、歌德、瓦格纳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
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
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疯狂投水自杀身亡。
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
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人物生平亚瑟·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
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
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
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生观之唯意志论
叔本华的一生
1788年生于但泽(今波兰)1860年病逝于德国。父是一大银行家, 母是一颇有才气的作家。童年学习经商,1809年赴哥丁根大学 学医,第二年改学哲学,181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任柏林大 学哲学讲师,因反对黑格尔失败,愤而辞职。靠父亲的遗产生 活,独立从事哲学研究。1831年叔本华离开使他失望的柏林, 到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定居。代表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The woild as如意事十有八九。在个人生活上, 他几乎注定要沦于悲观:他没有母亲、妻子、子女、家庭甚至 没有故乡;在事业方面,早期,其学说和思想一直不被同时代 人理解、接受,没有成功和名誉。
唯意志论的人生观
2、在人类中,天才最痛苦
叔本华认为:痛苦量 = 欲望×主体感 受能力(知识、记忆等)。因此: 低等生物的感受能力趋近于零,它们感 受不到痛苦;人感受能力强,因而痛苦大。 人的感受能力与知识、记忆等直接相关,因 此,一个人增进知识,便是增加不幸。人类 天才的智力最高,知识最多,因而最痛苦。
唯意志论的人生观
叔本华
尼采
唯意志论的人生观
1、意志决定人生之痛苦与无聊
所谓“意志”,即人的欲望或需求。人 的所有活动、身体构造都是意志决定的。所 谓人生,就是在欲望和达到欲望之间消逝的。 当欲望不能满足时,人感受和体验到痛 苦;如果欲望完全得到满足,空虚和无聊便 会接踵而至;因此,“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 之间象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
“欢乐的童年,多采多姿的青年,困难重重的壮年,虚 弱堪怜的老年,最后的一段是疾痛的折磨和临终的苦 闷。生存本身便已是一个失错,接着一错再错。最后 不得不归于一杯黄土,其全部存在、全 部努力也委之 于灭绝。” “我们结婚不幸福,不结婚更不幸福;一个人独 处不快乐,在群体中也不快乐。人类犹如挤在一起取 暖的刺猬,靠得太近不舒服,离得太远又怕泠。” “人生,如果把它当做整体来看,那么,它永远 是一场悲剧;但观其细节,它又有喜剧的特点。”
叔本华哲学理论_关于意志和人生命运的浅析
天府新论2009年6月叔本华哲学理论———关于意志和人生命运的浅析张李鹏 [摘要]叔本华哲学理论强调意志的重要性,通过探讨意志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内容时,他仍然强调的是意志的自由和不可否定,由此也引申出对于人生幸福本质的思考,奠定了他的人世悲观论的基调,人的命运本质上是悲惨的,对于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也只是痛苦解脱的那一刹那而已。
[关键词]意志;肯定和否定;人生命运;幸福;痛苦 [中图分类号]B51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6月-029-2[作者简介]张李鹏,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中哲专业硕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 610041一、关于意志的论述叔本华的哲学理论,在其本质上来说,可以说是唯意志论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世界是其自我本身的表象,也就是说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他对其他一个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而言,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这个表象的含义,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物质本身,它作为对于主体相关联的客体而言,在这个相互的关系之内所存在的,即直观者的直观,世间的一切表象都是存在于相互联系中的表象。
这些都是变化着的,流动着的,而真正的永恒是不变的,不在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下存在的独立于外在真正“自在之物”,他称之为意志。
由此也揭开了世界最为内在和本质的一面,也就是揭开了他所谓的“摩耶之幕”。
这个世界也就分为两面:一面是表象,另外一面是意志。
除此之外,一切皆无。
意志主要表现在其自由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而且意志所表现在的等级越低,意志的不可束缚性就越大。
意志独立于因果律和根据律之外,本身是不可见的。
在自然界中,意志呈现于每一盲目起作用的自然力中,也就是植物的生长、繁殖,是作为指向外界的营造冲动而起作用,这个也可以称为是生命意志,这种欲求(意志)是万物最根本的,也是意志所作用的最低一等级,这个时候并不能说意志在其上面是可见的,因为这种盲目冲动力没有动机的指引。
意志:叔本华哲学与中国美学
意志:叔本华哲学与中国美学一、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及其美学思想19世纪,当德国古典哲学到达颠峰之际,当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将他的理性主义哲学称作是绝对真理之时,一股强劲的反叛思潮在德国开始涌动,这就是唯意志主义。
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Authur Schopenhaur)与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唯意志主义从一开始,就有着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唱反调,反叛西方文化理性传统的强烈意识;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教时,对把持着大学讲坛的理性派哲学家极为敌视,他故意把课程排在黑格尔上课的同时,欲与黑格尔竞争,遭到惨败後,愤而辞职。
但叔本华深信自己哲学的价值,他声称自己提出了一种与以往哲学方法根本不同的哲学方法,这种唯意志主义哲学将使欧洲哲学发展产生根本性的转变。
历史最终证实了这一点,19世纪中叶,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尼采继叔本华之後宣称“上帝死了”!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终於产生重大转折,唯意志主义正式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和思想影响的哲学思潮。
唯意志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反经验哲学、反理性主义,认为服从理性、服从外部世界就会使人忘记自己的真正本质,失去真正的自由,不能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能动作用。
因而必须将哲学从关注外在的经验、事实、理性等等外部世界移向人的内心世界,但这并不是移向人的感觉经验以及理性思维(因为这些终归仍受外在世界支配),而是移向人的生命、人的感情意志及一切下意识或潜意识的本能冲动。
并认为这些是人的最本质的东西。
从这种“本质”出发,唯意志主义认为人以及其它生物,乃至整个世界的基础都是生命、情感意志。
意志推动着一切。
“意志”正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
意志是什么?在叔本华看来,意志就是世界本质。
叔本华在外表上摹仿康德,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世界本身)。
“现象世界”是人们通常认识到的世界,但这仅仅是世界的表象,而“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质,这个自在之物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生活)意志。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意志论的最重要倡导者之一。
唯意志论主张意志先于或高于理智。
在现代哲学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始不断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
叔本华也因他的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与他那个时代欧洲大多数人所持的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他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在他晚年时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理查德·瓦格纳、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托马斯·曼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叔本华的评价中说的那样,“叔本华对人的潜意识和最内在心理的洞察是许多精神分析学者所不能及的”。
希望透过他的作品,能找到让大多数心灵宁静和升华的捷径。
我在读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时对他的幸福观印象最深。
叔本华把幸福观分为绝对和相对两个观点,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认同叔本华的绝对幸福观,即幸福是虚幻的,而痛苦才是具体存在的。
但也不反对,主要是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相对观是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从理论上我赞同这个观点,但现在却没办法在认同的基础上去实践,换句话说,我还对他的观点存有一丝怀疑、一丝侥幸,这种认同还没到骨子里去,我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或许待自己真正读懂他的思想后我会认同,倘若这样,那便是最好的收获。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荣誉、地位和名声。
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第一项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决心。
同时,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也是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
只不过我们普通人只能感受它,而无法精确地表达。
叔本华在柏拉图和康德的哲学基础上,综合东方佛教哲学,创立了反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哲学。
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人生观。
与同时代的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不同。
他的理念旨趣不在于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理论演绎,而是生命、生存、人生。
本体不再是绝对的实在,不再是上帝,而是生命意志。
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超出人类认识范围以外的,不受充足理由律支配的非理性的存在。
叔本华在其理论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写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
对于任何一个活着的和认识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对于这句话的认识,小听见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拿起一个将要丢掉的垃圾纸,然后对它说五句话:“你对我是没有意义的。
”“你如果有什么意义,那也是我所赋予的。
”“但是我的头脑充斥着我过去的经验和念头。
”“过去的经验和念头是有局限的。
”“所以我并无法真正认识你。
”反复感受这几句话加深对叔本华理论的理解。
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一只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
就像大多数的美学家一样,他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自然延伸,突出了非理性,主体性。
叔本华没有给美下过确切的定义,而是从主体的心理方面来谈论美,或者说从美感出发来论美。
后来的学者干脆把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概括为非理性的美感论。
他认为现实中的个体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象世界,无法不受到根据律制约的理念。
只有认识主体摆脱了意志的束缚,上升为审美直观,“审观”时,才能认识普遍的理念。
叔本华认为,美作为理念,只有出现在主体的观审状态中,即审美中。
审美观审说是叔本华美学的核心部分,其它的美学观点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在美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预示着20世纪西方美学由客观论向主体论转向潮流,为现代“审美态度”说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一些活动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唯心主义的哲学家 (1)
唯心主义的哲学家:1.柏拉图: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2.笛卡尔:我思故我在3.马勒伯朗士:他从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R.笛卡尔的学说,认为除物质和精神两种实体外,还存在上帝实体。
4.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着主体而存在,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系。
5.尼采:他曾宣告“上帝死了!”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
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
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
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
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
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6. 杜威,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给自然界提供某种解释,而应当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因而他把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总和的“经验”看作“头等的事实”、最基本的实在。
唯物主义的哲学家:1.泰利斯:他首先摆脱用神创说去解释万物的产生,提出并探讨了水是万物的本原,其思想被视为西方哲学的开端。
泰利斯把水当作万物的本原,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生命所需的许多因素都含有水分;热本身是从湿气中产生,并且靠湿气来保持的;万物的种子就其本性来说是潮湿的。
也许因为古希腊神话中把海神当作创造万物的祖先,而泰利斯将神话改造成哲学2.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3.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对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们一直对这句名言有误解。
我们以为意思是:要勤于思考;但其实他的意思是我存在这件事情是确切无疑的,因为我在怀疑。
哲学的本质是怀疑,它的来源就是与宗教的对抗。
叔本华生活意志
绪论一、什么是哲学哲学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为“爱智慧”。
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唯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应包括五个部分: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伦理学、美学。
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第一性?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哲学种类:、经济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生态哲学、科技哲学二、哲学有用吗?哲学对你有用还是无用,要看你是怎样的人。
三、哲学的不确定性罗素《西方哲学史》绪论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把能说清楚的说清楚,不能说清的就保持沉默。
哲学就是试图去说清楚什么,说清楚了的就是科学,不能说的东西,就必须以虔诚的沉默来对待。
”哲学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哲学问题是永恒无解的难题,可以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根据。
从理论上讲,哲学所探讨的对象不是经验的对象而是超验的对象,例如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在、实体或本体,包括人在内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和归宿等等。
当然,哲学也有比较具体和现实的问题,例如认识论、伦理学、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的问题,不过由于这些问题都属于最基本的问题,因而同样没有确定的答案。
智慧的痛苦只要当无限、绝对、永恒、理想和彼岸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人就注定了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命运。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
他们不是回避与具体人生的联系,去追求所谓的无限与永恒、去探索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奥秘,而是把美学放在人学的大背景下,将人在“生命意志”、“强力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
这种美学研究的全新切入,意在阐释和规范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
我们认为,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
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
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哲学背景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叔本华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
他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表象”和“意志”,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
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4365页。
)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它通过理念才间接地客体化为各种表象。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理念则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
那么,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5页。
)这就是说,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欲求与冲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
因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又被称为“生存意志论”或“生命意志论”。
这种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在人生观上的推演便是悲观主义。
尼采和叔本华的人生观比较
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观唯意志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意志绝对化,神秘化,把意志看成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认为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学说,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开创性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他就是从唯意志论和和反理性主义走向了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尼采,是著名的意志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是直接从叔本华的哲学出发的,他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但他反对叔本华否定生命意志的悲观遁世思想,不过并不否定人生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论断。
在他看来,“人生是多灾难的,而且常常是无意义的”①,这使人生陷于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中,人生就是恐怖的“苦海”。
二者的人生观都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
其最大的不同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尼采的人生观是积极悲观的人生观。
尼采人生观是叔本华人生观的发展。
一叔本华的人生观是一片悲天悯人、爱莫能助的凄凉景象,他把人等同于动物和其它万物;把意志、欲望和激情看作是人的本质;他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
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
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
欲求永远只是象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持了乞丐的生命,以便明天延长他的痛苦。
今天消除一种痛苦,明天会有千百种痛苦接踵而至,如性欲、狂热的爱情、嫉妒、仇恨、恐惧、好名、爱财、疾病等,意志发展越高,痛苦就越显著。
知识的发展也不能解决痛苦,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痛苦,所以越有知识就越痛苦。
他也把人生比喻为一种苦难,一种原罪,一场悲剧,每个人都是这场悲剧中命中注定的悲剧演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一、生平及著作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出身于但泽(当年德国的但泽市,现为已成为波兰的格但斯克了。
)的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l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跟G·E·舒尔曼研修柏拉图和康德著作。
他为了向费希特学习,由哥廷根大学转到了柏林大学。
l811年向柏林大学提交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逻辑必然性,根据认识的充足根据律,一旦我们承认了前提,那么我们必然绝对地承认其结论。
2.物理必然性,根据因果律,只要出现原因,结果肯定毫无疑问地随之而来。
3.数学必然性,根据存在的充足根据律,在正确的几何定理中所陈述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确实是该定理确定之关系,而且每一个正确计算也是不可辩驳的。
4.道德必然性,根据这种必然性,每一个人,甚至每只动物,只要产生一个动机,就得被迫去做符合个体生来具有且不可改变的特征的事情。
)由这篇论文,他1812年获得博士学位。
当时他24岁。
后来在魏玛他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歌德,非常崇敬歌德。
而且在F·迈耶尔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尤其受到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中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
从1820年起,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讲师,讲授“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中间有一个趣闻,就是曾经公开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但听课者从未超过三人。
1822年被聘为副教授,因为当时的影响力确实赶不上黑格尔,所以一愤之下就辞职了,因为是祖上是大银行家出身,所以后来就靠着丰厚的遗产来生活。
从l831年开始定居于法兰克福,直到逝世。
叔本华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文论思想反映在他的哲学著作中。
他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14) 、《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等。
二、意志论思想叔本华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从黑格尔的对立面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哲学思想的。
我们知道,黑格尔把理性推向了极致,并且建立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
他的名著包括《精神现象学》(1807),此书标志着黑格尔从谢林的追随者到独立创立哲学体系的转变;《小逻辑》(1812-1816),在这部书中他系统地阐明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在三卷本的《美学》讲演录中,表达的也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主题和价值取向。
黑格尔成为西方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
而叔本华则认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有理性所不能达的境界,而且这种理性不能达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这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如何来命名呢?叔本华把它归结为“意志”,强调以“意志本体”取代“理性本体”。
也就是说,黑格尔将理性、理念作为世界的本原或最高形式的存在;而叔本华则认为意志才是存在的本质,是第一位的。
实际上,对于叔本华的观念,并不难理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叔本华生活的十九世纪,西方哲学美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经历了一统天下的辉煌之后,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一直到理性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已渐渐地暴露出它的弊端,西方社会日益暴露出理性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与道德水平下滑的矛盾。
人们对理性主义的观念开始动摇。
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累积的矛盾加深,理性的力量也无法解决社会带给个人的烦恼、痛苦和失望,人们开始对理性的信念产生了怀疑。
理性主义的危机为叔本华“唯意志论”的横空出世提供了契机,十九世纪中期,长久以来在黑格尔庞大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压抑下存活的寂寂无名的叔本华,开始以他的意志主义特征风行于世。
意志论的范畴与体系“意志”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
叔本华所谓的意志,概而言之,是世界的根本,它是冲动、本能、渴望和奋进,具体表现为求生的意志或生命意志,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力,或者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它意味着无尽的要求和欲望。
叔本华在对意志范畴进行阐述时,特别强调了意志本体代替理性本体的意义。
因为强调生命意志在那个时代的存在价值,直接面对当时人的存在困境和难题,为人的存在意义提供解释,深刻地指出,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更是感性的、生命的存在。
这样,叔本华把理性从至尊的地位上拉了下来,并清理出了道德主流,代之以意志的主宰地位,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
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和伦理学使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生命的痛苦与忧伤,对生存的痛苦的释放,对悲剧性人生的超脱这些更直接关怀人本身的问题成为思考的主题,确立了尊重生命、尊重人生的基本价值观。
叔本华断然否定一直被西方伦理学界奉为圭臬的理性是道德的基础之说,强调艺术、审美、直觉、想象、仁爱、情感等不能够用理性规范的东西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并视意志为道德的基础,认为凡是符合生命意志的东西就是合理的,意志成为道德判断的唯一尺度。
叔本华用意志取代理性,对以理性为标志和核心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产生了摧毁性的动摇和破坏,甚至颠覆作用,实现了西方价值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因而叔本华成为西方哲学、美学、伦理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环节,所以他的“唯意志论”是具有开拓性和划时代意义的,我们习惯上把叔本华这里作为现代文论的开端。
第二节尼采一、生平及著作尼采(F.W.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
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萨州的洛肯镇的一个祖传七代牧师的家庭,4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两年后弟弟又去世。
从此,尼采生活在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的周围,并且逐渐显示出卓越的音乐才华。
由于他的父亲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是故交,做过四位公主的教师,这使得尼采从小有机会接受很好的教育。
他从小喜爱文艺,尤其是诗歌、悲剧、音乐。
l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文献学,但第二年就转入莱比锡大学专门研究古典语文学。
大学期间迷恋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竞废寝忘食沉浸于其中整整两周。
1869年,25岁的他任瑞士巴塞尔大学语言学教授,讲授古典语言学,获得当时语言学家的赏识。
l878—1879年,尼采因患精神分裂症,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l879—1889年间,他过着漂泊的生活,但始终未放弃对哲学和思想领域的探索,写下了大量作品。
l889年尼采因神志不清到魏玛疗养,由他的妹妹朝夕看护,直至l900年病逝。
死后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尼采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l870--1876年是尼采哲学的初创时期,代表作是《悲剧的诞生》(1871);1877--1882年是他的思想发展时期,代表作有《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朝霞》(1881)等;l883年之后是尼采摆脱以往哲学家的影响,思想趋于成熟,独创他的人生哲学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快乐的知识》(188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5)、《善恶之彼岸》(1886)、《道德的谱系》(1887)、《偶像的黄昏》(1888)等。
尼采首先是一位哲学家,他对文艺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一书中。
虽然这是一本文艺论著,但这部书的意义却不仅仅止于文艺论著,它包含着尼采全部哲学思想的萌芽,是尼采整个人生哲学的奠基之作。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处女作,主要是谈论悲剧问题的,他的悲剧学说主要集中在此书中,而悲剧学说在其整个唯意志论的哲学中占有很崇高的地位,故要真正了解尼采的思想,就首先要了解他的悲剧学说,而要了解他的悲剧学说,就有必要先了解日神和酒神这两个概念。
二、日神和酒神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在考察前人悲剧学说的基础上,第一次把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这两个概念引入悲剧领域,从这两个概念着手去研究悲剧。
美国学者宾克莱(Luther J.Binkley)在《理想的冲突》一书中说:“尼采对悲剧的阐释的核心是日神和酒神之间的辩证关系。
”(宾克莱《理想的冲突》马元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87页)日神阿波罗(Apollo)是天神宙斯与女神勒托之子,每天清晨身上都穿着紫色长袍,坐在明亮宽敞的马车中拉着太阳从东到西,给世界带来光明,是光明之神,象征着理性的光亮。
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太阳神、射神、医神等,是宙斯的儿子,据说也是普罗米修斯所说的惊天秘密中将取代宙斯的人。
所以他所代表的是“官方”的、“正统”的、崇高静穆的、理性克制的,像太阳一样稳定、威严、温暖的艺术形象。
在他的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是静态的,是梦幻式的,往往象征的是形式主义或古典主义的视觉艺术,也就是代表造型艺术,比如绘画、雕塑等,讲究形式美、节制和对称。
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酒神、酿酒和种植葡萄之神,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宙斯与人间公主西姆莱之子,但却是从宙斯的大腿中生出来的,因此他的出生就带有狂诞的因子。
酒神精神来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
酒神,很形象,喝过酒后狂歌乱舞,躁动不安了,代表着人的自然冲动、迷醉状态下的野性;在酒神祭祀中,人们打破禁忌、放纵欲望,解除一切束缚,复归自然。
人们尽可以表现惊骇狂烈的情绪的放纵力量,这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非理性状态。
狄奥尼索斯表征着人身上一种巨大的原始的生命力,一种忘我、冲动、迷狂,一种生命“毁灭—创造”的永恒循环。
个体生命毁灭和解体,解体后的生命又被创新组合,成为新的生命个体。
就如同狄奥尼索斯被神撕成碎片后的再生。
人在酒神精神的支配下,充满着幸福和狂喜,一切原始的冲动都得到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和原则的束缚,这是生命力最强烈的感受,此时个人的生命与世界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真正让尼采激动不已和心醉神迷的是人们在纪念酒神时的种种表现:随着原始人群和民族酒神激情的苏醒和高涨,人逐渐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人的身份消失了,人的社会性因素被消解了,更倾向人的自然性,与自然的藩篱拆开了,所有人都在醉意朦胧中飘飘然,在幻化中进入艺术的镜像。
公元前9世纪左右每年3月都会有唱“酒神赞歌”的“大酒神节”,这促进了古希腊音乐、戏剧和诗歌的发展。
因此酒神精神又代表着癫狂浪漫的艺术精神,象征的是浪漫主义文学、音乐和表演艺术。
在尼采看来,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日神阿波罗代表造型艺术,酒神狄奥尼索斯则代表非造型的音乐艺术;二者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阿波罗代表着人的理性、静穆和梦幻的世界,狄奥尼索斯代表着沉醉的世界;二者对人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阿波罗精神使人在审视自已梦幻世界的美丽外形时产生一种恬静而深沉的快乐,使自已免受刺激,即使激动和发怒,但仍然保持着美丽光辉的尊严,使人更注意于和谐、限制和哲学的冷静,他的表情和目光向我们表现了外观的全部喜悦、智慧及其美丽;而狄奥尼索斯精神则使人迷醉、疯狂、忘我。
阿波罗代表的是个体原理,它肯定个体理性的光辉和梦幻般的色调,美化了个体生命;而当人处在“醉”的状态时,在纵情狂恣、兴奋入迷的醉境中,他在宣泄本能时忘记了文明赋予他的一切差别,包括职业、性别、身份等,酒神精神超越了个体化原则,超越了自我意志,产生出与原始自然合一的深刻喜悦,这时人趋向于一般和统一,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正是一般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