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社会学中的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布尔迪厄与场域理论

布尔迪厄与场域理论

布尔迪厄与场域布尔迪厄是继福柯之后, 法国又一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大师,他和英国的吉登斯、德国的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和著述在国际学界广受重视,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学者的注意。

布迪厄称得上学术杂家, 他的社会学中融入了人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语言学、历史、文化学等诸学科的内容, 可谓包容丰富、错综复杂。

一般认为, 场域理论是他的基本理论, 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布尔迪厄是享誉世界的法国社会学家,他在1990年出版《实践的逻辑》一书中,提出了他最关心的理论问题:在人为地分裂社会科学的对立之中,最根本也是最要命的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绝大部分的社会学家只选上述两元对立的其一。

为了化解上述两元对立,布尔迪厄提出了场域、惯习和实践的概念,并且用场域和惯习来解释实践。

场域的概念与特征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这样定义场域:“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架构。

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他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利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利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同源关系等)。

”在布尔迪厄看来,场域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场域是一个永恒斗争的场所。

其次,场域具有相对自主性。

任何一个场域,其发生发展都经过了一个为自己的自主性而斗争的历程,这也是摆脱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控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场域自身的逻辑逐渐获得独立性,也就是成为支配场域中一切行动者及其实践活动的逻辑。

布尔迪厄喜欢用“场”这样的一个概念来阐释传媒权力的运作。

如果说传媒与政治、经济等诸权力构成了的是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权力场,那么,社会行动者个体进入这个权力场就可视为微观意义上的建构。

社会学视阈下的译者显身意识与口译研究的DI范式综述

社会学视阈下的译者显身意识与口译研究的DI范式综述

社会学视阈下的译者显身意识与口译研究的DI范式综述宋维【摘要】自上世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社会学理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框架三个方面给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可能。

与此同时,社区口译研究随着社会分工更精细化的发展逐渐走向深入。

本文试图从社会翻译学的角度探讨和阐述译者的显身意识和口译研究的话语互动范式(D I范式)兴起之间的必然联系。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社会学翻译;场域;译者显身;DI范式【作者】宋维【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9一、引言1972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霍姆斯(James S.Holmes)宣读了“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探讨了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之争,被视作翻译学科的独立宣言[1]。

也是在该文中,霍姆斯发出了对建构社会翻译学的呼吁。

最先提出用社会学的规律和方法来研究口译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安德森(R.Bruce,W.Anderson)。

他在1976年发表的《译员的角色视角》(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Interpreters)一文中指出,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角色及行为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有紧密关系[2]。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乔治城大学的Roy(1989)和瑞典的Wadensjo(1992)提出了“话语互动范式”的口译研究路径,为口译研究注入了新活力。

Roy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对话口译中话轮转换(turntaking)的研究,凸显了译员在互动过程中的作用;Wadensjo基于Bakhtin的会话理论框架(dialogic theoretical framework)证实了译员在交际中非“隐形人”,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与会话进程的控制者。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

应用举例
布迪厄场域理论在翻译社会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以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 响和翻译场的形成为例进行说明。
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资本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译者 的教育背景、语言能力、文化认知等都会对翻译产生作用。例如,拥有丰富文化 资本的译者能够在翻译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 的文化习惯。相反,文化资本相对较少的译者可能会在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解或偏 差。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 理论释解
01 引言
03 理论释解
目录
02 概念阐述 04 应用举例
目录
05 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 响
07 总结
06 翻译场的形成 08 参考内容
引言
翻译社会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主要翻译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传统 的翻译研究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然而,随着 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译社会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翻译社会 学的发展过程中,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次演示将探讨布迪厄 场域理论在翻译社会学中的应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明末清初传教士科学翻译与知识 分子身份认同
在明末清初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教士科学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翻译,传教士们不仅将西方科学知识引 入中国,也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的方式。他们的翻译使得中 国知识分子可以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提高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 化素养。
参考内容二
场域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学术界具有广 泛的影响力。本次演示将对布迪厄场域理论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基本概念、原 则和方法,以及在文化研究、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

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_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1

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_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1
主义之间的对立。所谓主观主义,就是将社会和
世界看作是个体的经验和认识的结果,例如存在
主义、现象学、人种方法学等;而客观主义,则抛
开个体,认为客观环境独立于个体,将现象看作
是客观结构所决定的,例如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布迪厄认为这
两种思想都走了极端,主观主义不考虑客观环境
物理场,其中的粒子受到场中“引力和斥力的作
用”,是“关系的系统”(Bourdieu, 1992: 106),
研究的焦点是“客观关系的基本作用而非粒子本
身”(ibid.: 106-107)。也就是说,他将社会空间
根据作用和功能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结构系统,
这些系统由处在其中的“粒子”,即“参与者”
象征暴力(symbolic violence) 等概念,本部分将
围绕布迪厄社会学的三个中心术语,联系其他各
种术语,并结合翻译研究,讨论布迪厄的理论框架
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1 场域
人是社会的人,而社会中的人又有地位的不
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纷繁复杂:误解、冲突、
争名夺利、合作、特立独行等等。为了系统地解
理论框架和主要概念进行概括梳理,并探索其社
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
2. 关键词解读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术语繁多,但最为核心
的是三个主要术语:场域、资本和惯习(Bourdieu
& Wacquant, 1992: 120)。此外,他的理论里还有诸
如信仰(doxa)、幻象(illusio)、利益(interest)、
注的是客观的社会结构,而场域之中如何产生这些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包括其理论核心、代表作品以及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影响。

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以其实证主义社会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背景涵盖了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论核心——场域理论之上。

他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场域构成的,每个场域都代表着一种权力关系。

这些场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

在场域理论的基础上,布迪厄提出了著名的“惯习”概念,即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布迪厄的代表作品包括《实践理论大纲》和《社会学家的使命》。

在这些作品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思想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领域。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影响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场域理论和惯习概念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时,他的思想也强调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他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

他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视角和范式的出现。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他的理论核心和代表作品展示了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对我们深入探讨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引导我们进一步揭示社会现实的奥秘。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思想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也逐渐得到。

关于社会翻译学的总结

关于社会翻译学的总结

社会翻译学的建构与现状最近在图书馆看杂志,看了《中国翻译》上的两篇关于构建社会翻译学的论文。

认真仔细地读完后,我觉得里面的内容很新颖,并使我对翻译研究的趋势和视角有了新的了解。

所以对其中的要点进行了摘录,供大家学习。

第一篇论文题为“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

该文作者对布迪厄的社会学研究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之后,对其中的三个关键词————场域,资本,惯习,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此后转笔进入翻译的社会学研究,指出了翻译的场域,翻译与资本以及翻译与惯习,深入探讨社会学研究理论成果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其研究内容涵盖了患于法国的艺术,教育,语言,消费,文化品位,宗教,科学等话题。

其中他的社会学理论近些年来常被翻译研究者拿来用于进行翻译研究。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三个核心术语:场域,资本和惯习。

所谓场域是指具有自己独特运作法则的社会空间,研究的焦点是各个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商业场域,它以人脉和管理经验为规则;科学场域,它以理工科学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为运作规则。

不同的场域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还存在着互动,比如,商人的产品需要专家的推荐,科学家的实验成果可以获取经济利益或者需要赞助。

新的场域往往是在和邻近场域的借鉴与互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场域所处的社会空间也是一种场域,即权力场域,是一种元场域,指在社会中具有分配资本和决定社会结构的能力的结构空间。

所以,场域主要有三个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规则;相对独立;权力场域处于支配地位。

所谓资本主要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人们在各种社会空间之中所处的之所以地位不同,是因为在特定场域中拥有的资本不同。

三种资本可以相互转化:经济资本投资教育可以获得文化资本文凭;文化资本文凭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好工作获得经济资本;因为文凭和经济基础可以进入高级社会圈建立人际关系,形成人脉,即社会资本。

(最新整理)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最新整理)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的全部内容。

读了布迪厄书,自己感兴趣的是他的场域理论,由于其理论的模糊性难以把握其要义,以下是我的一些基本想法,求教于方家。

场域具有以下内涵:第一,场域是一个关系网络.布迪厄曾指出:“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

”又说:“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这种关系是独立于行动者意志的客观存在,又与行动者所占位置、所掌握的资本和行动者的禀赋及其采取的策略有关.这种关系网络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运作规律,构成对行动者行动的限制性制约条件,当然只对置身于该场域的行动者才有意义。

如果不归属该场域,这关系网络对行动者不具有意义.为什么呢?这与场域的第二层意思有关。

第二,场域是力的较量场所。

场域是一个场所,它不能被简单为理解空间意义上的场所,它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是静止的,又是动态的;既是固定的,又是在发生/进行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场域是“力的较量”场所。

换言之,是斗争、争夺的场所,只有“力的较量",场域才具有意义.而这种斗争、争夺依赖的是行动者所掌握的“力",这种“力”表现为资本最终化约为权力。

如布迪厄曾指出:“一种资本总是在既定的具体场域灵验有效,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使它的所有者能够在所考察的场域中对他人施加权力,运用影响,从而被视为实实在在的力量,而不是无关轻重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力”在斗争中相互较量,也会相互转换。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译者惯习研究以《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译者惯习研究以《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译者惯习研究以《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一、概述本研究旨在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译者惯习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影响。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特别是其关于惯习、场域与资本的论述,为我们理解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

通过运用这一理论工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剖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惯习、所处的翻译场域以及所拥有的资本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通过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风格进行细致的分析,揭示译者惯习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机制。

同时,本研究还将关注译者惯习与翻译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自身资本来应对各种挑战。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译者惯习的理解,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也将有助于推动翻译学科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互融合。

1.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概述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是一种深刻而广泛的理论体系,它对社会现象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洞察力的解析。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社会实践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不仅受到其主观意愿的驱动,更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塑造。

在布迪厄的理论框架中,社会实践被视为一种具有模糊逻辑和主观性的行为方式,它不同于简单的主体指向客体的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多重关系和互动的复杂系统。

这种实践逻辑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行动策略,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结构本身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布迪厄还提出了“惯习”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和思维模式。

惯习既是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实践。

它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主观性,是理解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社会结构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动态网络。

这些关系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经济关系,也包括文化、符号等非物质层面的关系。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场域惯习”(Field Habitus)理论。

布迪厄作为当代社会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其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结构、文化实践以及个体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出发,分析其内涵、特点以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视角。

本文将概述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通过阐述“场域”和“惯习”两个核心概念的定义和关系,揭示布迪厄如何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分析“场域惯习”理论的特点和优势,探讨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来展示“场域惯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解读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以期为社会学研究和文化实践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框架。

通过深入理解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文化实践的形成过程以及个体行为的动力来源,从而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场域的概念及特性布迪厄的“场域”概念,可以说是他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要素。

场域,又被称为“场”,或者“社会场”,是布迪厄用以描述社会空间中各种力量交织、竞争和互动的特定场所。

这个场所不仅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还包含了各种文化、经济、政治等资源。

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是一个动态的空间,它不断地在形塑着其中的行动者和他们的惯习。

场域是关系性的。

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场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包括竞争、合作、互补等。

这些关系不仅影响着场域内部的行动者和惯习,也影响着场域之间的权力分布和资源流动。

场域是动态的。

它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来自于场域内部的行动者的策略调整,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改变。

布迪厄社会翻译学“场域”理论视角下分析许渊冲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以元稹《离思》为例

布迪厄社会翻译学“场域”理论视角下分析许渊冲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以元稹《离思》为例

布迪厄社会翻译学“场域”理论视角下分析许渊冲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以元稹《离思》为例发布时间:2022-07-05T03:20:01.20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3月第5期作者:王伯晟、翟蕾[导读] 西方翻译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者纷纷开始借鉴各种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开展翻译研究,王伯晟、翟蕾(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拉萨850000)摘要:西方翻译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者纷纷开始借鉴各种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开展翻译研究,促使翻译研究走向“社会学转向”。

本文借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许渊冲译本中元稹《离思》为研究对象,通过诗歌翻译鉴赏发现许渊冲老先生倾向于使用意译策略;分析 “惯习”“资本”“场域”对译者行为的影响,指出许渊冲的意译策略和韵文风格可归因于其对诗歌翻译“三美”的追求和在场域中积累的象征资本。

关键词:社会翻译学、布迪厄、场域、诗歌翻译、离思、许渊冲一、元稹《离思》诗歌背景《离思》是唐朝著名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而创作出的一首七言绝句,托物言情,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巧妙。

前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以壮丽浩瀚之景寄托缅怀悼亡之情,词意豪壮如悲歌传响,有江河奔腾之势。

首句以“沧海”为喻,取自《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暗喻自己和亡妻的感情如苍茫大海,既见大海,便不再会留念其他湖泊江河。

次句以“巫山”为喻,引经据典“巫山云雨”,相传巫山之云瑰丽异常,乃是神女所化,诗人以巫山神女暗喻亡妻,表达了他们之间感情的真挚和美好,抒发了对其妻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的意思是“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取次”意为“漫不经心地经过”,“花丛”暗喻莺莺燕燕的女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女色毫无眷恋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尾句“半缘修道半缘君”,诗人给出解释“这缘由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感情真挚动人。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_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_邵璐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_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_邵璐


Reflections, Refractions, Transformations
一、 引言
近年来从社会学视角来描写翻译成了西方 译学界的焦点话题, 然而, 在中国翻译界似乎影 响不大。 国际权威译学杂志 The Translator 以 “布迪厄与口笔译社会学” ( Bourdieu and the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Volume 11 ,Number 2 ,2005 ) 为题特开专刊, 将布迪厄 惯习 ( habitus ) 、 资本 ( capital ) 等核 场域( field) 、 心概念用来分析口笔译活动的社会文化本质, 将它们置于社会结构和体制中, 分析这些活动 的文化、 历史、 政治特色。 重要的国际语言学、 翻 译 学 出 版 公 司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连 续 三 年 推 出 Sociocultural Aspects of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 2006 ) 、 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 2007 ) 、 In Translation
[ 2] 97
的参数与边界的被内化了的定势, 就通过社会 化而得到了发展 ”
[ 1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3
。 这样, 惯习一方面为
“具有结构能力的结 行为设立了限制, 因为它是 ( structuring structure ) ; 另 一 方 面, 惯习也 构” “产生出与早期社会化的结构特征对应的洞察 力、 抱负以及实践”
可持续的可转换的定势系统倾向于使被结构的结构发挥具有结构能力的结构的功能也就是说发挥产生与组织实践与表述的原理的作用这些实践与表述在客观上能够与其结果相适应但同时又不以有意识的目标谋划为前提也不以掌握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操作手段为前提1553布迪厄还使用文化无意识culturalunconscious塑造习惯的力量habitformingforce基本的深度内化的主模式basicdeeplyinteriorizedmasterpatterns心理习惯mentalhabit知觉鉴赏行为的心理与身体框架mentalandcorporealschemataofperceptionsappreciationsandaction受控即兴行为的生成原则generativeprincipleofreg

《2024年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范文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当代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场域理论为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对于社会关系、文化资本以及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综述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应用。

二、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内容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场域组成的复杂系统,每个场域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和逻辑。

场域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领域,还包括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微观领域。

场域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关系是构成场域的基本要素。

1. 场域的定义与特性布尔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网络。

每个场域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逻辑,这些规则和逻辑决定了场域中行动者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场域具有自主性、动态性和异质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场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资本的概念及作用布尔迪厄提出了“资本”的概念,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类型。

资本是场域中行动者竞争的焦点,也是塑造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本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涉及到教育、艺术、语言等文化方面的资源,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成功具有重要影响。

三、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研究方法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文献分析、深度访谈等。

这些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场域的运作机制和规则,以及行动者在场域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此外,布尔迪厄还强调了反思性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应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首先,在文化研究方面,场域理论为理解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揭示文化资本在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

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

第23卷第6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3No.62022年11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v.2022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以 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 高层论坛为中心何梦丽1,2,余承法1(1.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4)㊀[收稿日期]㊀2022-05-03㊀㊀[基金项目]㊀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基于深度翻译的古典散文英译批评研究 (18C0701)阶段性研究成果㊀[作者简介]㊀何梦丽(1990 ),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㊁翻译传播学;余承法(1974 ),男,湖北安陆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㊁翻译传播学㊁钱锺书研究㊂[摘㊀要]㊀文章从理论研究㊁学科建构㊁应用研究㊁方法探索等层面概述 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 高层论坛的代表性学术观点,回顾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20年来取得的成绩,总结现存的突出问题,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并认为中国社会翻译学应遵循 方法 理论 应用 学科 的基本思路,在立足本来㊁借鉴外来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㊁思辨与实证相融通,探析社会学视角下翻译活动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规律,总结多学科理论㊁多研究范式的发展脉络,加强社会翻译学学理论证和框架建构,将理论研究运用到相应领域,以推动形成中国社会翻译学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建构㊂[关键词]㊀社会翻译学;理论研究;学科建构;应用研究;方法探索[中图分类号]H0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20601605引用格式:何梦丽,余承法.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以 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 高层论坛为中心[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6-20.㊀㊀ 社会翻译学 或 翻译社会学 ①一说源自詹姆斯㊃霍姆斯的经典论文‘翻译学的名与实“[1]66-79㊂此后,得益于翻译学 文化转向 的孳乳和描写翻译研究的导引,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逐渐走向成熟㊂国内外译学界致力于理论引鉴㊁体系创新与实践探索,在研究传统㊁理论立场㊁学术目标㊁分析方法和术语体系上的趋同性逐步凸显,学术共同体已初步形成㊂[2]尽管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发展仍面临亟需认真思考与应对的问题㊂为促进中国社会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增强本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内部凝聚力,杭州师范大学于2021年9月24-26日举办了 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 高层论坛,‘上海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文研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家期刊参与协办㊂论坛邀请国内19位知名翻译学者做主题报告,并开设 新秀论坛 ,为22位青年才俊提供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㊂主题涵盖国外社会翻译学研究前沿及启示㊁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构想㊁社会翻译学理论的中国建构㊁社会翻译学研究方法论探索等具有前沿性㊁融合性和时代性的内容㊂本文围绕中国社会翻译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构㊁现实应用㊁方法探索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回顾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的已有成绩和现存不足,进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㊂一㊁论坛综述(一)中国社会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构第6期何梦丽等㊀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17㊀理论研究是学科建构的根基,学科建构是理论研究的深入㊂社会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开阔了新思路㊂发展新理论应立足学科立场,建立术语体系,廓清研究边界,反思研究意义,在创新驱动下塑造自身科学性,彰显解释力㊂翻译发生于特定的社会,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对象,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语境,必然具有社会性㊂较之于翻译的社会性,人们对社会的翻译性缺乏认识与思考㊂傅敬民指出,翻译的社会性指翻译作为社会范畴,以其动态性和社会性内涵满足时代需求,聚焦翻译产品㊁过程㊁功能和价值四个层面㊂社会的翻译性体现于人际沟通交往㊁知识话语生产与传播㊁社会发展与进步㊁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方面㊂因此,从翻译学研究的学科立场出发建构社会翻译学,是翻译学科发展的必然,当务之急是编撰该领域的奠基之作‘社会翻译学导论“㊂[3]社会学视角翻译研究建立在社会学和翻译学的学科交叉基础之上,有必要从术语标准化角度对概念进行辨析和正名㊂对此,周领顺提出以 翻译(的)社会学研究 命名,既能维护翻译研究的核心地位和对象,又能彰显社会学路径和理论视角㊂他基于批判性视角,辨析了 翻译社会学 和 社会翻译学 的概念差异,探讨了本学科目前存在的研究边界不清晰㊁研究路径不明确㊁学科命名不统一等问题㊂②㊀㊀王洪涛从科学哲学㊁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论证了社会翻译学的学科称谓㊁研究对象㊁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等名实问题,并提出从理论和应用两条研究线路建构社会翻译学㊂他认为, 社会翻译学 与 翻译社会学 在研究对象上有重叠之处,但出发点㊁分析方法和落脚点均不同,其研究性质和学科归属自然不同㊂因此,社会翻译学应作为翻译学分支学科来考量,实现学科建制化,着重研究中国本土的翻译问题㊁现实问题,以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㊂针对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理论建设相对不足㊁掣制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现状,汪宝荣提出构建中国社会翻译学理论的四种路径和方法:(1)借鉴吸收西方的社会翻译学理论,基于中国翻译实践个案研究加以验证和修订;(2)进一步开掘西方的三种主要社会学理论,从中提炼出翻译分析工具,同时构建解释力更强的翻译理论模式;(3)引入其他适用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构建基于中国翻译实践的理论模式;(4)参照中国社会学理论,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翻译学理论㊂建构完备的社会翻译学学科体系,应采取 为我所用 的跨学科借鉴与融合模式㊂基于此,徐敏慧从翻译社会学研究的主题㊁范式及话语层面论证其学科间性的本质属性㊂她指出,翻译社会学研究主题包括译者社会学㊁翻译过程社会学和翻译产品社会学,涵盖从文本到副文本到文本外的广阔领域;研究范式是两个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发展,翻译研究运用社会学的分析工具探讨社会现象,社会学借鉴翻译研究中的文化㊁历史视角和成果,研究两个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㊂因此,翻译社会学不仅使交叉学科的互动成为可能,也将进一步提升翻译学的学科地位㊂[4]从以上学者的发言可见,国内学界对学科命名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使用 社会翻译学 命名,另一派主张采用 翻译社会学 ㊂从研究对象看,社会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着重探讨的不是翻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发生在社会系统内部㊁由社会因素触发㊁受社会机制制约的翻译现象㊁活动和问题, 翻译 是翻译研究的本体,是翻译学科立足的根本, 社会学 是翻译研究的视角和途径,是分析工具㊂从这个角度看,术语切分不应是 (社会+翻译)/学 或 (翻译+社会)/学 ,而是 社会/翻译学 ㊂从学科名称的英文表达看,社会翻译学 与霍姆斯提出的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对应, socio- (指 与社会学有关的,涉及社会因素的 )作为前缀修饰 translation ; 翻译社会学 则与其提出的 translation sociology 对应㊂学科名称尚不统一(国外亦然)反映了本学科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对此现象应多一点宽容㊂(二)中国社会翻译学的应用研究在对社会翻译学进行本体探索的基础上,国内学者采用多种研究路径对翻译问题进行考察㊂就研究内容而言,应用翻译㊁文学翻译㊁口译等领域均尝试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㊂研究路径上,既关注外部研究,即翻译系统的整体运作机制(包括制约和影响译作生产㊁传播和接受的机制)及其与其他社会系统(文化㊁政治㊁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关系;又关注内部研究,通过对社会学方法进行调适,分析文本本身的翻译策略㊁方法和评价等㊂18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余承法针对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从翻译传播学视角,结合拉图尔(tour)的行动者网络理论,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指出在翻译传播过程中,译者是原语信息的接受者和阐释者㊁语际信息转化的把关者㊁译语信息的生产者和传输者;译者主体性体现在译者与各种社会要素互动时的客观上受限㊁主观上互动的全过程,包括与翻译传播主体的协商㊁理解并生成翻译传播客体㊁对翻译传播媒介的调适㊁与翻译传播受体的沟通等㊂韩子满从社会学角度阐释 强军 系列术语英译,指出目前国内存在的多个英译版本未能体现术语的 家族性 特征,且译文过长,不符合术语表达的经济性原则,主要原因在于译者采取了解释性翻译的手段,使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失去了 关键词 核心概念 的特征,损害了译文的传播力㊂因此,译者应当平衡解释者和把关人两重角色,提高政治意识和国际意识㊂武光军聚焦我国古代三个成体系的佛经翻译思想:道安 五失本 和 三不易 乃 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 的论述,是第一个初步成体系的理论;玄奘 五不翻 等论述,是第一个较为成熟的翻译理论体系;赞宁 六例说 总结和完善了佛经翻译的方法论,可谓译经理论之殿军㊂他认为,三个翻译理论均成型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层层演进,构成我国古代翻译理论的重要部分㊂王斌华针对近年来社会对口译职业的认识趋向 工具化 的现象,分析了国际口译研究新动态,从宏㊁中㊁微三个层面拓展口译研究的认识论,认为口译不仅是即时的双语加工行为和复杂的认知处理行为,而且是人际和跨语言文化的中介协调活动,也是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 文化活动㊂他进一步指出,社会学理论对于口译活动和社会 文化及意识形态语境的关系具有较强解释力,其运用有助于拓展口译研究的宏观视野㊂[5]耿强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框架出发,探讨中国现当代语境下的翻译体制问题㊂他首先区分了 机制 体制 制度 制度组织 与英语中institution的异同,建议用 体制 作为institution的对等译词㊂他指出 国家翻译实践 视角的缺陷,认为应采取国家间视角并加入社会的维度,从国家与社会的两元结构出发进行中国现代翻译史研究,进而将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翻译史分为五个阶段,认为健康发展的翻译局面必须在国家和社会之间保持平衡㊂(三)社会学视角的个案研究从国内研究现状看,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反思性社会学理论(reflexive sociology)的 关系主义 (relationalism)方法论已得到广泛应用,卢曼(Niklas Luhmann)社会系统理论(social systems theory,简称SST)和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所蕴含的方法论思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以个案分析为主㊂王祥兵借鉴布迪厄资本理论中的 文化资本 概念,以‘解放日报“副刊的文艺翻译为考察对象,分析抗战文艺翻译对延安文化资本生产与积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㊂[6]邵璐从翻译行为者入手,分析贾平凹作品英译场域和行为者资本的变迁,指出中国政府的国家战略支持㊁海内外民间翻译力量发展及出版社推动,三类资本协同作用,为贾平凹作品英译走向复兴提供了外在动力㊂[7]郭洋生基于布迪厄理论分析了严译‘天演论“的文本内外矛盾性,即严复的西方现代性知识资本与国内薄弱的社会资本之间的矛盾,及其通过翻译以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与不得不向当时国内封建资本妥协之间的矛盾,种种矛盾决定了严复及其译作的历史命运㊂李伟荣基于布迪厄实践论,考察学者李辉的译者身份构建,通过梳理李辉勤耕于 作 的文学交际圈与开展翻译活动的社会交往网络之间的关系,挖掘其成为知名译者的文化资本和翻译出版惯习㊂冯正斌结合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例析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中的乡土语言英译,认为庞夔夫的英译呈现 务实为主㊁求真为辅 的译者行为倾向,与译者对中国文学在英美翻译场域的定位及作品与出版资本等相关㊂他进而指出,为助力中国乡土文学走向世界,译者应兼顾 语言人 与 社会人 的身份,在 求真 基础上融入 务实 之需㊂朱献珑指出,ANT在认识论上遵循 广义对称性 和 自由联结 原则,为认识翻译的本质开辟新路径;在方法论上提出 异质行动者 转译 网络 等概念,为探讨翻译过程提供分析工具㊂他提出ANT视域下的翻译网络分析框架,并以‘四世同堂“英译网络建构为例,考察行动者间的联结和互动㊂王传英依据社会经济网络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 新科幻 对外传播的成功案例,认为中国第6期何梦丽等㊀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19㊀新科幻 得以全面进入英语世界的大众读者市场,译者㊁出版机构㊁版权中介商㊁评论家㊁译语读者等社会行为体形成的合力功不可没,并建议从原作遴选㊁传播形式㊁译品输出共同体建构等方面推动中国当代文学 走出去 ㊂新秀论坛 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㊁北京外国语大学㊁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㊂发言人围绕社会翻译学理论概念辨析㊁ANT研究及应用㊁毛泽东思想与社会翻译学中国建构㊁社会学视角下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㊁译员社会身份与口译质量研究㊁社会翻译学路径下的翻译批评㊁社会翻译学与译者培养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细致点评㊂二㊁成绩与问题反思为了更清楚地梳理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我们结合中国知网(CNKI)关键词检索,做进一步分析㊂通过检索 社会翻译学 翻译社会学 行动者网络 等关键词,剔除无关主题后,得到2000 2021年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共481篇(截至2021年12月31日)㊂文章数量总体上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期刊论文增势明显,在2019年达到高峰,硕博论文增长缓慢,在2017年后逐渐回落㊂该领域文献可以分为综述评介㊁理论建构㊁应用研究三类,展现出我国社会翻译学研究进路,也集中体现了当前研究取得的成绩㊂综述类文章大致可归为研究现状述评㊁书刊评介和名家访谈㊂理论建构主要包括理论反思㊁学理论证和名实辨析㊂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侧重以文本或译者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研究,也有部分着眼于翻译现象的宏观研究㊂应用研究涵盖翻译传播㊁翻译史㊁译者能力㊁语言服务机构研究等诸多领域㊂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取得的成绩还体现在学术共同体的初步形成及其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上㊂尽管学界对社会翻译学研究的 符号概括 价值 范例 等 学科基质 尚未达成共识,但长期坚持通过出版专著③文集㊁开辟期刊专栏㊁组建学术团体④㊁召开学术会议等途径构建专业场域[8],学术认同感不断增强㊂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当前研究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㊂第一,运用布迪厄理论多,吸收其他理论少㊂统计结果显示,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理论框架的论文占大多数,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论文不到10%,应用后者进行翻译研究的成果更少㊂中国社会翻译学应突破布迪厄等少数理论家的研究疆域,拓宽理论视角,在总结中国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与翻译㊁社会学与翻译学的关系进行理论模式建构和反思性批评㊂[9]第二,借鉴西方理论多,挖掘本土理论少㊂国内学者多借鉴西方的三种社会学理论,阐释其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梳理当前研究现状,但理论创新动力不足㊂实际上,国内翻译学者可以尝试从本土社会学理论中吸收认识论和方法论㊂中国社会学已走过百余年历史,国内学者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用历史的视野面向现实开展研究,如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燕京社会学派扎根中国乡村的社会现实,运用 功能理论 和社区方法 ,取得了重要成果㊂我们可以从中国社会学的 社会结构转型 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中吸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描述和解释社会特质㊁人际关系㊁思想行为取向等对翻译活动变迁的影响,彰显中国社会学翻译研究的独特性㊂第三,个案研究多,其他实证研究少㊂国内研究多采取描述性研究方法来考察某位译者的惯习和职业生涯,或某部作品的译介传播㊂未来应突破微观的个案研究,运用问卷调查㊁田野调查㊁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手段,结合数据库㊁语料库等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做到结合思辨与实证㊁兼顾定性与定量㊁关照理论与实践,全面㊁深入㊁细致探析社会翻译活动,以进一步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的有效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翻译学研究方法论㊂三㊁结语社会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㊂在国内20余年的研究历程中,学者们在理论建构㊁方法探索㊁应用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㊂ 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 高层论坛探讨了社会翻译学在中国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应用问题,与会者分享了诸多创新性思考和研究成果,将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㊂就其发展方向而言,中国社会翻译学应遵循 方法 理论 应用 学科 的基本路径,探析社会学视角下翻2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译活动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规律,总结研究方法;在理论发展的历史爬梳之上,结合当下数字人文时代的多媒介传播,从多媒介㊁多模态等视角进行社会翻译学学理论证和框架建构;然后将理论认识运用到相应领域中去,以促进社会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形成,最终实现社会翻译学的学科建构㊂此外,社会翻译学研究目前依然是一种 消费型 研究,从社会学领域寻求理论解释多,对其他学科的贡献较少,待自身发展成熟后应对其他学科做出反哺㊂注释:①霍姆斯同时提出两个学科称谓,因此国内研究文献中两者并用,有的学者甚至两者兼用,不加区分㊂②已在期刊发表的会议论文,列入参考文献中;否则,以会议手册和笔者笔记为准㊂后者如有疏漏或不确,敬请发言者谅解㊂③汪宝荣新著‘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研究 以英译现当代小说为中心“即是从社会学路径来考察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的代表㊂④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已获批成立,将加速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㊂[参考文献][1]HOLMES J.Translated!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M].Amsterdam:Rodopi,1988. [2]朱献珑,邓伟佩.社会翻译学研究的路径探索与创新实践:‘行动者网络构建的翻译:亚瑟㊃韦利英译 西游记⓪中的行动者㊁行为和网络“介评[J].外语与翻译,2021(2):93-96.[3]傅敬民,张开植.翻译的社会性与社会的翻译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1):120-127+161.[4]徐敏慧.翻译社会学的学科间性:主题㊁范式㊁话语[J].中国翻译,2022(1):29-38+187.[5]王斌华.基于口译认识论的口译理论建构:多视角㊁多层面㊁多路径的口译研究整体框架[J].中国翻译,2019(1):19-29 +189.[6]王祥兵,徐芳.抗战时期延安翻译活动与文化资本[J].翻译史论丛,2021(1):1-19+197.[7]邵璐,于金权.走出沉寂的贾平凹作品英译:社会学视域下的翻译行为者角色[J].当代外语研究,2021(6):89-97.[8]王洪涛.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十年(2006 2016):思考㊁回顾与展望[J].上海翻译,2016(5):49-55+95.[9]汪宝荣.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述评[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9(1):68-78.[责任编辑㊀董明伟]The Status Quo of and Reflections on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Based on Foru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HE Mengli12YU Chengfa11.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1 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411104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summarizes the main viewpoints at Foru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methodolo-gy exploration.Then it review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hina s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summariz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possibilities in the future.The co-authors believe that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should follow the approach of methodology theory application discipline .It should explore the external phenomena and internal laws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by adopting methods of different paradigms construct theoretical frameworks through theoretical speculation based on the original theories in China while drawing on theoretical insights from the West and integrating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then apply theories to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es so as to establish the research paradigm and construct the discipline of China s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Key words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etical research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exploration。

“场域—惯习”视角学习实践研究

“场域—惯习”视角学习实践研究

“场域—惯习”视角学习实践研究一、概述学习实践是人类不断积累知识、提升技能、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实践的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因素,本文引入“场域—惯习”视角,尝试从新的角度解析学习实践的过程和机制。

“场域”是指特定社会空间中的行动者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它包括了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制度规范等多个层面。

在学习实践中,场域为学习者提供了特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同时也对学习者的行为和结果产生影响。

而“惯习”则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个体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

在学习实践中,惯习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方法、策略等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场域—惯习”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实践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视角强调了学习实践的情境性和社会性,认为学习不仅是个体的认知过程,也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这一视角突出了惯习在学习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惯习不仅影响学习者的行为表现,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和动机。

这一视角还关注了场域与惯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场域和惯习是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学习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实践研究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方法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

本研究试图从“场域—惯习”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学习实践的本质和规律,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场域—惯习”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场域中,个体通过惯习的形塑和实践的反思,不断调整和适应学习环境,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

本研究将聚焦于学习场域和学习惯习的相互作用,分析学习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深化对学习实践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它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它有助于推动学习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为学习科学领域贡献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首先介绍了布尔迪厄的学术背景和主要贡献。

然后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包括场、资本、符号权力等。

接着,综述了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并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

最后,展望了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一、引言布尔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也是法国哲学院院士。

他提出的场域理论是对资本、权力和符号等要素进行整合的一种理论框架。

场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其核心概念、应用领域和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布尔迪厄的学术背景和主要贡献布尔迪厄出生于法国,曾在法国和美国多所大学任教,其学术成果被广泛认可。

布尔迪厄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研究贡献巨大,他认为社会中的关系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本进行再生产的。

他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不同形式,提出了资本在不同场域中的转换与再生产的概念,以及资本在不同领域中的累积。

三、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解读1. 场场是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场是一个社会领域,由一系列逻辑相关的社会行动者构成,他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竞争和协调。

场中的行动者通过竞争和合作来获得资源和权力,并通过符号的认同和交流来维持场域的稳定性。

2. 资本资本是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资本是一种资源,可以用于获取其他资源或权力。

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不同形式。

经济资本是指货币、财富和物质财产等可量化的资源;文化资本是指知识、技能和教育经历等非物质资源;社会资本是指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等人际资源。

不同形式的资本在场域内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影响力。

3. 符号权力符号权力是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符号权力是指通过符号的认同和交流来实现的权力。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布尔迪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 of Bourdieu)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一种社会理论,该理论主要聚焦于社会中各种不同力量和资本的互动,并探讨了这些力量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社会地位和社会结构。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提出在社会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基于他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生产的研究,主张社会是由各种不同力量的相互作用和竞争构成的。

在这个理论中,场域指的是一个有着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社会空间,包括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教育场域等。

每个场域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并且这些规则和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或群体在场域中的位置和能力。

布尔迪厄提出了几个关键概念来描述场域中力量和资本的竞争和互动。

首先,布尔迪厄提出了“资本”的概念,将其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

经济资本指的是个体或群体拥有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收入等;文化资本指的是教育程度、知识水平、艺术品品味等非经济的文化资源;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交网络和社会关系,如朋友、亲戚等;符号资本指的是如何通过符号和象征来展示和获取社会地位和认可。

其次,布尔迪厄提出了“场域”的概念,场域中的不同力量根据个体或群体所拥有的不同资本进行竞争和互动。

每个场域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并且这些规则和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或群体在场域中的位置和能力。

不同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和交叉,个体或群体在不同场域中的表现和地位会相互影响。

此外,布尔迪厄认为,在场域中的不同力量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和抗争。

这种不平等和抗争并非仅仅源于经济资本的差异,还包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的差异。

个体或群体通过不同的力量和资本的运用,试图在场域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和更高的地位。

最后,布尔迪厄指出,场域中力量和资本的不平等和争夺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活动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活动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urdieu's Sociological Theory 作者: 史思琪[1]
作者机构: [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84-86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社会学;场域;惯习;资本;翻译
摘要:在当代社会学思想中,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布迪厄无疑占据着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

场域,惯习和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此文从这三个核心概念出发,探讨社会学视角下的翻译活动,从翻译活动的策略中分析它的社会学价值。

他的思想和理论不仅推动了学术界的理论和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同时也把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翻译研究 中的布尔迪厄 场域理 论
拉 图尔明确表明“ 行 动 者 网 络 理 论 和 社 会
在《 实 践 感 一 书 中布 尔迪 厄 提 出 了场 学 研 究 中 的 社 会 网 络 毫 不 相 干 ” ( i b i d. : 的 应 用 忽 略 了 如计 算 机 辅 助翻 译 工 具 和 先 域的概念并将 其定义为“ 在各种位 置之 间 3 6 9 ) 。 严 格 意 义 上来 讲 , 行 动 者 理 论不 是 一 前 翻 译 记 忆 这 些 因素 的 影 响 , 资 深 译 者 会 存 在 的客 观 关 系 的 一 个 网络 , 或一个构型” 种 理论而 是一种 方法 , “ 一 种 网 络 追 踪 活 受 到 先 前 翻译 实践 中逐 步 内化 的 翻 译 规 则 ( 布 尔 迪厄 , l 9 9 8 : l 3 3 一l 3 4 ) 。 具 体 到 翻译 场 动 ” ( i b i d . : 3 7 8 ) 。 网络 中的 “ 行动者” 之 间关 的 约束 和 制 约 , 或 之前 译 本的 影 响 , 在翻 译
争 的概 念 以 及 译 者惯 习 已经 在 翻译 研 究 中 者 所 指 的是 其 符 号 学 上 的 定 义 , 一 个 行 为 意 识 行 为的 参 与 者 才 可 能 会 参 与斗 争 获 得 取 得 了丰 硕 的 成 果 并 对当 代 社 会 翻 译学 的 体 , 也就 是 能 够 参 与行 动 的 物 体 , 或被 赋 予 更 多 资 本 , 所 以 布 氏所 讨 论 的 参 与 者 指 的 发 展 产 生 了很 大 的 促 进 作 用 。 相 比 于 前 者 能 动性 的物 体 。 ( L a t o u r , 1 9 9 6 : 3 7 3 ) 。 非人 的 是 有 思 想 的 人 类 和 机 构 代 理 人 。 这 样 就 忽 在 翻 译 研 究 中 的广 泛 应 用 , 行 动 者 网 络 鲜 行 动 者 通过 有 资 格 的 代 言 人 来 获得 主 体 的 略 了 非 人 类 、 无 意 识 的 参 与者 , 而 这 一 点
域, 主 要 是指 在 某 一 社 会空 间 内 , 由翻 译者
系 是不 确 定 的 , 行 动 者 和 网 络相 互建 构 , 网 选 词 等 方 面 受 到 限 制 。 译 文 本 身 或 者 其 相
相互 关 系 网 络 所表 现 的各种 社 会 力 量和 因 络 由行动者构成 , 每 一 个 行 动 者 就 是 一 个 应 的 原 文 都 可 以 被 认 为 是 潜 在 的 行 动 者 。 素 的 综 合体 。 根 据 布 尔迪 厄 的 观 点 , 在每 个 结 点( n o d e ) , 结点之间经通路链接, 共 同 编 从 这 个 角度 来 讲 , ANT是 少 数将 非 人 类 因 子场域 中, 处 于 不 同 位 置 的 行 动者 负 载 着 织 成 一 个 无 缝 之 网 ・ 行 动 者 网 络 是 通 过 翻 素 纳 入 行 动 者 研 究 范 畴 的 模 式 之 一 。 虽 然
少 在 翻 译 研 究 中涉 及 , 随 着 近 些 年 被 引 进 地 位 、 资格 和 权 利 以 致 可 以 共 同 营 造 一 个 却 正是 行动 者 网 络 理 论 所 强 调 的 , 即 将 非
翻 译研 究 , 逐 渐 得 到 了翻 译研 究者 的关 注 。 相 互 协 调 的 行 动之 网 。 人 类 物 看 做 特 定 网 络 中 的 潜 在 和 必 要 的 例 如 布 尔 迪 厄 场 域 理 论 在 翻 译研 究 中 “ 网络 ” 也非我们所 理解的社 交网络 。 参 与者 。
2 翻译研究 中的行动 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 ANT) 中的 “ 行 动 者
是 通过 场 域 中 参 与 者 无 休 止 的竞 争 得 到 增
强或削弱。 “ 场 域 中的 竞 争 ” 是 布 尔 迪 厄 场
“ 行 动 者 理 论 中的 行 动 域 理 论 的核 心 观 点 之 一 。 因 为 只 有 有 思 想 进 一步 探 讨 。 布 尔迪 厄 的场 域 理 论 、 权 力 斗 包 括人 和 非 人 类物 。
关系和作 用决定 了场 域结 构” ( B o u r d i e u a n d Wa c q u a n t ,1 9 9 2 :9 9 ) 。 而 这些 力量关 系 U
学 文化 转 向 后 的 又 一 新 发 展 , 社 会 学 理 论 和 方法 被 日益 广泛 地 应 用于 翻 译研 究 以 从 更广阔的社会 、 文 化 层面 对 翻 译 本 体 展 开
翻译 活 动 的解释 力 。
关键 词 : 场域 惯 习 行动者 网络 翻译研究 中图分 类号 : G 2 5 4 文 献标识 码 : A 翻 译 社 会 学 研 究 方 法 是 近 些 年 继 翻 译 互 动 关 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章编号 : I 6 7 3 - 9 7 9 5 ( z o 1 3 ) I I ( b ) - 0 I 2 2 - 0 2
4 1 0 0 0 0 )
摘 要: 本文讨论分析 了场域理论 和行 动者网络 理论夏其 在翻译研 究 中的应用 , 分 别从二者 在翻译研 究中研 究对 象的适 用层面和 研 究内 容 的涵盖层 面进行 对比研 究 。 翻译 研 究中两个 理论核 心概 念 的有效 结合 , 能够更加全 面透彻 地分析各 种复杂的翻译现 象 , 大大增强 了对
20 1 3 NO 3 2
Ch l na Ed uc at i on l nn ov a tI on H er a l d
理 论 前 沿
翻译 社 会 学 中的 布 尔迪 厄 场 域 理论 与 行动 者 网络 理 论 对 比研 究
裴 慧 慧
( 湖南大学 外 国语与 国际教育学 院 湖 南长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