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案例分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案例分析

【案例1】一位教师教学《9加几》教学片段: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色的,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分析:本案例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案例2】这是二年级“二的乘法”的教学片段:教师从做家务、摆筷子引入:饭桌上有九只碗,摆多少双筷子

生:摆九双。

师:为什么?

生:在锯木头时,木头中间锯一下,锯出九节木头,需要锯九次。

师:怎么锯九次?

生:…环形…

师:大家同意吗?

同学们:同意。

师:很好。看着这幅图,请一个同学说一说,怎么摆?

生:摆在碗之间。

……

分析:课始教师提出“摆多少双筷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平常一个碗摆一双筷子”,很快就有了答案,可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碗配一双筷子,随着“为什么?”的提出,把二年级学生带入锯木头的情境中,二年级学生是很难理解环形木头锯九次的,接着提问“大家同意吗?”这种面向全班的提问带来的是集体的合唱,而集体合唱可能掩盖和压制个体的真实声音,很难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最后学生在看图时“摆在碗之间”又可能纠缠“环形”问题……,如此这般由于教师总喜欢问“为什么”,而不是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想的”,所以问题总是来不及纠正,这样的回合价值值得怀疑。反思这节课教师的提问,问题出在教师没有恰到好处的提问,故而使自己把学生带入到很抽象的情境中,让学生无法理解。

【案例3】五年级上册的《复式统计表》出示例1,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例题的信息,填写四张单式统计表,并用投影出示所填结果。

师:哪个小组的男生人数最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航模小组的人数最多,有8人。我是一张张看的,音乐小组和书法小组都只有3人,美术小组有4人,而航模小组有8人,所以航模小组男生人数是最多的。

师:那么要这样一张张比较,你觉得怎么样啊?

生:比较麻烦。

师:那么可以怎么办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我们可以把四张表合并成一张表。对不对?(学生勉强附和:对。)

师:把这四张表合并在一起,这张表要反映哪些情况呢?(教室里又是一片寂静。)教师只能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才把这个环节应付过去。

分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

针对以上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做到有效,就要注重课堂提问技巧,那么,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呢?

一、提问态度要自然。

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

二、提问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教师发问时,问题

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如果问题太长可用文字呈现。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可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不过学生若不明了问题的涵义,而要求教师解释,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三、提问形式要多样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曲问,有些问题原本可以照直叙述,但那样往往缺失启发性,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印象不深。若改变原来叙述的方式,巧设提问的角度,让学生的思路拐了一个弯,搭上桥,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表象。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四、提问等候时间要把握

提问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查研究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