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召南·摽有梅》讽君求贤说

合集下载

《诗经》、《楚辞》的女性形象

《诗经》、《楚辞》的女性形象

《诗经》、《楚辞》的女性形象《诗经》和《楚辞》二者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所以本文就据此作为分析、研究的切入点,深入探究二者在外形描写,性格塑造和气质表达等方面的具体差异,以便我们更加准确、更加透彻的理解这两部文学作品。

一、外形上:《诗经》注重实用性审美,《楚辞》注重纯审美《诗经》所处的时代,十分注重女子社会劳动的实用性,所以在描述女性形象时,并没有对女性性别特点做过多的描述,而是采用白描手法,轮廓化地勾勒女性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粗线条地表现出女性的健硕之美,偏重于实用性审美。

如《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动作心理描述,《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郑风·狡童》因爱人不与自己同言同食而产生的“使我不能餐”、“使我不能息”的内心责怨,《卫风·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简略叙事,《郑风·有女同车》中“颜如舜华”、“洵美肯都”的孟姜姑娘,都是遗貌取神的艺术手法,使《诗经》通篇显现出典雅而灵动,深厚而淳朴的风格。

伴随时间的推移,母系氏族结束,男权逐步建立,女性由社会的统治者逐渐转变为男性的征服对象,变为“第二性”,《楚辞》正是生于这个时期。

因此《楚辞》中所描写的女性对象已经不再以劳动妇女为主,而多是取自历史或自然神话中的神巫之女或宫殿楼阁中的贵族妇女。

《楚辞》中的女性,已不再是社会劳动的参与者,而是男性文化的审美对象,因此在男性诗人的笔下便会更多的凸显她们在体态、容颜、服饰等方面所展示出的女性性别之美,不论是湘夫人还是山鬼,都披兰纫蕙,如“被薜荔兮带女萝”(《山鬼》)、“华采衣兮若英”(《云中君》)等,都注重刻画女性自身之美、独特之美。

所以,和朴实自然的《诗经》相比,《楚辞》中的女性描写偏重于纯审美,更具有真实美感及理想化的浪漫色彩。

二、性格上:《诗经》注重阳刚性,《楚辞》注重阴柔性《诗经·国风》中有大量描写古代女性追求爱情与幸福的诗篇,透漏着积极真诚美好的愿望。

《召南·摽有梅》原文翻译和赏析

《召南·摽有梅》原文翻译和赏析

《召南·摽有梅》原文翻译和赏析《召南·摽有梅》是一首描写一位待嫁女子咏唱的情歌的诗歌。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召南·摽有梅》原文翻译和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召南·摽有梅》原文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译文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

想要求娶我的儿郎,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

想要求娶我的儿郎,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

想要求娶我的儿郎,快开口莫再迟疑。

注释⑴召(shào)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召南指周朝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

⑵摽(biào):掷、抛,一说坠落、落下。

有:语助词。

⑶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⑷庶:众多。

士:未婚男子。

⑸迨(dài):及,趁。

吉:好日子。

⑹今:现在。

⑺顷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一说即倾筐,倾其所有。

塈(jì):取,一说给予。

⑻谓:告诉,约定;一说通“会”,聚会;一说归,嫁。

创作背景这是周代南方女子急于求嫁的诗。

闻一多《风诗类钞》说:“在某种节令的聚会里,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掷向她所属意的男子,对方如果同意,并在一定期间送上礼物来,二人便可结为夫妇。

”此诗所表当与这一风俗有关。

青年女子在男女自由相会的集体狂欢中吟唱此诗,目的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

也有人认为此诗主旨为君王求贤才。

鉴赏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

《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此篇的诗旨、诗艺和风俗背景,前人基本约言点出。

《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

”“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诗经》、《楚辞》之女性形象探究

《诗经》、《楚辞》之女性形象探究

《诗经》、《楚辞》之女性形象探究摘要:《诗经》、《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两部作品都涉及到女性这一主题,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审美层面刻画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

本文主要以二者对女性形象塑造手法的不同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具体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以便我们更加透彻的了解这两部作品。

关键词:诗经楚辞女性形象现实浪漫引子《诗经》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其中涉及女性的占1/3以上,它开创了文学作品以描写女性为主题的先河,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周代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女性文化的瑰宝。

《楚辞》作为继《诗经》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部诗歌作品集,其中的女性形象描写,受楚地特定文化气息的滋养,其艺术特征鲜明优美,带给了我们更具冲击力的美感。

《诗经》和《楚辞》二者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所以本文就据此作为分析、研究的切入点,深入探究二者在外形描写,性格塑造和气质表达等方面的具体差异,以便我们更加准确、更加透彻的理解这两部文学作品。

一、外形上:《诗经》注重实用性审美,《楚辞》注重纯审美《诗经》所处的时代,十分注重女子社会劳动的实用性,所以在描述女性形象时,并没有对女性性别特点做过多的描述,而是采用白描手法,轮廓化地勾勒女性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粗线条地表现出女性的健硕之美,偏重于实用性审美。

如《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动作心理描述,《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郑风·狡童》因爱人不与自己同言同食而产生的“使我不能餐”、“使我不能息”的内心责怨,《卫风·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简略叙事,《郑风·有女同车》中“颜如舜华”、“洵美肯都”的孟姜姑娘,都是遗貌取神的艺术手法,使《诗经》通篇显现出典雅而灵动,深厚而淳朴的风格。

伴随时间的推移,母系氏族结束,男权逐步建立,女性由社会的统治者逐渐转变为男性的征服对象,变为“第二性”,《楚辞》正是生于这个时期。

浅析《诗经》女性口吻诗中人称的运用

浅析《诗经》女性口吻诗中人称的运用

浅析《诗经》女性口吻诗中人称的运用“浅析《诗经》女性口吻诗中人称的运用文学评析《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影响和决定了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走向和面貌.《诗经》的主体是抒情诗,它在人称使用方面的特点,可以说开拓了后世诗歌抒情表现的各种方式.在3O5篇诗歌中,涉及女性生活的诗歌要占三之以上,而其中大多是女性以第一人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的三百零五首诗,深刻反映了殷商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挚情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浓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诗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有在水一方的伊人、颜如舜英的孟姜、爱而不见的静女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硕人。

其诗艺术成就卓越,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

这些形象主要集中在《诗经》中反映婚姻爱情的诗作里。

婚姻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

除此之外,在《诗经》战争徭役诗中还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塑造了一些生动的思妇形象。

这些诗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子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既体现了女人的可爱、可怜,又揭示了女性弱势的处境和地位,深刻表达了对女性的热爱与同情。

在女性主义盛行的二十一世纪,重读《诗经》,进而反思女性——第二性的形成、处境和前景,是极其有益的。

一、怀情的少女少女天真可爱,生活没有负担,无忧无虑,形象美好,惹人喜爱,总成为《诗经》描画的对象,正如叶嘉莹女士所说:“在中国文学中,早自《诗经》开始就有了关于美女与爱情的叙写。

《诗经》中的女性,大多是具有明确伦理身份的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叙写方式也大多是写实的。

训诂学课本(完)

训诂学课本(完)

1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儒林传:“景帝时,(丁)宽为梁孝王将军距(拒)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

”“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亡传(师古曰:口说其指,不为解说之传。

)疑者则阙,弗传。

”“(贾)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

”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3孟子。

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左传。

宣公十二年,之战中楚庄王说:“夫文,止戈为武。

”韩非子。

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4诗。

周南。

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诗。

召南。

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毛传:“兴也。

摽,落也。

盛极则隋(堕):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

”诗。

周南。

葛覃:“施于中谷。

”毛传:“中谷,谷中。

”孔颖达疏曰:“中谷,谷中,倒其文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类此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释文》:“其人能靖者与,绝句,与,音余。

”7“何当,犹云合当也;何合声近,故以何当为合当。

杜甫《画鹰》诗:“绦镟光堪摘,轩盈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此何当字紧承上二句之堪字可字,一气相生,言合当击凡鸟也。

”8左传。

成公二年齐晋鞌之战:“癸酉,师陈于鞌。

邴夏侯御齐候,逢丑父为右。

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

□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声。

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主要源于民间生活,是民众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地再现了周朝的时代风貌。

其中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爱情诗和婚姻诗是《诗经》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我们在《诗经》看到的女性形象是鲜活的、立体的并各具特色的:有或天真烂漫或畏缩痴情或坚贞刚烈的少女形象;有或善良软弱或睿智刚强的弃妇形象;有或牵肠挂肚或情重绵长的思妇形象。

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那些以表现女性形象为主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以及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周代社会的社会内涵及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由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组成。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诗经》原本叫《诗》,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中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爱情婚姻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生动再现了周代社会男女婚恋生活,这些作品感情诚挚,气氛热烈,文体朴素,思想健康,与上层社会的荒淫、庸俗、虚伪以至矫揉造作形成鲜明地对比。

《诗经》对女性的描写整体用“思无邪”来形容恰到好处,通过描写她们的情感生活,为我们展示了积极健康、热烈坚韧、淳朴诚厚等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一、《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一)少女形象“国风”中有不少恋歌,由于劳动人民的经济地位和劳动生活,决定了这些恋歌健康、乐观的基调。

这些爱情诗歌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透视《诗经》中的少女形象,可以发现少女所处的时代正处在我国由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等级关系、封建礼教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授受不亲”、“受制于父母,诸兄和人言”的社会道德规范正在形成。

1、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召南·摽有梅》中的大龄女子向意中人坦率地表示:“摽有梅,其实七兮。

浅谈《周南》《召南》用韵异同

浅谈《周南》《召南》用韵异同

浅谈《周南》《召南》用韵异同耿莉【摘要】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体现了人们较早时期的语言使用状态.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用韵,这一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诗经》共收录305篇,除《周颂》有几篇无韵诗外,其他诗歌都用韵.但是风、雅、颂三部分的用韵又不相同.【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2)004【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韵脚;异;同【作者】耿莉【作者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山东滕州2775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14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一》中说:《周南》是归美文王,故云“王者之风”;《召南》则兼美召伯,故云“诸侯之风”。

总览《诗》恉!憭然易明。

乃毛《诗》大序云:“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雀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击之召公。

”孔疏:“《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

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不知名为‘周’,而必连言‘南’者,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

《雀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太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

诸侯必贤,召公贤人,必系之召公。

”[1]2可见,王先谦、孔颖达等人认为《周南》《召南》内容是不同的,一是“王者之风”;一是“诸侯之风”,在用韵上也会体现两者的不同。

据王力的《诗经韵读》,主要从韵在句中位置、韵在章中的位置、韵在篇中的位置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韵在章中的位置《周南》《召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叠句上。

叠句就是重叠相同的两句。

往往是一句承上,一句启下。

[2]81而《周南》却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二)韵在篇中的位置1.字句在诗篇中反复出现,叫做回环回环也是一种形式美。

[2]87《周南》《召南》两部分中只有《召南·羔羊》《召南·何彼襛矣》有回环这种情况。

根据《诗经韵读》可以把这种情况归入回环的第三种类型:把四字句的前两字和后两字对调,或第三字和第四字对调,也换了下章的韵脚。

《摽有梅》研究史上的十大主题——以中日韩三国为例

《摽有梅》研究史上的十大主题——以中日韩三国为例

《摽有梅》研究史上的十大主题——以中日韩三国为例刘世明【摘要】《揉有梅》是《诗经·国风·召南》中的名篇,其诗主题历来聚讼纷纭,难有定论.纵观中日韩三国学者的研究历史,大致有“男女及时”之诗、失时之诗、贞信自守而惧强暴之诗、父母为女择婿之诗、庶士愆期不归之诗、淫诗、求用诗、求贤诗、离根诗、伤时诗等十大主题.除此,近代以来的学者,亦有许多新见.但依据近古原则,可能仍是《毛诗序》中的“男女及时”之说,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期刊名称】《北方论丛》【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诗经;《摽有梅》;中日韩;毛诗序【作者】刘世明【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0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摽有梅》,是《诗经·国风·召南》中的一篇,其原文为: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关于此诗的主题,在汉四家诗中,除了《齐诗》以外,其他三家皆有论说。

例如,《毛诗序》云:“《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1](p.1)又据清陈寿祺、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韩诗》云:“《韩》训,即《孟子》所云:‘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疑《韩》以此诗为父母之词。

”[2](pp.21-22)又据潘克溥《诗经说铃》云:“《鲁诗》说:‘《摽有梅》,女父择婿之诗。

’”[3](pp.405-406)然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却说:“蔡邕《协和婚赋》:‘《葛覃》恐其失时,《摽梅》求其庶士。

惟休和之盛代,男女得乎年齿。

婚姻协而莫违,播欣欣之繁祉。

’此《鲁》义,与《毛序》‘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恉合。

”[4](p.419)可见,鲁、韩、毛等三家观点不尽相同,未知孰是。

纵观两千年研究史,中日韩三国学者都对此篇做了详细的注解,其主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类。

解诗与解礼——关于《诗经·摽有梅》的阐释

解诗与解礼——关于《诗经·摽有梅》的阐释

解诗与解礼——关于《诗经摽有梅》的阐释
张然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诗经·摽有梅》以女子口吻诉说盼嫁的心声,但在郑玄、欧阳修、朱熹等研究者的著述中被故意地误读,以维护文王、孔子圣贤道统和上古三代的美好幻像.戴震作为乾嘉时期学风严谨的经学家,从礼学角度阐释《摽有梅》,揭示了周代婚姻制度服务于国家体制的真实面貌.20世纪闻一多从文学视角解读此诗,得到的却和朱熹一样是歪曲史实的结论.对比前人与后世,戴震的治学方法值得人们借鉴.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张然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评《诗经·摽有梅》的四个英译文 [J], 李砚霞
2.安大简《诗经·召南·摽有梅》之篇名试解 [J], 徐在国
3.《诗经·摽有梅》考辨 [J], 石杰;李玉
4.“诗经”里的两首劳动情歌——“摽有梅”和“萚兮” [J], 陈文钧
5.《诗经·摽有梅》"摽"字的正读和全诗的正解 [J], 刘生良;赵俭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先秦时期的爱情观 以《诗经》为例

论先秦时期的爱情观  以《诗经》为例

论先秦时期的爱情观——以《诗经》为例摘要:本文以《诗经》为例,对先秦时期的爱秦观展开初步探索。

全文共有以下几个部分:一、《诗经》中体现爱情观的主要内容。

主要有欢快愉悦的恋情诗;表现相思和暗恋的诗;反映爱情生活不幸的诗。

二、《诗经》中体现爱情观的特点。

追求自由的感情,恋爱自由以及离婚自由;表达感情勇敢率真且不失含蓄;对待感情自尊自重的态度。

三、《诗经》中体现爱情观对后世的影响,追求纯粹无杂质的感情;积极健康的恋爱心态;有责任感对待感情专一。

四、周代的礼制对《诗经》中的爱情观的影响。

五、结束语。

本选题它增强了人们对于先秦时代的爱情观的了解,对于指导现代人确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爱情观;《诗经》On the View of Love in Pre-Qin Period——Take The "Book of Songs" as an Exampl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0801Cass Lou Yang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ook of Songs," for example, the view of love in the Qin Dynasty Qin Guan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ull under the following sections: First,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 the love the concept of main content. There are cheerful pleasure of love poetry; performance of Acacia and crush poems; reflect the unfortunate love life poems. Second,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of love. The pursuit of free love, free love and the freedom of divorce; bold outspoken expression of feeling and yet subtle; attitude towards the feelings of self-respect. Third,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 the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to love, the pursuit of pure unadulterated feelings; positive and healthy attitude of love;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wards emotional specificity. Fourth, the Zhou Dynasty ritual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view of the impact of love. V. Conclusion. The topics it enhancespeople's love for the concept of pre-Qin era of understanding, for love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modern concept of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the Pre-Qin the;View of Love;" Book of Songs"爱情是我国人民几千年以来一直歌咏的主题之一。

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周南》《召南》“要义”试解

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周南》《召南》“要义”试解
彩,但诗随移民而往,民谣之来源固可以甚古也。”
(杨向奎: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13—
114 页)
⑤ 《周南召南谱》,
《诗谱序》,
《毛诗注疏》卷首,第 7 页。
⑦ 《仪礼注疏》卷 15、卷 9,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第 4 册,第 173、93 页。

杨宽:
孙 尚 勇

要:
《周南》
《召南》主要是西周取代殷商之前的作品,与周人创业以至兴盛密切相关,是周人经营南国
的教化之具,这两组作品最初确立的时间可能在文王“作邑于丰”前后。
《关雎》
《采蘩》
《采蘋》等反映采摘菜类
用于祭祀的作品,可能产生在文王最初举行禴祭和称王之后“修商人典”之间的二十余年当中。
《周南》各篇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吉,无
咎,孚乃利用禴。”④历来注家都以为,
“西邻谓文王,东邻谓纣”⑤,但各家对禴祭具体含义的理解却有所不
同。从《左传》针对《周南》
《召南》的“取《诗》为言”来看⑥,可以相信周人宗庙祭祀一度专门使用草和菜。
《周南》
《召南》各篇正是这一现象的记录。这是周人早期祭祀的一个特点,但却不是周文化自然生成的。
周人最初宗庙禴祭的祭祀用品的确与殷商不同。在统治稳定之后,周人没有继续推行以菜为主要
祭祀用品的禴祭,也没有继续“修商人典”,而是推行了等级化、简约化的祭祀和用牲制度②。因而,早期
周人举行禴祭的时间并不太长,可能只是帝辛六年至三十三年之间的二十余年。故可以推测,与禴祭直
①③④⑥⑧⑩ 《毛诗注疏》卷一之一,第 19,19,19,12,19,12 页。
② 《诗谱序》,
《毛诗注疏》卷首,第 8—9 页。

士在中国春秋以前属贵族阶级吗?

士在中国春秋以前属贵族阶级吗?

士在中国春秋以前属贵族阶级吗?导读:本文士在中国春秋以前属贵族阶级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辞海》“士”条献疑《辞海》“士”条释7说:“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

”《辞海》是中国学术界最有名的工具书,受其影响,整个中国学术界都持此说。

不过,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特提几点商榷意见。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此说与其“士”条释1有矛盾。

《辞海》“士”条释1说:“男子能任事之称。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男子能任事之称”,就是说,士是能胜任某一工作的男人的通称,而这个“能任事”的男子,不专指贵族,也包括平民男子。

从“士不可以不弘毅”看,这个包括大量“能任事”的平民男子在内的“士”,其历史时代当在春秋。

因为《论语•泰伯》中的话为孔子之言,孔子乃春秋后期人,所以,他所说的“不可以不弘毅”的士,至少是春秋时期的士。

由此可见,士的内涵在春秋时期就包含了“能任事”的“平民男子”,怎么能说只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呢?二、此说与现存的史料相左。

研究历史上某类人物的身份或地位,史料至关重要,如果漏掉了某些关键史料,这种研究很难具有科学性。

关于士在春秋以前的身份或地位,《国语·齐语》有较明确的记载:“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

’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这里就明确提出了士是平民,也就是“四民之一”。

管仲是东周初期人,他这里所谓的“昔圣王”之“昔”,当指东周以前,至少是西周时期。

可见,士在西周即有平民内涵,与《辞海》“士”条释7的“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说亦有矛盾。

应当指出,士在古代为“四民之一”,《辞海》是有说明的。

如《辞海》“士”条释3说:“古为四民之一。

《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诗经爱情诗十二讲教程考试

诗经爱情诗十二讲教程考试

名称诗经爱情诗十二讲对应章节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6-04-24 23:59题目数50迟交处理允许迟交总分数100说明:评语:80第1部分总题数:501【单选题】(2分)“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出自列《诗经》哪一首诗歌()A.《魏风· 园有桃》B.《陈风防有鹊巢》C.《郑风丰》D.《王风黍离》正确答案是:A查看答案解析2【单选题】(2分)“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其中的“帨”在下列哪一首诗经诗歌又提及到()A.《豳风· 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B.《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C.《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D.《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正确答案是:A查看答案解析3【单选题】(2分)《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中的“摽”“梅”解释妥当的是()A.飘落、梅花B.打落梅子C.飘落梅子D.打落梅花正确答案是:B查看答案解析4【单选题】(2分)下列关于《诗经》爱情婚姻诗篇的描述不妥当的项是()A.《郑风· 出其东门》最早描写男子汉的贞情B.《小雅隰桑》见到丈夫后她特别快活C.《郑风绿衣》把爱缝制在丈夫黑衣里D.《郑风女曰鸡鸣》鸡鸣时分夫妻叙温馨正确答案是:C查看答案解析5【单选题】(2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中的“蚩蚩”妥当的解释()A.敦厚B.无知C.嘻嘻D.痴痴正确答案是:C查看答案解析6【单选题】(2分)《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历来被称为描摹美人之绝唱,这位美人是指()A.宣姜B.庄姜C.文姜D.许穆夫人正确答案是:B查看答案解析7【单选题】(2分)“桃之夭夭”的“夭”比较恰当的解释是()A.屈B.笑C.丽D.少正确答案是:B查看答案解析8【单选题】(2分)《郑风·女曰鸡鸣》中夫妇以对话联句体,叙述两人欢乐和睦的新婚家庭生活,诗中有女词、男词、旁白。

分析《诗经》的婚恋诗

分析《诗经》的婚恋诗

分析《诗经》的婚恋诗分析《诗经》的婚恋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析《诗经》的婚恋诗,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共计305篇,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学遗产,它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对当时社会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同时以它独特的文学修养、文学表现方法和文学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影响了无数诗人作家。

有关恋爱婚姻的诗篇《诗经》105篇,是其中最具生命力、最为强烈的旋律。

这些诗篇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动了几千年来的无数欣赏者。

究其内容,可将此类诗篇分为两大类:情恋诗与婚姻诗。

情恋诗主要表达男女恋爱期间的喜悦悲伤,而婚姻诗则主要表现夫妻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情恋诗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也是文学作品永远歌颂的主题。

《诗经》中的情恋诗描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追求、约会私赠、欢谑逗乐乃至爱情受阻和失恋的哀痛,接触到全部爱情生活、爱情心理。

它们发自恋人的肺腑,既有大胆直率的表白,也有微妙婉曲的心理活动;或借助纯真无邪的对话,描绘出情人邀约的风俗画;或借助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出恼人的情思。

1.表追求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的诗篇,表达对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的向往,亦有对倾慕者由衷的称赞。

例如《诗经》首篇,《周南·关雎》,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诗中的称谓和场面,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主人公是社会上层人物。

诗中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中,轻盈的身姿和娴熟的手法激起了贵族男子的强烈爱慕,致使他朝思慕想,辗转反侧,坐立不安。

论《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诗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传承品,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婚恋诗是《诗经》中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诗歌的总称,历来为人们广为传颂摘用。

婚恋诗内涵丰富,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诗经》的婚恋诗塑造出的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是当时伦理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的艺术体现。

这些女性形象以结婚为节点,可以很明确地分为两类:一类是爱情中的女性形象,一类是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女性对于爱情是坦率的,她们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慕之情,对自己的情感毫不掩饰。

《邶风·简兮》是卫国女子赞美、爱慕舞师的诗歌,前三章描写了舞师在表演场上舞姿翩翩,挥洒自如,女子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爱慕之情;最后一章写女子大胆表达自己对这名男子的喜爱:“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诗句中用“山有榛,隰有苓”这一隐语,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从而引起下文的“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在这一篇诗歌中,语言朴实简练,表现了这名女子对舞师炽热而又单纯的喜爱。

她们还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甚至与情人私奔。

《王风·大车》曰:“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此诗描绘了一出女子大胆要求恋人与她私奔的情景,她对男子的爱冲破了礼法的桎梏,指天起誓,表达自己对爱生死不渝的决心。

而男子却缺乏勇气,犹豫不决,与女主人公“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决心形成对比,更衬托了女子大胆追求爱情的至死不渝和坚定的态度。

《诗经》中的女性面对爱情是大胆的,是主动的,是真挚的,她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大方地展现内心的爱慕和对爱情的追求。

她们的坦荡、活泼,与《关雎》《蒹葭》中冷静、克制的男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较大的差异。

这正是这些女性形象动人的原因,也是《诗经》中的婚恋诗的魅力所在。

浅论《诗经》中的自由思想

浅论《诗经》中的自由思想

浅论《诗经》中的自由思想作者简介:余仙,(1988.11-,女,湖南湘阴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诗经》中的自由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自由思想主要体现在它思想内容中的言论、婚恋、逃离国家暴政等方面。

文章旨在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以便于加深对当时社会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诗经》;内容;自由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一、引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反映我国先秦时期人类文明的伟大经典。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历史、农业、社会矛盾、战争徭役、婚恋等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祖先在先秦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

它自创造初始就带着一些独特的气质,而自由的气息就是其中的一种,《诗经》中的自由思想主要体现在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

二、内容中的自由思想《诗经》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中涵盖着自由的气息,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言论自由《诗经》中有赞美国君的自由,如《齐风·猗嗟》赞美鲁庄公的仪容之美和射艺之高。

又如《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威风凛凛、志得意满、盛装美貌的国君形象,面对这样的国君,难怪诗人要发出“其君也哉”、“寿考不忘”的赞叹和祝福了。

《小雅》中的《南山有台》、《庭燎》以及《大雅》中从《生民》到《大明》等篇,也带有明显的颂美君王的主观意图。

《诗经》中除了少数像这样“颂扬上政”的诗篇外,更多的是“怨刺上政”的作品,其中既有贵族、士大夫对国君的讽谏与不满,也有平民百姓对统治者的怨刺和批判。

如《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寔命不同。

”主人公是一个小官吏,他奉命出差,日夜兼程,行旅的辛苦不禁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上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进行对比,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如别人好。

《诗经》中的情爱诗解读

《诗经》中的情爱诗解读

《诗经》中的情爱诗解读《诗经》中的情爱诗解读《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中的情爱诗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大胆直爽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一种是直率、大胆而浪漫的,如《郑风·溱洧》,写春光明媚之日,青年男女徜徉水边,相约游嬉,表达爱慕之意。

《召南·摽有梅》,将一位待嫁女子焦急等待求婚、成亲的心情毫不掩饰地展显露来。

《郑风·褰裳》写女子求爱的爽快、泼辣态度,毫无掩释。

《召南·野有死麇》写男女幽会嬉戏,十分大胆而浪漫。

另一种温文典雅。

如《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睹;《舟南·关睢》写青年男子爱慕采荇女子而求之不得的痛苦相思;《陈风·月出》描写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咏唱自几的爱慕相思之情,明净、纯洁;《郑风·狡童》写一个姑娘寝食不安的深切相思;《秦风·蒹葭》描绘了一个美丽冷清、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主人公徘徊追思的形象,借助于景象和意象,委婉含蓄地表达相思竿追怀之情。

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

《舟南·桃夭》与女子的出嫁;《郑风·女曰鸡鸣》、《齐风·鸡鸣》表现了一对夫妇缠缠绵绵的情爱;《郑风·风雨》是写夫妇久别重逢的诗。

反映与爱情婚姻相关社会问题的诗。

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如《郑风·将仲子》女畏人言。

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如《卫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弃旧,哀怨凄切。

情爱诗的内容:1、歌咏美丽的爱情。

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①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

如《召南·摽有梅》,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显露来。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婚恋诗分类解读摘要本人认为诗经中的婚恋诗一共有88首。

按照婚恋的过程,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分类。

共分9类。

一、婚恋诗的界定;二、婚恋诗的分类解读1、对异性的爱慕之诗2、对爱情忠贞的誓言3、甜蜜快乐的约会4、失恋诗5、迎娶婚嫁仪式和场面6、夫妻生活7、夫妻之间的思念8、弃妇的怨诗9、乱伦诗。

三、结论关键字诗经,婚恋,分类目录摘要 (3)一、婚恋诗的界定 (5)二、婚恋诗的分类解读 (8)1、对异性的爱慕之诗 (9)2、对爱情忠贞的誓言 (11)3、甜蜜快乐的约会 (12)4、失恋诗 (14)5、迎娶婚嫁仪式和场面 (15)6、夫妻的日常生活 (16)7、夫妻之间的思念 (18)8、弃妇的怨诗 (20)9、乱伦诗 (22)三、结论 (23)参考文献 (25)附录 (2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

尽管历史上曾经诗经中婚恋诗有过曲解,但现在普遍认为确实存在。

这些探讨都说明恋爱与婚姻作为《诗经》的重要题材,现在仍然有着研究的价值。

本文通过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周的历史研究,对婚恋诗思想内容作了比较细致的分类。

一、婚恋诗的界定婚恋是文明社会的人们的感情生活最为重要的经历。

由此而来的爱情是人类最温馨、美好、伟大的感情,是一种复杂、纯洁、高尚的心灵交融,爱情是一种矛盾的、微妙的心理现象。

爱情也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

踏入上古社会的人们自然也会面对爱情。

他们也自然会表现自己感受到的、看到的和听到的爱情。

并对爱情问题进行真诚的探索。

用文学方式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先民们的爱情生活与爱情体验始于《诗经》。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滥觞。

《诗经》中婚恋诗对人类最为普遍的情感的描述与抒发触及人类灵魂的深处。

尽管对《诗经》婚恋诗的研究自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其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必将指引后人继续从多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VIP专享】【历史】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分析

【VIP专享】【历史】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分析
再说梅。召地在今河北北京一带,其梅花绽放的季节是在二三月左右。所以,《摽有梅》取梅来作比兴 ,不是偶然的,是说明了时间。不过,有个疑问,诗中的梅该是野梅,而野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川 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而黄河以北地区似无野梅 生长。北京地区原先没有梅花,现在的梅花是后来人工移植过去的。考虑到召公的采邑初在陕西南,那 也有可能见到梅花。要不就是此“梅”另有说法,待考。
《诗经·召南·摽有梅》译注
整理
题解:待嫁女子渴望男方及时前来求婚 原文 译文 注释 摽有梅1, 其实七兮2! 求我庶士3, 迨其吉兮4!
摽有梅, 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5!
摽有梅, 顷筐塈之6! 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7! 梅子落地纷纷, 树上还留七成。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 请不要耽误良辰。
A. B. 10C0C. . AD.D.A..99B. B. A.98C.B. D9.7CC.A.“.” DD.A..96 BB..A9.5C“”.B. D9.4C. C. D.A.DA.9. 3B. B. C92.C). AD. .9AD1. “.B‘’?. ”B. A9.0C“”.B. D8.9CC. . AD.D. .C88. B“”. A. A.8D7B. . B. 86C. AA.D.D. .8BB5.<.< 8C4C.. AD..D8. 3BCA... DA8..2“” B.BA.8.1C“”. B. AD.8.0C.B. AD7.9.C(). B. AD.7.8C.B. D77.C“C”.. AD.D. .76B“”C. . A.D. 75BC.. A. DA..74 BB. . A7.3C“”.B. 7D2“./C”C“.”. AD.D. . 71BC.. A.D7.0“”B“C”.“.A” . DA6..9“” ABB... 68BC“”..A6.7C“D”..B. D6.6C. D.DC. . B. A6. 5C. A. D. 6B4. C. A. D. 63CB..A. DA6..2“?” BB.A. . 61C.B. AD.6.C0. B. D5.•9CC. . AD.D.A.5.8B“”. B. A.57C. B. D5.6CC. . AD.D. . 55BC.. A.D.54BC. . A.DA..53B. B. 52CC. . AD.D.A.5. 1B. B. A.50C.B. D49.C“C”. .A. DD.A.B.4.8 B. A.47C.B. 4D6.“C”C“.”. AD.D. . 4A5B. . B. A.44C.B. AD.4.3C.B. D4.2CC. . AD.D.A.4.1“B” .B. 40C. AD.D. .39BC. . A.DA.3.8B“”. B. A3.7C“”. B. DA36. C“”. B.AD3. 5.C(). AB..D.34BC.. 33CD.. AD.D.. 32BC.. A.D.31B“C”.. A.D.30BC. . A.D. 29BC. . A.D. 28B. C. A.D. 27BC. . AA.D.1.2961B(1). B.1921C59. CA.1D92.14B7C. . A.D. 23BC. . A.D.22B“C”. . A.D. 21CBA.. D2. 0C“”.QAB.. 1D9.“??CB?..” A.D. 18BC.. A.DA..17B. B. 16C. D.DC.. B. A1. 5 D. C. B. A1. 4C. A.D.C13.B1.9 A. D.2102 B.D. C. B. A1. 1 D. C. B. A1.0A. B. C. D. “”“” 9 D. C. B. A.8 D. C. B.C. A7.“” A. D6.CB.. A. D.5B. D. C. B. A.4 D. C. B. A.3 D.“C.“”B.“A” .“” 2C. A. D.1B[.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驳《召南·摽有梅》讽君求贤说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方玉润的观点,从《诗经》的意象本身、远古时代的婚恋观及“会男女”古俗三个方面进行反驳,阐释出《召南·摽有梅》纯真朴实的爱情主题。

标签:《召南·摽有梅》;婚恋观;爱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

当西方文学还处在对英雄和神话力量的崇拜时,来源于现实人生的爱情主题已成为中国文学最常见的主题。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演绎的是平民生活中老套的故事,就像冬天的雪一样——美丽而守时。

除了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追求,还有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而其中更多的是对人类美好感情的赞扬。

无论是《国风·关雎》中河之洲,轻波下,关雎的尾翼,在水面削出的串串涟漪,串■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还是《国风·静女》中牧野外,城隅中,柔荑的藤蔓,在风中绽放出清新的光芒,缠绕出一颗颗思恋的种子;抑或《国风·出其东门》中东门外,■旁,缟衣的女子,如高高的茎上一朵梦幻的花,摇曳出一片片爱情的花瓣。

这些都展现了原始先民们内心热爱生活,以纯洁健康的态度来对待爱情和女性内心生命意识的觉醒,让后人倾听人类生命的律动。

其中《召南·摽有梅》是一位女子的自道之词: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摽有梅,顷筐璧之。

这篇作品从首章树上的梅子还余七分,到次章只剩三分,至末章己落得满地都是,采用层层递减的方式暗示女子的青春容颜已逐渐衰退,由梅子落地而引发的青春易逝的感慨,正如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所评论的那样:“一章言女盛年未嫁而始衰,已有急意。

二章言女思嫁而有急词。

三章言女求男,急不暇择矣。

一层紧一层。

”这首诗很巧妙地将植物的生命流程与人的生理变化和情感的微妙变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人与自然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浑为一体。

对于本诗的题旨大多阐释者认为是爱情诗,而方玉润却不这么认为。

他在《诗经原始》中认为此诗不类男女词者有三:“比昏姻不曰桃而曰梅,不曰华而曰实,比兴殊多不伦,一也。

求婿不曰“吉士”而曰“我庶士”,加我字于庶士之上,犹为亲昵可丑,二也。

亟亟难待,至于先通媒妁以自荐,情近私奔,三也。

”对于《召南·摽有梅》讽君求贤说,本文主要是针对方玉润的三点理由加以批驳,本题以为这篇作品主要是一首情歌,展现了人类纯美的感情,是女性用青春和心血浇灌出的动人歌曲。

一、《诗经》中比兴婚姻意象的多元性《诗经》中比兴是实现使诗人的主体之意客体化的途径,“比兴”是《诗》中最具特色且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方式。

“比兴”,唐皎然认为: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

《诗经》中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隐喻,对喻,讽喻等。

而兴的形式的形成也是复杂艰难的积淀历史文化的过程。

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

诗经中对婚姻意象的比兴不是单一的,方玉润所谓“比昏姻不曰桃而曰梅,不曰华而曰实,比兴殊多不伦”的说法有些牵强,这是专指《周南·桃夭》一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歌以桃起兴,生动地渲染出桃花盛开的春天,如花女子出嫁时的喜庆气氛。

关于婚姻的意象,《诗》中以花喻人的诗篇有《召南·何彼祺矣》诗以盛开的唐棣花比喻新娘的年轻美貌,以唐棣花开得繁茂浓密形容女子正当青春盛时。

《周南·■木》中葛■和■木,诗人先以葛■缠绕■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然后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陈风·东门之扮》将心仪的女子比喻成一朵盛开的荆葵花。

《陈风·泽陂》是一首表达女子饱受爱情煎熬、相思之苦的恋歌,诗中女子也以生长在池塘边的美丽的荷花(菡萏)自喻。

在《桧风·隰有苌楚》一诗中,女主人公通篇将自己比喻成湿地里生长着的一株羊桃树(苌楚),描写了羊桃树枝叶、花朵、果实不同的生命形态,羊桃树的每一种形态都是少女生命的化身,是女主人公青春的写照。

总之,在《诗经》中关于婚姻的比兴不只局限于《桃夭》中的桃,还有很多其他的意象。

赋比兴是对立意以尽象的规范和发展,关于婚姻意象的多元化我们可以从《诗经》原文中找到依据,前面已经提供了例证。

所以,方玉润认为的用梅来比婚姻是不伦不类的说法站不住脚的。

再说“梅”本身和“媒”谐音,和婚姻也有一定的关系。

二、《诗经》中朴素的婚恋价值观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传统文学属于一种农业文化形态的文学,《诗经》就是在这种文化形态下产生的。

原始时代的对自然现象的崇拜、生殖崇拜、祭祀等文化积淀是婚恋诗意象形成的文化渊源。

《诗经》婚恋诗中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多表现为对日、月、风、雨、水的崇拜等。

农业大国下,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口成了不可或缺的因素。

“原始的社会存在,使先民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凝固为一种观念;把认定的真理,凝固为一种信仰;使生殖崇拜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力量,而支配着民族的行为。

”这种强烈的生殖意识在婚恋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会男女”的场地多在桑林、水边等地举行,鱼与生子,赠物以果实花朵等,里面都有原始生殖文化的积淀。

而《摽有梅》中梅子的脱落引发青春易逝的感慨,用持筐拾梅比喻男士娶女,运用的是类比联想,渗透着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

这符合原始先民们对及时婚恋的需求。

而方玉润说:女子求婿不曰“吉士”而曰“我庶士”,加我字于庶士之上,犹为亲昵可丑。

这种说法显然违背了《诗经》本身的婚恋观,“求我庶士”中“庶士”前面的修饰语是“求我”,而不是“我”,意思是追求我的众男子。

此句应是向众男子昭示:有花堪摘只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你们如果错过追求女子的大好时机,否则就会后悔莫及。

方玉润认为这样写“犹为亲昵可丑”这显然是从礼学的生搬硬套的角度出发的,中国文人更愿意提及君王求才,而耻于提及男女求偶,更何况是女子主动求偶。

方的观点是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而来。

而其中的“思无邪”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里是这样翻译的: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①但是在读《诗经》中这些不粉饰、不浮夸、不矫揉造作的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时,我们会很自然地给予正确的评价。

所以说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应理解为“情感真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读透整部《诗经》。

而如果仅仅从维护周礼的角度出发的话,我们只能赞成方之观点。

试问我们在单纯品评作品时该尊重作品真实还是该维护礼仪制度呢?三、《诗经》中“会男女”的古俗早在春秋时期,男女之间必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齐风·南山》有“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男女成婚必须通过媒人这一关。

但是在礼教初步形成的周代,虽然所谓“无媒不成婚”,但因去时不远,原始的生活习俗还残存,特别在西周前期,在社会的中下阶层,礼教束缚较少的地区,男女之间婚恋还是比较自由。

而在《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②这是说,在规定的仲春二月,由官方出面组织“会男女”的狂欢活动,无故不参加此项活动的还男受到惩罚。

周代有这方面的规定,故方玉润“至于先通媒妁以自荐,情近私奔。

”的说法不符合当时“会男女”的古俗。

古代女子十五、男子二十,进入婚配年龄,若男子三十不娶、女子二十未嫁则为过时。

女子适婚年龄比男子早,又担负生育重任,所以对婚姻更敏感,未定终身的女子都有担心自己错过时机的焦虑。

《召南·野有死■》中“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的怀春之情,《豳风·七月》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急切之情,反映了待嫁女子的心情。

《邶风·■有苦叶》中通过河边待情人迎娶表达盼嫁心情。

而《郑风·溱洧》写游春戏谑之水边狂欢之俗,在三月上巳节,人们要在流水之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男女青年趁此良机,调笑谈情,互赠香草,以结友情。

据民俗学者研究:在文明的低级阶段,跳舞与性爱有密切关系。

巴西的莫拉斯人每在月下跳舞时阳唱歌,男女皆作交合的姿势;美洲的欧玛哈斯人,常在跳舞时发生性行为;我国少数民族至今流行的“跳月”、“歌墟”、“耍歌党”等,当是此种习俗的遗风。

《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女子在对歌的人群之中,向她所属意的男子投掷木瓜或梅子,男子如果将身上的玉■投掷回来,那就表示“永以为好”。

综上,我们从《召南·摽有梅》本身的意象、远古时代的婚恋观、以及《诗经》里先民们的古代习俗的分析中反驳了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的观点。

通读《召南·摽有梅》可以看出:全诗共三章,每章各四句,以梅子起兴,从梅子数量由“其实七兮”到“其实三兮”,树上的梅子在递减,而姑娘的青春也在飞逝。

诗中的女子以美丽而观赏性强的梅树自喻,通过梅子成熟后数量的变化,借助接近联想,象征自己青春时光正慢慢消逝的生命状态,发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呼唤。

这是一种生命力遭受压抑状态下的呐喊之声,呐喊声中尽显女子对于自身生命的珍视与爱惜,闪耀着个体生命意识觉醒的动人光辉。

她在梅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现状,由人与物生命节律的一致性而引发出思考和觉悟,梅子是她命运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犹如现代诗人席慕容的《莲的心事》: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未曾来侵蚀秋雨也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诗中的女子仿佛一位个天真烂漫、韶华方盛的少女,正是处于生命中最渴望爱情的阶段,因此,诗作以明白晓畅的口吻自然地表达出她对爱情的期盼,她的感情纯真朴实,洋溢着寂寞的哀愁和单纯的相思。

她和《召南·摽有梅》中的女主人公有着相通的情感,她们有着至真至纯的感情,从敢爱敢恨的个性中喷涌而出的竟是一股子真性情灼面的热气,质朴而又狂野,充分展现为一种无拘无束、真纯的自然之美。

就像蒲松龄笔下的婴宁,有着天真烂漫的美,这样的女性身上闪耀着至真至纯的人性光辉。

总之,通过对《诗经》中《召南·摽有梅》主题的探寻,可知它不是讽君求贤的主题,而是先民们古朴的民风,活泼生活气息的再现。

演绎的是古老而遥远的剧目,散发着清新而简单的气息,昭示着一种对生活的深刻与执着,传达出对爱情的期待与果敢。

放飞了缤纷的梦幻与古今的夙愿,是一首吟咏生命的绝唱!参考文献:[1]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2]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3]陈子展.诗经直解(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4]李炳海.《诗经》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席慕容.席慕容诗集[M].福建:鹭江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