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f佛教带来的词汇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的词语汉魏至隋唐期间,随著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著,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引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初图画的,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图画文字”,其功能是占卜或记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此过程中,巫术与那些“图画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关联,绝大多数的“图画文字”是为了施行巫术的。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很容易被人类当作他们与神灵交流的工具,如甲骨文、水书(水族巫师用的符号)用于巫术;纳西东巴文与彝文用作写经书;傣族傣文与藏文也用作抄写佛教经书等。
[1]由此可见,文字在远古时代一直被用于施行巫术,而这又似乎反映了文字的出现不仅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为了与神灵沟通所需要。
因此,文字与宗教的传播关系密不可分,最早的文字功能之一就是用于宗教文化传播活动的。
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所出现的精神性产物,对语言更是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在文字的起源,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以及语言使用研究等各方面,都打上了不可抹灭的烙印。
有学者曾说:“如果选择一个社会因素,能对语言的历史产生最深刻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最受语言的影响,那就是宗教。
”[2]佛教文化的传入,以翻译佛经为载体,以传播佛教文化普度众生为目的,无论是在音韵、词汇、语法以及修辞上,都对汉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笔者就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探究其在汉语词汇中的深刻影响。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国佛教于印度佛教,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原之前,已经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了。
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后,西域各地与中原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交往非常频繁,从而为佛教文化的传入准备了一定条件。
据相关典籍(《四十二章经序》以及《洛阳珈蓝记》卷四)的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
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金神号曰佛。
”[3]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梦见一位神人,后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并抄回佛书经文四十二章,汉明帝为表示其对佛像和经文的欢迎,特意为之建造了一座佛寺,赐名为“白马寺”,故佛教文化开始传播。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佛教简介及重点词汇翻译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宗教儒教和道教的思想融合,得以中国化,并与儒教和道教并立,号称“三教”。
因此,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中国历史、政治和经济都有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
1.佛教术语
佛教术语源于梵语,欧洲学者为了研究佛教史和印度史,已将梵文变为拉丁化的梵文,很多梵文已进入英语词汇,为英语国家的佛教徒和佛学研究人员所熟知。
在翻译佛教神祗的名字时,不可按中文读音来翻译,而要还原成拉丁化的梵文音译。
“文殊”来自于梵语的名称“Manjusri”,是佛教传入中国时,为了易于中国人接受而采用意译来解释菩萨名称的含义。
如果在英译中仍使用汉语拼音“Wen-shu”,就会因译名不统一而引起理解的偏差。
翻译此类佛教术语时,应采用梵语发音转化而来的英语词汇,如普贤—Samantabadra、毗卢—Vairocana、观音—Avalokitesvara。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一)成语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摘要:佛教文化与汉语文化原本是两种不同本质的文化,但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流传和佛教书籍的大量传译,汉语和汉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本文就以佛教对成语、俗语和歇后语了解下佛教和汉语的结合。
关键词:佛教;汉语;成语;俗语;歇后语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还在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但对这些词汇的来源已经不甚了解罢了。
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出了佛教对汉语词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佛教文化对成语的影响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汉语成语中,有三百多条与佛教文化有关。
研究佛教的成语,是我们探讨汉语成语与佛教文化的基础部分。
对于这些佛教成语,我们可以大致的将他们分为以下几大类:(1)、凝练故事(源于佛教修行实践的成语)佛经中有不少故事,特别是在“十二部经”①中的“因缘”“譬喻”“本事”“本生”四大部中,更是大量地收录了古代南亚次大陆的寓言故事,作为“喻体”,附会佛教的教义“本体”,以作解释和宣传。
佛陀总喜欢用通俗的语言,对他的信徒讲述那些饶有情趣、富于哲理的故事,多方比喻,“方便说法”。
除其宗教意义外,这些故事的另一作用就是: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
盲人摸象(众盲摸象、瞎子摸象)典出《涅槃经·师子吼品》、《长阿含经·镜面王经》等。
整个故事用以喻众生无明,以妄想执著故,不能了然见到“佛性”。
这个故事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后凝练为“众盲摸象”“盲人摸象”“瞎子摸象”,泛喻察事观物以偏代全者。
除了上述这个成语,还有许多类似的由佛教故事凝练而成的成语。
例如:天花乱坠、天女散花等。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doc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佛教用语“三万五千余语”。
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中国话!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当中有许多宗教术语和古印度的词汇。
佛教的经籍被翻译成汉语后,这些外来语亦渐渐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日常语汇的一部份。
除了“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外,还有“恒河沙数”、“回头是岸”等成语。
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估计够您大吃一惊了吧。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
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茉莉】梵语“Malika ”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
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 (dhata) 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源远流长,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其词汇量的丰富运用的灵活是其他语言所罕见的。
汉语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词汇,首先是由于历史的悠久和华夏文明的高度发达,上古时期,汉族人民已在劳作祭祀的活动中产生了相当丰富的词汇,中国最早的字书《尔雅》已收字4300个;其次是由于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语言的成分。
在汉语词汇史上,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较大规模的吸收外来词汇有三次:一是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匈奴和西域传来新的词汇;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而产生的新词汇;三是明清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词汇。
其中来自梵语的佛教词汇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在东汉时透过西域传入中国,到魏晋隋唐时期得到高度发展,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源自印度,当时印度亦有高度的文明发展,佛教的传入为汉语注入了大量的新词汇,并在社会生活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与本土汉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文学创作的方面被高频率的使用。
一、佛教专用词佛教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得到更高度的发展,并由于中国与之不同的国情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而产生新的教义。
由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入,许多佛教专用语在汉语中得到普遍的使用,而且由于翻译与不同认识等原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例如:1、尼姑:原本根据梵文音译为“比丘尼”,即出家后受足戒的女性佛教徒,其中“尼”表示女性,以别“比丘”(男信徒)。
到汉语中,“尼”就是“比丘尼”的省略音,“姑”来自汉语,也是女性的意思。
后来人们就用“尼姑”代替“比丘尼”使用。
2、菩萨:省略自“菩提萨埵”,也是音译。
意思为“觉有情”,指未曾成佛,但已解脱烦恼的智者,亦泛指一切修习大乘佛教之人。
汉语中本没有“萨”字,是新造的字。
其他诸如轮回、涅槃、般若、三昧、瑜伽、佛陀、和尚、僧伽、阿修罗等许多词汇,也是汉语本来并没有的佛教专用语。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到了汉语常用语和熟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标签:佛教汉语词汇汉语常用语汉语熟语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
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由国师用水或醍醐灌顶。
论佛教词语对汉语词汇宝库的扩充
论佛教词语对汉语词汇宝库的扩充作者:梁晓虹[2001-12-19 8:40:19]梁晓虹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高度发展的语言之一。
汉语词汇的丰富是其它语言所罕见的。
正如波兰学者夏伯龙(W.Jablonski)教授所说:“汉语的词汇,因为它是汉语和汉族文学三千年来发展的产物,却具有一个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方式的宝库,可以描绘任何最细致的感情色彩。
常常有些词语,在欧洲语文的翻译中好像都是一些同义词,但在汉语原文中却很容易把它们区别开来。
”[①a]此绝非过誉之词。
单从数量看,汉字在甲骨文中的数量约为3500个,到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
尽管其中有很多异体重文,但单音节的汉字一般等于词,加之一词多义,其词汇量之增加,数量惊人。
汉语之所以有丰富的词汇,首先是由于文明史的悠久,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后期,汉族人民就跨进了文明的大门。
其次,由于汉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语言上的融合,吸收了许多其它各民族语言的成分。
在汉语词汇史上,汉语较大规模地吸收外语来源的词共有三次:一是战国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中古时期来自梵语系统语源的词其数量却远远超过第一次和第三次。
这是鸦片战争以前,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而笔者统计近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亦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
这些“汉晋迄唐八百年间诸师所造,加入吾国系统中而变为新成分者”[②a]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从而奠定了它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佛教词语对汉语词汇宝库的扩充,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具有何种地位,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从纵面观:佛教词语融入汉语,源远流长。
丐翻译佛典自东汉起,故东汉时的一些汉语文献,如东汉牟融所著的《理惑论》[③a]和张衡的赋中就已出现佛教词语[④a],甚至此时的皇家公文也能见到佛教词语:据《后汉书·光武十王传》记载:汉明帝在给楚王英的诏书中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浅论现代汉语词汇中蕴含的佛教文化
浅论现代汉语词汇中蕴含的佛教文化“世界上没有始终孤立自生、一成不变的文化。
任何社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但它在与外域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也受到了外域文化的渗入。
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文化的渗入,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
下面,本文将对一般词汇以及熟语中的佛教文化加以探讨。
一、一般词语中的佛教文化在汉语一般词汇中,带有明显佛教色彩的词语莫过于“佛”“僧”“魔”“和尚”“尼姑”“菩萨”“观音”“金刚”“罗汉”了,它们都是佛教人物系统中的一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其中,“佛”“僧”“魔”还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
如“佛”,它随着佛教的传播、佛经的翻译,影响越来越深远、广泛。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涌现,如佛典、佛法、佛光、佛号、佛教、佛经、佛龛、佛口蛇心、佛老、佛门、佛事、佛手、佛寺、佛陀、佛像、佛学、佛牙、佛爷、佛珠、佛祖等。
“僧”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与“僧”有关的词语也有不少,如僧人、僧言、僧衣、僧鞋、僧寺、僧林等。
汉语中本来没有“魔”字,它是梵语mara的对译。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15个带“魔”字头的词语,如:魔法、魔方、魔怪、魔鬼、魔窟、魔力、魔难、魔术、魔王、魔芋、魔掌、魔杖、魔障、魔爪、魔怔等。
另外,“魔”字在后面的还有病魔、妖魔、着魔、入魔、恶魔、邪魔等等。
其它具有鲜明佛教色彩的词语还有许多,如塔、寺庙、檀越、莲花、菩提等。
还有一部分来自佛教的词语由于汉化的程度很深,所以随着使用的日益世俗化,它们已完全溶化在汉语的血液中,使人难以意识到它们所蕴含的佛教文化。
“刹那”表示一念间、一瞬间,是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其实它源于佛教,是佛经中颇为重要的时间词。
“真实”原指法离迷情,绝虚妄。
《法华经·宝塔品》中有“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平等”指无差别、等同,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上没有差别。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的影响
论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方面的影响胡聪(江西农业大学人文院文学091 20093397)摘要: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期间,印度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对汉语言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汉语的词汇,语法、翻译方法上,佛教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引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社会生活。
毋庸置疑,佛教文化的输入是导致汉语词汇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充实了汉语词汇这个大家族,丰富了汉语词汇构造的方式,而且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发展。
可见,佛教在汉语词汇、语法、甚至修辞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直到今日,人们还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汉语中的佛教词汇。
一、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一)音译词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词汇的声音表达形式。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便产生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或是全译后的简称。
例如: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kasa^va。
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
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
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
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梵语bodhi,巴利语同。
意译觉、智、知、道。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
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
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
佛教对汉语词汇及文字的影响
目录前言 (1)佛典翻译与汉语词汇之影响 (1)佛门专词 (2)哲学用词 (2)日常用语 (3)成语 (3)佛教用词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 (4)总结 (6)前言在世界各地,宗教对人类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信仰者往往因为受到其宗教之薰陶,而在其文学创作以至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使用了该教的词语典故和特有句法。
例如“上帝”、“天堂”、“天使”等字,便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古代中国亦不例外。
虽然中国自古以来无一特定的国教,但道教、佛教,以至其他民间信仰都不断促进著中国文字演变。
当中,由于佛教属于外来宗教,其所依据之经典绝大部份均译自梵文、巴利文、佉留文及多种胡语,所代表的文化是已高度发展的印度文明,因此其对中国本土的汉语冲击甚巨。
以下将探讨佛教对汉语词汇之影响及这些词汇得以在中国普及的原因。
佛典翻译与汉语词汇之影响一般认为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前,便已透过西域(今新疆一带)诸国传至已经拥有高度文明的东汉社会。
为了在中土争取信徒,当时的佛教传播者就必须把梵文、巴利文或藏文写成的佛经翻译成汉语,以便人们受持读诵。
因此,便有鸠摩罗什(三四四至四一三)、真谛(四九九至五六九)、玄奘(六零二?至六六四)、不空(七零五至七七四)等高僧的译经壮举。
当时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在宗教哲学上建立了辉煌的成就。
其在哲学上之用语,亦多为中国所无。
所以当译经者介绍佛学概念的时候,无可避免地要临时创造一些新字词,或把新义灌注入本有之汉字词中。
这些字词涉及的范围甚广,由佛教专词,到哲学用语、成语以至日常用语,包罗万有,不胜枚举。
以下提供了一些例子作为说明:佛门专词1“菩萨”省略自“菩提萨埵”,乃梵语Bodhi-sattva之音译,意思为“觉有情”,指未曾成佛,但已解脱烦恼的智者,亦泛指一切修习大乘佛教之人。
汉语中本无“萨”字,后因“菩”而造一带有“草”的“萨”字。
2“尼姑”此词较为特别。
原本在印度梵文中为,Bhikchuni 在中土译为“比丘尼”,即出家后受具足戒之女性佛教徒。
汉语中的梵语词汇
汉语中的梵语词汇
梵语是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也是佛教经典的语言。
由于佛教大量传入中国,因此在汉语中留下了许多梵语词汇。
这些词汇主要出现在宗教、哲学、文化等领域。
首先,梵语词汇在佛教中应用广泛。
例如,“佛陀”即为梵语词汇,意为“觉者”或“觉悟者”,指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另外,“菩萨”、“菩提”、“涅槃”、“般若”等词语也都源自梵语,分别代表被认为已经证悟但为了利益众生而选择再次投生的圣者、觉悟以及人们在追求解脱时的境界和智慧等。
其次,在哲学领域,梵语词汇也广泛应用。
例如,“因果”、“无我”、“轮回”等词语都是梵语词汇,代表了佛教哲学中关于因果律、个体无我以及生死轮回的思想。
此外,梵语词汇还出现在汉语中的文化中。
例如,“印度”一词即为梵语词汇,原意为“河流之间的土地”,用来指代南亚次大陆的国家。
另外,“瑜伽”、“达摩”等词语也都源自梵语,分别指代一种身体和心灵的修炼方式以及传说中的禅宗祖师达摩。
总的来说,梵语词汇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宗教、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这些梵语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也为我
们了解和学习佛教、印度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源。
常见佛教英语
“To do no evil, to do only good, to purify the will, is the
doctrine of all Buddhas”
做功德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普渡终生 To save all living beings from sufferings
大乘佛教 Mahayana Buddhism
上座部佛教 Theravada Buddhism
金刚乘/密宗 Vajrayana Buddhism(Lamaism)
中国佛教 Chinese Buddhism
佛经 Sutra
经、律、论 Sutras, Vinaya, Sastra
大藏经 Tripitaka Sutra
Four Noble Truths 四圣谛 苦suffering集causes of suffering灭 suppression of suffering
道path to suppression of suffering
Twelve Links in the Chain of Causation 十二因缘
怨憎会是苦;
dissociation from the pleasant is suffering;
爱别离是苦;
not to get what one wants is suffering;
求不得是苦;
in short, attachment to the five aggregates is suffering.
简单佛学英语
Birth is suffering; aging is suffering;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两汉之际,佛教传⼊中国,许多佛教典籍也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让你想不到的是,时⾄今⽇,很多我们⽇常⽣活中朗朗上⼝的词语也都来⾃佛教⽤语。
禅宗不⽴⽂字,以⼼印⼼刹那梵语“Ksana”的⾳译。
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常短的时间。
“刹那⽆常”、“刹那⽣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语。
现在⼈们还常⽤“⼀刹那”、“刹那间”等词。
现⾝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讲说佛法,是为现⾝说法。
后来指以亲⾝经历为例证,对⼈进⾏解说或劝导。
现⾝的意思已经由显现⼈⾝变为亲⾝经历。
抖擞很难想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修持的⼀种苦⾏。
修苦⾏的僧⼈,能断除对饮⾷、⾐服、住处等贪着烦恼,就像去掉⾐服上的灰尘⼀样。
⼼⽆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语,指内⼼没有任何牵挂。
⽞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有:“⼼⽆挂碍:⽆挂碍故,⽆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群魔乱舞据说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定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百计地来捣乱、搔扰。
佛陀不为所动并降服众魔,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与魔王的⽃争,事实上就是与“⾃我”、与“⼼”的⽃争。
战胜⾃我,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事,⽽佛陀做到了。
⼤彻⼤悟彻底的觉悟,达到“不⽣不灭”的地步,属于⼤菩萨的境界。
现在连我们凡⼈也可以使⽤这个词了。
海阔天空唐代⼤历年间,禅僧元览在⽵上题诗:“⼤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表达了禅宗⾃由⾃在的⼴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
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三⽣有幸前因后果因是能⽣,果为所⽣。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作茧⾃缚⾃因⾃果。
苦果、逆境,都是⾃⼰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
⾃作⾃受⾃⼰造下的业因,由⾃⼰承担后果。
早知今⽇,悔不当初今⽇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
众⽣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懊悔。
佛学词语大全
佛学词语大全
佛学词语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佛学词语:佛:佛教中修行者的最高境界,代表着觉悟和智慧。
法:佛法,指佛陀的教导和佛教的教义。
菩萨:修行成佛的菩萨,具有慈悲和智慧,旨在帮助众生解脱苦难。
涅槃:指解脱生死轮回,达到永恒宁静的境界。
因果:因和果的关系,强调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无常: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轮回:生命在生死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修行: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和道德品质。
慈悲:对众生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帮助他们解脱苦难的愿望。
般若:智慧,特别是指洞察事物真相和超越生死的智慧。
正念:专注于当下的思维状态,保持警觉和觉察。
缘起: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的原理。
业力:行为和思想所产生的力量,影响着个体的命运和未来。
解脱:从痛苦和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自由和宁静的境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指感知外界的六种感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语来源的词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陏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
(据梁晓虹文)以下习见的语辞,是我随手组合而成,但从中可以看到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大千世界,烦恼丛生。
诸佛菩萨,指点迷津。
众生平等,同趋菩提。
金刚不动,解脱功成。
世界无常,刹那须臾。
我佛慈悲,曲设方便神通自在,游戏三昧。
妙悟境界,冷暖自知。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
百尺竿头,不可思议。
本课程分九个部分讲授佛教语言。
一、本生故事【舍身饲虎】(菩萨舍己为人不惜牺牲一切)【舍身求法/半偈/雪山半偈】(帝释天见雪山大士苦修,化为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毅然舍身投崖。
)【群魔乱舞】(当悉达多乔答摩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波旬率领众魔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捣乱、搔扰他。
释迦牟尼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大彻大悟】(彻悟的境界,完全觉悟的境界)【现身说法】(根据大众部“超人间佛陀”的理论,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化为亲身经历)二、缘起【三世有缘】【三生有幸】(三生:过、现、未)【夙缘】(前生带来的缘份。
佛教认为,今生生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为决定。
“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前缘】(前世因缘。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过去世中结下的缘份)【宿世因缘】(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
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前身】(今称事物的原来的形态、名称为前身。
佛教中指轮回在过去世之身)【宿慧】(从前世而来的智慧,在今生遇到机缘就会显发出来)【佛度有缘人】(此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勇猛精进的精神等)【广结善缘】【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报应】(佛教因果观)【作茧自缚】(自因自果。
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薄命司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
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不承认一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祸赐福的造物主,认为众生的贫富寿夭及其处境,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果】(佛教修行,谓之“修因证果”。
如修五戒十善,证人天果;修四谛法,证罗汉果;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修无上道,证佛果等。
邪因结邪果,正果结正果。
为区别于“外道”、“邪因”,修行佛法而证到的境界、果位,谓之正果)三、四谛报应与四谛:世间因果,苦、集二谛。
苦是果,集是因。
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
出世间因果,是灭、道二谛。
灭(涅槃)是果,道是因。
以修道为因,将来证得涅槃(灭)正果(1)苦谛(痛苦之果)【生老病死】【愁眉苦脸】【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所生存的世界按空间分为高下三个层次:最下面一层叫欲界,是食欲与淫欲极其旺盛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中间一层叫色界,是已经脱离了粗俗的欲望但没有离开物质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最上面一层叫无色界,是离开了物质而只有精神在于定心状态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2)集谛(痛苦之因)[无明是痛苦的根源]【无明】(无明即昧于事理。
无明居十二因缘之首,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修行佛法,就是要彻底破除无明)【习气】(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烦恼】(能扰乱心性的因素。
根本烦恼:贪、嗔、痴三毒)【尘劳】(世俗事务的烦恼)【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俗语中谓与尘世的因缘。
[差别生起执着]【差别】(事物的差异、不同。
在佛学上,是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
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
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
但所谓“平等”,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无分别智)【执着/着】(我执、法执: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产生种种我见;固执外境实有,产生种种法见)[执着的状态]【心猿意马】(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
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
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痴心妄想】(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
痴,无明)【一厢情愿】(《百喻经》愚人到都城里游玩,偶见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
家贼即内贼。
)[执着的结果]【飞蛾投火】(喻自取毁灭)[执着导致了片面]【盲人摸象】(对事物只有片面、支离的了解)【镜花水月】(《景德传灯》:“三界六道,唯自心现。
水月镜像,岂有生灭?”【井/水中捞月】摩诃僧祗律[爱欲的执着]【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
苏轼: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欲火】(情欲炽盛如火)(3)灭谛(觉悟之果):涅槃的境界[觉悟的名称]【解脱】【自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察觉、开悟智慧)【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慧眼第三只眼天眼顶门具眼[觉悟的感受]【桶底脱落】(无明暗室、无明长夜为密不透风的黑漆桶。
桶底脱指智慧照耀、豁然大悟的境界。
【六根清净】(根是能生的意思。
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能够生起感觉,所以叫做六根。
六根不被任何事物染着,即是六根清净)【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觉悟的境界]【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
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
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火中生莲】维摩诘经: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
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味同嚼蜡】(《楞严经》:“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4)道谛(觉悟之途):通过戒定慧三学等获得觉悟[觉悟的获得]【指点迷津】(集谛探究造成世俗诸苦的原因的理论,即指点迷津)【看破红尘】(尘能污染人的真性)【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苦:生死之苦。
岸:解脱彼岸)[觉悟的获得:舍得]【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三毒之首。
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
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获得觉悟)【一笔勾】(明代四大高僧:袾宏、真可、德清、智旭。
袾宏是四大高僧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合称“七笔勾”。
勾是涂去之意。
一笔勾即一笔勾消。
)[戒]【清规戒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五戒之不杀生)、【自欺欺人】(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语)[定]【三昧】(定学)[慧]【不二法门】四、三法印【无常】【四大皆空】【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梦幻泡影】(人生无常,世事虚幻。
金刚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五、四圣六凡[佛] 【佛光普照】【丈六金身】(法、报、化三身。
法身: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报身:完成佛果之身;化身: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之身。
丈六金身一般指佛的化身)[菩萨]【菩萨低眉】(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汉译为“觉有情”,意为“觉悟的有情”,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
菩萨眉宇低垂,俯视众生,端庄慈祥)[缘觉]【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声闻]【声闻】(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六凡]【六凡】(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天]【天道】(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人]【人道】[修罗]【修罗】(阿修罗的简称,是一种常与帝释天战斗的鬼神)[畜生]【畜生】(有畜生业因者死后所趣之道途)[饿鬼]【饿鬼】(时常遭受饥饿的鬼类。
其中略有威德者,能得祭品或人间弃食;无威德者,则常不得食,甚至口渴出火。
饿鬼道:造作饿鬼业因的人所走的道途)[地狱]【地狱】(为罪恶众生死后堕落的地方)【十八层地狱】(喻最黑暗、最痛苦的地方)【拔舌地狱】(佛教为毁谤佛法者而准备的地狱)【刀山剑树】(地狱里的酷刑)、刀山火海【阿鼻地狱】(意为无间地狱。
在地狱中品位最下,受苦最惨,而没有间歇)【六道轮回】(六道的众生都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故名六道轮回)超凡入圣(超出六道轮回,进入四圣之位)六、时空观【世界】(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
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大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浩劫】(劫是不能用年数来计算的漫长的时间概念。
磐石劫用一件轻软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试一次方广数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销磨尽,谓一小劫。
八十小劫,名一大劫)【在劫难逃】(每一个劫都以毁灭性的灾难而告终,所以劫这个时间名词后来被误释为劫数——厄运,注定的灾难。
命中注定的事,躲也躲不开)【劫后余生】(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七、礼仪、仪轨【佛要金妆】像教【庄严】(佛像、法师的神态端庄肃穆)【晨钟暮鼓】(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
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
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以为悬挂钟鼓之用)【顶礼膜拜】(顶礼,也叫顶礼佛足,头面礼足,是佛教最高的敬礼——跪伏在地上,用头顶去触及受礼者的脚。
膜拜,口称南膜而拜)【五体投地】(用左右膝、左右肘、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佛教里最为敬重的礼节)八、大乘精神【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十字街头,灰头土面】(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
也写作“灰头土脸”。
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