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CT MRI诊断
比较分析MRI与CT对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有效性
比较分析MRI与CT对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发布时间:2023-03-23T08:03:08.772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1期作者:毛仁君[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MRI与CT对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毛仁君旺苍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广元 6282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MRI与CT对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有效性。
方法:研究围绕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展开,在其诊断中分别应用MRI、CT检查。
结果:检查落实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在脑梗死时间<24h、24-72h的患者中,其检出率更高,各指标水平较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
结论: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MRI、CT均是常见影像检查方法,前者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MRI;CT;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效果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以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是停止为主要特征,发病机制复杂,认为与动脉硬化等有一定关系,而高血压、高血脂则是诱发此病的常见因素,患者极有可能出现相关后遗症,如失语、偏瘫等,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本文主要就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研究围绕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1年6月止于2022年6月,共80例,基于不同检查方法的前提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
其中,对照组男女占比为22:18,年龄上限、下限分别为80岁、60岁;观察组男女占比为21:19,年龄上限、下限分别为82岁、61岁。
已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药物过敏、精神异常及资料不全的患者排除。
研究开始前,为患者讲解了有关内容,征得了他们的同意。
通过对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分析,呈现的差异不明显(P>0.05)。
(2)方法对照组实施CT检查:使用我院提供的CT扫描仪,指导或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全方位扫描其头部,将层厚、矩阵分别设定为5.0mm、512*512,电流、电压分别设定为220~300mAs、为120kV,基于患者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选择性予以CT增强扫描,做好数据整理。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6-07T07:56:23.46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月3期作者:李望[导读]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李望(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04)【摘要】目的:探讨分析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7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使用抽签法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实验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CT影像检查进行诊断,实验组采用MRI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检查医师的满意度以及诊断出病灶的数量。
结果:实验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 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医师满意度以及诊断病灶的数量明显优于使用CT检查的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MRI检能够有效的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提高患者的疾病诊断效率,为日后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治疗提供有效可靠的临床数据,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MRI检查;CT影像检查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效果多发性脑梗死是指多发的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
是由于在高血压的长期影响下,脑部组织发生多个缺血性梗死。
病变多位于脑的深部,比如基底节[1]。
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了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引起的因素,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黏滞血症等[2]。
对于多发性脑梗塞患者,由于梗塞的位置和面积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脑梗塞的局灶性局部征象,如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偏瘫,偏瘫,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过敏和尿失禁和大便失禁等常见症状如下:肢体瘫痪,失语症,精神障碍和血管病变影响脑组织的位置和体积有直接关系,认知障碍的特征是近乎记忆和计算能力受损,对表达漠不关心,焦虑,寡言,抑郁等。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1. 引言1.1 背景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理性变化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脑梗死病变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致残和死亡。
早期准确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对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非常重要。
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起着关键作用。
传统的脑CT检查和MRI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们能够清晰显示患者的脑部结构和病变情况。
MRI与CT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具体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旨在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劣,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帮助指导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劣之处,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的贡献。
通过对比两种影像技术在诊断准确性、时间效率、成本效益、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劣,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提供依据。
通过深入分析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和局限性,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影像检查技术辅助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升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医学界和公众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认识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并为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意义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而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一步指导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制定。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还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最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血管疾病的CT、MRI表现
概述(Overview)
影像学检查能直接显示者,主要为 –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学习要点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掌握: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及腔隙 性脑梗死的CT、MRI表现 熟悉: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病理 变化;腔隙性脑梗死的概念;
Pathology – 脑组织缺血、坏死 – 软化灶 – 直径5~15mm
Clinic
– 症状轻,预后好 – 轻度运动、感觉异常或障碍 – 个别为多发腔梗 – 相当一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
影像学表现 Iconography Manifestation
X-Ray 头颅平片、脑血管造影诊断价值有限
CT( plain CT scan )
MRI
–超急性期: 细胞毒性水肿 弥散成像(DWI)可发现高信号
–急性期: 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死亡、髓鞘脱 失、BBB破坏 T1、T2弛豫时间延长
MRI
–亚急性期 水肿加重,占位效应明显 T1WI渐渐变短 血管改变
–梗死后期 脑萎缩 软化灶(encephalomalacia)
诊断与鉴别诊断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临床与病理 Clinic and Pathology
然发病,进行性加重 临床表现依部位不同而异 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影像学表现 Iconography Manifestation
Angiography 血管闭塞
CT 平扫
超急性期: •动脉致密征 •岛带征
急性期: – 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 供血区相一致 – 同时累及皮髓质
高培毅
1、双侧内外囊结构显示是否清晰、对称; 2、双侧岛叶皮层、壳核、尾状核头部结构是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为寻求早期脑梗死病症的最佳诊断技术,现利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该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方法:参与本次实验的50例患者均为我院2021年度收治,所有患者均存在早期脑梗死病症,且依次接受CT与核磁共振。
汇总分析每个患者的诊断情况,比较这两种技术手段在该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差异性。
结果:核磁共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准确率高达96.00%(48/50),仅2例出现误诊或漏诊。
相比之下,CT诊断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准确率有些不尽人意,仅有66.00%(33/50),误诊和漏诊人数共计17例。
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与CT相比,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更加优异,可以及时发现该类患者的病症问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CT;核磁共振;早期脑梗死引言: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进展快和病情急的临床特点,若在早期未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则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症程度的迅速恶化,甚至诱发各种的并发症问题,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
反之,若能够在脑梗死患者的病症早期采取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法,便可以清晰明确患者的病灶位置,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
本文详细探讨了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以此为改善该种病症的临床诊断效果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度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范围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61.52±1.28)岁。
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早期脑梗死的病症特点,且患者在精神状态和肝肾功能等方面无严重疾病。
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实验研究的各项要求。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先接受颅脑CT诊断,该种方法产生的图像内容能够呈现出患者颅脑不同部位的横断面情况,极易发现颅内出血的病症现象,在鉴别头部外伤、脑部肿瘤及炎症等多个方面也具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1]。
CT和MRI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价值
CT和MRI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价值发布时间:2023-01-06T03:39:58.12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9期作者:刘伟[导读] 目的:探讨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采用CT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刘伟江苏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江苏溧阳213300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采用CT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择取病例时间为2019年1月-2022年1月,病例来源于本院收治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共计18例,依据入院时间,纳入到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例,对照组采用CT诊断方式,研究组采用MRI 诊断方式,组间比对两组诊断效果。
结果:干预后,比对两组平均病灶直径以及平均病灶个数,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数据提示P<0.05。
结论: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采用CT和MRI诊断均是重要技术手段,但MRI在疾病早期诊断中优势更加明显,可做临床推广。
关键词:CT;MRI;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主要发生在老年群体中,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类型之一,临床症状主要为语言障碍、感觉障碍等,严重情况下会面临痴呆和昏迷等,此种类型患者脑内会并发较多缺血性软化软化梗死病灶,患者病灶部位越多,数量也会越多,产生痴呆的风险也会上升,患者面临生命安全隐患,同时会增加患者经济压力。
基于此,早期发现和准确识别脑梗死病灶相关信息对患者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
CT以及MRI检查是现阶段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利于发现梗死病灶。
本研究通过对2019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18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客观性分析,采用不同诊断方式,探讨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病例时间为2019年1月-2022年1月,病例来源于本院收治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共计18例,各9例,研究组基本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区间为60-83岁,均值计算为(73.24±10.26)岁;对照组基本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区间为62-85岁,均值计算为(74.14±10.24)岁。
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区别
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区别CT和 MRI是放射科常用的检查手段,但大部分人对两者的了解并不多。
这一次,我们来说明一下,这些测试有什么不同的功能。
一、功能CT利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位进行断层扫描,获得人体被检部位的断面图像,就像把一个面包切成片来看。
它通过计算机处理可以显现人体被检查部位的完整三维信息,可使器官和结构清楚显示病变。
CT在骨损伤、胸部病变、心脏及大血管病变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其显影原理是探测水分子的变化。
身体里的水分子,在不同组织中含量差别较大,但是每个水分子的磁场磁力线方向都是随意的。
核磁共振机使用较强大的磁场,使人体中所有水分子磁场的磁力线方向一致,这时磁共振机的磁场突然消失,身体中水分子的磁力线方向,突然恢复到原来随意排列的状态。
反复多次施加磁场又突然消失,核磁共振机会得到充分的数据并运算后成像。
所以,核磁共振(MRI)也被戏说为是摇摇看的检查。
二、CT与 MRI的差异①工作原理不同CT是计算控制断层扫描,通过扫描人体截面上图像来得出结论的。
核磁共振是利用身体水分子氢原子在强大的磁场下产生电磁信号反应,再通过计算机转化为图像的一种检查,两者的工作原理不同。
②针对器官不同由于身体器官组织的密度和含水分子量不同,所以CT和核磁共振对这些组织检查也有着不同的优势。
如CT相对于骨关节、中枢、神经系统、肺部等器官诊断有优势。
而核磁共振对软组织的分辨率会比CT高,因此检查脑部组织或者血管方面做核磁共振更有优势。
③检查时间不同CT扫描时间短,一般几分钟就能成像,若是疾病急性发作,做CT可以及时判断。
核磁共振虽然更加准确清晰,但检查时间一般需要30分钟,因此不适合急性疾病发作。
④辐射性不同CT是通过射线扫描,会有辐射,不能短时间内反复进行,核磁共振是通过磁场扫描。
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区别脑梗死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的CT、MRI诊断(1)
31
二.脑栓塞
栓子进入血循环骤然阻塞脑动 脉系统所致的脑梗死,又称栓塞性 脑梗死,故常突然发作,开始即为 完全性中风。
脑栓塞约占脑梗死病因的 30~50%(Lee 1998)。
整理课件
32
1.CT表现
▪ 具有一般脑梗死的CT表现,常见 梗死区出血,有高密度影。
▪ 具有多部位梗死灶,但出血往往 只有1-2个病灶。
整理课件
14
出血性脑梗死
整理课件
15
1天后
出血性 脑梗死
整理课件
7天后
16
慢性期或陈旧期(15天以上)
▪ 病变区软化、囊变,1-2cm直径的 囊腔约60天形成,可有局部脑萎 缩。
整理课件
17
陈旧性脑梗死
整理课件
18
2.MRI表现
超急性期(0-6小时) ▪ 6小时以内可出现T1T2值的改变(Osbrn 1997), ▪ 4小时以内有肯定异常(Lee 1998), 甚 至 在 3 0 分 钟 内 即 可 出 现 长 T2 改 变 (Katashiyo 1999.6), ▪在T2Flair序列上可见高亮信号; ▪在DWI上可见高亮信号; ▪在PWI上可见半暗带。
▪ 临床病史及体征吻合很重要; ▪ 在基底节、丘脑、皮层区散在分布低密度
影; ▪ 病灶分布可大体区分出大脑前、中、后动
脉供养区; ▪ 基底节、丘脑区有时可见点状低密度区,
偶可呈蜂窝状; ▪ 可有脑室扩大; ▪ 可有皮层萎缩; ▪ CTA可见大血管闭塞、狭窄。可见侧枝血
管及异常血管丛
整理课件
74
▪ 3、MRI表现
▪ 加强影像监控诊断的重要性(大片 出血常导致死亡)
整理课件
26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摘要】本文通过对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MRI在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好的组织成像能力,而CT则具有较快的成像速度和更广泛的可用性。
在对比分析中,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精细的结构展示,但成本较高且对金属植入物等有一定限制;而CT则适合对急性情况进行快速评估。
综合分析后,临床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以提高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在优化影像技术的进一步探索影像检查与临床表现的关联,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关键词】老年、多发性脑梗死、MRI、CT、影像检查、诊断、比较、优势、局限性、准确性、因素、结论、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疾病,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脑梗死的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然而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来说,由于患者年龄大、病变复杂,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MRI和CT,这两种方法在脑梗死的诊断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影像学诊断的发展,对比研究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比较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劣势,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便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MRI和CT在脑梗死诊断中的表现特点、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通过探讨影响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性的因素,有助于全面评估影像检查的可靠性和局限性,为进一步完善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脑出血及脑梗塞CT、MRI影像判读
21
2020/7/4
MR的扩散加权成像
男,64岁。一侧肢体无力。 发病8.5小时
22
2020/7/4
女,67岁。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7小时。
23
2020/7/4
脑血管病—脑梗塞MR表现
❖ 亚急性期:1d~2w,水肿进一步加重,占位效 应明显,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3w, 梗塞区周围出现新生血管,增强扫描可见脑 回样强化,是梗塞处于亚急性期的特征表现。 亚急性期病变在DWI上仍为高信号。
❖Hemorrhagic Stroke: less common, far more likely to be fatal. They occur when a weakened blood vessel in the brain bursts, result in bleeding inside the brain that can be difficult to stop.
男性, 51岁。
20
2020/7/4
脑血管病—脑梗塞MR表现
❖ 超急性期(6h内):神经细胞处于细胞毒性水 肿阶段。T1WI偶可见脑回肿胀,脑沟变浅、 消失等征象,T2WI改变不明显。DWI可明确 显示细胞毒性水肿的存在,在DWI上表现为 明显的高信号。
❖ 急性期(6-24h):出现血管源性水肿和血 脑屏障的破坏。由于病变区水分的增加,造 成T1和T2时间的延长,这是MRI较CT早显示 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基础。此期DWI表现为显 著高信号。
度,轮廓清楚,周围可有水肿带及占位效应。
2. 约3~7天后,血肿从周边开始吸收,CT表现 为血肿周围变模糊,水肿带增宽,高密度血 肿缩小,密度减低。
3. 2月后近于脑脊液密度。
CT和MRI对脑梗塞诊断的价值对比研究
CT和MRI对脑梗塞诊断的价值对比研究摘要: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扫描对脑梗塞的影像诊断作用相比,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核磁共振检查方法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都优于传统计算机断层扫描,检出率上也要优于常规CT,因此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对脑梗塞患者疾病的进一步临床诊断更有价值。
但在许多实际情况临床医疗应用中,为了尽量使病理诊断及结果处理更加科学明确,早期检查和确诊往往是可以采用两种检查诊断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可有效的避免临床漏诊误诊事故的频繁发生。
关键词:CT MRI 脑梗塞诊断作用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堵塞造成的脑部缺血性损伤。
该类型疾病发展较为迅速、起病急,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心理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及早地科学正确的予以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非常的关键。
脑梗塞无法自愈,预后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还包括患者的年龄及具体的病因等。
脑梗塞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头颅CT、头颅MRI、CT血管造影、MRI血管成像和超声心动图,这些辅助检测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来初步确定脑部存在过下列影响因素:是否存在缺血性损伤、损伤的区域、损伤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出血等并发症,以尽量达到最便于临床医生尽快为患者拟定出最佳的治疗与手术方案,改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因此,提高早期诊断的有效率非常重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济南北城医院从2020年10月开始到2021年10月期间收治到的82例脑梗塞患者病例作为本次项目的临床研究实验对象,患者可先后多次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对照组采用CT诊断,实验组主要采用核磁共振MRI诊断,其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均在59-70岁之间,且所有患者都须符合有中国脑血管协会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1.2研究方法把选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采取CT检查方法,实验组采取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利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对比其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和检出率。
CT与MRI诊断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1.3 观察指标 (1)记录 100 例患者的疾病分类;(2)对比 C T 及 M R I 对 100 例患者各类脑梗死的检出率;(3)分析 C T 及 MRI 对不同疾病发病时间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23.0 软件,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 频数或(x- ± s)表示,χ2 检验或t 检验对比分析,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陈帆,周少英 .MRI 检查 DTI 序列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研究 [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 .2020,18(12),15-17.
[7] 林世明,孙亚男 . 临床应用 CT 和 MRI 诊断脑梗死的分析及研究 [J]. 继续医学教育,2019,33(8):134-136.
[8] 李平 . 脑梗死患者 CT 与 MRI 诊断价值及对准确率的影响 [J]. 中外 医学研究,2019,17(9):66-67.
[9] 翟业效 .CT 与 MRI 检查技术运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 [J]. 影 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6):245-246.
[10] 潘从民,张向胜,宋永念 .CT、MRI 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 临床应用价值比较分析 [J]. 内科,2019,14(3):310-313.
占比 40.00%;(2)与 C T 诊断相比,M R I 诊断对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检出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 < 0.05);C T 与 M R I 对出血
MRI与CT应用于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MRI与CT应用于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目的:探讨MRI与CT在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并且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案例回顾法,选取我院近些年以来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MRI与CT进行诊断检查,并且按照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时间、发生的具体部位、病灶大小情况等,进行分组研究,比较不同类型的患者以及不同情况之下进行MRI与CT的临床诊断结果,同时针对MRI于CT应用与脑梗死临床诊断的特征进行探析。
结果:按照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具体时间进行分组,CT对于早期患有脑梗死的诊断阳性率显著的低于MRI的诊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按照发生脑梗死的病灶大小进行分组研究,CT对于病灶比较小的患者检出率显著的低于MRI,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按照发生脑梗死的具体部位进行分组,CT检查对于患者小脑部位以及脑干部位的检出率则是显著的低于MRI,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MRI与CT均是极为重要的辅助式手段,但是对于早期、小病灶等患者而言,MRI的检出率显著的高于CT。
标签:脑梗死;病灶大小;病灶部位;诊断结果;CT;MRI引言脑梗死指的是在患者的脑内出现了多个缺血性的梗死软化病灶,此病比较容易在50岁至60岁年龄段之内的男性当中发生,而动脉硬化、高血压,也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原因。
在临床的诊断以及治疗过程当中,准确的判定出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具体部位、病灶的大小、发病的程度等等,对于治疗以及患者的预后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临床诊断当中,MRI以及CT,均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为了进一步的探讨MRI与CT在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现将我院近些年以来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MRI与CT进行诊断检查,且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近些年以来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100例。
在本组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22例。
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检查(MRI)的应用价值
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检查(MRI)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对比CT与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在腔隙性脑梗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挑选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4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实施CT和MRI诊断方法,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阳性率、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
结果:诊断阳性率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
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
结论:MRI诊断方法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所展现出来的诊断效果好于CT诊断方法,疾病诊断准确率高,有助于防止患者的病灶出现遗漏情况,能够尽快发现一些微小病灶,可为疾病诊断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建议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诊断阳性率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指发病于脑干深部及大脑半球的小穿通动脉血管壁部位处出现病变的一种疾病,从而导致管腔出现闭塞从而引发小梗死灶的一种疾病,属于一种脑梗死疾病,在脑梗死疾病中占比为20%-30%,经过对该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发展趋势[1]。
因此,本文选取40例在医院中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所取得的诊断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挑选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40例患者,年龄:40-73(60.52±4.25)岁。
纳入标准:①选取的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患有腔隙性脑梗死疾病者;②病灶部位处的最大径线为<15mm;③临床资料完整;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活动。
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疾病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障碍者;③严重精神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者;④合并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及癫痫疾病者;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
1.2方法CT诊断方法,在对患者实施诊断期间,主要是使用双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将层距设置为10mm,将层厚设置为10mm,M以OM线为基线对患者实施连续扫描,扫描的层数为10-12层。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的轴位扫描,其中层厚以及层距分别是5mm至1mm,横轴扫查为T1WI/SE:TR/TE是428/10ms,T2W/ISE:TR/TE是8000/89ms,如果扫描的过程中发现了病灶应该加大矢状位以及冠状位T2W/ISE:TR/TE的序列。
1.3观察指标
2.结果
2.1 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经过CT诊断显示有150个病灶,其中病灶的特点为斑点、小片状、圆形,同时有低密度或者是略低密度的改变,病灶的直径在4mm至18mm之间。MRI诊断显示了765个病灶,病灶的特点为斑点、圆形、小圆形、小片状、长圆形,并且病灶的边缘不够清晰。总之,MRI对病灶的检出率较CT诊断明显要高,两种诊断方法之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具体的数据情况如表1所示:
择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神经内科入住的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年龄为57岁至88岁,平均年龄为(69.45±8.57)岁,88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47:41。发病时间到扫描时间为24h至14天,平均时间为(4.45±1.24)天。
参与研究的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主诉的症状:有21例患者有感觉障碍,有19例患者有呕吐症状,有28例患者有语言障碍,有39例患者有面瘫症状,有31例患者有嗜睡症状,有57例患者有头晕头痛的症状。既往患有脑动脉硬化的患者有10例,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有5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有6例,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9例。所有患者的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均有程度不同的升高。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择取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后对这88例患者进行CT诊断以及MRI的诊断,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MRI对病灶的检出率较CT诊断明显要高,尤其是对直径在5mm以下病灶的检出价值上,两种诊断方法之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MRI对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较CT高,但是两种诊断方式在图像表现特点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CT与MRI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效果及误诊率
CT与MRI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效果及误诊率【摘要】目的:探究CT与MRI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以及误诊率。
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在发病六小时后进行CT与MRI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以及误诊率。
结果:MRI误诊率低于CT,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RI在诊断脑梗死早期中效果显著优于CT诊断,MRI能够清晰显示患者病变大小、形态,有助于为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治提供有力依据,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推广。
【关键词】CT;MRI;脑梗死;早期诊断;误诊率脑梗死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具有较高致残率、致死率,严重危害到老年人群身体健康。
目前该疾病尚未出现治愈手段,但是众多研究证实,对脑梗死患者可以通过早诊断、早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从而降低病死率[1]。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诊断方式包括CT与MRI两种,在本文中,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这两种诊断方式进行探讨,分析CT与MRI在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效果,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 资料、方法1.1 资料从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采用随机抽样法抽选出8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选患者在脑梗死发病6小时后开展CT与MRI检查。
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意识障碍、部分患者存在着肢体偏瘫。
纳入标准:患者发病时间均为6小时以内,入院以后立即进行CT与MRI检查,符合临床上关于脑梗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以及血液疾病患者,排除存在脑出血疾病患者。
80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病例数为45例、女性患者病例数为35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50岁,年龄最大的为75岁,平均年龄值为:62.7±6.9岁。
1.2 方法选择16排螺旋CT仪(飞利浦),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头颅采用逐层扫描,运行电压130kv、电流200mA,层厚与间隔均为5m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天后
出血性 脑梗死
2020/3/8
7天后
慢性期或陈旧期(15天以上) • 病变区软化、囊变,1-2cm直径的
囊腔约60天形成,可有局部脑萎 缩。
2020/3/8
陈旧性脑梗死
2020/3/8
2020/3/8
超急性脑梗死
2020/3/8
急性期(6-72小时) • T1T2值延长,出现占位效应,血脑
2020/3/8
1.CT表现
• 具有一般脑梗死的CT表现,常见 梗死区出血,有高密度影。
• 具有多部位梗死灶,但出血往往 只有1-2个病灶。
• 用倍剂量延时3小时扫描,如见结 节状或脑回状强化,说明是过度再灌 注征象,提示有出血危险。
2020/3/8
急性 脑栓塞
2小时
1周后
2020/3/8
急性脑梗死
2020/3/8
2020/3/8
• 6小时内病变区即可出现高信号区 (95.5%, Howard 1998),
• 不仅对大脑半球,尤其对小脑及 脑干更优越,
2020/3/8
超急性脑梗死
2020/3/8
内囊急性脑梗死
2020/3/8
急 性 多 发 性 腔 隙 性 脑 梗 死 1
2020/3/8
急 性 多 发 性 腔 隙 性 脑 梗 死 2
2020/3/8
MRI表现
• ⑴稍长T1与T2病灶, • ⑵呈小片状,小点状, • ⑶无占位效应, • ⑷桥脑最多见,中脑次之,
2020/3/8
• ⑸我院(1997)一组研究发现, 梗死灶沿中线两侧分布,病灶极 少跨越中线, • ⑹脑干灌注不足 T2为网状高信 号,T1无改变, 治疗后可恢复。
稳定期(10-15天) • 梗死中心T1T2值更长,占位效应消
退 , 梗 死 区 出 血 率 高 达 4 4 % ( Kalan 1998) • 加强影像监控诊断的重要性(大片 出血常导致死亡)
2020/3/8
出血性脑梗死
2020/3/8
出血性脑梗死
2020/3/8
慢性期或陈旧期(15天以上) • 一般均有软化及囊变,T1T2值最
长,脑回状强化消退,局部萎缩。 T2Flair及DWI有助于鉴别新老病灶。
2020/3/8
陈旧性脑梗死
2020/3/8
2020/3/8
二.脑栓塞
栓子进入血循环骤然阻塞脑动 脉系统所致的脑梗死,又称栓塞性 脑梗死,故常突然发作,开始即为 完全性中风。
脑栓塞约占脑梗死病因的 30~50%(Lee 1998)。
2020/3/8
正常头颅MRA静脉相(2DTOF)
2020/3/8
正常弥 散加权 (DWI
) 成像
1
2020/3/8
正常弥 散加权 (DWI
) 成像
2
2020/3/8
正 常 弥 散 张 力 成 像
1
2020/3/8
正 常 弥 散 张 力 成 像
2
2020/3/8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2020/3/8
2020/3/8
2020/3/8
2020/3/8
• 众多的研究成果(包括我国学者)提 出我们在脑梗死影像学早期诊断的前 提下发病6小时,如何及早恢复有效血 供,同时又避免过度再灌注,是脑梗 死治疗的重要研究课题。
• DWI及PWI研究目前还处于不成熟阶 段,但它们发展很快,是从事脑科学 同道们要密切关注的前沿技术。
2020/3/8
左侧大脑中动脉 闭塞-1
2020/3/8
左侧大脑中动脉 闭塞功能成像
DWI ADC
2020/3/8
DTI
DTI 三维频谱
左侧大脑 中动脉 闭塞频谱
2020/3/8
2020/3/8
关于脑缺血性卒中的 影像检查径路的选择
• 超急性期(6小时以内)CT平扫阴性 , 应立即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 T1WI、T2WI、DWI;
2020/3/8
脑梗死的CT、MRI诊断
2020/3/8
•制作 刘文
2020/3/8
缺血性中风,占脑卒中的75%
缺血性中风,占脑卒中的75%
Janker(Lee 2001)前瞻性研究
大脑中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35%(39.1%)
栓塞性脑梗死
34%(28%)
腔隙性脑梗死
19%(21.9%)
出血性脑梗死
• 如系大片梗死,应补扫MRA、DTI; • 如有条件加做Fair; • 在治疗中患者症状突然加重,首选CT
,排除出血的可能; • 排除脑干梗死首选MRI; • 陈旧性梗死的定期复查首选CT。
2020/3/8
2020/3/8
小结
• 1、对超急性期、急性期的患者要注意应 用 治疗T2F明la确ir方、向DW和I、争P取WI时等间新。扫描序列,为
偶可呈蜂窝状; – 可有脑室扩大; – 可有皮层萎缩; – CTA可见大血管闭塞、狭窄。可见侧枝血
管及异常血管丛
2020/3/8
• 3、MRI表现
– 在基底节、丘脑区散在分布点状及片状长 T1与长T2信号;
– 皮层异常信号常呈小点状或片状; – T2WI上大血管的流空效应减弱、消失或断
续; – 病灶有时新老并存; – T1WI矢状位上,丘脑、基底节层面上可见
• 2、病程中要注意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和 发展。
• 3、MRS的临床应用对局域脑区神经元毁 损程度及预后评估有临床意义;
2020/3/8
• 4、DTI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可能对预后的评估 有较大价值(目前,以黑白图像为好);
• 5、Fair(无造影剂灌注成像)新软件的开发应 用,对MRPWI的推广应用可能很有价值。
– CT值明显低于白质,但明显高于水; – 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 – 可见腔隙灶 – 所有病变均不能强化。
2020/3/8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2020/3/8
• 3、MRI表现 – 皮层下至脑室周围对称性片状稍长 T1及长T2信号,偶可不对称发生; – T1及T2信号强度与病程有关; – 矢状位T2WI上观察比较典型,病灶 不侵及皮层; – 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 – 可见腔隙灶(陈旧多于新鲜); – 病灶不能强化。
T3 3b 22G2
Cingulum
Anterior Commissure
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2020/3/8
Uncinate Fasciculus
Inferior Fronto-Occipital Fasciculus
Fornix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2020/3/8
2020/3/8
2020/3/8
2020/3/8
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
2020/3/8
亚急性期(72小时-10天) • 大片低密度区,占位效应最重
,可发生脑疝,可出现边缘强化 ,可有继发性出血。
2020/3/8
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
2020/3/8
2020/3/8
出血性脑梗死
丘脑腔隙性脑梗死
2020/3/8
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
2020/3/8
2020/3/8
内囊急性脑梗死
2020/3/8
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1
T1WI
2020/3/8
T2WI
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
T2Flair
2020/3/8
DWI
多发腔隙性 脑梗死(新 旧病灶并存
)
2020/3/8
2020/3/8
2020/3/8
脑干腔隙性脑梗死
2020/3/8
脑干梗死
2020/3/8
脑干腔隙性脑梗死
2020/3/8
急性脑干 梗死
2020/3/8
脑干 陈旧 性脑 梗死
2020/3/8
2020/3/8
关于大脑半球、脑干灌注不足 (供血不足)的MRI表现
T1 T2 T2Flair DWI
PWI
形态
治疗
急性脑梗死 -或+ -或+
+ + 有半暗带 斑点或斑片 不可逆
灌注不足 + + -
无半暗带 网状 可逆
2020/3/8
灌注不足
2020/3/8
灌注不足
2020/3/8
2020/3/8
关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 1、定义 • 2、CT表现:
– 皮层下至脑室周围有片状对称性低密度影 ,偶可不对称发生;
2020/3/8
急性脑梗死
2020/3/8
2020/3/8
急性脑栓塞
2020/3/8
急性脑栓塞
2020/3/8
左侧大脑后动脉脑栓塞
2020/3/8
急性 脑梗死
2020/3/8
2020/3/8
2020/3/8
2020/3/8
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
2020/3/8
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
2020/3/8
屏障破坏,出现强化,(16-18小时 ),但强化最明显为24-72小时之间 。 • 在T2Flair序列上可见高亮信号; • 在DWI上可见高亮信号; • 在PWI上可见半暗带。
2020/3/8
急性脑梗死
2020/3/8
急性小脑梗死
2020/3/8
2020/3/8
多发腔隙性 脑梗死
2020/3/8
蚓状稍长T1异常信号; – T2Flair上,在相应部位出现点、片状高信
号、等信号或低信号; – MRA可见大血管闭塞、狭窄,可见烟雾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