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心肌梗死诊治研究进展
血清hs-CRP联合cTnⅠ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原因在于心肌细胞长时间缺血,从而导致心肌急性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感受到胸前后剧烈疼痛,并发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
根据流行病学显示,仅2019-2020年,全国范围内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高达4.0%,且这一数据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致死率极高,通常会在患者发病数天前拥有先兆症状,例如心绞痛、心慌等。
但大多数患者对疾病存在认知偏差,难以采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遏制病情进展,从而严重影响预后生存质量。
临床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检测方式众多,例如血清肌钙蛋白Ⅰ(cTn Ⅰ),李坤[1]认为虽然该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较高,但是单一检测受影响因素较多。
本研究探讨cTn Ⅰ与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指标及二者联合试验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21-2023年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将其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6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67例患者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合并肝肾严重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合并精神疾病;资料不全。
对照组男女32∶35;年龄55~75岁,平均64.38±9.26岁。
病例组男女31∶29;年龄55~75岁,平均64.19±9.28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本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实验室检测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 水平,利用C 反应蛋白检测仪。
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Tn Ⅰ,采用电化学发光仪。
1.3 数据分析方法运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cTn Ⅰ、hs-CRP 水平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
计算灵敏度、特异度评价诊断的真实性,Kappa 值评价诊断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
11中文版中华医学会-2011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1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
为了总结这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我们依据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试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1999年修订的AMI治疗指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中对AMI的分类,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二类。
现有资料表明,这二类之间在病理上有所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操作或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Ⅰ类:指那些己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
Ⅱ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
Ⅱ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
aⅡ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
bⅢ类:指那些己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
诊断与危险评估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一)目标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9、V3R~V5R)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分钟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
(二)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询问缺血性胸痛史和描记心电图是急诊科医师迅速筛查心肌缺血和 AMI的主要方法,对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筛查和处理程序见图1。
图1 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和处理程序1.缺血性胸痛史:AMI疼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或肩部放散。
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
疼痛常持续20分钟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
外伤性心肌梗死2例临床分析报告
的形成 , 引起心 肌梗死 。其 实无 论 何种 类 型 的外 伤 , 致 导
心 肌梗死 的因素均有 以上因素 的参与 。
由于本病是在外伤 的基础上 发病 的 , 以在诊 断 中容 易 所
误 诊 , 往 接 诊 医 生 只 注 意 外 伤 的 诊 治 , 忽 视 了 心 肌 梗 死 往 而
律 , 且 检查 肌 钙 蛋 白 T( T T , 明 确 诊 断 ; 3 在 胸 部 外 并 cn ) 以 ()
体 的交感 一肾上腺 髓质 系统 和下 丘脑 一垂 体 一肾上 腺皮 质 系统兴奋 , 使血浆 中肾上腺素 、 甲肾上腺 素浓度迅 速升 高 , 去 糖 皮质激素 、 内啡 肽浓度也升高 , 以及 一些 细胞 因子 、 等等 酶 均不同程度的升高 , 引起机体 的一系列 反应 , 如心率 增快 , 心 肌收缩力增强 , 血压 升高 , 严重 时可致 冠脉 痉挛 , 尤其在 有冠
脉 病变的基础上 , 可致 心肌缺血 甚至心 肌梗死 的发生 。再就
是血液 中血小板数增多 , 黏附力增 强 , 维蛋 白原浓 度升高 , 纤
相 关 凝 血 因 子 的 浓 度 也 升 高 , 血 能 力 增 强 , 而 促 进 血 栓 凝 继
查, 均符合心肌梗死诊 断标准 。
2 讨 论
1 1 病 例 13 . ,5岁 , , 为 与 人 发 生 纠 纷 , 人 用 拳 头 击 伤 男 因 被 右 侧 胸 部 , 者诉 右侧 胸 部 疼 痛 , 吸 困难 不 明 显 , 廓 挤 压 患 呼 胸 征 阴 性 , 压 正 常 , 诊 立 即 予 以胸 片 B超 检 查 , 果 未 见 异 血 急 结
医学创新 2 1 堡 旦 箍 ! 00 鲞箜
! 翌
外伤性心肌梗死
外伤性心肌梗死目前外伤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突然减速的惯性作用致血液循环反流,较大的冲击力直接作用可使心脏或冠状动脉受损,其主要机制可能是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内膜下出血,致使血栓形成及粥样斑块破裂而导致冠状动脉阻塞。
外伤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低,且易误诊。
典型病例:男,26岁。
主因车祸伤后意识不清28h,间断胸痛、气短21h入院。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V1~5呈QS型。
查心肌酶示: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62U/L,乳酸脱氢酶1282U/L,肌酸激酶2969U/L,肌酸激酶同工酶146U/L,肌钙蛋白阳性。
心脏彩超检查示:左室舒张末径分别为69、58、77mm,射血分数分别为35%、47%、48%。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示: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左主干无狭窄,前降支近端对称性缩窄50%,第一对角支发出前管腔可见楔形造影剂缺失区,尖端朝向前降支近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未见异常(见图 1A),考虑前降支内造影剂缺失区为外伤致夹层,于前降支植入 4.0mm× 24.0mm药物涂层支架1枚,术后造影显示支架外仍有不规则突出,但较术前明显改善(见图1B),经治疗后无胸闷、气短症状,好转出院。
随访3个月无不适。
图1 外伤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A.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箭头处为造影剂缺失区);B.B.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箭头处血流通畅)讨论1.外伤性心肌梗死的提出Kohn于1929年首先提出了外伤心绞痛综合征,而后不断有外伤性心肌梗死的报道,但例数均较少,基本属于个案报道。
在临床实践中,外伤后而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并非少见,但由于原发病的存在,其症状较严重,往往使心肌梗死的症状被掩盖,导致漏诊。
近年来此类情况受到临床重视,使此病能被及时发现。
此病的发生即可以发生于既往身体健康的人群中,也可以发生于有冠心病或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由于外伤后处于应激状态,更易发生心肌梗死。
2.外伤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有关外伤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近年来有较多的研究,但其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高龄老年人无痛急性心肌梗死62例分析
高龄老年人 无痛急性心肌梗死 6 2例 分 析
李 繁 云
( 内蒙 古 自治 区乌 海 市 樱 花 医 院 急诊 科
[ 关键词 ] 高龄老年 人 急性心肌梗死 无痛
内蒙 古 乌 海
0 60 100)
血压 、 血氧监护 , 肠溶 阿 司 匹林 片 或拜 阿 司匹林 片 0 3即刻 嚼 . 服。建立静脉通路 , 有烦 躁 、 恐慌 的给吗啡 5 g静注 ( m 下壁心肌 梗死除外) 。排除近半年 内有 活动性 出血 者 , 给生理 盐水 5 mL 0 +肝素钠 10 g持续 静脉泵入 3— m / , 0m 5 L h待血常规及凝血 四项 结果 回报后调整剂量。除下壁 、 室梗死及合并 心源性休克外 , 右 给生理盐水 5 m 0 L+单硝 酸异 山梨酯 2 4 m 持 续静脉 泵人 , O~ 0 g 初始 5 Mh依血压调整泵速 , ml 同时给 予抗心律 失常 、 心衰 、 源 心 性休克等治疗。病情稳定后 由医护人员护送至 C U病 房。 C
[ ] H ln S G l R Es s i C , l 1C m la osf l ig 2 e i T , y sN , i ntn L e a o p c i l wn lg e e e . itn oo
bu t n et t gi f si 26 v t so hs t m arq in ln dp n a n i n 1 ii fcet r n eur g a r i  ̄u e cm a i
小时 以上 ; 怀疑有 心脏或 大血管损伤 , l ③ 但弓 流不多需行胸腔 探 查的, 怀疑膈 肌或纵 隔损 伤; ④早 期凝 固性血 胸 ( 一周 之 内 ) 及 外伤后早期脓胸者 ; ⑤胸腔 内异物存 留的创伤性血气胸 ; ⑥创伤 性乳糜朐 , 张力性气胸 、 血气 胸。⑦血 流动力学稳 定 的 , 者经 或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AMI发病后1~3h是通过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挽救濒死心肌的“黄金”时间——AMI发病后1h内得到治疗,死亡率约为1%;若6h后才得到救治,死亡率将达10%~12%。
因此,寻找AMI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是每一位检验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应具有高度的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周转时间短、方法简便、价格低廉。
但迄今尚无一个完全达到此要求的标志物,各种标志物均各有其特点,因而各实验室多采用几种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1 心肌损伤的血清酶学检测发展历程心肌细胞中含有一些酶,这些酶在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入血,其活性或质量的增高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时相及程度。
1954年,Ladue等首先发现GOT在AMI病人血中增高,提出GOT可作为AMI的诊断标志物。
1955年,Wroblewski等发表文章,认为血中LDH的变化也与AMI有关。
1957年,Wessell等发现LDH有不同组分,AMI时某一组分的变化尤其明显。
1960年,Dreyfus等报道CK在AMI病人血清中明显增高,特异性较GOT、LDH高。
1966年,Van der Veen等发现,CK的MB同工酶(CK-MB)对AM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都优于当时临床应用的其他标志物。
在上世纪70~90年代初,上述血清酶(AST、LDH、α-HBDH、CK)曾广泛用于AMI的诊断,称为心肌酶谱分析。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会同一些主要心脏病学术团体共同制订AMI的三条诊断标准:有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史、典型的心电图(ECG)改变、系列酶活性的变化。
研究发现CK和LDH同工酶的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比总酶高,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CK-MB成为诊断心肌梗死(MI)生化标志物的“金标准”。
2 心肌损伤的蛋白标志物检测进展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研究发现心肌中的一些蛋白质的诊断价值更高。
外伤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例病人外伤后至心梗 的发病时间最 短者 0 5小时 , . 最长者 2 4小时 , 多数在伤后 1 —2小时发病 , 由于外伤症状 的掩盖 , 有的病 人症状常不典型 ,
维普资讯
20 0 7年 8月
中 国 民 康 医 学
Me ia o r a f C i e e P o l He l d c J u n lo hn s e pe l at h
Aug, 0 2 07 Vo . 9 FHM No. 11 8
me t mo t ft ep t n s g tr h b l ain d s h r e a d e s mi x e t w ain sd e fs n l y a d s  ̄o s i n s e p ci ey n , s ai t o e a i t t ic a g n u e a e c p o p t t id o e i t n e u l e s rs e t l . o h e i o t e i l v
但常规的心电图及酶学等检查均能明确诊 断。 经积极 的治疗 , 例 由于病人高龄 、 例入院时情况危重而死亡外 , 1 1 其余病人均康复出院, 预后 良
好。 结论 : 外伤性心肌梗死在外伤的病人中较常见 , 接诊医生提高警惕能及时给予 明确 的诊断 , 预后 良好 。不 同类型 的外伤与心肌梗死 的关
lt d q e t n . s l :Mo to e 2 ain s g to s to o ad a n a cin 1—2 h u s atr t u . h h re ti tr a b — ae u s o s Re u t i s s ft p t t o n e fmy c r ili fr t h 1 e o o r f r ma T e s ot s n e v e e a l t e r u d o s t fmy c r il n a cin wa afa o rwh l t e ln e twa 4 h u S meo e p t n ss o e tp c l we n t ma a n e o a d a f t sh h u i h o g s s 2 o m. o ft ai t h w d ay ia a n o i r o l n e h e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研究进展作者:刘瑶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1期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类型的一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长时间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坏死,最后直接对心脏功能造成严重损害[1,2]。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死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3,4],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引起血流中断,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做一综述。
1 AMI一般治疗的护理1.1急性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初期的重要措施是绝对卧床休息,严格限制其运动,保持病房的安静,以达到降低患者代谢,减少心肌耗氧,减轻心脏负担为目的[5,6],有利于心肌功能的回复,特别是在前2w内,患者的洗漱、饮食、大小便等都要有护士的帮助,此期间避免患者情绪激动。
2w后病情稳定的患者需要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站立行走等做适当的运动。
1.2吸氧的护理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根据胸闷、胸痛程度决定氧流量,通过吸氧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提高梗死灶周围的供氧量,降低梗死范围的扩大。
一般持续给氧7d,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适当的延长给氧时间。
1.3疼痛的护理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早表现出的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的心前区疼痛,并可诱发心律失常甚至休克。
所以要尽快止痛,保持患者安静,以免梗死范围扩大。
一般药物不缓解,且有恶心、呕吐烦躁等症状,患者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不利于损伤心肌的恢复,甚至使梗死的面积扩大。
吗啡类药物可以抑制呼吸,所以在用药期间要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并观察其疗效。
1.4输液的护理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开通静脉管道,便于监测中心静脉压。
输液过程中在做好三查七对的基础上防止空气栓塞的发生并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时刻监测患者的状态,防止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
外伤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
图l PCI 前造影结果
讨论 :胸 部钝性 外伤 导致心 肌挫 伤,心 包填 塞,大 动脉 破 裂、心 道相对少见。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内膜下出 血、 血栓 形成、 栓塞 、血肿 压迫 、冠 状动脉 粥样 硬化斑 块破 裂 出血 等是外 伤后 急性心 肌梗死 的常 见原因 [1.“ 。外 伤后急 性 心肌梗死最常见的侵犯血管为左前降支,其次为右冠状动脉 以及 左回旋 支【20 ] 。
中图分类 号:R542.2+2
文献标 志码:B
文章编号:1 005 —9 30X( 2 010 ) 06 —0 982 —0 2
患者,男性,32岁,因“外伤后胸痛20 d”于2009年12月 8日入院。患者于20 09年11月18日下午15:oo因驾驶摩 托车 与汽 车碰撞 导致 颜面、 会阴 损伤 。并出 现不 省人事 ,到 当 地县 医院 住院, 行头 颅、胸 部CT等检 查后。 诊断 为“① 颜面 部 软组织挫 裂伤;②右腹股 沟、胸部、阴囊 挫伤”予以清刨 缝合, 抗感染等治疗。患者于当日下午16:oo神志转清,诉胸部闷 胀痛 .行 心电图 检查 提示: 急性 广泛 前壁心 肌梗 死,予 以硝 酸 甘油等药物对症处理后胸痛症状改善.但反复发作。为进一 步诊治转我院。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人院体格 检查:T36.5℃,P90次/r ai n。R21次/mi n,BP 12. s/8.8 kPa; 自主 体位, 颜面 部可见 多处陈 旧性 伤口, 颈静脉 无怒 张,两 肺 无哕 音。HR90次/mi n。律 齐,无心 脏杂音 。肝脾肋 下未及, 会 阴、 阴囊处 町见 多处陈 旧性伤 口。 双下肢 无水肿 。血 液检查 : 白细胞11.73×109/L、血红蛋白126 g/I 。、血小板347×109/I ,, 肝肾 功能 、血脂 、血 糖、心 肌酶 等检 查未见 异常 。心电 图: 窦 性心律,1、AVL、V。~V。可见病理性Q波。V:~Vs ST抬高 0.1~O.3 mV。胸正侧位片未见异常。心脏超声:符合冠心病 心肌梗死后改变,考虑左室心尖室壁瘤形成并附壁血栓形 成,二尖瓣轻度反流。主动脉瓣轻微反流。射血分数( EF) 25%,舒张末期容积( EDV) 224 mL。临床诊断:①急性前壁 心肌梗死;②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人院后行冠脉造影检查 结果 示: 冠脉右 优势 分布, 左前 降支 近段狭 窄9 9 %,其 余冠 脉 未见明显狭窄( 见图1) 。经患者以及其家属同意,予行左前 降支介入治疗,送入Rani t o冠脉内钢丝到达左前降支远端, 然后送入 4.0 mmX18 mm Vi si o n s t ent 到左前降支近段狭 窄病变处,分别扩张2次,反复造影未见支架处残余狭窄,远 端血流TI MI 3级。术后患者胸痛症状消失。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
•综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刘霞1,林平1,王旖旎2(1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1)[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283(2019)03-0053-05[DOI]10.3969/j.issn.l671-8283.2019.03.011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literature reviewLiu Xia1,Lin Ping1, Wang Yini2//Modem Clinical Nursing,-2019,18(3):53.(Nursing School,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erbin,150081,China)[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literature review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因受到超常的威胁性、灾难性的创伤事件,而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身障碍。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为常见的急危重症,也是危及患者生命的应激创伤性事件。
研究显示⑷,约有12%的患者在AMI后发生PTSD,2/3的患者在AMI后两年仍会出现PTSD 症状。
AMI后PTSD可引发患者持久的心理痛苦,导致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受损,并可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或死亡的风险增加⑵。
急性创伤后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病例分析
急性创伤后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病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意外与创伤的关系。
方法创伤合并心肌梗死的病例回顾及心电图分析。
结果由于各种原因在早期作出诊断仅1/3。
结论本文报道的心肌梗死,与创伤有直接关系,在抢救和治疗中尤其应引起重视。
【Abstract】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idiovascular accident and acute cardial infarct.Methods We review and analyse clinical syptoms and cardiogram in acute traumatic patients.Results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diovascular accident and acute cardial infarct was found in the study.Conclusion Durring the management of trauma,acute cardial infarct shouldn’t be innored.【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rauma;Electrocardiogram;Coronary artery;Spasm据近期许多文献报道,冠状动脉痉挛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甚至猝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第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近20年来,在收治颌面部外伤患者中,发现其中3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均为30余岁的青年男性。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例1患者,33岁,骑自行车与小轿车迎面相橦,当即意识丧失,被送往创伤医院救治,当时血压12/7 KPa,心率120次/min,心电图(ECG)正常,诊断为:①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②颌面部多发性骨折。
创伤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探讨
创伤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探讨自1929年Kohn首先提出了外伤性心肌梗死(AMI)以来,至今不断有关外伤性心肌梗死的报道,虽然外伤可以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还可以直接导致心肌挫伤,但总的来说真正因胸部钝性外力引起冠状动脉多种损伤[1]而导致的AMI是很少见的。
十多年来,我院共收治此类患者8例,现将诊治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治疗1.1 一般资料:总共8例为我院1992~2008年间的患者,男6例,女2例,所有患者平时体健,年龄32~58岁,其中交通事故5例,高处坠落伤2例,胸部打击伤1例,在伤情方面仅轻度胸壁挫伤2例,胸廓骨结构损伤2例,有4例为多发伤患者,其伤情均较重。
1.2 诊断依据:①有胸部外伤史。
②既往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脏病史,无胸闷、胸痛病史。
③外伤后有损伤性ST段抬高和异常Q波,其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演变符合典型的AMI的诊断。
1.3 诊断方面相关资料:对所有病例的诊断情况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以下特点。
在确诊的原因上1例患者在伤后不久突然发生室颤而给予心电图和心肌梗死三项检查得以确诊,1例因难以用外伤解释的胸痛给予心电图检查确诊,另1例患者是入院后常规心电图检查异常而确诊,大部分患者被延误诊断﹙12~72h﹚。
除2例因外伤后伴意识障碍无主诉外,其他所有患者在伤后不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或胸闷及心慌的症状。
1.4 患者的治疗及转归情况:有2例轻度胸壁挫伤的患者在排除其他伤情后给予抗凝治疗,其它患者均对症、支持营养心肌等一般性治疗。
8例患者均存活。
明显高于普通的AMI的存活率。
从出院前最后一次心脏彩色多普勒的结果来看,有6例患者不同程度地发生心室活动异常,严重者在出院时已经有轻度的室壁瘤或轻度的心力衰竭发生。
由于伤情、医疗条件和患者原因所限,在受伤几周后,有1例赴武汉同济医院,2例赴宜昌市中心医院行心血管造影检查,3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阻塞。
1.5 典型病例回顾:患者,男,40岁,既往体健。
外伤导致急性心肌梗死7例临床分析
外伤导致急性心肌梗死7例临床分析胸部外伤能引起不同形式的心脏损伤,包括心律异常、瓣膜损伤,甚至心脏破裂等。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少见但危重的并发症。
外伤性心肌梗死(traumatic myocardial infarction,TMI)是指在外伤后出现心电图异常和心肌血清酶学心肌钙蛋白升高,并符合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动态演变的疾病。
[1]目前国内外对外伤性心肌梗死报道较少[2]。
本研究对外伤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有效指导临床的诊疗活动。
现将本院7例临床诊治的外伤性心肌梗死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共收治7例外伤性心肌梗死,男5例,女2例;年龄28~56岁,(41.7±9.6)岁,见表1。
1.2 方法7例患者入院后均监测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并进行心脏彩色超声等检查,且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对7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2.1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7例患者均有明确的车祸或外伤史,外伤后均有皮肤软组织挫伤,2例患者有结膜出血,3例患者有肋骨骨折,1例掌骨骨折,1例患者有多发伤。
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闷胸痛表现,且与外伤恢复不一致,均无明显黑朦晕厥情况。
7例患者心肌酶学指标均升高,并可见动态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酶学演变规律,其中总肌钙蛋白峰值18~64 ng/mL。
2.2 心电图7例患者外伤后3 h至1 d后出现心电图改变,均可见动态演变过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点。
其中1例表现为V2-V3导联ST段抬高,3例为V1-V3导联ST段抬高,2例为V1-V4导联ST段抬高,符合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表现;1例为Ⅱ、Ⅲ、A VF导联ST段抬高,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表现。
2.3 心脏彩超6例患者心脏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心脏病,1例患者心脏彩超发现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伴二尖瓣轻度狭窄和关闭不全。
胸外伤致急性心肌梗死二例延误诊断分析
临床误诊谋治 20  ̄ 4 堕 ! o2 鲞堕 塑 曼 坐
曼 竺堡垦 曼 鲤
! 皇 兰 ! 竖!!兰 ! 业 ! 婪 :
推测心包积液性质 , 从而遣 成误诊 本文 L 例心包 积赦伴左能 离 腔积液 , 腔积 液呈淡黄色渗 出液, 胸 因而诊断为结核 性心包謇 } { 盘。
l 7 一J 96 48 4
性, 与息 性心肌梗死 、 充血 性心衰 等的临床表现有 相似之 赴 , 部分
病倒起病 晦置 , 容易误诊。②牯 睐 医生 对本病 缺乏 认识 , 警慢 性
不商 。尤 其对 特殊症状和体 征不 熟悉 , 鉴别 诊断存 在 片面性 , 以 局 部和( ) 或 继发症状先人为主 , 没有 从整体考 虑进行 综合分析 。
进来我院就诊 , 门诊 诊断为左 胸部 皮肤 挫伤 , 三七 片内般及对 予 症治疗 , 回家休 息。l 0小时后 胸 闷 、 短症 状 加重 , 心悸 、 气 伴 气 短、 出汗入 院。既往 无高血 压 、 脏病病史 查 体 : 心 脉搏 7 / l, 0 m n 呼吸 2 / i. 压 10' m 。意识 清 , 0 rn 血 a 0 ,0 m Hg , 7 呼吸 平稳 , 胸壁乳 左 头下有一约 3c 2 ̄li , m x : { 斑 局部肿 胀 , l } r t 牲痛 明显 。双肺 呼吸音 清. 心界不大 , 心率 7 / i, 0 r n 律齐 . a 各瓣膜 区未 闻 及情 理性 杂青。 x线胸透示心肺素见异 常。心电 图示 V 导联 呈 q R型波群 ,T 5 段 弓背 向上抬高 0 4— . V, : . 0 5m V 导联呈 q s ,T段 弓背向上 R型 s 抬高 0 3mV, 联呈 q . V导 R型 ,T段 亦措 高 心肌 酶 : s 天冬 氨酸 转氨酶 ( 盯 ) 3 t 乳酸脱氢酶 I L H i 29 U L 肌酸 激酶 A 1 1U L, ( D -) 4 / , ( K 3 : U L 肌酸 澈酶 同工 酶 ( K MB) 2 / 。临床诊 断 : C ) 6 / . 8 C- 10 U L ①外伤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 ②左 胸壁 皮肤挫 伤 。入院第 2天傲 心皂周示 : 导联 R波降低 , V Q渡加深 。心 肌酶 A T 10U L S 7 / , L H l 2 / C 6 / , K—M 2U L B - 3 0U L,K 12U L C B4 I 。此后 多扶复查 心 电围及心肌酶谱 , 符舍急 性前壁心肌 梗死 的动态 变化过程。经 均 止痛 、 吸氧 、 营养 心肌 、 症及支持 等治疗 , 状逐 渐好转。2周 对 症
外伤诱发心肌梗死一例救治
・
1 61 ・
・
个 案 报 告 ・
外 伤诱 发 心肌 梗 死 一 例 救 治
刘松 贤 ,刘 伟 ,辛 丹 ,李 景春
【 摘要 】 在救 治患者的过 程 中不能只顾及 创 伤本 身,而忽略危 及 生命 的合 并症。对年龄 偏 大,体胖 ,有 高血
险 出现 时采 取 救 治措 施 。
在 与家属交流 过程 中,了解到 患者 既往 有 高血 压病 史 5 年 ,血 压具 体数 值不详 ,平时不服 用降压 药物 。无糖尿病 史。
吸烟约 3 0年 ,约 2 0支/ d 。1岁 时 曾患 脊 髓 灰 质 炎 , 右腿 留 下
我 院急诊科就 诊患 者 以外 伤居 多 ,在救 治患者 的过程 中
可能只顾及创伤本身 ,而 忽略 了危及 生命 的合并症 。对于 高 血压病 、糖尿病 、高血脂症及 既往 有心脏 病 事件 者要 拓宽 诊
疗思维 ,充分评估 病情 ,处理病 情时要 有预 见性 ,让 患者 得
残疾 ,行走跛 行 ,不 用持拐 。平 时不去 医院 ,惧 怕打 针 ,未
参加过体检 。 2 急 救 回顾
急 查 心 电 图 :肢 导 Ⅱ、 Ⅲ 、 a V F 、a V L 、 胸 导 V。 ~V 5 典 型 心
激发冠状动脉痉挛的 因素之 一。虽然 伤情 不重 ,但疼 痛刺 激
会 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 3 应对措施
心肌梗死病情 凶险 ,死 亡率 高 ,甚 至在 抢救 室发 生 的心
肌梗死也不能幸免 。可见预 防工 作之 重要 ,为最 大限 ,减 少 患者 的消极 情绪 ,利 于救治
的进行 。 ( 3 )迅速 有效止痛 ;外 伤或骨折 患者疼 痛剧烈 ,为 避免不 良刺 激的持续 作用 ,及 时有 效 的止 痛是必 要 的。止痛
探讨颅脑外伤导致心肌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对 我 院抢 救 的7 4 例 急性 颅脑 损 伤患者 ,男5 2 例 ,女2 2 例 ,年龄 2 卜 一 6 5 岁 ,平均年 龄 ( 4 0 . 5 土1 0 . 2 )岁 。研 究患者 均符合 如下情 况 :
切相 关。
【 关键 词 】颅 脑外 伤 ;心 电图 ;心肌 酶 ;肌 钙蛋 白 中 图分类 号 :R 6 5 1 . 1 5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1 1 - 0 2 3 7 - 0 2
颅脑损 伤可 引起心血管 系统发生类 似心肌缺血 、急性 心肌梗死 或
升高与心脏损害的关系已有文献报道 】 。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可引起
多脏 器功 能的损 害 ,心脏病 变最为 常见 】 。颅 脑损伤患 者心 电图的改 变及 心肌酶谱 的异常升高 ,原 因是外 伤导致心肌 损伤所致 。通过观察 我 院颅脑 外伤患者 的动态心 电图变化和生化酶学 指标的变化情况 , 对 急性颅脑损 伤所致心肌损害 的相 关 l 生 研究展开探讨 。现报道如下 。
有利于识 别血管病 变和非血管病 变 、有利 于了解血管 的性质 、能可靠
地发现分 流和返流 、超 声设备 易于移动 ,没有创伤 ,对 于行动 不便 的 患者可在 床边进行诊 断 、价格 低廉 、该检查 无放射性 ,安全性高 ,可
多次重复检查 。
参考 文献 [ 1 】 江泉 , 赵玉华, 张渊, 等. 乳 腺 肿 块 血 管 结 构 的超 声 三 维 灰 阶容 积 、彩 色多 普勒 能量 图及灰 阶血 流 成像 表现 [ J ] . 中国 医学 影像 技术 , 2 0 1 0 , 2 6 ( 6 ) : 1 1 0 0 - 1 1 0 3 . [ 2 】 郑宗英, 李 端珍 , 周凯书. 1 0 0 例 甲状 腺 肿瘤 的A 型 超声 探 测与 分 析[ J ] . 中南大 学学 报( 医学 版) , 2 0 0 7 , 3 2 ( 3 ) : 5 5 .
心肌梗死误诊分析1例
者胸 痛 逐 渐 消失 , 复查 E G,T段 较 前 明 显 降低 , 低平 。 C s T波 心肌 酶 较 正 常值 稍偏 高 。S T 4 1U L L H 2 0U I C K G0 2 , 、 D 4 , 、 P J 2 2U 心肌梗 死 对应 治疗 9d后 , 0 几。 患者无 任何 不适 , 坚决要 求 出 院 。2个 月后 复 查 E G示 V, C 导联 异 常 Q波 ,T段 及 T s
正常 , 行人院 。 步 有酗 酒 、 吸烟 史 , 高血 压 病 史 。 院查 体 : 有 入
B 2 , P 15= 8 Omm H 、 4次, n R 2 gP8 mi、 4次/ j 、 68 发育 正 m n T 3 .℃。
常, 肥胖 , 自动 体位 , 查体 合 作 , 对答 切 题 , 身 皮肤 无 擦 伤 , 全 无 瘀斑 . 廓双 侧 对称 , 局 部 隆起 或 凹陷 , 胸 无 呼吸 2 4次/ i , m n
心肌 梗死 基本 病 因是 冠状 动 脉 粥样 硬化 , 因 , 引 起 冠 状动 脉 斑 块 破 裂 , 活 可 激
血 小板 发 生持久 而完 全 闭塞 , 导致 该 支冠 状动 脉 所供 应 的心
医。第 2天 80 :0时 自觉 胸 部疼 痛 加 剧 .呈持 续 性 压榨 样 疼 痛, 疼痛 不 能 自行 缓解 , 伴胸 闷 、 心悸 、 昏 、 心 , 腹痛 、 头 恶 无 无 呕 吐 、 咳嗽 、 气促 , 由家 人 陪 同到 我 院求 医 。门诊 胸 部 无 无 遂
见异 常 , C V 、 2 E G: v 导联 出现 病理 性 Q波 , V 弓背 向上 的 V、 2
心肌梗 死是 冠 状动 脉 闭塞 , 部 分 心肌 持续 缺血 而发 生 使 局部 坏死 , 临床 上有 剧烈 、 久 的胸 骨 后疼 痛 , 其严 重 程 度 持 但 取 决于 冠 状 动脉 闭 塞 的部 位 、 度 、 度 和侧 支循 环 建 立 情 程 速
创伤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分析(附11例报道)
创伤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分析(附11例报道)
方伟钧;田昕;毛小媛
【期刊名称】《中国急救医学》
【年(卷),期】2008(028)001
【摘要】自1929年Kohn首先提出了外伤性心绞痛综合征以来,至今不断有关外伤性心肌梗死的报道,虽然外伤可以诱发急性心肌梗死(AMI),还可以直接导致心肌挫伤,但总的来说真正因胸部钝性外力引起冠状动脉多种损伤而导致的AMI是很少见的。
十多年来,我院共收治此类患者11例,现将诊治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总页数】2页(P88-89)
【作者】方伟钧;田昕;毛小媛
【作者单位】323000,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五医
院;323000,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323000,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创伤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附2例报道 [J], 张洪伟;张春雨;孙云飞;王悦岩
2.青年型创伤性心肌梗死分析——附8例报道 [J], 张忠民
3.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诊治分析:附病例报道 [J], 李婷;马延峰;
夏妍;夏勇
4.创伤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分析 [J], 詹君华;王军伟;徐辽杭;孙虎豪
5.创伤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诊治分析 [J], 李欣颖;王晓鸥;蒋昆;张大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K-MB质量、CK-MB活性在急性心梗及脑外伤性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CK-MB质量、CK-MB活性在急性心梗及脑外伤性疾病中的应用探讨孙国华【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31)4【摘要】[目的] 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质量、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活性在急性心梗和脑外伤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脑外伤性疾病患者、30例健康人进行CK-MB活性、CK-MB质量检测.[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组CK-MB活性(55.46±21.95)、CK-MB质量(29.83±17.7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是CK-MB质量升高倍数明显高于CK-MB活性.(2)脑外伤性疾病组CK-MB质量的均值(1.73±0.96)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CK-MB活性(31.73±20.17)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K-MB活性、CK-MB质量在急性心梗诊断中都很敏感,但CK-MB质量对因素干扰稳定性好于CK-MB活性.在脑外伤性疾病组,测定CK-MB 质量要好于CK-MB活性,更能反映脑外伤性疾病的真实情况.【总页数】3页(P335-337)【作者】孙国华【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辽宁,大连,11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相关文献】1.CK-MB/CK比值对急性心梗病人预后的观察 [J], 陈晨2.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清CK-MB活性与质量和cTnⅠ水平比较及其临床价值 [J], 张婷;龚跃云;朱力;卢龙坤;沈茜;吴豫3.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清CK-MB活性与质量和cTnI水平比较及其临床价值 [J], 张婷;龚跃云;朱力;卢龙坤;沈茜;吴豫;4.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和活性联合检测在急性心梗早期的诊断价值[J], 刘小玲;马珏欣5.CK-MB质量检测与CK-MB活性检测在脑损伤合并胃肠道疾病患者血样中检测结果的比较 [J], 姜振伟;杨为斌;周凡;唐红梅;欧阳妍雪;张茹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伤性心肌梗死诊治研究进展
1发病率
TMI常见于交通事故导致的胸部外伤及多发性复合外伤患者,其中心脏钝挫伤(BCI)导致AMI的风险最大,在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AMI的46岁及以下的创伤患者中,BCI并发TMI的风险是其他外伤者的31倍;在CAG确诊为AMI的46岁及以上的创伤患者中,BCI并发TMI的风险是其他外伤者的8倍,其次为腹部和骨盆创伤,发生风险是其他外伤者的6倍[6]。
文献报道,胸部外伤后BCI的发生率为5%~50%[7],严重者可导致TMI。
由于有关TMI的临床病例报道相对较少,国内外系统综述也比较少见,TMI的发病率仍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2发病机制
目前TMI的确切发病机制有[1]:①胸部钝力使血管腔内的压力突然升高[8],或直接作用于冠状动脉(冠脉)导致内皮细胞机械性损伤,内膜破裂、夹层,血栓形成。
②外力作用于冠脉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继发血栓形成。
③外伤致冠脉痉挛或破裂[9]。
④心肌挫伤出血压迫附近的冠脉。
⑤外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促进血栓的形成,进而引起心肌缺血,
Liu等[10]在创伤性小鼠模型中发现,创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升高,诱导脂联素水平下降,由此产生的氧化/硝化应激抑制缺失在创伤后心肌缺血性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⑥Christensen等[11]的研究发现,15.8%的TMI患者CAG正常,表明TMI发病机制除血管因素外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
3临床特征
3.1?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研究发现,TMI患者中83%为男性;82%小于45岁,只有2.5%超过60岁[11]。
另一项回顾性分析发现,TMI患者平均年龄41.7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表现且与外伤恢复不一致,在外伤后3 h~1 d出现心电图改变,均可见动态演变过程,心肌酶学指标均升高,符合AMI 酶学变化规律[12]。
Mahmod等[13]报道胸部钝性外伤患者在4周后出现AMI表现。
可见TMI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创伤后AMI发病时间间隔不确定,影响了及时诊断和治疗。
因此,当年轻、危险因素少的创伤患者出现新的心电图改变或心肌酶学指标升高时应考虑TMI,可行必要的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14]。
3.2?影像学表现:
Christensen等[11]回顾性分析了77例TMI病例发现,70%的患者进行了CAG,其中最常受累的血管为左冠脉前降支(LAD、占71.4%),其次为右冠脉(RCA、占19.0%),左主干(LCMA)和左旋支比较少见(分别占6.4%和3.2%);在损伤类型中,罪犯血管完全闭塞占56.6%,夹层占15.8%,狭窄仅占1.3%。
多数病例报道TMI主要累及1条冠脉血管,偶有报道累及2条冠脉血管[3,15,16]。
4诊断及鉴别诊断
TMI缺乏诊断的"金标准" ,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超声心动图以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Biffl等[17]认为,肌酸激酶、肌钙蛋白在创伤后反复升高对BCI的预测意义不大,超声心动图也不能单独诊断BCI,BCI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大于55岁、入院时心电图异常、无胸痛症状、纵隔扩大、颅脑损伤且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于8分、骨盆骨折。
存在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比心肌酶学指标更能预测BCI并发症的发生。
东方创伤手术协会(EAST)发布的BCI实践管理指南[18]指出:心电
图正常并不足以排除BCI,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心电图正常可排除BCI,建议怀疑BCI者应立即行心电图和cTnI检测;新患者如果存在心电图变化和(或)cTnI升高,应给予持续心电监护;超声心动图不能作为BCI的筛查工具,低血压和(或)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和cTnI异常的BCI患者,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有无TMI。
目前TMI的诊断缺少解剖组织学的"金标准" ,Christensen等[11]分析既往报道的病例后发现,70%的TMI患者进行了CAG,且CAG在心肌梗死(心梗)诊断方面能提供客观依据。
因此CAG是诊断TMI的客观标准[19]。
TMI主要是外伤导致的冠脉血管闭塞性或夹层病变,早期行CAG有助于TMI的及时诊断。
在创伤患者,心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用于区分AMI和BCI[18]。
Southam等[20]提出心脏MRI延迟对比成像技术可用于鉴别BCI和TMI。
Mahmod等[13]认为心脏MRI可用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
因此,存在BCI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入院时管理,入院时即行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学指标检测,若存在异常且有动态变化,应及时根据病情选择CT、MRI或CAG等检查明确诊断,以免因症状不典型造成漏诊甚至误诊[21]。
5治疗
目前对TMI的治疗尚缺乏公认的指南。
赵哲炜等[19]基于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自身经验总结了以下治疗原则:①外伤程度轻者可参照内科AMI 处理原则。
②外伤程度重者优先按外科原则处理,同时积极防治心梗后并发症,必要时可在外科手术的同时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或保守治疗时应加强监护,着重对心功能进行动态评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抑制心室重构。
③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仍是TMI的首选治疗方式,但由于支架植入过程中的肝素化和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中存在出血风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Lin等[22]报道部分左室壁运动功能消失的TMI患者行PCI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室壁动度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且6个月、2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功能良好,无节段性室壁运动不良,认为PCI可有效挽救TMI患者濒死心肌。
Yang等[23]报道7年前发生过TMI未行相关检查及治疗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提示室壁动度和LVEF明显降低,而CAG显示冠脉完全正常,考虑冠脉痉挛或血栓自溶,心血管延迟MRI发现透壁性心梗并向心内膜下扩
展,有室壁瘤形成。
有研究显示,LVEF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24]。
上述研究提示,应根据TMI患者病情早期行CAG检查,并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对于PCI的时机选择可能由于原发病症状的掩盖未能及时作出判断,或因出血风险等,既往病例报道多在外伤后数小时至数周才行
PCI[13,22]。
关于PCI术前、术中、术后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多数研究报道未给出具体方案,可能采取了与AMI相同的策略;仅部分研究报道根据患者病情充分考虑出血风险,制定了个体化的抗凝、抗血小板方案。
Patil等[25]研究显示,合并颅内出血的TMI患者,术前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肝素5?000 U后行PCI,术中发现LAD从开口到分支出现血栓性闭塞,给予血栓抽吸后植入金属裸支架1枚,为预防出血风险,术后仅给予氯吡格雷75 mg口服,未给予阿司匹林口服。
Lin等[22]对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前未给予肝素,仅给予了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对于TMI中的复杂夹层性病变,James等[26]分析了既往报道的14例病例后发现,4例LCMA或LCMA及LAD夹层病变患者行CABG治疗均治愈出院;1例LCMA合并左冠脉(LCA)病变患者肝素化后行CAG 检查,因腹腔内出血死亡;2例LAD病变患者行CABG治疗后痊愈;2例LAD病变患者行PCI后痊愈出院(1例溶栓后植入金属裸支架,1例植
入支架);2例RCA病变患者行PCI后痊愈出院(1例肝素化后植入支架并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欣维宁等药物治疗,1例给予依替巴肽和肝素后植入2枚支架);2例保守治疗患者中死亡1例(1例左旋支夹层病变者保守治疗后出院,1例旋动脉夹层并中度阻塞者保守治疗后死亡);1例CMA起始延伸至LAD的夹层性病变患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报道未说明。
上述结果提示TMI中的夹层病变可根据病情选择CABG或PCI,而LCMA或LCMA合并其他冠脉病变的TMI患者首选CABG治疗。
目前国内外研究未见明确的关于TMI溶栓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时机及溶栓方案。
由于TMI除栓塞性因素外,冠脉夹层、冠脉破裂等亦有可能,以及潜在的内出血风险,所以在选择溶栓治疗之前,需慎重评估患者病情。
综上,TMI患者早期行血管再灌注治疗可挽救濒死心肌,首选治疗方式仍是PCI,LCMA或多支冠脉的夹层病变应首选CABG治疗;药物溶栓治疗由于TMI病变的不确定性及致命性出血风险,需充分评估患者病情。
术后应给予抑制心室重构、阻断RAAS等常规心梗后治疗。
6 总结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导致的BCI发生TMI的风险较大,对该类患者应提高警惕,避免漏诊。
TMI的发病机制较多,临床表现不典型,目前认为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挽救濒死心肌,并改善心功能。
应综合患者病情、出血风险选择PCI或CABG,掌握好适应证。
由于TMI多发生在既往体健的患者,且以中青年较多,因此,及时再灌注治疗后近期和远期预后均较好。
应大量开展有关TMI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尽早制定相关共识或指南,以指导临床,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