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爆炸化学基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持燃烧。
燃烧的效率
燃烧效率的定义
燃烧效率是指燃烧过程中有效能量与总能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 示。
影响因素
燃烧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类型、燃烧条件、空气供 应和燃烧设备的设计等。
提高燃烧效率的方法
通过优化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例、改善燃烧设备的热工况、采用催化 燃烧等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
燃烧的安全措施
控制可燃物浓度
01
在工业生产中,控制可燃物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达到爆
炸极限。
通风与排气
02
保持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可燃气体和粉尘,防止浓
度积累。
防火分隔与消防设施
03
设置防火分隔,配备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并定期
检查其有效性。
燃烧的安全事故处理
紧急疏散
一旦发生燃烧事故,应立 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迅 速撤离现场人员至安全区 域。
燃烧反应缓慢,通常不会发出可见火焰, 而是以热辐射形式释放出热量的现象。
燃烧的过程
引燃阶段
在引燃阶段,可燃物质与点火源 接触并开始燃烧。此阶段需要足 够的点火能量和可燃物质的存在
。
燃烧阶段
在燃烧阶段,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 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此阶段是燃烧过程中的主要阶段。
熄灭阶段
在熄灭阶段,燃料被完全消耗或氧 气耗尽,燃烧反应停止。此阶段释 放的热量和气体逐渐减少。
燃烧的物理特性
要点一
总结词
燃烧的物理特性包括火焰的形成和传播、热辐射和燃烧产 物的状态变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氧化剂反应产生火焰。火焰的形 成和传播与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反应条件和环境因素有关 。火焰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并具有特定的温度和 发光特性。此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传递热量 ,影响周围物质的状态变化。最后,燃烧产物可以是气态 、液态或固态,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反应条件。
燃烧的效率
燃烧效率的定义
燃烧效率是指燃烧过程中有效能量与总能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 示。
影响因素
燃烧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类型、燃烧条件、空气供 应和燃烧设备的设计等。
提高燃烧效率的方法
通过优化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例、改善燃烧设备的热工况、采用催化 燃烧等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
燃烧的安全措施
控制可燃物浓度
01
在工业生产中,控制可燃物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达到爆
炸极限。
通风与排气
02
保持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可燃气体和粉尘,防止浓
度积累。
防火分隔与消防设施
03
设置防火分隔,配备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并定期
检查其有效性。
燃烧的安全事故处理
紧急疏散
一旦发生燃烧事故,应立 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迅 速撤离现场人员至安全区 域。
燃烧反应缓慢,通常不会发出可见火焰, 而是以热辐射形式释放出热量的现象。
燃烧的过程
引燃阶段
在引燃阶段,可燃物质与点火源 接触并开始燃烧。此阶段需要足 够的点火能量和可燃物质的存在
。
燃烧阶段
在燃烧阶段,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 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此阶段是燃烧过程中的主要阶段。
熄灭阶段
在熄灭阶段,燃料被完全消耗或氧 气耗尽,燃烧反应停止。此阶段释 放的热量和气体逐渐减少。
燃烧的物理特性
要点一
总结词
燃烧的物理特性包括火焰的形成和传播、热辐射和燃烧产 物的状态变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氧化剂反应产生火焰。火焰的形 成和传播与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反应条件和环境因素有关 。火焰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并具有特定的温度和 发光特性。此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传递热量 ,影响周围物质的状态变化。最后,燃烧产物可以是气态 、液态或固态,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反应条件。
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七单元 燃烧、灭火、爆炸复习 课件
3. 海面起火 就在排水暗渠和抢修作业现场爆炸的同时,1公里外的排水暗渠末端的海 面燃起大火。消防官兵用泡沫枪对海上熊熊大火进行压制,同时用水枪对相 邻岸上的4个一万立方米的石油罐进行冷却。
4. 救援 中午11时左右,爆炸点附近居民、小学疏散。下午13时,现场两处明火点 全部扑灭。有的消防官兵被燃起的浓烟熏得几乎窒息;消防警力采取喷淋稀 释可燃气体的办法降低事故现场周边可燃气体的浓度,避免抢险过程中次生 灾害的发生。据统计事故造成55人遇难、7人失踪、136人受伤住院。
答:由于丁烷的沸点较低,遇到热的 火锅汤,液态丁烷立即气化(1分), 打火机内气压瞬间增大,因超出其外 壳的承受能力而爆裂(1分)。扩散出 的丁烷气体混入空气中,温度达到着 火点,发生急剧燃烧(1分),在短时 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 速膨胀而发生爆炸(1分)。
安全无小事, 平安每一天!
燃烧、灭火、爆炸 专题练习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 ①Fra bibliotek燃物 ②与空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①氧气浓度 ②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温度
知识点2.灭火的方法
①清除可燃物 ②隔绝空气 ③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知识点3.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地燃烧, 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 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4分)“一次性打火机掉火锅里 发生爆燃事故”的原因探究。
火锅煮开后,如不慎将一次性打火机掉入 火锅中,约50秒时后,会听见“嘭”的一 声,一团火苗窜了出来,随即爆炸,溅起 的火锅汤足有两米高。(资料:一次性打 火机的燃料主要是压缩液态丁烷,压强为 1.01×105Pa时,沸点是-0.5℃)
4. 救援 中午11时左右,爆炸点附近居民、小学疏散。下午13时,现场两处明火点 全部扑灭。有的消防官兵被燃起的浓烟熏得几乎窒息;消防警力采取喷淋稀 释可燃气体的办法降低事故现场周边可燃气体的浓度,避免抢险过程中次生 灾害的发生。据统计事故造成55人遇难、7人失踪、136人受伤住院。
答:由于丁烷的沸点较低,遇到热的 火锅汤,液态丁烷立即气化(1分), 打火机内气压瞬间增大,因超出其外 壳的承受能力而爆裂(1分)。扩散出 的丁烷气体混入空气中,温度达到着 火点,发生急剧燃烧(1分),在短时 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 速膨胀而发生爆炸(1分)。
安全无小事, 平安每一天!
燃烧、灭火、爆炸 专题练习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 ①Fra bibliotek燃物 ②与空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①氧气浓度 ②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温度
知识点2.灭火的方法
①清除可燃物 ②隔绝空气 ③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知识点3.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地燃烧, 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 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4分)“一次性打火机掉火锅里 发生爆燃事故”的原因探究。
火锅煮开后,如不慎将一次性打火机掉入 火锅中,约50秒时后,会听见“嘭”的一 声,一团火苗窜了出来,随即爆炸,溅起 的火锅汤足有两米高。(资料:一次性打 火机的燃料主要是压缩液态丁烷,压强为 1.01×105Pa时,沸点是-0.5℃)
可燃气体的燃烧爆炸ppt课件
14
链式反应机理的一般过程
链式反应机理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链引发
游离基生成,链式反应开始。 (2)链传递
游离基与原始反应物作用生成稳定化合物,并产生新游离基。 (3)链终止
游离基消失,链式反应终止。导致游离基消失的原因很多,如 游离基相互碰撞生成分子、与非活性同类分子或惰性分子相互 碰搜导致能量分散、与器壁撞击被吸附等。
程中进行的,则发生稳定式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2)动力燃烧。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是在燃烧之前按一
定比例均匀混合的,形成预混气,遇火源则发生爆炸 式燃烧,称动力燃烧。
5
6
两种燃烧形式的特点
如图所示的火炬燃烧,火焰的明亮区是扩散区,可 燃气体和氧分别从火焰中心(燃料锥)和空气扩散到 达扩散区的。这种火焰燃烧速度很低,一般小于 0.5m/s。由于可燃气体与空气是逐渐混合并逐渐燃烧 消耗掉,因而形成稳定的燃烧,只要控制得好就不会 发生火灾。除火炬燃烧外,气焊的火焰和燃气加热等 也属于这类扩散燃烧。 在预混气的空间里,充满了可以燃烧的混合气,一 处点火,整个空间立即燃烧起来,发生瞬间的燃烧, 即爆炸现象。此外,如果可燃气体处于压力而受冲击、 摩擦或其他着火源作用,则发生喷流式燃烧。像气井 的井喷火灾,高压气体从燃气系统喷射出来时的燃烧 等。对于这种喷流燃烧形式的火灾,较难扑救,需较 多救火力量和灭火剂,应当设法断绝气源,使火灾彻 底熄灭。
9
(1)热爆炸临界条件及点火过程的分析
为说明热爆炸临界条件及点火过程,考虑某种由A,E两种组分 组成的气体混合物,并按如下形式发生双分子反应生成产物C:
A + B→C 根据Arrhenius反应速率定律,考虑2级反应,反应速率可表述为:
式中:r c ——反应速率, mol /( m³·S);
链式反应机理的一般过程
链式反应机理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链引发
游离基生成,链式反应开始。 (2)链传递
游离基与原始反应物作用生成稳定化合物,并产生新游离基。 (3)链终止
游离基消失,链式反应终止。导致游离基消失的原因很多,如 游离基相互碰撞生成分子、与非活性同类分子或惰性分子相互 碰搜导致能量分散、与器壁撞击被吸附等。
程中进行的,则发生稳定式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2)动力燃烧。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是在燃烧之前按一
定比例均匀混合的,形成预混气,遇火源则发生爆炸 式燃烧,称动力燃烧。
5
6
两种燃烧形式的特点
如图所示的火炬燃烧,火焰的明亮区是扩散区,可 燃气体和氧分别从火焰中心(燃料锥)和空气扩散到 达扩散区的。这种火焰燃烧速度很低,一般小于 0.5m/s。由于可燃气体与空气是逐渐混合并逐渐燃烧 消耗掉,因而形成稳定的燃烧,只要控制得好就不会 发生火灾。除火炬燃烧外,气焊的火焰和燃气加热等 也属于这类扩散燃烧。 在预混气的空间里,充满了可以燃烧的混合气,一 处点火,整个空间立即燃烧起来,发生瞬间的燃烧, 即爆炸现象。此外,如果可燃气体处于压力而受冲击、 摩擦或其他着火源作用,则发生喷流式燃烧。像气井 的井喷火灾,高压气体从燃气系统喷射出来时的燃烧 等。对于这种喷流燃烧形式的火灾,较难扑救,需较 多救火力量和灭火剂,应当设法断绝气源,使火灾彻 底熄灭。
9
(1)热爆炸临界条件及点火过程的分析
为说明热爆炸临界条件及点火过程,考虑某种由A,E两种组分 组成的气体混合物,并按如下形式发生双分子反应生成产物C:
A + B→C 根据Arrhenius反应速率定律,考虑2级反应,反应速率可表述为:
式中:r c ——反应速率, mol /( m³·S);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及管理燃烧爆炸基础优秀课件
木材的着火点(fire point)为295℃
常见物质着火温度(空气常温)
自燃(spontaneous combustion)
定义:可燃物不与明 火接触引起的自发燃 烧现象。
自燃温度(AIT): 在标准测试装置中可 燃物着火的最低温度。
气体、液体自燃温度 测试装置GB/T5332
Gas H2
燃烧形式
液体燃烧过程 加热到汽化温度; 吸收汽化潜热,发生相变成为可燃蒸气; 可燃蒸气加热到着火温度发生燃烧
燃烧形式 蒸发燃烧:适于粘度不太大沸点不太高轻质可燃液体; 液雾(滴)燃烧(爆):几微米到几百微米,边蒸 发边燃烧; 沸溢燃烧:液体在燃烧过程中,由于不断向液层内传 热,会使含有水分、粘度大、沸点在100℃以上的重 油、原油产生沸溢和喷溅现象,造成大面积火灾危险 性大。能产生突沸现象的油品称为沸溢性油品。
一般液体燃点高于闪点,易燃液体的燃点比闪点高 1~5℃。
液体火灾危险分类及分级是根据其闪点来划分的,分 为甲类(一级易燃液体):液体闪点小于28℃;乙 类(二级易燃液体):闪点大于等于28小于60℃; 丙类(可燃液体):液体闪点大于等于60℃三种。
自燃类型-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受热自燃:在外部热源作用下,由于传热使可燃物温度 升高,达到自燃点而着火燃烧。条件: 有外部热源 有热量积蓄的条件
CO CH4 戊烷 C2H4 C3H6 C2H2
AIT/℃ 560 605 540 337 600 618 305
闪燃(flash combustion)
定义:可燃液体表面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可 燃气体,遇到明火只出现瞬间闪火而不能持续 燃烧的现象。
闪点(flash point):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 液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常见物质着火温度(空气常温)
自燃(spontaneous combustion)
定义:可燃物不与明 火接触引起的自发燃 烧现象。
自燃温度(AIT): 在标准测试装置中可 燃物着火的最低温度。
气体、液体自燃温度 测试装置GB/T5332
Gas H2
燃烧形式
液体燃烧过程 加热到汽化温度; 吸收汽化潜热,发生相变成为可燃蒸气; 可燃蒸气加热到着火温度发生燃烧
燃烧形式 蒸发燃烧:适于粘度不太大沸点不太高轻质可燃液体; 液雾(滴)燃烧(爆):几微米到几百微米,边蒸 发边燃烧; 沸溢燃烧:液体在燃烧过程中,由于不断向液层内传 热,会使含有水分、粘度大、沸点在100℃以上的重 油、原油产生沸溢和喷溅现象,造成大面积火灾危险 性大。能产生突沸现象的油品称为沸溢性油品。
一般液体燃点高于闪点,易燃液体的燃点比闪点高 1~5℃。
液体火灾危险分类及分级是根据其闪点来划分的,分 为甲类(一级易燃液体):液体闪点小于28℃;乙 类(二级易燃液体):闪点大于等于28小于60℃; 丙类(可燃液体):液体闪点大于等于60℃三种。
自燃类型-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受热自燃:在外部热源作用下,由于传热使可燃物温度 升高,达到自燃点而着火燃烧。条件: 有外部热源 有热量积蓄的条件
CO CH4 戊烷 C2H4 C3H6 C2H2
AIT/℃ 560 605 540 337 600 618 305
闪燃(flash combustion)
定义:可燃液体表面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可 燃气体,遇到明火只出现瞬间闪火而不能持续 燃烧的现象。
闪点(flash point):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 液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燃烧与爆炸基本原理(共134张PPT)
沉积状态的粉尘,使原来不具备粉尘爆炸条件的地区和场所具备了粉尘爆
炸的条件,从而引起二次爆炸。
化学反应失控—放热化学反应如硝化、磺化、氧化、氯化、聚合等失
控引起温度迅速升高、反应速度急剧加快、内压急剧上升。
1.2 爆炸的基本概念
按化学爆炸发生的场合,可分为3类
密闭空间内爆炸—介质燃烧爆炸发生在封闭空间内,如压力容器或管
燃烧的基本概念
➢氧气不足,燃料有剩余, y 。ym在in 这种条件下,只有部分C元
素被氧化为CO,无CO2生成,部分H元素被氧化为H2O,部分S 元素被氧化为SO2,剩余燃料气以气态分子形式存在,
C a H b O c S d y O 2 3 .7 7 y N 2a C O 2 b H 2 O 3 .7 7 y N 2d S O 2 (1 )C aH b O c S d 4 y
C5H12
基本燃烧速度/ m/s 0.40 0.47 0.46 0.45
0.46
气体 丙酮 丁酮 甲醇
氢
一氧化碳
分子式
C3H6O CH3COC2H5
CH3OH H2
CO
基本燃烧速度/ m/s 0.54 0.42 0.56 3.12
0.46
C6H14
0.46
二氧化碳
CS2
0.58
C2H4
0.80
苯
C6H6
燃烧的基本概念
1.1.6 理论火焰温度
火焰温度与燃烧条件有关,燃料特性、混合比、散热条件、约束 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一般采用绝热燃烧温度来衡量燃烧特性。
如果燃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未传到外界,而全部用来加热燃烧 产物,使其温度升高,则这种燃烧称为绝热燃烧。
在不计及离解作用的条件下,绝热燃烧时所能达到的温度最高, 这一温度称为理论燃烧火焰温度。
炸的条件,从而引起二次爆炸。
化学反应失控—放热化学反应如硝化、磺化、氧化、氯化、聚合等失
控引起温度迅速升高、反应速度急剧加快、内压急剧上升。
1.2 爆炸的基本概念
按化学爆炸发生的场合,可分为3类
密闭空间内爆炸—介质燃烧爆炸发生在封闭空间内,如压力容器或管
燃烧的基本概念
➢氧气不足,燃料有剩余, y 。ym在in 这种条件下,只有部分C元
素被氧化为CO,无CO2生成,部分H元素被氧化为H2O,部分S 元素被氧化为SO2,剩余燃料气以气态分子形式存在,
C a H b O c S d y O 2 3 .7 7 y N 2a C O 2 b H 2 O 3 .7 7 y N 2d S O 2 (1 )C aH b O c S d 4 y
C5H12
基本燃烧速度/ m/s 0.40 0.47 0.46 0.45
0.46
气体 丙酮 丁酮 甲醇
氢
一氧化碳
分子式
C3H6O CH3COC2H5
CH3OH H2
CO
基本燃烧速度/ m/s 0.54 0.42 0.56 3.12
0.46
C6H14
0.46
二氧化碳
CS2
0.58
C2H4
0.80
苯
C6H6
燃烧的基本概念
1.1.6 理论火焰温度
火焰温度与燃烧条件有关,燃料特性、混合比、散热条件、约束 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一般采用绝热燃烧温度来衡量燃烧特性。
如果燃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未传到外界,而全部用来加热燃烧 产物,使其温度升高,则这种燃烧称为绝热燃烧。
在不计及离解作用的条件下,绝热燃烧时所能达到的温度最高, 这一温度称为理论燃烧火焰温度。
燃烧与爆炸学第一章燃烧与爆炸的化学基础
1.2.4 燃烧反应速度方程
1.2
特别指出☞
燃
由于燃烧反应不严格服从质量作用定律和阿累
烧 反 应
尼乌斯定律,
K0s (Kos
)
和
Es都不再具有直接的物
理意义,只是由试验得出的表观数据。
速
上述燃烧反应速度方程式是根据气态物质推到
度 理
出来的近似公式,不能用于液态和固态可燃物
论
的燃烧反应速度。
及
• 氮的氧化物
其
计 算
缺氧、窒息作用
高温气体的热损伤作用
1.4.2 完全燃烧时的产物量计算
1.4
烟气量
燃 烧
VP VCO2 VSO2 VN2 VO2 VH2O
产 物
当α=1时,即理论烟气量
及 其
V V V V V 0,p
0,CO2
0,SO2
0,H 2O
1.1.6 爆炸发生的条件
1.1
燃
烧 与 爆 炸 的
高压
压力突变
物
• 爆炸体系和它周围的介 质之间发生急剧的压力
理 爆
突变
炸
• 构成爆炸的体系内存有高
本
压气体
质
• 由于爆炸瞬间生成的高温
和
高压气体或蒸汽的急剧膨 胀
条
件
1.1.6 爆炸发生的条件
1.1
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燃
烧 与 爆 炸
化学反应
放热性
活化能为Es;反应温度为Ts。
速度方程为:
Vs=K
0
s
C
x F
C
y ox
exp(-
Es RTs
)
8燃烧的化学基础 PPT课件
V0,air V0,O2 0.21
第一节 燃烧时空气需要量计算
二、气体可燃物的理论空气需要量
1、体积百分数组成
CO% H2% CnHm% H2S%CO2%O2% N2% H2O% 100%
2、1m3气体可燃物完全燃烧需要的理论氧气体积
CO
1 2
O2
CO2
1 1 m3 2
1 CO 2 O2 CO2
1 H2 2 O2 H2O
H2S
3 2
O2
H2O
SO2
CnHm
(n
m 4
)O2
nCO2
m 2
H2O
1 1mol 1 1mol 1 1 1 mol 1
1
1m3 1
1m3 1
1 1m3 1
n
m
mol
2
n
m m3
2
2、气体可燃物的理论燃烧产物量
CO% H2% CnHm% H2S%CCOO2%2 O2% N2%HH22OO% 100%
H2S
数小时后出现轻度中毒症状 耐受0.5~1h无大的损害 0.5~1.1h有生命危险或致死 30min致死 10min致死
立即死亡
(二)毒性、刺激性及腐蚀作用
表1-10 不同浓度的氮氧化物对人体的影响
氮氧化物含量
%
mg/l
对人体的影响情况
0.004 0.006 0.01 0.025
0.019 0.29
对人体的影响情况
有轻度刺激性 对鼻腔有刺激,伴有不快感 对鼻腔有强烈刺激,不能忍受30min以上 短时间对咽喉有刺激 短时间忍受的临界浓度 有生命危害
燃烧与爆炸知识教育培训课件(通用)PPT41页
一、燃烧
(四)与燃烧相关的常用概念
闪点 ——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同系物中异构体比正构体的闪点低;同系物的闪点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其沸点升高而 升高。各组分混合液,如汽油、煤油等,其闪点随沸程的增加而升高;低闪点液体和高闪点液体 形成的混合液,其闪点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木材的闪点在260℃左右。
➢ 在不同类型油类的敞口贮罐的火灾中容易出现三种特殊现象:沸溢、喷溅和冒泡。 沸溢现象是指液体在燃烧过程中,由于不断向液层内传热,会使含有水分、粘度 大、沸点在100℃以上的重油、原油产生沸溢和喷溅现象,造成大面积火灾。能 产生沸溢现象的油品称为沸溢性油品。
一、燃烧
(四)与燃烧相关的常用概念
固体的燃烧特点 —— 固体可燃物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固体上 方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才能持续不断地发生燃烧。燃烧方式分为: 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四种。
二、爆炸——燃烧的特殊形式
(三)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爆炸极限值受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主要有:初始温度、初始压力、 惰性介质及杂质、混合物中氧含量、点火源等。 初始温度高,爆炸极限范围大;初始压力高,爆炸极限范围大;混合 物中加入惰性气体,爆炸极限范围缩小,特别对爆炸上限的影响更大。 混合物含氧量增加,爆炸下限降低,爆炸上限上升。
燃烧就根本不能发生。
一、燃烧
(三)燃烧的必要条件
氧化剂 —— 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 的物质称为氧化剂。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中游离的氧,另外如 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的氧化剂。 温度(引火源)—— 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 来源。常见的是热能,其他还有从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等转变而来的热 能。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课件
它具有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三个特征。最常 见、最普通的燃烧现象是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 课件
燃烧的条件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三个 条件:可燃性物质、助燃性物质、 点火源。每一个条件要有一定的 量,相互作用,燃烧方可产生。
(1)可燃物 (2)助燃物 (3)点火源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 课件
(4) 复杂可燃固体燃烧
这类物质有木材、煤、纸、棉麻纤维、橡胶、合成树脂等。 它们在燃烧时,首先受热分解,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 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发生氧化燃烧。例如,木材开始受热时先蒸 发出水分和二氧化碳,然后慢慢分解出一氧化碳、氢和碳氢化合 物等可燃的气态产物,继而剧烈地氧化,直至有火焰的燃烧。因 此,这种燃烧也是分解燃烧。
愈低。如:CH4,当压力从0.5atm增大到10atm,其自燃温度下降100℃。 2.浓度的影响 在热损失相同的情况下,贫乏的和富裕的燃料—空气混合物的自燃温
度较高,化学计算浓度时自燃温度最低。如:H2S在爆炸下限浓度时,自 燃温度为373℃;在爆炸上限浓度时,自燃温度为304℃;而在化学计算 浓度时,自燃温度仅为246℃。
❖ 根据燃烧方式的不同,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
混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
❖ 根据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分为闪燃、着
火和自燃三种形式。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 课件
闪燃与闪点
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数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 该液体所处的温度,温度越高则蒸气浓度越大。
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性液体(包括少量可熔化的固体,如萘、 樟脑、硫磺、石蜡、沥青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 度时,遇点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闪点 是指可燃性液体产生闪燃现象的最低温度。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 课件
燃烧的条件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三个 条件:可燃性物质、助燃性物质、 点火源。每一个条件要有一定的 量,相互作用,燃烧方可产生。
(1)可燃物 (2)助燃物 (3)点火源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 课件
(4) 复杂可燃固体燃烧
这类物质有木材、煤、纸、棉麻纤维、橡胶、合成树脂等。 它们在燃烧时,首先受热分解,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 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发生氧化燃烧。例如,木材开始受热时先蒸 发出水分和二氧化碳,然后慢慢分解出一氧化碳、氢和碳氢化合 物等可燃的气态产物,继而剧烈地氧化,直至有火焰的燃烧。因 此,这种燃烧也是分解燃烧。
愈低。如:CH4,当压力从0.5atm增大到10atm,其自燃温度下降100℃。 2.浓度的影响 在热损失相同的情况下,贫乏的和富裕的燃料—空气混合物的自燃温
度较高,化学计算浓度时自燃温度最低。如:H2S在爆炸下限浓度时,自 燃温度为373℃;在爆炸上限浓度时,自燃温度为304℃;而在化学计算 浓度时,自燃温度仅为246℃。
❖ 根据燃烧方式的不同,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
混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
❖ 根据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分为闪燃、着
火和自燃三种形式。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 课件
闪燃与闪点
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数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 该液体所处的温度,温度越高则蒸气浓度越大。
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性液体(包括少量可熔化的固体,如萘、 樟脑、硫磺、石蜡、沥青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 度时,遇点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闪点 是指可燃性液体产生闪燃现象的最低温度。
燃烧和爆炸的基础知识 教学PPT课件
可燃物
燃烧条件
助燃物
凡能帮助和维持燃烧的物质,均称为 助燃物,常见的助燃物是空气、氧气 和氯气、氯酸钾等氧化剂
生产中常见火源种类
明火 高热物及高温表面
电火花 静电、雷电
摩擦与撞击 易燃物自行发热 绝热压缩 化学反应热及光线和射线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
综合治理 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添预加防标为题主
安全第一
1. 温度 温度越高,爆炸范围越宽(下限下降,上限上升),爆炸危险性增加。 2. 压力 压力越大,爆炸范围越宽(对下限的影响较小,对上限的影响较大),危险性增加。压力降到某一数 值,上限与下限重合,这一压力称为临界压力。低于临界压力,混合气则无燃烧爆炸的危险。 3. 氧含量 混合气中增加氧含量,会使上限显著增高,爆炸范围增大。 4 . 惰性气体 惰性气体含量增加,爆炸范围变窄,但不同惰性气体的影响不同。
自然与自燃点
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着火燃烧 的现象. 自燃点: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爆炸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称为爆炸。
爆炸现象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 (2)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 (3)发出声响 (4)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到破坏
灭火基本原理和措施
措施 冷却法 窒息法
隔离法 抑制法
原理 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措施举例
1、有直流水喷射着火物; 2、不间断地向着火物附近的未燃烧物喷水降温等
消防助燃物
1、封闭着火的空间 2、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 3、用湿棉被、湿麻袋等后盖已着火物质 4、向着火物上喷射二氧化碳、干粉、泡沫、喷雾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工程性强 ➢涉及面广 ➢内容丰富
§1-4 课程特点、要求及参考 书
要求
➢ 熟悉常用燃料的基本性质 ➢ 掌握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 掌握各种燃料的燃烧方法与特点
反应动力学是影响燃烧速率的重要因素,并发现燃烧反应具有链锁反应 的特点,从而奠定了燃烧理论的基础。
§1-3 燃烧学的发展史
二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纪三十~五十年代: 研究发现限制和控制燃烧过程不仅有化学动力学因素,还有传热、传质
及流动的影响,是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十世纪初五十年代后: 冯卡门(Von Karman)、钱学森建立了化学流体力学,首先提出用连续介
十八世纪中叶: 罗蒙诺索夫(1756)、拉瓦锡(1777)首先正确阐明燃烧的本质:可
燃物质氧化的学说。
§1-3 燃烧学的发展史
十九世纪: 热化学及热力学的发展,燃烧过程被作为热力平衡系来研究,得出
了燃烧过程中一些重要的静态特性参数:燃烧热、绝热燃烧温度、燃烧 产物平衡成份的规律性等。
二十世纪初: 刘易斯(B.Lewis)、谢苗诺夫研究了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提出化学
介绍燃烧化学动力学基础,以及着火理 论、火焰传播及火焰稳定机理等。
§1-1 本书的主要内容
燃料的燃烧过程、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介绍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及固体燃料的 燃烧过程与燃烧规律,介绍工程上实际采用 的燃烧方法及一些典型的燃烧装置。
燃烧过程引起的污染与防治
介绍燃烧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及控制和减 少这些污染物对大气污染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燃烧与环境保护
燃烧产物
危害
粉尘 CO、CmHn
漂浮于大气中,对植物生长、 人的呼吸系统有危害
有毒、致癌
Nox、SO2 酸雨、光烟雾
CO2
温室效应
§1-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 高效、高强度燃烧 ➢ 清洁燃烧 ➢ 提高武器能源的威力和应用
§1-3 燃烧学的发展史
十八世纪中叶前对火的认识: 1、组成宇宙的四大元素(空气、水、火、土)之一 2、燃素学说(一种没有重量的物质在流动)
§1-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能源开发与燃烧
能源
常规能源
新能源
最新能源
煤、油、气
太阳能、风能
节能
水电
地热能、核能
世界各国及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1996年)
中国 美国
能源消费总量 (Mt) 1331 3034.3
其中(%) 油 18.2 39.1
气煤 1.7 78.2 26.7 24.2
7.4 19.2
0
77.2
17.7 44.2
9.6 72.9
23.5 26.9
核电 水电 0.1 1.8 8.6 1.4 4.6 2.2 15.3 1.4 0.9 2.4 10.7 0.1 11.6 0.2 3 0.3 0 1.4 0 0.3 7.4 2.6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及预测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质力学方法研究燃烧基本现象。
§1-3 燃烧学的发展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斯波尔丁(Spalding)系统地把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用于有燃烧现象的边
界层流动、回流流动及旋流流动,建立了燃烧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并逐渐 形成了计算燃烧学。
燃烧测试方面: 激光技术、红外热像技术、高速摄影技术
§1-4 课程特点、要求及参考 书
0 1998 2005 2010 2015 2020
煤 石油与天然气 一次电力
§1-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燃烧与环境保护
理想情况下的燃 烧反应:
C O2 CO2
H 2
1 2
O2
H 2O
S O2 SO2
实际情况下,燃烧产物还有粉尘、CO、未燃CmHn、NOx
§1-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绪论
➢ 本书主要内容 ➢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 燃烧学的发展史 ➢ 课程特点、要求及主要参考书
燃料及燃料的燃烧反应计算
介绍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的种类和性 能,以及各类燃料的燃烧反应计算,包括: 燃烧需要的空气量、燃烧产物的生成量、燃 烧温度计算及燃烧过程的质量检测。
燃烧的基本理论
俄罗斯 864.9
21.1
52.4 19.7
日本 印度 英国
716.9 352.4 328.7
53.8 31.9 36.4
11.9 17.6 7.9 56.9 33.6 19.5
韩国
235.3
南非
157.1
澳大利亚 150.5
波兰
141.1
世界总计 11971.6
61.6 19.5 36.7 17.1 39.6
➢工程性强 ➢涉及面广 ➢内容丰富
§1-4 课程特点、要求及参考 书
要求
➢ 熟悉常用燃料的基本性质 ➢ 掌握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 掌握各种燃料的燃烧方法与特点
反应动力学是影响燃烧速率的重要因素,并发现燃烧反应具有链锁反应 的特点,从而奠定了燃烧理论的基础。
§1-3 燃烧学的发展史
二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纪三十~五十年代: 研究发现限制和控制燃烧过程不仅有化学动力学因素,还有传热、传质
及流动的影响,是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十世纪初五十年代后: 冯卡门(Von Karman)、钱学森建立了化学流体力学,首先提出用连续介
十八世纪中叶: 罗蒙诺索夫(1756)、拉瓦锡(1777)首先正确阐明燃烧的本质:可
燃物质氧化的学说。
§1-3 燃烧学的发展史
十九世纪: 热化学及热力学的发展,燃烧过程被作为热力平衡系来研究,得出
了燃烧过程中一些重要的静态特性参数:燃烧热、绝热燃烧温度、燃烧 产物平衡成份的规律性等。
二十世纪初: 刘易斯(B.Lewis)、谢苗诺夫研究了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提出化学
介绍燃烧化学动力学基础,以及着火理 论、火焰传播及火焰稳定机理等。
§1-1 本书的主要内容
燃料的燃烧过程、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介绍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及固体燃料的 燃烧过程与燃烧规律,介绍工程上实际采用 的燃烧方法及一些典型的燃烧装置。
燃烧过程引起的污染与防治
介绍燃烧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及控制和减 少这些污染物对大气污染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燃烧与环境保护
燃烧产物
危害
粉尘 CO、CmHn
漂浮于大气中,对植物生长、 人的呼吸系统有危害
有毒、致癌
Nox、SO2 酸雨、光烟雾
CO2
温室效应
§1-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 高效、高强度燃烧 ➢ 清洁燃烧 ➢ 提高武器能源的威力和应用
§1-3 燃烧学的发展史
十八世纪中叶前对火的认识: 1、组成宇宙的四大元素(空气、水、火、土)之一 2、燃素学说(一种没有重量的物质在流动)
§1-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能源开发与燃烧
能源
常规能源
新能源
最新能源
煤、油、气
太阳能、风能
节能
水电
地热能、核能
世界各国及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1996年)
中国 美国
能源消费总量 (Mt) 1331 3034.3
其中(%) 油 18.2 39.1
气煤 1.7 78.2 26.7 24.2
7.4 19.2
0
77.2
17.7 44.2
9.6 72.9
23.5 26.9
核电 水电 0.1 1.8 8.6 1.4 4.6 2.2 15.3 1.4 0.9 2.4 10.7 0.1 11.6 0.2 3 0.3 0 1.4 0 0.3 7.4 2.6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及预测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质力学方法研究燃烧基本现象。
§1-3 燃烧学的发展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斯波尔丁(Spalding)系统地把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用于有燃烧现象的边
界层流动、回流流动及旋流流动,建立了燃烧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并逐渐 形成了计算燃烧学。
燃烧测试方面: 激光技术、红外热像技术、高速摄影技术
§1-4 课程特点、要求及参考 书
0 1998 2005 2010 2015 2020
煤 石油与天然气 一次电力
§1-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燃烧与环境保护
理想情况下的燃 烧反应:
C O2 CO2
H 2
1 2
O2
H 2O
S O2 SO2
实际情况下,燃烧产物还有粉尘、CO、未燃CmHn、NOx
§1-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绪论
➢ 本书主要内容 ➢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 燃烧学的发展史 ➢ 课程特点、要求及主要参考书
燃料及燃料的燃烧反应计算
介绍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的种类和性 能,以及各类燃料的燃烧反应计算,包括: 燃烧需要的空气量、燃烧产物的生成量、燃 烧温度计算及燃烧过程的质量检测。
燃烧的基本理论
俄罗斯 864.9
21.1
52.4 19.7
日本 印度 英国
716.9 352.4 328.7
53.8 31.9 36.4
11.9 17.6 7.9 56.9 33.6 19.5
韩国
235.3
南非
157.1
澳大利亚 150.5
波兰
141.1
世界总计 11971.6
61.6 19.5 36.7 17.1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