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难点: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自主学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
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3)政治思想:消极避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
3.庄子的思想
(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及主张
4.
(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子。
2.学派特点: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主要思想
(1)思想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2)具体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
4.主要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君轻民贵,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孔子、老子、荀子、庄子也都曾默想和探究过“天”的道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哲学家对“天”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怎样的阐释。
(3)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人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请你结合时代特征对此加以说明。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庄子提出“天”与“人”不相胜,是指人必须顺应自然。
(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政治上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因此,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当堂测试】
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答案 A
解析“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季氏属于鲁国的大夫,却僭用了周天子专用的乐舞,孔子批判这一现象反映出孔子极力维护西周奴隶社会等级秩序,即维护周礼,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虽然都属于孔子的思想,但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3.“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以上材料评价的是 ( )
A.孔子“仁”的思想
B.孟子的“性善说”
C.孔子“礼”的思想
D.墨子“兼爱”思想
答案 B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以慈悲为怀,二是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天性。C项孔子的“礼”主要强调等级名分和贵贱有“序”,与材料主旨不符;A、B、D三项都体现了慈悲和善良,但孔子和墨子都没有强调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内心,只有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故选B项。
4.小成语大文化。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 )
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儒家、法家
答案 D
解析“舍生取义”是孟子的主张,是儒家而非墨家,故A、C项错误;“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是道家而非墨家,故B项错误。
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诸因素与其形成有关系的是 (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故①正确。私学兴盛,使学术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故②正确。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故④正确。
6.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 ( )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施行“ 仁政”
C.兼爱、非攻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表明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这是儒学的思想主张。7.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 ) A.孟子 B.韩非 C.墨子 D.荀子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中“明礼义以化之”可知重视道德作用,从“起法正以治之”可知其吸收了法家思想,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荀子。
8.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和谐
D.人的生命
答案 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导致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故儒家倡导“仁”、道家倡导“无为”、法家倡导“法治”、墨家倡导“兼爱”“非攻”等均希望结束动荡的现实,建立稳定的社会,即“关注社会现实”。故选B。
9.“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这反映了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人情关系
B.伦理道德
C.礼乐秩序
D.法制建设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选D。A、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它们是儒家倡导的治国理念。
10.《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答案 A
解析《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
11.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写道:“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