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七章 免疫应答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及复习思考题免疫学部分第一章免疫学概说课时:共1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功能和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系统的组成。

熟悉:免疫学研究的范畴。

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医学免疫学概述;二、免疫学发展简史;三、免疫的现象、功能与概念;四、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五、免疫系统的组成。

思考题:1.免疫的现代概念?2.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在正常和异常条件下的表现分别是什么?3.试比较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第二章抗原课时:共2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基本属性,表位的概念,抗原的种类。

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抗原的种类。

了解:交叉反应的概念及形成基础;超抗原、佐剂的概念。

一、抗原的概念;二、抗原免疫反应性的结构基础;三、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四、抗原的分类。

思考题:1.抗原、表位以及交叉反应的概念?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3.交叉反应是否否定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为什么?第三章免疫效应分子课时:共4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免疫球蛋白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水解片断以及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了解:抗体的发现及理化性质;一、抗体的发现及理化性质;二、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三、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四、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五、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六、单克隆抗体。

思考题:1.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区别?2.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哪些?3.简述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节补体系统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途径,补体主要的生物学作用。

熟悉: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补体系统的旁路激活途径及MBL激活途径。

了解:补体系统的调节。

一、补体的发现及其概念;二、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三、补体系统的激活;四、补体系统的调节;五、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

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正常情况下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异常情况下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②可以遗传。

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

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XXX感化:皮肤黏膜的樊篱感化,血—脑樊篱,胎盘樊篱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2.NK细胞的首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介入免疫病理损伤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进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明的个体差别④不克不及遗传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份子一、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骨髓的功能:1.骨髓是首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骨髓是抗体发生的首要场所二)胸腺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病原生物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特点1.3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免疫学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相互关系阐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细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细菌的特点和分类2.2 细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细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细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2.3 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细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2.4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病毒的基本结构解释病毒的特点和分类3.2 病毒的感染机制解释病毒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病毒的感染过程和机制3.3 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病毒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4 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真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真菌的特点和分类4.2 真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真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真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4.3 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真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4.4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寄生虫的基本结构解释寄生虫的特点和分类5.2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解释寄生虫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机制5.3 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寄生虫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5.4 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六章:抗原和抗体6.1 抗原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抗原的概念描述抗原的分类和特点6.2 抗原的识别和呈递阐述抗原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呈递6.3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描述抗体的结构解释抗体的功能和分类6.4 抗原-抗体反应阐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第七章:免疫应答7.1 先天免疫应答介绍先天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特点7.2 适应性免疫应答解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7.3 细胞免疫应答阐述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7.4 体液免疫应答描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第八章:免疫失调8.1 自身免疫病解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典型例子8.2 过敏反应描述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8.3 免疫缺陷病阐述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和原因8.4 免疫调节和治疗介绍免疫调节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第九章:疫苗和免疫接种9.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9.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9.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9.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0.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阐述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0.3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前景探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十一章:感染性疾病概述11.1 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描述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点11.2 感染过程和感染类型阐述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点解释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11.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解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11.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描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十二章:常见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12.1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2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3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4 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第十三章:免疫接种和免疫预防13.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13.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13.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13.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四章: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14.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4.2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4.3 免疫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实例介绍免疫学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14.4 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十五章: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15.1 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阐述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5.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策略解释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5.3 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探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5.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描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第十六章:实验技能与案例分析16.1 实验室技能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的基本技能16.2 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16.3 案例分析提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分类;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等。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佐剂】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体】抗体是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丝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题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题

医学免疫学绪论一、名词解释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二、填空1.免疫系统三大功能包括:_免疫防御_______、__免疫自稳______、免疫监视________。

三、选择1.免疫对机体是: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利也有害D.有利无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免疫耐受 E.自身免疫病3.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反复感染E.免疫增生病4.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识别5.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识别四、问答1.什么是免疫?它有哪些功能?如它们出现异常将发生什么情况?P21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第一章抗原一、名词解释1.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3.抗原性: 即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4.抗原表位: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二、填空题1.抗原有两个基本性质是:免疫原性、_免疫反应性2.载体是赋予_半抗原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的物质。

三、选择题1.免疫原性是指A.抗原分子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B.抗原分子不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C.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D.抗原分子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E.抗原与载体结合后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2.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强?A.多糖B.类脂√C.蛋白质D.小分子肽E.核酸3.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饿肚肚多A.抗原表位的数量B.抗原分子量的大小√C.抗原决定簇的性质、结构及空间构型D.抗原结构的复杂性E.抗原的化学组成4.抗原与抗体结合发生交叉反应是因为:A.抗原和抗体性状相似√B.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C.抗原的分子量较大D.抗原和抗体的大小相近E.抗体为多聚体5.必须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的是:√A.半抗原 B.免疫佐剂 C.变应原 D.耐受原 E.超抗原6.在抗原分子中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称之为:√A.抗原决定基/表位 C.抗原结合价 B.异嗜性抗原 D.类毒素 E.完全抗原7.TD-Ag:A.是指在胸腺中加工处理的抗原B.可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C.不能诱导产生免疫记忆D.只能诱导产生IgM类抗体√E.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和(或)体液免疫应答8.用下列哪种物质再次免疫时,能发生抗半抗原的再次抗体应答?A.相同的半抗原B.相同的载体√C.相同的半抗原在相同的载体上D.相同的半抗原在不同的载体上E.不同的半抗原在相同的载体上9.将外毒素转变为类毒素:A.可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B.可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C.可增强毒素的毒性√D.可脱去毒素的毒性 E.可改变毒素的特异性10.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A.特异性反应√B.交叉反应C.非特异性反应D.过敏反应E.以上都不是四、问答题1.试比较TD-Ag和TI-Ag的主要区别。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及答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及答案

免疫学部分一、概述【A型题】1.免疫的概念是: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A.易发生肿瘤B.易发生超敏反应C.易发生感染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E.易发生免耐受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A.有利的反应B.不利的反应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E.以上都不是【X型题】1.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表现为A.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B.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C.清除体内损伤、衰老细胞D.诱导组织细胞突变E.防止肿瘤发生二、抗原【A型题】1.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A.<10kDB.< 9kDC.=10kDD.>10kDE.>100kD2.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Ag得名,是因为它A.在胸腺中产生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A.抗原决定基B.抗原的大小C.抗原的电荷性质D.载体的性质E.抗原的物理性状5.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A.异嗜性抗原B.抗体C.补体D.半抗原E.细菌多糖6.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A.人与人之间B.动物与动物之间C.植物与植物之间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E.不同种属之间7.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A.自身耐受的终止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D.免疫应答被抑制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8.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A.特异性B.交叉反应性C.分子量大D.异种性E.化学结构复杂是人类的A.同种异型抗原B.异嗜性抗原C.自身抗原D.肿瘤抗原E.佐剂10.有关半抗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常是蛋白质和多糖等大分子B.本身没有免疫原性C.只能诱导体液免疫D.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抗体结合E.具有多个表位11.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的A.物理性状B.分子量大小C.异物性D.结构的复杂性E.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12.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称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独特型抗原【X型题】1.使自身成分变为自身抗原的因素可能有A.大面积烧伤B.大面积冻伤C.电离辐射D.药物E.感染2.隐蔽抗原包括A.脑组织B.眼晶状体蛋白C.甲状腺球蛋白D.精子E.干细胞3.关于半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B.只具有免疫原性而无抗原性C.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D.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免疫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抗原性三、抗体【A型题】1.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可变区)和VL2.下列备选答案中,哪个是错误的A.分子量最大的是IgMB.血清含量最高的是lgM (是IgG)C.个体发育中产生最早的是IgMD.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是IgEE.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IgM3.能与肥大细胞表面 FcR结合,并介导1型超敏反应的 Ig是4.下面哪一类Ig参与粘膜局部抗感染?5.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6.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Ig是类抗体类抗体类抗体类抗体类抗体7.产生抗体的细胞是细胞细胞 C.浆细胞细胞 E.肥大细胞分子的基本结构是A.由2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B.由1条重链和1条轻键组成的二肽链结构C.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D.由1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的三肽键结构E.由4条相同的肽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9.人类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的Ig类别是。

免疫应答名词解释免疫学

免疫应答名词解释免疫学

免疫应答名词解释免疫学
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对于来自外界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或其他异物的识别和应对的过程。

它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于入侵病原体进行防御和消除的重要机制。

免疫应答包括两种类型:先天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

先天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不依赖于先前的暴露经历,包括机体的机械屏障(如皮肤、黏膜屏障)和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在初次暴露后产生的免疫记忆,依赖于T细胞和B细胞的参与。

免疫应答的过程包括抗原的识别、攻击和清除三个主要阶段。

首先,免疫系统通过特异性识别抗原,抗原通常是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糖类结构。

抗原的识别是通过免疫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如B细胞上的抗体或T细胞上的T细胞受体)来完成的。

然后,免疫系统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例如巨噬细胞和T细胞,来攻击和清除抗原。

这一过程中,免疫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加入到免疫应答中,形成免疫炎症反应。

最后,免疫系统通过调节和抑制机制来限制免疫反应的持续性和规模,以避免过度的免疫损伤。

免疫应答在维持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有效清除病原体,还可以识别和消除异常细胞,如癌细胞。

然而,当免疫应答失调时,可能会导致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

总之,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于外界病原体的识别和应对过程,它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并通过抗原的识别、攻击和清除等阶段来实现对病原体的防御。

免疫应答在维持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免疫应答的主要步骤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免疫应答的主要步骤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免疫应答的主要步骤在机体内部,病原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展开着一场激烈的战争。

免疫应答是机体对病原生物入侵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具有复杂而精巧的步骤,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一免疫系统的奇妙世界吧!我们来看看免疫应答的启动阶段。

当病原生物进入机体后,它们会被机体的先天免疫系统发现。

这个系统相当于我们的肌体的排外检查员,它通过不同的机制初步识别并消灭病原生物。

先天免疫系统是我们身体自然天赋的一部分,它以炮火齐全的方式向病原生物宣战。

首先是通过它的多种细胞系,如单核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直接攻击和消灭病原生物。

先天免疫系统还会释放一系列的化学信号分子,如细胞因子,来招募更多的免疫细胞加入战斗。

这些细胞因子的存在将在后续的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

病原生物并不会束手就擒,它们会通过多种机制来逃避先天免疫系统的攻击,比如通过改变自身表面的抗原分子,使得机体的免疫细胞无法辨认它们。

这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出一个求救信号,唤醒细胞的适应性免疫系统,一个更为智能和精确的防御系统。

就是免疫应答的适应性免疫阶段。

适应性免疫系统是我们的肌体的精锐部队,它经过一系列精细与复杂的过程,为机体量身定制最佳的抗病毒策略。

适应性免疫系统需要识别并记录病原生物。

细胞表面的抗原受到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这就像是一个大型的“目标库”用来寻找匹配的敌人。

一旦病原生物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便会这架一系列复杂的信号传导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B细胞和T细胞的激活。

B细胞是机体的细胞反应再派所,它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而T细胞则可以直接杀伤感染细胞。

B细胞负责产生外生抗体,在细胞表面表达抗原受体,以便与抗原结合,并通过刺激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激活决定细胞分化发展为以抗体分泌为目标的浆细胞,从而产生更多的抗体。

抗体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定的病原生物,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病原生物的直接杀伤和吞噬,从而彻底铲除入侵者。

免疫学技术7-免疫应答

免疫学技术7-免疫应答
同时炎症局部的糖酵解作用增强,产生大量的乳酸等有机 酸,有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
三、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时相
1、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于感染0~4h之内
2、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在感染后4~96h之内(4d)
3、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吞噬细胞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2、吞噬的过程
病原体(或异物)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在趋化因子 (又称炎症因子,如IL-8,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 )作用下,向病原体存在部位移动,接触病原或异 物后:
①对较大颗粒,细胞伸出伪足将其包围吞噬; ②对较小颗粒,细胞内陷将其吞入,形成吞噬体,与溶
酶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水解酶及杀菌物质 将细菌消化和溶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 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 是生来就有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功能。
特异性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 :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 后,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进而活化、增殖、分化, 并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4)乙型溶素 乙型溶素是血液凝固时由血小板释放的一种热稳定的
阳离子蛋白; 可破坏除链球菌外的革兰阳性菌。 对革兰阴性菌无作用。
(四)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表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是一种病理 过程。 也是机体对病原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减 缓或阻止病原体向机体其他部位扩散。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时,被侵害局部汇集大量的吞噬细 胞和体液杀菌物质,组织细胞释放溶菌酶、白细胞介素等 抗感染物质。
机体还存在着其他重要生理屏障: 血肺屏障 血睾屏障 血胸腺屏障
(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吞噬作用细胞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5学分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55学时,实验教学15学时。

授课对象:护理学专业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本课程为面向中医院校各主要医学专业和部分涉医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帮助学生较全面的学习、掌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与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重点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及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以及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中的骨干课程。

其中免疫学是关于生物界如何界定“我”与“非我”,这一生存的最基本问题的科学;病原生物学则是有关人类生物性疾病起因研究的科学。

这两门科学系统的解释了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可能机理与规律。

通过这两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为所有临床及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疾病学知识,并熟悉与了解这两门学科在现代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基础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要求】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重点掌握好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于免疫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熟悉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对于病原生物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掌握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遗传变异等);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熟悉临床常见病原生物的致病性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熟悉病原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病原生物的分类学知识及发现规律。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和血清蛋白等。
TD和TI抗原均可引起体液免疫。
TD抗原需要APC和Th的参与。 TI可直接引起体液免疫。
精品课件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液
(一)、抗原递呈和识别阶段 • 1、APC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 • 形成抗原-MHC-II分子复合物,表达
于APC细胞表面,供CD+Th细胞识别。 • 2、Th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精品课件
四、抗体的免疫效应
(一)中和作用 IgG(血液)和SIgA( 粘膜)
1.结合外毒素 中和毒性; 2.结合病毒 阻止病毒吸附进入宿主细胞。
精品课件
(二)调理作用
IgG-颗粒性Ag
Fc段
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 结合
IgM/IgG-Ag
吞噬细胞吞噬抗原

激活补体→C3b
结合
巨噬细胞表面C3bR
精品课件
细胞等自行合成的肿瘤抗原或病毒蛋白, 在胞浆蛋白酶体酶的作用被降解成长度约 为8-13个氨基酸残基的免疫显性肽段,进 入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新合成的MHC-Ⅰ 分子的抗原结合槽结合成Ag肽-MHC-Ⅰ分 子复合物,表达在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 胞表面供CD8+细胞识别。
精品课件
2.外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等)被
2)颗粒酶(颗粒酶B) 进入靶细胞(通 过膜孔 道) 胱门蛋白酶(caspases, CPP- 32)活化 CAD活化 降解DNA。
注:CAD --- caspase activatable
deoxy精r品i课b件onuclease
(2) 穿孔素非依赖性机制
FasL(CTL)与Fas(靶细胞)结合 Fas的死亡功能区与效应器蛋白FADD结合 caspases(caspase 8,caspases 3)的级 联反应 核酸酶 CAD活化(去除I-CAD的 抑制) 降解DNA 诱导细胞凋亡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目录第一章免疫学绪论31.免疫学概述32.免疫器官与组织3第二章抗原3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3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43.抗原的分类4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4第三章免疫分子41.免疫球蛋白42.补体系统53.MHC及其编码分子64.其他免疫分子6第四章免疫细胞71.固有免疫细胞72.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作用73.适应性免疫细胞7第五章免疫应答81.固有免疫应答82.适应性免疫应答8第六章免疫病理81.超敏反应8Ⅰ型超敏反应 9Ⅱ型超敏反应 9Ⅲ型超敏反应 9Ⅳ型超敏反应 9第七章免疫学应用102.免疫预防10第八章病原生物学绪论101.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102.医学微生态104.病原生物控制与生物安全11第九章细菌学总论111.细菌的形态结构112.细菌的生理124.细菌感染与免疫12第十章常见致病细菌131.球菌133.厌氧性细菌144.分枝杆菌145.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4第十一章病毒学总论151.病毒的形态结构152.病毒的增殖、遗传和变异153.病毒感染与免疫154.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16第十二章常见致病病毒161.呼吸道病毒162.消化道病毒173.肝炎病毒175.逆转录病毒18第一章免疫学绪论1.免疫学概述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免疫类型:固有性免疫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特点: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2.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功能: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胸腺功能: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3)免疫调节作用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2)分泌SIgA第二章抗原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1.补体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2.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3.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4.补体极不稳定,应保存在-20℃或冷冻干燥保存;5.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经典途径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条件: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IC中两个以上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IgM即可激活2活化过程: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5)免疫调节作用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不表达;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5.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第四节其他免疫因子一、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一)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家族(二)CK的共同特性绝多数CK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1.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2.生物学效应的重复性:1重叠性几种不同的CK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2高效性和多效性3拮抗性和协同性4网络性(三)CK的生物学作用1.刺激造血并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3.参与炎症反应二、白细胞分化抗原免疫应答有赖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膜分子则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免疫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功能密切相关;(一)白细胞分化抗原与CD分子的概念1.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以及分化的不同阶段和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2.CD:位于细胞膜表面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二)CD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目前已知的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的CD分子主要是CD1分子,其处理抗原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相似2.参与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1参与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CD3、CD4、CD8、CD28CD4----与MHCⅡ分子结合CD28----与配体CD80和CD86结合,提供T细胞协同刺激信号CD80/86----CD28 的配体2参与B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CD40---与CD40L结合3.参与免疫效应细胞凋亡相关的分子:CD95第五章免疫细胞第一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一、髓系免疫细胞单核/巨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树突状细胞(1)单核/巨核细胞{不仅参与固有免疫,也参与适应性免疫}的免疫学功能:吞噬杀伤病原体;清除损伤、衰老细胞和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免疫调节(2)DC主要功能是高效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是专职性APC中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DC免疫学功能: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参与中枢神经和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3)NK细胞:主要通过其细胞毒作用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作用;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NK细胞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无需抗原预先刺激,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线细胞(4)肥大细胞可引起炎症反应,参与抗感染免疫和Ⅰ型超敏反应;备注: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专职性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通过MHC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并提呈给CD4+T细胞,进一步促进其活化;表达MHCⅠ类分子的细胞均能将内源性蛋白抗原异常加工为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8+T细胞而被其识别和杀伤;二、淋巴系免疫细胞淋巴样干细胞来自于骨髓多能干细胞HSC,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一)T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中发育成熟1.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发育-----与β链的基因重排密切相关2.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阳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了抗原识别的MHC限制阴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经过胸腺内的发育和选择后,成熟T细胞的特征为:表达功能性TCR;CD4或CD8单阳性细胞;获得抗原识别的MHC限制性;获得自身的耐受性;成熟的T细胞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免疫器官;(二)B细胞来源于骨髓,在骨髓成熟3.B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阴性选择-----在中枢免疫器官完成并获得中枢免疫耐受阳性选择---在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完成,获得抗体亲和力的成熟(三)NK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三、谱系交叉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细胞中唯一部分来自于髓样干细胞,部分来源于淋巴样干细胞的免疫细胞;第二节适应性免疫细胞一、T细胞T细胞表面具有TCR-CD3复合体、CD4/CD8分子、共刺激因子即细胞因子受体等多种特征性表面膜分子;一T细胞的表面分子T细胞表面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信号刺激并产生应答的物质基础,也是鉴别和分离T细胞的重要依据;复合体 TCR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借助CD3分子转导进入细胞内;TCR不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表位,仅能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与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pMHC,这也是T细胞与B细胞识别抗原的不同之处;CD3表达于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CD3具有稳定TCR结构和传递抗原识别信号的作用,但并不参与抗原识别过程;2.共受体 CD4和CD8都是TCR的共受体,但分别表达在不同的T细胞亚群上;CD4和CD8分子可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作用,CD4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gp120的受体;3.共刺激因子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不仅需要由TCR-CD3复合体分子提供的起始信号第一信号,还必须有共刺激信号第二信号如:CD28、CD154CD40LCD40配体4.负调节分子5. 细胞受体因子6.丝裂原结合分子二T细胞亚群与功能细胞根据功能不同分为:辅助性T细胞Th----多为CD4+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膜分子多为CD8+,分泌穿孔素及颗粒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调解性T细胞Treg-----膜分子多为CD4+二、B细胞一B细胞的表面分子不能传递抗原刺激信号到细胞内,可直接识别具有天然构象的抗原分子;CD79a/b 与BCR结合,为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2.共受体 CD19、CD21和CD81CD21是EB病毒的受体,可显着增强B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导,促进B细胞的活化;3.共刺激分子 B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为T、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主要包括:1CD40:其配体为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CD154CD40L2CD80/CD86:高表达于活化的B细胞表面,是T细胞CD28和CD152的配体,CD80/CD86与CD28相互作用,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CD80/CD86与CD152相互作用,则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细胞的功能根据B细胞是否表达CD5分子,分为B1CD5+细胞和B2细胞功能:产生抗体----B2细胞主要识别蛋白质抗原,是参与B细胞介导的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提呈抗原----B2细胞是专职性APC,具有抗原提呈功能分泌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危险信号刺激所形成的一种反应过程;1.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识别对象、识别受体、效应方式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T细胞抗原受体只能识别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肽-MHC复合物pMHC1抗原的加工提呈: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MHC I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MHC I类分子途径2抗原识别: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本质是对pMHC的识别,T细胞的TCR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时,必须同时与识别抗原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即T细胞的双识别,称为MHC限制;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1T细胞的活化CD8+T细胞、CD4+T细胞的活化:初始CD4+T、CD8+T细胞细胞的活化必须由DC为其提呈抗原;需要双信号.B7/CD28提供第二信号3.抗原清除阶段2种形式,CD4+细胞介导的效应和CD8+细胞介导的效应1CD4+细胞介导的效应:Th1细胞的效应---介导细胞免疫效应Th2细胞的效应---表达CD40L2CD8+细胞介导的效应:CTL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一个CTL可循环往复、连续、高效地杀伤靶细胞;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1.初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M2.再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G第七章免疫损伤与疾病第一节超敏反应1.定义:以往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或持续接触相同抗原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免疫应答;2.分类: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其中Ⅰ~Ⅲ型超敏反应均由抗体介导,Ⅳ型超敏反应由效应T细胞介导;一、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特征:发生快;生理功能紊乱,一般可逆;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参与成分1.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尘螨、动物皮毛食入性变应原动物蛋白药物性变应原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和有机碘,属于小分子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某些蛋白质结合长成完全抗原成变应原2.IgE 正常人血清IgE含量极低,过敏时异常增高;3.主要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4.细胞因子 IL-4和IL-3诱导B细胞发生抗体类别转换产生IgE,IL-4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二发生机制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致敏阶段、发敏阶段和效应阶段1.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IgE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Ⅰ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这种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数年,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逐渐消失;2.发敏阶段单个IgE结合FcεRⅠ是不能激活细胞的,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同时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gE结合,使FcεRⅠ发生交联,方能启动激活信号,诱导已致敏的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3.效应阶段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与相应的靶细胞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细胞内的生物活性介质有两类:1 预先存在的介质及其作用:①组胺可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刺激平滑肌收缩,促进黏膜腺体分泌增强;②类胰蛋白酶可刺激邻近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起到放大炎性效应的的作用;2 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2、细胞因子根据效应发生的时相不同,Ⅰ型超敏反应可分为两种类型:速发相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十几分钟内发作、且迅速消退的反应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迟发相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4~6小时后发作并持续24小时以上;主要表现为由粒细胞、Th2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致组织损伤三临床常见疾病1.全身过敏性反应是最严重的一种过敏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后数秒至数分钟内发生,以药物及血清过敏性休克最常见;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2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治疗时,某些患者由于曾经注射过相同的血清制剂已被致敏,而发生过敏性休克,严重可致死亡;2.局部过敏性反应(1)呼吸道超敏反应:主要引起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2)消化道超敏反应:主要引起过敏性肠胃炎,同时可伴有皮肤超敏反应;(3)皮肤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二、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直接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激活补体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攻膜复合物,导致靶细胞溶解;2.调理吞噬作用二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2.新生儿溶血症3.免疫血细胞减少症4.肺出血-肾炎综合征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三、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是指抗原抗体复合物未被及时清理,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参与成分可溶性抗原,IgG或IgM类抗体,补体、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二)发生机制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是Ⅲ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基础;(三)临床常见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家兔皮下注射马血清和类Arthus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初次接受大剂量抗毒素血清注射;(2)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3)类分湿关节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四、Ⅳ型超敏发应是指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引起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主要特点:发生缓慢,一般于再次接触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抗体与补体不参与反应;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引起的组织损伤;(一)参与的主要成分1.抗原主要是胞内寄生微生物和接触性抗原;2.免疫细胞主要是CD4+Th1细胞、CD8+CTL细胞、巨噬细胞(二)发生机制抗原刺激使T细胞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致敏T细胞(三)临床常见疾病1.感染性超敏反应2.接触性皮炎第八章免疫学应用1.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与离子强度、PH值和温度有关;实验中常用%NaCl 作为稀释液,最适PH值在6-8之间,最适温度37℃;2.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1)凝集反应(2)沉淀反应(3)免疫标记技术:酶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是目前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用已知抗原包被固相载体,洗涤后加入待检血清一抗标本,充分反应洗涤后再加酶标记得二抗进行反应,之后再次洗涤并加底物观察显色反应;(4)蛋白质芯片技术3.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定:依据不同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对免疫细胞进行鉴定与计数;如绵羊红细胞表面有人类T细胞CD2的配体,故可应用T细胞周围黏附绵羊红细胞形成“花环”E花环实验检测人T细胞;第十章医学病毒1.病原生物:引起其他生物感染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2.病毒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物学性状的非细胞型生物;主要特征有:①个体微小,大小用纳米表示最大为痘病毒,能通过滤菌器②结构简单,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一种病毒只含一类核酸③寄生的专一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对抗生素不敏感④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3.病毒的形态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感染性;4.病毒的结构病毒体的基本结构分为核心和衣壳,由衣壳包裹核心组成核衣壳,有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包膜,由包膜的病毒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病毒称为裸病毒;1核心:主要成分是核酸,是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复制和感染的物质基础;2衣壳:包绕在核心外的蛋白质外壳;衣壳的主要功能:①保护病毒核酸②参与感染过程③具有免疫原性3包膜:一些种类的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膜或其他膜结构时,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病毒薄包膜的蛋白质几乎都是由病毒基因进行编码,而脂类和多糖成分则源于宿主细胞;包膜表面的不同形态称为包膜子粒或刺突;包膜的主要功能:①保护病毒②参与病毒感染和释放③具有免疫原性5.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是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至释放子代病毒的连续过程,又称为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病毒需要先吸附于宿主细胞才能启动病毒增殖的自我复制过程;主要通过病毒包膜或衣壳表面的病毒吸附蛋白VAP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不可逆的相结合来完成;穿入---病毒体吸附于宿主细胞后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脱壳---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后脱去蛋白质外壳,将核酸游离释放的过程;生物合成---基因组的复制与基因表达装配----将生物合成的蛋白质和核酸及其已形成的构件,组装成子代病毒颗粒的过程;成熟与释放----装配完成的病毒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的阶段;6.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1)病毒的异常增殖:①顿挫感染---病毒进入非容许细胞,因宿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等必需条件,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②缺陷病毒---不能完成复制周期的病毒,需要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在其辅助病毒提供有关组分后才能增殖出完整病毒;(2)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长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增殖的现象;6.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病毒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细胞中增殖的过程;1垂直传播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胎儿、产道-新生儿和母亲-婴儿哺乳途径,由亲代传播给子代;以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风疹病毒多见; 2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7.病毒感染的类型(1)隐性感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2)显性感染:根据出现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分为:1急性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甲型肝炎2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病毒持续存在于血液中并不断排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EB病毒潜伏性病毒---病毒不复制也不出现临床症状,以常规方法检测不出有感染活性的病毒---水痘-带状孢疹病毒慢发性病毒---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经数年或几十年后,此时集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HIV8.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作用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后,从进入宿主细胞并在细胞中增殖复制,并扩散到多数易感细胞,最终导致宿主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1)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1)杀细胞效应: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成宿主细胞被破坏、死亡;主要为无包膜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一般引起急性感染;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有包膜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其过程缓慢、病变相对较轻,细胞在短时间内不会溶解和死亡;包括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3)包涵体的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包涵体本质:病毒颗粒聚集体,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产物;包涵体的检测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如狂犬病病毒; 4)细胞凋亡:由细胞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如HIV感染T细胞;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某些DNA病毒或逆转录病毒及基因组结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2)病毒感染的免疫损伤一般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所致,少部由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1)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Ⅱ型超敏反应---细胞表面的抗原病毒与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的细胞破坏;Ⅲ型超敏反应---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2)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3)致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损伤(3)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伤(4)病毒的免疫逃逸9.抗病毒免疫(1)固有免疫:干扰素IFN、NK细胞可直接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2)适应性免疫:T细胞介导的免疫:CTL分泌穿孔素和CD4+Th1细胞B细胞介导的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的游离病毒,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能够稳定病毒使其不能正常脱壳,还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清除,以及通过激活补体使病毒裂解;抗体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介导NK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ADCC作用及免疫调理作用而杀伤受感染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10.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目前对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因此病毒感染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人工免疫是通过给人群接种疫苗人工主动免疫和输注免疫效应物人工被动免疫而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第十一章常见致病病毒第一节呼吸道病毒1.概念: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常见的病毒包括: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冠状病毒科SARS病毒2.正粘病毒概念:是指对黏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有包膜、有分节段RNA基因组的病毒、3.生物学形状:球形,病毒体由核心、基质蛋白和脂质包膜构成;(1)核心由分节段的RNA组成;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有8个RNA节段,每个RNA节段编码不同的蛋白质;第1-3片段编码RNA多聚酶,第4片段编码血凝素HA,第5片段编码核蛋白NP,第6片段编码神经氨酸酶NA,第7片段编码M1和M2两个基质蛋白;RNA分节段的特点使病毒易发生变异;病毒RNA均由螺旋对称排列的NP盘旋包绕,称为核糖核蛋白RNP,即核衣壳;(2)基质蛋白和脂质包膜包裹在RNP及RNA多聚酶的外面;根据NP和MP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若干亚型,迄今发现HA有16种抗原,NA有9中抗原,目前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主要有H1、H2、H3和N1、N2等抗原构成的亚型;4.抵抗力: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过氧化氢等化合物敏感,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5.治疗措施: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托纳米韦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效;。

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试题-习题答案

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试题-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一、选择题1.C2.B3.C4.A二、简答题1.分析免疫给机体带来的利与弊。

免疫功能及其表现免疫功能 清除对象 功能正常 功能异常第二章抗原一、名词解释 1.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的物质。

2. 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佐剂: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二、选择题1.C2.C3.C4.B5.E6.E7.D8.B9.D 10.C三、简答题1.简述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的关系有时两种不同抗原物质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一种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物质能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其他含有共同抗原免疫防御以病原微生物为代表的外来异物 抗感染 超敏反应 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体内衰老、损伤、死亡细胞 自身稳定 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体内突变细胞 防癌 肿瘤决定簇的物质结合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是什么异物性、抗原的分子量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抗原的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就越强;反之,免疫原性就越弱、另外,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也受机体的年龄、生理状态、营养状况、个体发育等因素影响。

第三章抗体一、名词解释1.抗体:是机体内的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3.单克隆抗体:是由B淋巴杂交瘤细胞产生的识别抗原分子上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此种抗体是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因此称为单克隆抗体二、选择题1.D2.B3.A4.A5.D6.D7.B8.A9.C 10.D三、简答题1. 1.图示IgG的基本结构,标出N端、C端、H链、L链、V区和C区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合抗原、激活补体、结合免疫细胞、穿过胎盘和黏膜。

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 第三版 第七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 第三版 第七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第二节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抗体的单个 Fab段与单价抗原(或表位)的结合力称为亲和力 (affinity)。 整个免疫球蛋白分子与抗原之间的总结合力称为亲合力 (avidity)。
五聚体的 IgM 由于具有10个抗原结合部位,其结合抗原的能力 在初次免疫应答和早期免疫应答 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有抗体活性(抗体)
Ig
Ab
Ig
无抗体活性(非抗体)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一)四肽链结构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类型
Ig的基本结构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多肽链组成的呈 Y 字形的单体分子,
也是Ig分子的基本单位。
1.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 约有450-550个 氨基酸残基
2.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 约有214 个氨 基酸残基
(第二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CONTENT S
01 第一篇 细菌学总论 02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03 第三篇 细菌学各论 04 第四篇 真菌学 05 第五篇 病毒学 06 第六篇 人体寄生虫学
第七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1免疫球蛋白的 结构与类型
4人工制备抗 体的类型
2抗体的生 物学活性
3各类免疫球蛋白 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类型
根据Ig重链恒定区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的不同,可 将重链分为五类:γ、α、μ、δ、ε。Ig相应地分为IgG、 IgA、IgM、IgD、及IgE五类。每个Ig分子上的两条重链总 是同类。
根据Ig的轻链恒定区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轻 链分为κ和λ两型。人类血清中各类Ig所含κ和λ轻链的 比例约为2:1。每个Ig分子上的两条轻链总是同型,
学习目标
1.掌握:免疫球蛋白、抗体、单克隆抗体的概念;五类免疫球 蛋白的主要特性;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免疫应答-试卷与答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免疫应答-试卷与答案

2018-2019学年(春)季学期2018级公共卫生管理, 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免疫应答)》(A卷)一、A1型题 (答题说明:单句型最佳选择题。

每一道考题下面均有五个备选答案。

在答题时,只需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并在显示器选择相应的答案或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以示正确回答。

共有50题,合计50.0分。

)1. 小儿容易患脑膜炎的原因是A.胸腺发育未成熟B.胎盘屏障发育不完善C.皮肤粘膜发育不完善D.外周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善E.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考生答案:参考答案:E2. 妊娠初期母体被病毒感染后易发生胎儿畸形的原因是A.胸腺发育未成熟B.胎盘屏障发育不完善C.皮肤粘膜发育不完善D.外周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善E.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3. 既能吞噬杀菌又能抗原提呈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B.NK细胞C.中性粒细胞D.树突状细胞E.B细胞考生答案:参考答案:A4. 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是A.B细胞B.T细胞C.NK细胞D.树突状细胞E.记忆细胞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5. 免疫应答的过程不包括A.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B.B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D.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E.效应细胞产生效应分子参考答案:A得分:0 分(此题满分:1分)6. 再次免疫应答中,免疫力形成快的原因是A.记忆细胞的存在B.B细胞数目的增加C.T细胞数目的增加D.巨噬细胞数目的增加E.细胞因子介入考生答案:参考答案:A7. 下列哪些细胞间相互作用受MHC-Ⅱ类分子限制:A.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B.APC呈递抗原给Th细胞C.Mφ吞噬靶细胞D.Tc细胞杀伤靶细胞E.B淋巴细胞识别外来抗原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8. 发挥ADCC效应的细胞是A.Tc细胞B.树突状细胞C.NK细胞D.血小板E.红细胞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9. 可释放穿孔素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是A.巨噬细胞B.单核细胞C.Th细胞D.Tc细胞E.B细胞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10. 对肿瘤靶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B.中性粒细胞C.B细胞D.CTLE.NK细胞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11. Tc细胞表面特有的标志是A.CD3B.CD8C.CD4D.TCRE.CD2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12. CTL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的主要物质是A.溶菌酶B.细胞因子C.穿孔素D.颗粒酶E.Fas参考答案:D13. T细胞不具有的生物学作用是A.直接杀伤靶细胞B.参与抗病毒免疫应答C.介导ADCC效应D.参与细胞内的抗感染E.产生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14. Th1细胞对CTL的辅助作用是A.促进CTL表面TCR的表达B.促进CTL表达MHC-I类分子C.促进CTL释放穿孔素D.分泌细胞因子促进CTL增殖分化E.协助传递活化第一信号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15. 关于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不正确的提法是A.对TD-Ag的应答都产生记忆细胞B.对TD-Ag的应答均需APC处理和提呈抗原C.均产生效应产物D.效应产物的作用都是特异性的E.都能形成免疫耐受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16. 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无关的是A.迟发性超敏反应B.穿孔素溶解靶细胞C.Fas/FasL途径介导细胞凋亡D.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E.分泌IFN-γ抗病毒作用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17. 由效应Tc细胞释放的能导致靶细胞膜穿孔的介质是A.溶菌酶B.颗粒酶C.穿孔素D.干扰素E.细菌素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18. 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A.Th1、Th2B.Th1、TsC.Th1、TcD.Th2、TcE.Th2、Ts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19. CD4+T细胞活化的第2信号分子是A.CD64与IgGB.CD8与MHC-Ⅰ类分子C.CD4与MHC-Ⅱ类分子D.CD28与B7E.TCR与CD3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20. 关于Tc细胞杀伤靶细胞,正确的叙述是A.Tc细胞无须与靶细胞接触B.靶细胞被溶解时,Tc同时受损C.Tc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D.穿孔素诱导靶细胞凋亡E.一个Tc细胞只能杀伤一个靶细胞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21. 具有免疫记忆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肥大细胞E.NK细胞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22. 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是A.无需细胞直接接触B.无特异性C.不受MHC限制D.不需要抗原刺激E.具有特异性考生答案:参考答案:E23. 初次应答具有的特点是A.潜伏期较短B.维持时间短C.抗体效价高D.抗体产生快E.抗体种类以IgG 为主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24. 再次应答具有的特点是A.潜伏期较长B.维持时间短C.抗体亲和力低D.抗体种类以IgM为主E.抗体种类以IgG为主考生答案:参考答案:E25. 下述哪项不是细胞免疫现象A. 迟发性超敏反应B. 免疫复合物病C. 抗肿瘤免疫D. 移植排斥反应E. 对细胞内致病菌的抗感染作用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26. 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免疫细胞是A. K细胞B. NK细胞C. 巨噬细胞D. 单核细胞E. TC细胞考生答案:参考答案:E27. 下述哪项不是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A. 屏障结构B.吞噬细胞C.补体D.浆细胞E.溶菌酶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28. 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是A.血脑屏障B.皮肤粘膜屏障C.胎盘屏障D.吞噬细胞E.补体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29. 对革兰阳性菌有溶菌作用的物质是A. 干扰素B.补体C.溶菌酶D.乙型溶素E.淋巴因子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30. 发挥特异性体液免疫的物质是A.补体B.溶菌酶C.淋巴因子D.抗体E.乙型溶素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31. 发挥特异性细胞免疫的物质是A.补体B.淋巴因子C.溶菌酶D.抗体E.乙型溶素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32.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A.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B.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D.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考生答案:参考答案:A33. 机体最易诱导免疫耐受的时期是A.胚胎期B.婴儿期C.幼儿期D.青春期E.老年期考生答案:参考答案:A34.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A.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B.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D.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考生答案:参考答案:A35. 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主要黏附分子对是A.CD28/B7 B.LFA-1/ICAM C.CD80/CD86 D.CD40/CD40L E.CD19/CD21考生答案:参考答案:A36. 抗体再次应答时产生Ig的特征是A.IgM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B.IgG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C.IgM和IgG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D.抗体的特异性改变 E.抗体的亲和力无改变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37. 关于Tc细胞杀伤靶细肥的特点是A.无抗原特异性B.受MHC-Ⅱ类分子限制C.抗体和补体参与D.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E.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考生答案:参考答案:E38. 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细胞,除了A.B细胞 B.T细胞 C.Mφ D.NK细胞 E.浆细胞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39. 当机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产生比初次接触抗原更快.更强烈的免疫应答,这是因为A.抗原量大 B.抗体量大 C.APC作用强 D.特异性强 E.记忆细胞的存在考生答案:参考答案:E40. 抗体产生的再次应答的特点是A.IgG为主 B.IgM为主 C.持续时间短 D.亲和力低 E.没有免疫记忆考生答案:参考答案:A41. 体液免疫的生物学功能错误的是A.中和作用B.调理作用C.介导细胞毒作用D.SIgA 的局部抗菌作用 E.抗肿瘤作用考生答案:参考答案:E42. B细胞活化过程中的第一信号是A. BCR识别AgB. IL-1 的作用C. 识别MHC分子D. IL-2受体的产生E. 黏附分子受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考生答案:参考答案:A43. CD4+Th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A. 表达IL-12, IL-2, IL~4的受体B. TCR识别肽Ag MHCⅡ类分子复合物C. CD4+Th与 APC 间黏附分子的作用D. IL-12作用E. IL-1 作用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44. 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主要黏附分子对是A.CD28/B7 B.LFA-1/ICAM C.CD80/CD86 D.CD40/CD40L E.CD19/CD21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45. TI抗原引起免疫应的特点是A.必须经APC处理B.需Th辅助C.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D.只引起细胞免疫应答E.可引起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46. 机体受外源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是A.骨髓 B.淋巴结 C.胸腺 D.腔上囊 E.外周血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47.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巨噬细胞A.产生抗体 B.表达TCR C.产生细胞因子D.表达CD3分子 E.发生基因重排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4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免疫效应A. 抗肿瘤B. 抗病毒C. 引起同种移植物的排斥D. 发生 ADCCE. 引起DTH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49. 在Ab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初次应答产生最早,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Ig是A. IgGB. IgMC. S1gAD. IgEE. IgD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50. NK细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需要A. 补体B. 抗体C. 细胞因子D. MHC分子E. TCR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二、论述题 (答题说明:根据题目要求,请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伏期


高峰浓度


维持时间


Ab类型
主要为IgM
主要为IgG
Ab效价


亲和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中和作用 ➢调理作用 ➢激活补体 ➢阻止病原体粘附 细胞 ➢导致免疫损伤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决病人的健康问
区、学校、老人院、临终
题,满足病人的
关怀医院
健康需要。
④工作方法仍以护理程序为
• 场所局限在医院 主
弱点
见病不见人
• 对象局限于病人
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20世纪40年代)
健康-----无病 疾病原因-----细菌或外伤引起的损伤和功能异常 护理-----协助医生诊疗,消除身体的疾患,恢复正常
➢ 效应阶段:指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释 放效应性淋巴因子或直接发挥特异性细胞杀伤作用 的过程。
一、抗原提呈和识别阶段
内源性抗原是 指细胞内合成 的抗原,如肿 瘤细胞内合成 的蛋白,病毒 感染细胞后编 码的蛋白分子。
外源性抗原进入体内 后,通过吞噬或吞 饮被APC摄入细胞 内,与溶酶体融合 成吞噬溶酶体,在 蛋白水解酶的作用 下将抗原加工处理 降解为多肽
二、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阶段殖阶段
➢ T、B淋巴细胞需要经双信号的作用才能 活化增殖。
➢ 表现为多细胞、多因子的相互作用和 MHC的限制性
三、效应阶段
指活化的免疫效应细胞产生的效应分子 清除抗原,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主要 是由抗体、致敏T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共同 完成。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el) 提出“生物---生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
健康:1948年WHO提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 陷,而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
护理:1955年美国的莉迪亚.海尔(L.Hall)提出责任制 护理的概念;护理学家提出了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护 理程序,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根据参与细胞的类型和效应机制分为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 的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 感应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指APC对抗原性异 物的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特异性淋巴细胞对 递呈抗原的识别。
➢ 反应阶段(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识别抗原后 的淋巴细胞在双信号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发生 活化、增值、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阶段。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特点: 1、不再是从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 2、护理方法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护理程序,
护士要具有“诊断” 和“处理”的能力。 3、护理是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 4、护理任务已超出了原有的对病人的护理,
服务范围扩展到 从健康到疾病的全过程的护 理;护理对象从个体到群体;场地从医院到 家庭、社区。 5、现代护理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自然科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护理概念
✓1966年,韩德森( Virginia henderson)提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 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 临死前得到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 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
✓1970年,罗杰斯(Rogers)提出“护 理是协助人们达到其最佳的健康潜能状 态,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人,只要 有人的场所就有护理服务”
第七章 免疫应答
【学习目标】 1.解释免疫应答、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概念。 2.简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3.说出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4.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生物学作用。 5.简述免疫调节、免疫耐受的意义。
案例7-1 韩某,女,10岁,身体健康,发 育良好。从出生开始家长就按照计划免 疫程序为其进行预防接种。她的预防接 种手册上记载着:卡介苗接种二次,乙 肝疫苗接种三次,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 服用三次,白百破三联疫苗三次,麻疹 疫苗一次。
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通过抗体 发挥免疫效应,因为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故 将此种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
一、B细胞对TD、TI抗原的免疫应 答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以疾病为中心 第二阶段——以病人为中心 第三阶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护理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
以疾病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背景
“没有疾病就 是健康”
新的医学模式—— 生理、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的产生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 新月异以及疾病谱的变化: 1977年WHO提出“2000年人 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
一、免疫调节
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具有增强 或抑制作用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在 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下,并在遗传基因 控制下彼此促进、相互制约,使免疫应 答维持合适的强度,保证机体免疫功能 处于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状态。
➢ 抗原的调节 ➢ 抗体的调节 ➢ 独特型网络的调节 ➢ 免疫细胞的调节 ➢ 神经-内分泌网络的调节
的功能 护士-----医生的助手 护理方法---执行医嘱、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 护理教育—文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不突出护
理内容 南丁革尔的定义——通过改变环境,使病人处于最
佳状态,待其自然康复。
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20世纪40年代)
特点: ✓医护分工合作 ✓形成规范的常规和技术 ✓忽视人的整体性 ✓护理研究领域局限、束缚了发展
二、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 原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免 疫耐受和免疫抑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 念,免疫耐受是特异性的,只针对某种 特定的抗原,而免疫抑制是非特异性的, 对各种抗原的刺激均无应答性。
以下为:护理学的概念及范畴
学习目标
掌握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含义; 掌握护理专业的特征、护理专业的工作范畴; 掌握护士的角色特征; 熟悉护理概念的演变; 了解专业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工作
协助医生诊断 应用护理程序,实 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
内容
和治疗疾病
施整体护理
健”的为工作目标
①成为一门专门 ①强调是一门专业 ①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特点
的职业
②逐步形成了护理 ②对所有人、生命周期的所
②规范的护理常
学的知识体系;
有阶段的护理
规和技术操作 ③应用护理程序解 ③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
60年代,约翰森(Dorothy Johnson)认为护理是: 某些人在某种应激或压力下,不能达到自己的需要, 护士给他提供技术需求,解除其应激,以恢复原有 的内在平衡。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护理专业---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 转为较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
1978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 生保健”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方向。
思考:
1.女孩接种的疫苗是哪种类型抗原?推测 疫苗接种后直至免疫力产生的体内过程。
2.上述大部分疫苗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接种?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3.如果无节制的多次接种会产生什么后果?
免疫应答
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 原分子的识别,随之免疫细胞活化、增 殖、分化,产生免疫生物学效应的全过 程。包括特异性免疫应答和非特异性免 疫应答
“护理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 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
护理教育---充实人文科学知识。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
特点:
✓医护关系—合作伙伴 ✓护患关系---病人参与全面了解病人整体情况 ✓护理方式---护理是以患病的人为中心,应用
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护理 ✓管理概念---从强调整齐划一发展到制度措施
从病人出发 ✓工作地点---在医院内,局限于健康恢复方面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
1943年,奥立维尔(Sister Olivia)认为:护理是一 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 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
1957年,克瑞特(Francis Reiter Kreuter)提出: 护理是对病人加以保护、教导以满足病人不能自我 照顾的基本需要,使病人得到舒适。
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称为细胞 免疫。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 为致敏T细胞,通过致敏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效应。细胞免 疫只能由TD抗原引起,主要针对细胞内的抗 原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
➢抗感染 ➢抗肿瘤 ➢免疫损伤
第四节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
一、护理的概念
护理(nursing)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utricius”,原 义为哺育小儿,包含保护、养育、供给营养、照顾等 这种照顾方式后来扩展为对老人和服务对象的照顾。
护理的概念及定义是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而发展的,它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及环境变化而不断 发展及演变。
护理概念的演变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