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超前校正参数确定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7-2频率域中的无源串联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7-2频率域中的无源串联超前校正

可能引入噪声
由于无源元件的局限性, 无源串联超前校正器可能 会引入额外的噪声,影响 系统性能。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新型无源元件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无源元件不断涌现,如薄膜电阻、 高温超导材料等,为无源串联超前校正器的设计提供了新 的可能性。
集成化与微型化研究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无源串联超前校正器的集成化与 微型化成为可能,这将有助于减小系统体积和重量,提高 系统的便携性和可靠性。
提高系统性能的实例
温度控制系统
在温度控制系统中,通过串联超 前校正器,可以减小系统的调节 时间和超调量,提高温度控制的 稳定性和准确性。
伺服控制系统
在伺服控制系统中,串联超前校 正器能够提高系统的跟踪性能和 抗干扰能力,减小误差并提高控 制精度。
串联超前校正器的比较与选择
参数选择
串联超前校正器的参数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控制要求进 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系统性能。
03
无源串联超前校正器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适用于各种线 性控制系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4
频率域中的无源串联超前校正方法可以与其他控制策略相结合,进一 步优化系统的性能。
对实际应用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系统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 的无源串联超前校正器参数,以获得更好的系统性能。
输标02入题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要求的控制系统,如快速响应、高 精度和高稳定性的系统,可以采用频率域中的无源串 联超前校正方法来改善其动态性能。
04 无源串联超前校正器的应 用实例
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控制系统稳定性增强
抑制高频噪声
通过串联超前校正器,可以改善控制 系统的相位裕度,提高系统稳定性。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6-4 串联迟后-超前校正一、迟后-超前校正网络串联迟后-超前校正,可以通过单独的迟后网络和超前网络来实现,如图6-12(a )。

也可以通过相位迟后-超前网络来实现,如图6-12(b )所示。

图6-12(b )所示网络传递函数为1)()1)(1()(212211*********++++++=s C R C R C R s C C R R s C R s C R s G c 11112211++++=s aT s T s a T s T (6-9) 式中 111T C R = ;222T C R =21212211aT aT C R C R C R +=++, (1>a ) 式中迟后校正部分为)1()1(22++s aT s T ;超前校正部分为)1()1(11++s aT s T 。

其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如图6-13所示。

由图可见,在频率ω由零增加到1ω的频段内,该网络呈现积分性质,具有迟后相角。

也就是说,在0~1ω频段里,相角迟后-超前网络具有单独的迟后校正特性;而在1ω~∞频段内,呈现微分性质,具有超前相角。

所以它将起单独的超前校正作用。

不难计算,对应相角等于零处的频率1ω为 2111T T =ω (6-10)二、串联迟后-超前校正应用串联迟后-超前校正设计,实际上是综合地应用串联迟后校正与串联超前校正的设计方法。

当未校正系统不稳定,且校正后系统对响应速度、相角裕量和稳态精度的要求均较高时,以采用串联迟后-超前校正为宜。

利用迟后-超前网络的超前部分来增大系统的相角裕量,同时利用迟后部分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或动态性能。

下面举例说明串联迟后-超前校正设计的一般步骤。

【例6-4】 设单位反馈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15.0)(1()(++=s s s K s G 要求:(1)开环放大系数110-=s K ;(2)相角裕量︒=50γ;(3)幅值裕量dB h 10=;试确定串联迟后-超前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s G c 。

自动控制原理超前网络及其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超前网络及其串联校正

Gc(s)=
1+bTS 1+TS
b<1
低频段: 1 (0dB)
转折频率:
1 T
1 bT
斜 率: [-20]1 [+20]
T
ω=0 ω=∞
0o
+90o
0o
-90o
0o
0o
1
bTω=10 b1T时
1 bT
c(ω) ≈ -5o~ -9o
Lc(ω)= 20lgb
4、串联滞后 校正 步骤:
确定开环增益K
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
2)反馈信号是从系统前向通道的某一元件的输出端引出的, 这 就是说, 信号是从功率电平较高的点传向电平较低的点。 因而通常不必采用附加的放大器。因此, 它所需的元件数往 往比串联校正少, 所用的校正装置也比较简单。
3)反馈校正在系统内部形成了一个局部闭合回路, 作用在这个回 路上的各种扰动, 受到局部负反馈的影响, 往往被削弱。
适当选择反馈校正装置的形式和参数,可使已校正系统性能满足 给定性能指标的要求。
2、复合校正
1) 概念
也就是说, 系统对扰动的敏感度低, 这样可减轻测量元件负担,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对于控制系统的性能也是有利的。
基本原理:用反馈校正装置包围待校正系统中对动态性能改善
有重大防碍作用的某些环节,形成一个局部反馈回路;在局部反馈 回路的幅值远大于1的条件下,局部反馈回路的特性主要取决于反 馈校正装置,与被包围的部分无关。
根据响应速度要求选择系统的截止频率 ,c 及响应衰减因
子 1 a,确定方法:
20
lg
a
L(
'' c
)
20
lg
'' c

串联迟后-超前校正,PID校正

串联迟后-超前校正,PID校正

§5.9.4
串联PID校正(2) 举例3
§5.9.4
频率法串联校正小结(1)
频率法串联校正小结
(1) 频率法串联校正适用的范围 — 单位反馈的最小相角系统
L( )
最小相角系统
G( s)
单位反馈系统
( s )
非单位反馈系统:
非最小相角系统: 需将L()曲线和()曲线同时绘出, 在考虑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校正
④ 作图设计 A B C D E F

G( s) Gc ( s) G0 ( s)
c 验算 是否满足要求
Gc ( s)
§5.9.3
串联迟后 - 超前校正(4) 举例1
§5.9.4
(1) PID电路特性
串联PID校正(1)
§5.9.3 串联PID校正
K I (T1 s 1)(T2 s 1) s KI Gc ( s ) K P K D s s K D s2 K P s K I s KD 2 KP KI ( s s1) KI KI s K (T s 1)(T2 s 1) Gc ( s ) I 1 s Gc ( s )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28)
5 — 41, 42, 45(用坐标纸) 5 — 43, 44, 46(选作)
自动控制原理
(第 28 讲)
§5.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 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 频域稳定判据 稳定裕度 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 闭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利用闭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 频率法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2)

课题: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 2011级三班姓名:居鼎一(20110073)王松(20110078)翟凯悦(20110072)陈程(20110075)刘帅宏(20110090)邓原野(20110081)指导教师:毛盼娣设计日期:2013年12月2日成绩: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目录一、设计目的-------------------------------------------------------------1二、设计要求-------------------------------------------------------------1三、实现过程-------------------------------------------------------------33.1系统概述-------------------------------------------------------- 33.1.1设计原理------------------------------------------------- 33.1.2设计步骤------------------------------------------------- 43.2设计与分析----------------------------------------------------- 53.2.1校正前参数确定--------------------------------------- 53.2.2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53.2.3 理论系统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和BODE 图-- 73.2.4系统软件仿真------------------------------------------ 8四、总结------------------------------------------------------------------15五、参考文献-------------------------------------------------------------16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线性系统串联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线性系统串联校正设计

实验五线性系统串联校正设计实验原理:(1)串联校正环节原理串联校正环节通过改变系统频率响应特性,进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或静态性能。

大致可以分为(相位)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三类。

超前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如下Tαs+1α(Ts+1),α>1超前校正环节有位于实轴负半轴的一个极点和一个零点,零点较极点距虚轴较近,因此具有高通特性,对正频率响应的相角为正,因此称为“超前”。

这一特性对系统的穿越频率影响较小的同时,将增加穿越频率处的相移,因此提高了系统的相位裕量,可以使系统动态性能改善。

滞后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如下Tαs+1Ts+1,α<1滞后校正环节的极点较零点距虚轴较近,因此有低通特性,附加相角为负。

通过附加低通特性,滞后环节可降低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进而提升系统的相位裕量。

在使系统动态响应变慢的同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2)基于Baud图的超前校正环节设计设计超前校正环节时,意图让系统获得最大的超前量,即超前网络的最大相位超前频率等于校正后网络的穿越频率,因此设计方法如下:①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

②计算校正前系统的相位裕度γ。

③确定需要的相位超前量:φm=γ∗−γ+(5°~12°) ,γ∗为期望的校正后相位裕度。

④计算衰减因子:α−1α+1= sin φm。

此时可计算校正后幅值穿越频率为ωm=−10lgα。

⑤时间常数T =ω√α。

(3)校正环节的电路实现构建待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20s(s+0.5)电路原理图如下:校正环节的电路原理图如下:可计算其中参数:分子时间常数=R1C1,分母时间常数=R2C2。

实验记录:1.电路搭建和调试在实验面包板上搭建前述电路,首先利用四个运算放大器构建原系统,将r(t)接入实验板AO+和AI0+,C(t)接入AI1+,运算放大器正输入全部接地,电源接入±15V,将OP1和OP2间独立引出方便修改。

基于另外两运算放大器搭建校正网络,将所有电容值选为1uF,所有电阻引出方便修改。

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

设 计 任 务题目: 超前校正一、设计内容设某控制系统不可变部分的传递函数为)11.0)(1001.0()(0++=s s s K s G ,要求该系统有如下性能指标:1)响应匀速信号r(t)=1R t 的稳态误差不大于0.0011R ,其中1R 为常量;2)剪切频率ωc =165rad/s ;3)相角裕度045γ≥;4)幅值裕度20lg g K ≥15dB 。

二、设计要求试应用频率响应法确定串联超前校正参数要求方法一用带惯性的PD 控制器实现串联超前校正方案1)劳斯判据判定未校正系统的稳定性,确定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模型。

2)计算校正系统的开环增益写出计算公式并通过MATLAB 编程计算,用MATLAB 画出未校正系统开环频率响应的Bode 图,计算未校正系统的剪切频率 ωc 写出计算公式并通过MATLAB 编程计算,相角裕度γ1写出计算公式,并通过MATLAB 编程计算。

3)根据给定的性能,计算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写出计算公式并通过MATLAB 编程计算,确定中频段宽度h 写出计算公式并通过MATLAB 编程计算。

4)计算最大超前相角m ϕ写出计算公式并通过MATLAB 编程计算。

5)计算串联超前校正参数a,T 写出计算公式并通过MATLAB 编程计算。

6)用MATLAB 验证性能四项指标,如果不符合修正校正参数继续验证,用劳斯判据和Nyquist 判据判定校正后系统稳定性。

7)设计校正环节的硬件参数,要求分别搭出无源校正和有源校正的电路图,确定电阻电容参数,用MATLAB 画出校正环节和最后的Bode 图,并进行对比说明。

要求方法二用PD 控制器实现串联超前校正方案1) 劳斯判据判定未校正系统的稳定性,确定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模型。

2) 根据要求求剪切频率ωc 计算出校正参数T 写出计算公式并通过MATLAB 编程计算。

3) 用MATLAB 验证性能四项指标,如果不符合修正校正参数继续验证,用劳斯判据和Nyquist 判据判定校正后系统稳定性。

自动控制原理7-2频率域中的无源串联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7-2频率域中的无源串联超前校正..
1
3. 最大负相移发生在转折 1 频率 T 与 β1T 的几何中点。
m arc sin
β 1 β 1 arc sin 1 β 1β
0
T

m
1
T
20

20 lg
( )
0
β
1 sin (- m ) 1 - sin (- m )


m
90
9
例1 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
α 1 2 α
1 sin m 1 - sin m
α 1
α
12
10lg
50
10
8 6 10lg(dB)
m
40
30
20
10
4
2
0
1 3 5 7 9
0

11 13 15 17
19
当α大于15以后, m的变化很小,α一般取115之间。
6
例1 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0
90
180
0 20
12
(2) 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增益剪切频率c。 在此频率上,系统要求的相位裕量应等于要求的相 位裕量再加上(50120)---补偿迟后校正网络本身在c 处的相位迟后。 确定c。 原系统在 c0 处的相角衰减得很快,采用超前校正作 用不明显,故考虑采用迟后校正。现要求校正后系统 的 γ 40 0 ,为了补偿迟后校正网络本身的相位迟后, 需再加上50120的补偿角,所以取 Δγ=400+(50—120)=520 (补偿角取120) 在伯德图上可找得,在=0.5s-1附近的相位角等于 -128 0 ( 即相位裕量为 52 0 ) ,故取此频率为校正后系统 的增益剪切频率。即: ωc=0.5s-1

自动控制原理--串联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串联超前校正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 校正网络的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量,以达到 改善系统瞬态响应的目的。为此,要求校正网络最大的相 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的截止频率(剪切频率)处。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超前校正的一般步骤可归纳为
(校正后截止频率已知):
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Gc
(s)
0.4s 0.1s
1 1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波德图并验证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c (s)G0 (s)
10(0.4s 1) s(0.1s 1)(0.8s 1)
开环对数渐进幅频特性如伯特图中红线所示。校正后系 统的相位裕量为
" 180 90 tan1 4 tan1 2 tan1 0.5 50.9
G(S) k S (S 1)
• 若要求系统对单位斜坡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ess 0,.1相角裕
度 45, 试确定系统的串联校正网络
兰----校正前 红色----校正装置 绿色----校正
-20
-40
20
-20
1 2.2
3.1
4.4
8.8 -40
G(s) K s(0.8s 1)
m c 5rad / s(已知) 在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处原系统的幅值与校正 装置的幅值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Lo (c)
20
lg
10
c 0.8c
10
lg
由超前校正网络特性
m
T
1
求出α=4 求出T=0.1
方法二
a.根据相位裕量要求估算超前校正装置的相位超前量
满足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串联超前校正有如下特点:

6.3 串联校正

6.3  串联校正

3.设计步骤
确定开环增益K
稳态误差的要求
、 、h(dB) 画出增益经调整后的未校正系统的波特图,并求 c
) c (c ) 补偿 (c
校正前 可取-60
给定的
确定滞后环节的T 和b
) 0 20lg b L(c
1 0.1c bT
4 已知 G ( s ) s( s 2)
设计要求:静态速度误差系数为20(1/秒),相角裕度不小于50 (度),
幅值裕度不小于10(dB)。 A. 根据静态误差指标确定开环增益
Kv lim s1 Gc ( s)G( s) lim s K
s 0 s 0
1 Ts 4 2 K 20 1 Ts s( s 2)
(3)高频区
远高于截止频率的区域。 可简单定义为10ωc 以后的频段 表征闭环系统的复杂性和抗干扰能力。
(据斜率)
3.
对开环频率响应的要求
稳态精度和相对稳定性是相互矛盾的。校正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实现这 两者间的折中。 为了得到较高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和满意的相对稳定性,就必须改变开 环频率响应曲线的形状。 低频区,增益要足够大;中频区,幅频斜率通常为 –20dB/dec ,且该斜 率持续频率区间要足够宽,保证有适当的相角裕度;高频区,增益要尽 可能快地衰减。 希望的开环频率响应曲线
s / 4.3 1 4K s /19.54 1 s( s TLAB绘制 Gc ( s)G ( s)
s / 4.3 1 4K 的Bode图。 s /19.54 1 s( s 2)
为系数为20。 设计满足要求。 此时,校正环节的
(4)串联串联校正系统的结构图
1 jT Gc ( j ) , 1 1 jT

串联超前校正参数确定

串联超前校正参数确定


K = 20
则校正前系统的性能指标为:
30.60 h12dB
可见系统不稳定,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
整理课件
25
L( dB)
60 40 20
0
-20lgb
-20dB/dec
1=1 /T
c
-20dB/dec
2=1 /bT
-40dB/dec
c
-60dB/dec
0
-90o -180o
整理课件
()
需要补偿的超前角为:
c ( 1 1 6 .7 0 8 7 .3 0 4 4 0 ) 1 8 0 0 6 8 0
整理课件
13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
s1
pc
zc
s2 校正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 0(s)G c(s)=s(s1K 4)*(s5)((ss p zcc))
整理课件
其中: M = |s 1 ||s 1 1 4 ||s 1 5 | 1 2 0 3
综上可求得: 3 5 0
| zc | 5.82
整理课件
| pc | 40.5
16
(3)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图
校正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6.96K* (s5.82) G 0(s)G c(s)=s(s14)(s5)(s40.5)
(s12)900
得到: (s 1 整 理z 课c) 件 (s 1 p c) 3 0 0
10
为了使zc/pc最大,可按下述方法制图: 从s1点作平行于实轴的射线 s1A,然后作角As10的角平 分线s1B,最后作s1 pc和s1 zc,它们和s1B的夹角为/2。
得到: zc 2.9 pc 5.9

串联超前校正

串联超前校正

2011 —2012 学年第 2 学期控制与机械工程 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系 09-2 班级课程设计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完成期限:自 2012 年 5 月 28 日至 2012 年 6 月 1 日共 1 周设计依据、要求及主要内容: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5)(+=s s s G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 45≥γ,截止频率s rad c /5.7≥ω,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基本要求: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2、绘制原系统的Bode 图,确定原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3、绘制原系统的Nyquist 曲线。

4、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5、设计校正装置,绘制校正装置的Bode 图。

6、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7、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绘制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 曲线。

9、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指导教师(签字):系主任(签字):批准日期:2012年5月25日目录一、绪论 (3)二、原系统分析 (4)2.1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4)2.2 原系统的Bode图 (4)2.3 原系统的Nyquist曲线 (5)2.4 原系统的根轨迹 (7)三、校正装置设计 (8)3.1 校正装置参数的确定 (8)3.2 校正装置的Bode图 (7)四、校正后系统的分析 (9)4.1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9)4.2 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 (9)4.3 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曲线 (10)4.4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10)五、总结 (10)六、附图 (12)七、参考文献 (17)一、绪论概述超前或滞后校正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串联超前校正的优点:保证低频段满足稳态误差,改善中频段,使截止频率增大,相角裕度变大,动态性能提高,高频段提高使其抗噪声干扰能力降低。

串联超前校正方法

串联超前校正方法

串联超前校正方法2超前网络的特性是相角超前,幅值增加。

串联超前校正的实质是将超前网络的最大超前角补在校正后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截止频率处,提高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和截止频率,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假设未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s G ,系统给定的稳态误差,截止频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指标分别为***,,γωc ss e 和*h 。

设计超前校正装置的一般步骤可归纳如下:(1)根据给定稳态误差*ss e 的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 。

(2)根据已确定的开环增益K ,绘出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并求出截止频率0c ω和相角裕度0γ。

当*0c c ωω<,*0γγ<时可以考虑用超前校正。

(3)根据给定的相位裕度*γ,计算校正装置所应提供的最大相角超前量m ϕ,即)15~5(0︒︒+-=γγϕm (1)式中(5°~15°)是用于补偿引入超前校正装置,截止频率增大所导致的校正前系统的相角裕度的损失量。

若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在截止频率处的斜率为dec dB /40-,并不再向下转折时,可以取 8~5;若该频段斜率从dec dB /40-继续转折为dec dB /60-,甚至更负时,则补偿角应适当取大些。

注意:如果︒>60m ϕ,则用一级超前校正不能达到要求的*γ指标。

(4)根据所确定的最大超前相角m ϕ,求出相应的a 值,即m ma ϕϕsin 1sin 1-+= (2)(5)选定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在a lg 10-处作水平线,与)(0ωL 相交于A '点,交点频率设为A 'ω。

取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为{}*,max c A c ωωω'= (3)(6)确定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在选好的c ω处作垂直线,与)(0ωL 交于A 点;确定A 点关于dB 0线的镜像点B ,过点B 作dec dB /20+直线,与dB 0线交于C 点,对应频率为C ω;在CB 延长线上定D 点, 使Cc c D ωωωω=,在D 点将曲线改平,则对应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1C CDsG s s ωω+=+ (4)(7)验算写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C G s G s G s =验算是否满足设计条件***h h c c ≥≥≥,,γγωω若不满足,返回(3),适当增加相角补偿量,重新设计直到达到要求。

习题课超前校正

习题课超前校正

取h 6来考虑.
(3)由 未 校 正 系 统 的 开 环 频率 响 应Bode 图 查 出, 或 根 据
G 0 (j c ) -900 - arctg(0.00 1 c ) - arctg(0.1 c )
计算出:
G 0 (j c ) G 0 (j165) 1860

G 0 (j c ) 1860 及要求的 450 带入公式
进入Nyquist 图的第二象限,所以校正系统的幅值裕度K g
以及g rad/s。
1000 - 0.101 0.1562( - 0.0001 3 ) j(1 0.0015 2 ) (-0.101 2 ) ( 0.00001 3 )2
令 Im G(j) 0则有 - 0.0015 2 -1 0 此方程无解,这说明校正系统的开环频率响应特性 G(j)不可能
1)

0.0192s 1 0.00192s 1
校正系统的Bode图以及串联超前校正环节的相频特性,
如图。
从20lg G(j )的中频区特性看到,校正系统的剪切频率


c








选定
为165rad/s
.


G( j c ) G( j165)
900 arctg0.001 165 arctg0.1 165
系统应具有 1。又由于响应r(t) R1t时,ess () 0.001R1
可以根据
ess ()
R1 K
确定校正系统的开环增益K 应满足: K

R1 ess ()
100( 0 S -1)

自动控制理论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自动控制理论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Im
Gc(s)=
1+aTs 1+Ts

dφ(ω) dω
=0

ωm=
1 Ta
=
1 T
·aT1
0
φm 1ω=0 α+1
2
ω=∞
α Re
两个转折频率的几何中点。
最大超前相角:
sinφm=1+(a(a––11)/)2/2
=
a–1 a+1
φm=sin-1
a–1 a+1
滞后校正部分:
(1+ T1S) (1+αT1S)
超前校正部分:
(1+ T2S)
(1+
T2 α
S)
L(ω)/dB
1
1
0 α T1
T1
-20dB/dec
φ(ω)
0

T2
T2
ω
+20dB/dec
ω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2) 有源滞后—超前
R2
校正装置 传递函数为:
ur R1
GGcc(式(ss))中==K:(K1(cc1(+(1+1aK+T+TTcT01=S1S1S)SR)()()12(1R(+1+1+1+RT+TaT33T2S2S2S)S))) T1=
a=
1+sinφm 1–sinφm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2)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
R2 C
R3
Gc(s)=
R3[1+(R1+R2)Cs] R1(1+R2C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1 s2
17
(4) 校正前后系统的根轨迹图
s1 s2
18
6.4
滞后校正装置参数的确定
19
1.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具有迟后相位特性(即相频特性()小于 零)的校正装置叫滞后校正装置,又称之为积 分校正装置。 无源滞后网络的电路图:
R1
1 bTs Gc ( s ) 1 Ts
2
1. 增加极点的影响 在开环系统中增加极点,可以使根轨迹向 右方移动,从而降低了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增 加系统响应的调节时间。下图清楚地显示了在 单极点系统中增加极点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
(a)单极点系统的 根轨迹图
(b)增加一个极点后 的根轨迹图
(c)增加二个极点后 的根轨迹图
3
2. 增加零点的影响 在开环系统中增加零点,可以使根轨迹向 左方移动,从而增加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减 小系统响应的调节时间。实际上,增加零点 相当于对系统增加微分控制,在系统中引入 超前量,加快瞬态响应。所引入的零点越靠 近虚轴,根轨迹向左方移动得越显著。
串联超前校正参数的确定
1
6.3.2 串联超前校正—— 应用根轨迹法进行校正
根轨迹法是一种直观的图解方法,它显示 了当系统某一参数(通常为增益)从零变化到 无穷大时,如何根据开环极点和零点的位置确 定全部闭环极点位置。 从根轨迹图可以看出,只调整增益往往 不能获得所希望的性能。事实上,在某些情 况下,对于所有的增益,系统可能都是不稳 定的。因此,必须改造系统的根轨迹,使其 满足性能指标。
R2
R (s)
C (s)
C
R1 b 1 R1 R2
T ( R1 R2 )C
20
此校正网络的对数频率特性: 1.幅频特性小于或等于0dB。是一个低通滤波器。 2. ()小于等于零。可看作是一阶微分环节与惯
性环节的串联,但惯性环节时间常数bT大于一阶微分 环节时间常数T(分母的时间常数大于分子的时间常 数),即积分效应大于微分效应,相角表现为一种滞后 效应。
1 1 1 ( ~ ) c bT 5 10
求出T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波德图并验算性能指标是否满 足要求?
24
例 设单位反馈系统传递函数为 G0 (s)=
K s(0.2s 1)(0.5s 1)
要求设计一串联校正环节,使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为: Kv=20s-1,相交裕量不小于35o,增益裕量不低于10dB。 解: (1)根据期望性能指标确定开环增益K,及未校正系统 的性能指标。
b 0.058
(5) 确定滞后装置的参数T
1 1 '' bT ( ~ )c 5 10
1 1 '' c bT 5
T 74.320
27
L( dB)
校正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0 ( s)Gc ( s) =
-20dB/dec
60
20 (4.3s 1) s(0.2s 1)(0.5s 1) (74.32s 1)
K*
15
c 680

640

由三角函数有:
| zc | sin sin | s1 zc |
sin(c ) | pc | sin | s1 pc |
由根轨迹的幅值条件有:
(s zc ) K * (s zc ) | G0 ( s)Gc ( s) |= | | 1 s( s 14)( s 5) ( s pc ) M (s pc )
pc 1 1 zc , pc , T T zc
校正后系统的闭环极点为s1和s1 ,则满足相角条件:
c ( s1 zi ) (s pi ) 1800
i i
m 1
n 1
则校正网络可以产生的超前角为:
c 1800
7
例 设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解: 根据期望动态性能指标确定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 (1)

s% e
ts 4.5
1 2
100% 20%
n
0.9
0.45
n 10.16
s1,2 n jn 1 2 4.57 j 9.1 闭环主导极点:
需要补偿的超前角为:
c (116.70 87.30 440 ) 1800 680
K Kv = lim sG0 (s)= lim s = 20 s 0 s 0 s (0.2 s 1)(0.5s 1)Leabharlann 即 K = 20h 12dB
则校正前系统的性能指标为:
30.60
可见系统不稳定,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
25
L( dB)
60 -20dB/dec 40
20 -40dB/dec
其中
pc 1 1 zc , pc , T T zc
6
校正前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 ( s ) =
K * ( s zi )
i 1
m
(s p )
i 1 i
n
超前校正装置为:
其中
( s zc ) 1 Ts Gc (s)= 1 Ts ( s pc )
22
应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网络的步骤如下:
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根据所确定的开环增益K,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波德图 ,计算未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γ、增益裕度h。 根据要求的相位裕量值 ,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开环 截止频率 c ,此时原系统的相角为
(" ) 180 " c
10
为了使zc/pc最大,可按下述方法制图: 从s1点作平行于实轴的射线 s1A,然后作角As10的角平 分线s1B,最后作s1 pc和s1 zc,它们和s1B的夹角为/2。 得到: zc 2.9
pc 5.9
K * (s 2.9) 则: G(s) s(s 2)(s 5.4)
(3)根据相角,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
(c ) 900 arctan 0.2c arctan 0.5c 133
c'' 1.16rad / s
(4)根据校正后的开环截至频率,确定滞后装置的参数b
Lo (c'' ) Lc (c'' ) 20lg b
13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
s1 pc zc s2 校正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s zc ) K* G0 (s)Gc (s) = s(s 14)(s 5) (s pc )
14
校正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s zc ) K* G0 (s)Gc (s) = s(s 14)(s 5) (s pc )
4
5
4. 基于根轨迹校正的一般步骤 (1) 做出原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原系统的性 能,确定校正的形式。 (2) 根据对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确定 闭环系统希望主导极点的位置。 (3) 选取适当的校正方法,进行系统校正。 (4) 检验校正后系统是否符合性能指标要求。
超前校正装置为:
( s zc ) 1 Ts Gc (s)= 1 Ts ( s pc )
K* G0 (s)= s( s 2)
要求设计一串联校正环节,使校正后系统的超调量 s <30%,调节时间ts<2,开环比例系数K>5。
解: 根据期望动态性能指标确定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 (1)

s% e
1 2
100% 30%
为使s <30%,并留有余地(以确保在其它极点的作用下 性能指标仍能得到满足),选阻尼比0.5 。
| zc | | pc |
超前校正装置
K * (s zc ) G( s) s(s 2)(s pc )
为了使希望主导极点位于根轨迹上,根据相角条件应有:
G(s1 ) (s1 zc ) s1 (s1 2) (s1 pc ) (2k 1)
从图中得到: s 1200 (s1 2) 900 1 取 k 1 得到: (s z ) (s p ) 300 1 c 1 c
ε是用于补偿滞后校正网络在校正后系统开环截止频率 处的相角滞后量。通常取ε=5°~12°。 确定滞后网络参数b。
L0 (c) 20lg b
求出b
在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处原系统的幅值与校 正装置的幅值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23
确定滞后网络参数T。 取滞后校正网络的第二个转折频率为
K * ( s1 2.9) | 1 由模值条件 : | s1 (s1 2)(s1 5.4)
(3) 检验静态指标
K * 18.7
K * *2.9 K 5.02 2*5.4
因此满足静态性能指标
11
12
K* 例 设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G0 (s)= s( s 14)( s 5) 要求设计一串联校正环节,使校正后系统的超调量 s <20%,调节时间ts<0.9,开环比例系数K>10。
cos

600
ts
4
n
2
n 4
闭环主导极点: s1,2 n jn 1 2 2 j 2 3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
8
A
s1
pc
zc
p2 -2

p1 0
B s2
9
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s zc ) 1 Ts Gc ( s) ( s pc ) 1 Ts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0
1=1 /T
-20lgb
-20dB/dec
c 2=1 /bT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