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微电子工艺(第二章)氧化

合集下载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之氧化.ppt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之氧化.ppt
湿氧氧化的氧化剂是通过高纯水的氧气,高纯水一般被加热到 95℃左右。通过高纯水的氧气携带一定水蒸气,所以湿氧氧化的氧化 剂既含有氧,又含有水汽。
因此,SiO2的生长速率介于干氧和水汽氧化之间,与氧气流量、 水汽的含量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水汽含量很少, SiO2的生长速率和质量就越接近于干氧氧化 的情况,反之,就越接近水汽氧化情况。
~500
扩散
1960s至1970s中期
场区氧化层及硅的局部 氧化物(LOCOS)
3000-5000
隔离
1960s至1990s
衬垫层(pad)
100~200
避免氮化物的强应 力在Si中诱发缺陷
1960s至今
牺牲层(sacrificial) <1000 消除Si表面缺陷
1970s至今
栅氧化层(gate)
近邻的一个非桥键O形成桥键O ,因此SiO2网络 强度增加。
2、网络改变者 存在于SiO2网络间隙的杂质为网络改变者。
一般以离子形式存在,离子半径较大,替代硅的可能性很小。例如Na、 K、Pb、Ba等都是网络改变者。
网络改变者往往以氧化物形式进入SiO2中。进入网络之后便离化,并 把氧离子交给SiO2网络。
2.1、SiO2的结构及性质
SiO2按结构特点可以分为结晶形SiO2和无 定形SiO2。
SiO2由Si-O四面体组成。 中心是Si原子,四个顶点上是O原子,顶
角上的4个O原子正好与Si原子的4个价电 子形成共价键。
O-Si-O的键角为109.5°;Si-O的距离为 1.60Å,O-O的距离为2.27Å。
相邻的Si-O四面体是靠Si-O-Si键桥连接。
SiO2二维结构
结晶形SiO2

微电子工艺基础氧化工艺

微电子工艺基础氧化工艺
目前,新型氧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高效、环保、低毒的氧化剂,以及研究新型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和反应机制等方面。 同时,新型氧化剂的应用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实现工业化生产、如何保证生产安全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VS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温氧化工艺 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目前,高温氧 化工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提高氧 化速率、降低氧化温度、优化氧化膜 质量等方面。同时,高温氧化工艺的 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实 现节能减排、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等。
低功耗氧化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低功耗氧化工艺是一种新型的微电子工艺技术,通过降低氧 化温度和功耗,可以实现更低功耗的微电子器件。随着物联 网、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低功耗氧化工艺的应用前 景越来越广阔。
提高生活品质
微电子工艺的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如智能 手机的普及、医疗设备的数字化等。
微电子工艺的历史与发展
80%
历史回顾
微电子工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 世纪50年代,随着晶体管的发明 和集成电路的诞生,微电子工艺 逐渐成熟。
100%
技术进步
随着材料科学、制程技术、封装 测试等领域的进步,微电子工艺 不断取得突破,实现更高性能、 更低成本的集成电路。
恒温氧化和变温氧化
根据氧化温度是否变化,可以将氧化工艺分为恒温氧化和变温氧化。恒温氧化是在恒定的温度下进行,而变温氧 化则是在变化的温度下进行。
03
微电子工艺氧化工艺流程
氧化前的准备
表面清洗
去除芯片表面杂质,如有机物、金属离子等, 确保表面洁净度。
干燥
确保芯片表面无水分,以免影响氧化层的形成。
预热
目前,低功耗氧化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氧化条件、提 高氧化膜质量、降低功耗等方面。同时,低功耗氧化工艺的 应用也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例如如何实现大面积均匀氧 化、如何提高氧化膜的稳定性等。

第二章 氧化工艺ppt课件

第二章 氧化工艺ppt课件

编辑版pppt
18
➢3 热氧化机理
❖ 半导体工艺中的二氧化硅大多数是通过热生长氧化法 得到的,也就是让硅片(晶园)在高温下,与氧化剂发 生反应而生长一层SiO2膜的方法,其化学反应式如 Si(s)+O2(g) => SiO2(s)
Si(s)+2H2O(g) => SiO2(s)+2H2(g)
❖ 化学反应非常简单,但氧化机理并非如此,因为一旦在 硅表面有二氧化硅生成,它将阻挡O2原子或H2O与Si原 子直接接触,所以其后的继续氧化是O2原子或H2O通过 扩散穿过已生成的二氧化硅层,向Si一侧运动到达界面 进行反应而增厚的。那么不同的阶段阶段,氧化层厚度 (X)与时间(t)是何种关系呢?
编辑版pppt
24
D-G模型描述的氧化过程
1) 氧化剂由气相传输到二氧化硅的表面,其粒子 流密度J1(即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原子数或 分子数)为:
J1hG(CGCS)
hG—气相质量运输系数,单位cm/sec CG--气相氧化剂浓度(离硅片较远) CS—SiO2表面外侧氧化剂浓度
编辑版pppt
25
3. 介于1、2之间的,用下式计算
编辑版pppt
11
二氧化硅中杂质和缺陷示意图
氧 硅 网络形成者
氢 网络改变者
编辑版pppt
12
➢2.2 对器件的表面保护和钝化作用
SiO2层在防止硅器件被污染方面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 作用。原因是SiO2密度非常高、非常硬,因此硅表面的SiO2 层可以扮演一个污染阻挡层的角色。
另一方面, SiO2对器件的保护是源于其化学特性。因 为在制造过程中,无论工作室多么洁净,总有一些电特性活 跃的污染物最终会进入或落在硅片表面,在氧化过程中, 污染物在表面形成新的氧化层,使得污染物远离了电子活性 的硅表面。也就是说污染物被禁锢在二氧化硅膜中,从而减 小了污染物对器件的影响。

电子科大微电子工艺(第二章)氧化教材

电子科大微电子工艺(第二章)氧化教材

2.5 SiO2的质量检查
1. 氧化层表面缺陷的检查 目检和使用100倍~500倍的显微镜检查
2. 氧化层厚度及其均匀性的测量 使用观察法或利用台阶仪、膜厚仪、椭偏仪等仪器测量
3. 氧化层固定离子电荷和可动离子电荷的测量 使用C-V测试仪检测
2.5 SiO2的质量检查
观察氧化硅片,通过颜色的不同估算SiO2 层厚度:
1.氧化的化学反应及过程
干氧氧化:Si+O2 →SiO2 氧化速度慢,氧化层干燥、致密,均匀性、重复性 好,与光刻胶的粘附性好
水汽氧化:Si + H2O → SiO2 + H2 氧化速度快,氧化层疏松(因为含氢),均匀性差, 与光刻胶的粘附性差
湿氧氧化:Si + H2O +O2 → SiO2 + H2 氧气携带水汽,故既有Si与氧气反应,又有与水汽 反应,氧化速度、氧化质量介于上述两种方法之间。
热导(W/cm.k)

1.5
击穿电压(V/cm)
3 × 105
电阻率(/cm)
2.5 × 105
SiO2 2.20 ~8 3.9 1700 0.01 6 × 106 ~ 1017
2.1 引言
SiO2的化学性质: SiO2 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仅被 HF 酸腐蚀。
SiO2 +4HF SiF4 +2H2O SiF4 +2HF H2 (SiF6 )
抛物线阶段为扩散速率控制
2.2 氧化原理
B/A为线性速率系数,B为抛物线速率系数,B/A和B与温 度、氧化剂浓度、反应室压力等因素有关。
湿氧氧化速率大于干氧氧化速率 湿氧抛物线速率系数B比干氧的大 水气在二氧化硅中的扩散速度和溶解度比氧气的大
2.2 氧化原理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02_氧化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02_氧化

DSiO2 Doexp(E / kT)
∆E为杂质在SiO2中的扩散激活能,Do为表观 扩散系数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杂质在SiO2中的扩散系数(2)
杂质在SiO2中的扩散系数
B、P、As等常用杂质的扩散系数小, SiO2对这类杂 质可以起掩蔽作用
Ga、某些碱金属(Na)的扩散系数大, SiO2对这类 杂质就起不到掩蔽作用
• Na离子在SiO2中的扩散系数和迁移率都非常大 • Na离子来源非常丰富
• Na离子玷污是造成双极器件和MOS器件性能不稳定的重要 原因之一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2.2.3 掩蔽层厚度的确定(1)
有效掩蔽条件
杂质的
DSi DSiO2
SiO2有一定厚度
掺杂杂质
B、P、As 等常用杂质在SiO2中的扩散系数远小于在 硅中的扩散系数
其中:N1为每生长一个单位体积SiO2所需要氧化剂的分子个 数。在氧化膜中有2.2×1022个SiO2分子/cm3,在进行氧化时, 要获得一个SiO2分子,在干氧环境中需要一个氧分子,在水 汽环境中需要两个水分子)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热氧化生长速率(2)
微分方程(5)的解给出了SiO2的生长厚度与时间 的普遍关系式(6):
Introduction
硅易氧化
几个原子层厚,1nm左右
氧化膜化学性质稳定,绝缘性好
SiO2的存在形态
晶体:石英、水晶等 • 石英砂,主要成分为SiO2 ,为制备硅原料的核心材料 非晶体:玻璃等(热氧化方法制备的SiO2)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SiO2的作用
在MOS电路中作为MOS器件的绝缘栅介质,作 为器件的组成部分

微电子工艺基础氧化工艺

微电子工艺基础氧化工艺

杂质扩散
在氧化过程中,基底中的杂质可能会扩散到氧化层中,影响器件性能。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高纯度的基底材料、优化氧化条件以及后处理技术等手段。
抑制杂质扩散
通过优化氧化条件,如降低温度、减小压力或采用脉冲氧化技术等,可以有效抑制杂质在氧化层中的扩散。同时,后处理技术如退火处理也可以进一步降低杂质含量。
定义与特点
特点
定义
03
提高集成度
在集成电路制造中,氧化工艺是关键步骤之一,可实现高密度集成和微型化。
01
保护作用
形成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半导体材料免受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离子影响,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2
控制电子特性
通过控制氧化层的厚度和性质,可以调节半导体器件的电子特性,如电阻、电容等。
氧化工艺的重要性
微电子工艺基础氧化工艺
目录
氧化工艺概述 氧化工艺的原理与技术 氧化工艺的应用领域 氧化工艺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氧化工艺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01
氧化工艺概述
氧化工艺是一种在半导体材料表面形成保护氧化膜的过程,以保护内部结构并控制电子特性。
氧化工艺具有简单、成熟、可靠性高的优点,同时可实现大规模生产。
详细描述
VS
传感器制造中,氧化工艺用于形成敏感膜和绝缘层,提高传感器的敏感度和稳定性。
详细描述
在传感器制造过程中,氧化工艺主要用于形成二氧化硅敏感膜和绝缘层。敏感膜可以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湿度和压力等,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绝缘层则用于隔离不同材料,保证传感器的正常工作。通过优化氧化条件,可以提高敏感膜的敏感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传感器的性能。
太阳能电池制造
04
氧化工艺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氧化层质量

微电子工艺课件

微电子工艺课件

直拉法生长单晶的特点
优点:所生长单晶的直径较大成本相对较低;
通过热场调整及晶转,埚转等工艺参数的优化,可较好 控制电阻率径向均匀性。
缺点:石英坩埚内壁被熔硅侵蚀及石墨保温加热元件的影响, 易引入氧碳杂质,不易生长高电阻率单晶(含氧量通常 10-40ppm)。
二、悬浮区熔法(float-zone,FZ法)
利用分凝现象将物料局部熔化形成狭窄的熔区,并令其沿 锭长从一端缓慢地移动到另一端,重复多次(多次区熔)使杂 质被集中在尾部或头部,进而达到使中部材料被提纯。
一次区熔提纯与直拉法后的杂质浓度分布的比较(K=0.01) 单就一次提纯的效果而言,直拉法的去杂质效果好。
多次区熔提纯
硅片制备基本工艺步骤
晶体生长 整型 切片
拉晶过程
1. 熔硅 将坩埚内多晶料全部熔化 ;注意事项:熔硅时间不易长;
2. 引晶 将籽晶下降与液面接近,使籽晶预热几分钟,俗称“烤
晶”,以除去表面挥发性杂质同时可减少热冲击。当温度稳 定时,可将籽晶与熔体接触,籽晶向上拉,
控制温度使熔体在籽晶上结晶;
3. 收颈
指在引晶后略为降低温度,提高拉速,拉一段直径比籽晶 细的部分。其目的是排除接触不良引起的多晶和尽量消除籽晶 内原有位错的延伸。颈一般要长于20mm。
单晶制备
一、直拉法(CZ法)
CZ 拉晶仪 1. 熔炉 石英坩埚:盛熔融硅液; 石墨基座:支撑石英坩埚;加热坩埚; 旋转装置:顺时针转; 加热装置:RF线圈; 2. 拉晶装置 籽晶夹持器:夹持籽晶(单晶); 旋转提拉装置:逆时针; 3. 环境控制系统 气路供应系统 流量控制器 排气系统 4. 电子控制反馈系统
缺点: 单晶直径不及CZ法
掺杂分布
假设多晶硅棒上的杂质掺杂浓度为C0(质量浓度),d为硅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之氧化76页PPT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之氧化76页PPT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之氧化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西电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第二章氧化

西电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第二章氧化
式中:
时间常数,反映了初始氧化层对后继热氧化的影响(初始氧化层修正系数)。
N1(干氧:2.2×1022 /cm3;水汽:4.4×1022 /cm3 )
——初始氧化层厚度。
解上述方程得:
热氧化生长速率— 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时间的关系
两种氧化极限:
a.当氧化时间很短,即

---线性氧化规律
其中:
--线性速度常数;反应控制

---抛物线型氧化规律
其中:
---抛物型速度常数;扩散控制
b.当氧化时间很长,即
2.3.2 热氧化生长动力学
练习:
计算在120分钟内,973 ℃水汽氧化过程中生长的二氧化硅厚度,假定硅片在初始状态时已有1000Å的氧化层。
3.硅的消耗问题
问题:生长厚度为Zox的二氧化硅,估算需要消 耗多少厚度Z的硅?
2.3.1 硅的热氧化
Si
SiO2
O2
氧-硅界面
氧-SiO2界面
供应氧气至反应表面
2.3.1 硅的热氧化
2.3.1 硅的热氧化
(1)在SiO2表面上,水分子同桥键氧离子反应而形成非桥键的羟基:
这就使得SiO2网络受到很大的削弱。这时在SiO2表面上生成了硅烷醇(Si-OH)。
2.水汽氧化:高温下,硅片与高纯水蒸汽反应生成SiO2 机理- ①起始氧化:2H2O+Si SiO2+2H2↑ ②后续氧化——两种机理 一种:H2O先扩散到达Si/SiO2界面;再与Si氧化。 另一种(包括三个步骤):
2.1 SiO2的结构与性质
2.2.1 杂质在SiO2中的存在形式 按照是否含有杂质, SiO2可分为:本征二氧化硅(无杂质) 和非本征二氧化硅(有杂质)两类。而后者中的杂质又可以分 为两类:网络形成剂(者)和网络调节剂(改变者) 1.网络形成者:即替位式杂质,取代Si,如B、P、Sb等。其特 点是离子半径与Si接近。 Ⅲ族杂质元素:价电子为3,只与3个O形成共价键,剩余1 个O 变成非桥键氧,导致网络强度降低。 Ⅴ族杂质元素:价电子为5,与4个O形成共价键,多余1个 价电子与附近的非桥键氧形成桥键氧,网络强度增加。

氧化工艺课件

氧化工艺课件

掺入五 价的磷
结论:掺三价元素杂质,由于增加非桥键氧,所以强度降低; 掺五价元素杂质,由于增加桥键氧,所以增加强度。
PPT学习交流
14
2 网络改变者
在网络间隙中
掺入杂质,称 为网络改变者。
这些杂质往往 以氧化物的形 式进入杂质。
Na2O+≡Si-O-Si→ Si-O-+O--Si ≡+2Na+
由于网络中氧的增加,使得非桥键氧增加,使得网络得 强度降低。
②对于干氧氧化,水汽是该工艺中的杂质,水汽会 增加氧化速率抛。物线速率 线性速率
Si + 2H2O → SiO2 + 2H2↑ ③Na会使氧化速率增加,破坏桥键氧。
PPT学习交流
9
规则排列
无规则连接
结晶形
无定形
网络是疏 松的,不均 匀的,存在 孔洞
PPT学习交流
10
无定形与结晶形比较:
1 桥键氧与非桥键氧的连接。
2 有无规则的排列连接。无定形晶体的网络是疏松 的.不均匀的,存在孔洞.
3 硅要运动必须打破四个Si-O键,而氧只需打破两 个Si-O键。因此氧的运动比硅容易,所以硅在SiO2中的 扩散系数比氧的扩散系数小几个数量级。因此,在热氧化 法制备SiO2的过程中,是氧化剂穿过SiO2层,到达硅表面与硅反应
PPT学习交流
25
热氧化过程:
1)氧化剂从气体内部以扩散形式穿过 附面层运动到气体-SiO2界面
2)氧化剂以扩散形式穿过SiO2层,到 达SiO2-Si界面
3)氧化剂在Si表面与Si反应生成SiO2 4)反映的副产物离开界面 硅热氧化存在两种极限:
1)当氧化剂在SiO2中的扩散系数很小时, 到达SiO2-Si界面的氧化剂数量极少,这样 SiO2的生长速率由扩散速率所决定,称这种 情况为扩散控制

西电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第二章氧化3

西电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第二章氧化3

2.7 Si-SiO2界面特性
2.7 Si-SiO2界面特性
SiO2内和Si-SiO2界面处,存在四种界面电荷: ①可动离子电荷:Qm(C/cm2),正电荷,如Na+、K+; ②氧化层固定电荷:Qf(C/cm2),正电荷,如Si+、荷正 电的氧空位; ③界面陷阱电荷:Qit(C/cm2),正或负电荷,如Si的悬 挂键; ④氧化层陷阱电荷:Qot(C/cm2),正或负电荷。 界面电荷的危害:在Si表面感应出极性相反的电荷, 影响MOS器件的理想特性,造成成 品率和可靠性的下降。
2.5 热氧化的杂质再分布
2.5.2 再分布对Si表面杂质浓度的影响 影响Si表面杂质浓度的因素: ①分凝系数m ②DSiO2/DSi ③氧化速率/杂质扩散速率
1. P的再分布(m=10) CS/CB:水汽>干氧 原因:氧化速率越快,加入 分凝的杂质越多; CS/CB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2.6 薄氧化层
4. CVD和叠层氧化硅: SiO2/SiO2, SiO2/Si3N4, SiO2/HfO2 ,SiO2/Si3N4/SiO2; ①采用CVD法淀积SiO2、Si3N4、HfO2 优点:不受Si衬底缺陷影响;低温; ②叠层氧化硅 优点:缺陷密度明显减少、 Si-SiO2界面的应力接近 零 原因:各层缺陷不重合、各层之间的应力 相互补偿; 增加了薄膜的ε,提高了抗B透入能力。
Qit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①阈值电压VT漂移:ΔVT=-QitΦsurfCox ②MOS电容的C-V曲线畸变; ③漏电流增加(复合中心); ④沟道电导率减小(沟道迁移率减少)。 ⑤1/f噪声增加,电流增益下降; Qit的控制 ①晶向选择:(111)的界面态密度大于(100); ②退火工艺:低温、H2气氛;高温、惰性气体。

电子科大微电子工艺(第二章)氧化介绍

电子科大微电子工艺(第二章)氧化介绍

2.2 氧化原理
(100)硅干氧氧化速率曲线
2.2 氧化原理
(100)硅湿氧氧化速率曲线
2.2 氧化原理
(111)硅湿氧氧化速率曲线
2.2 氧化原理
高压氧化
2.2 氧化原理
氧化对硅表面杂质分布的影响:
SiO2-Si界面的杂质分凝(Dopant Segregation)现象:
— 高温过程中,杂质在两种材料中重新分布 — 氧化硅吸引受主杂质(B)、排斥施主杂质(P、 As)(二氧化硅吸硼排磷)
第二章 氧 化
典型的硅片处理流程模型
氧化主要章节内容:
§2.1 引言
§2.2 氧化原理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2.4 SiO2-Si界面及掺氯氧化
§2.5 SiO2的质量检查
§2.6 氧化设备
§2.7 快速热处理
2.1 引言

氧化是一种自然现象
铁、铜、银等金属的自然氧化 硅、硫、磷等非金属的自然氧化
2.2 氧化原理
1、氧化剂扩散穿过滞留 层到达SiO2 表面,其流 密度为F1 。 2、氧化剂扩散穿过SiO2 层到达SiO2-Si界面,流 密度为F2 。 3、氧化剂在Si 表面与Si 反应生成SiO2 ,流密度 为F3 。 氧化硅比较薄时:氧分子、水分子充足,硅原子不足:反 应速率决定氧化速率 氧化硅比较厚时:氧分子、水分子不足,硅原子充足:扩 散速度决定氧化速率

2.1 引言

硅的热氧化:通过将硅片放在高温(通常 750 ℃ ~
1100℃ )的氧气或水汽气氛下,使其表面生长一层氧化
层(SiO2)的过程 。
2.2 氧化原理
1.氧化的化学反应及过程 2.氧化的生长速率 3.影响二氧化硅生长的因素 4.常规的氧化工艺 5.先进的氧化工艺 6.氧化消耗硅

微电子工艺2

微电子工艺2

光刻 注入
刻蚀
扩散区:进行高温工艺和薄膜淀积的区域。
高温工艺包括氧化、扩散、淀积、退火以及合金。
光刻:将电路图形转移到覆盖于硅片表面的光刻胶上。
刻蚀:在硅片上无光刻胶保护的地方留下永久的图形。
即将电路图形转移到硅片表面。 刻蚀分为干法刻蚀和湿法刻蚀。前者各向异性较好。
离子注入:是亚微米工艺中最常见的掺杂方法。
Thin Films
3
Photo
Polish
4
Etch
Implant
Polysilicon deposition 2
1 Gate oxide
3 Photoresist ARC
4 Poly gate etch
n-well
p-well
p- Epitaxial layer p+ Silicon substrate
2、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
局部氧化隔离
氮氧化硅 氮化硅掩蔽层
鸟嘴区 选择性氧化
垫氧
Silicon dioxide Silicon substrate
LOCOS技术隔离存在鸟头和鸟嘴,影响平整度,且不能精确控制横 向尺寸,这在亚微米工艺中不能容忍,所以亚微米工艺中采用STI
Oxide
n-well
2 p-well 3
p- Epitaxial layer
p+ Silicon substrate
①外延层掺杂浓度低、缺陷少; ②氧化层保护表面免污染、免注入损伤、控制注入深度; ③光刻,CD检查,不合格可以返工,唯光刻可轻易返工; ④注入时胶作为掩膜,每次注入后去胶; ⑤退火作用:推进,激活杂质,修复损伤。
z高质量栅氧化层厚度20—50Å z淀积多晶硅后立即进行多晶硅掺杂 z多晶硅栅的刻蚀要求精度非常高,栅长为CD线宽,

集成电路工艺第二章:氧化PPP文档(最全版)

集成电路工艺第二章:氧化PPP文档(最全版)
• 掺氯热氧化层 1. 可动电荷(主要是Na+离子)密度: 2×1010~1×1011/cm2 2. 固定电荷密度: (1~3)×1011/cm2
• 氧化消耗硅
■ 氧化消耗硅的厚度是二氧化硅厚度的45%左右
氧化前
氧化后
• 选择性氧化:常用于硅的局部场氧化LOCOS (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
掺氯氧化工艺
• 在氧化工艺中,通常在氧化系统中通入少量的HCl 气体(浓度在3%以下)以改善SiO2的质量。其优 点:
1、氯离子进入SiO2-Si界面与正电荷中和以减少 界面处的电荷积累
2、氧化前通入氯气处理氧化系统以减少可动离子 沾污
• 不掺氯和掺氯氧化层电荷密度的对比
• 不掺氯热氧化层 1. 可动电荷(主要是Na+离子)密度: 3×1012~1×1013/cm2 2. 固定电荷密度: 1×1012/cm2
• 氢氧合成氧化工艺
• 氢氧合成产生水分子代替去离子水加热产生水分 子
➢ 氢氧合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H2 +O2 = 2H2O(氢氧合成温度≥750℃) ➢ 氢氧合成工艺中,特别注意H2与O2的流量比!
热生长SiO2 – Si 系统
• 热生长SiO2 – Si 系统中的实际电荷情况
•热生长SiO2 – Si 系统
3. 硅消耗:热生长的消耗硅,沉积的不消耗硅。
• SiO2层的质量检查
• 氧化层表面缺陷的检查 目检和使用100倍~500倍的显微镜检查
• 氧化层厚度及其均匀性的测量 利用光学干涉原理使用膜厚仪、椭偏仪等仪器测量
• 氧化层固定离子电荷和可动离子电荷的测量 使用C-V测试仪检测
• ■ 通过颜色的不同可估算SiO2 层厚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SiO2-Si界面及掺氯氧化

在实际的SiO2 – Si 系统中,存在四种电荷: 剂、器皿和各种沾污等。
1. 可动电荷: 指Na+、K+离子,来源于工艺中的化学试 2. 固定电荷:指位于SiO2 – Si 界面2nm以内的未氧化的过
剩硅离子,可采用掺氯氧化降低。 3. 界面态:指界面陷阱电荷(结构缺陷、氧化诱生缺陷、 悬挂键),可以采用氢气退火降低。 4. 陷阱电荷:由辐射产生。
4.常规的氧化工艺 ① 硅片清洗(除去硅片上的各种沾污) ② 装片进炉(手动或自动以5cm/min的速度进入850℃的 恒温区) ③ 斜坡升温(以10 ℃ /min从850℃ 升到1100℃ ) ④ 氧化(温度:1100℃恒温) 时间:t=20min干O2+60min湿O2+20min干(O2+HCl)

2.5 SiO2的质量检查
1. 氧化层表面缺陷的检查
目检和使用100倍~500倍的显微镜检查 2. 氧化层厚度及其均匀性的测量 使用观察法或利用台阶仪、膜厚仪、椭偏仪等仪器测量 3. 氧化层固定离子电荷和可动离子电荷的测量
使用C-V测试仪检测
2.5 SiO2的质量检查
观察氧化硅片,通过颜色的不同估算SiO2 层厚度:
抛物线阶段为扩散速率控制
2.2 氧化原理
B/A为线性速率系数,B为抛物线速率系数,B/A和B与温 度、氧化剂浓度、反应室压力等因素有关。 湿氧氧化速率大于干氧氧化速率
湿氧抛物线速率系数B比干氧的大 水气在二氧化硅中的扩散速度和溶解度比氧气的大
2.2 氧化原理
氧化物生长曲线
在1100℃干氧氧化生长的线性和抛物线阶段

Si的自然氧化层( SiO2 )很薄, 在40埃左右
2.1 引言

SiO2的原子结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结构:Si-O 四面体在空间规则排列。
2.1 引言
非晶体(无定形)结构:Si-O 四面体在空间无规则排列。
2.1 引言

SiO2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比重(g/cm3) 禁带宽度(eV) Si 2.23 1.12 SiO2 2.20 ~8
2.2 氧化原理
氧化过程: 反应气体流 滞留层 氧化硅

新的氧化 硅生成
氧化剂(氧分子或水分子)通过扩散到达Si02与Si界面同Si 发生反应,其过程如下: 1、氧化剂扩散穿过滞留层到达SiO2 表面。 2、氧化剂扩散穿过SiO2 层到达SiO2-Si界面。 3、氧化剂在Si 表面与Si 反应生成SiO2 。 4、反应的副产物离开界面。

不掺氯和掺氯氧化层电荷密度的对比:

不掺氯热氧化层 1). 可动电荷(主要是Na+离子)密度: 3×1012~1×1013/cm2 2). 固定电荷密度: 1×1012/cm2
掺氯热氧化层 1). 可动电荷(主要是Na+离子)密度: 2×1010~1×1011/cm2 2). 固定电荷密度: (1~3)×1011/cm2
5.先进的氧化工艺(氢氧合成氧化工艺)
水汽氧化: Si + H2O → SiO2 + H2
2.2 氧化原理
湿氧氧化:Si + H2O +O2 → SiO2+H2
2.2 氧化原理
水汽氧化:Si + H2O → SiO2 + H2 湿氧氧化:Si + H2O +O2 → SiO2+H2
氢氧合成产生水分子代替去离子水加热产生水分子 氢氧合成工艺 H2 +O2 → H2O
第二章 氧 化
典型的硅片处理流程模型
氧化主要章节内容:
§2.1 引言
§2.2 氧化原理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2.4 SiO2-Si界面及掺氯氧化
§2.5 SiO2的质量检查
§2.6 氧化设备
§2.7 快速热处理
2.1 引言

氧化是一种自然现象
铁、铜、银等金属的自然氧化 硅、硫、磷等非金属的自然氧化
2.2 氧化原理
1、氧化剂扩散穿过滞留 层到达SiO2 表面,其流 密度为F1 。 2、氧化剂扩散穿过SiO2 层到达SiO2-Si界面,流 密度为F2 。 3、氧化剂在Si 表面与Si 反应生成SiO2 ,流密度 为F3 。 氧化硅比较薄时:氧分子、水分子充足,硅原子不足:反 应速率决定氧化速率 氧化硅比较厚时:氧分子、水分子不足,硅原子充足:扩 散速度决定氧化速率
2.2 氧化原理
2.氧化的生长速率

硅片上的氧化物生长模型是由迪尔和格罗夫发展的线性 -抛物线性模型。
线性-抛物线性模型表述为:
t2ox+Atox=B(t + τ)
tox为硅片上生长的SiO2总的厚度(μm);
B为抛物线速率系数(μm2/h);
B/A为线性速率系数(μm/h);
τ为生成初始氧化层所用的时间(h)
相对介电常数
熔点(℃) 热导(W/cm.k) 击穿电压(V/cm) 电阻率(/cm)
11.7
1417 1.5 3 × 105 2.5 × 105
3.9
1700 0.01 6 × 106 ~ 1017
2.1 引言

SiO2的化学性质:
SiO2 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仅被 HF 酸腐蚀。
SiO 2 +4HF SiF4 +2H 2O SiF4 +2HF H 2 (SiF6 )
2.2 氧化原理

气体流量比很重要!
2.2 氧化原理

三种热氧化层质量对比: 氧化 水温 干氧 氧化 水汽 氧化 湿氧 氧化 100 ℃ 95 ℃ 氧化 速率 慢 最快 快 均匀性 重复性 好 差 较好 结构 致密 疏松 适中 掩蔽性 好 较差 基本 满足
2.2 氧化原理
6.氧化消耗硅
氧化消耗硅的厚度是二氧化硅厚度的45%左右
2.5 SiO2的质量检查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4. 掺杂阻挡层:作为注入或扩散掺杂杂质到硅中的掩蔽材 料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5. 垫氧层:做氮化硅与硅之间的缓冲层以减小氮化硅与硅 之间的应力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6. 注入屏蔽氧化层:用于减小注入损伤及减小沟道效应
氧化前
氧化后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1. MOS结构的电介质层
2. 限制带电载流子的场区隔离 3. 保护器件以免划伤和离子沾污 4. 掺杂过程中的注入阻挡层 5. 减小氮化硅与下层之间应力的垫氧化层
6. 减小注入损伤及沟道效应的注入屏蔽氧化层
7. 导电金属之间的层间介质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2.2 氧化原理
(100)硅干氧氧化速率曲线
2.2 氧化原理
(100)硅湿氧氧化速率曲线
2.2 氧化原理
(111)硅湿氧氧化速率曲线
2.2 氧化原理
高压氧化
2.2 氧化原理
氧化对硅表面杂质分布的影响:
SiO2-Si界面的杂质分凝(Dopant Segregation)现象:
— 高温过程中,杂质在两种材料中重新分布 — 氧化硅吸引受主杂质(B)、排斥施主杂质(P、 As)(二氧化硅吸硼排磷)
2.2 氧化原理
3.影响二氧化硅生长的因素




氧化温度 氧化时间 掺杂效应:重掺杂的硅要比轻掺杂的氧化速率快(掺 杂改变了氧化剂的扩散速率) 硅片晶向:<111>硅单晶的氧化速率比<100>稍快 (适用于线性阶段,而抛物线阶段氧化速率无差别) 反应室的压力:压力越高氧化速率越快 氧化方式:湿氧氧化比干氧氧化速度快,掺氯氧化比 不掺氯的氧化速率快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减小沟道效应
沿<110>晶向的硅晶格视图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7. 金属间的绝缘层:用作金属连线间的层间介质,起绝缘 作用(使用淀积法形成)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1.MOS结构的电介质层(栅氧化层) 2.限制带电载流子的场区隔离(场氧化层) 3.保护器件以免划伤和离子沾污(保护层/钝化层)
1. 栅氧化层:用做MOS晶体管栅和源漏衬底之间的电介质 层 注:用热氧化生长方法形成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2. 场氧化层:用做单个晶体管之间的隔离阻挡层使它们彼 此之间电气隔离。 (1) 浅槽隔离STI: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注:用CVD淀积方法形成
厚度2500-15000 Å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2) 硅局域氧化LOCOS/选择性氧化 注:使用干湿干热氧化方式形成
厚度2500-15000 Å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硅局域氧化(LOCOS: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
氧化前
氧化后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3. 保护层/钝化层:保护有源器件和硅表面免受后续工艺 的影响
2.5 SiO2的质量检查
纯硅片
表面生长有二氧化硅膜的硅片
2.5 SiO2的质量检查
台阶仪:
- 需要刻蚀掉部分薄膜才能测量 - 竖直方向台阶测量非常精确
2.5 SiO2的质量检查
膜厚仪(光学干涉法):
入射光(λ) 出射光
氧化硅

k ,k为整数,为波长,n为氧化硅折射率 2n
TOX
4.掺杂过程中的注入阻挡层(掺杂阻挡层)
5.减小氮化硅与下层之间应力的垫氧化层(垫氧层)
6.减小注入损伤及沟道效应的注入屏蔽氧化层(注入屏蔽
氧化层) 7.导电金属之间的层间介质(金属间的绝缘层)
2.3 SiO2在集成电路中的用途

氧化层应用的典型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