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周而不比》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之八《周而不比》
![《论语》选读之八《周而不比》](https://img.taocdn.com/s3/m/f67167dc76eeaeaad1f3309e.png)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 仁矣。” 【注释】 (1)以:为。 (2)由:经由,经历。 (3)安:习惯兴趣。 (4)廋:音sōu,隐藏、隐瞒。 (5)党:类。
探究思考三:如何观察一个人是否可交?
• 【读解一】观其言,听其行。 •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 别人(“不患人 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所 以,圣人有一套了解别人的方法,这 就是他观察 人的三个要点:既要看现实表现,也要查一查履 历档案, 即便不用查三代,那起码也要看一看他 本人是否有“前科”啊!同 时,还要观察他的兴 趣爱好所在,是安于平淡还是热中于追名逐利 呢?”如此等等。有了这三个方面的考查,谁还 能隐瞒什么 呢?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 人废言。”
• 【读解】
•
因为“有言者不必有德。” (《宪问》)话说得好的人不 一定品德高尚,所以要听其言 而观其行,不能够只听他说得 好便以为一 切都好,轻易地去 推举他。另一方面,一个人虽 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只要 他说的话有道理就应当采纳接 受,而不应该以 “狗嘴里吐不 出象牙”来断然否定。
围绕“交友”这一话题,每人 写几条思想火花。
你 我 共 勉
1. 朋友就像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2. 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些东西是无法选择 的。但朋友是可以选择的。 3. 好的朋友会提升人生的境界。 4.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板 书
周 而 不 比 交友准则 察 择 处 友 友 友
交友作用
• 【读解三】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
• 观过知仁,实际上也就是从一个人所犯的 过错中识别人。这种方法蕴含着从反 面看问题 的辩证思想,说它有“一分为二”的观点也无 不可。因为,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但过错 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过错 是“十恶不赦”的, 有的过错却有种种复杂的原因,比如说动机没 错,但结果造成错误。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 作细致的观察、分 析,找出他之所以犯错误的 原因,从他的过错中进一步认识他的 品质,发 现他的优点和长处。 《后汉书· 吴祐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 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 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 做错了,便拿着 衣服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不仅没有 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 父亲。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
《周而不比》高考复习最全资料(可编辑修改word版)
![《周而不比》高考复习最全资料(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6e8044fab069dc502201bb.png)
瑞安二中《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六:周而不比一、复习目标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理解儒家的人际交往观。
(3)探究“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
二、课文梳理1.孔子的“交友”观:君子周而不比章(2.14)——反对以利和,主张以义和君子矜而不争章(15.22)——反对结党私营,主张合群团结2.孔子的“择友”观:“择友”目的君子以文会友章(12.2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择友”标准:益者三友章(16.4)——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
“择友”方法:正面:视其所以章(2.10)——视以,观由,察安人之过也章(4.7)——观过知仁反面:群居终日章(15.17)——反对言不及义,好行小慧3.孔子的“处友”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章(15.15)——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章(14.34)——明确立场,以直报怨君子不以言举人章(15.23)——人、言并举,事实求是事君数章(4.26)——保持距离忠告而善道之章(12.23)——遵循适度原则4.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培养合宜的“择友”观,践行恰当的“处友”观,就能保持长久的人格魅力,受人敬仰。
晏平仲善与人交章(5.17)三、重要思想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是“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以惟利是图。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交往尽度: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计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高考语文《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周而不比》
![高考语文《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周而不比》](https://img.taocdn.com/s3/m/2f40da2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a.png)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周而不比》周而不比——正当的交往原则[内涵解读]1.周而不比(《〈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2题)周而不比是“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与众人和谐相处,团结一致但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唯利是图。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
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交往尺度: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
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
“以直报怨”是较高的一种境界。
[相关成语]1.周而不比: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群而不党: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3.观过知仁:通过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4.言不及义: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或事情。
指不说正经话,尽说些无聊的话。
5.好行小惠:喜欢卖弄小聪明。
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惠,同“慧”,聪明。
6.直谅多闻: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见识广博。
7.以德报怨:用恩惠报答怨恨。
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他好处。
8.以直报怨:用公正报答怨恨。
9.以德报德:拿恩惠来报答恩惠。
指把恩惠施予对己有恩的人。
10.以人废言: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11.善与人交:善于跟别人结交朋友。
12.以文会友:通过诗文、学术活动来聚会或结交朋友。
[论语摘译]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论语选读-《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
![论语选读-《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712586a960590c69fc37612.png)
2021年浙江高考国学经典复习:《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2.14)【注释】①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这里“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
“周而不比”的意思可与下章“群而不党”互参。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匀结而不团结【2】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参考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
”【4】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人焉廋③哉?人焉廋哉?(2.10)【注释】①以:为。
②由:经由,经历。
③廋(sōu):隐藏。
【参考译文】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5】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
观过,斯知仁矣。
”(4.7)【注释】①党:类。
【参考译文】孔子说:“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
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具有仁德了。
”【6】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参考译文】孔子说:“一帮人整天待在一起,说话不涉及道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难以有所成啊!”【7】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①,友善柔②,友便佞③,损矣。
”(16.4)【注释】①便辟( pián bì):谄(chǎn)媚逢迎。
②善柔:假装和善。
③便佞( pián nìng):巧言山辩。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閉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周而不比》教学资料课件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周而不比》教学资料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5f82a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f.png)
教学方法单一
过于依赖讲授法,未能充分利 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 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度低
课堂互动较少,部分学生未能 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导致 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评价不足
未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 评价和反馈,影响学生的学习
加强对论语的背景和深层含义的讲解,帮助 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而不比》的注释
“周”
“比”
指普遍性,即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 做到公正、不偏不倚。
指狭隘的偏见或偏爱,即小人处理人际关 系时容易受到个人好恶、利益等因素的影 响,表现出偏见或偏爱。
“君子”
指道德高尚的人。
“小人”
指道德低下的人。
03
《周而不比》的解读与理 解
塑造道德品质
《周而不比》所强调的忠信、正直等品质,对于培养人的 道德观念和人格修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成为有 道德、有品质的人。
促进社会和谐
《周而不比》所倡导的公正、公平、诚信等价值观,有助 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 任。
02
《周而不比》的原文与注 释
《周而不比》的原文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成书过程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等多人共同整理而成。
02
《周而不比》在《论语》中的位置
《周而不比》是《论语·为政篇》中的一篇,是孔子对于如何与人相处
的教导,强调与人交往要忠信,但不要偏私。
03
历史上的解读与影响
《周而不比》在历史上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视为儒家道德伦理的重要篇章之一。
语文《〈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知识点整理
![语文《〈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d9616a3bceb19e8b8f6ba60.png)
第八课“周而不比”知识点整理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君子矜.而不争()人焉廋.哉()友便辟..()()友便佞.()事君数.()忠告而善道.之()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忠告而善道之: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友.直,友.谅,友.多闻:活用方式解释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以2、事视其所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以.德报怨事.君数,斯辱矣君子不以.言举人3、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何以报德:,译:六、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君子周.而不比.2、君子矜.而不争3、观其所由.4、察其所安.5、人焉廋.哉6、观过,斯.知文矣7、好行.小慧8、友谅.9、友便辟....10、友善柔11、友偏佞..厚而薄责.于人..12、躬自13、事君数.,斯辱.矣14、朋友数,斯疏.矣15、忠告而善道.之16、君子以文会.友七、默写自测1、,小人比而不周。
2、君子以文会友,。
3、君子不以言举人,。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益矣。
,友善柔,,损矣。
八、能力提升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③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④,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苏教版 周而不比PPT课件2
![苏教版 周而不比PPT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1d3758c4ba0d4a7303763a0e.png)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 之。”
讨论:
如果是你与别人交往,要怎样做才能 使别人对你“久而敬之”呢?
首先必须真诚不虚伪。 其次懂得保持分寸。 更重要的是不因时间流逝、形式变化而改变心意。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 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 党。”
3、好的朋友会提升人生的境界。
4、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作业:
1、写一篇《周而不比》的读后感。 要求:1、字数300左右。 2、联系实际(自身的或历 史的)有感而发。不要面面俱到, 就一两点谈谈。 2、围绕“交友”这一话题,每人 拟5条思想火花。(两题任选一题 做)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矜而不争:
其一、君子能够保持风度,随意不与人争 执。 其二、君子为人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 会去无谓的争强好胜。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 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和而不同”既可以看作是个人修养的目标, 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集体,乃至整个社会追 求的目标。
好好说出忠告,尽你的一份责 任。 ——这就是好朋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 哉?”
知人——从他人的行为,经历,习惯兴趣 去考察一个人。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明确: 文:泛指文章。
儒家认为要以学习“诗”、“书”、 “礼”、“乐”等,钻研文章学问作为结交 朋友的手段。要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 结交朋友的目的。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难矣哉。”
苏科版高中语文《论语》选读2016高二《周而不比》ppt36张
![苏科版高中语文《论语》选读2016高二《周而不比》ppt36张](https://img.taocdn.com/s3/m/916e8471a45177232f60a25b.png)
比:《说文解字》:“比,密也。” 引申为亲近、齐同、并列、相连相接等义项。
比而不周(亲密,这里指不正当的勾结) 比肩而立(并列) 鳞次栉比(排列) 比及(及,等到)
与:《说文解字》:“与,党与也” 本义指朋党,引申为盟国、友邦、随从、亲近、允许、 支持、同类、等待、交往、给予等义项。 又作介词(与名词构成介词结构)、连词(连接名词、 代词及句子,表示并列)。 又同“欤”,作句末疑问语气词。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与1,介词,和、跟; 与2,语气词,读“yú”) 岁不我与 yǔ ( 等待)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和……相处,读“yù” )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参与,读“yù”)
道:《说文解字》:“所行道也。” 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路程、行程、取道、经过、种类 门类、方位、方法、技艺、宇宙万物本原、事理、 规律、政治主张与体系、好的政治措施和主张、道 德道义、讲述、知道、实施实行、疏通引导等义项。
<文言练习>四、解释下列词语。
党:《说文解字》:“党,不鲜也。” 但这本义不通用,用其后起之义,即古代地方户籍 编制单位,五百家为一“党”。引申为“亲属”、 同类朋辈、等类、偏私偏袒及政党等义项。
群而不党(结党、结为帮派) 各于其党(类、类别) 党同伐异(偏袒) 乡党(乡里,家乡) 党派(政党)
4、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检查预习:字词落实
1.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团结,勾结 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庄重,名作动、合群,名作动、结党
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类别 4.观过,斯智仁矣。连词,就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责备 形容词做动词、远离 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推举选拔 7.忠告而善道之 通“导”、 劝导
《周而不比》知识点整理11
![《周而不比》知识点整理11](https://img.taocdn.com/s3/m/217267588e9951e79b89272a.png)
高二语文《周而不比》早读资料聚沙成塔1.音形兼字矜jīn 廋sōu 便辟pián bì便佞nìng 事君数shuò善道dǎo好hào人恶wù人渗漉shèn lù修葺qì垣yuán墙栏楯shǔn 偃yǎn仰啸xiào歌斑驳bó迨dài 异爨cuàn 东犬西吠fèi 栖qī老妪yù奴婢bì先妣bǐ汝姊zǐ呱gū呱而泣阖hé门顷qǐng之象笏hù长号háo 扃牖jiōng yǒu 自禁jīn 瞻zhān顾凭几jī2.熟语快记周而不比: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言不及义:原指说话不涉及道义,现指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以德报怨:用恩惠去报答怨恨。
以直报怨: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
以人废言:因发言人的地位低下等原因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
一、课文评析:2.14 15.22 4.3 讲述选择朋友的标准,分别是:坚守道义、讲原则、明辨是非。
2.10 4.7 讲述在选择朋友的方法即察友,要考察朋友的行为、经历、兴趣习惯以及朋友曾经犯的过错,因为通过一个人所犯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德之心。
16.4 讲述选择朋友的标准即选择正直的而非谄媚的,选择诚信的而非伪善的,选择博学多闻的而非夸夸其谈的。
15.15 14.34 4.26 12.23 讲述与朋友相处的方法即厚责己,薄责人、勿数、注意尺度。
12.24 讲述交友的根本目的即以友辅仁。
二、儒家的交往观1.儒家的交友观是怎样的?选择朋友看重的是正直和诚信,与人为善,好恶分明,实事求是,诚实交往,适中交往(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理解孔子的“交往观”。
在与人交往的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周而不比”知识点整理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君子矜.而不争()人焉廋.哉()友便辟..()()友便佞.()事君数.()忠告而善道.之()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忠告而善道之: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友.直,友.谅,友.多闻:活用方式解释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以2、事视其所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以.德报怨事.君数,斯辱矣君子不以.言举人3、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何以报德:,译:六、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君子周.而不比.2、君子矜.而不争3、观其所由.4、察其所安.5、人焉廋.哉6、观过,斯.知文矣7、好行.小慧8、友谅.9、友便辟....10、友善柔11、友偏佞..厚而薄责.于人..12、躬自13、事君数.,斯辱.矣14、朋友数,斯疏.矣15、忠告而善道.之16、君子以文会.友七、默写自测1、,小人比而不周。
2、君子以文会友,。
3、君子不以言举人,。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益矣。
,友善柔,,损矣。
八、能力提升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③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④,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 (选自《礼记》)[注释]①蜡(zhà)宾:古代君主年终祭祀叫蜡;宾:陪祭者②谋闭:谋,奸诈之心;闭,闭塞。
③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④田里:田,指阡陌;里,指闾里。
“田里”此处指田里制度。
1、填空。
《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汉代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所谓“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2、给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guàn )②男有分.,女有归(fèn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④矜.寡狐独废疾者(guān)3①“矜”通“鳏”②“与”通“举”③“知”通“智”4、下列文言句式相同的两句是( AC )A、君子何叹?B、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C、丘未之逮也。
D、众以为殃。
5、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只填序号)。
(A、名词活用作动词B、形容词活用作名词C、形容词活用作动词D、使动用法E、意动用法)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 ) ②不能子.其子( A )③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D )④以贤.勇知( E ) ⑤以著.其义.( C )6、找出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 D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人们)厌恶把财物扔在地上,但也不必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厌恶不将力气从自己身上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了自己。
B[译文]因此,奸诈之心和盗窃反乱的事都不会发生。
C[译文](人们)都爱护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的儿子,财货和力量都是为自己;天子诸侯以世代相传为礼。
D[译文]用(礼)来著明他们应做的事,用礼来考察他们的忠诚,显著有过错,就用刑罚加以惩治,用(礼)来指示人民要有常规。
[注释]①本节选自《礼运》。
《礼运》全篇主要记载了古代社会政治风俗的演变,社会历史的进化,礼的起源、内容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内容,表达了儒家社会历史观和对礼的看法。
②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
③观(guà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
(4)喟(kuì)然:感叹的样子。
(5)大道:指太平盛世的社会准则。
(6)三代;指夏朝、南朝和周朝。
英:英明君主。
(7)逮:赶上。
(8)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年幼无父的人。
独:年老无子的人。
废疾:肢体残废的人。
(9)分(fèn) :职分。
(10)归:女子出嫁。
(11)谋:指阴谋诡计。
(12)外户:住宅外面的门。
(13)隐:消逝。
(14)大人:这里指国君。
世:父亲传位给儿子。
及:哥哥传位给弟弟。
(15)郭:外城。
沟池:护城河。
(16)笃:淳厚。
(17)田里:田地与住宅。
(18)贤:尊重。
(19)功:成就功业。
(20)用是:因此。
(21)兵:这里指战争。
(22) 选:指杰出的人物。
(23)著:彰显。
义:指合理的事情。
(24)考:成就。
(25) 刑:典范。
让:礼让。
(26)埶(shì):同“势”,指职务。
去:斥退。
【译文】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
祭记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
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
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帅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
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社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
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
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
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
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
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
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
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
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读解】咱们传统的圣人孔老夫子是个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总能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长叹生不逢时,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并竭力用实际行动去身体力行。
可惜的是,我们的历史,从来没有向我们描绘孔老夫子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钟情浪漫的理想的形象,而我们所关注的,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激情的,恰恰是这个方面,而不是他老人家板着冷峻的面孔向我们说着之乎也者。
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感悟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
我们完全不必十分认真地以为孔老夫子心向往之的“大同”世界是历史的真实,勿宁把它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
我们也不必信以为真地以为孔子描述的夏商周小康社会真的就是那种模样,似可把它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体悟。
但是,这当中展现了一种理想境界同现实存在的鲜明对比,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
核心是为公和为私,天真淳朴和阴险奸诈的强烈反差。
在这种对比和反差当中,孔老夫子还没有浪漫到完全不顾现实的地步:尽管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同”社会,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札崩乐坏,却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会虽然黑暗.毕竟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亮之处。
实际上,社会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则。
生不逢时固然可叹,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真实处境,人们只能在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环境中进行选择。
再大而言之,从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权世袭的私有制的转变,既是一种必然,也是难以用好与坏的简单标准来评价的。
人作为群居的社会动物,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恐怕最要紧的还是要有一种公平合理的规则来制约人们的言行。
这是从整个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来说的。
而从个人的角度说,风习则是重要的。
人心是淳朴还是险恶,人伦关手是和睦还是疏远,人们为公还是为私,对个人的生存状态影响重大,不可不加关注.理想固然不可没有,但在现实面前,是不可奉行“驼鸟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