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件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36张PPT)

气压带和风带(36张PPT)

交通出行
01
航空运输
气压带和风带对飞机航行的时间和路线有直接影响。航空公司需要了解
这些因素,以制定安全、高效的飞行计划。
02
海上运输
在海上,风是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了解风带的特点对于船舶航行和货物
运输至关重要。
03
公路和铁路运输
在长途运输中,天气条件(如风暴)可能会影响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和
安全性。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活动有助于预测这些天气事件并采取相应
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减少灾害对人类 生命财产的损失。
指导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保护生态 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气象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其研究成 果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的预防措施。
06
未来研究与展望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数据获取的局限性
目前的气象观测站分布不均,导致某些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数据 缺失或不足,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模型预测的精度
现有的气象模型在预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和变化方面仍存在一定 的误差,需要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准确性。
对非线性过程的理解不足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变化涉及到复杂的非线性过程,目前的研究 对其理解仍不够深入。
未来研究方向
1 2 3
增强观测能力
通过建设更多的气象观测站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 提高对气压带和风带的观测精度和覆盖范围。
改进模型预测
研发更精确的气象模型,提高对气压带和风带变 化的预测能力,为气候变化研究和灾害预警提供 更可靠的依据。

地理必修Ⅰ人教新课标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件(12张)

地理必修Ⅰ人教新课标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件(12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1-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目标导航
重难聚焦
典例透析
1.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及意义。 2.识记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分布。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3-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目标导航
重难聚焦
典例透析
知识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季节移动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则极地与赤道 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北半球的热力环流分布情况如右图所示。
-4-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地球自转使其偏 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大气在气压梯度力和地 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 会形成全球性三圈环流, 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
-12-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目标导航
重难聚焦
典例透析
(3)关于②③带的正确叙述是( ) A.受②影响,终年多雨 B.受②影响,终年干冷 C.受③影响,终年干燥 D.受③影响,终年温和多雨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②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位置偏向 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第(2)题,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 气候炎热干燥。第(3)题,③为西风带,受其控制的地区,气候温和多 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多晴朗干燥天气。 答案:(1)B (2)A (3)D Nhomakorabea-13-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4-
目标导航
重难聚焦
典例透析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16张PPT)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16张PPT)
带、风带〔风向〕
[小组合作]
观察气压带和风带 的分布图,发现气压带 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例如:数量、分布、盛行风 的风向……〕

个南
气北
压 带
对 称 、
和相
六间
个 风
分 布

[问题探究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冬至日 春分日、秋分日 夏至日
北纬90°
66°34′
23°26′ 0° 23°26′
冷(高压)
〔低压〕
[问题探究2] 三圈环流的形成
考虑:上下纬之间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
[小组合作]
〔以北半球为例〕 讨论低纬环流圈 的形成: ①赤道上空的风 为什么不能一直流 向极地上空? ②副热带高气压 带是如何形成的? ③低纬度近地面 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请画〔粘贴〕出南半球气压 是什么风向?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秋分日-冬至日
60° 66.5ºN 30°
23.5ºN
0° 0º 30° 23.5ºS 60°
移 动 规 律
90° 极地高冬压至日带-春分日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冬至日-春分日
60° 66.5ºN 30° 23.5ºN
B.乙地位于300N附近 D.②是冷性气流
图2为“某日南半球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 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 带,完成3-4题。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
请画〔粘贴〕出南半球气压带、风带〔风向〕
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发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讨论低纬环流圈的形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4.图中的①和③分别是指( )
A.极地东风带、东北信风带 B.西风带、东南信风带 C.西风带、东北信风带 D.东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 解析 第3题,从图中的风向可知,此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4 题,根据风向可判断①为西南风,故为西风带;③为东北风,故为东北
信风带。
答案
探究
当堂检测
5.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 正确的是( )
探究
当堂检测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a为东南信风带,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为西风 带,d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2题,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 附近相遇抬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下 沉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答案
探究
当堂检测
下图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图中的②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副极地高气压带
3.绘制全球气压带、风 而死去,只好抛入大海给鱼吃。人们因此
带分布示意图
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
4.说出气压带、风带的 古怪的名字——“马纬度”。
移动规律及形成的相应 你知道为什么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
气候类型
经常无风吗?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 的平均状态。 (2)形成: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大气不断地运 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3)意义: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
极地东风带(2个)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地高气压带之间
西风带(2个)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件
暖、湿 冷、干
冷、干 暖、湿 热、干 热、湿
热、干 暖、湿 冷、干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一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低副 极 地 低高压 带 低
七月
高 副 热 带 高 低压 带

亚洲 大陆
太平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 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北美 大陆
大西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旳一 种主要原因,但不是惟一旳原因。
一种地方气候旳形成是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等原因综合影响旳成果。
课件起源: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一备课组 资料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网
气压带和风带旳形成
大气环流
(全球性旳有规律旳大气运动)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个 气 压 带 和

个 风 带
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90°N 60°N
30°N

规律:伴随太阳直射点旳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旳影响
冷、干 暖、湿 凉、干 凉、干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课件11:2.2.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课件11:2.2.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3°26´S
夏至日
二分日
66°34´S
冬至日
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 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 动; ●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北 移,冬季南移
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先后到达巴哈 马群岛、古巴、海 地、多米尼加、特 立尼达等岛。考察 了中美洲洪都拉斯 到达连湾2000多千 米的海岸线;认识 了巴拿马地峡。
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
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C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90°S 60°S 30°S
A
B
0° 30°N 60°N 90°N
4.(1)该图表示北半球__冬_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 况,判断的理由是:
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分布
风向
性质
中纬度 盛行西风带
高纬度 极低东风带
北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小结: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① 气压带形成原因: 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
高压带);
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
极地低压带)
② 风向: “北撇南捺指向低压”
③天气状况:
低气压:气流上升、多阴雨 高气压:气流下沉、晴朗少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课时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先后到达巴哈 马群岛、古巴、海 地、多米尼加、特 立尼达等岛。考察 了中美洲洪都拉斯 到达连湾2000多千 米的海岸线;认识 了巴拿马地峡。
发现和利用了 大西洋低纬度吹东 风,较高纬度吹西 风的风向变化。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64张PPT)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64张PPT)

气候类 型
分布
气候特点及成因
地区
亚热带
季风气 南北纬
候和季 风性湿
25°~ 35°大 陆东岸
润气候
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炎热 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 响温暖少雨
我国秦岭以南, 北美大陆,南美 大陆和澳大利亚 大陆东南部等地
地中海 气候
南北纬 30°~ 40°大 陆西岸
南北美30°-40° 北半球,夏季受副高控 之间的大陆西岸。 制炎热干旱,冬季受西 澳大利亚大陆和 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非洲大陆西南角
等地。
气候 类型 温带 季风 气候
温带 大陆 性气 候
分 布 气候特点及成因
地区
主要分 布于亚 洲大陆 东部
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炎热 我国华北、东北,
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 俄罗斯远东地区,
响寒冷干燥。
日本朝鲜半岛。
大致在 南北纬 40° ~ 60°之 间的大 陆内部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干旱少雨。冬季寒冷, 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 很大。
热带季风气候 观察各月降水≥
热带草原气候 200mm的月份
≧3个月 < 3个月
热带沙漠气候 各月降水量均较少
当0℃≤t≤15℃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各月降水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地中海气候 量不均匀 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温带海洋气候 各月降水量较均匀
当t<0℃时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观察月降水量 ≥ l00mm的月份
一、气压带和风带
重点知识: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 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大气运动 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大气环流的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 期平均状态。
(3)全球性大气环流的作用:它促进了高低 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 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 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目的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掌握 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地理 学习打下基础。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气压带
指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所形成的气压高低不同的区域,如赤道低气压带、副热 带高气压带等。
风带
指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所盛行的风向不同的区域,如信风带、西风带等。
课件内容与结构
降水季节性变化
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降水也会发生 季节性变化,如热带草原气候的干湿季转换、地 中海气候的冬雨夏干等。
气候类型季节性变化
在某些地区,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导致气候类型也发生季节性变化,如季风气候区 的夏季风和冬季风转换。
季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农业生产
交通运输
人类根据季节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如播种、收割等,以适应气候变化和保证 农作物生长。
季节变化对交通运输也有一定影响,如冬 季雪灾、夏季洪水等自然灾害会影响交通 运输的安全和畅通。
能源利用
旅游业
人类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能源利用方式, 如夏季利用太阳能、冬季利用地热能等可 再生能源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季节变化对旅游业也有一定影响,不同季节 的景观和气候条件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前来 旅游观光。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汇报人:XX 20XX-02-03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 •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 •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 • 气压带和风带的实际应用
01
引言
课件背景与目的
背景
随着地理学的发展,对气压带和 风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在全 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中扮演着重要 角色。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课件

点。
02
极地高气压带
由于空气下沉,温度较低,因此该地区多为极地气候,具有寒冷特点。
03
西风带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运动的空气,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
形成西风,带来较暖和的气候。因此,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温度较为温
和。
对季风气候的影响
季风的形成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压和风向出现季 节性变化,从而形成季风气候。
在地球表面由气压差异引起的空 气流动,表现为风向和风速的规 律分布。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
由于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 度地区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分布不均 ,进而形成气压带。
地球公转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地区之间 的大气流动,包括热力环流和动力环 流,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变化产 生重要影响。
随季节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影响,气 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会随季节变化
而移动。
受太阳辐射影响
太阳辐射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 间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地转偏向力导致风向发生改变,从 而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
0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由于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 大量降水。因此,赤道附近的热
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深入研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中,各种物理过程的作用机 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变化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研究气压带和风带的长期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对全球气候 变化的影响。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精华.pptx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精华.pptx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块状分布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 阿留申低压 高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带状分布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第25页/共36页
2. 季风环流
①概念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 改变的现象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成因:
(主要原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 移动
第26页/共36页
3.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风向 冬季:西北风 夏季:东南风
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气候类 型
温带季
亚热带季
风气候 风气候
气候特 点
冬寒冷干燥 夏炎热多雨
冬温和少雨 夏炎热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第12页/共36页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第13页/共36页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小结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 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低压
30.N
(指向极地高空)
气压梯度力
低压90˚N高空
高纬环流 高压
60˚N 高空
高压 90˚N
30.N的热气流 低压 第6页/共36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a风带大致位于0°—30°,结合风向右偏,可知为北半球东北信风带;b气压带位于30°附 近,可知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2)结合风向判断
先判断南北半球和高低气压,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高 压气流向外,如甲、丙;低压气流向内,如乙。再结合具体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 的名称,如甲中气压带为北半球高气压带,上方风带盛行西南风,下方风带盛行东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和风向图,①—⑥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下 面两题。
(1)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有 (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2)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
解析 (1)①②④⑥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③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 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的;⑤是南 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 偏转形成的。(2)甲处原为副极地低气压带,1月由于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乙处原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1月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丙处原为副热带高气压带,7月升温 快,形成低压中心;丁处原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现在依然为高压中心。D符合题意。 答案 (1)C (2)D
() 2.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 ) 3.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 ( ) 提示:北半球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南半球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西北风。 4.赤道低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 ) 提示:赤道低气压带是赤道地区终年气温较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是 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 提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在北半球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而在南半 球则是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ppt课件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ppt课件
C气流暖而轻,D气流冷而重。冷暖气流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 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 (3)A处是__副___极__地__低____气压带,它是__动__力___因素形成的。
4.图中的①和③分别是指( ) A.极地东风带、东北信风带 B.西风带、东南信风带 C.西风带、东北信风带 D.西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处是__东___北__信___风带,它是__低__纬___度___环流的组成部分。 (2)C所处的风带,吹___西__北___风,气流来自__副___热__带__高___气压带。为什么C 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


低气压
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地面
30 °
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
30

°
盛行西风
30°N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受
60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
极地东风 °
赤道 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爬升
极锋
90°

极地高气压带

温度取决于纬度:
低纬炎热,中纬温暖,高纬寒冷
60°N 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冷 30°N 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 赤道低 )气压带 ( 低 )气压 受热膨胀(上升)
近地面
高空

高纬 中纬 低纬
气压带、风带的变式图
S
N
90°
60°
30°

30°
60°
90°
气压带、风带的变式图 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 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地高面低冷纬热之
高压
低压
间热不量均差异
大气的垂直运动
低压
地面 受热
高压
冷却
水平气压差异 热 力 环 流 空气水平运动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单圈冷 极地高压带
请思考:
(1)赤道近地面的温度和 气压? (2)极地近地面的温度和 气压? (3)这两个气压带的形状? (4)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产 生的原因?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三圈环流 ①判断下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 (2)变式图
②读图判断南北半球并说明判断依据:
前言问题:麦哲伦环球航行 3分钟
1、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 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2、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 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3、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 时十分艰难?
(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移动幅度约为5°-10°,具有滞后性。
课堂练习
判断以下各图图示季节分别是?
0° 30° 60° 90°S
表示空气垂直运动的空气柱
60°N 30°N
小结
作业:①智库3.1 ②预习3.2
极地高气压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三圈环流 (3)变式图 读图分析:
1.在相应位置标出0°、30、60°和90°。 2.甲乙丙分别是什么环流? 3.①②③的风向分别是什么?
甲: 低纬环流 乙: 中纬环流 丙: 高纬环流

1


2
30°

3
60°
1 东北风/东南风 2 西南风/西北风
90° 3 东北风/东南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6
【参考答案】 (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向南半球发生位移,说 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应该在南半球,对于北半球来说,此时是冬季 (2)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性质暖而轻,D气流性质冷而重。 (3)西南风 东北风 西北风 东南风
2020/6/6
谢谢大家!
2020/6/6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课时)
气压梯度 力
60.N
高压
30.N
极地来的冷气流
低压
(指向极地高空)
气压梯度力
低压90˚N高空
高纬环流 高压
60˚N 高空
高压 90˚N
2020/6/6
30.N的热气流低压
60.N
小结:
1、北半球低纬环流处于(0.——30.N之间)
2、气压带和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
2020/6/6
受地转偏向力 的作用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020/6/6
----低纬环流
低纬环流
3 24
1
2020/6/6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东北信风带
2020/6/6
高纬环流
10
5
中纬环流 9 8 6 7 3
低纬环流 2 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三圈环流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答案】 D
2020/6/6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季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2)C气流来自________(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 爬升? (3)A、B、C、D的风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6/6
小结:
1、北半球中纬环流处于(30.——60.N之间)
气压带和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
2、北半球高纬环流处于(60.N——90.N之间)
气压带和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
2020/6/6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1)低纬环流:在赤道及其两侧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 A.__赤__道__低__气_压__带_ ,并在 30°N 附近堆积下沉形成 C._副__热__带__高_ _气__压__带__。A 与 C 之间近地面形成 B东.__北__信_风__。
2020/6/6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2020/6/6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小结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 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2020/6/6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C 向高纬度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 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__南___风,称为 D.盛行西风;它与 G __极__地__高__压__带__向低纬流动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__东__北_风,
即 F极地东风气流相遇之后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了 E.___副_ 极地 _低__气_2_0压2_0_/带6_/6__。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020/6/6
1.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1)题。 (1)图中气压带代表(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2020/6/6
【解析】 图中气流向两侧流,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风带位置 及风向左偏可知,该气压带、风带位于南半球,其中风带1为东南信风 带,风带2为西风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2020/6/6
2020/6/6
思考
P33: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 ,结果在赤道与极地间是否存在热力
环流?
2020/6/6
1.只考虑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低压
北极

高压

高压 赤道 低压

低压 赤道 高压
2020/6/6
高压

南极
低压
2、影响因素: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解析】 第(1)题,图上各风带的位置向南发生位移,说明此时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是冬季。第(2)题,C气流来自30°附近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性质暖而轻;D气流来自极地,性质冷而重,两者 相遇,C爬升到D之上,并产生大量降水。第(3)题,A是北半球的西风 带,为西南风;B是北半球的信风带,为东北风;C是南半球的西风带 ,为西北风;D是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为东南风。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2020/6/6
低纬环流
(指向极地高空)
低压
30˚N高空
高压
赤道 高空
高压 30˚N
气压梯度力
赤道
低压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2020/6/6
低压
30.N高空
60.N高空 中纬环流 高压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 改变的现象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成因:
2020/6/6
(主要原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 移动
2020/6/6
小结
北 半
1.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
气 压
成因 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
心 2. 季风
性质差异
环流
分布及特点
2020/6/6
结论2
赤道温度高,极地温度低 地表均一,且地球自转。
2020/6/6
结论1
赤道温度高,极地温度低
单圈环流
想一想:
现实中,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是否存在?
2020/6/6
复习:



高 B 冷却
低 A受 热
高 C 冷却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020/6/6
2020/6/6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020/6/6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和极 地高压的成因有 何不同? 副极地低压和赤 道低压的成因有 何不同?
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 热力作用形成的。 副极地低压与副热带高压是动力作用形成的。
2020/6/6
二.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60°
30° 0° 30°
2020/6/6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
冰岛 低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2020/6/6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 高压
2020/6/6亚Biblioteka 尔高 压2020/6/6
2. 季风环流
①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