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整理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e74064ff00bed5b9f31dbf.png)
森林病理学复习资料南林林业大学黄龄教授第一章1. 植物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的因素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局部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收到显著影响甚至死亡。
2.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侵染所引起,有侵染性分为真菌病害、原核生物(细菌)病害、线虫病害、病毒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植物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其他生物如螨类、藻类引起的病害。
3. 非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子所致,无传染性。
4. 病害发生的三角关系病害的发生需要病原体、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的共同作用。
5. 症状概念: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出不正常特征。
由真菌引起的树木病害症状不仅是树木本身的病变特征;而且包括病原物在树木病组织上产生的繁殖器官或其他组织,这些器官或组织成为病症。
种类:病状: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病征: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脓状物、粒状物第二章一、病害诊断概念:方法:1、根据症状2、根据病原物3、人工诱发实验—科赫法则其证明一种微生物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是最科学的病害诊断方法A.将病害植物组织上经常出现的微生物分离..出来,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B.将培养基进一步纯.化.得到纯菌种。
C.将纯菌种接种..到健康寄生物植物体内并给予适宜发病条件,使其发病。
观察是否表现为原病害相同症状。
D.从接种发病组织上再分离...出这种微生物。
4、病害治疗诊断第三章病原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真菌、细菌、病毒、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其他(螨类、藻类)一、真菌特点:具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异养生物;一般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方式产生孢子,延续种群,其典型营养体为丝状分支结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营养结构:菌丝体。
原生质团、单细胞、假菌丝、两型菌丝营养体的变态结构:(1)附着胞(2)附着枝(3)吸器(4)假根(5)菌环和菌网繁殖方法和策略: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准性繁殖(形成异核体,形成杂合二倍体,形有丝分裂交换与单倍体化)同宗配合:有些真菌单个菌株自身的雌雄器官结合就能完成有性生殖。
林木病理学名词解释
![林木病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b894c711711cc7931b716a2.png)
1、林木病害:林木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病态),甚至死亡,引起经济损失的现象。
举列说明:松材线虫病苗木茎腐病2、病害三角: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林木,病原和环境三方面,呈三角关系,称病害三角。
3、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林木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
4、致病因子=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5、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林木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林木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6、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光照,土壤,大气,肥料,农药等。
7、林木病害的症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内部症状:显微镜下观察;外部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
8、坏死(necrosis):发病植物组织和细胞受破坏而死亡。
9、斑点(spot):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
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一。
包括角斑,轮斑,环斑,条斑等。
如玉米大、小斑病、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等。
10、枯死:芽、叶、花局部或大部分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等。
11、穿孔和落叶落花落果: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发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12、疮痂(scab):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发病组织上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隆起,病部较浅。
13、溃疡(canker):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
如柑桔溃疡病等。
14、软腐:若胞壁中间层光受到破坏,出现细胞离析,后发生细胞消解,则称为软腐(soft rot)。
15、幼苗根或茎腐烂后,直立死亡的称为立枯(wilt)。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74c5f84db307e87101f696e9.png)
第1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一、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中,由于遭受病原物的侵害或外界环境条件的不适宜而产生的不正常现象。
如林木生长不良,林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甚至林木死亡等。
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二、林木病害的三个要素1、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直接原因。
(1)侵染性病原:以林木为营养来源的寄生(生)物。
包括菌物、病毒、细菌、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藻类和螨类等。
✓又称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由侵染性病原引起的病害都有传染性,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生长的各种环境因素。
✓主要为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大气因素的不适宜。
✓非侵染性病原不具传染性,故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常为侵染性病害的诱因。
2、寄主:病原物寄生(侵染)的对象。
✓对侵染病害而言,称为寄主。
✓对非侵染性病害而言,称为感病植株。
3、环境条件:病原与寄主共同生存的空间。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是病害发生发展的基础。
✓可人为改变环境,使环境有利于目标树种,而不利于病原物的活动,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三、感病林木的病理变化生理上组织解剖上外部形态上四、林木病害的症状1、何谓症状?◆症状:即指外部形态上所表现的异常特征。
◆病症(病征):指病原物在林木体表表现的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特征,如真菌病中产生于病部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2、症状的类型:(1)变色(褪绿):指叶绿素的形成不正常而导致的病部的色泽不正常。
✓多出现在叶部,也可出现在果实上。
✓常见的有:褪绿、白化、黄化、紫化、花叶。
(黄化,李黄化病)(紫化,杉苗和松苗紫化病)(花叶,桃花叶病)(花叶,杨树、苹果花叶病)(花叶,黄杨“花叶病”)(花叶,洒金榕“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或组织出现死亡。
✓可出现在干、枝条、叶和果实上。
(斑点、核桃叶斑病)(斑点、枇杷圆斑病)(斑点、杨树褐斑病)(斑点、梨树黑斑病)桃细菌性叶斑病(溃疡、苹果干腐病)(溃疡)(溃疡和腐烂)(腐烂、苹果腐烂病)(3)畸形:寄主细胞或组织受刺激或受抑制而生长过度或不足,引起的各种怪异的形状,如产生丛生、变形(肿大、皱缩)、肿瘤等现象。
林木病理
![林木病理](https://img.taocdn.com/s3/m/21d874d05022aaea998f0f71.png)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1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1882年出版的《树病学》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林木病理学教科书,被认为是林木病理学诞生的标志。
2 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机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作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寄主病原诱因生产活动。
林木损伤:是由瞬间发生的机械作用所致,受害林木在外部形态表现受伤之前在生理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病理程序的伤害。
3 病害三角: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林木,病原和环境三方面,呈三角关系,称病害三角。
4 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
5 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致病因子=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6 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光照,土壤,大气,肥料,农药等。
7 病植物的病理变化:生理病变是基础。
组织病变是过程,形态病变是结果。
8 病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生物。
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最直接因素称为病原。
9 侵染性病原:植物侵染性病原中的寄生性微生物。
包括菌物、病毒、细菌、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食物、线虫。
非侵染性病原:除了生物以外的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包括营养条件不适宜、土壤水分失调、温度不适宜、有毒物质10 寄生(parasitism):一方生活在另一方上,并获取其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病原物寄生在植物上。
寄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11 组织病变性质:促进性组织病变、抑制性组织病变、分解性组织病变、组织补偿反应12 林木病害的症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04a68d550e2524de5187e61.png)
一、名词解释1.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除生物体以外的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侵染性病原:指以植物为趋势对象的生物,多为寄生物,主要包括菌物,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螨类等。
4.病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以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5.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6.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7.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病症的总称。
8.腐生:是指从无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的生活方式。
9.寄生:是指从有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
10.共生:指植物与微生物形成共生体,二者均可从中得益的关系。
11.菌物:是具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型,能产生孢子的生物。
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
12.营养体:菌物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部分。
13.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菌丝体指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团。
14.菌丝组织:有些菌物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态,交织成各种形状的特殊结构,如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等,对菌物的繁殖,对于环境的抗性有重要作用。
15.菌物繁殖体:菌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菌物繁殖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种,孢子是菌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菌物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
16.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7.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进行繁殖的一种方式。
18.菌物的生活史:是指菌物熊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也可叫做菌物的发育循环。
19.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93b774b33687e21af45a984.png)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题型(包括昆虫学和病理学):名词解释20%;判断题10%;选择题20%;简答题30%;论述题20% 考试时间:2011年12月27日(10:00-12:00)考试地点:田103名词解释:1.病状和病征:①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称为病状。
②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
2.损伤(林木损伤):是由瞬间发生的机械作用所致,受害林木在外部形态表现受伤之前在生理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病理程序。
3.(真菌)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
4.吸器:植物专性寄生菌菌丝在寄主间隙延伸穿过细胞壁,在寄主细胞内发育成吸器,吸收营养。
(形状不同)5.带毒现象:受到侵染而不表现症状的植株,称为带毒者。
(没找到,这是近似答案)P666.系统侵染:病原物自侵入点能通过寄主植物的维管束系统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为系统侵染。
P927.寄生性:寄生物自活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8.侵染程序(病程):通过轻微伤口侵入。
潜育期较长。
菌体通过韧皮部组织先向下,再向上,增殖到一定浓度时表现症状。
9.初侵染和再侵染:①初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后,病原物从其越冬(少数情况下是越夏)的场所散发出来,引起的第一轮侵染(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病原物的越冬场所)。
②再侵染:初侵染完成后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进行的其他各次侵染(再侵染的来源是当年已发病的植株。
再侵染的有无,因病原物的种类而异;发生的次数与潜育期的长短有关)。
10.病害流行:某种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间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称为病害流行。
11.隐症现象:有些植物在病毒侵染表现症状后,因温度等环境条件变化而出现症状消失的现象,称为隐症。
P6612.局部侵染:大多数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限于侵入点附近,范围的大小因不同病害而有差异,但总是有一定的限制,这种现象称为局部侵染。
P9213.子囊壳:子囊果球形或瓶状,顶端有固定的孔口,子囊为单层壁,称为子囊壳。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b08126ff5335a8102d22035.png)
林木病理学复习林技0901班1、林木病害:林木对外界的环境变动和其他生物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环境变动或刺激超出其适应范围时林木的正常生理活动便受到干扰破坏使其细胞和组织机能失调,表现出组织和形态的有害变化,对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2、林木病害发病原因(1)病原: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植物发病的因素。
分类:非生物病原:环境中不利于林木正常生长的物理化学因素引起非侵染性病害。
生物病原:以林木为取食对象的寄生生物。
引起的病害具传染性,因此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2)寄主:受侵染的植物对寄生生物而言。
(3)环境因素:林木所接触到的温度、湿度、气候、大气等一切外界因素。
(4)人为因素3、症状类型:变色、坏死或腐烂、枯萎、畸形、具有典型病症(霉粉、蕈(xùn)菌、菌核、菌索)4、林木病害发生的基本特征:有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病程)。
植物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植物的正常生理机能失调,而后出现组织形态和外部形态的各种不正常表现,从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
病害的基本特征与损伤概念的区别:损伤是外界对植物突然间造成的伤害。
如砍伤、啃伤、风折等。
5、症状:林木生病后外部形态所表现的不正常的特征。
它有两部分组成,即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的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病状:林木生病后自身外部形态上产生的病变特征。
病症:病原物在寄主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肉眼可见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结构。
6、非侵染性病害定义: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环境中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疾病。
病原:(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温度不适、恶劣气候、大气与土壤水分、土壤湿度的不适宜)(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肥料元素供应不适;大气与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林业栽培技术措施不当。
林木病理学试题及答案
![林木病理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57598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2.png)
林木病理学试题及答案1. 病原菌的分类与特征病原菌是引起林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不同类型的病原菌及其特征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病原菌可分为真菌、细菌和病毒三大类。
真菌是引起林木疾病最主要的病原菌。
它们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生物体,能够通过孢子传播疾病。
真菌病原菌一般可分为侵入性真菌和寄生性真菌。
侵入性真菌通过侵入寄主的组织,引起组织腐烂或坏死,并利用寄主的养分进行繁殖。
寄生性真菌则通过寄生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通过释放特殊的酶、毒素或利用寄主的养分进行繁殖。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一般通过伤口、气孔或感染其他昆虫进行传播。
细菌病害一般表现为细菌在寄主体内大量繁殖,引起寄主的组织腐烂或坏死。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的微生物。
它们通过侵入寄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利用寄主细胞的生理代谢和养分进行繁殖。
病毒病害表现为寄主组织发生变形、颜色改变、生长受限等症状。
2. 林木病害的防治方法针对不同的林木病害,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进行病害防治。
例如,引入对特定害虫有天敌关系的昆虫进行生物控制;利用拮抗菌对抗致病真菌。
(2)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来减少病害发生。
例如,对一些寄生性虫害,可以通过机械阻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3)遗传防治:利用遗传改良手段培育抗病品种,增强林木的抗病性。
通过选择对特定病害具有抗性的亲本进行杂交、选择等方法,培育出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
(4)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进行病害防治。
化学农药具有快速、高效的防治效果,但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使用时需要慎重,并遵循相关规定。
3. 林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疾病的科学,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相关病害的鉴定与研究。
(1)病害观察法:通过对病害患树的外部形态、组织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与严重程度。
树木病理学林木病理学
![树木病理学林木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5aeb11c9dd36a32d72758138.png)
1.叶部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落叶、头年被害枝条、被病菌污染的冬芽、昆虫等媒介、转主寄主。
2.叶果病害的流行条件:一般纯林比混交林发病重。
郁闭度大的比小的重。
多雨高湿度有利于病菌孢子的传播、萌发、侵入。
林木生长衰弱也常诱发和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①营造混交林,避免大面积集中连片,结合营林措施,改善林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②消除病落叶,减少侵染来源③药剂防治,在病菌孢子飞散侵染期间喷洒杀菌剂或释放杀菌烟剂④植物检疫⑤选育抗病品种。
3.松针褐斑病的判别:①针叶:症状在老叶上;感病针叶上有三段斑;针叶会在未成熟前脱落②单株松树树体:感病部位在基部,由树冠下部向上部发展,不危害嫩梢和枝干③主要在春夏季有典型症状,5-6月为发病盛期。
4.松针褐斑病与红斑病比较,相同点:①树冠下部开始感病②黑色的子实体突破表皮③分生孢子在形状和大小上类似。
不同点:①红斑病发病初期,病斑中心渐成褐色,随病斑扩大而渐成为红至红褐色,病斑上常流脂。
褐斑病病叶上最初产生退色的小斑点,草黄或淡褐色,后为褐色,并稍扩大,有时汇合成褐色的段斑②红斑病多发生于叶端,针叶基部呈绿色。
褐斑病在病叶上常表现出三段斑③红斑病分生孢子为无色透明的。
褐斑病的则为有色的④分生孢子最佳发育温度,红斑病<褐斑病⑤潜育期,红斑病>褐斑病。
5.桃缩叶病的防治:①在早春桃树萌芽前喷洒3-5°的石硫合剂或6%的多硫化钡,可有效地抑制其发生②在花瓣露红时,代森锌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万单位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喷施③落叶后,3%的硫酸铜喷雾一次,可减少流行与发生。
6.油茶叶肿病发病规律:①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②早春发病,发病时间段,1年1次,无再侵染,山区发病推迟至4月,季节性强③危害的程度与品种有关,一般大叶大果油茶发病重,小叶小果油茶发病轻④孢子萌发、侵入、发病的3个条件:a.水分,湿度,达80%以上;b.温度在12-18℃;c.叶龄,嫩叶易受侵染⑤通风不良、阳光不足处易发病⑥树冠中下部发病较严重。
林木病理学重点内容
![林木病理学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eef762358fb770bf78a55ac.png)
林木病理学重点内容名词概念:林木病害;病理程序;病原,诱因;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感病植物,寄主;病害三角,病原四面体;症状,病状,病征;病原生物的种类;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及其特点;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及其特点;病状类型,病征类型;植物病害的症状变化及稳定性指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非生物性病原主要有哪些?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如何?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哪些?如何对非侵染性病害进行诊断?名词:真菌,菌丝体,吸器,菌组织,子实体,真菌的有性生殖,准性生殖,生活史,子囊果,担子果,菌组织类型;无性繁殖的孢子类型;有性生殖的孢子类型;真菌繁殖在病害发生和扩展上的意义;真菌5个亚门的主要特征;子囊果的类型;半知菌的产孢结构。
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染色反应为阳性还是阴性?何谓喷菌现象?细菌的致病变种的概念;如何根据症状对细菌病害进行诊断?由植原体引起的典型病害有哪些?病毒的多分体现象与多分体病毒;何谓病毒的传播和移动,病毒的传播媒介有哪些?病毒的内含体;口针;线虫的生活史;外寄生,内寄生;植物线虫对寄主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寄生性植物;全寄生,半寄生;名词概念:毒素,活养寄生物,半活养寄生物,死养寄生物,寄生性,致病性,致病因素;毒素;病原物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抗病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抗病、避病和耐病;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有哪些?概念:侵染过程,病害(侵染)循环;接触期,侵入期,潜预期,发病期;局部侵染,系统侵染;潜伏侵染;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初侵染,再侵染;多循环病害,单循环病害;病害流行,病害预测;侵染过程的四个阶段;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病害循环的三个问题;病害循环与病程、病菌的生活史的关系;病害流行的条件;病害预测的依据。
何谓林木病害的综合治理,都有哪些措施;我国的植保方针;林木病害综合管理的措施;植物检疫;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保护剂,治疗剂;化学防治的优缺点;生物防治(狭义)及其机制;林木栽培防病都有哪些措施;如何对植物病原真菌病害进行镜检?病原真菌在植物表面形成的小黑点可能是真菌的什么结构?下列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根癌病,黄栌白粉病,林木根朽病,毛白杨锈病;下列病害的病原及发展规律:泡桐炭疽病,柿角斑病,松枯梢病;下列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松材线虫枯萎病;泡桐丛枝病;杨树溃疡病。
林木病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林木病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da1a5bd0d233d4b04e6927.png)
一、名词解释(病害)林木病理学:就是研究林木病害发生现象,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以及发展规律与防治方法得一门学科。
林木病害:山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得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与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得局部或整体得异常变化,植物生长发育明显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导致经济损失或环境破坏。
土壤寄居菌:就是指在土壤中病残体上存活期较长,但就是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得微生物。
(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与细菌)土壤可居菌:对土壤得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得微生物。
(腐霉属、丝核菌属与一些引起萎焉得镰抱菌属)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得所有生活物质得寄生方式。
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得寄生关系主要就是水分得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专性寄生:只能从活得寄主细胞与组织中获得所需要得营养物质,寄生能力强。
转主寄生: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得寄主植物上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得,称为侵染循环:就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再度发病得过程。
生理小种:病原物得种内、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存在着对寄主植物得不同品种致病力不同得类群。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得病害,乂称传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得病害。
共生现象:即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得互利关系。
子实体:菌物在繁殖过程中形成得产砲结构,无论就是有性繁殖还就是无性繁殖,结构简单还就是复杂统称为子实体。
担子果:担子菌得担子着生在高度组织化得子实体内。
植物检疫:根据国家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与处理。
旨在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或扩散得一种植物保护措施。
二、填空题1、(松材线虫)检疫对象。
2、(月季白粉病)在温室比在露地更易发生。
3、苗木立枯病得病原菌(腐霉菌)、(丝核菌)、(镰刀菌)。
4、施用农药杀菌剂防止(月季绿瓣病)无效。
5、(苗木白绢病)病原菌常菌核越冬。
6、用草兰氏染色细菌,阳性反应细菌呈(蓝紫色)。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472e7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1.png)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侵染性病害2、病原3、病毒4、非侵染性病害5、病原菌6、子实体7、病症8、病害流行9、病状10、植物保卫素11、侵染过程12、复循环病害13、特异性毒素14、活养寄生物15、积年流行病二、判断改错1、林木炭疽病有潜伏侵染的特点,这实际上是一种隐症现象。
( )2、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配合使用能增强防病效果。
()3、郁金香碎锦病侵害叶片及花冠,在我国尚未发现该病的发生。
()4、松材线虫枯萎病的发生与松褐天牛的为害无关。
()5、香石竹枯萎病与唐菖蒲干腐病都是由半知菌中的镰孢菌属的真菌引起。
()6、根结线虫为雌雄异形。
()7、病毒可引起林木花变绿。
()8、植原体与病毒属非细胞形态的分子生物。
()9、半知菌为不典型生活史。
()10、由真菌引起的所有林木病害都是侵染性病害。
()11、锈菌为活养寄生物( )12、溃疡病是坏死和增生型组织病变的综合结果()三、单项选择1、()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产生的结构。
A、分生孢子B、闭囊壳C、卵孢子D、担子孢子2、下列病原中,()是寄生性种子植物。
A、线虫B、螨类C、植原体D、菟丝子3、某些林木感病后,植物体内的生长激素类物质常常失调,引发植物产生( )症状。
A、腐朽B、腐烂C、坏死D、畸形4、白粉病病原的分类地位为().A、接合菌亚门B、鞭毛菌亚门C、担子菌亚门D子囊菌亚门5、根癌病由( )引起.A、真菌B、细菌C、病毒D、类菌原体6、松材线虫枯萎病主要由()传播。
A、气流B、雨水C、松褐天牛D、流水7、( )引起的病害不具传染性。
A、真菌B、病毒C、线虫D、低温。
8、治病先治虫是指( ).A、白粉病B、煤污病 C.、立枯病D、炭疽病9、桃缩叶病由( )引起.A、镰刀菌B、丝核菌C、外子囊菌D、外担子菌10、病害侵染过程的(),最适宜施用内吸剂。
A、接触期B、侵入期C、潜育期D、发病期11、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都是( ).A.球状B.螺旋状C. 杆状D.多细胞12、( )对四环素敏感.A.植原体B. 病毒C.真菌D.线虫13、病原物的寄生性的实质是一种( )关系.A.致病B.抗生C. 共生D.营养14、植物感病后体内产生了植物保卫素,这是植物的一种( )作用.A.致病B.耐病C. 抗病D.避病.15、波尔多液的有效成份是( ).A.硫酸铜B.生石灰C. 碱式硫酸铜D.多硫化钙.16、( )应治病要治虫.A白粉病B膏药病 C. 炭疽病D.立枯病17、环剥树皮是指防治( )采取的有效措施.A.立枯病B.竹丛枝病C.泡桐丛枝病D.炭疽病18、桑寄生害主要由( )传播.A.昆虫B.鸟类C.人为D风19、细菌侵染林木主要以()侵入植物休内。
林木病理复习指南
![林木病理复习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045d3593c1ec5da50e2705a.png)
《林木病理学》复习指南一、名词解释(24分)如:症状:林木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
病状、子实体、根状菌索、子座、侵染循环、寄生种子植物、生物防治、林木病害综合治理、单主寄生现象、转主寄生现象等二、填空题(10分)如:1、真菌有性孢子有: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2、真菌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粉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
3、最新制定的国内林木病害的检疫对象有:松树疱锈病、松材线虫病、杨树病毒花叶病、猕猴桃溃疡病、冠瘿病、草坪草褐斑病、落叶松枯梢病4、病原物侵染寄主的致病机制:机械穿透、营养物质掠夺和化学致病作用等。
5、侵染循环包括3个环节是:病原物的越冬、病原物的传播、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6、菌丝变异:吸器、附着孢、假根;7、菌丝体的变异:子座、菌核、菌索、菌膜8、真菌门下分为5个亚门,分别为:鞭毛菌亚门、半知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9、苗木猝倒病病状主要有:种芽腐烂、茎叶腐烂、猝倒型、立枯型;10、锈菌生活史三大现象:转主寄生现象、单主寄生现象、多型现象三、选择题(6题共6分)如:1、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素;B:半纤维素;C:几丁质;D:果胶质2、松材线虫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A:昆虫;B:人为活动;C:风力;D:线虫3、对四环素敏感的病原为:A:病毒;B:植原体;C:细菌;D、真菌4、下列哪种病害是检疫性病害?A:松瘤锈病;B:松疱锈病;C:松针褐斑病;D:松针锈病5、在发病季节,影响病菌侵入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B:湿度;C:风;D:光照6、造成植物徒长和倒伏、贪青迟熟,抗病性下降,是由于()过量A、N,B、P,C、K,D、Mg7、()是细胞体内细胞质浓缩的产物,抗逆性极强,是食品和实验室培养基的主要消毒目的A、荚膜,B、芽孢,C、原生质体,D、细胞膜四、判断改错题:(10分)如:1、有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病害就一定会发生。
林木病理学重点修订版2012年4月20日
![林木病理学重点修订版2012年4月20日](https://img.taocdn.com/s3/m/a3866237b90d6c85ec3ac698.png)
花叶病类
坏死:病部组织局部或大片死亡。
斑点 (spot):叶片、果实或种子局部坏死。如松苗叶枯病、松针锈病和杨黑斑病等。
腐烂 (rot):组织受病菌的酶和毒素的作用,果胶质和细胞壁被分解,细胞被破坏,使组织解
体。 如板栗疫
病和苹果树腐烂病等。
溃疡 (canker):果实或枝干皮层受害后,形成凹陷病斑,周围常开裂,并有愈伤组织产生。
3
无性繁殖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产生多次,形成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发展作用 很大。
有性繁殖在整个生活史中通常仅出现一次。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孢子多半是在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 后才产生的,有助于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梨桧锈病为例: 性孢子和锈孢子:4-6 月,梨树叶片; 锈孢子:成熟后侵染桧柏; 冬孢子:第二年 3 -4 月在桧柏上产生; 担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梨树的叶片、叶柄
菌落(Colony):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 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
假菌丝:酵母菌芽殖产生的芽孢子相互连接呈链状,与菌丝相似。
2. 菌丝的变态:真菌的菌丝体为了适应某些特殊功能,产生特殊的变态类型。
吸器 (haustorium): 专性寄生真菌的菌丝长出的吸收营养的小突起。
附着胞 (appressorium):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
亡。
C 温度不适宜 :高温引起日灼伤 低温引起霜害或冻害
D 毒物 :工厂排出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不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造成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
第 2 节 林木病原真菌
一、 真菌的特征:1 有真正的细胞壁和细胞核; 2 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3 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
林木病理学整理
![林木病理学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a85714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0.png)
林木病理学整理名词解释: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病征: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征的总称。
菌物: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抱子的生物。
繁殖体:真菌产生抱子的结构(子实体)及其形成的抱子真菌的生活史: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生理小种: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原核生物:是指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
细菌的生物学概念:是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即无核仁和核膜;属于原核生物。
多数细菌是异养的。
懿:在人工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以接种点为中心的圆形或其它形状的肉眼可见的群体。
全寄生:无叶绿素,无根,从寄主吸收全部营养物质。
半寄生:有叶绿素,但无真正的根,须从寄主吸取水分和矿物质。
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机构及其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具有致病能力的非细胞生物非侵染性病害:由环境中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性病害病程:从病原物接触寄主开始到植物表现症状的过程。
侵染循环:是指越冬的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
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寄生性:病原物依附寄主生存的能力,即指病原物吸取寄主营养的能力。
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即病原物引起寄主发病和对寄主进行破坏的能力。
也称致病力或毒力。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6e8071a5f0e7cd185253603.png)
名词解释1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2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成为林木病害3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
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两类。
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病害的分类: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造成的病害,因病原生物能够在植物间传染,因而又称为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生物的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者由于外界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病害,在植物间不会传染)。
4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5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6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病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的特征性表现7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他们一般都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他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支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8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殖阶段的结构。
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
菌丝: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有分支或五分枝,有隔或无隔的管状物菌丝体: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9菌落: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10子座: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的一个垫状营养结构。
作用:1在子座上常可形成子实体2渡过不良环境有的子座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结合形成的称“假子座”11菌索:由菌丝集结而成的绳索状结构,是强大的侵入机构、营养运输不良条件下休眠结构也称根状菌索。
12子囊果:子囊通过集生而成层,外包以数层菌丝组织形成一个固定形态的子实体特征:营养体是发达有隔膜的菌丝体,常形成各种变态,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多数棍棒形或圆筒形,内含八个子囊孢子,23分生孢子梗束,有书多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分生孢子 28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13寄生性的专化:寄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具有一定选择性的现象14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分类上很不相近的寄主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复习资料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1af162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8.png)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1、病原——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生病的因素。
P42、病症——由病原物表现在病部的特征。
(或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
)P53、病程——病原物到达植物体表后,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到组织内部,建立起寄主关系,并经过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和寄主植物一系列生理、解剖上的反应,最终表现出病状。
这一整个过程如以植物受病后的活动为出发点,称之为发病过程,简称病程。
P434、菌核——组织形态及子座相似,但其外层菌丝交织得更为紧密,并呈褐色或黑色,内部较疏松的特殊结构。
(或:由菌丝交织而成的一个坚硬的营养结构,具有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和休眠作用,休眠后经过萌发,再产生孢子的子实体。
)P145、菌丝——真菌典型的营养体由纤细的丝状体构成,这种细丝称为菌丝。
P126、子实体——在高等真菌中,无论是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都可能及其周围的菌丝聚生成一个组织体,称为子实体。
P167、转主寄生现象——一种锈菌当发育到某一特定阶段时,必须转换寄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P228、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
有时用毒性一词表示。
P379、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上生活,而不能在无生命的生物体或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生物。
P36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入后,便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这称为系统侵染。
P4511、局部侵染——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扩展的范围都只限于侵染点附近,这称为局部侵染。
P4512、担子果——有些担子菌的次生菌可以组织成复杂的特殊结构。
P2113、子座——一个致密的营养组织,很像一个垫子,上面或其内部形成子实体或直接产生孢子。
(或:是一个垫状或壳状的营养体结构,常在其中或其上产生子实体。
)P1414、寄生性——指寄生物自活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P3615、子囊果——子囊通常集生成层,外包以数层菌丝组织,形成一个固定形态的子实体,称为子囊果。
树木病理学,林木病理学
![树木病理学,林木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1df5e95dd88d0d233d46a30.png)
1.叶部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落叶、头年被害枝条、被病菌污染的冬芽、昆虫等媒介、转主寄主。
2.叶果病害的流行条件:一般纯林比混交林发病重。
郁闭度大的比小的重。
多雨高湿度有利于病菌孢子的传播、萌发、侵入。
林木生长衰弱也常诱发和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①营造混交林,避免大面积集中连片,结合营林措施,改善林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②消除病落叶,减少侵染来源③药剂防治,在病菌孢子飞散侵染期间喷洒杀菌剂或释放杀菌烟剂④植物检疫⑤选育抗病品种。
3.松针褐斑病的判别:①针叶:症状在老叶上;感病针叶上有三段斑;针叶会在未成熟前脱落②单株松树树体:感病部位在基部,由树冠下部向上部发展,不危害嫩梢和枝干③主要在春夏季有典型症状,5-6月为发病盛期。
4.松针褐斑病与红斑病比较,相同点:①树冠下部开始感病②黑色的子实体突破表皮③分生孢子在形状和大小上类似。
不同点:①红斑病发病初期,病斑中心渐成褐色,随病斑扩大而渐成为红至红褐色,病斑上常流脂。
褐斑病病叶上最初产生退色的小斑点,草黄或淡褐色,后为褐色,并稍扩大,有时汇合成褐色的段斑②红斑病多发生于叶端,针叶基部呈绿色。
褐斑病在病叶上常表现出三段斑③红斑病分生孢子为无色透明的。
褐斑病的则为有色的④分生孢子最佳发育温度,红斑病<褐斑病⑤潜育期,红斑病>褐斑病。
5.桃缩叶病的防治:①在早春桃树萌芽前喷洒3-5°的石硫合剂或6%的多硫化钡,可有效地抑制其发生②在花瓣露红时,代森锌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万单位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喷施③落叶后,3%的硫酸铜喷雾一次,可减少流行与发生。
6.油茶叶肿病发病规律:①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②早春发病,发病时间段,1年1次,无再侵染,山区发病推迟至4月,季节性强③危害的程度与品种有关,一般大叶大果油茶发病重,小叶小果油茶发病轻④孢子萌发、侵入、发病的3个条件:a.水分,湿度,达80%以上;b.温度在12-18℃;c.叶龄,嫩叶易受侵染⑤通风不良、阳光不足处易发病⑥树冠中下部发病较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木病理学整理名词解释: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病征: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征的总称。
菌物: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的生物。
繁殖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子实体)及其形成的孢子真菌的生活史: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生理小种: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原核生物: 是指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
细菌的生物学概念:是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即无核仁和核膜;属于原核生物。
多数细菌是异养的。
菌落:在人工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以接种点为中心的圆形或其它形状的肉眼可见的群体。
全寄生:无叶绿素,无根,从寄主吸收全部营养物质。
半寄生:有叶绿素,但无真正的根,须从寄主吸取水分和矿物质。
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机构及其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具有致病能力的非细胞生物非侵染性病害:由环境中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性病害病程:从病原物接触寄主开始到植物表现症状的过程。
侵染循环:是指越冬的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
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寄生性:病原物依附寄主生存的能力,即指病原物吸取寄主营养的能力。
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即病原物引起寄主发病和对寄主进行破坏的能力。
也称致病力或毒力。
植物抗病性:即植物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
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植物组织后,由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担任保持其生命,寄主植物也不表现其症状。
复合侵染:某种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由于两种以上的病原物同时或先后侵染而引起的。
病害的侵染循环:指病害在一年内连续发生的过程。
单循环病害:一年当中只由越冬的病原物来春后进行唯一的一次初侵染所致的病害。
复循环病害:初次侵染之后还有再侵染的病害。
流行性病害:某一种侵染性病害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大面积普遍而严重的发生,并且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和损失的。
病害预测:根据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流行的条件,以及病害流行的历史资料,结合当时当地的气象因素、寄主状况和病原物状况等等,来预测某种病害是否流行、以及流行的时间、将要造成的危害。
综合治理:根据当时当地病害发生的具体情况,有机地应用一种或多种措施,建立一个以林木为主体的生态系,力求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有效地把病害控制在当地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
营林技术防治法(林业技术防治法):结合营林措施而行的方法。
包括从采种、培育苗木、幼林、中林、一直到成林的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
填空题,判断及问答:1.病害的发生是林木产生一系列病变的结果,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病理程序,病害的定义是从人类的经济利益出发的;2.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引起林木生病的最直接因素叫做病原。
其中,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生物称为病原物(pathogen);引起病害的菌物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
3.1933林克(Link)提出病害三角学说(Disease Triangle),1976 鲁滨逊(Robinson)提出植病四面体学说(Disease Tetrahedron)4.症状类型:(1)变色(花叶、黄化),(2)坏死(斑点、腐烂、溃疡),(3) 萎蔫或枯萎,(4) 畸形(癌肿、丛枝、变形、疮痂),(5)流脂或流胶,(6)粉霉,(7)蕈(xun)菌5.林木病害诊断(diagnosis)就是分析并确定一种病害的病原:根据症状进行诊段,根据病原物进行诊断(肉眼或显微镜),人工诱发实验(科赫法则),病害治疗诊断(观察治疗效果)6.菌物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营养体的基本类型无隔菌丝、有隔菌丝7.菌丝的变态:吸器(锈菌、霜霉菌、白粉菌),附着胞,假根8.菌丝体的组织:菌核、子座、菌索、菌膜9.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和有性两种:无性孢子的类型:(1) 游动孢子:鞭毛菌。
(2) 孢囊孢子:接合菌。
(3)分生孢子: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
(4)厚垣孢子:休眠孢子,壁厚,由菌丝或部分孢子的一个细胞内原生质浓缩形成。
有性孢子的类型:(1) 卵孢子,鞭毛菌。
(2) 接合孢子,接合菌。
(3) 子囊孢子,子囊菌。
(4) 担孢子,担子菌。
10.孢子——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
11.卵菌门:1)腐霉属,2)疫霉属(马铃薯晚疫病),3)霜霉(有吸器)接合菌亚门:4)根霉属(有假根和匍匐丝,孢囊梗与假根对生。
)5)毛霉属(无假根,无匐伏枝,孢囊梗直立,分枝或不分枝。
)子囊菌亚门:{菌丝体发达,有隔膜,细胞一般是单核的;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子囊菌的有性子实体亦称子囊果。
子囊果根据不同形态分为4种:闭囊壳、子囊壳、子囊腔、子囊盘} 6)外囊菌属(桃缩叶病),7)白粉菌[(1) 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以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吸取养料。
(2) 子囊果为无孔口的闭囊壳,外部长有不同形状的附属丝。
(3) 无性阶段在寄主体表呈白粉状(菌丝和分生孢子)]8)小煤炱(tai)属(煤污病)9)小丛壳属(炭疽病)10)黑腐皮壳属(杨树腐烂病)11)内座壳属(板栗疫病)12)喙球壳属12. 担子菌亚门:菌丝体发达,有隔,细胞一般是双核,有些双核菌丝在细胞分裂时两个细胞之间可以产生“锁状联合”, 除锈菌外,无性繁殖很少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锈菌的特点:(1) 有吸器,只能生活在活的寄主体内才能完成生活史,这种现象称为专性寄生;(2) 在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孢子,典型的锈菌具有5种类型的孢子,即性孢子(0)、锈孢子(Ⅰ)、夏孢子(Ⅱ)、冬孢子(Ⅲ)和担孢子(Ⅳ)。
(3) 转主寄生: 即有些锈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有的为黄色至铁锈色(夏孢子堆,锈菌唯一能重复发生的阶段),有的为黑色(冬孢子堆),有的为白色或黄色(性孢子器),有的则为黄色的疱状、杯状或毛状物(锈孢子器)。
13)栅锈菌属、14)层锈菌属、15)柱锈菌属、16)胶锈菌属黑粉菌:黑粉菌纲菌物通常寄生于植物上引起多种症状并形成大量黑粉状孢子,通常称作黑粉菌13.半知菌亚门:菌丝体发达,有隔膜;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或不产生孢子。
半知菌的典型繁殖方式是从菌丝体上分化出分生孢子梗,其上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着生在营养菌丝上或聚生在一定结构的子实体上。
1.芽孢纲、2. 丝孢纲、3. 腔孢纲半知菌分生孢子盘:由菌丝构成的垫状或浅盘状、上面着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产孢机构。
17)丝核菌属(苗木猝到病)、18)小核菌属(苗木白绢病)、19)葡萄孢属(幼苗灰霉病)、20)曲霉属(果实腐烂)、21)青霉属(柑桔果实青、绿霉病)、22)镰刀菌属(苗木猝倒病)、23)刺盘孢属、24)盘多毛孢属(松针赤枯病)、25)痂圆孢属(柑桔疮痂病)、26)大茎点属(苹果轮纹病)、27)茎点霉属(桉树溃疡病)、28)拟茎点属(流胶病)、29)壳囊孢属(腐烂病)14.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数量最多)螺旋状、其它形状15.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黏质层和荚膜(薄的为黏质层;厚的为荚膜。
)、芽孢(细胞内的近圆形、圆形或椭圆形,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伴孢晶体。
一个菌体只形成一个芽孢16. 革兰氏染色反应:1、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2、用碘溶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
3、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
在经历脱色后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兰氏阳性细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细胞呈无色。
4、用一种与结晶紫具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涂片进行复染。
例如沙黄或番红复染,它使原来无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后呈现桃红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继续保持深紫色。
17.林木病原细菌多为杆状,多有极生鞭毛,有黏质层,无荚膜,无芽孢,多为G¯。
多为弱寄生菌。
18.细菌病害的症状:坏死:如叶斑病(常有晕圈、穿孔)、腐烂病。
枯萎:如青枯病。
畸形:如根癌病。
病征: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菌脓(细菌溢)出现诊断:依据细菌病症状上的明显特点:病组织呈水渍状,病斑透光,病斑周围有晕圈;观察有无喷菌现象侵染来源:病部;病株残体;土壤和肥料。
(主要是伤口和自然孔口)传播方式:雨水的溅洒作用、灌溉水;昆虫的活动;农事活动;人为传播。
防治:检疫。
着重消除侵染源。
尽量减少伤口和做好伤口的保护工作。
使用农用抗生素(如农用链霉素)。
19.植原体对植物的致病性:症状:丛枝、黄化、萎缩、枯萎等。
无病征侵染来源:病部、带病昆虫等;带病繁殖材料等传播:自然界多由叶蝉传播,少数由蚜虫、木虱、蚧壳虫、椿象等昆虫和菟丝子来传播。
人为传播。
侵入途径:轻微的伤口。
植原体病害的防治:防:使用组培苗;清除病株;控制媒介昆虫;加强检疫等。
治:热处理;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适当控制。
20.病毒的特征:一类非胞生物,属非胞生物;分布广泛;为细胞内专性寄生物;只能用活组织或活细菌、血液等培养;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
由核酸(RNA或DNA)在内形成“心轴”、蛋白质亚基在周围形成“外壳”,组成病毒粒体(即毒粒)。
有杆状、球状、纤维状等。
增值过程:病毒感染植物细胞时,首先“吸附”,再“打开”蛋白质外壳,接着“放出”核酸,“接管”寄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使之按照病毒的遗传特性,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然后“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
主要症状:变色:最常见的是花叶(叶片斑驳);少数也可引起黄化或白化。
坏死:斑点,如叶斑。
畸形:叶畸形;严重时果实也常变小、发皱等。
生长停滞:整株植株矮小,花、果减少或无花无果。
无病征病毒病与其它侵染性病害的区别:不出现任何病症(病征)。
绝大多数是系统性病害(即全株性病害)。
病毒病迟早总要在叶部表现症状。
病毒病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相似性:均无病症且均为全株性,容易混淆。
区别方法:病毒病有传播中心;病后不可恢复。
而生理性病害常常成片发生;病后可以恢复。
侵入途径:轻微的伤口传播方式:昆虫传播:自然界最常见。
主要是具有刺吸式口器的蚜虫与叶蝉等通过取食等活动产生刺伤伤口来传染。
在已知的249种植物病毒中,仅蚜虫就能传播159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