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黄山的风光和黄梅戏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黄山风光和黄梅戏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黄山风光和黄梅戏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 课文中写作特色的分析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相关资料。

2. 黄梅戏的音乐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黄山的美景。

(2)播放黄梅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黄梅戏的独特魅力。

(3)简介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内容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生字词和学习难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内容。

(2)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表达之美。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表达对黄山风光和黄梅戏的喜爱之情,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布置作业(1)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和知识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乡风光或传统文化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黄山风光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等。

2. 组织学生观看黄梅戏的表演,进一步了解黄梅戏的艺术特点。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目标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积累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抄两遍)
瑰(guī)宝沟壑(hè)苍穹(qióng)心驰神往
崛(jué)起阴晦(huì)旭(xù)日登峰造极
3.了解解说词的基本常识。

自主学习提纲
1.作者侧重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各有什么特点?
2.阅读文章第一部分,简要概括黄山是怎样形成的?(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3. 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把转换的语句找出来,并分析是如何转换的?
4. 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出语句,并尝试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不少于五处)
5. 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出语句,并尝试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不少于五处)示例:“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萃”。

总写黄山的美景,四字词排列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简洁而景象万千。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黄山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的美。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黄山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黄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黄山的美景。

2.学生分享对黄山的了解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并理解词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四、品词析句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课文的美。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二、深入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欣赏黄山的美1.教师播放黄山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黄山的神奇魅力。

四、积累优美语句1.教师出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学生跟读并背诵。

2.学生分享自己的积累,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作业布置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关于黄山的其他文章。

七、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之处。

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山的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同时,学生积累了优美语句,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对黄山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黄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山的自然美景。

(2)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运用写作、绘画等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山美景的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山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黄山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

(3)黄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黄山独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2)黄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3)黄山文化的历史渊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山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山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黄山的基本情况。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了解黄山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3. 课堂讲解(1)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介绍黄山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措施。

(3)阐述黄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黄山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描绘黄山的美丽景色。

(2)学生进行绘画练习,表现黄山的独特风貌。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黄山美景的理解。

2. 搜集更多关于黄山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黄山美景的认知和感悟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山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能够描述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黄山的美景。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

(3)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2)黄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飞红滴翠记黄山》。

2. 教学辅助材料:图片、视频、PPT等。

3.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通过展示黄山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教师讲解黄山的相关知识,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黄山的景色特点和文化背景。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课后拓展,例如查找黄山的其他相关资料,或者写一篇关于黄山的短文。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查找黄山的其他相关资料,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

3. 写一篇关于黄山的短文,可以描述黄山的景色,也可以讲述黄山的传说故事。

三、《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1

三、《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1
教学反思:
二、检查预习,自由朗读
1、检查生字词,自由认读。
殷勤地壳瑰丽鳌鱼玉屏屏气万壑枝虬苍穹螺蛳娇娆
殷勤:热情而周到娇娆仙山琼阁浮想联翩: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如愿以偿:愿望得以实现。鱼贯:形容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接连着(走)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2、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
补充:著有《早霞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散文诗集。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导学过程
学法归纳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罢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江泽民总书记饱览黄山美景后,欣然留诗一首《登黄山偶感》(“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赞美黄山的巍峨挺拔,雄奇瑰丽。今天我们就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的自然风光。




1、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地朗读课文内容。
讨论交流:(按课文顺序板书)
(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
奇峰古松
总写——分写——巧石——温泉
(山上)(山下)
烟云日出
2、小结:柯蓝话黄山,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其一是时间线,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些线索并非贯穿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现状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非游人行经路线的再现。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

2. 掌握文中生词和难点词汇的意思。

3. 了解黄山的花石、奇松、云海等景观特点。

1.2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景物描写。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习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了解黄山的美景和特色。

2.2 生词和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词汇,如“云海”、“奇松”、“花石”等。

2.3 课文理解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阅读理解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

3.2 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景物描写的能力,进行写作训练。

3.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3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词和难点词汇。

5.2 第二课时1. 复习课文内容,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2. 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景物描写。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3 第三课时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黄山的图片和景观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2)对黄山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山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黄山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黄山的认识和感受。

(2)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黄山的特色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对黄山的学习感受,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黄山风光图片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黄山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当地导游或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来校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3. 开展一次以“黄山之美”为主题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黄山的喜爱之情。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景点特色等。

(2)培养学生对黄山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黄山的美丽风光。

(2)运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黄山的地理、气候、植被等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山的基本概况及其景点特色。

(2)黄山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黄山形成的原因及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植被等特点。

(2)如何培养学生对黄山美景的感悟和热爱。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黄山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文献等。

(2)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山的相关知识。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山。

(2)邀请学生分享对黄山的初步了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其基本概况。

(2)讲解黄山的气候、植被等特点,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

(3)分析黄山景点的特色,如云海、日出、奇松、怪石等。

(4)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山的美景。

3. 学生活动:(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分组讨论,分享对黄山美景的感悟。

(3)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黄山的美景及其特点。

五、作业布置:1. 结合所学,绘制一幅黄山美景的简笔画。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黄山的认识和期待。

六、教学拓展:1. 黄山的文化内涵:(1)介绍黄山的历史文化,如道教、徽派文化等。

(2)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相关的文学作品、诗词等。

2. 课堂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黄山文化主题的演讲或朗诵比赛。

飞红滴翠记黄山 导学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 导学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学案(一)编稿:审稿:审批:编码:5 九( )班姓名:学号:一、学法指导及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知晓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

2、分析本文变换角度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理清多种组材顺序。

二、回顾旧知(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的黄山部分而写的。

)这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段,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

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三、超前体验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地壳.( ) 蛋壳.( ) 鳌.鱼( ) 娇娆.( ) 殷.勤( ) 阴晦.( ) 翘.首( ) 翘.尾巴( ) 高跷.( ) 红彤彤..( )2、解释词语。

仙山琼阁:心往神驰:若即若离:登峰造极: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飞红、滴翠分别是什么意思?)四、精讲释疑1、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你能通过研读课文分析出来并做具体的解说吗?(提示:时间、空间、逻辑顺序)2、作者如何介绍黄山形成的经过和原因?3、细读文章,从4---17自然段中找出一共写了哪些景物?特点是什么?4、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

请在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他们是怎样转换的。

(从哪一观察角度进行描写)小组讨论,交流。

五、我的疑问六、达标训练选择黄山的某一个景,依据课本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给同学听。

七、反思领悟。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夹河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主备:张玲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教学目标:1、了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认识大自然伟大的创造力,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3、体会黄山景色的雄奇壮丽,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变换角色多方面写景的方法2、黄山的雄奇壮丽的美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一起去一下“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黄山,看看黄山美在何处,奇在何处。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积累字词瑰宝()地壳()万仞()áo 鱼( )阴 huì()深渊() chóu m ì()虬枝()苍穹() jiāo r áo()2、自读课文(1)用概括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2)找出分别写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的段落。

各组分别读介绍黄山的六个方面景物的文字,概括其特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作者说,“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

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

”这里,“外在美”和“内在美”各指什么?还有哪些地方写人的活动、人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

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

3、摘出自己喜爱的语段来,熟读成诵。

适当的时候游历中国的名山,写出自己的解说词来。

学/教后反思:1 / 5课外阅读:生存的地方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

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

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

”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

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

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黄山雄奇壮美的风光之美,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了解电视讲解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以课文为例熟悉讲解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讲解。

•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懂得珍惜和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文中运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

•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写景。

教学难点•理解多角度全视角地观察写景,切合电视图像的需要,跳脱式结构方式。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2.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黄山。

教学思路1.导入新课:•播放《话说长江》电视片中关于黄山的片段。

•引用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提问: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如何?你们对黄山有哪些了解?2.检查预习:•投影生字词,自由认读。

•请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

3.研读课文:•提问:在黄山的这些景观中,你认为最具特色的是哪一处?结合详细文句说说它们的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山的特点,包括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

黄山奇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高耸入云,盘空千仞,两侧斧劈刀削般的陡崖峭壁,万丈深渊,令人心惊胆战。

•莲花峰:独出群峰之上,仿佛是枝含苞欲放的新莲。

黄山松:•迎客松:姿势万千,生命力强,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

•黄山松多生长在海拔800米到1700多米的高山上,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章节:第一章黄山概况教学目标:1. 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

2. 掌握黄山的基本概况,包括景点分布、气候特点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常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2. 黄山的景点分布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1. 黄山的气候特点对旅游的影响。

2.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实践。

教学准备:1. 教案、PPT、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黄山景点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黄山风光片,引导学生对黄山产生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黄山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黄山的景点分布、气候特点等基本概况。

2. 结合PPT和地图,展示黄山的主要景点和旅游线路。

3. 分析黄山气候特点对旅游的影响,如云海、日出等。

四、小组研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黄山景点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所选景点的概况、特色等。

3.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山的基本概况和气候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出游览黄山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风光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研究等形式,使学生对黄山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地理常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但在课堂讲解中,可能存在讲解内容过多、学生参与度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章节:第六章黄山奇松教学目标:1. 了解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及生长环境。

2. 掌握黄山奇松的代表性景点,如迎客松、送客松等。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黄山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特点。

黄山的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和传说故事。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直观展示黄山的美景。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黄山的认识和感受。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黄山图片,引发学生好奇心。

1.4.2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1.4.3 讲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及文化底蕴。

1.4.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黄山的认识和感受。

1.4.5 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黄山的奇松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和生长环境。

培养学生对黄山奇松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黄山奇松的种类、形态特点及生长环境。

黄山奇松的传说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对奇松的描绘。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展示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黄山奇松的生长环境。

2.4 教学步骤2.4.1 展示黄山奇松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4.2 介绍黄山奇松的种类和形态特点。

2.4.3 讲解黄山奇松的生长环境和传说故事。

2.4.4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黄山奇松的生长环境。

2.4.5 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黄山的怪石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黄山怪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点。

培养学生对黄山怪石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2 教学内容黄山怪石的形成过程、形态特点及寓意。

黄山怪石的传说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对怪石的描绘。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展示黄山怪石的形态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黄山怪石的形成过程。

3.4 教学步骤3.4.1 展示黄山怪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3.4.2 介绍黄山怪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点。

3.4.3 讲解黄山怪石的寓意和传说故事。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的美。

(2)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2、难点体会作者对黄山的赞美之情,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柯蓝,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散文家、小说家。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简洁明快、富有诗意著称。

2、黄山简介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名。

四、课文预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瑰(guī)宝万壑(hè)藏云地壳(qiào)仙山琼(qióng)阁苍穹(qióng)阴晦(huì)山峦(luán)娇娆(ráo)2、解释下列词语。

飞红滴翠:形容花草树木鲜绿可爱,花朵鲜艳夺目。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万壑藏云:形容山谷幽深,云海茫茫。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3、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黄山?(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黄山的?(3)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景色的描绘,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作者在介绍黄山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精读文本(1)课文开头引用徐霞客的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有什么作用?(2)文中描写了黄山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山的奇松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黄山的怪石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5)文中是怎样描绘黄山的云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6)作者在描写黄山的温泉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3、写作技巧探究(1)本文在写景时,角度多变,请举例说明。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黄山的美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黄山的自然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黄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黄山自然风光图片。

2. 学生分享:预习课文后的感受。

3. 教师简介:黄山的基本情况。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分享:课文中的美景描绘。

三、合作探讨1. 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及表达效果。

2.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个人学习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对黄山美景的理解。

二、深入学习1. 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词语和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2. 学生回答: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实践1. 学生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2. 学生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个人学习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对黄山美景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2. 学生提问:解答自己的疑惑。

三、合作探讨1. 小组讨论:黄山美景背后的故事。

2.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个人学习感悟。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对黄山美景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

2. 学生提问:解答自己的疑惑。

三、课堂实践1. 学生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

2. 黄山的著名景点及特色。

教学活动:1. 展示黄山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黄山的美景。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

4. 学生观看黄山景点介绍视频,了解黄山的著名景点及特色。

第二章:黄山的地质与地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地貌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黄山的地质构造。

2. 黄山的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黄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2. 学生观看黄山地质地貌科普视频,加深对黄山地质地貌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黄山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山的地质地貌特征。

第三章:黄山的气候与植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黄山的气候特点。

2. 黄山的植被类型及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黄山的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

2. 学生观看黄山气候植被科普视频,加深对黄山气候植被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黄山的植被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山的气候植被特点。

第四章:黄山的动物世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黄山的动物资源。

2. 黄山的主要动物种类及其特点。

1. 教师讲解黄山的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2. 学生观看黄山动物世界科普视频,了解黄山的主要动物种类及其特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黄山动物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

4.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山的动物世界特点。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黄山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景点特色。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黄山美景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山的美景。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黄山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式表达黄山美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飞红滴翠记黄山2. 黄山景点介绍:奇松、怪石、云海、温泉3. 课文讨论:黄山美景的特色和魅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山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景点特色。

(2)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3)运用词汇和句式表达黄山美景。

2. 教学难点:(1)黄山美景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黄山的基本知识和景点特色。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黄山美景的特色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3. 多媒体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黄山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汇和句式表达黄山美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山的基本知识和景点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黄山的美景。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黄山美景的特色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4. 多媒体展示:展示黄山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描述黄山的美景。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黄山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3读一读,文中哪些语句你认为好?并说说你认为它好的理由是什么?
4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你能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这些表达方式在文中各有怎样的作用??,
5解说词有怎样的特点?

6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延伸
写有关黄山的诗句
难点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预习导学
批注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横点字注音( )(3分)
A.地壳() 澎湃() 万壑藏云()
B.阴晦() 温馨()犀牛望月()
C.山峦(l) 娇娆() 浮想联翩()
D.崛起() 苍穹() 仙山琼阁()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千峰竞秀(争、比) 万壑藏云(山谷) 望而生畏(惧怕)
B.曲干枝虬(弯曲) 鱼贯而上(连贯) 浮想联翩(鸟飞的样子)
C.心往神驰(向往) 心惊胆战(害怕)若即若离(好像)
D.登峰造极(极点) 昂首苍穹(天空)澜翻絮涌(波浪)
诵读课文
1、文章先总写了什么内容?接着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最后又写了什么内容?
2思考:文中有哪些表明视角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视角?
水泗初中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飞红滴翠记黄山
主备人
徐爱朝
日期
9.4.
学习目标
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4.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点
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黄山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1.2 教师简要介绍黄山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景点特色等。

1.3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阅读《飞红滴翠记黄山》,了解黄山的美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教师介绍作者柯蓝,包括其生平背景、代表作品等。

2.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飞红滴翠记黄山》的背景和动机。

第三章:课文阅读3.1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飞红滴翠记黄山》。

3.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美景描写,如云海、奇松、怪石等。

3.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四章:课堂讨论4.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黄山美景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探讨黄山的美景对人们的影响和文化意义。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黄山美景的短文。

5.2 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第六章:课文深入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如课文中对日出、云海、奇松、怪石的详细描述。

6.2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词汇和句式来表现黄山的独特美景。

6.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黄山美景背后的自然形成原理和文化故事。

第七章:文化意义探讨7.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黄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文人墨客对黄山的赞美诗词。

7.2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山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摄影等,帮助学生感受黄山的美。

7.3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黄山作为旅游景点的意义,以及它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

第八章:写作技巧训练8.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丰富画面感。

8.2 教师提供一些黄山美景的图片或视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8.3 教师对学生的小作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习目标】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学习难点】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黄山四绝
奇松: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

黄山松,它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

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

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

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松最著名的有:迎客松(位于玉屏楼的石狮前面),送客松(位于玉屏楼的右边),蒲团松(位于莲花溪谷),凤凰松(位于天海),棋盘松(位于平田石桥),接引松(位于始信峰),麒麟松(位于北海宾馆和清凉台之间),黑虎松(位于北海宾馆和始信峰之间),探海松(位于天都峰的鲫鱼背旁边),团结松──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

云海是黄山第一奇观,黄山自古就有黄海之称。

黄山的四绝中,首
推的就是云海了,由此可见,云海是装扮这个“人间仙境”的神奇
美容师。

山以海名,谁曰不奇?奇妙之处,就在似海非海,山峰云
雾相幻化,意象万千,想象更是万万千千!!按地理分布,黄山可
分为五个海域:莲花峰、天都峰以南为南海,也称前海;玉屏峰的
文殊台就是观前海的最佳处,云围雾绕,高低沉浮,“自然彩笔来
天地,画出东南四五峰”。

狮子峰、始信峰以北为北海,又称后海。

狮子峰顶与清凉台,既是观云海的佳处,也是观日出的极好所在。

空气环流,瞬息万变,曙日初照,浮光跃金,更是艳丽不可方物。

白鹅岭东为东海,于东海门迎风伫立,可一览云海缥缈。

丹霞峰、
飞来峰西边为西海,理想观赏点乃排云亭,烟霞夕照,神为之移。

光明顶前为天海,位于前、后、东、西四海中间,海拔1800米,
地势平坦,云雾从足底升起,云天一色,故以“天海”名之。

若是
登临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则全部五海,可纵览
无遗。

2.《话说长江》是由中央电视台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集体编写
的解说词集,本篇由柯蓝撰写。

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是
介绍祖国山川、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本文作为其中的一篇,
当然也是如此。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壳()隐晦()殷勤()鳌鱼
()仙山琼阁()
妖ráo( ) 问心无kuì()guī丽()枝虬()
苍穹()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登峰造极:
仙山琼阁:
如愿以偿:
无限风光在险峰:
3、填空:本文选自,作者是当代
散文
家、小说家,著
有、等散文诗集。

【合作探究】
4.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运用我们曾经学过的读书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

5. 本文是一篇电视解说词,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

【精读精炼】
①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②黄山是长江与钱塘江的分水岭,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长约
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全山面积大约1200平方公里。

号称方
圆500里的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

③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
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

可谁能想到,眼前这座黄山,竟是亿
万年前地壳中的帆布背包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这大大小小、不
计其数的群峰,竟是日晒雨淋、水流侵蚀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
“雕刻”“装饰”的结果!地质学家告诉我们,两亿多年前,黄山
这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过了一亿多年,海水退去,留下了一片丘陵。

以后在猛烈的地壳运动中,地层断裂,岩浆活动,形成了黄山
的基础。

到了距今7000万年到6500万年前,地质学上称为新生代
第三纪的地质时期,我国大陆上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黄
山大约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在距今二三百万年时,地球进入了第四
纪冰川时代。

由于长期受寒冷气候影响,黄山山体受到了较大侵蚀,地形变化很大,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

真是峰峰有
奇观,处处是仙境。

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神游天外了。

6、“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中的“五岳”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霞客
是____(朝代)地理学家、旅行家。

7、“瑰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8、第③段从地质上介绍了黄山的形成,黄山是如何形成的?
大约形成于什么时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9、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
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
请说说第③段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写出了黄山什么样的景色?试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写出一句含“山”字的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黄山记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
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取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
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平方公里的一
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
中三xx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
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
它的云库,拔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
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或巅,沉浮其中。

然后,大自
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

它处处散下天女花和高山杜鹃。

它还特意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种子,播在险要处。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
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景。

云海上下,有
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道温泉,能治
百病。

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

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

作为最高的奖励,它格外赏
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

这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

三个人并立峰上,
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
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步入胜境去的
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
人类。

它封了山。

11、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怎样安排黄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1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1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峰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1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
的。

【能力提升】
15、.“黄山群峰中,那些高高低低、争相崛起的巧石,千姿百态,给人以丰富的想像力。

光是听它们的名字,就足以使你产生一种遨
游天宫仙境的幻觉了。

”文中列举了不少给黄山巧石的好名字,你
也列举一两个?能否谈谈你对那些名字的感受?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