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与社会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与社会价值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网络舆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独特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如何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产生并传播的一种公众舆论倾向,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和较高的传播速度。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包括自由性、匿名性、实时性和全球性。
它能够使信息得到快速传播和广泛传播,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网络舆情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1. 影响社会舆论网络舆情具有广泛的传播渠道和高速的传播速度,能够快速塑造社会舆论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一条具有争议性的网络话题,一篇引起关注的微博,都能够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2. 拓宽信息触角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受时空限制,拓宽了人们的信息触角。
人们通过网络舆情了解到各种社会事件、国内外动态,进而对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和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价值观。
3. 传播社会价值观网络舆情也成为传播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通过网络舆情的传播,社会上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和传达。
例如,关于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重要社会价值观的传播,通过网络舆情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达,使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三、网络舆情对社会价值观的挑战1. 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舆情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会扭曲社会价值观。
人们往往在没有经过辨别的情况下接受并传播这些虚假信息,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和失衡。
2. 情绪化和极端化倾向网络舆情中常常存在一些情绪化和极端化倾向,这种情绪化和极端化的倾向会对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人们在受到网络舆情的引导下,往往会缺乏冷静的分析能力,更容易被情绪和偏见所左右。
3. 缺乏理性思考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碎片化特点,使人们缺乏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机会。
网络舆情与社会伦理引导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网络舆情与社会伦理引导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影响力让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进行社会伦理引导,以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一、网络舆情和伦理挑战网络舆情是指由社会个体在网络上产生的各种言论、评价和情绪表达,并经过网络的传播和交流,影响到社会公众和特定群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
然而,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影响力也带来了伦理挑战。
首先,虚假信息的传播是网络舆情的一大问题。
在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的驱动下,一些人可能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以获得利益或满足个人目的,甚至有可能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扭曲了事实和真相,也削弱了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
其次,网络暴力和恶意言论也是网络舆情的一大乱源。
人们在网络上匿名性的特点下,往往容易做出激烈的言辞和攻击性的行为,对他人进行谩骂、诽谤甚至人肉搜索等恶意行为。
这种言辞暴力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形象和尊严,也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和紧张氛围。
最后,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问题亦是网络舆情的一大隐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在网络上留下的个人信息多如牛毛。
一旦这些个人信息被滥用或泄露,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困扰和风险,侵犯他们的隐私权和个人安全。
二、道德观念的引导面对网络舆情的伦理挑战,社会需要进行道德观念的引导,以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下面就是一些可能的引导方法:1. 增强道德教育。
社会应加强对公众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可以通过学校、社区和媒体等渠道进行,重点培养个体的责任感、宽容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2. 加强法律监管。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网络舆情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法制秩序。
3. 倡导公民参与。
社会应积极鼓励公民参与网络舆情的管理,让普通公众更加了解和关注网络舆情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评价标准,在网络空间中表达积极、理性、负责的声音。
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影响研究
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影响研究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影响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影响日益显现。
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以政府形象与公信力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形象、公信力、影响1. 引言网络舆情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政府形象与公信力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政府形象是指政府的形象和认知在公众心目中的立场和地位。
公信力则是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相较于传统舆情,网络舆情更加迅速和广泛地传播,同时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完全保证,这使得政府面临着更多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提升形象与公信力提供建议和策略。
2. 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影响机制2.1 舆论引导网络舆情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快。
一旦有负面事件或消息曝光,很快就会引导公众的舆论。
这些舆论传播一旦形成,就会对政府形象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公众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表达对政府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削弱政府的公信力。
2.2 舆论放大网络舆情容易被放大。
信息在网络上被转发和分享,很容易扩散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一些负面消息或批评将会被放大,而政府对问题的回应往往受限于权威性和形式上的表达,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
政府的失误或不当做法会被舆论放大,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2.3 独立思考和信息验证能力下降在网络舆情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越来越难以确定。
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充斥在网络上,这使得公众的独立思考和信息验证能力下降。
公众更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忽视政府提供的官方信息和解释,进一步缺乏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3. 解决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影响的策略3.1 加强政府形象的建设工作政府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形象引导,通过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开展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树立政府的负责、透明和高效形象。
网络舆情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与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城市形象塑造与推广过程中,网络舆情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对城市形象的影响1.危机传播加速: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极快,负面信息或丑闻很容易在瞬间燃爆,对城市形象造成巨大冲击。
一条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消息,经过网络传播后,很容易扩散为大规模的舆论事件,极大地挑战了城市管理者的处理能力。
2.曝光度的扩大: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无论是在网络平台还是移动设备上,人们都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传播。
一旦出现不利于城市形象的事件,它将很快被放大并引起广泛关注,给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3.舆情导向改变:网络舆情往往由大众群体引导,公众意见的集中表达会对城市形象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争议性的问题在网络上被热炒,可能使城市形象受损,无论是对市民的生活还是对外界的形象宣传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1.建立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城市管理者应该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动态,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
通过引入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及时获得各种媒体平台上对城市形象的评价和讨论,以便能够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2.积极参与舆论引导:城市管理者应该积极参与和引导网络舆情的话语权,通过撰写正面宣传报道、发布信息、参与公众讨论等方式,引导公众舆论趋于积极,为城市形象树立正面形象。
3.增强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城市管理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舆情危机公关培训,提升团队的舆情危机应对能力。
在舆情爆发时,能够迅速组织起公关团队,开展形象修复和危机公关工作,减少负面影响。
4.加强与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合作:媒体和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因此,与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合作非常必要。
通过与媒体建立密切的关系,提供正面信息和新闻素材,争取积极报道。
与意见领袖合作,更好地引导和影响公众意见。
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的关联舆论的推动力
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的关联舆论的推动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成为了影响社会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形成,对社会事件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的关联,以及舆论在推动社会事件发展中所发挥的力量。
一、网络舆情对社会事件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民众对于某一特定事件、话题或个体的舆论倾向和情绪态度。
在社会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占据重要地位。
首先,网络舆情对社会事件的传播速度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特点使得舆情信息能够在瞬间迅速扩散,形成群体性的舆论态势。
当社会事件发生时,民众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渠道,能够快速获取相关信息并迅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影响更多人群的看法和态度。
其次,网络舆情对社会事件的形成与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舆情的形成可能会十分迅速,而后对社会事件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影响。
一篇具有争议性的新闻报道或者一个引起公众极大关注的社会事件,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可能会迅速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形成热点话题,从而促使社会事件发展演变。
最后,网络舆情对社会事件的评价影响着事件的后续走向。
网络舆情中积极的评价有助于推动事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则可能扭曲事件的本来面目。
社会事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网络舆情评价,会对事件的发展方向、责任的追究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的态度和行动。
二、舆论在推动社会事件发展中的力量舆论作为推动社会事件发展的力量,在网络舆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舆论能够引导社会事件的公众关注度。
在网络舆情的推动下,社会事件得以更广泛地被公众知晓和关注,从而提高了社会事件的热度和关注度。
当事件得到足够的关注后,相关当事人和组织将面临对事件负责的压力,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件的合理解决和发展。
其次,舆论能够对社会事件产生舆论压力。
当一个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时,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将构成一种巨大的舆论压力。
网络舆情与公共关系建立良好形象的必备工具
网络舆情与公共关系建立良好形象的必备工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途径越来越丰富,网络舆情也成为了影响公众对于某个个体或组织的认知和评价的重要因素。
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经营良好的网络舆情战略是建立良好形象的必备工具。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公共关系,从而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
一、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舆论,它与传统媒体的舆论不同之处在于,网络舆情的敏感性和传播速度更快。
网络舆情可以通过媒体报道、社交媒体、论坛等途径产生,并且可以对公众和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于企业或组织的形象认知。
当公众在网络上看到有关某个企业或组织的正面报道或负面评价时,他们会根据这些信息来评估该企业或组织的信誉度和价值观。
如果企业能够及时回应和倾听公众的声音,并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那么可以有效地改变公众对于企业的负面印象,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其次,网络舆情还可以成为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的一个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背后的数据,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从而调整自己的产品、服务和营销策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网络舆情对于危机公关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面临负面舆情的挑战时,企业应当及时做出回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化解危机。
通过引导网络舆情的走向,企业可以掌握舆论的主导权,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从而保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
二、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网络舆情只是公共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要建立起良好的公共关系,企业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向公众和媒体发布重要消息。
信息公开是建立信任的关键,公众如果感觉企业对于信息的披露不够透明,往往会对企业抱有怀疑和猜疑的态度,从而影响企业形象的建立。
2. 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客户关系是公共关系的基础。
企业应当重视与客户的沟通和互动,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客户关系。
网络舆情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
网络舆情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网络舆情概论》教学大纲说明:【课程性质】《网络舆情概论》是文化学院传播学、广告学的专业选修课,是体现该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要求掌握网络舆情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课程。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讲练结合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网络舆情在网络环境治理与引导中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与规律,掌握舆情研判与引导的最基本的业务技能。
适应择业、就业的要求。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衔接关系】本课程是在本专业已上过的《传播学导论》、《舆论学》、《新媒体概论》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相关知识略讲或不讲,重点讲学生未接触过的知识及训练作为一名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应当掌握的业务技能。
【教学内容及教学主要方式】教学内容主要为两部分:一是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二是网络舆情监测软件使用的基本业务技能。
教学方式主要为讲练结合。
【教学时间】一个学期。
每周2学时,学习16周,32学时;复习一周,。
【考试要求及主要内容】按学院要求,本课为考查课(结课论文);主要内容为二部分:一是运用所学知识撰写结课论文,占70%;二是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及课堂互动),占30%。
【主要参考书目】1.《舆论学》,李普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乌合之众》,勒庞,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3.《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蒲红果,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目录说明第一章导言一、网络舆情概念二、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三、网络舆情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一、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二、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三、网络舆情与谣言四、网络舆情与意见领袖第三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一、网络舆情传播源(一)传统媒体(二)网络媒体(三)个体网民二、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一)新闻资讯门户网站(二)互动社交平台(三)移动社交应用三、网络舆情传播渠道第四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一、网络舆情的正面效果(一)网络舆情正向传播效果表现(二)网络舆情产生正向传播效果的原因二、网络舆情的负面效果(一)网络舆情负向传播效果的表现(二)网络舆情负向传播效果的原因(三)网络舆情负面效果在传播时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三、舆情传播效果的反转(一)网络舆情效果反转的典型案例乌坎事件(二)网络舆情效果反转的原因(三)网络舆情效果多次反转现象的应对措施第五章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一、网络舆情监测数据采集(一)数据采集基本技术(二)数据采集原理(三)数据采集常用方法二、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一)数据分析基本技术(二)数据分析原理(三)数据分析常用文本挖掘算法三、网络舆情监测可视化技术(一)数据可视化技术介绍(二)数据可视化原理(三)数据可视化常用工具四、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遇到的挑战(一)大数据的由来(二)大数据的特征(三)大数据对舆情的价值和影响(四)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五)大数据下的解决方案第六章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一、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要素二、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三、网络舆情监测的操作流程四、舆情信息的搜集五、网络舆情监测的工作机制第七章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一、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要求二、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程序三、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的基本方法四、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指标体系第八章网络舆情报告一、网络舆情报告概述二、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要求三、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技巧第九章网络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一、分发与报送的概念和意义二、分发与报送的基本要求三、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渠道四、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方式第十章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一、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二、网络舆情应对思路三、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技巧四、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启示第十一章网络舆情信息的经营一、网络舆情的商业价值二、网络舆情产业的经营三、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第十二章网络舆情的管理一、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二、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三、网络舆情管理的国外经验第十三章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一、突发事件概述二、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危机管理第十四章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一、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二、网络舆情与机构形象三、网络舆情与地区形象四、网络舆情与个人形象第十五章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一、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二、网络舆情与公众参与三、网络舆情与社会和谐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一、网络舆情概念(一)舆情概念辨析(二)网络舆情的概念二、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一)网络舆情的特征(二)网络舆情的类型三、怎样学(一)教师精讲(二)在实践中训练基本技能【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网络舆情的重要作用;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本课课程、学什么、怎么学。
现代舆论学(第14章)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发起公益活动、 倡导社会价值观、提供专业知识等 方式引导公众形成正确认知。
Part
03
公众人物与舆论关系
公众人物对舆论影响
引领社会风尚
公众人物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言行举止往往能够引领社会风 尚,对公众价值观产生影响。
放大社会议题
公众人物通过自身影响力,能够将某些社会议题放大,引发更多 关注和讨论。
提高批判性思维
个人在面对各种舆论观点时,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盲 目跟风或轻信他人观点,而是要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强化网络道德意识
在网络空间中,个人需要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 准则,不发布或传播不实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等不良言论 。
积极参与公共讨论
个人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公共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看法,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交融,推动社 会进步和发展。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舆论学将更加注重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对海 量舆论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效率。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分析
• 国际化视野拓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舆论学将更加注重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关注全球范围内的舆论现象和传播 规律,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快速响应和积极沟通
在品牌危机发生时,企业应快速响应并积极与公众沟通,及时传递 正面信息,消除负面影响。
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途径
明确品牌定位和价值观
企业应明确品牌定位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塑造独特的 品牌形象。
多元化传播途径
企业应通过广告、公关、社交媒体等多元化传播途径,将 品牌形象传递给目标受众。
舆论现象分类
政治舆论
网络舆情与社交媒体建立有效传播渠道与形象
网络舆情与社交媒体建立有效传播渠道与形象在网络时代,网络舆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企业和组织需要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与形象来应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与社交媒体建立有效传播渠道与形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
一、网络舆情的背景与影响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舆论现象。
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民众参与度高的特点。
正因为如此,网络舆情对企业和组织的声誉与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篇负面的网络舆情文章或评论,可能导致品牌形象受损,销售额下降,甚至引发信任危机。
二、社交媒体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社交媒体是网络舆情的重要传播渠道之一。
通过社交媒体,用户可以自由发布、传播和评论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广泛传播,形成舆论场。
企业和组织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与用户进行互动,了解用户需求与意见,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提升用户满意度。
三、建立有效传播渠道的重要性1. 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应对:通过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企业和组织可以更早地发现网络舆情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这有助于防止潜在的危机发展成公关灾难。
2. 塑造正面形象与品牌:通过有效的传播渠道,企业和组织可以向公众传递积极的形象和价值观。
它们可以通过发布有价值的内容,展示公司文化,品牌故事和社会责任,吸引用户的关注和认同,从而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3. 增强公众参与和互动:网络舆情是公众表达意见和声音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立有效传播渠道,企业和组织可以与公众进行更密切的互动,了解公众需求,倾听公众意见,及时回应问题和解决矛盾,增强公众对企业和组织的信任感与满意度。
四、建立有效传播渠道与形象的实践方法1. 监测与分析网络舆情:通过利用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及时发现与自身有关的信息,分析舆情传播趋势,形成有效的危机预警和处理机制。
2. 积极参与与回应用户:企业和组织要敏锐地抓住机会,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讨论与互动。
网络舆情与社会动态
网络舆情与社会动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对社会动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网络舆情为切入点,探讨其与社会动态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形成的各种舆论信息,涵盖了网民在网络上对特定事件、事物或个体的评价、评论和情绪表达。
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包括时效性强、信息传播广泛、参与度高等。
二、网络舆情与社会动态的关系1.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网络舆情的舆论传播速度远快于传统媒体,这加快了社会动态的变化。
网络舆情能够以秒级传播,把事件迅速推向公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发展。
2.舆论引导与塑造网络舆情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和塑造能力。
在网络时代,一条谣言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成百上千个网民传播,进而影响社会动态。
同时,有意识地引导网络舆情也能够对社会现象产生显著影响。
3.社会问题曝光与解决网络舆情往往成为曝光社会问题的窗口,有助于推动社会动态的正向发展。
通过网络舆论的呼吁和推动,一些社会问题得以曝光并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问题的解决。
三、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矛盾加剧与调和网络舆情的传播往往会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对社会动态产生负面影响。
但同时,网络舆情也为社会矛盾的调和提供了渠道。
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和公平正义的呼吁,促进社会动态向着正向发展的方向转变。
2.舆情管理与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的管理对于维护社会动态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
3.创新创业与经济发展网络舆情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和参与,为推动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平台。
通过网络舆论的推动,一些新兴产业和个体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促进了社会动态向着创新与发展的方向前进。
四、如何认识和应对1.加强社会舆情研究与管理加强对网络舆情和社会动态的研究,提高舆情管理水平和能力,增强舆情应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对社会动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与社会公正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与社会公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
网络舆情既有积极的一面,帮助推动社会公正,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定义、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网络舆情与社会公正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及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个体或群体对特定事件、问题或话题的意见、评价、情绪等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和扩散过程。
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实时性:互联网的传播速度迅猛,信息几乎可以同时传播到全球各地。
网络舆情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引导公众舆论。
2.广泛性: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获取、发布和共享信息。
网络舆情可以迅速在社会各个层面扩散,影响力巨大。
3.匿名性:在网络空间,人们可以匿名发布言论,减少了对于言论的压力和顾虑,也增加了恶意攻击、谣言传播等负面行为的可能性。
4.个性化:互联网为每个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使得网络舆情更加多样化,针对不同用户的诉求进行定制。
二、网络舆情与社会公正的关系网络舆情对于社会公正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网络舆情的爆发可以推动社会公正的实现。
公众通过网络舆情表达意见和抗议,推动政府和相关机构回应和解决问题,提升社会的公正性。
例如,各类不公平待遇、欺诈行为等通过网络平台曝光后,会引起公众关注,从而推动相关部门采取行动。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面临一些挑战,可能对社会公正产生负面影响。
虚假信息、谣言、恶意攻击等负面网络舆情泛滥,可能误导公众的判断和行动,导致社会不公正现象的产生。
因此,加强舆情监管和引导,培养公众科学、理性的网络素养,是推动网络舆情与社会公正良性互动的关键。
三、解决网络舆情与社会公正的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解决网络舆情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途径:1.加强舆情监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回应舆情事件,对于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等行为进行打击和惩罚,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公正。
网络舆情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舆论的倾斜与调整
网络舆情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舆论的倾斜与调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愈发显著。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的各种舆论和观点,它不仅反映了社会民意,还能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和演变。
然而,网络舆情与社会不平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
一、网络舆情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1. 舆论的倾斜网络舆情的传播受到人们信息获取和传递的方式的限制,主流媒体和知名网站往往在舆论引导上具有较大的话语权,他们能够通过渠道优势和资源优势将自身立场和观点倾向渗透到网络舆情中。
这种舆论的倾斜现象使得部分群体的声音无法被听到,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
2. 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每个人在使用互联网时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好恶偏好,这种自我选择性筛选和过滤也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一些人更倾向于接触和传播与自己立场相近的信息,这样就会形成信息的“同质化群体”,进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舆论的倾斜。
二、调整网络舆情对社会不平等的措施1. 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体系,及时发现舆情的倾斜和不平等现象,以数据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同时,通过深入挖掘舆情数据背后的原因,掌握社会舆论的动态变化,为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2. 鼓励多元声音的表达为了减少舆论的倾斜现象,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论坛应该鼓励并保护多元化的声音表达。
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平台,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促进多样性和公正性的舆论环境的形成。
3. 提升公众对舆情的辨识能力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公众的辨识能力至关重要。
学校和媒体机构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公众对虚假信息和偏见的警惕性,增强辨别真实信息和正义声音的能力。
只有公众具备了正确的信息判断能力,才能有力地主导和引导舆论的形成。
4. 深化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解决社会舆论不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对政府形象的影响与塑造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对政府形象的影响与塑造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情的兴起,在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言论和观点,往往会对政府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对政府形象的影响与塑造变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与挑战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形成并传播的一系列言论、情绪和观点。
网络舆情有以下几个特点:广泛性、实时性、匿名性、多元性和情绪化。
这些特点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舆情的扩散速度之快以及舆情的情绪化导向等。
二、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负面舆情波及政府形象:网络上的不实言论和负面观点往往对政府形象造成冲击,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不满情绪。
2. 谣言和虚假信息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网络上谣言和虚假信息造成的不良影响往往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形象受损。
政府需要及时回应和澄清,以维护公信力。
3. 情绪化舆情导致政府形象失衡:网络舆情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化色彩,如果政府对此不能正确引导和控制,可能导致政府形象失衡,使政府在舆论场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积极影响除了负面影响外,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1. 及时回应和澄清问题:通过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政府可以及时了解和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通过透明公开的方式澄清疑虑,提升政府形象。
2. 政策宣传与沟通平台:政府通过网络舆情平台可以更好地宣传政策和政府工作,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3. 挖掘民意与改进工作:网络舆情可以作为政府了解社会民意和改进工作的重要渠道,政府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调整政策和工作方针,提高政府形象。
四、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对政府形象的塑造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对政府形象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以及时获取和掌握网络舆情动态,以便做出及时回应。
事业单位的社会形象塑造与舆情管理
事业单位的社会形象塑造与舆情管理一、引言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其社会形象塑造和舆情管理对于提升其公信力和形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事业单位的社会形象塑造和舆情管理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二、事业单位社会形象塑造1. 诚信为本事业单位应始终坚持诚信为本,注重言行一致。
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守职业道德,保持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2.优质服务事业单位应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其的期望。
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注重细节,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增加用户满意度。
3.开展公益活动事业单位应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为提升社会福利尽一份力量。
开展慈善捐助、社区义工等活动,展示组织的社会责任。
4.提升品牌意识事业单位应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
通过标志、名称、口号等方式,增强公众对事业单位的认同感和赞誉度。
三、事业单位舆情管理1.积极做好舆情监测事业单位应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公众对于事业单位的评价和关注点。
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媒体分析等手段,掌握舆情动态。
2.灵活应对负面舆情当事业单位面临负面舆情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应对。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公众关切,保护组织形象,化解危机。
3.建立良好的危机公关机制事业单位应事先制定危机公关预案,建立危机处理团队,提前进行危机应对演练,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果断地应对和处置。
4.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事业单位应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主动与媒体沟通互动,及时发布重要信息,增加信息公开透明度,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四、结论事业单位的社会形象塑造和舆情管理是一项长久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公益活动和品牌意识的加强,可以有效塑造事业单位的正面形象。
而积极做好舆情监测、灵活应对负面舆情、建立危机公关机制和良好媒体关系的建立则能够有效管理舆情,保护和维护事业单位的形象。
在社会形象塑造和舆情管理中,事业单位需要高度重视,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和支持,进而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的关系研究
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的关系研究在当今社会中,网络与社会事件密不可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由群众对事件、话题或产品等发表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所构成的舆论现象。
网络舆情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广泛性: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表达平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
2.即时性:网络舆情传播迅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影响大众的态度和行为。
3.多样性:网络上的观点和态度各异,涵盖了各种意见和情感。
4.参与性: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二、网络舆情对社会事件的影响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舆情不仅可以影响社会事件的发展,而且也会被社会事件所驱动。
以下是网络舆情对社会事件影响的几个方面:1.信息传播: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传播社会事件的消息和相关信息,扩大社会事件的影响范围。
2.舆论引导:网络舆情能够引导公众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和情感,甚至对事件的结果产生影响。
3.社会动员:网络舆情有助于组织、动员和号召公众参与到社会事件中,推动事件的发展。
4.舆情监测: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可以及时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的反应,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网络舆情对社会事件的案例研究1. "抗议事件案例"在某城市一起抗议事件中,抗议者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信息,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由于网络舆情的传播,抗议事件迅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最终导致政府对抗议者的要求做出了回应。
2. "突发事件案例"某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公众通过网络发布事故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迫使相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应对,从而救助了更多的人员。
3. "大规模传媒事件案例"在某次网络传媒事件中,个别媒体通过网络发布不实信息,引发了公众的争议和愤怒。
网络舆情与社会信任建立诚信社会与良好商业环境
网络舆情与社会信任建立诚信社会与良好商业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问题愈发突出。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并且能够对个人、组织以及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网络舆情对社会信任建立与维护以及良好商业环境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舆情对社会信任建立的影响社会信任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网络舆情对社会信任的建立与维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极快,能够在短时间内传达信息,迅速塑造公众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与态度。
一旦有负面舆情出现,公众对相关主体的信任往往会受到动摇,从而对其产生负面印象。
同时,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广泛,通过社交媒体、论坛、新闻网站等多种渠道,可以迅速传递信息给全社会,进一步放大其负面影响。
其次,网络舆情的虚假信息与谣言也对社会信任产生不良影响。
很多网络舆情事件是通过不实信息或者谣言引发的,这种虚假信息会破坏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信任,导致公众对相关机构或个人的信任度降低。
久而久之,社会信任的积累将变得困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良好的商业环境形成。
最后,网络舆情对个人信用体系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形象与声誉在网络上能够轻易被展现出来。
而网络舆情往往以个人为内容主体,通过公开批评或恶意中伤等手段,对个人的信用进行负面打击,从而影响个人在社会中的信任度与发展。
二、网络舆情对良好商业环境的形成的影响良好的商业环境是企业成功经营与发展的基石,而网络舆情对商业环境的形成与维护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的传播能力强大,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广大消费者。
网络舆情事件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各种负面信息的扩散,消费者对这些负面信息会深信不疑,从而对相关企业产生负面印象。
一旦消费者对企业失去信任,其购买意愿将大幅度下降,企业的销售额与市场份额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其次,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消费者的情绪化与行为偏激。
在网络上,消费者可以随意发表意见、评价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媒体舆论与社会形象建构
媒体舆论与社会形象建构媒体舆论是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它通过传播信息、评论议题和塑造形象等方式对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
媒体舆论对社会形象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会促进或阻碍个人、团体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媒体舆论通过媒体的报道、分析和评论,将信息传递给大众,从而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媒体对社会形象的建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
正面形象的建构主要体现在媒体对一些优秀个人、团体和国家的宣传和赞美。
这些正面形象的建构会促进受到赞扬的个人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同,使他们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得到肯定和认可。
同时,这也为个人或团体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塑造有利的行业环境。
然而,媒体舆论的另一面是负面形象的建构。
媒体对个人、团体或国家的负面报道往往会对他们的形象产生巨大影响,导致公众对其持有负面看法。
这种负面形象的建构有时会被滥用,用于政治目的、商业竞争或者搏眼球效应。
当媒体过分强调一个事件或个人的负面形象时,会影响公众对该事件或个人的真实认知,进而导致社会对其形象的扭曲和误解。
在社交媒体时代,媒体舆论对社会形象建构的影响更加深远。
在社交媒体上,个体和组织可以直接发表言论、表达看法,媒体舆论与公众意见更加密切地交织在一起。
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也使得个体和团体更容易受到媒体舆论的影响。
不仅如此,社交媒体还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个人和组织可以通过互动、分享和评论等方式塑造自己的形象。
然而,社交媒体上的舆论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攻击等问题屡见不鲜。
当这些负面信息被媒体大肆渲染和传播时,会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对各方形象造成损害。
另外,社交媒体还存在过度关注个人隐私的问题,一些不实信息的泄露和恶意侵害导致个人形象遭受伤害。
因此,对媒体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势在必行。
政府和法律应加强对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舆论的公正和秩序。
同时,公众也应有判断力和辨别能力,对媒体舆论保持独立思考和客观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
导言
形象是指客观存在的本体状态以及社会民众对这种客观状态的主观反映,形象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 统一。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覆盖了国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种主体,不仅国家、 政府机构等需要应对网络舆情,随时注意网络舆论对自身社会形象的影响,而且很多原来不受公众 关注、没有社会形象的组织和个人也因为网络舆论而形成了社会形象。
一、国家形象概述
(一)什么是国家形象 管文虎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 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 郭树勇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印象中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政治声誉”。
杨伟芬更简洁地将其定义为“国际社会民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
(二)境外网络舆论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认可“中国崛起”的同时,担忧“中国威胁” 金融危机后,更加期待中国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受到热议,认可与疑虑并存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
(1)半数国际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形象属性,并认为中国已成为当代世界大 国。海外民众认为中国人神秘、理性、创新、温顺并且很幸福。其中,中国青年人获得普遍认可: 勤奋、有活力,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2)海外民众最熟悉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了解率约达三成。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载体丰富,具有 国际吸引力。61%的海外民众乐于了解中国文化,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对学习汉语有兴趣。国际民众 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依次是:中国武术、饮食和中医。 (3)国际民众对中国政治缺乏了解,尤其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理念与主张,不了解人数将近一半。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认知分歧较大。
度大大增加。
二、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传播
(二)网络舆情给国家形象传播带来了挑战 传统的国家形象传播方式和渠道被挤压: 很多传统的国家形象传播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网络舆论场,而传统传播空间又受网络舆论场的发展影 响,不断缩小甚至基本消失。近年来,传统报纸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不断扩张数字 出版业务,网络版销量不断上升,印刷版订户数量急剧萎缩。2012年,《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高 居美国榜首达230万份,数字版的发行量比一年前约增25.7万份,远远超过了失去的近6万印刷版订 户量。网络舆论的发展需要我们探索新的国家形象传播方式。
维护权益的成本,甚至会扩大本国的权利范围和利益。
一、国家形象概述
(二)互联网时代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国家形象是国际权力的重要来源: 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来源,“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 奈在《权力大未 来》的序言中指出,传统智慧通常认为,拥有最强军事力量的国家可以主导一切,但在信息时代,
社会团体与网络舆情:
近年来,公益性社会团体的社会形象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大。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团体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灾害救助、贫困救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扶老助残和其他公益事业领域发挥了积 极作用。作为道德属性极为强烈的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的社会形象中的道德形象最为重要。网络舆 情对慈善组织有着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网络舆情在给慈善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形象 要求。
政府形象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
(1)政府的公共价值理念。这是指政府在公共行政、政策法规等公务行为中所体现的公共价值观 理念,它们体现着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价值尺度,是公权力的意志。政府官员个人的价值喜好虽可 能对政府形象造成影响,但它不是政府形象的构成要素。 (2)政府行为及其绩效。政府通过公共决策和施政, 履行权力职能、行使公共权力,这种具体的 施政行为本身就是向公众展示着政府的形象,而施政效果如何则是政府形象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3)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政府提供了社会所需的公共品,如政策法规、一般公共服务、安全、货
币等,民众对这些公共品的认知和评价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来源。 (4)政府言论和反馈。公共言论是政府与社会的沟通的重要渠道,政府会就重大公共事项向公众
咨询、告知、通报等,同时也会对民众的问询和来访进行反馈,网络信息时代,针对网络评论和留
2
网络舆情与机构形象
一、网络舆情与政府形象
(一)政府形象概述 关于政府形象的构成要素,有学者提出“政府的价值理念、政府行为、政府产品与政府绩效等共同 构成政府形象的内在结构”。由此出发, 理想的政府形象体系应该是一个“民主的政府、亲市场 的政府、公共的政府、责任的政府、具有理性和较高生产力的政府、法治的政府”。
国际角色也首先需要一个鲜明的国家形象来加以区分和识别。
二、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传播
(一)网络舆情对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网络舆情是国家形象的镜子 网络舆论场是国家形象重要的传播领域
二、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传播
(二)网络舆情给国家形象传播带来了挑战 网络舆情大大加剧了国家形象的竞争: 信息化和全球化在飞速地打破国界、语言、文化、宗教、管制等传统传播壁垒,网络导致原先彼此 分割、拼图式的国际传播领域逐渐相通,全球性的网络舆论场在迅速形成。由此,国家形象要在相 同的网络舆论场上进行直接竞争,激烈程度大大增加了。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
(4)中国经济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但中国商品、品牌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64%的海外民众认 可中国经济发展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一半以上的海外消费者可以接受中国产品,但有70%认 为部分中国产品存在使用安全隐患。 (5)中国未来发展赢得国际信心,经济被视为关键影响因素。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发展普遍持乐 观态度,近一半海外民众认为中国会稳定发展甚至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国际民众普遍认为,中国未 来发展的关键要看能否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其次要看社会是否稳定。 (6)越年轻的群体对中国的看法越积极,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18~24岁青年人都是认 为中国有吸引力、看好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计划到中国旅游比例最高的人群。中国旅游吸 引力大,88%的海外民众未曾到过中国,60%的海外民众表达了来华一游的意愿。
二、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传播
(二)网络舆情给国家形象传播带来了挑战 网络舆情加大了国家形象的塑造难度: 网络是一个开放平台,大大降低了传播的门槛。 一直以来,国家形象的传播以传统媒体为主,但
是新媒体的发展在快速改变着这一现实。以Twitter为例,近年关于中国的信息来源中,传统媒体约 占80%,社交媒体的比例约为16%;从来源上细分,排在第一位的仍是国外主流媒体,接近40%, 非媒体来源的信息约为30%,国外社交媒体、国内官方媒体、国内商业媒体和国内社交媒体合计所 占比例约为25%。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媒体的话语权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多元 化的社会传播主体分享。来自社会的不同主体都可以对国家形象产生影响,使得国家形象的塑造难
最擅长国际报道的国家(或非国家实体)可能胜出,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正在为非国家行为体提供新
的权力资源。互联网时代,最擅长报道的国家有多种渠道来设置议题,推行它们的思想观点、价值 观和政策,从而树立可信的、有吸引力的国家形象。
一、国家形象概述
(二)互联网时代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国家形象是国家认同和国际角色形成的基础: 只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形象,国内民众才能形成鲜明的国家概念,才能进一步形成国家认同感和归属 感。如果在“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上出现困惑,国家的民众心理基础就会动摇。另外,一个国家的
三、网络舆论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网络舆论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 中国备受各国舆论关注。据有关机构监测,从时间上看,2008年之后,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数量直 线上升,2010年至今虽有浮动,但仍居高不下。
三、网络舆论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组织形象的一般特征:
(1)客观性。客观性指组织本身能够对形象产生影响的客观载体及其状态,一般包括组织机构、 组织人员、组织形为、组织产品或服务等。作为物质载体,组织的客观性是组织形象的物质基础, 这些客观因素本身的提升,是组织形象改善的根本。 (2)主观性。主观性指社会公众对组织客观状态的主观认知和评价。准确来讲,这种主观认知和 评价是社会公众的整体评价,而不是某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主观认识,因此就需要对整体主观认知的 概括和调查。 (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组织的客观状态和民众的主观认知在一定时间段的持续。组织形象成形 之前,其本身的物质载体或者民众对它的评价都十分脆弱,形象或者模糊不清,或者变动不居,非 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借助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客观状态和民众认知,才可以判定组 织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形象。
一、网络舆情与政府形象
(三)网络舆论中塑造政府形象 鉴于网络舆情给政府形象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探索了多种方式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政府信息网上公开 开通各类网络平台,积极同网民交流
二、网络舆情与社会组织形象
(一)组织形象概述 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很多公共关系学者对组织形象的定义往往注重民众的主观评 价,如将组织形象定义为社会公众对组织认识后形成的一种总体评价、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 目中的反映。有的将组织形象称为公众形象或公关形象,它指的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公众心 目中相对稳定的地位和整体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公众对组织机构或个人的全部看法、评价和整套 要求及标准。
CONTENTS
1
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
2
3 4
网络舆情与机构形象
网络舆情与地区形象
网络舆情与个人形象
1
网络舆情与国家么是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的研究最早活跃在国际关系领域,毕竟国家形象产生于国家间的交往。著名古希腊学者修 昔底德在其经典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提出,国家和个人一样,对安全(避免恐惧)、荣誉 和私利的追求是它的本性。 国家从诞生之初,就会追求良好的荣誉和声望,这就是国家形象的追求之一。
(二)网络舆情与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
网络舆情要求各类面向公众的社会组织在网络舆论场中重塑社会形象。在网络舆论下,各种不同类 型的社会组织形象都受到影响,组织形象对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大大增加。近年来,社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与网络舆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仅网络舆情为社会组织形象的影响越 来越大,一些社会组织如智库也借助网络舆情大大扩大了自己的舆论影响力。 同时,网络舆情为社会团体的社会形象带来诸多挑战。一是网络舆情要求社会团体拥有更高的信息 透明度。社会团体接受的捐款数额、用途、去向等都需要在网络上公开发布。二是网络舆情提高了 社会团体形象的维护难度。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全新的舆论领域,社会组织需要在其中面对更多的受 众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难度要比在传统媒体领域大得多。三是社会团体需要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 舆论危机。社会团体如果出现腐败行为、低效率现象等,网络舆情将会放大形成强大的网络监督力, 甚至形成网络舆论危机,极大地损害社会团体的社会形象,危及组织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