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

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

1、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等方式进 行的。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对外传播制度还处于较为原始和不成熟的阶段。
2、近代时期: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帝国主义的扩张,中国的 对外传播制度开始逐渐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对外传播制度 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3、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传播的 效果和针对性
在目前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和针对性是非常必要的。一方 面,我们需要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需求和文化背景,制定更加精准的传播 策略;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国际舆论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此 外,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关键因素之一。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素养。
2、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和交 流障碍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中外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对外传播带来了一 定的挑战。例如,中国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而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 自主。在传播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这些文化差异,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 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尊重和适应不同文化的差异,是当前对外传播 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史前史
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时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多思想 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他们的思想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 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最为广泛,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家庭伦理和个人修养等 方面的内容。
古代史
古代史时期,中国传播研究主要的是文字、书籍和官方的传播。自汉代开始, 中国出现了纸张和印刷术,这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此外,官 方还设立了驿站和信鸽传递信息制度,以保持政令的畅通。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网络社交平台、博客等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这些新兴 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和分享途径,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 发展。同时,这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复杂化,如网络谣言、虚假新闻等问题逐 渐凸显。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以及在国外的发展
一、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 跨文化传播实践的历史非常悠久,广义上来说,自有人类社会便有了跨文化传 播的实践,而将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专门的研究,则是晚近之事。目前我们一般认 为,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始于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外
事学院”(Foreign
subject views.and
in these
studies,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eriod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 is
lack ofrelative integrality. Therefore,the thesis surmnariz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of Service
Institute)的建立。1955年,霍尔在《举止人类学》(The
Manners)一文中,提出了跨文化的范式。学界把霍尔的《无声的
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1959)视为跨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该书包含了我们理
解文化和传播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传播”、“时间会说话”、“空 间会说话”等。霍尔在本书中很重视非言语传播问题,用了将近五分之一的篇章对 此加以讨论。 1958年,《丑陋的美国人》(The
论”。到了二十世纪,文化传播学家开始关注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进而关注传播对 文化的影响。此时,传播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拉 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卢因(Kurt Lewin)和霍夫兰(Carl Hovland)悉数 登场,直到五十年代的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传播学的研究已经初具 规模,相关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业已初备。 一般来说,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术传统,来自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 修辞学、传播学等。至文化人类学下的传播学产生发展,到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 科的成熟,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已经基本齐各。学术的关怀几乎无一例外源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在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传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

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流动和交流,它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还包含了文化的传递和理解。

在跨文化传播中,语言、价值观、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对信息的传递产生影响,因此跨文化传播需要我们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意识。

首先,跨文化传播需要我们具备跨文化的知识。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认知模式,只有了解这些文化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比如,在与日本人交流时,我们要了解他们重视的礼仪和尊重的概念,以避免因为不懂礼仪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其次,跨文化传播需要我们具备跨文化的技能。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交际活动,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技巧。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适当使用比喻和类比,把陌生的概念转化成对方熟悉的语境,从而更好地理解。

另外,我们还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避免对自己文化的偏见影响交流。

最后,跨文化传播需要我们具备跨文化的意识。

文化意识是指对于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和理解。

我们要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尊重和接纳这些差异。

世界上有很多种文化,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被定义为绝对正统,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只有通过充分理解和尊重,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传播。

除了以上的知识、技能和意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跨文化传播。

比如,全球化给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跨文化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信息的过滤和筛选,以及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关注。

此外,政治和经济因素也会影响跨文化传播。

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对跨文化传播产生影响。

比如,由于政治原因,一些国家对外国文化的传播持保护主义态度,限制外国媒体的进入,从而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总的来说,跨文化传播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现象。

它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我们需要具备跨文化的知识、技能和意识,通过倾听、理解和尊重,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传播。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

·18·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
在霍尔的 《无声的语言 》发表以后 , 60 年 代陆续又有一些有关跨文化传播的著作问世 。 比如 , 1962 年 R1T1O liver所著 《文化与交际 》 ( Cu ltu re and Comm un ica tion ) , 1966 年 A1Sm ith 主编的 《交际与文化 》 ( Comm un ica tion and Cu l2 tu re) , 1967 年 , I1Parry 发 表 的 《人 类 交 际 心 理 》 ( The Psychology of Hum an Comm un ica tion ) 等 。与此同时 , 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 交际学课程 [ 8 ] 。 60 年代中期 , 在匹兹堡大学的 一批学者组织了研讨会 (workshop s) , 形成了一 个研究中心 , 忽普斯 (D avid Hoopes) 主编 、出 版 了 《跨 文 化 交 际 学 读 本 》 ( 1971, 1972, 1973, 1974) , 在当时论著甚缺的情况下 , 读本 在教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9 ] 。
在这些思想和实践的推动下 , 有关跨文化 传播相对系统观点在 20世纪中期以后开始酝酿 。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霍尔 1955年首次将 inter2
cultural和 communication并置在一起 , 从人类学 的实践奠定了直到现在被称为 “跨文化传播学 ” ( Intercultural Comm unication Theo ry) 的 学 科 基 础 , 其 《无声的语言 》一书也被公认为跨文化 传播研究的奠基之作 。
日期 1950 - 1955
1955 1959 1960年代晚期 1970 1972 1973 1974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交类APP的兴起,探讨了其功能和特点。

然后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交类APP,以及跨文化传播在社交类APP中的影响。

随后探讨了社交类APP对跨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最后总结了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对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社交类APP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跨文化传播对社交类APP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交类APP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跨文化传播、兴起、功能、特点、国家、地区、影响、促进、重要性、发展趋势、价值、意义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类APP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社交交流与信息分享平台。

社交类APP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语言限制,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跨越文化障碍,进行交流和互动。

社交类APP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社交模式和沟通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社交体验。

不同于传统的社交网络,社交类APP在功能和特点上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满足了人们不同层面的社交需求。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分享生活点滴,扩大社交圈子,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交类APP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文化风格。

一些社交类APP在中国、美国、日本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这些社交类APP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丰富了用户的社交体验,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在社交类APP中,跨文化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社交类APP,人们可以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了解不同文化的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发展趋势是什么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发展趋势是什么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发展趋势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播学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播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那么,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发展趋势究竟是什么呢?首先,社交媒体的兴起成为了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创新点。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特点,使得文化能够以更加多样和个性化的方式进行传播。

例如,一段有趣的文化短视频在抖音上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数百万的点赞和分享,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特定的文化元素。

其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也为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通过这些技术,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的文化场景和历史事件。

比如,参观一个虚拟的古代宫殿,或者参与一场虚拟的传统节日庆典。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极大地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受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化的内涵。

再者,大数据的运用为文化传播的精准定位和个性化推送提供了可能。

传播者可以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了解不同用户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从而有针对性地推送符合用户需求的文化内容。

这不仅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增强受众对文化传播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另外,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传播学在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传播者可以采用更加合适的方式和策略,减少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

例如,在国际影视作品的传播中,通过巧妙的改编和宣传,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够接受和欣赏。

同时,移动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方式。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获取文化内容。

这就要求文化传播者要适应这种移动化的趋势,优化文化内容的呈现形式,使其更适合在小屏幕上展示和阅读。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轮廓与全景透视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轮廓与全景透视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轮廓与全景透视【摘要】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一个涉及不同文化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领域。

本文通过探讨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定义、意义和目的,揭示了该领域的重要性。

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起源到发展历程,再到方法、工具以及重要概念的介绍,全面呈现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结合实践与应用,展示了跨文化传播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总结与展望,展示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和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角,促进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研究、历史轮廓、全景透视、定义、研究意义、研究目的、起源、发展历程、方法与工具、重要概念、实践与应用、意义和价值、未来发展趋势、总结与展望。

1. 引言1.1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定义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一门跨学科领域,涉及文化、传播、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其定义可以理解为对不同文化间传播现象的研究,包括信息、观念、价值观等在跨越不同文化背景时的传播过程。

跨文化传播研究不仅关注文化差异对传播的影响,还探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如何促进文化间的理解、融合和共享。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通过深入研究跨文化传播现象,可以更好地解析文化间的误解与冲突,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合作,为构建和谐的国际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展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拓宽了学术视野,为推动文化多样性和相互尊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1.2 研究意义跨文化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跨文化传播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动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特点、价值观念和沟通方式,可以更好地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冲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

跨文化传播学在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跨文化传播学在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跨文化传播学在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和紧密,跨文化交流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为活跃和紧迫的议题之一。

跨文化传播学正是致力于研究和探讨这一领域的学科,在促进国际间的交流、理解和合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这门学科,揭示其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一、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及演变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研究不同文化间互动与交往的学科,旨在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其对于交流和互动的影响和作用。

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交际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其研究方法可以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常用的研究手段有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

跨文化传播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欧美社会快速发展,移民潮波涌,跨文化交流和互动日益增多。

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具体的文化差异和交往模式上,例如美国人和日本人交往的差异、非洲部落的传统习俗等。

到了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新闻传媒的迅速发展,跨国媒体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领域,人们开始关注跨国传媒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

到了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到商业、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

二、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现状跨文化传播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目前也正在积极发展跨文化传播学,不少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和专业,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关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尚处于文化转型期,社会文化环境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跨文化传播研究应当注意到中国本土化的特点,在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合作、文化产业、新媒体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霍夫斯泰德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从文化理论向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移用

霍夫斯泰德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从文化理论向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移用

霍夫斯泰德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从文化理论向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移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霍夫斯泰德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他如何将原有的文化理论成功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过程。

霍夫斯泰德作为国际知名的文化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出发,分析他是如何将这一理论扩展到跨文化传播领域,进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

通过梳理霍夫斯泰德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实践,本文旨在揭示其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作为跨文化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内容在于揭示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沟通方式的差异。

他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四个核心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描述了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权利和自由选择被视为至关重要,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群体的和谐与共同利益则占据主导地位。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人们对权力分配和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权威和等级制度被视为理所而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人们更加强调平等和民主。

第三,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涉及到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文化中,人们倾向于遵循传统和规则以避免风险,而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文化中,人们则更加开放和愿意接受新事物。

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描述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分配和期望。

在男性化社会中,竞争和成功被视为男性特质,而在女性化社会中,合作和关怀则更加受到重视。

这四个维度构成了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的核心框架,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维度,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跨文化传播是当今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跨文化传播也伴随着一系列困境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从困境和出路两个方面来探讨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跨文化传播的困境1. 语言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最普遍的问题之一。

尽管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中的通用语言,但在实际传播中,人们还是会遇到许多不同的语言和方言,这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障碍。

2. 文化差异: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差异会导致在跨文化传播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在某些国家礼貌的行为在其他国家可能是不礼貌的,造成误解和不满。

3. 信息失真: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信息往往会发生失真。

有些信息可能被错误理解,甚至被夸大或缩小,导致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出现偏差。

4. 传播方式: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交流习惯,有些文化偏重口头传播,而有些文化偏重写作传播。

这种差异会导致在跨文化传播中难以达成一致,增加沟通难度。

5. 文化冲突:跨文化传播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可能是价值观念的冲突,也可能是行为方式的冲突。

在文化冲突中,常常会发生误解和情绪的激化。

1. 学习他人的语言和文化: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我们可以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尊重,为文化交流搭建良好的基础。

2. 接受多元文化:跨文化传播要求我们接纳多元文化,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通过多元文化的共存,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 推动跨文化交流: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大对跨文化交流的支持和推动力度,通过文化节、交流活动等形式,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

4. 加强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中,加强对跨文化传播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传播的环境。

跨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影响分析

跨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影响分析

跨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今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围绕跨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展开探讨,并分析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影响。

一、跨文化传播概述跨文化传播,即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流动和交换。

它不仅发生在国与国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组织、不同社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

跨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促进相互理解和交流、扩大交往圈子、缓解文化冲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

跨文化传播的实质是文化的传递、接受和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的传递和交流。

跨文化传播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促进各国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二、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媒介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通过媒介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在跨文化传播中,媒介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缩小文化差异不同文化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导致误解和冲突。

媒介可以通过宣传、报道等方式来缩小文化差异,使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更为容易。

2. 增强文化认同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可以促进文化认同的形成。

媒介可以使用流行文化、音乐、电影等方式将某种文化传递到其他地方,进而感染其他文化,形成文化认同。

3. 促进文化交流媒介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例如通过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传播信息,促进多元化的文化交流。

三、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不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问题:1. 文化冲击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往往会对接受方的文化产生冲击。

当接受方无法适应媒介传递的信息时,可能会对自身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产生威胁。

2. 转化异化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往往经过了译文、编译等一系列转化过程,容易产生信息偏差,导致异化现象的出现。

3. 信息固化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容易被接受方看作一种固定的事实,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解读和文化认同。

《2024年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范文

《2024年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范文

《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普及,美剧在我国的传播越来越广泛。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美剧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丰富了我国人民的娱乐生活,也加深了我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本文旨在研究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探讨其传播机制、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

二、美剧在我国的传播历程美剧在我国的传播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早期,由于文化差异和政策限制,美剧的传播渠道有限,影响力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发展,美剧在我国的传播逐渐扩大。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观众对美剧的热情持续高涨,各种美剧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为美剧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

三、美剧的跨文化传播机制美剧的跨文化传播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媒介渠道:互联网、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为美剧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国观众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观看美剧,了解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2. 翻译与字幕:翻译和字幕是美剧跨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

优秀的翻译和字幕能够将美剧的内容准确地传达给我国观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3. 文化元素:美剧中的文化元素如爱情、友情、家庭、职业等与我国观众有着共鸣,这些元素有助于我国观众理解和接受美剧。

四、影响美剧跨文化传播的因素影响美剧跨文化传播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影响美剧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我国观众对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可能存在误解或偏见,这需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来消除。

2. 政策法规:政策法规对美剧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政府对引进的海外影视作品有一定的审查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剧的传播。

3. 观众需求:观众需求是美剧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驱动力。

我国观众对美剧的需求多样化,包括剧情、演员、制作水平等方面。

只有满足观众需求的美剧才能在我国取得成功。

五、美剧跨文化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美剧跨文化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 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随着5G、等技术的发展,美剧的传播渠道将更加多元化,包括短视频、直播、VR等。

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

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

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文化传播学科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而重要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来探讨这一学科的演变和发展。

一、起源阶段(20世纪初 - 20世纪4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因此,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问题,并开始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方法和原则。

二、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 - 20世纪80年代)在这个阶段,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跨文化传播学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学者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和霍尔姆斯和瑞姆斯的跨文化适应模型等。

三、多元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 - 21世纪初)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跨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关注全球化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同时也开始研究新媒体对跨文化传播的挑战和机遇。

此外,学者们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传播,还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社群之间的传播。

因此,跨文化传播学科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整合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跨文化传播学科进入了一个整合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者们开始将跨文化传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国际关系、社会学、经济学等。

他们意识到,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来解决。

同时,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跨文化传播的应用,如国际商务、国际传媒等领域。

总结起来,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发展阶段、多元化阶段和整合阶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并且跨文化传播学科也将继续发展壮大。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突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环境。

跨文化传播概述

跨文化传播概述

LOGO
中国香港
印度 日本 中国台湾 美国 泰国
17
19 1 27 13 32
Page 16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感知 1、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
LOGO
从霍氏的各文化维度指标值中,可得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 明显的,就是在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中国香港、 新加坡等也是较明显的。就如中日两国文化都是一种集体主义导 向,但两种集体主义却有较大的不同。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 化差异之外,不可否认,还有投资合作伙伴“公司文化”的风格 差异。可以说,公司内文化差距越大,产生文化冲突与困惑的可 能性与强度就会越来越大。 当然,文化差异的指标不会只有四个。但即使只考虑这四个文化 差异指标,且认为每个指标也都只有两种情况,按照排列组合来 分析,也可能有68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 法,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2)跨文 化传播学
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 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 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 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
Page 3
一、跨文化传播简介
LOGO
2.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交通系统和通讯系统的发展加速了国际交往
(1)时代 背景
(2)世界 人口的变 化
Page 17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感知
LOGO
2、庞德的长期观念与短期观念(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例子)
表五:部分国家 (或地区)的长 期观指数
Page 18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感知
LOGO
3、克拉克洪和斯托贝克的价值观导向(例子)

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

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
边缘人理论的中心课题已通向研究那些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 观念信仰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说明和理解意义,并确立了三个研 究目标,即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揭示文化的异同;基于对文 化异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的途径;最 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创造和分野的进程。
海默斯 Dell Hymes
菲利普森:言语代码理论
1992年,菲利普森(Gerry Philipson) 提出“言语代码理论”(Speech Code Theory)。
口语是最为突出隐秘的文化代码.日常口语的 语速,语调,语词,语气,语句,口音等包含了心理, 社会,修辞的文化区隔.讲话的意义是通过言说
[三重维度] 我是通过他人的目 光来想象自己的面貌和形象的; 第二,我们想象出对这一面貌的 某些评价;第三,我们体验到某 种诸如骄傲或耻辱的自我感觉。
1909
库利 Charles Horton Cooley
二、从文化到跨文化 非常有“文化”,但不能“跨文化”
同时期的那些异文化被他们视为“野蛮”、“原始”或 “半开化”的文化资料,当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虽然他们偶尔也去异域旅行,但很难或者根本无心进入与 异文化群体的交流状态,到头来只是根据旅行家的记述、 殖民地当局的档案和传教士留下的资料来分析异文化,而 得到的理解只不过是自我文化系统和知识系统的理解,不 能像陌生人那样同时拥有他者的视野。
凯伦 Horace Kallen
保守派文化批评:彼此隔离的思想结局
艾略特(T. S. Eliot)与加塞特(O. Gasset) 威胁现代社会的力量,来自“民间”,来自“市井小 民”、“大众”,而这些人必须再予以教导才能让他们 各安其位,“顺理成章”地接受应有的职位,惟其如此, 才有可能把传统文化从沉沦于野蛮之域的危险中解救出 来。艾略特甚至主张“绝大多数人类应该继续在他们诞 生的地方发展人生。”

第十三章跨文化传播[43页]

第十三章跨文化传播[43页]
在儒学社会中社会关系的重 要性促进了语言代码的分化, 目的是满足高度分化的关系。
3、强调间接传播与强调直接传播
多数文化既有直接交流模式 又有间接交流模式。
不过,虽然间接交流方式具 有普遍性,但其完善程度却 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间接传播有助于避免遭对方
拒绝或彼此有分歧的尴尬场 男女相亲时,一方不喜欢另
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
员共享的体系。文化通过
象征符号传递下去,也可
以由于某种原因中断传播。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 J. Toynbee)认为,世界 历史上有过21种大的文化, 其中16种已成为历史纪录, 只有5种尚存。
二、了解跨文化传播
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Larry Allen Samovar)对跨文化传播作了 如下定义:“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 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 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 变交流事件。”
在中国,文化的意义非常宽泛, 广义的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两大部分构成,体现了中国人 综合性思维的特点。广义的文化 要素主要包括:
1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这是区别文化最明显的标志之一。人们只 有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才能沟通, 只有沟通交流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一个 文化群体大多拥有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的 符号系统,这成为跨文化传播中最明显的 障碍。
北美人来看来,传播的主要
功能是实现自主和自我成就,
因而传播的结果比传播的过
程更重要。
剪纸画:孔子
2、语言代码分化的显著性
东亚的语言非常复杂。它们 按社会地位、亲近程度、年 龄、性别和正式程度进行分 化,而且有广泛、完备的敬 语体系。各种语态界限分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儒学 礼仪之上的伦理观念。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当前的研究现状,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回顾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起源,探讨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

我们将关注研究主题的演变,从最初的对外宣传、文化交流,到后来的跨文化交流、传播策略等。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研究方法的进步,包括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的运用。

在现状分析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贡献,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将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理论体系的不足等。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跨文化传播研究,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通过本文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向前发展。

二、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深入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门逐渐打开,西方文化和传播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

在这个阶段,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以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主,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学者们开始更加关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应用,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与国际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精选全文完整版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跨文化传播学导论随着新一轮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个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变得不可避免,而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青睐。

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许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那么,跨文化传播学究竟是什么?它的内容又是什么?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问题。

首先,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是以文化为核心,重点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传播活动,以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学科。

它将世界各种文化背景的传播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使传播学有效运用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围涉及传播者的角色、受众的特点和行为、传播媒质的选择及其使用、传播环境及其特点、以及信息传播中社会文化伦理与法律法规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跨文化传播学的内容是什么?跨文化传播学内容涉及比较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数据分析、传播实践、多媒体传播技术等。

研究者在探究跨文化传播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如何有效的实现跨文化传播、如何理解各个文化的信息传播习惯及其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增进跨文化的信息传播等。

最后,跨文化传播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跨文化传播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及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全球化进程更加有效顺利。

它可以帮助政府及企业们更加有效的实现文化外交,促进文化融合,推动不同国家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共性,发展全新的文化融合的模式,对抗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

综上所述,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比较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数据分析、传播实践、多媒体传播技术等,它可以帮助政府及企业们更加有效的实现文化外交,促进文化融合,推动不同国家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对抗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跨文化传播资料

跨文化传播资料

PART 1 跨文化传播概论一、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行为。

●来自不同语境(context)的个体和群体进行的信息编码和译码过程。

●来自不同符号(sign)系统的个体与群体的符号交换过程。

二、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五个时代:口文印电数】●口语时代猿人进化时期的呼唤、尖叫以及身体姿态等,用以表明各种意图;口语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巨大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和小范围内进行。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时代文字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步历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成就之一,拓展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人类跨文化传播的时代真正来临;文字的使用突破了语言在时空上的局限,使其具有规范、便携和能够长期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量也由简单变得复杂和繁多;以文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印刷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印刷品的大量出现,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

在欧洲,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电子时代电子传播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推动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加速积累,也使人们跨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以广播和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体,使人类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

●数字时代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人类传播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以及媒介运作。

三、跨文化传播的类型【四个类型:三跨(种族群)一国】●跨种族传播(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传播者与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种族。

比如中国人与法国人之间的传播,阿拉伯人与印度人之间的传播等;但是完全法国化的华裔与法国人之间的传播则不属于跨文化传播。

●跨族群传播(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属于同一人种但是分属不同族群的人们之间的传播。

如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传播,中国人与韩国人之间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默顿:从“陌生人”到“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 cosmopolitan ) 表示个人与自身系统之外的交流达到 相对高的程度,与本地人相比,他更 具有流动性,与社区之外的人也保持 着朋友关系网。
默顿 Robert King Merton
面对流动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思考
个体如何与更大的社会系统和谐相处?由此发展出诸多成 熟的思想与理论模式,这使得跨文化传播作为研究领域已 是呼之欲出的事情了。 边缘人理论的限定 金伯格(Milton M. Goldberg),1941
陌生人理论进入美国社会学
面对的问题: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每年100万移民的涌 入,使移民的不安定和排斥移民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芝加哥城市生态模型
在城市中心,极端富有者与极端贫困者比邻 而居,中心周围是贫民窟,再向边缘扩展到 郊区,居住者的状况逐步上升。与生态模型 存在隐喻式联系的是“种族关系圈”:所有 群体都在为获得可利用资源而斗争,不同的 群体开始接触后就发生冲突,冲突过后是适 应阶段,各群体之间的界限被明确地标示出 来,然后进入分离阶段,最后便是同化阶段, 下属群体接受了下属群体的方式,最终消失 其中。
边缘人理论的中心课题已通向研究那些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 观念信仰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说明和理解意义,并确立了三个研 究目标,即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揭示文化的异同;基于对文 化异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的途径;最 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创造和分野的进程。
[三重维度] 我是通过他人的目 光来想象自己的面貌和形象的; 第二,我们想象出对这一面貌的 某些评价;第三,我们体验到某 种诸如骄傲或耻辱的自我感觉。
1909
库利 Charles Horton Cooley
二、从文化到跨文化 非常有“文化”,但不能“跨文化”
同时期的那些异文化被他们视为“野蛮”、“原始”或 “半开化”的文化资料,当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虽然他们偶尔也去异域旅行,但很难或者根本无心进入与 异文化群体的交流状态,到头来只是根据旅行家的记述、 殖民地当局的档案和传教士留下的资料来分析异文化,而 得到的理解只不过是自我文化系统和知识系统的理解,不 能像陌生人那样同时拥有他者的视野。
文化相对论:每一种文化在某时间、某地域、某方面都 会显现自己的价值。
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 1864年向伦敦人类学协会提交了一 篇名为《人类种族的起源及古人类 在自然选择下的演化》(The Origin of Human Races and the Antiquity of Man Deduced From the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的论文,首次通 过对人类躯体进化与文化进化过程 的区分以及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分析, 得出了所有人种拥有同等智力潜能 的结论,为人类的平等交往建立了 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之前:自我中心的跨文化交流
希腊早期的基督教教父克雷芒(Clemens, 约 150-约215) “丝绸之路” 十字军东侵 罗马教皇对参与东侵者的演说 《马可· 波罗游记》 中国以蛮夷看待外来者的文化优越感
工业革命之后:交流困境成为时代的命题
资本使得社会交换成为互动的普遍形式,并进一步加速 社会流动和分化。一方面是社会流动性增强,另一方面 是种族之间、民族之间、群体之间、阶级之间的冲突频 繁爆发。 社会演进论:人与人的交往要以进步为导向,文明人对 野蛮人、半开化的人负有教育和领导责任。 种族主义:人由于其自然归属于价值不等的种族(“进化 度”不同),价值也不同,应当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
海默斯 Dell Hymes
菲利普森:言语代码理论
1992年,菲利普森(Gerry Philipson) 提出“言语代码理论”(Speech Code Theory)。
口语是最为突出隐秘的文化代码.日常口语的 语速,语调,语词,语气,语句,口音等包含了心理, 社会,修辞的文化区隔.讲话的意义是通过言说
帕克,1864-1944 Robert Ezra Park
帕克:从“陌生人”到“迁移者”和“边缘人”
迁移者(migrant)和边缘人(marginal man) 指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对两个世界都陌生的人,他们也 是“文化混血儿”,是在未完全相融的文化边缘生活的个 体。 深化西美尔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研究,在原有物 理、几何距离和精神、心理距离方面,突出了对于后者的 研究,并在社会距离测量中发展出差异性(differency)概 念,表示两个或更多个体传播不相似的度,从主观层面测 量一个人感觉自己和他人熟悉或不熟悉的程度,从客观层 面观察两人或更多人熟悉或不熟悉的程度。
塞姆纳 William Graham Sumner
社会习俗 Folkways
库利: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它与非个人化的、契约式的、 正式的和理性的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不同,是以亲 密的、面对面的交往、温暖的情感以及合作为特征的,它会 造成一种“我们”感,使自我对此群体的生活具有很强的认 同感。 将自我视为一种感觉状态, 即所谓“镜中自我” (looking-glass self):
凯伦:文化多元主义
1915年,《民主与熔炉》:首次论述文化多元主义,以此作 为政治策略来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实现各种族的民主政治, 抵御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导致的暴力 后果,警惕文化扩张的冲动将整个欧洲大陆拖入战争泥潭。
凯伦理论的分析
文化多元主义可以消除社会流动对人 们产生的诱惑,每个人都不必向往富 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保留种族差异, 各自停留在原先的位置,为自己的种 族自豪。实质上,这是一种容易接受 的种族隔离方案。
第三讲 跨文化传播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单 波
一、社会流动与“陌生人”概念的流行
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印证着社会流动背景下跨文 化传播的历史
语言的发明
部落间(intertribal)与文化间(intercultural) 交流与沟通的可能性
一个社会的流动性愈低,其语言的变化就愈小;流动性 愈高,其语言便拥有愈多外来与调阿多诺(T. W. Adorno)与霍克海默(M. Horkheimer) 1944年,《启蒙辩证法》 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之所以存在,乃是由上而下的压制, 压制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工人阶级实在是捉摸不定, 被动而反复无常,且毫无理性。
他们想拯救社会与人类,却贬抑着大众,这真是一个天 大的悖论。
从人类学角度建构了文化相对论 的基础。 未解的疑问:在回到一个由金钱 主宰一切的社会后,我们如何还 能客观对待文化差异、实现自由 交流呢?
西美尔
Georg Simmel 德国社会学家
1900年 《货币哲学》:“外乡人” 通过货 币与新的群体发生联系。 1905年 提出“陌生人”(stranger)概念
跨文化态度难以形成的原因
他们所要批判的是,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标准化、单面性、操纵性、 控制性的特征,压抑了人的主体意识,压抑了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 自由发挥,助长了工具理性,进一步削弱了在西方业已式微的“个体 意识”和批评精神;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长期推行的 非个性化和齐一化,大众已经变成了一种固定不变的、单质的群体。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其实早就 蕴涵在前提之中,也就是说,他们在前提里就预设受众已失去主体性, 或者只剩下单一的经验主体,只能被外物或外在的政治经济结构所驱 使,只能是文化工业统治的对象。正如有些人所批评的,真正的受众 在阿多诺眼中或许是退化过头了,是回到了婴儿水平。为什么会这样 呢?主要原因恐怕在于他们把批判限制在意识和精神领域,相应地, 主体也被局限在自我意识、自我精神表现之内,不再有实践主体,也 不再有主体的创造。这种既远离传播实践活动又不能超越自我的“主 体”,当然是易于被媒介摆布的了。其实,这样就取消了人的传播实 践,取消了主体间的传播关系,也就难以有跨文化的转身。
塞姆纳:内群体、外群体、民族中心主义
内群体就是个体认同的集合,内群体通过夸耀自己和藐视外部的人来
提升自己,个体不假思索地将内集团的价值视为完美的,并自动地运用 它们去判断他人以及自己不熟悉的价值与行为,把具有这些价值与行为 的人定义为外群体。
民族中心主义就是个人判断其
他文化比自己民族的文化低等的 度,它是人们将自己归属于内群 体的结果。其相异于欧洲中心论 的见解是,民族中心主义妨碍了 我们对与我们不一样的人的理解。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塞姆纳要把 人置于群体间交往过程之中,其 真实的想法是把自然法则提升为 道德法则,通过社会进化冲破社 会习俗所设置的交流障碍。
陌生人
陌生人指那些今天来、明天留下的漫游者,或者不完全被社会 系统的其他成员接受的人,并且认为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彼此之 间是陌生人,预示出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是个人与陌生人的交往 关系,而且由于陌生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人们总 是对陌生人带着疑虑,这种疑虑的极端后果就是仇外。 陌生人用不同于我们的方式观察社会系统,带来了远距离视角 的独特优势;他不受约束,更容易摆脱社会规范;在与群体的 交往中拥有多元文化视角,因而能在交流中以对方的视角看问 题,用普遍、客观的方式看问题,成为文化体系之间的漫游者。 这样的人是往交流自由里填充了内容的人,是与世界发生普遍 交往关系的人,因而是真正自由的人。可以说,在陌生人身上 显现着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元素:社会距离、跨界生存、同质与 异质的关系、开放的文化系统。
"telepathy", "the transmission of any impression from one head to another with the channel that does not rely on meanings already known ".
洪堡特
Wilhelm von Humboldt 十九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