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生又说道:“是了,这就是病源了。从前若 能以养心调气之药服之,何至于此! 这如今明显出一个水亏火旺的症候来 ……待我 用药看。” “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土炒 黄芪三钱 熟地四钱 归身三钱 白芍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香附米二 钱 醋柴胡八分 淮山药二钱炒 真阿胶二钱 蛤 粉炒 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 引用建莲 子七粒去心,大枣二枚

二、古人学医要求
•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张介宾 引孙思邈语)
二、古人学医要求
• 《大医习业》
•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 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 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 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 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 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 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 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 群书,何者 …… 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 碍,尽善尽美矣。
一、问 题
• 《内经》的学术思想是怎样萌发、形成的? • 中医学术思想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 为什么东汉末年能出现张仲景这样伟大的 医学家? • 为什么金元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问 题
• 为什么鸦片战争西医输入后,“中西汇 通”、“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一 直未有突破? • 现代中医界为何造就不了大师(大医)? • 基础不扎实;功夫不到家;方法不准确
3.2历代著名医家与中药学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纲目》:形成中药学多层次结 构和理论系统化的基础。 《伤寒明理药方论》集中讨论 20 首方剂的方义 , 每一方 均引用《内经》的有关条文阐释药理。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本草论》十分重视气味阴 阳,据《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阳为气 , 阴为味;味归 形 ,形归气;气归精 ,精归化;精食气 ,形食味”的气味 形精转化理论 ,研究了五脏的气味补泻。如“附子、干 姜,味甘温大热,为纯阳之药,为气厚者也;丁香、木 香,味辛温平薄,为阳之阴气不足者也。故气所厚则发 热,气所薄则发泄。”
(二)早期中国人的思想及认知
• • • • • 1、原始人群 未能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分开 未能把每个成员之间分开 个体社会与自然界的一体化 2、母系社会——原始宗教——万物有灵、图 腾崇拜 • (自己从哪里来)(无知) (齐文化——鸟 图腾)
(二)早期中国人的思想及认知
• • • • • 3、父系氏族——宗庙、祖先崇拜(祭祀) 动物名称不再标志氏族,为个人名字取代 家庭关系、社会关系 天道——自然、人与自然 人道——人与人之间



缓”、“苦坚”、“咸软”;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 辛补之,酸泻之”; 《素问· 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 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强调药性和五脏相关性;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厚 者为阳,薄为阳中之阴”等论述。 对中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中说 :“此又阴阳相
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
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周易·系辞上》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的“道”就是阴来自百度文库阳秘的调平状态。
3、按中医思维认识方药
3.1《黄帝内经》与中药学的关系
载方13首,药26味。 中药基本理论纲领性的阐述: 《素问 · 藏气法时论》等篇已有“辛散”、“酸收”“甘
• 希波克拉底《论人体的部位》“把智 慧运用于医学之中,而把医学运用于 智慧之中”。
四、传统思维模式的产生

• • •
• •
(一)基本概念
1、思维 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是认识活动的全部。而不 仅仅是理性的认识活动或思考。 人是动物,动物有的特性,人仍然存在。思维 以动物的反映控制机能为根基,否则,不存在。 人类思维的理性程度高。 离不开感觉、知觉、表象、行为动作等——具 体的、实在的基础——没有感性的思维形式和 基础,就不可能有理性的逻辑思维。
思维模式形成时期, 学术思想建立基础
• 后世一直继承下来(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
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 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 的回归、复兴,总是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
• 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史不是各种成就的展览 馆或堆积,也不是种种观点、思想的罗列。 • 应该是在一定思维模式下不断演化发展的 历史。 • 也就是有其内在的、固有的规律。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 行学说的意义
• 2、类分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掌握自然 规律——把握“道”、 • 意义——研究、把握宇宙、生命起源和演 化规律 • 3、研究核心:关系——阴平阳秘、五行生 克制化——协调、和谐、互补
(四)思维方式
• • • • 1、整体思维 2、直观思维 3、类比思维 《吕氏春秋》“类故相召,气同则合,声 比则应” • 4、辩证思维
(一)基本概念
• • • • • 自然崇拜 深受影响却无法解释的自然,想象力 日月星辰的神话 太阳崇拜(中国、古希腊) 祖先崇拜、宗教崇拜(战争英雄)
(一)基本概念
• 4、野蛮人的思维与现代思维的不同 • 一个是“具体性”的,“整体性”的;一个是 “抽象性”的,或者说是一种有利于产生效益的 被教化或被驯化的思维。它们不是“原始”与 “现代”,“初级”与“高级”的关系,而是人 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发展,各司不 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思维方式。 • 现代人的无聊、困惑与冲突,正在于失去了那些 “野性的思维”。(列维 · 斯特劳斯《野性的思 维》) • 王小波曾说:人仅有此生是不够的,还应拥有一 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易经》“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易经》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 •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的作 者经过了 3 个圣人,时间经过了 3 个古代, 也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中古的周文王和下 古的孔夫子。
“轴心期”
• 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东方三圣; • 古希腊三代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




先生继续说:“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众位耽 搁了…… 依我看起来,病倒尚有三分治得。 吃了我这药看,若是夜间睡得着觉,那时又添 二分拿手了。 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 过的人;但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 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太旺,经血所以不能按 时而至。 大奶奶从前行经的日子问一问,断不是常 缩……” “可不是!从没有缩过……”
为何要用千里以外的流水?„„集合构成了
“半夏汤”的效能——纠正体内“阴阳之气
不通”的病态。
作者断言:“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
其卧立至。”
2、中医治病思路是什么?
阴阳二者之间是协调互补的关系,而非简单
的对立统一关系。 因此,在治病时: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应“谨察阴阳之 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调节阴阳,补偏救弊,达到阴平阳秘的自然 状态,是中医治疗的最基本原则。
三、建立思维模式
• 学医者必须要学习两类知识体系,一类是 以医学为本体的知识,另外一类就是以 《易》为代表的象数之学。 • 中医哲学有两个关键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生命本体论,第二个问题是 思维方式。生命观从本体来讲就是气一元 论,也叫气本论。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是象数思维方式。中医象数思维模型概括 为“气-阴阳-五行模型”。

八珍汤加减补益气血为主,辅以疏肝理气清心 之品,方证相符。 贾蓉看后说道:“高明得很!还要请教先生: 这病与性命终究有妨无妨?”先生笑道:“大 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步,非一朝一 夕的证候了;吃了这药,也要看药缘了。依小 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 就可望痊愈了。” 春分时节肝气最旺,肝之阴血不足之病人此时 病情最重。
(二)早期中国人的思想及认知
• 造字过程 • 互渗律:以集体表象为形式,以互渗为规律的前 逻辑式神秘思维。这种思维相信人与外界事物之 间有着部分或整体的等同。(列维· 布留尔《原始 思维》) • 原始社会法术与图腾崇拜的思维基础和认识前提。 • 未开化人类的“具体性”“整体性”思维特点 (列维· 施特劳斯《野性的思维》),与开化人的 抽象思维无高下之分,互相补充、互相渗透。
《红楼梦》第一病案赏析
贾蓉之妻秦可卿病了,请来张太医给秦 氏诊病。 诊毕,贾蓉问道:“先生看这脉息还治 得治不得?”


先生道:“看得尊夫人脉息:左寸沉数,左关 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 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 乃肝家气滞血亏。 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虚而 无神者,乃脾土被肝脉所克制。 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 肝家气滞血亏者,应胁下痛胀,月经过期,心 中发热。 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 汗出,如坐舟中。 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急, 四肢酸软。” 旁人言道:“何尝不是这样呢!”
和谐、协调、互补“中庸之道”,“中和思想”;不是平
衡、平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实生物,同则不 继”。
有图为证:
《黄帝内经》为数不多的几个方剂中,有一
个治疗失眠的药方叫作“半夏汤”(半夏秫 米汤,出自《灵枢· 邪客》)。 其制做方法是:“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 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 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 一升半,去其滓,饮以一小杯。”
• 东南中西北、春夏秋冬、人体各部位、周 易理解的天地乾坤、交替存在的日期时间 形态等等互相关联。 •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 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二)早期中国人的思想及认知
• 4、认识自然与人 • (1)阴阳 • 夏商时期初步认识——生殖崇拜、太阳向 背 • 战国时期“阴阳理论”(《易传》) • (2)巫医——商周《山海经》巫彭、巫阳 等 • (3)巫医分立——春秋战国(毉——醫)
(二)早期中国人的思想及认知
• • • • • 6、形象思维的产生与形成 观物取象(形象思维): 语言(形象) 图文——象形文字 原始人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能力和经验积 累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 行学说的意义
• 1、古代内涵 • 《春秋内事》:“伏羲氏定天地,分阴 阳”——“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素问》)——“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 不测之谓神”(《系辞》) • 《淮南子》“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阴 阳。阴阳和合而生万物”。
中医经典的学习与应用
1、阴阳学说及其应用
阴阳学说研究的是什么?——关键 如何应用?(宏观、模糊?)
1.1阴阳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什么?
对立统一?
阴平阳秘?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若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二)早期中国人的思想及认知
• 5、认知方法 •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 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 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 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 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周易· 系辞上) • 伏羲“有圣德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观法于地 , 旁观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三皇本纪》) • 观——取——思维过程(观物取象,取象比类)
(一)基本概念
• 2、思想 • 客观存在反应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 动而产生的结果。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 理性认识。
(一)基本概念
• 3、传统思维模式的产生 • 产生于对自身和面临的环境间的关系的认识。 • 皮亚杰认为,在二至七岁的幼儿时期,其心理是 表现出一种“泛灵论”和“目的论”的倾向。这 一时期的儿童常常对没有什么因果联系的事物提 出疑问,这些对成人来说则是稀奇古怪的问题。 当把这些提问交给另一些儿童去回答时,他们并 不感到困难。(《儿童的心理发展》) • 人们从自身出发,把主体的特性强加到客体上去, 把人所特有的精神现象赋予自然界,把一切自然 现象都精灵化,进而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变化 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精灵所主宰所控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