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_《范进中举》_ 课型:____预习展示课________ 编号班级:___________ 学习小组:________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_【抽测】1、默写《水浒》中你熟悉的五个人物,并把他们的外号写出来2、概括出《水浒》中五个有名的故事情节,写下来【学习目标】1、识记重要字词的音、形、义,概述小说的内容2、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3、赏析本文的讽刺艺术【基础知识】1.填空《范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
2.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作揖()商酌()拙病()避讳()兀自()带挈()名讳()桑梓()啐在嘴上()3.解释下列词语作揖:倒运:狗血喷头:不省人事:商酌:权变:兀自:唯唯连声:桑梓:今非昔比:尖嘴猴腮:大眼望小眼:4、通读全文,概述课文内容(学法指导:要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5、自由读课文,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小组内部进行朗诵或表演(学法指导:朗诵和表演时注意声音的语气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专题提升】1、范进中举之前和中举之后,胡屠夫、众相邻、张乡绅、范进的表现如何,请从书本上找出描写他们的句子,从旁做批注,并分析他们的形象。
2、反复朗读“范进发疯”这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了这个醉心功名的腐儒形象。
3、《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讽刺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小说那些地方具有讽刺意味,是如何体现的?学法指导:a. 讽刺的含义——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b .讽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当中人和事进行理解【当堂反馈】阅读下列段落,回答问题。
(一)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1 本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是()A 有特征性的语言B 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C 有特征性的动作、神情D 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2 作者如此写范进的目的是()A 揭露他灵魂被腐蚀、被扭曲变形B 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C 揭露了当时腐朽庸俗对社会现实D 刻画了唯功名是求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范进中举》导学案
第17课范进中举——吴敬梓【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学习小说中对比、正面、侧面、细节描写的方法和艺术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
认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过程与方法:按照读、析、议三个环节进行,在读中感悟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正确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1、培养学生分析人物能力;2、学习小说中对比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艺术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1、领略古代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2、艺术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资料链接】1、关于作者: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
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
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五十岁以前。
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刻画了一百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
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4:第19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解.( )元作揖.( ) 兀.( )自带挈.( )绾.( )了相.( )公细丝锭.( )子醉醺醺.( )腆.(tiǎn)着肚子啐.(cuì)在脸上星宿.(xiù)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倒运:狗血喷头:不省人事:商酌:3.作者简介4.作品简介5.背景链接关于封建科举制度: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2.讨论并归纳:文章结构,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二)深层探究1.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胡屠户?表现胡屠户怎样的性格?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
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1)从语言描写:三、拓展延伸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一、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
想想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2.中举前后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速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来。
3.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4.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5.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表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6.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7.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应了什么?8.主题归纳:(二)写法探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二、拓展延伸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1、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群文阅读——范进中举 导学案
三市中学课堂教学导学案一、开场语:今天我这个课很奇怪,为了要与李华平教授上得不一样。
我上课路子比较野,小孩子压力大,要求《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三篇文章都要看,最好能抓出精髓的内容。
经典小说两种读法:宏观主题式阅读(整体把握)与所谓的群文阅读——局部立意式阅读。
今天这节课涉及到三篇文章,选取三篇文章非常小的点,组成小小的群文。
局部立意式阅读,特点:片段取材,广泛勾连,同类整合,突破一点。
经典文本营养太丰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两种方法:一种很时髦的方式,根据课堂学情专门讲学生不会的,王老师没法了解所有学生的需要,虚假;还有一种,老师根据学生需要定的主题,今天要讲的这节课属于后者。
没有任何一种课型可以包打天下,一个老师手上没有五到六种可变幻的课型,学生会烦的。
老师要精通七十二变。
要不断地变幻。
一个课型不会适合所有的课堂所有的学生。
二、上课问候:同学们好!恩师,您好!师:非常儒雅的一个班级。
[简评:教师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及时肯定。
]开门见山亮主题:(3分钟)这三篇文章涉及到一个共同的话题:语言暴力!百度百科上对语言暴力的介绍,文学作品中对此也有形象直观的阐述。
师问:《范进中举》中谁是语言暴力的制造者?胡屠户!近几年,我最想研究的就是胡屠户对自己亲人的语言暴力。
你们被你们爹妈打过吗?鞭打过吗?棍棒打过吗?没有。
但你们被爹妈、老师、同学用语言的板子、鞭子抽打过,语言暴力无处不在。
[简评:王君老师对三篇文章进行了大胆的取舍,独具慧眼地选取了“语言暴力”这一专题,这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她自身丰厚的课程素养的外化”(罗小维语)同时又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对语言暴力这一概念有深切体验](1)亲人对亲人的语言暴力。
整体概括一下故事,用一句话概括《范》最最核心的内容,提炼一下。
生:范进中举前后,身边亲人外人对他的态度变化。
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用写课本点睛诗的方式来把课文最本质的内容提炼出来。
(2分钟)教师示范:范进,你是文学史上的大名人,不仅仅是因为你考了36年,才终于,终于金榜题名;还因为中举前,你挨的千古一骂,中举后,你受的那万古一拳,成功的你却反而成为了最经典的笑话。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备课教师:张祎审核教师: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学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3.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人物形象。
4.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5. 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重点、难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与其作用。
3.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一、课前预习:1、掌握作者与作品的相关知识。
2、读准下列字音,掌握下列词义。
作揖(yī)行(háng)事醺(xūn)腆(tiǎn)啐(cuì)星宿(xiù)讳(huì)绾(wǎn)带挈(qiè):提携。
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
“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央:恳求。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乡。
轩敞:宽敞。
3、自读课文,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提示: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哪几部分?主要写了哪些事?二、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学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3.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人物形象。
二、课堂学习:1、检查预习。
2、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本文主要塑造的人是谁和谁?次要人物又有哪些?2、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4、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语言行为上有了怎样的改变?由此可见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6、语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三、课后作业。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吴敬梓家。
该书还塑造了一个出名的吝啬鬼的形象严监生。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本课重在反复吟味中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
难点:体会文章在内容、主旨、语言上含蓄、犀利、夸张的讽刺艺术手法。
小说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一老秀才醉心功名最终考中却喜极而疯的丑态,作者赐予他细心细致的描写:在考场上衣服朽烂,冻得“乞乞缩缩”的穷酸相;向别人告贷求借被骂的尴尬相;放榜前已饿了三天,抱着生蛋母鸡叫卖的呆相,这一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都蕴含一种讪笑、讽刺的意味,尤其是“中举发疯”这段描写,作者更是运用想象奇妙、夸张变形的笔法,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恶、丑。
此外,文中又借胡屠户、张静斋、乡邻们一系列丑恶势利逢迎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前后对比描写,引导读者领悟写作的意图,“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讽刺范进和其它人的狂迷,批判罪恶的科举制度带给整个社会的毒害。
阅读观赏应重点放在对人物不同的描写、不同的嘲讽意味上。
其次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第一课时1.结合情节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2.赏读小说的精彩句段,赏析细微环节描写,学习讽刺手法。
(重点)3.相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学问分子的严峻毒害。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鲁迅说:“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的概括。
这一节,我们接着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
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情节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1: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醒悟过来。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9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把握细节,细小的情节。
即对描写的对象,进行具体的细腻的描写。
细节描写通常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景物和场景描写等,学习小说,就要学会抓住典型细节来感知人物形象。
注意对比,本文的写作特色决定我们要通过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对比来看一个人及社会本质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Ⅰ.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微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安微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
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
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又有《文木山房集》。
(2)《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
作者假借明代的人物故事,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
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像。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
他们一旦科举得意,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这些卑陋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剥削阶级的腐朽和没落。
二知识链接1、“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人教版初三九班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十九范进中举1、品尝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亮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熟悉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鲜亮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熟悉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文题点明白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大事(中举)。
"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与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2.走近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阔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3.相关资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由于范进与自己的遭受特别相像。
周进最初考了很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终他做生意的一个伴侣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由于如此,他才对范进非常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绾()了头发星宿()攥()紧带挈()桑梓()2、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屠户把银子()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 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
2. 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 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 ) 元作揖.( ) 兀.( ) 自带挈.( )绾( ) 了相.( ) 公细丝锭.( ) 子醉醺.醺( )腆.( ) 着肚子啐.( ) 在脸上星宿.( )2. 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倒运:狗血喷头:不省人事:商酌:3. 作者简介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 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 作品简介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
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
【导语】九年级学⽣对于⼩说的学习已经不陌⽣了,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法的探究也是驾轻就熟。
但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已经有了很⼤的提⾼,情感世界也很丰富,有了⾃⼰独⽴的思考能⼒,可是对⼩说的主题挖掘上还是有所⽋缺,不能认识范进及范进那个时代的悲剧性。
⽽且九年级的学⽣即将⾯临中考,这是决定前途命运的时候,那种⽆助与渺茫感使⼀部分同学对学习产⽣了懈怠,因此有必要让学⽣通过学习了解⼩说的深刻内涵,形成正确、健康的⼈⽣观与价值观。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把握⼩说故事情节,认识⼩说所反映的社会⽣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描写⼈物的⼿法。
3、品味⼩说语⾔,领会讽刺艺术的魅⼒。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活。
2、了解范进这⼀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物的艺术⼿法及其作⽤。
教学难点: 品味⼩说的语⾔,领略古⼩说的讽刺艺术的魅⼒。
教学⽅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1、请同学们朗读课⽂标题,分析课⽂题⽬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题⽬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 明确:科举制度。
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 童⽣: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称为儒⽣或童⽣。
⽣员:录取⼊学的童⽣称为⽣员。
秀才:⽣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次的在省城举⾏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第⼀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举⼈于乡试后第⼆年春天参加礼部举⾏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第⼀名称为会元。
进⼠:贡⼠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
进⼠分三甲---进⼠及第、进⼠出⾝、同进⼠出⾝。
第⼀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介绍作家作品: 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号⽂⽊⽼⼈,安徽全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3《范进中举》
十七范进中举一、目标导航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自主预学(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③攥着()④腆着()⑤斋公()⑥行事()⑦带挈()⑧绾了()(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第回,作者是朝的。
他写的这部书是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回,主要描写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的腐朽。
(3)《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环境:故事情节:(5)疑问摘要:三、课堂互动探究1.感知文本。
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并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2.合作探究。
(1)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有怎样的变化?他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你的理由。
(3)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5)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拓展延伸:请用《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
(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三)总结课文。
课文运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刻画了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揭露。
四、课堂练习(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笨(zhuō)_____ (pú)_____萨(wù)_____自桑(zǐ)(二)选词填空。
1.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A. 跌 B. 歇 C. 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第22课《范进中举》导学案5-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预习学案19 范进中举1.《范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星宿.长.亲桑梓.避讳.绾.了头发攥.紧带挈.相.公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课文哪能些地方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个人?②文中范进清醒时并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欢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③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走近科举: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禄取。
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5.科举花絮: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
考试内容中加中外政治历史。
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塞进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而告终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较试题:《项羽拿破轮论》。
出题的考官赶时髦,可来自全国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赶出了笑话。
一位考生一开笔就写道: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课后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带挈.()行.()事腆.()踹.()兀.()自绾.()啐.()高中.()2.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小说家_________。
陕西省靖边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9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1、本文以___________为线索,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__________,深刻反映了___________对人心灵的荼毒。
2、本文通过对比描写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讽刺了当时___________的人情世态。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探究一:悟主题1、范进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个人,你认为文章中关于范进的描写中,哪个情节最精彩?2、作者是怎么刻画的?3、范进发疯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探究二:语段精读精读课文“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至“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邻居各自散了。
”选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我这半日,如在梦里一般”这句话指的是什么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进进家之前,院里早有人在望了;范进回家之时,又有人拥簇着,没有人会视而不见。
胡屠夫为什么还要高叫一声“老爷回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范进中举后就成了老爷,范进家没变,却变成了“府”。
这种强烈的反差揭示了范进_________________的真正原因,这也是迫使范进几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诱饵。
☆达标反馈1、指出下列词语的指代义。
(1)桑梓:____________ (2)汗青:______________(3)须眉:____________ (4)巾帼:______________2、下列对封建科举制度逐级考试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院试→乡试→殿试B.会试→殿试→乡试→院试C.院试→乡试→殿试→会试D.院试→乡试→会试→殿试3、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批:___________☆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23范进中举(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功名富贵,总把流光误——第23课《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夸张、对比手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学习过程】预习案1.作家作品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又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代表作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2.故事背景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3.给文中生字加注音,注意古白话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理解下列词语。
进学:中举:作揖:见教:高邻:桑梓:唯唯连声:狗血喷头:万贯家私:4.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九年级语文上《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束缚和毒害。
2.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效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科举制度吗?它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范进的形象。
四、学习对比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特点,谁能概括一下?二、分析文章结构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线索和铺垫。
三、学习讽刺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特点和文章的表现手法,谁能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相关阅读篇目,如《孔乙己》、《祝福》等。
2.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感悟。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范进中举》为题材,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四、作业布置1.巩固练习:分析《范进中举》中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
2.预习下一课《孔乙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学习对比和讽刺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自主学习】(一)相关资料阅读下面相关材料,理解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
家道败落后,他受尽冷遇,体察到世态炎凉,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2.《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全书55回,约40万字,描绘了近两百个人物,书中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细腻地刻画了一群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类型的封建儒生和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剖析了当时读书人的丑恶变态灵魂,塑造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等一系列典型人物。
为了改良社会,表现作者的理想,作品夜也写了几个正面人物,对自食其力的手工业者给予歌颂,对不迷恋科举制度的读书人加以赞扬。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
作者成功地使用讽刺艺术来表达主题,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选择典型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语言准确精炼,富有形象性,常能用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真伪毕露”。
3.科举制度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
以下各朝,在此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
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
儒学(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
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自主预学(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③攥着()④腆着()⑤斋公()⑥行事()⑦带挈()⑧绾了()(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第回,作者是朝的。
他写的这部书是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回,主要描写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的腐朽。
(3)《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环境:故事情节:(5)疑问摘要:三、课堂互动探究1.感知文本。
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并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2.合作探究。
(1)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有怎样的变化?他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你的理由。
(3)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5)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拓展延伸:请用《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
(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三)总结课文。
课文运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刻画了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揭露。
四、课堂练习(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笨(zhuō)_____ (pú)_____萨(wù)_____自桑(zǐ)(二)选词填空。
1.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A. 跌 B. 歇 C. 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2.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 (A. 漂亮 B. 华丽 C. 轩敞),也还干净,就 (A. 给 B. 送 C. 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 (A. 看望 B. 请教 C. 留心)些。
3.屠户把银子(A. 拿 B. 捏 C. 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 (A. 伸 B. 舒 C.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A. 收 B. 缩 C. 放)了回去,往腰里(A. 揣 B. 塞 C.放)……(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唯唯连声:2.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万贯家私:3.邻居内一个尖酸人说道:“罢么!胡老爹。
”尖酸:(四)课内阅读。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针、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
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予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选段中除了描写范进外,还描写了老太太、娘子、报录的、邻居等人,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这句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好了!我中了”这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情呢?4.范进为什么会喜极而疯?请谈谈你的理解。
(五)拓展阅读那盆水仙花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
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
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
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
“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
(1)一看,又是那老头。
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
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
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
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
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
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2)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
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
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
李老师说:“他死啦。
”“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
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
”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1.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字)。
老头闯课堂→“我”善待老头→同学帮老头→→2.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3.文中画直线的句子任选一句,请赏析句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4.文中划浪线句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
5.本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范进中举》参考答案二、预习作业:(1)①yī②xiù③zuàn ④tiǎn ⑤zhāi ⑥háng ⑦qiè⑧wǎn(2)《儒林外史》三清吴敬梓章回五十五知识分子科举制度(3)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4)主要人物:范进、胡屠夫、张乡绅等;故事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开端:范进被胡屠户训斥并借钱赴考。
发展: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而发疯。
高潮: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而清醒了。
结局:范进醒后众人对他的巴结。
三、课堂互动探究2、合作探究:(1)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起的艰难历程,出场时的描写,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p155),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
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
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