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理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吉林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
《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孙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
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
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理论。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
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
档中横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档穿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方每档穿五珠,每珠作数一。
定位后拨动算珠,就可做加减乘除及开乘方等运算。
“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因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
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
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
宋末元初学者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盘”为题的五绝一首,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时谚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则动。
”元代谚语把资历渐老的奴婢比作算盘珠,也表明此物当时已很常用。
此外,宋代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
因此,许多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
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算盘诞生的可能性较小;而唐代经济文化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极有可能。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钱穆①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数日中,专一玩味此一观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难以言述。
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②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
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
我曾读过几本西方论述古人所讲有关“天”的学术性的书,真不知从何讲起。
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
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
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③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
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
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
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
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
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
“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
④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次场面来讲。
如此乃是天命,如此乃是人生。
“天命” 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
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
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
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
在中国思想中,“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阅读综合题】精练卷二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阅读综合题】精练卷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阅读题及答案
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阅读题及答案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阅读题及答案(共含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阅读题及答案马振岗近代一百多年的惨痛经历教育了中国人民——只有国家发展强大了,中华民族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终于发展强大起来,中国已是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因素”正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出现“大国思潮”的涌动,既是自然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大国思潮”是中国人民大国意识的觉醒,既是对自己国家发展道路和前景的自信,也是对有能力承担大国责任的认知。
但是,我们的“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而不是草率的;是负责任的,而不是随意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对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鲁莽行事。
最为紧要的是,要清楚认识和把握我国的确切定位。
严格讲,我国还远不是全面意义的世界大国。
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展数量与质量都有欠缺,综合国力不够强大,实现全面现代化宏伟目标尚需时日,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发展依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我国现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踏踏实实做的事情很多,应如实分析我国国内外的处境,从战略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
妥善处理与世界方方面面的关系,对我国至关重要。
“大国思潮”本不是坏事,但演变成为浮躁情绪就可悲了。
在这方面,世界是不乏教训的。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一个邻国发展上颇具成就,就有点不自量力,开始同美国“叫板”,结果如何世人皆知。
这种浮躁言行我国也有。
据媒体报道,国内100多个市曾表示要“打造成为世界城市”的宏愿。
事实上,能称上“世界城市”的地方,全球屈指可数,我国有条件建成“世界城市”的也寥寥无几。
在我国现在发展阶段和客观状况下,不可图虚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否则只能致害于民,造损于国。
大兴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大兴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下·来宾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直接原因,应该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
晚清的式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改变。
经学应该取精用宏,()。
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的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代的经学注疏,却仍然。
中国经学学者应该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
在这一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了不少遗产,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
经学不能,应该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经学要重新恢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
经学应该显示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经学学者应提出,而不是寻章摘句。
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便是礼学,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
但古礼的原则由于至少在汉代以后就遭到了损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
在经权之辨中,权的流变性超过了经的恒常性,这造成了唐宋、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华文明的某些根本弊端,譬如诚信的内在动力缺失。
如何持守古礼中的常道,是当下经学应该致力的问题之一。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摧枯拉朽凤毛麟角故步自封真知灼见B . 排山倒海鹤立鸡群安之若素真知灼见C . 摧枯拉朽鹤立鸡群故步自封远见卓识D . 排山倒海凤毛麟角安之若素远见卓识(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形成能够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的新的经典诠释,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B . 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够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的新的经典诠释C . 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形成能够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的新的经典诠释D . 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形成能够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的新的经典诠释,发掘经典自身意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但由于古礼的原则至少在汉代以后就遭到了损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
【高中现代文阅读】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 阅读答案(浙江高考试题)
【高中现代文阅读】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阅读答案(浙江高考试题)【高中现代文阅读】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阅读答案(浙江高考试题)汉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这一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另一方面是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是“六经”进一步扩展,是十三经。
事实上,十三经已经被推演出来了,最基本的东西是“六经”。
“乐经”不,事实上”五经”它们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
这是儒家经典。
汉代有大量的注释、传记和校勘,金唐有一批,宋明有一批。
清朝一次又一次地扭转了局面。
后世经学不是经学的原著,而是经学的历史。
在中国学术史上,曾有过汉宋之争和明清之变。
研究经学史,离不开对清朝书院的了解,因为清朝书院对词、词、义的解释更加清晰,汉宋时期儒家思想的许多错误都得到了纠正。
如果你不理解清朝学者对儒家经典的重新审视和研究,你会发音错误,发音也会不准确。
对“五经”音义矫正是清代儒学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
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他们抓住了《周易》。
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
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
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
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
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
清儒的原话,““你必须在阅读之前阅读”。
你说““京”,是哪一本““京”?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京”的本原。
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
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
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
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
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
全国卷Ⅲ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20201011062238
2018 年全国卷Ⅲ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 ]答密★启封前全国卷Ⅲ高考压轴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下面的文字,完成1-3 。
比文明是个新。
之因此新,是因我开始以世界关心象。
比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
个体研究诚然有其合理性,可是无整体的果必然是盲人摸象。
比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沉。
从中国的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离和陶醉的关系,是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有了“从周看中国” ,中国的才会更完满,更凑近真。
比文明研究是有理的。
有些比无益甚或有害,理就是束。
比方“ 祖”和“莎士比” ,比人生迹,没什么恰似,但在造文学形象的度比,不仅有益而且必需。
有些比没心,其实不是学前提出了,而是回答不了“尔后呢” 个。
比文明是有方法的。
文明离不开人,物作文明的,也很重要。
物是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
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系,此后我责备“中国文明西来” ,把世界度下的中国彩陶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毫没关系。
文明比有宏和微两个面。
制度比属于宏的文明比。
因有文件,制度很简单比,但也出弊端,一是文件料有太多不可以信的成分。
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品,其本是制度的拟定者受制度束的人践的工具。
现在的民主制度在柏拉那处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
微的文明比主要在两个范围:从详尽的物到生活方式、思方式;从中心价念到详尽的物。
前者受空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能改的很有限。
后者有超越空的启和引意:人的沃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影《霸王》同在表达欲望与的故事;静穆而大的希腊石与北佛造像都是人最大的气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都是牲⋯⋯文明的比,中心在于解文明的演,以完成文化同与自信。
有个就叫“文明”的游,哪个来玩都能够,果只和操作相关,真的文明也是。
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早期中国”是指秦汉以前的中国。
早期中国是“一元”还是“多元”,是一个宏大的话题。
“元”本意为人首,引申为肇始、根本。
因此,讨论早期中国是“一元”抑或“多元”,实际是讨论早期中华文明有一个根本还是多个根本的问题。
20世纪之前,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认识,总体上讲只有“一元”。
即《史记》中“五帝本纪”所代表的认黄帝为始祖的华夏远祖谱系。
随着近代疑古运动的兴起,顾颉刚提出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上世纪80年代前后,苏秉琦针对“中原中心”说提出“区系类型”说,将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划分为六大文化区,认为各区之间在文化内涵、发展道路和源流方面都存在差异。
1989年费孝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
他曾尝试在史前时期找寻中华民族的起源,以新石器时代有多个文化区为由,认定中华民族在源头上是“多元”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多个民族单位,史前的考古学文化有多个样貌,固然都是事实,但中华文明的根本却不见得有多个。
“元”既是根本,那么最根本的就应当是能长久传承的核心思想以及文化基因。
根据考古发现,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了共同的宇宙观、伦理观等核心观念,已形成共有的文化基因。
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宇宙观,就是“天圆地方”。
在长江中游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白陶祭器上面,发现压印有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被认为是已出现“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证据,后来这一纹饰在长江下游、黄河下游、西辽河流域甚至甘青地区均有发现。
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伦理观,当指重视亲情、崇拜祖先的观念。
这在史前时期的土葬习俗中有集中体现。
中国大部地区发现的史前时期墓穴基本都是土坑竖穴墓,先民将祖先深埋于地下,“入土为安”,并装殓齐整,配随葬物品,这是重视亲情人伦和强调祖先崇拜的反映。
解析_精品文档
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多维细目表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答案 D B A B D DEG C B C1.D【解析】D项,曲解文意,“亦余心之所善兮,员九死其犹未悔”是作者在文中对于创新决心和豪情的表达,并非指牺牲精神。
2.B【解析】B项,偷换概念,“居安思危”的前提是如今的科技发展环境是安定、无危机的,但不代表科技从未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危机或灾难。
3.A【解析】第⑥段的主要内容为自强不息,强调中国的科技发展要自强自主,解决技术发展的难点、堵点、断点,与国际高水平接轨,避免被国外“卡脖子”。
B项重点强调创新思维,C项强调科研投入,D项强调引进外国技术,都不如A项切合段意。
4.①以西方“分”的文化带来的问题人手,引出中国“合”的文化;②通过引用传统经典,阐释中国文化中“合”的特性;③最后强调以“合”的价值指导科技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答出三点即得满分4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一点得1分)5.含义:①“向善”指规范科技发展方向,防范风险,避免科技发展误入歧途、危害社会;②“向上”指推动科技发展提速,从中获益,借助科技带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
关系:“向善”才能“向上”,“向善”是基础、保障、底线,“向上”是结果、日的、归宿。
(“含义”4分,每点2分,“关系”2分,共6分。
“关系”简单答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扣1分)6.B【解析】“遗憾终身错”,文章倒数第二段中,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对父亲来说,马是战友与伙伴,为了保家卫国与捍卫和平,父亲和战马分离,抗美援朝之前的这次离别由此变得更加动人。
7.D【解析】D项,错在“贯穿全文的线索”。
8.①家乡和平美好的图景是父亲等革命者的战斗牺牲奉献换来的,作者想告慰父亲,内心充满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②父亲去世四年了,作者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看到草原上的景象,勾起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每点2分,满分4分)【解析】答案第一条针对的内容是第①段和第②段,分别涉及家乡的美好景物和可爱的人,考生答题时可以分述,也可以整合。
《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答案
《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答案《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答案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答案,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访问(/wenxue)。
经学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因而经学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并因此造就国人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征就体现在——它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阴阳相对、五行相生相克等的基本理论,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思维定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天人合一”的完整的宇宙世界。
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
《周易》的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周易》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中医就是这一思维模式最经典的代表。
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的出发点不仅是把人体看作是由各部分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且把人看作大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联体。
中医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都知道“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
在中国学者的眼中,文学和史学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就不可能取得对它们的正确认识。
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考前冲刺试卷含解析
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考前冲刺试卷一、言语理解与表达1.2009年12月,藏羚羊基因组序图谱在青海大学医学院宣告绘制完成。
①藏羚羊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是研究低氧适应性的极佳模式动物,具有珍贵的进化研究价值②并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高原居民尤其是青藏高原藏族等世居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③专家认为,此图谱的绘制完成,将为破译慢性高原病发机制提供科学依据④这是世界上第一部高原濒危物种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中国科学家对全球基因组科学的又一重大贡献将以上4个句子重新排序,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④③①②D、④①③②2.我国教育近代化之先河开启于哪一时期?()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3.只有敢于进行舆论监督的媒体才更有公信力和影响力。
在互联网、手机等新技术条件下,一个地理位置上极为偏僻的地方发生的一件事,只要其本身具有足够的社会关注度,要不了多久,地球人都会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如果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问题不揭露,对一些事件背后的隐性矛盾不分析,公众就不太会信任你,最终还会离开你。
不断失去读者,主流媒体就会逐渐边缘化。
而这,将直接导致党和政府的主张、意图、决策等不能有效地传递。
最恰当地概括了上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技术条件下,媒体的监督责任更加重大B、不进行舆论监督的媒体会失去生命力C、主流媒体必须取得大众的信任D、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政策宣传必须两者并重4.在数年甚至数十年中积攒了一定财富的人们,却不知道如何去管理财富,更不懂得怎么认识财富,总之就是还没有足够的财富心理准备。
财富在一些人手里,更多的是跟着欲望走,随着攀比跑,奔着享乐去。
换言之,尽管赚了钱,却没有理性的、健康的财富观,更多的是一种畸形。
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些一夜暴富起来的人们一样,以其奇特的心理和行为使“暴发户心态”成为时代热词。
[刘献周]刘献君《学问经济召唤加强人文训练》阅读答案-V1
[刘献周]刘献君《学问经济召唤加强人文训练》阅读答案-V1刘献周,是中国当代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教授、博导、学术带头人等多重身份。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思维方式,研究中国经济与政治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最近,刘献周发表了一篇题为《学问经济召唤加强人文训练》的文章,探讨了如何在学习经济知识的同时,加强人文修养,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经济与人文的关系在文章开篇,刘献周指出,在许多人对于经济的认知中,经济是一个与政治、人文、文化等领域并没有关联的独立体系。
然而,事实上,经济与人文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就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而言,人文因素是永久不可或缺的。
如何理解并整合经济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既是一个理论难点,又是一个实践追求。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人文训练在当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搭建起战略全球视野的人文思维模式是很重要的。
人文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也许亿万年的长河都不足以厚积累,但刘献周认为,大量的人文训练,可以使人们的眼界变得更为宽广,视野更为开阔,看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也更接近真理。
三、加强人文训练的途径刘献周在文章中指出,要想加强人文训练,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
他建议,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进行深度了解,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帮助。
四、全面了解人类文化精神在刘献周看来,人文修养,即是对人类文化精神的全面了解,包括艺术、历史、哲学、文学、宗教等多方面的领域,一个经济学者,只有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经营和理解经济。
五、人文训练对于经济学者的作用人文训练,不仅可以提高经济学者的综合素养,也可以使其在研究经济问题过程中具有更为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分析能力。
何况,人文精神对于保持学者个性、对待学问、对待真理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只有加强人文训练,才能更好地深化经济学思考,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精品文档】《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阅读答案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王俊李约瑟,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一位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研究孜孜不倦的英国大学者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尽管他已经辞世那么多年,但他和他主持编著的皇皇巨著——剑桥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依然在人们心目中闪着熠熠光辉。
1937年夏日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在自己的胚胎学研究之余,和跟随自己妻子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闲谈。
尼达姆异想天开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没想到,这个话题激起了鲁桂珍的强烈反应:“什么科学落后,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中国古代科技比你们了解的要伟大得多!.这位在晚年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中国女子如此咄咄逼人的回答,让他颇感意外,并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
此时,37岁的尼达姆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识一个汉字,对于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毫无所知。
他开始向鲁桂珍询问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话题。
造纸、印刷、指南针,他吃惊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有着足以傲视世界的灿烂科技文明!于是,尼达姆开始学习汉语,并一笔一画地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出于对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尊崇,尼达姆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
从此,一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成就了一段贯穿20世纪的文化交流传奇。
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随英国文化考察团首次抵达中国。
在为期4年的这趟中国之旅中,李约瑟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搜集了大量古代科技史料,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
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医药历史专书,我别无所求.。
2021届青海沈那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青海沈那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的“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
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中国阅读答案15篇
中国阅读答案15篇中国阅读答案15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阅读答案1艺术与中国社会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得分评卷人21.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
得分评卷人21.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
21.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这条道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写出“这条道路”名称及开辟道路的关键人物?根据材料二,概括这条道路的作用?
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四: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写出三条)
答案解析
21.(1)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
(2)丝绸之路;张骞;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与设备。
江南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有利于开发;江南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经学十二讲 阅读答案
经学十二讲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经学十二讲阅读答案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理性
何为“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杜预注:“经者,道之常。
”“经”乃常道,同时又有“体国经野”之“经”,“经世致用”之“经”。
“常道”如何“经世致用”?“经”是既有常又有变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说古者经学“学凡六变”,每个时代均有其弊。
司马迁所讲“承弊通变”,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历久不变。
中国的“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好像是不变的,但“人之行也”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
这正是中国经学与西方思维的不同所在。
西方哲学重理性。
英文“pu re reason”,即康德所讲的“纯粹理性”。
纯粹理性是永恒不变的,它表现在所有的概念都必须定义。
西方人的理性始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追求永恒的逻辑理性;基督教讲究从神学到理性,然而这却不是真正的理性,反而变成了理性批判的对象;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早期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晚期如卢梭等人,均视传统为大敌,认为凡传统即不合理,他们不把传统看作历史的,认为当代的即合理的,提倡必须用理性来克服传统。
马克思·韦伯曾说,现代化最基本的就是理性化。
那么,为什么会有后现代主义?福柯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
后现代主义便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
《论语》中孔子多次讲“仁”,但没有一处给出明确的定义。
樊迟两次问仁,孔子先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其后樊迟又问,孔子回答:“爱人。
”即孟子所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子贡问仁,孔子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颜渊也问仁,孔子则答:“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弟子的回答并不是唯一的、定义性的,而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
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
这就是中国经学传统中蕴含的、不同于西方的理性。
传统一词何解?我们可在英文中找到它的对应词:“Tradition(s)”。
Tradition代表一般的概念性抽象名词,可释为传承之过程,或传承之流。
Traditions代表具体的事物,可释为世代流传的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
即我们所说的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Tradition和Traditions。
一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风俗,具体信仰,具体的制度,具体的器物、服饰都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既保持其自身某种本质特点相对不变,又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量变。
传承与创新本就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
任何一个文明传承的过程,也就是其创新的过程;在其不断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
中国经学的发展也正如此。
中国经学是历史的理性。
传统并非理性的敌人。
中国经学的每个具体传统都有历史必然性,有流有变。
“仁”与“礼”是中国经学的核心。
“仁者,人也。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实际建立在“仁”上。
“礼”讲究有区别又和谐起来,就不至于导致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现在美国盛行的单边主义。
“仁”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仁”必须要依靠“礼”来实现。
中国文化向来开放,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善于容纳外来文化。
这是中国经学对世界的贡献。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日11版,作者刘家和,有删改)
5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何为“经”?“经”乃常道。
杜预在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注解中也说:“经者,道之常。
”
B.《论语》中多次讲“仁”,针对不同弟子、根据不同情况,孔子对“仁”有不一样的定义性表达。
C.传统既指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又包括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传承过程。
D.中西思维的不同在于,经学中的概念不定义,视具体情况面定:西方纯粹理性的所有概念都必须定义。
5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二段,从古希腊讲到中世纪、启蒙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说明西方一直都是重理性的。
B.为了阐明基本观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有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等。
C.本文由解“经”而比较中西思维之异,由释“传统”而指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而论证了主旨。
D.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有说服力;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识修养。
5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的理性,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又善于容纳外来文化。
B.传统有流有变,传承与创新是统一的。
传承过程也是创断的过程,在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
C.中国经学的“仁”与“礼”思想,有助于清除所谓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单
边主义”。
D.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倡必须用理性克服传统。
但从某种意义来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
【答案】
53. D
54. A
55.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