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效应..学习资料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选择性分布的放射性核素则以靶器官的损害为 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神经衰弱症候群和造成 血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靶器官的损害因放射性 核素种类而异:
①放射性碘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结节形 成等。
②镭、钚等亲骨放射性核素引起骨质疏松、病理 性骨折等。 ③ 稀土元素和胶体形式进入体内放射性核素引 起的网状内皮系统的损伤。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三、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类型
1、表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 1)躯体效应 2)遗传效应
2、按其发生性质分: 1)确定性效应 2)随机性效应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辐射有害效应
随机效应
确定性效应
躯体效应
白内障
皮肤良性损伤
辐射致致癌 骨脊内血细胞减少致造成 血障碍
性细胞减少致生育力减退
血管和结缔组织受损
6、分度: Ⅰ度:轻度-局部损害,功能性,可恢复 Ⅱ度:重度-全身损害,器质性,不可恢复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放射性皮肤损伤
电离辐射对皮肤作用所引起的损伤称为 放射性皮肤损伤,或称皮肤烧伤。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一、 定义: 是身体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时间(数是)
内多次大剂 量照射所引塌的皮肤损伤。参 考阈值5Gy。
除白细胞减少外还可见血小板、红细胞减 少,这是数量上的变化。细胞形态上也有变化, 并伴有性腺等其它功能改变。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4、鉴别诊断: ① 慢性肝炎引起的白细胞下降。 ② 药物性白细胞下降。 ③ 分布性白细胞下降。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5、分度依据: ①全身或是局部 ②是功性还是器质性损伤 ③是否可恢复.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照射量与分 度分 期见表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电离辐射对⼈体的危害正⽂共: 2961字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少年梦然 - 少年⼀、放射线产⽣的⽣物效应⼈体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可产⽣各种有害效应,称为辐射⽣物效应。
其基本机制是:电离辐射作⽤于机体后,在照射的瞬间辐射能量传递和吸收,导致原⼦产⽣电离或激发,进⽽引起分⼦变性和损失。
当带电粒⼦直接射在⽣物⼤分⼦上,沉积能量并引起物理和化学变化,如DNA和RNA,可发⽣单链断裂、双链断裂和碱基损伤等,这称为直接作⽤。
当带电粒⼦与⽣物体内的⽔分⼦作⽤时,会产⽣各种⾃由基和活化分⼦。
这些辐射产物,再与⽣物⼤分⼦作⽤使⼤分⼦遭到损失和破坏,称为间接作⽤。
⼀般认为,间接作⽤的概率远⼤于直接作⽤。
间接作⽤的结果,加之分⼦间的能量转移,⼜会产⽣更多⽣物分⼦⾃由基。
这些⾃由基⼜可与⽣物分⼦反应,使更多的分⼦发⽣变化。
上述过程是由物理阶段的能量吸收发展成为分⼦结构变化的物理化学进程,进⽽发展成为分⼦间变化的化学过程,最后由于⽣物代谢的变化,有些细胞的损失得到修复,有的可停⽌分裂⽽陷⼊死亡,也有的⽆限制地分裂⽽导致癌症。
电离辐射⽣物效应有以下分类⽅式1.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是指效应的发⽣概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增加,不存在阈值,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关。
确定性效应是指效应的发⽣具有⼀定的阈值,辐射剂量⼤于阈值时确定性效应才发⽣,⽽效应的严重程度随辐射剂量的增加⽽增加。
⼀般说来,全⾝任何组织器官受到超过阈值的照射时,均可发⽣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的确定性效应。
2.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近期效应分为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
例如急性放射病和急性⽪肤放射损伤属于前者,⽽慢性放射病和慢性⽪肤放射损伤属于后者。
近期效应是指在急性照射(也就是在数⼩时之内接受较⼤的剂量)之后数⼩时到数周就能出现的效应。
远期效应⼀般发⽣在受照射的数年到数⼗年之后,例如辐射致癌、辐射遗传效应等。
3.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辐射诱发的机体⽣物效应,显现在受照者本⼈⾝上的称为躯体效应。
放射生物学--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ppt课件
-
16
不同细胞周期的放射敏感性差异
▪ ⒈ 细胞在接近和处于有丝分裂期时最敏感 ;
▪ ⒉ 常是在S后期放射最抗拒; ▪ ⒊ G2期常是敏感的。可能和M期一样敏感
;
▪ ⒋ 如G1期有一定长度,则可见在G1期的 早期是放射抗拒的,然而G1期的末尾又有 一个敏感时期。
-
17
-
18
不同细胞周期的放射敏感性差异
▪ 凡失去增殖能力,不能产生大量子代的细胞 ,称为不存活细胞,即死细胞。
▪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一个存活细胞可繁殖成 一个பைடு நூலகம்胞群体,称之为克隆或集落。
-
45
细胞存活的剂量-效应关系
▪ 对于那些不再增殖的已分化细胞,如神经细胞、肌 细胞、分泌细胞等,则以其是否丧失特殊功能来衡 量细胞是否存活,保留机能者为存活细胞,失去功 能者为死亡。
▪ 高度敏感细胞:淋巴细胞(属于高度分 化和不增殖的细胞)、造血细胞、生殖 上皮细胞、胃肠粘膜上皮细胞等
▪ 敏感细胞:膀胱、食道等上皮。 ▪ 中度敏感细胞:神经节细胞、肌肉细胞 ▪ 不敏感细胞:软骨及骨
-
9
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 各种肿瘤对辐射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
▪ 对射线高度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 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
▪ 中度敏感:鳞状上皮癌、分化差的腺癌 ,脑胶质瘤等;
▪ 辐射抗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软骨肉 瘤等
-
10
细胞周期
▪ 增殖细胞在两次有丝分裂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 事件的总称,包括4个时相。
▪ ① G1期:表示有丝分裂结束和S期开始之间 的时间。
▪ ② S期(synthesis):是DNA复制的时间。
▪ ③ G2期:表示S期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之 间的时间。DNA含量是G1期细胞的2倍。
电离辐射防护
监督区:监督区内不需要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和作出安全规定,但是该
区域的职业照射条件却需要处于经常监督下。根据需要,在监督区出入 口处适当位置设立辐射危害警示标志;定期审查该区域的工作条件,以
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防护措施和作出安全规定,或更改监督区边界。
(二)随机性效应
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 剂量无关的效应称为随机效应。如受照个体的 癌症和遗传效应。如果照射后细胞DNA的损害 和突变没有使细胞死亡,也没有得到正确修复, 而是出现错误修复,这些修复的细胞可以保存 继续增殖的能力,并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后代的 细胞,演变成伴有特定DNA变化了的异常细胞 克隆,造成细胞变异。
和修复过程有关。
(5)照射方式:内、外照射或二者兼有的混合照射作用
于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各不相同。外照射时,多方向
照射的生物效应大于单向照射。内照射的生物效应则 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射线的生物效应大于、射线。 混合照射的效应一般较单一照射的效应更显著。
(6)照射部位与面积
机体受照的部位不同,其损伤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确定性效应特点
存在‘剂量阈值’:超过‘阈剂量’值,才会产生效应。
效应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有关,剂量越大越严重。 临床表现:乏力、呕吐、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降低、 白内障、性欲降低、皮肤红斑、溃疡;十余种不同类型 的放射病。
某些确定性效应是特殊组织所独有的:
睾丸和卵巢的暂时和永久性不育
一、辐射防护的目的与任务
1.辐射防护的目的 防止发生有害的确定性效应,把随机性效应控制在 可以接受的水平。
2.辐射防护的任务 既要保护从事放射工作者本人和后代以及广大公众 乃至全人类的安全,保护好环境;又要允许进行那些 可能会产生辐射的必要实践以造福全人类。
电离辐射的点滴知识
1)事故照射:是指在事故情况下,工作人员以及公众非自愿接受的超过剂量限值的照射。其有效剂量超过0.1Sv者,应及时给予医学检查和必须的处理,并根据所受剂量,参照健康情况、年龄以及专门技能,对其今后能否从事放射工作及从事放射工作的水平,提出建议。
2).应急照射:是指核设施或核企业发生事故,为了制止事故扩大或进行抢修、抢救等,工作人员接受超剂量限值的照射。1次应急事故中全身照射不超过0.25Sv。并将当量剂量和医学观察结果记入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
5、辐射防护措施
(1)外照射辐射防护。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1)时间防护-缩短受照时间
缩短受照时间是简易而有效的防护措施,为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在辐射场逗留,即使工作需要,也尽量缩短在辐射场逗留时间。例如,工作前应周密计划、充分准备、熟练快速操作。必须在强辐射内工作时,应采用轮流、替换等方法,控制个人的受照射时间。
1)、照射(剂)量,指X射线、γ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电离作用的能力大小。以前的或者说人们习惯的专用单位是伦琴,简称伦,符号为R。
2)、照射(剂)量率,是指单位时间里的照射(剂)量,常常以伦/小时、微伦/秒表示,符号分别为R/h与μR/S,或者写作Rh-1与μRS-1。
现在现场使用的测量"照射量率"的仪表,其单位是μGy h-1读作"微戈瑞每小时"。
(1)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
确定性效应是一种具有剂量阈值的效应,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受照射剂量控制在阈值以下,就不会发生确定性效应。因此,必须确保人员在其一生中或全部工龄期间,任何一个组织,器官所受到的电离辐射的累积当量剂量,均应低于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各类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可以根据所积累的放射生物学资料来确定。对于肺、肝、肾、小肠、骨、皮肤等大多数器官的慢性长期照射,其阈值剂量均在20~30Gy以上。而对电离辐射敏感性腺、骨髓和眼晶状体的阈值剂量则很低。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医学辐射防护学教学课件
25
血液系统的辐射损伤特点
损伤出现迅速明显,恢复相对滞后缓慢。 损伤表现有时相性。
损伤程度与照射剂量平行。 损伤时相和程度与病程分期和病情轻重相关。
造血辐射损伤的主要环节是增殖分裂抑制。 辐射造血损伤有可恢复性。
血细胞数量减少与形态功能改变伴行。
12
辐射致癌的潜伏期
最小潜伏期 中央值 最大潜伏期
白血病
2年
其他癌症 10年
ICRP Publ. 60(1990)
8年 16-24年
40年 终生
13
影响人类辐射致癌的因素
✓ 宿主因素: ✓ 遗传学易感性 ✓ 性别与激素 ✓ 年龄与时间因素: ✓ 环境及生活因素的复合作用: ✓ 剂量学因素:
14
电离辐射遗传效应 由生殖细胞的变异引起 辐射照射引起的遗传效应没有特异性 迄今没有人类资料肯定辐射所致遗传效 应的发生
在卫生部2006年颁发的《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中明确规定:不得将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
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
目;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
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
后的8~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
检查。
22
小剂量低剂量率照射
在急性照射条件下,女性永久性不育剂量的阈值 为2.5—6Gy;在迁延照射条件下,永久性不育剂量率 的阈值为0.2Gy/a。辐射造成女性不育时,伴有与绝经 期相似的明显的激素水平改变。
19
眼晶体的电离辐射效应
射线损伤晶体上皮细胞,其分解产物沉积在晶体 囊的下方,进而病变向其他部位扩展使晶体产生混 浊影响视力,产生白内障。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0.51~1.00
少数人(约5%)出现轻度症状: 淋巴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可降低
头晕、乏力、不思食、失眠、口
到照前的25%~50%,半年内可
渴等
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1.01~1.50
一部分人(约5~50%)出现恶心, 少数人可能出现呕吐
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可降低50%以上, 白细胞可降低至50%,可能恢复 到正常值。
②这一
癌症总计 值仅用于 一般公众 。用于工 作人员人 群的致死 性癌症总 危险取 4.00×102Sv-1。
电离辐射引起的法定职业病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所患 的放射性疾病。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职业照射 剂量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水平时,则可能引起局部 或是全身放射性疾病。
分为11类:
生。 不同的受照对象,不同的器官组织其剂量阈值不同,
一般从十分之几戈瑞至几戈瑞。
确定性效应剂量效应曲线特征
频率
12
10
8
6
4
2
0
0
1
2
3
4 剂量
25 20 15 10 5 0
1
2
3
4
剂量
(a) (b) (c)
病理情况阈值
5
严重程度
随机性效应
指发生的几率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效应。 特点:效应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没有阈值。 从辐射防护的角度来看,任何大小的电离辐射对
受照剂量(Gy)
临床症状
<0.10
无明显变化
0.10~0.25 无明显变化
血液学变化
— 淋巴细胞数略降后升高,逐渐恢复,
白细胞数变化不明显。
0.26~0.50
个别人(约2%)出现轻微症状:头 晕、乏力、食欲下降、睡眠障碍 等
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n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是指体内的放射性核 素超过其自然存在量,它是一种状态而不 是疾病,其生物学和可能的健康后果取决 于下列因素:进入方式;分布模型;放射 性核素在器官内的沉积部位;污染核素的 辐射性质;放射性核素污染量;污染物的 理化性质等等。
三、放射性核素外污染:
是指放射性核素沾附于人体表面(皮肤或粘 膜),或为健康的体表,或为创伤的表面。所沾 附的放射性核素对沾附局部构成外照射源,同时 可经过体表吸收进入血液构成内照射。 在事故条件下,放射性尘埃、液体或气体释 放到环境中,就可能沉积于人体表面而造成放射 性核素外污染,通过吸入、食入或皮肤吸收进入 体内造成放射性核素内污染。 在处理受到污染的人员时,少量的放射性物 质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吸入或食入途径使参与去 污的人员受到污染。
二、电离辐射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
(一)辐射对调节系统的影响 1 、神经系统的变化 2 、内分泌功能紊乱 (1)垂体 (2)肾上腺 (3)甲状腺 (4)性 腺 (二)辐射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这 是辐射损伤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射线可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防御功 能。
n
辐射种类
n
按与物质作用分类: 电离辐射、非电离辐 射 按本质和性质分类:电磁辐射、粒子辐射
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如X射线和γ射线) 和非电离 辐射(如无线电波、微波等) 粒子辐射(有形):高能粒子(高速粒子、带电 粒子)通过消耗自身的动能把能量传递给其它物 质
n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可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
+ O 和高能电子 起电离,生成带正电荷的水分子H 2 —(又称热电子)。 e H2O → H2O+ +e— 2、带正电荷的水分子不稳定,在水中解离成氢氧自 由基O H 。 H2O → H+OH· 3、部分热电子与氢离子作用形成氢自由基。 e— + H+ → H·
电离辐射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离辐射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离辐射的相关知识,我参加了电离辐射课程的学习。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电离辐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以下是我对电离辐射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在学习电离辐射课程之前,我对电离辐射的了解非常有限。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电离辐射是指能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脱离原子的辐射。
电离辐射主要包括α粒子、β粒子、γ射线和X射线等。
这些辐射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
二、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电离辐射对人体和生物体的生物学效应是电离辐射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 直接效应: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的细胞,导致细胞损伤甚至死亡。
这种效应在辐射剂量较高时较为明显。
2. 间接效应: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内的水分子,产生自由基,自由基进一步作用于细胞,导致细胞损伤。
这种效应在低剂量辐射时较为明显。
3. 激发效应:电离辐射激发生物体内的分子,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生物体发生生物学效应。
三、电离辐射的防护措施为了降低电离辐射对人类和生物体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电离辐射课程中介绍了以下几种防护措施:1. 时间防护:减少暴露在电离辐射环境中的时间,降低辐射剂量。
2. 距离防护: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降低辐射剂量。
3. 屏蔽防护:利用铅、铁等材料对辐射进行屏蔽,降低辐射剂量。
4. 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辐射剂量。
四、电离辐射的应用电离辐射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一些电离辐射的应用实例:1. 医疗领域:电离辐射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放射治疗、影像诊断等。
放射治疗利用高能辐射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影像诊断则利用X射线、γ射线等对体内器官进行成像,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一、辐射损伤作用的基本原理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体水平上产生各种效应。
轻者对生命活动无影响或仅引起某种功能性反应,重者造成可逆性或不可逆性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机体各部分之间的变化和整体变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在照射的瞬间发生辐射能传递和吸收、分子产生电离或激发。
当带电粒子直接射在生物大分子上,沉积能量并引起物理和化学变化,如DNA和RNA可发生单链断裂、双链断裂及碱基损伤等,这称为直接作用。
当带电粒子与生物体内的水分子(H2O)作用时,会产生各种自由基和活化分子(如H+、OH-、H2O2、H2O+等)。
这些辐射产物,再与生物大分子作用,使大分子遭到损伤和破坏,称为间接作用。
由于生物代谢的变化,有些细胞的损伤得到修复,有的可停止分裂而陷入死亡,也有的无限制地分裂,导致癌症。
射线虽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但在某些剂量下机体能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对受损伤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修复。
这种修复能力的大小与原始损伤的程度有关,也与个体的差异有关。
二、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主要因素辐射生物学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归纳为2个方面,一是与辐射有关的因素,二是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1.辐射种类不同种类的辐射所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总的来说,这两者正好成反比关系。
α射线的电离密度较大,但穿透能力很弱,因此,外照射时,对机体的损伤很小,而发射α射线的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时,则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很大。
β射线的电离能力较α射线小,但穿透能力较强,外照射时可引起皮肤表层的损伤,内照射时亦可引起明显的生物效应。
高能X射线和γ射线穿透能力很强,与机体内物质作用时产生次级电子,后者引起电离效应,其电离密度较α射线β射线小,但X 射线和γ射线能穿透深层组织,外照射时易引起严重损伤。
快中子和各种高能重粒子也都具有很大穿透力,在组织内其射程的末端发生极高的电离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对人体的效应:
①剂量够大,无论一次或慢性照射都能够致癌 ②没有对辐射致癌独特易感的细胞类型 ③某些恶性病在短的潜伏期后快速出现高峰然后下
降,但某些小的过量危险可持续几十年 ④辐射致癌在是最重要的宿主易感因素
危险系数:估计等于或大于1Gy剂量的危险度
促进阶段/促长阶段 细胞在致癌作用的第一阶段变成启动细胞后,在某些因素 作用下,以相对于周围正常细胞的选择优势进行克隆扩增 ,形成镜下才能观察到的或有时肉眼可见的细胞群,即良 性肿瘤,这就是致癌作用的第二阶段,称为促进阶段,起 促进作用的因素称作促进剂或促癌剂。
动物致癌试验
优点 人类接触受试物后往往需要20年左右的潜伏期, 动物试验一般进行1-2年可获阳性结果 能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流行病学不易控制的 许多混杂因素的影响
频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 性腺,辐射对性腺细胞有致突和绝育的双重危险。 • 造血组织,血细胞数量的变化是照射最敏感的症状之一。
2.辐射对胚胎和胎儿的致畸形效应
胚胎发育时间和辐射效应的关系
胚胎发育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植入前期,第二是器官形成期;第三是胎 儿期,不同种属变化很大。
小鼠 大鼠 人
植入前期
生长缺陷 产后衰弱
童年癌
畸形和发育缺陷
3.辐射致癌
流行病学研究
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以肿瘤的发病率或病死率作为观察终点 多采用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回顾性定群调查、病例 对照调查的方法)
调查结果为阳性 + 剂量-反应关系 + 得到动物试验的验 证 该化合物为人类致癌物 调查结果为阴性 不能完全确定受试物为非致癌物,可 能是接触时间短或剂量低所致
缺点 动物试验结果外推至人存在不肯定性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长期试验期限依据不同种属寿命而定,一般小鼠1.5-2 年,大鼠2-2.5年
转癌基因或前癌基因小鼠 一种有望代替长期动物致癌的试验系统 可观察致癌物与基因相互作用以及不同致癌阶段所起 的作用
和肿瘤形成有关的损伤
常见的损伤
SCE、微核、染色体畸变、肿瘤基
因突变、癌基因活化等
敏感性标记
衡量致癌物作用个体差异的指标
参与致癌物活化与灭活的酶系多态性
主要有细胞色素P450(I相反应)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Ⅱ相 反应),这些酶系的个体差异可达十至数百倍,同样的接 触水平所产生的生物有效剂量以及相应的生物效应会有很 大差异,可以从无反应到严重反应(肿瘤形成)
0~5 0~7 0~8
辐射效应 子宫内死亡
产后存活和生长正常
胚胎发育的主要时期(天)
器官形成期
胎儿期
6~12 8~15 9~60
13~16.5 13~21.5 60~270 (60~110天,中性母细胞增殖)
子宫内死亡 (器官形成期开始时)
畸形 新生儿和产后死亡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和精神迟钝(60~110天)
④ 对人体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骨髓型为1~8Gy,胃肠 型8~45Gy,脑型50Gy以上。
辐射剂量对人体伤害知识图
事故性照射和处理
过去50年,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少数人全身或局部受照而发 生一些事故,大部分发生于核事业早期。
照射后处理 已知剂量,剂量小于1.5Gy不必处理,但应密切注意并作 血细胞计数。2~5Gy,隔离在相对无菌的环境中,口服抗 生素抵抗胃肠道的内源性细菌。大于5Gy,应该隔离做特 殊护理,无菌空气、食物和浴水,并给予大剂量抗生素。
未知剂量,治疗必须根据功能性症状(恶心、呕吐),特 别是根据生物剂量计(核型)。
慢性照射和危象器官
低剂量率的事故照射。受照射时间较分散从几天到几个月, 这些病例由于不可逆的骨髓衰竭而死。
危象器官 • 皮肤,在只用低能射线照射时,容易看到损伤。 • 眼,邻近部位病变的照射可引起白内障导致失明,发生的
器官或组织 性腺 乳腺 红骨髓 肺 甲状腺 骨 其他组织 总和
1.00
1Sv剂量的危险度
病理效应
危险系数
头两代的遗传效应 0.40×10-2
癌死亡
0.25×10-2
白血病死亡
0.20×10-2
癌死亡
0.20×10-2
癌死亡
0.05×10-2
癌死亡
0.05×10-2
癌死亡
0.50×10-2
1.65×10-2
WT 0.25 0.15 0.12 0.12 0.03 0.03 0.30
数据分析
辐射致癌是随机的晚期效应,没有阈值, 是一种全或无效应,其生物反应的严重 性与剂量无关,但反应发生的概率则 与剂量有关。
致癌机制研究
启动阶段/引发阶段 致癌物直接作用于DNA的初级序列,引起基因突变,使单 个细胞或少量细胞发生永久性的、不可逆的遗传性改变, 此种细胞称为“启动细胞”,诱发细胞突变的因素称为启 动剂。
生物标记物流行病学调查
内剂量
测定细胞、组织、体液内某些致
癌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衡量接触的水平
生物有效剂量 进入体内的致癌物本身或其代谢 产物与细胞内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程度
测定致癌物-DNA加合物 / 致癌物-蛋白质加合物, 反映这些物质在体内作用于靶分子的水平
生物效应标记
反映致癌物对靶器官所造成的可能
第17章-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效应 ..
研究背景
1986年4月26日,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爆 炸,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 。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 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 疾病折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 射的污染。
动物一般分为三个剂量范围:
① 很大剂量(100—150Gy)。由于神经症状(定向障碍,共 济失调,呼吸困难,惊厥,昏迷)所致,在48小时内死亡
② 12—20Gy剂量。由于小肠的损伤,并在照后4~7天该损伤 最明显时导致死亡
③ 10Gy的剂量。肠综合征不明显,由于造血组织的功能障 碍引起感染和出血,大约在照后15天死亡
随着电离辐射在医学应用的迅速发展,辐射对人体损伤的 研究越发受到重视。
1.机体效应
整体照射
人体接受阈值以上的照射引起的损伤,其严重性随剂量增 加而增加,根据所观察的效应,其阈值变化常常大于每年 几十分戈瑞
辐射效应取决的因素:照射剂量、分次数和体积
整体照射的三种情况: 1. 准备器官移植 2. 治疗某些类型淋巴瘤 3. 事故性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