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朗读朗诵语言素质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朗读朗诵语言素质的培养
【摘要】朗读、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是依据主体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听众获得审美价值。朗读、朗诵不仅仅是单纯的声音流动,而是要保证文字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使听众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此朗读、朗诵的语言素养十分重要。要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必须突出审美的内省方式,加强艺术修养,不断开拓视野,不断深化内省,在朗诵时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有动于衷。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朗读朗诵语言素养有感而发一
如果说20世纪属于广播和电视媒体,那么进入21世纪,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疾,新的理念如潮水般涌动是不可阻挡的。近年来,全国各类非艺术院校也开办起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样态也直接冲击着校园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培养模式。随着收听、收视率成为电台、电视台的唯一杠杆,各行各业的非专业人士也争相进入播音员、主持人队伍。有声语言传播创作中抗拒文学性的“非诗化”倾向也愈演愈烈,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语言呈现出不讲技巧、不加修饰的“自然化”、“随意化”趋势。甚至,一些电台电视台没有了播音员主持人考核标准,甚至把主持人语音不纯正、词汇不规范成为时髦,语音不标准、音色不够美、感情不真实、意思表达不明确的有声语言创作,竟然成了媒体影音一味追求的“楷模”。播音的“艺术性”也被随意性代替了,日常播音中出现的那些口若悬河、信口开河的现象在节目中屡见不鲜。一些业界的不规范,导致校园里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懈怠了学习专业的积极性,睡懒觉的多了,早起练功的少了,很少听到练朗读朗诵的声音了,练习基本功的不勤了,急功近利的口语速成训练反而多了。说好标准的普通话已不是他们对能否学习或从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一个标准了,缺乏了播音员、主持人对推广普通话引领者和示范者的作用意识。播音语言的特点,除了具有有声语言、艺术语言的共性,当然还应有它自己的个性,就是“播音腔”。“播音腔”包含着播音语言的特殊性、稳定性,一听就能分辨出来,不同于相声、评书、角色语言、日常语言等,有它的褒义内涵。可是,目前却增加了许多贬义内涵,把“播音腔”同“八股腔”、“固定腔调”作为同义语了。那么,“播音腔”是不是过时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国的人民广播电视,是一个年轻的事业,尽管她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很多规律性的问题需要探讨,特别是播音,应该把话筒前、镜头前有声语言的创作作为核心来研究。那些凝聚着前辈先贤心血的、经过实践检验的、仍有现实意义的经验和理论财富,我们要继承下来。
在传统媒体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业务素养已经趋于多元化,即兴组织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现场直播报道的临场发挥应变能力,谈话节目的驾驭控场能力等等,都是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当下我国广播电视仍然处在一个逐渐成熟的过渡期。相信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逐步提高,欣赏水平也将逐步提升,欣赏习惯也将会随之改变。观众更喜欢的一定会是比自己睿智和才艺高的人。这种播音主持必须体现语音、语态、语势的艺术性以及内在的胆、识、才、力。为此,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因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摈弃“口语随意化”的弊端,把培养学生朗读、朗诵的口语表现力放在第一位。二
朗读、朗诵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艺术。朗读朗诵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古人的诗词除了供歌伎在坊间吟唱之外,在民间都是以吟诵题赠流传的。而如今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要有扎实的朗读、朗诵功底。基本功的训练很明确,是为了汲取语言知识和增强语言能力,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也包括一定的模仿。形成较好的口语、书面语能力,则必须经历语言学家认为的有目标、有步骤的“学得”过程。朗读又赋予书面语没有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声音色彩,可以表现出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同时,朗诵又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语言特质。
1.朗诵和朗读的区别和联系
朗诵和朗读有相同之处,有不同之处。因使用的范围各不相同,而要求也有不同。朗诵,要求声音清晰、响亮,需要洪亮的嗓音来表达。朗诵比朗读的要求更高一些。朗诵要对作品的中心思想有理解,要和作者有强烈的共鸣,这是语言再创造的前提。而女生受生理条件制约,要求柔美一些。
2.朗诵的要求
朗诵是一门绘声绘色的语言艺术。朗诵要有规范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品悟的结果要与作品和作者的思绪相似,必须要求内心所想到和看到的内心视像,能够有原始情景的再现。
朗诵应该就是接近生活的艺术语言,而不要盲目地模仿腔调。朗诵还要求有美感。例如: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来讲解。该词的主题思想是热情赞扬祖国的壮丽河山,说明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作品比较大气,也相对比较好朗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首先要理解作品,然后再加上感觉和处理,朗诵时就可以表现出气势来。理解了以后就可以自己任意的选用各种技巧。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在韵脚“飘”“滔滔”“高”等字上用古韵,前面用现代的朗诵手法,而尾音加上古韵的拖音处理,显得更有意韵。当然,每个人的理解和处理不同,朗诵方法不同。各种诗的朗诵方法也有不同。需要分别对待,分别做细致地分析。首先要看体裁和内容,这些抓住了,然后才决定声调和方式怎样来表达。
在教学中有目的的指导学生朗读和朗诵,选用朗读、朗诵的作品必须是典范的文字作品。因为,那些准确的词语、精湛的句式、贴切的修辞,总在潜移默化地充填着朗读者的知识宝库。因此,朗读、朗诵的过程,就是广泛汲取名家高手言语表达精华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口语表达的声音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具有感染力。俄国人常常为自己的语言自豪,认为俄语语法最精确;英国人常常为自己的语言自豪,因为英语在世界上最通用;法国人常常为自己的语言自豪,自认为法语语调最优美。我国的汉语普通话同样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普通话的音节界限分明,元音清脆、响亮,声调具有高低抑扬的韵律,富有乐感和张力。音节之间区分鲜明,使语音具有节奏感。词汇的双音节化,词汇的轻重格式的区分以及轻声、儿化音的使用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丰富。三播音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素养应该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最核心的内容。而语言素养是语言功底、语言能力、语言魅力的总和,其“灵魂”是“语感”。语感的本质语感与乐感一样,有先天的要素,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语感包括两个层面:语言的理解力和言语的生成能力,即组织语言的能力。人们在感觉、感受、感知语言作品时,“思维并未侧身其间”,而是“天马行空”,纵横恣肆,直接参与了言语生成运动的创造。“语感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感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需要感觉层面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传统语言教学历来重思维、轻感觉。殊不知,马克思早就说过“感觉是知识之母”,人不仅在思维中实现自我,也在感觉世界中实现自我。
语感既然客观存在,就应该研究语感在后天获得的途径。正如钱学森说过的“教育科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也最核心的问题是人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从本人多年从事播音主持教学实践经验所得,朗读、朗诵是语感获得的必经之路。
第一,从朗读学的本体论来看,朗读、朗诵是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活动。是一个“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由“干枯的”变成“枝繁叶茂的”、“平面的”变成“立体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让文学作品“复生”,赋予文学作品生命力的创造过程。“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于音,音成于外而化于内。”(《吕氏春秋·音初》)这个“成于外而化于内”的运动,用美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朗读的文学作品只是一个文本,具有开放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体验以后,再用声音把它创造出来。这是一个植根于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之上,用语音塑造形象、传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再创造。
第二,从朗读、朗诵过程来看,朗读、朗诵是一个多重思维、多重感觉循环往复的动态运动过程。朗读的过程是一个全方位的感悟自得,灵感思维参与其中的过程,是一个人“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劝学篇》),形成语感的过程。“目视”的过程是识字,划分语组,组织语意的过程;“心惟”的过程是要把上一阶段感知到的符号转换成画面并映入眼帘,这一过程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交叉互动的过程;“口诵”是要借助画面来读,并要读出语音、语势和语调来。
第三,朗读、朗诵者对文字作品的分析、理解,必须伴随着对文字作品的感受。文字语言,特别是实词所具有的形象性,是表达思想感情、给人以感染的明显因素。没有形象性,就没有叙述和描写,也就没有什么文学性、艺术性可谈。我们所说的形象性,必须以作品为依据,从已有的文字语言中去挖掘。如,王摩诘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明了文字语言与绘画艺术的相通。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表明了文字语言与舞蹈艺术的相通,白居易《琵琶行》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