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鲁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1、“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 出来。 3、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2、作者在文中融入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 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 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 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 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 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踊跃(yǒng yuè) 装模(mú)作样 屹(yì)立 家眷(juàn) 皎(jiǎo)洁 蹿(cuān)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 2、作者在文中融入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
“消夏”“扫墓完毕之后” “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
归省(xǐng) 惮(dàn) 怠(dài)慢 凫(fú)水 旺相(xiàng) 桕(jiù)
棹(zhào)
行(háng)辈 絮(xù)叨 撺掇(cuān duo) 漂渺(miǎo) 撮(cuō) 纠葛(gé)
楫(jí)
踱(duó) 怠(dài)慢 篙(gāo) 懈(xiè) 潺潺(chán) 呵(hē)欠
社 戏
鲁 迅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请自由朗读“夏夜行船”段落,把表现“我” 所见、所闻、所听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并说说这些描 写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月下行船(10-13)
动词: 拔、点、磕、架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 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第一部分(1-3)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第二部分(4-30) 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一层(4-9) 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 月夜行船,写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14-21) 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 看社戏后月下归航偷豆吃豆。 第三部分(31-40) 看戏后的余波。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 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 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 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 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 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 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 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到赵庄看社戏 时间
2、本文按照主要情节先后展开的顺序可分为几部 分?分别为这几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看戏前——看戏的情景——看戏后
1、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 其运用之妙。
2、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源自文库是乐土”?
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 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 我罗汉豆。)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 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 《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杰作。
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 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似乎是横笛, 宛转,悠扬。
描写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 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社 戏
鲁 迅
学习目标
❖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
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 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 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 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 的戏就称为“社戏”。通常演出于庙台或野台,也有把 戏台搭在河水里的,观众岸上、船上都可以看戏。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 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 杂文》等杂文集,编著了《中国小说史略》等。
《社戏》是鲁迅1922年 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 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 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 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 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 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 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 社戏的部分。
3.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 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 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因为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 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我”是 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1、本文中心情节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 出来。 3、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2、作者在文中融入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 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 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 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 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 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踊跃(yǒng yuè) 装模(mú)作样 屹(yì)立 家眷(juàn) 皎(jiǎo)洁 蹿(cuān)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 2、作者在文中融入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
“消夏”“扫墓完毕之后” “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
归省(xǐng) 惮(dàn) 怠(dài)慢 凫(fú)水 旺相(xiàng) 桕(jiù)
棹(zhào)
行(háng)辈 絮(xù)叨 撺掇(cuān duo) 漂渺(miǎo) 撮(cuō) 纠葛(gé)
楫(jí)
踱(duó) 怠(dài)慢 篙(gāo) 懈(xiè) 潺潺(chán) 呵(hē)欠
社 戏
鲁 迅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请自由朗读“夏夜行船”段落,把表现“我” 所见、所闻、所听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并说说这些描 写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月下行船(10-13)
动词: 拔、点、磕、架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 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第一部分(1-3)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第二部分(4-30) 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一层(4-9) 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 月夜行船,写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14-21) 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 看社戏后月下归航偷豆吃豆。 第三部分(31-40) 看戏后的余波。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 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 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 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 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 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 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 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到赵庄看社戏 时间
2、本文按照主要情节先后展开的顺序可分为几部 分?分别为这几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看戏前——看戏的情景——看戏后
1、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 其运用之妙。
2、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源自文库是乐土”?
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 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 我罗汉豆。)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 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 《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杰作。
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 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似乎是横笛, 宛转,悠扬。
描写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 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社 戏
鲁 迅
学习目标
❖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
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 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 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 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 的戏就称为“社戏”。通常演出于庙台或野台,也有把 戏台搭在河水里的,观众岸上、船上都可以看戏。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 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 杂文》等杂文集,编著了《中国小说史略》等。
《社戏》是鲁迅1922年 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 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 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 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 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 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 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 社戏的部分。
3.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 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 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因为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 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我”是 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1、本文中心情节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