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本课包含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静夜思》。
这些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所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
2.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读录音、词汇卡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 朗读: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古诗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板书设计1. 课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2. 课题下方列出三首古诗的标题3. 旁边列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教具学具准备4. 下方列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关于这首古诗的PPT,下节课进行分享。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引言21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公开课教学设计中,我将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21古诗三首》公开课,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含义;2.能够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3.能够简单描述诗中描写的事物或情景;4.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内容安排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将包括《21古诗三首》中的《秋思》、《夜泊牛渚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诗文。
通过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这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人的风采和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方法1.朗读分析法:通过老师诵读和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氛围,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寓意;2.情感体验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3.图文展示法: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中描绘的事物或情景;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内容和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利用一段音乐或视频短片,营造出诗歌的氛围。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触。
二、学习《秋思》1.老师朗读《秋思》,讲解诗歌的背景和蕴含的情感。
2.学生分组欣赏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诗中所描绘的情境。
3.学生朗读《秋思》,讨论诗歌中的感受和理解。
三、学习《夜泊牛渚溪》1.老师朗读《夜泊牛渚溪》,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2.学生根据文中描写,想象自己夜晚泊船的情景。
3.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图文展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四、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老师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诗作背景。
2.学生体验诗中怀友离别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 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安静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宠爱之情,培育学生宠爱我们宏大祖国的绚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傲慢骄傲及宠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大方激扬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相互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舞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争辩沟通。
小组之间争辩诗意,提出疑问,师生沟通,确定有争辩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表达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地。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呈现,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一首边塞诗。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
李清照的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一、教学效果古诗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所以学习时兴趣浓厚,收获较大,现总结如下:1、聚焦第一首:《出塞》。
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一上课便交流相关内容,学生非常踊跃积极。
通过准备材料,交流材料拉近与作者和文本距离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读书习惯,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让学生再借助手头的资料和文中的注解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此环节给足学生充分探讨合作的时间,在生帮生的学习氛围内既理解文本内容又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谈体会,背诵古诗,并默写。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默写真正积累语言材料,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再通过诵读环节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培养语感。
2、聚焦第二首:《凉州词》。
学习这首诗会运用第一首的方法,师只起引领作用。
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接着借助资源自读自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不会的在班内质疑问难,共同解决。
然后,谈体会,走进作者内心,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体会征战前战士们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实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的背景和韵律特点。
2.掌握古诗《静夜思》、《悯农》、《春晓》的内容和意境。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静夜思》、《悯农》、《春晓》的诵读和理解。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古诗《静夜思》、《悯农》、《春晓》的课文资料。
2.预先制作好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准备适当的学习活动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朗读《静夜思》、《悯农》、《春晓》。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导入:
–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古诗”、“为什么要学古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学习活动:
–分段解读《静夜思》、《悯农》、《春晓》,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学生互相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4.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解读,展示或朗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古诗教学,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古诗赏析和唐诗宋词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四年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取《21 古诗三首》作为教学内容,这篇古诗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歌,既有励志的内容,又有对自然的赞美,适合四年级学生欣赏和学习。
二、教学目标1.了解《21 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正确朗读三首古诗,感受语言的美感;3.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4.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感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教材《21 古诗三首》;2.提前制作好教学PPT,包括古诗的文字内容和配图;3.准备好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录音机等;4.分发好学生的学习材料,包括古诗的抄写和课后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古诗一(15分钟)教师先朗读第一首古诗,然后让学生跟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通过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3. 学习古诗二(15分钟)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在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情感。
4. 学习古诗三(15分钟)学习第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不同古诗的表现形式和情感,通过对比学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 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也可以设计一些诗歌创作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完成古诗的抄写任务,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七、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诗歌朗诵比赛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包括《望洞庭》、《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蝙蝠和雷达》。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以及蝙蝠和雷达的有趣故事。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自然景色的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故事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品味古诗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古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意境美。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故事,品味古诗语言美。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以便在巩固环节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洞庭湖、西湖等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播放《古诗三首》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逐句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二十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夜书所见》、《示儿》和《题临安邸》。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内容丰富,意蕴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领略古诗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和欣赏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寓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三首古诗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材:准备《夜书所见》、《示儿》和《题临安邸》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让学生独立阅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特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和欣赏三首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夜书所见》。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材中配有精美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欣赏古诗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理解词语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了解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欣赏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诗中的美景、美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品味评价法: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意境等方面品味古诗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停顿、语气、情感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讲解,解释词语的含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雨寄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深远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深远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意境图片等。
2.音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乐素材。
3.图片: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古诗三首》中的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能够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抓住重点词语。
3.能够运用学到的古诗知识,进行简单的创作。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
2.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点,抓住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理解古代语言表达。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古诗创作。
四、教学准备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2.课件:包含《古诗三首》的文本3.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马克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录音或教师朗读,引入学生对《古诗三首》这部分内容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学习与理解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古诗三首》,并逐句解释古诗的含义。
2.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点,找出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3. 拓展练习1.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阅读古诗,互相探讨古诗的意义,并选择一个诗句进行朗读。
2.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古诗的素材或题材,让他们进行简单的创作,体会古诗创作的乐趣。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保持对古诗的兴趣。
六、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古诗,并在下节课朗读。
2.练习补充古诗创作,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或关键词进行创作。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认真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感受古诗之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一、课文背景
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的一课,内容为古诗三首。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诗歌的韵味,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优美之处。
2.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和背诵方法。
3.增强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辅助教材:黑板、粉笔、课件等。
3.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
4.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制定详细的教案,包括引言、导入、内容讲解、
课文赏析、让学生感悟等环节。
四、教学步骤
1. 引言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2. 导入
通过导入环节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内容讲解
分段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理解诗歌意境。
4. 课文赏析
带领学生一起朗诵古诗,感受诗歌的美和韵味,理解诗歌的内涵。
5. 让学生感悟
通过课文赏析,帮助学生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扩展延伸
1.提供更多古诗欣赏,拓展学生对古诗的了解。
2.让学生进行创作,写一首自己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自己的
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精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精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古诗研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 朗读古诗时注意语音语调,突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能够通过画画、说话、听音乐等形式,感悟诗歌的情感表达。
三、学情分析本设计适用于四年级上学期,学生对各种情感和生活经验已初步认识,初步掌握了基础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2. 研究环节2.1 阅读古诗选取《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进行讲解解读,让学生认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2 研究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教师朗读古诗,让学生跟读,通过朗诵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3 诗歌画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古诗中的景物形象和情感。
通过画画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2.4 说说唱唱让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说唱演绎,并借助表情、动作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和理解古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3. 总结反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他们对这次研究的理解进行总结,并提供针对性建议,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素材1. 《21古诗三首》教材2. 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3. 绘画工具4. 录音设备5. 教学反馈表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评定、阶段测试等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意见,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研究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在情感、审美、文学等方面的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主题中有所收获。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他们对于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从中汲取智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参考资料。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
3.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山行》、《望洞庭》、《夜书所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课的“古诗三首”。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这三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品味、背诵,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文大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并默写《山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感知诗意。
3. 朗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情。
4. 理解品味:教师讲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5. 背诵默写: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尝试默写《山行》。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引导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进行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1. 《山行》:描绘秋日山行所见所感,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2. 《望洞庭》:描绘洞庭湖美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 《夜书所见》:描绘夜晚所见,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
2. 默写《山行》。
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进行拓展阅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关于自然风光的古诗,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古诗的魅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2.能够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含义和意境。
2.掌握古诗中的一些古诗词语。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古诗三首》课文学习1.讲解古诗《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导入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古诗内容,理解古诗中的意义和感情。
第二课时:古诗赏析和运用1.分析《临江仙》和《鹿柴》两首古诗。
2.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美妙之处。
3.带领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艺术感染力。
四、教学方法1.听说互动法:通过听讲解和诗歌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2.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创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馈与评价1.教师课堂点评: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课堂点评,肯定优秀,鼓励进步。
2.学生自评: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和创作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家长反馈: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创作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
六、教学延伸1.拓展古诗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
2.古诗歌会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朗诵会,展示学生的古诗朗诵和创作成果。
3.古诗创作比赛:举办古诗创作比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创作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将对《古诗三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满江红·怒发冲冠》、《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涵和意蕴,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内容《满江红·怒发冲冠》、《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古诗的教学。
3. 教学重点掌握三首诗的基本内涵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和感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文化内涵,谈谈诗歌中的感慨和感情。
5.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研读法、朗读比赛法、小组讨论法。
6. 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情境呈现(5分钟)老师将屏幕投影到黑板上,用图片简单描述三首古诗中有关情境。
(图片应该是与课文相关,例如《静夜思》可以用月亮图片来呈现。
)2.比较研读1(10分钟)老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并带领学生朗读。
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分别学习一首诗,有几个步骤:第一步:学生朗读自己研读的古诗;第二步:学生脱口而出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第三步:学生和小组成员进行互动,总结出自己对古诗的共同理解。
3.比较研读2(10分钟)此时,三个小组要来到一起,互相交流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并对古诗的内涵和意境进行比较研读。
4.朗读比赛1(10分钟)老师邀请各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针对所学习的古诗进行朗读比赛。
得分较高的学生将有机会在总结汇报中朗诵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5.情境还原(10分钟)老师根据图片和描述将情境还原,学生听一听老师的解说,用自己的词语,描述古诗中的喜怒哀乐。
6.情感表达(5分钟)此部分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老师之前介绍的内容,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或者亮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这一部分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7.总结汇报(10分钟)老师就此给出整堂课的总结并进行汇报。
此时,各位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朗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古诗。
二、教学反思这一节课教学方法较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角度地接触古诗,更好地了解文化内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包括《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内容,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相关内容。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暮江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暮江吟》,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题西林壁》和《雪梅》,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注意情感的传递。
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部编版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古诗三首,了解其内涵和意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古诗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诗相关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一《登鹳雀楼》(20分钟)1.学生跟读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呈现讨论结果。
3. 学习古诗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0分钟)1.学生齐读古诗,感受诗人对友情的描写。
2.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思考诗人的感慨。
3.学生讨论古诗中的寓意和象征,进行展示和分享。
4. 学习古诗三《江南逢李龟年》(20分钟)1.学生合唱古诗,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2.教师讲解诗句中隐含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情感。
3.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展示古诗中的场景和氛围。
5. 小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回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五、课堂延伸1.给学生布置古诗朗读任务,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2.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古诗,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要求学生写一份课后反思,总结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
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味。
2.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古代文化传承。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古诗三首》,本课时教学重点是《题西林壁》。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哪一首?”
学生回答后,教师自然过渡到本节主题,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2. 呈现新课(15分钟)
教师先示范诵读《题西林壁》,让学生在吸收诗歌意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音韵之美。
接着,教师结合诗歌形式、语言风格、词句等方面,向学生解释《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义,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朗读练习。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由组合,完成《西林壁》这首古诗的深入探讨和解读。
教师在旁边监督和引导,让学生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并在交流讨论中得以思维碰撞、交流分享。
4. 总结(10分钟)
展开全班讨论,“你们对《西林壁》这首诗有什么感悟和领悟?”
学生们回答后,教师则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四、教学效果反思
在本堂课中,教师通过呈现新课、分组讨论、总结等环节,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关注度和兴趣,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同时,教师还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引
导学生自驱学习、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专注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1 课《古诗三首》教案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 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课件出示8)6. 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师板书:互文秦汉)7. 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8. 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三、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 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2. 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
“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 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设计意图:学习写法,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的士兵统称征人)(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2)补诗句:(课件出示9 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
他们望到了什么?(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
)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课件出示1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 从亲人的角度感悟(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________________ 。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 ________________ 。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____________ 。
(课件出示11)指名反馈(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
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翻开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 —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
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 啊。
( 课件出示 12)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 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课件出示 1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 肠,依然是(引读)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 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
这是什 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
同情征人有家 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我们 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 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另外还 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 1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 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1. 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 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 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
)“不教”是【设计意图:了解 历史,进一步提升学生 对文 本理解 和感悟 能 力。
】4. 《出塞》作者王昌龄是( )代诗人。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 图。
诗中融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句中“飞将”指的是( ) A. 李广 B. 岳飞 C. 文天祥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句中“度”的意思是 ( ) A. 度步 B. 度过C. 越过四、说说你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诗的理解【答案】一、 hu án h ái ji àn ɡ ji ān ɡ ji ào ji āo二、 1. 李广 汉 飞将军 2. 内蒙古 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 唐 冷月 照边关的苍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希望朝廷启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关战 争,人民安居乐业。
三、 1.A 2.C四、不仅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对边塞战士的同情 , 还写出对历史沧桑的感悟与对现实的无奈 其实后面两句更直接的写出作者对良将的向往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 表达了诗人希望起 任良将, 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 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第二课时、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万里长征人未还.(hu án h ái ) 但是龙城飞将.在( ji àn ɡ ji ān ɡ ) 不教.胡马度阴山( ji ào ji āo ) 二、填空。
1. 龙城飞将指的是( ),他是( 还.(h ái hu án )来就菊花 将.(ji ān ɡ ji àn ɡ)军 教.(ji āoji ào )课)代名将,被世人成为( )2. “阴山”指今天的()境内,古代中国的边疆要塞3. 这首诗中的()是千古名句,前半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选择师: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
(课件出示19)1. 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课件出示20)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想到些什么?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
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女生读。
2. 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刻的理解诗意。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 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 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
指名读、分组读。
4. 激越的琵琶声, 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 醉就醉吧,醉卧沙场, 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 引入下一句。
(板书:醉)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5. 是啊,你抓住“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悲凉啊,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的一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多少将士就这样到了戍边再也没回来啊,谁再读。
女生配乐读,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心声。
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
——读全句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啊,这里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在质问这场残酷的战争啊。
小组读。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古至今戌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让,【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
(板书:悲壮豪迈)——男生齐读。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的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
全班读。
小结:好一个“几人回” ,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
6.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7. 指导背诵。
师:下面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四、学习古诗《夏日绝句》(一)(课件出示21)全诗内容1. 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 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同学们听出老师怎样的感情读的这首诗吗?(悲愤、激昂)谁来试着读一读?2. 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 谁读得好?为什么?((课件出示 22)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 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 非常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