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对比衬托TQ分析

合集下载

表达技巧之对比、衬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表达技巧之对比、衬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2、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3、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 寂寞。<步骤三>
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 1、以乐景衬哀情
• 2、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 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 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灿烂!春末夏初 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不能 引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 3、以乐景反衬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 诗人归心殷切。
• 1、“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反衬。(1分)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2分) 天可老、海能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天荒地老, 痛剧恨深,见于言外。
2、①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掳的伤痛之情。(1分) ②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 ③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1分)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②向子諲yīn :
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lù]:帝王所乘的车驾。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能用正衬的地方用烘托也可以,但是术语的选用还是以衬 托 (正衬)为主,只在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时可说烘托。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_ppt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_ppt

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 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 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 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 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 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 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 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得欢聚的可 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 素了.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 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 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 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 (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 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第 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 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 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 叹王朝兴衰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湖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 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 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 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 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 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 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 想感情。

高三语文辨析诗歌中“烘托”与“对比”手法知识点分析

高三语文辨析诗歌中“烘托”与“对比”手法知识点分析
2、作用:
运用对比可以把事物的不同之处,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举例分析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唐)
2.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唐)
反衬与对比的不同
反衬有主体的对照
对比没有主体的对照
课堂演练
1.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问:这首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提示:运用烘托手法,以碧绿的荷叶烘托罗裙,鲜艳的荷花烘托采莲女粉嫩的脸庞,突出采莲女的清新娇艳。将采莲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若隐若现,蕴味无穷。
4.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问:诗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因春旱而祈雨的看似热闹的场面,实则内心忧虑,惟恐不雨;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热闹情景,在荒嬉中“犹恐春阴”,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的闲愁。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力。
3.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划线两句,采用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7.
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பைடு நூலக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冷寂、孤独的艺术氛围。
8.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士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解析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 PPT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 PPT

这首诗采用了侧面描写得手法。首 句写得就是“衾枕冷”,这其实就就是因 为下雪夜冷。冻醒后抬头瞧见窗外很亮, 这也就是因雪所致。末一句写听到得 “折竹声”,更就是写出夜雪之大,雪压 断了竹枝。全诗从触觉、视觉、听觉多 角度侧面描写,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 风流。”
渲染本来就是国画得一种手法, 在需要强调得地方,用水墨或淡得 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 以加强艺术效果。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 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 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 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 宫殿荒凉。(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 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得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 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
问:上片得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得周公 瑾得形象有什么作用?
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 特别就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 雪”得描写,渲染了场面得雄伟壮丽得同时, 为下片写对周瑜得建立功业之情感抒发起 了很好得烘托作用。
渲染,就是意象描写对意境营造 而言; 烘托,主要就是景物之描写对情 感抒发得烘托。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得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 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 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得忧思与胸中 得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就 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
人得思想情感得,就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 等同,而只就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 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就是在借景抒情得诗 歌作品中,往往就是先用渲染得手法描摹景物 营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2024届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2024届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此诗通过居处的幽静荒僻来正面烘托出李 凝生活的悠闲、宁静。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诗中所 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正面衬托 (烘托)作者的羁旅之愁。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 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 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 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 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虚实 象征 对比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例:《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 常被用于反衬现实。
②已逝之景或境。
例: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
③设想之境。
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用了什么手法写梅,请具体说明。
用了衬托的手法, 用“万木冻欲折”衬托(反衬) 梅花的“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用“禽窥素艳来” 侧面烘托梅花的高洁突出表现梅花孤高傲雪的品格。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诗歌艺术手法之对比衬托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诗歌艺术手法之对比衬托

赌?老远来猛、气锐还意轩举进,取人、间多老少闲狐兔!月
答旷黑注掠问简沙:要:地:的黄词分① 飞当怀衬大,的析堵过益此上。才: 。托地际片壮座不③,、偏主、。酬遇轩思要用澄猛汝用举②。、。什壁碧:气削壮么意立的犹碎志手气中存法的秋难飞原来、寒空扬路写。鹰山等:的形、场?容请空景鹰,
衬托鹰矫健、刚劲、高傲、威
武形象。
精练3: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问答::最衬后托一(句运反用衬了)什,么表用现船手尾法鱼? 儿跳跃发出声响反衬夜的宁静, 突出表现了诗人对宁静平和生 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 的热爱。
精练4: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 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之大这一主题。一白、居从易 “衾枕冷”写,
用被已子、讶枕衾头枕的冷冷,,复衬见托窗雪户之明大。。从触 觉的夜角度深来知写雪;重二,、时从闻“折窗竹户声明”。来写,
这是视觉所见,用窗户的亮衬托雪大; 三、从“折竹声”来写,从听觉角度去 写。用听到竹子被折断的声音,衬托雪
精练2: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古山。几醉诗堵袒,貂人风裘形低,象削略碎记:中寻志原呼存路处。。高秋男空儿一身碧手无和今谁
衬托的答题模式
1.点手法
2.用…衬托(或反衬)…
3.突出地表达了….情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7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描写手法之衬托、对比21页PPT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描写手法之衬托、对比21页PPT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描写手法之 衬托、对比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律的。——雨果
谢谢你的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之对比和衬托 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之对比和衬托 课件
• ——从描写层面讲,这三个例句是心理与言语的描写,当然也可以视 为议论。
• 下面是衬托的例子。 • ①首先正衬: •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 江与鸟,山与花,各是两个事物。这种碧与白、青与红的对比并不强
烈,但也是对比。但写江碧与山青,是为了突出鸟白与花红的,因而 是衬托。
• ②其次反衬: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 天地广阔,沙鸥一点,两相对比,更衬沙鸥之渺小。
• 一般情况下,对比与衬托是比较好分辨的。但有时对诗歌理解的角度 不同,也会对是对比还是衬托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从读的角度来看。
• 但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诗人写诗时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对比与衬 托的不分。
的鞭挞。这两句是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两个方面各自的特征。 •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也都是。 • 以上的例是同一时间不同对象的对比。
• ②“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自李白的《越中览古》,前两句是“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
尽锦衣”。 • 诗人站在旧时越宫前,眼下是一片残破,而脑海中却是如花的繁
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Hale Waihona Puke • 二、描写手法不同 • (1)对比:用于论述。 • 例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2)反衬:用于描写 • 例句: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变成了一大片,她
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 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 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 衬托:诗句中形成衬托关系的两个事物是主次关系,突出主体。如 果诗句里面有“不如”“不及”等等这样明显有主次比较关系的, 一般就是衬托。常见的有动静、情景等等。

高考复习必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高考复习必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词鉴赏:高考复习必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3)今天讲表达技巧里的另一部分——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讲解。

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1.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

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

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2—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2—表现手法

(二)表现手法
练习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 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 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 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 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③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 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这里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

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
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
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这两句,通过泻水的寻
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 制度的不合理性。
(二)表现手法
熟记常考表现手法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
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
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二)表现手法
熟记常考表现手法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
飞》)


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
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
“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艺术手法(二)
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 语言特色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篇章结构
道道语文
(二)表现手法
渲染 烘托 象征 映衬 对VS静 点面结合 正侧结合 想象联想
(二)表现手法
熟记常考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 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 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 要说明。
考生答案 1:
[失误分析] 该答案答错了表现手法,未能从整体上 考虑,只是从后两句来考虑。
考生答案 2:
[失误分析] 不仅表现手法答错了,而且对表现手法 的说明文字没有答,答成了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
含义及作用
例句及分析
对比 衬托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 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 性更加鲜明。
“路有冻死骨 朱门酒肉臭” (把富贵人家酒肉飘香和穷人 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进行对比, 突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正衬: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条件来
突出主体。(江碧鸟逾白,山青 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
谈效果 野花的繁盛反衬出蔡邕古坟的荒凉破败。( 1分)
(2)诗歌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 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5分)
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不爱惜人才的愤激之情。 (2分) 对不爱惜人才的当局者来说,蔡邕的后身生活 在“今日”,即使用尽心力写作,也没有人来欣 赏和提拔,根本不需要去白白抛掷自己的才力, 如果连蔡邕的时代都算是爱才,那么 “今日”之 糟践人才便不问可知了。( 3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 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 ①如休见,重搅别离 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 ①争:怎。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 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欲燃)
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反衬: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 (用美好的春花秋月之迷人的
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蝉噪 景色来反衬诗人被贬之后独自
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 一人的寂寥。)
静、以丑衬美、以有衬无、以乐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
景写哀请、以哀景写乐情
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答案]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 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 “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 “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 “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 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注。:举出任意两 例,言之成理即可)。
诗歌的第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 简要分析。( 6分)
(1)景象:蔡邕坟年代久远,只有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其周围, 描绘了一代名士蔡邕坟的荒凉破败的景象。( 3分)
明技巧
(2)鉴赏表现手法答题要点
此句采用了反衬的手法,(1分)
详解析 “野花春”显示出逢春而发的野花开得热闹繁盛,一片生机。( 1分)
诗歌鉴赏
常见的表现手法:
对比与衬托、渲染与烘托、比兴、象征、 联想与想象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做题中,当题目问 及表现手法时,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 抒情方式、描写方式及修辞手法也纳入其 中。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 “×××××”诗句进行赏析。 (4)试分析本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5)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考生答案3:
[失误分析 ] 该答案答对了 “对比”,但犯了拼命多 写的错误,未看清题干 “主要 ”的限制 (最多写两个 )。
明手法
详解析
谈效果 表情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技巧 详解析 谈效果
明技巧 详解析 谈效果 表情感
答题步骤
反衬 用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用晚春“俱是看花
人”时的热闹反衬“清景”)。 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答题步骤
对比 “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 匀”的欣赏形成强烈的对比
突出强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钟爱之情。
蔡中郎坟 温庭筠
古坟零落野花春, 闻说中郎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 莫抛心力作词人。
【注】1.蔡中郎:著名文士蔡邕,生当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朽的 时代,遭遇悲惨。后因董卓专权,欣赏他的文才,被迫任侍御史。 2.《太平御览》载,张衡死的那一天,蔡邕的母亲刚好怀孕。张、 蔡二人,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们都说蔡邕是张衡的后身。这里 诗人在传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想:既然蔡邕是张衡的后身,那么 蔡邕死后也应该有后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