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From snowflake to ice granule 从雪花到冰晶
90% air
50%
25% < 20%
Fig. 16.7
Snowline as function of latitude 雪线随纬度变化的函数
Fig. 16.6
Changes of ice w/ time & depth
冰颗粒随时间 和深度的变化
V字形山谷
支流山谷
主流山谷
主流山谷
支流山谷
Mountain landscape during glaciation
冰川作用时的山区地貌
W. W. Norton
Mountain landscape after glaciation 冰川作用后的山区地貌
U字形山谷
冰斗
鳍脊
角峰
悬谷
削断山嘴
W. W. Norton
Courtesy USGS
Fig. 16.2
Temperate Glacier in the Italian
Alps
意大利阿尔卑斯 的温带冰川
Fig. 16.5A
S. C. Porter
冰川的形成 新雪-粒雪-粒状冰-冰川冰-冰川
在两极或低纬度高山地区,降水主 要以雪的形式,形成终年积雪的雪原。常 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刚降落的雪称 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 度小,新雪经圆化形成圆形、较致密颗粒 称粒雪。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 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 状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 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在上部冰雪 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平衡线 冰裂缝
磨蚀 刨蚀 支流冰川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

第五节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的研究意义 一、地史时期的冰川
• 冰期(glacial period)----气候寒冷时期,
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形成和前进,冰川面 积不断扩大。 • 间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两次冰 期之间的时期,气候温暖,冰川不断融
化退缩,冰川面积不断缩小。
• 震旦纪大冰期(6-8亿年) 西伯利亚、亚洲、 北美、澳大利亚、非洲。 •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2.5-3亿年) 主要分布 在南半球,如南非、印度、南美和澳大利亚。 • 第四纪大冰期(200万年--) • 渐新世,南极、北极、格陵兰岛开始, • 上新世,冰岛的冰川作用开始; • 第四纪,北半球的格陵兰岛、斯堪的纳维 亚、西伯利亚形成三个大陆冰川中心。 • 北美冰川可达北纬38度。 • 南美、澳大利亚等地都有。
冰盖或冰盾(ice sheet)。
• 北半球的格陵兰岛:170万平方公里,
80%。平均厚1500米,超过3000米。
• 南极:139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2000米,
最大厚度达4300米。
• 大陆冰川分布面积和厚度巨大,可向四 周运动,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
• 冰山(iceberg
二、山岳冰川 • 山岳冰川(mountain glaciers)--中、低纬 度的高山地区分布的大型冰川,又称为阿尔 卑斯式冰川。 • 根据地形和冰体形态可分为: 1、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 2、平顶冰川, 3、悬冰川(hanging glacier), 4、山谷冰川(valley glacier),单和复冰川。
度或海拔高度地区,年降雪量超过消融量,
积雪逐年累积加厚。又称雪原。
• 雪线(snow line)--终年积雪区下部界线。

河北工程大学普通地质学ppt转换成word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

河北工程大学普通地质学ppt转换成word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课件主讲人:周俊杰河北工程大学勘查教研室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冰川的形成冰川的类型冰川的运动特征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沉积作用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冰期与间冰期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冰川是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85%的淡水以固态的形式构成冰体,世界上许多名川大江都发源于冰川,故冰川有固体水库之称。

这些陆地上的冰体,由于地面坡度和冰体厚度差异所产生的侧压力的作用下,能产生缓慢地运动。

陆地上在重力影响下运动着的巨大冰体为冰川。

现代冰川覆盖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0.7%,约1500多万km2。

两极的冰川占冰川总面积的99%,其中南极有1350万km2,北极约有208万km2。

另一部分冰川零星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原上气温在零度以下的地带山岳冰川。

我国西部具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地与高原,在3500m以上的山区都有现代冰川分布。

据统计,我国冰川和永久积雪区的总面积约达44 000 km北极冰川南极冰川山岳冰川第一节冰川的形成气温气候条件降水(雪)量冰川形成的条件地形条件1、冰川形成的气候条件终年积雪的地区称为雪原区。

雪原区年平均气温在00C以下,降雪量大于消融量(指冰川融化与蒸发的水量)。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

雪线以上的雪原区是冰川的积累(或称堆积)区;雪线以下为冰川的消融区,只能季节性积雪。

雪线高度各地不一,受气温、降雪量的控制。

2、冰川形成的地形条件两极地区冰川的形成与地形关系不大,雪线高度主要受气温控制。

中低纬度高山区的冰川形成需要有可以积雪的相对平坦的地形。

另外雪线高度还与山坡向阳背阴、地形突出与隐蔽,即接受阳光多少等因素有关。

3、冰川的形成过程刚降落的雪称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空隙多达90%,密度非常小。

当降雪聚集到一定厚度时,下部雪层受到上部雪层的压力,松散的六边形雪花从尖部开始融化,雪水在其中聚积,遂形成小的、再结晶的椭圆形颗粒称粒雪。

粒雪在上层雪的压力下及融雪水渗透到粒雪颗粒之间的空隙里发生冻结,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状冰(冰晶)。

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

二、冰蚀地貌
冰斗 是由冰川的刨蚀作 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壁的 围椅状洼地。
鳍脊与角峰 随着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两冰斗之 间的分水岭变得越来越窄,形成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当 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 不断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尖锐、似金字 塔形的山峰称为角峰。
冰川跃动:冰川发生阵发性的快速运动。
冰蘑菇
冰塔
冰川发生消融时,可形成 冰蘑菇、冰塔(因冰川表 面长时期发生差异消融所 成 )。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大陆冰川、山岳 冰川 1.大陆冰川:面状分布、冰层厚、流向大海; 格陵兰冰盖:174万Km2, 最厚3400m; 南极冰盖:1300万Km2 , 最厚4200m。
角峰
鳍 脊
冰蚀谷 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称冰蚀谷。
V形:冰期前的河谷 U型:冰川冰蚀作用后 形成。谷底、谷坡留 有冰川擦痕或磨光面。
冰川擦痕
羊背石 冰川底下的岩石突起部分,因冰川在上面运动而 逐渐侵蚀变成圆顶的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 致。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光滑,微倾斜;羊背石背冰面 较陡,不平坦,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
2、大气成分变化说 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的作用:含量少时为冰 期。 火山作用:火山灰遮挡太阳辐射能。 3、洋流变化 4、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导致大陆位置的变化,陆地发生大规模升降, 形成全球规模的山链,引起大洋的多次开合。致使全 球气温显著降低,造成南极大陆四面环洋,水汽补充 充分,提供大量降雪。
搬运特点: ① 机械搬运; ② 搬运力巨大; ③ 搬运过程不损失能量; ④ 无分选; ⑤ 无磨圆。
冰川的搬运方式:载运和推运
搬运物在冰体中部位冠 名不同: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全球冰川面积共1500万Km2 (占陆地10%) ,其 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冰体占99% 。这种大面积分布在 高纬度地区的冰川称大陆冰川(冰盖)





南极冰川
冰 盖
另1%冰川零星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 原上气温在零度以下的地带,称为山岳冰川
冰盖
山谷冰川 冰斗
山岳冰川
冰川前缘 冰积平原
Valley Glaciers in Denali National Park 德纳里国家公园的山谷冰川
大陆冰川堆积作用
在气候稳定时,大陆冰川也能在冰川边缘地形成终碛。 冰川在后退过程中,冰床上形成一层厚度不等的底碛,常 呈平滑圆状隆起,称为鼓丘。
Depositional
冰砾阶地
landf积物
小沙丘
底碛
三角州沙丘
锅状陷落
冰水沉积阶地 冰水扇
冰后溪流
终碛
Melting Ice 融冰
V字形山谷
支流山谷
主流山谷
主流山谷
支流山谷
Mountain landscape during glaciation
冰川作用时的山区地貌
W. W. Norton
Mountain landscape after glaciation 冰川作用后的山区地貌
U字形山谷
冰斗
鳍脊
角峰
悬谷
削断山嘴
W. W. Norton
1、冰斗 3、冰蚀谷
2、鳍脊与角峰 4、羊背石
二,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施加于冰床上的强大压力和剪切力, 会对冰床产生巨大破坏,称为刨(剥)蚀作用 (通过挖掘 作用和磨蚀作用 两种方式)

9.冰川地质作用

9.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冰川:是大陆上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冰体,是巨大的固体水流。

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覆盖陆地面积10%,占全球淡水的85%。

是由大气固体降水经多年积累而成冰川形成的条件:1. 有丰富的降雪,降雪量>消融量,年平均气温0℃以下;2. 有适合冰雪大量堆积的场所(积雪盆地)。

终年积雪区称为雪原,其下限称为雪线。

雪线附近,降雪量=年消融量Image from /wikipedia/commons/8/8a/2008-06-27_01DSC_7583.jpg冰川的形成积雪粒雪化成冰雪的晶/wikipedia/commons/c/c2/SnowflakesWilsonBentley.jpgA snowflake's shape depends on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it forms. This type of snowflake, called a sectored plate, forms when the temperate dips below about 5 degrees Fahrenheit (-15 degrees Celsius).Dendrite snowflakes first occur when the temperature hovers between 30 degrees Fahrenheit (-1 degree Celsius) and 27 degrees Fahrenheit (-3 degrees Celsius).Snowflakes take on the shape of hollow columns and needles at about 23 degrees Fahrenheit (-5 degree Celsius).Scientists aren't sure why temperature affects crystal formation and leads to different shapes of snowflakes.Snowflake Crystal冰川的形成/wiki/Firn/dutchs/graphic0/geomorph/longsect.gif根据气候、地形条件和冰川的形态规模,可将冰川划分为:1. 大陆冰川分布在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又称冰盾或冰盖。

地质学中的地球表层过程风水冰的作用

地质学中的地球表层过程风水冰的作用

地质学中的地球表层过程风水冰的作用地质学中的地球表层过程——风水冰的作用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物质和地球表面现象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学科。

地球表层过程是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风水冰是一种常见的地质作用。

一、风的作用风是由于气体运动而产生的大气现象,它对地球表层的形态和物质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1. 风蚀风蚀是风对于陆地表面的侵蚀作用。

风蚀主要表现为风沙的冲刷和研磨作用。

风沙是由风力作用将陆地表面的颗粒物质带走形成的。

在沙漠地区,强风会将细沙和沙尘带到空中,形成沙尘暴现象,对周围地区造成风蚀作用。

2. 风化风化是风对岩石和土壤物质的破坏和变质作用。

风化过程中,风和其中携带的颗粒物质的撞击和磨擦会使岩石和土壤物质发生破碎和溶解,促进其风化变质。

3. 风积风能将物质从地面带起并远距离搬运,形成风积现象。

荒漠和滩地上的沙丘就是风积的典型表现。

风积物在地质作用下会逐渐固结,并通过时间的推移沉积成完整的地质体。

二、水的作用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其在地质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1. 水蚀水蚀是水对于地表陆地和河道的侵蚀作用。

由于水的流动和冲击力,一方面可以使陆地表层松散物质被冲刷走形成河床,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表层岩石破碎,并将其颗粒物质搬运到其他地方沉积。

2. 水沉积当水流速度减缓时,会导致悬浮物质沉积,形成河床上的河土、河流三角洲等。

此外,水还会通过搬运和沉积的作用形成湖泊、沼泽等地形。

三、冰的作用冰是水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固态形式,它对地球表层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1. 冰蚀冰蚀是冰川对地表的侵蚀作用。

冰川通过滑移和剥离的作用将岩石和土壤物质剥离并搬运到其他地方。

冰川作用的典型表现是峡谷和冰碛物的形成。

2. 冰沉积冰川在移动和消融过程中会将携带的岩石碎屑和颗粒物质沉积在冰川前缘或周围地区,形成冰碛物。

冰碛物包括冰碛石、冰卡石和冰岛石等,在地质演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语地质学中的地球表层过程中,风水冰作用对地表的形态和物质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

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
化学搬运作用的特点:成分取决于流域的岩石成分、风化程度和 气候特征。主要以各种离子和胶体物质最为常见。
6.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
化学沉积作用: 地下水所溶物质,常因压力、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等原因, 过饱和而沉积。 常见的化学沉积物: 1.溶洞滴石(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幔); 2.泉华; 3.空隙和裂隙沉积物(方解石脉、硅化木等)。
6.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经短距离搬运后,地下水中的溶蚀残余堆积 物在洞穴低洼处的沉积(多为富铁、铝的粘土)及溶洞坍塌与 地下河带来的碎屑物构成的溶洞角砾沉积。
古岩溶与地壳运动
岩溶发育阶段的周期性循环,随着地壳运动的发生而变迁:一 次地壳的阶段性抬升,可以在一个地区发育一套相应的岩溶产 物。而不同高程上出现的一套岩溶产物,标志着该地区曾经发 生过相应的地壳运动。
挖掘作用与磨蚀作用可以同时进行,当冰床底部有凸时起基 岩时,迎冰面以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为主,形成羊背石。
羊背石
冰蚀地形
冰蚀地形
1.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冰谷地形 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横剖面呈“U”字型。
冰蚀悬谷:复式山谷冰川的支流,因冰量较小,刨蚀能 力较弱,在汇入主流处,支流的谷底常较主流谷底高出很多, 当冰川消融后支冰蚀谷悬挂在主冰蚀谷的谷坡上,形成悬谷。
冰碛物的特点:大小混杂,无分选,无磨圆,因是卸载堆积, 故无层理。较大的砾石有擦痕。
冰碛地形
冰川沉积地形称冰碛地形,包括:
1.终碛堤: 冰舌推运物在雪线出堆积的弧型堤坝。堤坝 外陡内缓。
2.侧碛堤:因冰川两侧搬运物多,融化后沿谷壁堆积成 的长条状垄岗地形。
3.中碛堤:两冰川汇合,原侧碛堤片为中碛堤。 4.鼓丘:终碛堤内一系列长轴平行冰川的椭圆型小丘。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指由冰川运动所造成的地貌现象和地貌特征。

冰川是指由大量降雪在冷地积累形成的巨大冰体,具有流动性质。

冰川地貌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冰川作用主要包括冰蚀作用、冰堆积作用和冰水作用。

冰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磨蚀、挖掘和撞击,改变了地表地貌。

冰堆积作用是指冰川通过堆积、转移和堆积物的沉积,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貌。

冰水作用是指冰川的融水和冰碛物的运动,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沉积。

冰川地貌具有丰富多样的特征。

其中最典型的是冰碛丘、冰碛原和冰碛湖。

冰碛丘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圆丘状地形,主要由冰碛物堆积而成。

冰碛原是冰川作用堆积的平坦地形,通常位于冰川前缘。

冰碛湖是冰川作用融水形成的湖泊,常常在冰川消融后形成。

冰川地貌还包括冰川谷、冰川崖和冰川湖。

冰川谷是冰川蚀削形成的V字形谷地,典型地形有U型谷和V型谷。

冰川崖是由冰川蚀削形成的陡峭悬崖,常见于冰川谷的两侧。

冰川湖是冰川消融形成的湖泊,通常位于冰川前缘。

除了上述特征,冰川地貌还包括冰川冰缘、冰碛坡和冰碛平原。

冰川冰缘是指冰川前缘的边缘部分,常常有冰融水和冰碛物的沉积。

冰碛坡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倾斜地形,主要由冰碛物堆积而成。

冰碛平原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通常位于冰川前缘。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寒冷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冰川地貌发育较为普遍。

而在温暖的低纬度地区,冰川地貌则很少见。

此外,冰川地貌还受到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的影响。

冰川地貌是地球表面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价值。

科学家通过对冰川地貌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气候变化。

而游客则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冰川地貌景观,感受大自然的伟力和美丽。

冰川地貌的保护和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冰川地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退缩和破坏。

为了保护冰川地貌的完整性和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旅游开发、控制污染排放、加强科学研究等。

高考地质作用的知识点

高考地质作用的知识点

高考地质作用的知识点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外力量对地壳和地球内部产生的作用。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地质学涉及广泛,其中高考地质作用部分是考生备考中不可忽视的一块。

本文将围绕高考地质作用的知识点展开阐述,以期帮助考生加深对地质作用的理解。

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内部地质作用和外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等。

外部地质作用是指风、水、冰等外界力量对地表岩土进行破坏、侵蚀和沉积。

下面将就这两大类地质作用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内部地质作用1. 岩浆活动:岩浆是地球内部受高温和高压条件下产生的熔融状态岩石物质。

岩浆活动包括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

火山喷发是岩浆通过火山口喷涌而出的过程,这是地球上最直接的岩浆活动形态。

而岩浆侵入是指岩浆从地下渗透至地壳中,形成岩浆岩和侵入岩。

2.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地壳板块运动是地壳表面的大尺度、慢速运动,包括板块的分裂、聚拢、滑动和碰撞等。

地震活动是地壳震动的结果,是地壳板块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的产生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应力超过其强度限度而产生破坏。

二、外部地质作用1. 风蚀作用: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地表岩土进行侵蚀、破坏和改造的过程。

风在地表运动时会携带带状物料,对岩石表面进行冲击和磨擦,从而形成风蚀地貌。

典型的风蚀地貌有沙丘、沙漠和雅丹地貌等。

2. 水蚀作用:水蚀作用是指水对地表岩土进行侵蚀、破坏和改造的过程。

水蚀作用主要分为溶蚀作用和冲蚀作用。

溶蚀作用是指水通过溶解溶质的方式改变岩石的结构和形态。

冲蚀作用是指水沿着坡度流动,通过撞击、冲刷和切割作用改变地表的形态。

3. 冰蚀作用:冰蚀作用是指冰对地表岩土进行侵蚀、破坏和改造的过程。

冰蚀作用主要分为冰川蚀和冻融作用。

冰川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进行磨蚀、撞击和抬升,形成冰川地貌。

冻融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冻融循环作用影响,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从而导致岩石破裂和剥蚀。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 漂 砾
搬运中的冰漂砾 (格棱兰)
4、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moraine hill):冰川在退却过程 中,由于冰体融化,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 落在底碛之上,称为基碛(basal moraine)。由基 碛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的丘陵,称为冰碛丘陵。
2)、侧碛堤(lateral moraine dam):山谷冰川两 侧,侧碛构成了顺谷地延伸的条状岗地,称为侧碛 堤。其形态似河流阶地,只是侧碛堤内侧与山坡之 间常有排水沟槽。
大陆冰川之
“终碛”
(德国)
4)、鼓丘(drumlin):分布在终碛堤内缘由冰 碛物组成的椭圆形高地为鼓丘,其长轴与冰流 方向一致。高度由几米到几十米,长几百米。
第四节
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
对古冰川地质作用的研究发现他能判别板块 运动。如前所介绍,大陆冰川只分布在南北两 极的高纬度地区。当我们在现在的低纬度板块 上发现了地史中可靠的大陆冰川沉积记录时, 表明该板块在地史中曾经位于高纬度区,经过 大陆板块的漂移运动,漂移到现在的低纬度区。
二、冰川的堆积作用
1、冰川的堆积作用:冰川消融后,冰川中携带的碎屑
物质就地堆积下来的过程。
2、冰碛物:冰川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物(moraine
deposit)。 3、冰碛物具有以下特点: ,经常是巨大的石块或细
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 立状态; 4)无成层现象;
“ 羊 背 石 ”(芬兰)
5、冰溜面与冰擦痕:冰蚀谷的谷底和谷坡经长时间 磨蚀后,可形成十分光滑的冰溜面。面上常有钉子 形的冰川擦痕。
冰溜面
冰川擦 痕
冰溜面与冰川擦痕
(意大利)
冰川擦痕(加拿大)

地质概论任务6之1之冰川地质作用识别

地质概论任务6之1之冰川地质作用识别

冰川侵蚀作用类型
01
02
03
刨蚀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底部 的冰层会对地表岩石进行 刨削,形成各种刨蚀地貌 。
磨蚀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携带 的岩石颗粒会对地表岩石 进行摩擦和碰撞,形成磨 蚀地貌。
剪切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会对 地表岩石施加剪切力,使 岩石发生变形和破坏,形 成剪切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特点
破坏性
• 层理构造不发育:与流水沉积物相比,冰川沉积物的层理构造通常不发育,因为冰川运动过程中碎屑物的搬运和沉积是 连续进行的。
• 含有大量泥炭和腐殖质:在一些冰川沉积物中,由于植物碎片的混入,含有大量的泥炭和腐殖质,这些物质有助于有机 碳的积累和保存。
• 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冰川与基岩接触的部位,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可以形成各种接触变质岩,如角岩、冰 长石和冰碛岩等。这些岩石具有特定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点,与周围的沉积岩和岩浆岩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载运搬运
冰川挟带的岩石块或巨砾 在冰川流动过程中保持相 对位置不变,随着冰川一 起移动的过程。
冰川搬运作以 将巨大的岩石块搬运到很远的地
方。
搬运距离长
冰川的搬运作用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并将物质搬运到很远的下游地区 。
物质磨圆度高
被冰川搬运的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不 断受到磨蚀和碰撞,最终形成圆形 的砾石或石块。
冰川沉积作用
04
冰川沉积作用定义
冰川沉积作用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 冰川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冰川停积处或 冰川末端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和岩层的 形成过程。
冰川沉积物主要包括冰碛物、冰水沉 积物和冰川接触变质岩等。
冰川沉积作用类型
01 02
冰碛物
由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的岩石碎屑和泥沙等物质在冰川前端或侧翼堆积 形成的沉积物。根据碎屑物的不同来源和搬运方式,可分为漂砾、砾石 、砂、粉砂和粘土等冰碛物。

冰川的地质作用范文

冰川的地质作用范文

冰川的地质作用范文冰川是指由积雪经长期压缩形成的冰体,在地球上广泛分布。

冰川的地质作用是指冰川与地壳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川侵蚀是指冰川通过切割、磨蚀和破碎等方式改变和形成地表地貌的过程。

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切割作用:冰川通过流动和磨蚀的力量,可以切割出深而狭窄的河谷,形成U形谷。

冰川的流动和磨蚀作用也会形成山谷地貌中的露岩和冰斧。

2.磨蚀作用:冰川通过搬运大量的石块、砾石和砂粒,以及冰水的冲刷作用,会搬运和磨蚀路线两侧的山脉和地表地貌,形成孤峰、被磨尖的山峰和冰碛山。

3.挤压作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会对地表物质施加巨大的压力,使可压性的物质产生垂直和水平挤压。

这种挤压作用有助于形成地貌中的褶皱和断层。

冰川沉积作用是指冰川在冰川运动、融化和消退的过程中携带和堆积的砾石、泥沙和土壤等物质。

冰川的沉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糟粕作用:冰川将堆积的砾石和泥沙,以及形成的冰碛堆积物推到暴露的地表上,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堆积体。

这种堆积物被称为糟粕。

2.冰碛作用:冰川的流动和融化会将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堆积在地表或附近,形成冰碛丘、冰碛矿床和冰碛平原。

3.冲刷作用:冰川流动和融化会形成冰水混合物,通过流水的冲刷作用将携带的砾石和泥沙沉积在冰川融化的前沿。

这种沉积物被称为冲积物,形成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等地貌。

冰川的沉积作用也对地表地貌和土地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冰川所堆积形成的冲积平原是肥沃的农田,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冰碛矿床则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包括金、铀、煤炭等。

冲积平原和冲积扇也是人类聚居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另外,冰川的活动还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产生影响。

冰川融化导致全球水圈的重分布,影响海水咸度和淡水资源的供给。

此外,冰川融化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带来威胁。

综上所述,冰川的地质作用包括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不仅改变地表地貌,还影响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由山谷冰川剥蚀作用所形成平直、宽阔的谷地,叫冰蚀槽谷,因其横截 面是U形,故又称U谷或幽谷。
U形谷
冰槽谷纵剖面形成机制图解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冰川消融后,岩盆积水,常成为串珠状湖泊。又称冰川梯级湖,是指在 同一个冰川谷中,冰斗上下串连或冰碛叠置地区,不同高度上排列着两 个以上的冰成湖群。
川,其消融区和积累区不
易分开,称为冰斗冰川。
当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
量,冰川将不断被补给冰
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

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这时称为悬冰川。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冰帽与冰盖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

面由下凹而转变为穹型上

凸,即称为冰帽。冰帽规
模一般较冰原大,最大可
达5万多平方公里。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二、冰川运动与冰川作用
由于冰川运动速度在各个部位的不协调,在运动过程中,冰川 表面及冰层常产生一系列的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冰川作用是冰川地貌的主要塑造动力,包括冰川的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冰层裂隙
冰川褶皱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三、冰川的类型
杨春景等按照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 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冰碛丘陵、侧碛堤、中碛堤、终碛堤等几种类型。 冰水堆积地貌是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
貌,分为冰水扇、外冲平原、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锅穴、 蛇形丘等几种类型。
类 冰蚀地貌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 地貌

基本特征或成因
冰斗 刃脊 角峰
冰蚀槽谷

第九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四节 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
古代冰川地质作用现象的调查能够 帮助分辨板块运动情况,这是其它任何 动力地质作用所不能比的。 大陆冰川的聚积与消融不仅促使该 地区地壳的升降,由于软流圈可能存在 液压作用必然会引起别的地区产生反向 效应,地壳的变动将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冰川?冰川为什么能流动? 2.冰川形成需经哪些阶段?需要什么条件? 3.冰川运动的主要特点? 4.冰川的剥蚀、搬运、沉积作用与河流比 较有何异同? 5.冰川堆积物持什么特点? 6.冰川活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何?
为冰退。短周期性气候变化可使冰 前在数十米的范围内进、退。全球 性大的气候变化,山岳冰川冰前的 伸缩范围可达数公里,大陆冰川甚 至可达数百公里。在地质历史上曾 经发生周期性的寒冷时期,产生过 全球性的大冰进,称为冰期。两个 冰期之间的大冰退期间没,称为间 冰期。
冰川越是接近前端,消融现象逐渐 加剧,冰裂隙被扩大,冰融水在冰层下 部融出洞穴,形成冰下河。在冰川表面, 经常散布着山坡上滚落的大小石块,石 块吸收太阳辐射热升温快,可使冰层局 部融化,而使其深陷于冰层之中,大石 块传热慢,对下面冰层起遮荫作用,当 外围冰层融化后形成凸出冰面、上顶石 块的冰蘑菇。冰蘑菇上的石块块掉落之 后,便形成冰芽和冰塔。
1.冰川的形成
两极地区和雪线以上的地区,因逐年堆 积可形成巨厚的雪层。纵所周知,新雪片为 六角形冰晶,冰晶的密度仅0.085g/ml。在 高山区风及雪崩等将山岭上面的散雪集中于 洼地中,形成积雪的洼地,称雪窝。 雪窝中雪层厚,新雪经过升华、凝华和 重结晶作用转变为粒雪。气温变动于0℃左 右最有利于重结晶过程,在重结晶作用下, 粒雪易于增大,当粒雪层厚度超过40m,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 悬冰川

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冰碛地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冰水堆积地貌——蛇形丘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堆积平原
冰川地貌

冰水沉积地貌
• 冰水阶地
冰川作用(历史)
9.4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1.破坏作用
磨蚀作用:
岩屑与底床的锉磨
贡嘎山冰川形成的巨大的擦槽
冰斗,古冰斗:半圆形,三面环状,陡峭的岩壁,开口
处为一高起的岩坎,底部为洼地,大小几百米。
成因:雪线附近围椅状,冬季以积累为主,夏季以消融为 主,冻裂崩解,造成该处的冰川不断地旋转,使一些自 然洼地,逐渐扩大,并掏蚀出陡状的积雪洼地。

冰碛地貌 冰水沉积地貌
• • • • 冰水阶地 冰水扇 冰水冲积平原 冰水湖
冰川堆积地貌
1)冰碛丘陵,由基碛所构成,比高不大,波状起伏; 2)侧碛堤,随冰川的退却,侧碛以融坠方式推挤在冰川 谷二侧,形成与冰川平行的长堤状地形; 3)终碛堤(垄),分布于冰川前缘,由终碛构成的弧形 垄状地形,两坡不对称,内缓外陡。 4)鼓丘,由含粘土较高的停积型冰碛构成的椭圆形丘陵, 长轴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平面上呈蛋形,前后二坡不 对称,迎冰面陡,背冰面缓(注意鼓丘与冰碛丘陵、侧 碛堤和终碛堤的区别:从形态、形成方式方面考虑;注 意鼓丘与羊背石的区别:从形态特征、组成、成因、位 置和转化关系等方面考虑)。
大陆冰盖的剖面图
大陆冰川
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山麓冰川:数条山谷 冰川在山麓扩展汇合 为广阔的冰原。
珠穆朗玛峰冰斗
9.3 冰川的运动
重力和压力的影响:高山区冰川主要靠重力,往下流; 两极冰川主要靠压力,往外流。 (底滑和内部运动) 冰川的运动速度:高山,几米—几百米 / 年, 南极,约数 十米 / 年(方法:固定桩位测量) 冰裂隙产生的原因:冰川不平衡流动。

冰水的地质作用

冰水的地质作用

第五节 冰川的地质作用
3.冰水的地质作用 冰川消融的冰水中尚留有冰块时,这种 含有冰块的冰水混合物的地质作用,叫冰水 地质作用。 冰水的地质作用是冰融水对冰碛物的搬 运和沉积过称。 冰水的沉积作用发生在冰水河及冰水湖 中。

第五节 冰川的地质作用
二.冰水的沉积物与沉积地形 1.冰水的沉积物
第五节 冰水的地质作用
一.冰川的来源与分布 二.冰水沉积物与沉积地形
第五节 冰川的地质作用
一.冰水的来源与分布
1.冰水的概念


冰水(glacial water)是由冰川融化产生的水, 这种融化作用可发生于冰面冰内和冰底。 2.冰水的来源 冰融水 冰面河 冰川汇集到冰川两侧与底部 冰下河 流出终碛(qi)堤 冰前河 冰水湖 在终碛堤外汇集

第五节 冰川的地质作用
二. 冰水的沉积地形
主要是冰水河形成的蛇形丘﹑冰水扇和冰水沉积平原。 1.蛇形丘——狭长、曲折如蛇的高地,两坡对称,丘脊 狭窄,长约数十米至数十公里,组成物质为沙质,偶尔有透 镜体夹入。 2.冰水扇——流出终碛堤的冰前河,因地形豁然开朗, 冰前河水流分散,动能减少,携带的碎屑物在终碛堤外沉积 形成的扇状地形。 3.冰水沉积平原——冰水扇扩大或多个冰水扇相连形成。
第六节 冰期和间冰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六节 冰期和间冰期
一 . 冰期



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具有强烈冰川 作用的地史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 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大冰期,狭义的 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一个大冰期可以有若干 个小冰期及间冰期组成 。 通过研究研究冰碛物﹑冰碛地形﹑和刨冰地形可研究冰 川活动。地质学家将古论今,推断出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 三次大冰期。 第一纪冰川期 在5到6亿年前的震旦冰期。 第二纪冰川期 2.8亿年前的石炭-二叠冰期。

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PPT文档共41页

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PPT文档共41页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气候变冷,山岳冰川逐渐扩展, 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如果气候变暖,则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大陆冰盖的剖面图
大陆冰川
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山麓冰川:数条山谷
冰川在山麓扩展汇合 为广阔的冰原。
珠穆朗玛峰冰斗
9.3 冰川的运动
重力和压力的影响:高山区冰川主要靠重力,往下流; 两极冰川主要靠压力,往外流。 (底滑和内部运动) 冰川的运动速度:高山,几米—几百米 / 年, 南极,约数 十米 / 年(方法:固定桩位测量) 冰裂隙产生的原因:冰川不平衡流动。
9.4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1.破坏作用
磨蚀作用:
岩屑与底床的锉磨
贡嘎山冰川形成的巨大的擦槽
冰斗,古冰斗:半圆形,三面环状,陡峭的岩壁,开口
处为一高起的岩坎,底部为洼地,大小几百米。
成因:雪线附近围椅状,冬季以积累为主,夏季以消融为 主,冻裂崩解,造成该处的冰川不断地旋转,使一些自 然洼地,逐渐扩大,并掏蚀出陡状的积雪洼地。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堆积平原
冰川地貌
冰水沉积地貌
• 冰水阶地
冰川作用(历史)
3500~5000m 藏南4000m、西北3500m、横断
山5000m左右,喜马拉雅北 坡雪线5800-6000m
成冰作用 雪粒→粒雪,二阶段(粒雪、 冰川冰)
雪粒:在雪线以上的地区,地形合适,雪就不断积聚起 来,积雪的增加,刚降下的雪(六边形、空隙大), 在地表热力及雪层压力的作用下,雪花的尖端融化并 逐渐冻结形成粒径较小。
4)鼓丘,由含粘土较高的停积型冰碛构成的椭圆形丘陵, 长轴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平面上呈蛋形,前后二坡不 对称,迎冰面陡,背冰面缓(注意鼓丘与冰碛丘陵、侧 碛堤和终碛堤的区别:从形态、形成方式方面考虑;注 意鼓丘与羊背石的区别:从形态特征、组成、成因、位 置和转化关系等方面考虑)。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地貌——蛇形丘
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1.冰川的形成 2.冰川的类型(掌握) 3.冰川的运动 4.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5.地质历史中的冰川 6.冰川发生的原因(了解) 7.冻土带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分布
占陆地面积的10%, 占世界水量的2.07%,
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
• 重力流
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
• 重力流
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
• 压力流
冰川是环境变化的温度计
影响因素
地面坡度:成正比 冰川厚度与温度:成正比 地面的光滑度:越光滑,阻力越小 融冰含量:增加,流动性增加 冰川携带岩石碎块的影响:越多,压力大,
动能越大,越快。
冰川的增补量和耗损量:向 前、停留或后退(缩小)
粒雪:经过一系列的压实、冻结和重结晶作用,雪粒增 大转变成。
冰川:粒雪中空隙进一步减少,形成冰川冰。在压力和 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动。
影响因素:①气温与雪线海拔高度成正比,赤道区气温 高,雪线的海拔高度大;
②降雪量与雪线高度成反比,雪线高度最大值的地带是 南北纬20 -30 ° 的 干燥区;
③地形的关系,陡坡雪线高度比缓坡雪线高度大,向阳 坡雪线高度比背阳坡雪线高度大。
占淡水的77.4%。 分布南极洲,格陵兰岛、
北极岛屿、欧洲、亚洲、 美洲。 雪线:气温、降雨量和地 形影响,分布不均。纬度 和坡形雪线不同
9.1 冰川的形成
冰川(glacier):陆地上,大气固态
降水演变而成,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雪线(平衡线):消融区与累积区平
衡(气候和地形、降雪量。
2.冰川的搬运作用
3.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碛地貌
冰水沉积地貌
• 冰水阶地 • 冰水扇 • 冰水冲积平原 • 冰水湖
冰川堆积地貌
1)冰碛丘陵,由基碛所构成,比高不大,波状起伏; 2)侧碛堤,随冰川的退却,侧碛以融坠方式推挤在冰川
谷二侧,形成与冰川平行的长堤状地形;
3)终碛堤(垄),分布于冰川前缘,由终碛构成的弧形 垄状地形,两坡不对称,内缓外陡。
鳍脊: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 角峰:同一山头有三个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形成锥形的孤峰。
冰川地貌
• 角峰
冰蚀谷( U 形谷)
冰蚀谷的特征:①抛物线或 U 型(河流在山区多呈 V 型); ②平直而又宽阔;③谷底自上游向下游变窄;④谷口有时 出现相反的坡度;⑤纵剖面呈阶梯形,冰坎、冰盆相间出 现,冰川消退之后,即会留下串珠状的湖泊(串珠湖); ⑥两壁常发育大量的擦痕或擦槽。
贡嘎山的雪线东坡4900-5000米
喜马拉雅山雪线 北坡6000米 南坡5500米
9.2 冰川的类型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 (1)大陆冰川: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冰盾或冰盖),雪线位
置低,分布面积大,面状分布、冰层厚,流动速度稍快,中间向 四周流动。 格陵兰冰盖, 174 万Km2,最厚 3400m ;南极冰盖,面积 1300 万Km2 ,最厚 4200m 。 (2)山岳冰川:高山地带的冰川,雪线位置高,规模小,冰层薄, 受地形控制,呈线状分布。 ① 冰斗冰川、悬冰川; ② 山谷冰川(单、复式); ③ 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④ 山麓冰川。
悬谷:支冰川谷底
在冰川槽谷的底部,冰蚀作用, 使一些坚硬均一的岩石形成一系 列微微突起的基岩小丘,平面呈 椭圆形,长轴与冰川运动方向平 行,两边坡度不对称,迎冰面缓, 背冰面陡。 指示冰川运动方向冰擦痕、磨光 面等。
羊背石、冰川擦痕、 冰斗、角峰、槽 谷、悬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