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 解决问题(1)
第6课时 解决问题1
第6课时解决问题1大家好,今天我来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解决问题一。
小明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是一个游戏卡片的爱好者和收藏者,请大家来看一看他收集的部分游戏卡片,请大家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张。
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对了,大约的意思是指不需要知道准确的数量。
现在你知道小明的想法吗?能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小明有96张卡片,想放进两个盒子里,平均每个盒子放多少张?如果我们不需要得到准确的结果,题目还可能是怎样呢?是啊,问题可以变成平均每个盒子大约放多少张?怎么解决?平均每个盒子大约放多少张?你是怎么想的?有的同学是这样想的,计算96÷2可以把96看成100 100÷2约等于50.还有的这样想计算,96÷2=4848约等于50。
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好呢?为什么?第1种方法更好,因为题目中有大约就不需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把96看成100,也便于口算,第2种是先计算出准确值后再估算不够简便。
我们再比较一下估算的结果和准确的结果,估算的结果为什么比准确的结果偏大一些呢?那是因为估成的100比96大,所以得到的商也就偏大一点。
观察情境图,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对了,从图中我们知道了,住宿三天一共花了267元,要解决每天的住宿费大学是多少。
求大约是多少钱?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
但也要与准确的钱数比较接近,这才合理。
每天的住宿费等于总钱数除以住的天数,所以列式是267÷3。
求大约是多少钱?所以要算的是267÷3约等于多少?因为267的10位满5,所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计算时我们口算的是300÷3=100,所以267÷3约等于100元。
这样估算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我们还可以这样估算,因为267的个位满5,所以把267看作与他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口算270÷3=90,所以267÷3约=90元。
这样估算的结果,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课时 解决问题(1)
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6课时解决问题(1)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提问:可以怎样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
(1)用学具探究。
组织学生利用小棒摆放得出问题的客案,从16根小棒中拿掉9根,还剩下7根,也就是说还有7人没来。
(2)画图探究。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这个题目的题意,那么除了文字,还有什么方式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用直观画图的方式表示。
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设计画图表示方法,并指名汇报。
教师投影展示。
学生可能的画图方法有:
(教师肯定学生的画图方法)观察同学们画的图,尽管大家所用的符号和画图的样式不完全相同,但都表示的是踢球总人数与已来的人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示容易得出:没来的有7人。
(3)列式探究。
思路分析:求还有几人没来,是求没来踢球的人数,就是从总人数中去掉来了的人数,用减法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反馈。
踢球的总人数-来的人数=没来的人数,即16-9=7(人)。
提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呢?
要求学生互相讨论,指定学生汇报方法,集体订正。
学生汇报:用加法验证,7+ 9= 16,没来的7人加上已来的9人等于踢球的总人数16人,所以计算是正确的。
教师强调:我们可以利用加法对减法进行检验。
教师提问:刚才解题时,“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没有用上,大家觉得需要用上吗?。
第二单元 第6课时 用加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秋)
第二单元 第6课时 用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正确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看懂图意,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和列式,并正确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教科书中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
通过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
教学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并会用三句话来清晰、完整地表达图意,再根据加法的含义列出算式。
部分学生可能在检验反思这个环节有困难,不知道怎样检验,教师要注意加强指导。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做好铺垫,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1.你能说说下面图片的意思吗?2.引入课题:我们已经掌握了7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学习任务一:学习加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抓住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能列出什么算式”“解答正确吗”,对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学生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出示教材第45页例21.阅读理解。
(1)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
预设2:图中还有一个“ ”这样的符号。
预设3:这个符号下面还有“?”。
师介绍:“ ”是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大括号下面加上“?只”,就表示求一共有几只。
(2)大家听明白了吗?谁能把获取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预设: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要求一共有几只兔子。
2.分析解答。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时 解决问题(一)购物问题冀教版
四、课堂练习
课本试一试第16页。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试做,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是否运用了简便方法。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购物问题
(1)分步计算。先算出买牛肉和鱼各用多少钱,再求一共花多少钱。
4 6.4×2=92.8(元)
23.6×2=47.2(元)
42+92.8+47.2=182(元)
200元>182元,所以李阿姨带的钱够。
(2)因为牛肉和鱼都是2千克,所以,列一个算式,先算出牛肉和鱼各2千克一共花多少钱。
(46.4+23.6)×2
= 70×2
=140(元)
42+140=182(元)
200元>182元,所以李阿姨带的钱够。
(3)直接列一个综合算式。
(46.4+23.6)×2+42
=70×2+4 2
=182(元)
200元>182元,所以李阿姨带的钱够。
课
后
反
思
生3:李阿姨计划买一袋面粉、2千克牛肉、2千克鱼。
生4:李阿姨带了200元钱,让我们帮她算一算,够不够。(设计意图:了解、交流图中的数学信息,为下面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自主学习
1、提出“买这几样食品带200元钱够不够”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李阿姨要买这三种食品,带了200元钱够不够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你们能自己解答吗?试一试吧。
3、讨论综合算式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然后比较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说一说符合什么运算定律,使学生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运算。
46.4×2+23.6×2=(46.4+23.6)×2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时 解决问题(1)练习题
第6课时 解决问题(1)(教材例8,P13~14)一、我会算。
120×16×110 36×(13×14)二、先在长方形中涂色表示它的34,再画斜线表示34的25。
三、我会填。
1.一块菜地,其中一半种辣椒,青菜的面积占辣椒地的13,青菜地占这块菜地的( )。
2.小泰买了一套服装,买裤子花的钱是上衣的34,买球鞋花的钱是裤子的56,买球鞋的钱是上衣的( )。
四、看图列式计算。
五、解决问题。
1.六(1)班有学生45人,男生占全班总人数的25,在男生中有13是三好学生,六(1)班的男生中有多少名三好学生?2.高兴村要铺一条长450米的乡村公路,第一天铺了全长的13,第二天因天气下雨只铺了第一天的23,第二天铺了多少米?六、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每次接触地面后弹起的高度是前一次下落高度的25。
如果小球从125米高处落下,那么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米?口算825×524= 710×314= 2021×38= 920×415= 514×2125= 835×516= 49×38= 23×920= 45×1532= 710×421=第6课时 解决问题(1)一、2 3 二、略 三、1.16 2.58四、560×67×34=360(kg) 答:面条是360 kg 。
五、1.45×25×13=18×13=6(人) 答:六(1)班男生中有6名三好学生。
2.450×13×23=100(米) 答:第二天铺了100米。
六、125×25×25×25=50×25×25=20×25=8(米) 答:小球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8米。
2024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课件
求一共有几朵蘑菇,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 用加法计算。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一共有8朵蘑菇,树根处有6朵,树根旁边 的草地上有几朵?
8-6=2(朵)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一共有8朵蘑菇,树根旁边的草地上有2朵, 树根处有几朵?
8-2=6(朵)
小结
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 法计算;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 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随堂练习 1.天上有 4 只天鹅,水里有 4 只天鹅。 一共有几只天鹅?
4 + 4 = 8 (只)
2.一共有 8 只鸟,飞走了 4 只。还剩 几只?
8 - 4 = 4 (只)来自课堂小结解决问题
一共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
9-3=6(只) 一共有8只天鹅,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
8-3=5(只) 树根处有6朵蘑菇,树根旁边的草地上有2 朵蘑菇,一共有几朵蘑菇?
R·一年级数学上册
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6~9的加、减法
解决问题
情境导入
说一说,在 美丽森林的 一角,你们 看到了什么?
探究新知 关于小鹿,你知道了什么?
1
2
3
6
5
7
8
9
4
阅读理解
你是怎么 知道的?
一共有9只小鹿。
阅读理解
仔细观察, 你还知道了 什么?
跑走了3只 一共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
6+2=8(朵)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 相关练习。
分析解答
一共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 9-3=6(只)
9-3=6(只)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课时 解决问题(1)教案与教学反思
3 解答正确吗?
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 16人,解答正确。
16-9=7(人) 口答:还有7人没来。
你能归纳出解决问题的 步骤和方法吗?
1 读题,收集信息,了解要解决的问题。
2 找到相关联的信息画图分析解决问题。 3 检验解题结果。
1.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 母鸡有几只?
16 - 7 = 9 ( 道 )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你的梦里就不会有我的出现,我们都在不断地 和陌生人擦肩;如果人生不曾相遇,我的生命里就不会有你的片段, 我们都在细数着自己的日子。 ►当离别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我们注定分散两地,继续彼此未完的 人生,如果我说放不下,短短一个月的光景,你是否愿意相信,我的 真诚,我的执着,只源于内心深处那一份沉沉的不舍。
14 - 6 = 8 (只)
口答:母鸡有8只。
2.小猫钓了15条鱼,其中有6条小鱼, 吃了8条,还剩几条鱼?
15-8=7(条)
口答:还剩7条鱼。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 有哪些收获呢?
1.还有几人没来? 17 - 8 = 9 ( 人)
2.小丽做了7道题,对了6道题。小刚和小丽 一共做了16道题,小刚做了多少道题。
R·一年级下册
第6课时 解决问题(1)
口算。 4+8=12 12-3= 9 16-9=7 7+6=13 13-5=8 15-7= 8 17-8=9 14-9= 5
一共有15根胡萝卜,小兔运走了6根,还剩几根? 15-6=9(根)
5 有16人来踢球。 现在来了9人。
还有几人没来?
我们队踢 进了4个。
1 知道了什么? 一共有16人来踢球。
已经来了9人。 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课时《解决问题》同步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课时解决问题(1)一、根据下列各语句,把关系系写完整。
1.货车速度是客车速度的65。
( )×65=( )2.第一天读的页数是全书的52,第二天读的页数是第一天的.34。
( )×52=( ) ( )×34=( ) 二、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65,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32。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三、商店运来一些水果,运来苹果20筐,梨的筐数是苹果的43,同时橘子的筐数又是梨的53。
运来橘子多少筐?参考答案一、根据下列各语句,把关系系写完整。
1.货车速度是客车速度的65。
(客车速度 )×65=( 货车速度 )2.第一天读的页数是全书的52,第二天读的页数是第一天的.34。
(全书的页数 )×52=( 第一天读的页数 ) (第一天读的页数)×34=(第二天读的页数)二、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65,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32。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8×65×32=10(元)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三、商店运来一些水果,运来苹果20筐,梨的筐数是苹果的43,同时橘子的筐数又是梨的53。
运来橘子多少筐?20×43×53=9(筐) 答:运来橘子9筐。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测试卷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卷面(3分)。
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知识技能(65分)一、我会填。
(每空1分,共23分)1.35+35+35=()×()=()2.15个45的和是();310的13是()。
3.512时=()分38t=()kg35m2=()dm24.25t的34是()t;比8m多34是()m。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34m,它的表面积是()m2,体积是()m3。
6.一台播种机每小时播种920公顷,照这样计算,0.4小时可播种()公顷。
7.从34t水泥中运走23,还剩下()t;从34t水泥中运走23t,还剩下()t。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第6课时 解决问题(一)【新版】
第6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24页。
◆教学提示学生已具备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你能力。
本课时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配制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将数学知识学习与体验、情感态度、能力等融合起来,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1.经历综合运用比和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什锦糖配制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配制方案的过程,对配制什锦糖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配制方案,能说明方案的合理性。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播放超市糖果专柜前顾客选购糖果的情境)师:这是超市糖果专柜前顾客选购糖果的情境,现在我们也作为一名顾客到超市去购买糖好吗?生:好的。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下图)师:同学们,超市标出了以上几种糖果及其单价,你们想买哪种糖?生l:我爱吃奶糖,我买奶糖。
生2:我买酥糖,因为它最便宜。
生3:我买巧克力糖。
师:如果我们任选其中三种,配成什锦糖,可选哪三种糖果呢?生l :我选水果糖、巧克力糖和酥糖配成什锦糖。
生2:我选水果糖、巧克力糖和奶糖配成什锦糖。
生3:还可选巧克力糖、酥糖和奶糖配制什锦糖。
师:同学们做出了三种不同的配制什锦糖方案,很棒!如果我对配制的什锦糖中各种糖果的比例和什锦糖的总量提出要求,你们能帮老师去采购吗?生:能。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答:5月的价格和3月比降了,变化幅度是降低了4%。
(一)知识与技能: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 生1:解决第一个问题:先从10元中分别减去文具盒和笔记本的价钱,还剩下0.7元,然后0.7元大于绿铅笔的价钱0.6,所以她的钱够 。教第学二 准个备问:题多:媒体0.7,元模小拟于人黄民铅币笔的价钱1.2元,所以她带的钱降不够价。 和涨价的幅度都是 20%,但降价和涨价的具 学生:问题一的等量关系式是“乐乐行走的路程+悠悠行走的路程=1千米”;问题二的等量关系式是“乐乐行走的路程-悠悠行走的
又涨了20% 。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
是多少?
已知条件:某种商品 4月的价格比 3 月降了 20%, 5月的价格比 4月又涨了 20%。
要求的问题:5月的价格和 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 变化幅度是多少?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 ,5月的价格比4月
又涨了20% 。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
答:5月的价格和3月比降了,变化幅度 降低了4%。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 ,5月的价格比4月 又涨了20% 。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 是多少?
想一想还可以 是1。
(1)1×(1-20%)×(1+20%)=0.96
(2)(1-0.96)÷1=0.04=4%
四、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 问吗?
谢 谢 观 看!
5000×(1-15%)=4250(元) 4250×(1-10%)=3825(元)
答:这款手机现价3825元。
拓展练习
某种蔬菜去年3月第一周比上一周涨价5%, 第二周比第一周涨价5%。两周以来共涨 价百分之多少?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6课:解决问题(1)
92×8≈800(元) 100
92元<100元,92×8<800(元) 带800元够了。
探究新知
归纳小结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用估算
的方法解决。
2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三位数
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 估算出结果。
随堂练习
[教材P70 做一做]
随堂练习
4.一篇文章500字,丁叔叔平均每分钟录入75个字,6 分钟能录入完吗? [教材P73 练习十五 第4题]
75×6 ≈ 480(个) ↓ 80 75×6<500 答:6 分钟不能录完。
课堂小结 通过 180(千克)
四舍五入为30 实际能装的重量大于180千克,所以6个箱子装得下。
随堂练习
1.估算。[教材P73 练习十五 第1题]
76×9 ≈720
106×5 ≈500
503×7 ≈ 3500
432×2 ≈800 305×8 ≈2400 123×3 ≈ 360
246×4 ≈1000 490×4 ≈2000 129×3 ≈ 39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6课时 解决问题(1)
新课导入 我们要买3本书,每本书的单价都是48元。
带多少钱合适呢?
新课导入 我们要买3本书,每本书的单价都是48元。
48四舍五入等于50。
50×3=150(元),带150元钱 就可以啦。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节 课就来学习乘法的估算。
随堂练习
2.向东小学417名学生乘车参观博物馆。8 辆车够吗?
[教材P73 练习十五 第2题]
49×8 ≈ 400(个)
↓
必修教材1第三章第6课时教案: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4-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教学目标:1、进一步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2、学会归纳分析和总结知识,培养归纳能力;教学方法: 分析法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 教学过程:引入:分析总结前面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如下图:几种基本题型:一、已知物体受力情况,求物体运动情况【例1】(教材P 85)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 ,在6.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是4.2N ,求物体在4s 内发生的位移。
分析: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有关量,通常需要先求F ,然后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a ,再过渡到运动学中来。
已知F=6.4N ,m=2kg ,f=4.2N ,t=4s ,求:S=?解: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建立坐标。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 ,得a=F-f m =6.4-4.22 m/s 2=1.1m/s 2 →过桥再由运动学公式得:v t =at=1.1×4m/s=4.4m/s S=12at 2 =8.8m 讨论:如果物体在8s 内的位移是128m ,物体质量为2kg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则物体所受水平拉力多大?分析:这里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受力的有关量。
通常先由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a ,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合外力,从而过渡到力学中来。
已知:m=2kg ,μ=0.2,t=8s ,S=100m ,求F=?解:由运动学公式S=12at 2 得:a=2S t 2 =2×12864m/s 2=4m/s 2→过桥再分析物体受力,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f=ma ;N=mg ;f=μN由以上三式解得:F=μmg+ma=0.2×20N+2×4N=12N怎样求加速度 (1)a=v t -v 0t ;(2)v t =v 0+at ; (3)s=v 0t+12at 2 ;(4)v t 2-v 02=2as怎样求合力(1)G 、N 、f 等; (2)分析受力;(3)(4)力的平衡∑F=0 (5)力的正交分解法小结: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基本思路 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分析对象受力情况,求出合外力; ③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 ④求解并检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所学的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出示例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有3个小组,每组有4人,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3×4=12(人)2. 探究新知(1)探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6,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几组。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每组有2只小鸟,一共有3组。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2×3=6(只)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引导学生总结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教材第50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并订正。
3. 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51页练习九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并订正。
4. 总结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如何运用所学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四、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51页练习九的第2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使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总结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设两天后,轮船离乙港还有x千米。
630 -= x630×( 630-x=532 x=98
+)
答:两天后,轮船离乙港还有98千米。
3 要组装一批零件,刘师傅已经组装了全部零件的 4,
9
还剩25个零件。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
要组装一批零件,刘师傅已经组装了全部零件的 4,还剩
25个零件。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
说一说,解决这两个问题要用到哪 些基本的数量关系?
(1)一辆客车从北京出发开往上海, 4时行了 360km。照这样计算,客 车还要多少时才能到达上海?
(1260-360)÷(360÷4) =10(时)
答:客车还要10时才能到达上海。
(2)这辆客车从北京开出时,一辆货车 同时从 上海开往北京,平均每时行 85km。经过多少时两车相遇?
某农场要收割1300h㎡小麦,原计划每天收割60h㎡。 如果5天后,改为每天收割80h㎡,还需要多少天才能 完成?
(1300-60×5)÷80 =(1300-300)÷80 =1000÷80 =12.5(天)
答:还需要12.5天才能完成。
某农场要收割1300h㎡小麦,原计划每天收割60h ㎡,如果5天后,改为每天收割80h㎡,还需要多 少天才能完成?
解:设还需要x天才能完成。 60×5+80x=1300
300+80x=1300 80x=1000 x=12.5
答:还需要12.5天才能完成。
2 两天后,轮船离乙港还有多少千米?
?km 630km
解答:
630×(1 - - )
=630× =98(千米)
还可以怎样算?
答:两天后,轮船离乙港还有98千米。
说一43;360÷4)=7.2(时)
答:经过7.2时两车相遇。
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先想一想,解决下面问题要用到哪些数量关系,再解答。
600件玩具的生产任务,甲组单独生产30时完成,乙组单
独生产40时 完成。两组合作生产8时能完成任务的几分之
9
解:设这批零件一共有x个。 x - 4 x=25
9
x=45 答:这批零件一共有45个。
1.(1)一辆客车从北京出发开往上海,4 时行了 360km。照这样计算,客车还要 多少时才 能到达上海?
(2)这辆客车从北京开出时,一辆货车 同时从 上海开往北京,平均每时行 85km。经过多 少时两车相遇?
5 总复习
第6课时 解决问题(1)
复习导入
议一议: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要先通过观察、 读题,获取有
用信息。
选择适合的 方法解答。
还应注意理解问 题,分析数量关
系。
最后还应对解决 问题的过程和结 果进行评价、反
思。
1 某农场要收割1300h㎡小麦,原计划每天收割60h ㎡。如果5天后,改为每天收割80h㎡,还需要多 少天才能完成?
几?
(600÷30+600÷40)×8÷600
=
7 15
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根据下面的线段图编一个数学问题,并与同学交流。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