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理论
现代西方金融危机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现 代管理 科学
■2 0 1 3年第 2期
现代西方金融危机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叶 华
摘要 : 西方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基本上是从 两类假设展开的: 一是正统的 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假设 : 金融 系统均衡由 于外生变量冲击, 引致 系统偏 离均衡状态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 二是非正统经济学的理论假设: 金融系统本身具有 内在不 稳 定性 , 即金 融危机是 系统 内生的 。 基于 两类假设 的金 融危机研 究成果 丰硕 , 但 就理论 与现 实的一致性来看 , 正 统金 融危机 理论对 危机形 成机 制 的解释 力 以及应 对危机措 施 的有 效性 均越 来越低 ,而与 自由主 义思想 不 同的非 正统 的金 融危 机理论 更具有解释金融危机的能力, 也越来越被学界、 政府、 监管部门接纳。
到 缓解 . 没有 对 失 业 、 产 出等 实 际经 济 指标 造 成 长期 的严 重 的负 面 冲击 : ( 2 ) 9 0年 代 亚洲 和俄 罗 斯金 融 危 机都 是 在
国际资本 跨境 流 动 的背题 是 政
府 应对 流动 资本 冲击 的宏 观 政策存 在 缺 陷 : ( 3 ) 基于 2 0世 纪 9 0年代 金融 危机 形成 的金 融危 机 理论 明显 不能 解 释新
冲击 第一 代金 融危 机理 论还 探讨 了一些 其它 有可 能促 成
世 纪 以来 的 金 融 市 场 发 展
Wmv , 2 0 0 9 ) 纵 览金 融危 机形 成机 理 的相关 文献 , 现代 金
融 危 机 研 究 的 视 角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以 下 几 类 :宏 观 经 济 波
动、 金融 市 场 波 动 、 金 融 市场 开 放 、 经济 全 球化 、 金 融 系统 不 稳定 等等 在 所有 这些 解 释金 融危 机 的研究 中 . 关 于金 融 市 场功 能 的解 释是 最 重要 的 . 依 据这 个标 准 . 金 融危 机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今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经济危机抗争的历史,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与必然性的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此时重读《资本论》也定会倍感亲切。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资本论》这样一部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货币产生之前,一次商品交换行为既是买进又是卖出,买卖行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步进行,鲜少出现生产过剩,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
但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买卖成为了两个阶段,商品所有者要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成货币,再用货币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商品买卖脱节、生产过剩的情况,这其中也就酝酿着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首先,一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企业生产存在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长期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越加贫困。
因此,市场的发展必定落后于生产的发展。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此,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意味着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阻碍者,这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被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其对资本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本积累以及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继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升级,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灵;失业率和利率上升。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一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亚洲金融危机对经济学理论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经济学理论的启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对亚洲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场危机不仅给亚洲国家带来了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也对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启示。
首先,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市场失灵的问题。
传统经济学理论一直强调市场的有效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却暴露了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在危机中,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恶性循环,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引发了资金的大规模撤离,进而导致了货币贬值、股市暴跌和经济衰退。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表明,市场机制并非完全有效,需要政府的干预和监管来规范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其次,亚洲金融危机也对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
危机爆发后,亚洲国家纷纷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助,这一系列的救助行动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不公平。
一方面,IMF对亚洲国家的援助条件过于苛刻,加剧了亚洲国家的经济困境;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性也加剧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
这些问题表明,国际金融体系需要更加平衡和公正的改革,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
第三,亚洲金融危机还提醒我们关注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在危机中,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结构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过于依赖外债和短期资本流动,这使得它们在危机中变得极为脆弱。
同时,亚洲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存在问题,过度依赖出口导致了对外部需求的高度依赖,一旦外部需求下降,就会导致经济的衰退。
因此,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是,国家应该加强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提高经济的韧性和自主性。
最后,亚洲金融危机还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定的启示。
在危机中,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无法解释亚洲国家的金融危机现象,需要更加细致和全面的研究方法来理解和分析。
例如,需要考虑到金融市场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互动性。
这些启示表明,经济学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的合作,以提高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金融危机理论货币危机
金融危机理论:货币危机引言金融危机是指在金融系统中发生的一系列紧急事件和不可预测的经济情况,导致经济的严重下滑、金融机构的倒闭以及整体经济的崩溃。
货币危机作为金融危机中的一种形式,是指国家货币的贬值、失信甚至崩溃等情况,导致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异常波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金融危机理论中的货币危机的概念、原因及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一、货币危机的概念货币危机是指国家货币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货币的贬值、失信、崩溃等情况。
在货币危机中,人们对货币的信任度下降,导致人们银行突然提取储备金、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倒闭以及整个经济体系的波动。
货币危机通常是由一系列触发因素引起的,如政府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的不平衡。
二、货币危机的原因1.货币供应量过多:当政府和央行大规模印钞来满足经济增长或政府支出时,货币供应量会超出市场所需,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2.货币政策失误: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不当,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货币信用的恶化,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例如,利率设置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货币危机的爆发。
3.正外部冲击:来自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政治的外部因素对国家货币产生冲击,导致货币危机。
例如,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会对石油出口国的货币产生不利影响。
4.政治不稳定:政治不稳定会削弱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导致人们对国家货币的信心降低,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内战等都可能引发货币危机。
三、货币危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货币危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1.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通货膨胀会使商品价格上涨,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
2.经济衰退:由于货币危机导致金融机构的倒闭和信用紧缩,整个经济体系会遭受重创,产生经济衰退。
3.资本外流:人们对国家货币的丧失信心会导致资本外流,这可能加剧货币危机并进一步恶化经济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一、引言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金融危机的出现,不仅对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构成了巨大风险,同时也对于各国经济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成为了当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黑天鹅”理论与金融危机“黑天鹅”理论,由美国著名学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开创,旨在通过对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分析论证,将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归为“黑天鹅事件”。
金融危机作为一种重大事件,其发生是否符合“黑天鹅”理论的类别呢?事实上,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恰好符合了“黑天鹅”理论的特征之一,即存在于极端情况下的不确定性因素。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金融机构的壮大以及金融创新的深入推动,就是一种使得“黑天鹅”事件从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的根源。
三、Minsky金融泡沫理论与金融危机Minsky金融泡沫理论,是美国学者海曼·明斯基在对于金融运行规律的研究中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
该理论提出,金融市场存在一种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其中资产价格波动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而金融泡沫的形成,则表明市场进入到泡沫周期,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市场的需求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于市场供给的过剩问题。
金融泡沫的形成正是由于市场需求方面的过剩,而市场隐藏的风险则是在于供给方面的过剩。
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不仅会影响到单个投资者,也会对市场整体产生极大的影响。
四、效率市场假说与金融危机效率市场假说,是金融学界一个著名的理论概念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市场是一种自我纠错、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存在。
而金融危机的产生,则是由于市场的效率性并不完备,且市场对于风险信息的获取不足,导致了市场整体存在“异常现象”。
这种情况下,由于市场投资者的需求和供给的失衡,因此草率地对市场风险的忽视也会导致市场价值的过度繁荣,市场风险事件的发生甚至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阐释金融危机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2、量质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析当前的金融危机就是: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政府下调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市场利率下降---信贷扩张-----银行为谋求高额利润-----贷款给信用差的客户-----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积累------经济发展高涨发生通货膨胀----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次级贷款者还不起贷款------次贷危机-----金融危机。
当今的世界金融、经济运行情况,及其发生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由量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
3、内外因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次贷危机也将从美国金融市场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
内因是根本: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外因是推动:金融全球化、一损俱损。
相交相融,恶上加恶。
(一)辩证的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由于美国的房地产商和投资银行一味追求资金的杠杆化,忽视了实际的潜在危险,成为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金融风暴中,银行家们的投机活动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重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重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引言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该理论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并解决失业和经济不稳定问题。
本文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全球金融危机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崩盘和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导致许多国家陷入衰退和经济萧条。
在这个背景下,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受到了质疑。
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经济会出现失业和经济波动,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稳定经济。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投资和储蓄不足的问题,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发经济衰退和失业。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对抗失业和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工具。
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来刺激需求,增加就业和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来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以稳定经济。
全球金融危机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重新点燃了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趣。
危机使得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受到了质疑,人们纷纷回顾凯恩斯的观点以寻求解决经济问题的途径。
在危机初期,许多国家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措施,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需求和经济增长。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避免了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除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国家降低了利率和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投资和消费。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也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了一些挑 challenge 。
一些学者指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导致过高的债务和通货膨胀,从而产生新的经济问题。
另外,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在危机中可能并不有效,因为许多银行陷入了信贷紧缩,货币政策无法顺利传导到实体经济。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单个企业 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关系的失调,特别是生产与 需要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失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 的必然结果。私有制把社会生产割裂开来,资本家们各 行其是。各生产部门比例的不协调,是资本主义生产运 动中的经常现象。严重比例失调是引起经济危机的重要 原因之一。
新的危机阶段-萧条-复苏-高涨-新危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生产相对过剩, 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的物质基础。
李嘉图:个人的生长过程是由青年而壮年,而老死; 但是国家的发展过程却不如此。国家达到最旺盛的状态 以后,再向前发展诚然可能受到阻碍,但它的自然趋势 却是永远地继续前进,使它的财富和人口永远不会减少。 (2)对李嘉图观点分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物质资料 的生产就不会停止。作为物质生产特定形式的资本主 义生产,由于其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却是要退出历史 舞台的。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一般,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错 误结论。
例1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 把政府管制资本列为十个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经 步骤之一:“第五步:国家统一掌控信贷……” 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当年的预 言得到了验证:美国和欧盟为恢复信心而购买 了大银行的股权,实际上就是将这些银行部分 国有化。 (1)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哪些? (2)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经济危机理论知识点总结
经济危机理论知识点总结引言经济危机是指在经济系统中出现严重的货币危机、金融机构危机、生产和交易停滞、失业率暴增、通货膨胀严重等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国家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经济危机不仅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也会对全球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危机的定义和分类1. 经济危机的定义经济危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系统出现严重的崩溃、破产、通货膨胀或其他严重经济问题,导致社会财富急剧减少或失衡的现象。
通常经济危机表现为金融危机、货币危机、负增长、通货膨胀等多种形式。
2. 经济危机的分类根据危机的起因和性质,经济危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危机的起因可以分为内在危机和外部危机;按照危机的影响范围可以分为全球性危机和国家性危机;按照危机的性质可以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等。
二、经济危机的原因1. 经济周期理论和危机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并且周期的起伏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
随着经济周期的发展,资本积累、生产过剩、投资行为等都会引发经济危机的发生。
2. 全球化和经济危机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但是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危机、货币危机等危机的传播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同时也让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承受了更大的风险。
3. 政府政策和经济危机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和危机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在货币政策方面,政府的过度印钞、央行的无序扩张等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货币危机的发生;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的财政赤字、过度开支等也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4. 金融市场和经济危机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传递也是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如金融衍生品的波动、市场机制失灵、金融机构的破产等都会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5. 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全球气候变化给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影响也不容忽视。
金融危机理论
(4) (5) (6) (7) (8)
金融危机理论
▪ 将式(5)、(6)代入式(4)可得货币需求函数:
(9)
▪ 但由于政府采取固定汇率政策,因此,
▪ 对等式进行微分可得外汇储备变化率:
(10) (11)
金融危机理论
图1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金融危机理论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与模型 ——危机的不可预见性和政府的相机抉择
金融危机理论
§ Tobin(1980)和Wolfson(1996)等人认为,银行体 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过度负债状态 下,由于经济、金融扩张中积累起来的风险逐渐 增大并显露出来,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甚至提 高利率、减少贷款,迫使企业清偿债务,资产价 格急剧下降,最终引起企业破产,进而引发危机
金融危机理论
§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发展为一个随机攻击模型,主要研究 政府政策对私人行为变化的反应,或政府在 汇率政策和其 他政策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时所发生的情况
§ 政府行为的偏好函数是非线性的,即当市场的贬值预期还 不足够强烈时,政府稳定汇率的信心是充分的,并积极地 向市场传递这种信号;然而当面临巨大的投机冲击时,政 府的偏好函数就呈现出跳跃性的变化。因此,市场就表现 为多重均衡:
§ 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本币贬值— —央行外汇储备减少——固定汇率机制崩溃——货币危机
§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揭示了货币危机的根源与本质,指出 了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导致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和可预 测性,并指出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是防止货币危机发生的 关键。由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投机者理性选择的结果, 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 模型
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研究
般原 因 , 具体 包括下 列 四个方 面 :
第一, 金融过敏。资本主义金融制度包括信用制度与银行制度 , 它具有融资功能 , 能使货 币转 化 为资 本 , 高 了生 产 的资本 动员 能力 ; 映在 银行 体 系上 , 提 反 表现为 银行 只需保 持较少 的准 备金 , 就 能实现 贷款 的倍增 功能 。但银 行 的部分 准备金 制 度无 法 面对 所有 的资 金兑 现 , 意 味着经 济 金融 这
济学 的理论 , 如金融不稳 定性 、 内生货 币等 思想 , 究 马克思 的金 融危机理 论 。 来研
一
、
金 融危机 产 生的 一般 原 因
金融危 机产生 的一般原 因在于金融所 具有 的不稳 定 性 。所 谓 金融 不稳 定性 , 者称 为金 融脆 或 弱性 , 是后 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 家明斯基 ( nky 1 8 ,9 2 明确 提 出 的。它包 含这 样几 层 意思 : Mi e ,9 2 19 ) s
资本 主义商 品经 济本质上 是货 币经济 。贵金 属货 币 由纸 币代替 , 味着 货 币与 商 品价值 的分 意 离 。由于货 币既与商 品联系 , 又可脱离 商品展现 自身 的运 动规律 , 意味着社 会具有 发生金融 危机 的
可能性。对此 , 马克思指 出:~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 , “ 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 现 实生产之外 的东西 , 立的货 币危机或作 为现实危 机尖锐 的货 币危 机 , 独 就是不 可 避免 的。 ( ” 马克
克 思的 内生 增 长理 论 及 对 中国经 济 增 长 的政 策 启 示研 究” 20 0 97 8 (0 6 30 0 )
第四讲 金融危机与货币危理论机
• 企业过度扩张
• 东亚经济模式
亚洲金融危机对危机国的影响
• 汇率大幅度下跌,导致币信严重下降 • 进口减少,影响国内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 要 • 外资流入锐减
• 1997年,私人资本流入出现了90年代首次急剧 下降,仅1997年一年,流入到亚洲新兴市场国 家和地区的私人资本大约减少了1000亿美元
主要观点
• 金融机构的负债经营性质决定了它们总是偏好于 高风险投资 • 由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担保(明显的或隐含的), 人们仍然放心地将资金贷放给这些金融机构,进 一步激发了金融机构的过度借贷,引起了金融泡 沫 • 资本市场的开放加剧了过度投资,在吸引国外资 金涌入的同时,还将风险扩散至国际市场 • 泡沫破灭后,金融机构出现偿付危机,金融体系 崩溃,金融危机爆发
第二讲 金融危机与货币危机 理论
主要内容
• 金融危机的概念 • 20世纪90年代主要金融危机回顾 • 亚洲金融危机
• 演变 • 成因 •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主要的货币危机理论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 一国货币汇率大幅下跌,引起金融秩序混 乱、金融机构倒闭的现象 • 金融危机的主要衡量标准
• 汇率大幅下跌 汇率下跌的影响?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 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 十分涌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 至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 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 人们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 人们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 金融诈骗和投机法》 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 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最终 南海泡沫破灭。
国际经济学9-1金融危机理论
主要内容
• • •
货币危机 金融危机理论模型 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
国际货币危机
• 90年代以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频繁引起 货币危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 最显著特征。 外汇市场单方向的持续交易 迫使货币当局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导 致市场出现剧烈动荡。 • 外汇市场货币危机——全面金融危机; • 国内金融危机——货币危机
– 过度金融创新引发的金融危机。
• 六、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 利用外资越多越好吗?资本账户何时开放?
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 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罗伯特弗德勒, 彼得M加伯 • 克鲁格曼1979一个国际收支危机的模型, • 弗德勒,加伯,1984正在崩溃的汇率制度, 一些线性实例,对克鲁格曼的模型加以扩 展和简化
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 央行自卫:央行出售国外资本——本国外汇 储备不断减少,利率上升 • 危机爆发:外汇集积耗尽,政府被迫放弃 固定汇率制 • 资本外逃:汇率贬值预期增加导致外汇储 备耗尽,国外资本流出 • 投机者的冲击挥剑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的 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 社会成本会更大。
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新兴市场
• 理论的提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起学 术界的关注 • 强调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相互关系。 • 克鲁格曼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危机产生 的原因: • 金融过度,亲缘政治,企业负债率,均衡 铁不稳定性,保持汇率稳定是一个两难的 选择。
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新兴市场
• 政策建议
第三节 金融危机理论模型
• 金融危机的定义:通常认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 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便意味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利率、汇率、 资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等)。金融范畴 涵盖广泛,金融危机也有多种类型(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股 市危机、债务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 • 一、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 二、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 • 三、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新兴市场 • 四、第四代金融危机模型 • 五、2007年到今的美国次债危机:
20世纪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20世纪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20世纪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扩大。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试图理解金融危机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演化。
本文将首先概述20世纪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几种重要的金融危机理论,并讨论这些理论对我们应对当前和未来金融危机的启示。
20世纪金融危机的主要特点是频繁和规模庞大。
20世纪初的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19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1929年的大萧条。
这些危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银行间信贷扩张过度和金融市场泡沫破裂所致。
此后,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扩大和新兴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也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如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些危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失衡、金融体系脆弱和外部冲击等因素所致。
21世纪初,又发生了2024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次贷危机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的传播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针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演化,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
其中,几个重要的理论包括流动性偏好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金融市场不完善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是20世纪早期的一种理论,它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
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人们会抛售资产,导致金融市场崩溃。
这个理论的重要启示是,在金融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流动性的供给,以防止金融系统崩溃。
金融加速器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实体经济的波动会被金融体系的波动放大。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企业利润下降,导致对借贷的需求减少,进而使金融体系紧缩,从而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的重要启示是,应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系统的过度波动对实体经济造成过大的影响。
金融市场不完善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金融危机的经济学理论及实践研究
金融危机的经济学理论及实践研究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和学者们不断研究探讨其原因和解决方案。
金融危机并非突然发生,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本文将从经济学理论及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分析金融危机。
经济学理论研究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市场失灵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包括过度乐观、盲目跟风等。
客观因素为市场制度的缺陷,包括监管不力、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
2.信贷扩张信贷扩张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另一个原因。
信贷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进而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上涨。
当信贷过度扩张时,市场泡沫就出现了。
当泡沫破灭时,资产价格快速下跌,引发金融危机。
3.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又一个引发因素。
经济活动需要融资,借贷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债务规模和偿还能力之间的失衡。
当债务规模超出偿还能力时,就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实践研究1.货币政策的调控货币政策是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手段之一。
在金融危机中,各国中央银行需要采取货币政策来维护市场稳定。
通常情况下,央行会通过调整利率、准备金率等来调整货币供应量,并借此调控通货膨胀和市场泡沫。
2.财政政策的调控财政政策是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另一个调控手段。
在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需要采取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3.监管政策的强化监管政策的强化是金融危机后各国采取的重要政策之一。
监管政策的强化旨在加强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通常情况下,监管政策会针对市场制度缺陷进行改革,增强市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减少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
结语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是探讨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金融危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和处理,才能够有效地防范和解决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经济危机理论是研究经济危机发生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经济危机的定义、分类以及各种经济危机理论的解释和分析等。
经济危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失业增加,经济衰退或恶化等现象普遍发生的严重经济事件。
经济危机的发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研究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更好地预测和避免经济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周期理论是最早和最为经典的一种经济危机理论,它认为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危机期和复苏期。
经济周期的变动由多个因素引起,主要包括技术进步、投资周期、信心指数等。
经济周期理论的意义在于帮助分析和预测经济走势,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战略提供参考。
信用周期理论强调信用和金融系统的作用,认为信贷紧缩和金融危机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信用周期理论的意义在于帮助界定金融政策的重要性,警示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和控制,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结构失衡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问题,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
结构失衡理论的意义在于提醒政府应加强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结构转型和平衡发展。
金融市场不完善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失灵和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金融市场不完善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金融市场的和完善,加强金融监管和信息透明度。
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对于经济危机的预测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经济危机理论能够揭示经济危机的规律和原因,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更好地了解经济运行,从而提高预测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其次,经济危机理论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提供指导,避免过度刺激或过度紧缩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第三,经济危机理论还对于企业和个人进行风险管理和策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减少经济危机对其造成的损失。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研究经济危机理论还能够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强金融监管和控制,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至今已经发展了三代。
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综述,如肖德和陈同和(2000)、刘明兴和罗俊伟(2000)、王春峰(2000)以及李成(2004),但他们的综述对最近几年的文献,尤其是2000年以来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的最新发展方面的文献涉及甚少。
为了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缺陷,本文对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强调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和危机传染性的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并提出了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金融危机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调经济基础变量与投资者预期形式之间的联系。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Krugman(1979)深受Salant和Herderson(1978)对国际商品价格的稳定计划研究的启发,提出了货币危机的早期模型。
在Krugman的开创性理论框架下,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改进、修正了这一模型,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机。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
在Krugman(1979)的完全预见能力模型中,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财政赤字的货币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如固定汇率制)之间的不协调。
当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
在政府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外币的影子价格会逐步上升(本币贬值),由于本外币的收益率出现差异,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外币的购买。
随着政府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在理性的投机攻击之下,不管初始的外汇储备有多大,终有一天会耗竭外汇储备,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
在Krugman模型的基础上,Flood和Garber(1984)放弃了Krugman(1979)中的完全预见能力假设,认为国内信贷过程是随机的,投机攻击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线性模型。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的生产过剩。为了刺激房屋需求,金融部门又不断推出 金融创新产品,为消费者贷款提供各种支持。表面上, 美国的经济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反而消费者
普遍的透支消费,寅吃卯粮现象表明经济存在着“需求 过剩”。然而正相反,美国的个人消费增长缺乏应有的 收入基础,普通百姓不但用尽了自己的收入,而且
要透支“未来的”或“虚拟的”收入以支撑今天的消费。 但是,“透支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 的问题,“透支消费”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
60亿美元增长了42%,零售业从6410亿美元增加到9940 亿美元,增长55%。处于消费品端的耐用品及批发零售 业的增长率远不及远离消费品的资
本密集的采矿房地产业。资本配置严重扭曲,扩张的信 贷引起虚假的繁荣,美国通过货币政策延缓了危机,却 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了隐患。当政府开始收缩信贷,
意味着对前期不当的投资和扭曲的资源配置清算的来临, 并引发高级生产领域的波动,资产市场崩溃,危机来临。 2.凯恩斯学派基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解释。凯
沫的形成。[7]二、对治理危机对策的不同解读各个学 派对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同样其所提出的 治理危机的对策也不尽相同:1.奥地利学派崇
尚市场的应对措施。奥地利学派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 政策,认为应以自由放任主义应对危机,认为市场能够 自动纠正因政府错误的政策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扭曲
,萧条的过程就是市场“自愈”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 说,萧条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政府的干预只能加重市 场信号和资源配置的扭曲,延长萧条的时间。2.
背后,是无法回避的持续的生产过剩,造成在生产领域 越来越少的有利的投资机会,导致利率向金融部门进行 投机活动。[5]长期的低利率促使资本向金融部
门扩张,金融领域资本家的逐利性酿造了市场上的泡沫 与风险,金融资本在积累风险的同时也加快了产业资本 的扩张,美国在经历了2001年的衰退之后,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Kingdleberger(1978) 用历史上数次金融危机来论证过度 交易导致货币危机的理论,强调了金融市场在通货紧缩中 的作用
▪ 他把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分为疯狂、恐惧和崩溃三个阶段。 认为金融资产价格的下降,在对真实经济活动的影响方面, 与通货紧缩有着相同作用
▪ 当出现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后,随着经济的扩张,人们 会疯狂的投机,这种过度投机行为及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 期会使通货紧缩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更容易放大。因此,金 融市场不稳定是对以前事件累积过程的反应,而货币与信 用的膨胀是刺激投机从而引发危机,最终导致恐慌和经济 崩溃的原因
▪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以 Obstfeld(1994)的“预期自我实现型货币危机”模型为代 表
▪ 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 Mckinnon&Pill(1998),Chang—Velasco(1998)和 Krugman(1999)为代表
(二)货币主义的理论及其发展
▪ Friedman&Schwartz(1963)等人认为,金融危 机就是产生或加剧货币紧缩效应的银行恐慌
▪ 他们认为,银行业恐慌的破坏性主要是通过影响 货币供给,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导致金融动荡 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政策失误
▪ 危机产生的表现形式是:重要金融机构的破产, 引起银行业恐慌,存款货币通过乘数数倍紧缩, 导致大批银行破产,而对流动性的需求会使银行 丧失偿付能力,货币存量进一步减少,直接使产 出和收入水平下降
(一)债务—通缩的理论及其发展
▪ Fisher(1933)发展了由Veblen(1904)、 Hawtrey(1926)等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 之后Minsky,Kingdleberger,Wolfson, Tobin等人对Fisher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 Fisher对金融危机的分析是建立在“过度负债” 和“通货紧缩”这两个核心概念基础之上的,经 济循环是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
金融危机理论
兰洁
什么是金融危机?
▪ 金融危机是全部或大部分指标——短期利率、资 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急剧、短 暂和超周期的变化(Goldsmith,1982)
▪ 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将金融危机分为: 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系统性金融 危机
一、早期金融危机理论
货币主义的理论
金融危机是突发性 大幅度货币紧缩引 起的银行业恐慌
通过银行体系的负 债的减少
真实金融危机不会 发生,对于虚假金 融危机,央行不需 要进行干预
二、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和模型
▪ 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危机理论逐渐趋于成熟化,至今 已经发展了三代:
▪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以Krugman(1979)— Flood(1984)—Garber(1984)模型为主
▪ Brunner&Meltzer(1972)认为货币存量增速对金融危机的 爆发有巨大影响,即使在经济平稳运行时,央行对货币供 给的控制不当也会导致货币紧缩,危及银行偿付能力和打 击存款人信心,最终使金融机构的破产加速并迅速传播, 金融危机因此爆发
▪ Schwartz(1986)区分了“真实金融危机”和“虚假金融危 机”。他认为,金融危机是由于担心支付手段在任何价格 下都不能获得引起的,即真实金融危机就是银行业恐慌。 而一些事件,如紧缩、低通货膨胀,主要债务人和金融业 都只是“虚假金融危机”
▪ 这将一直持续到广泛的破产消除了过度负债或采 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使物价水平上升为止
▪ Minsky(1975)建立了“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金融稳定 与否的关键取决于资产的流动性,他提出了三种融资方式 (套期保值融资、投机融资和庞兹融资)和金融脆弱性的概 念
▪ “金融不稳定假说”指出,金融危机是客观存在的,是随着 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发展而变化的
▪ Tobin(1980)和Wolfson(1996)等人认为,银行体 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过度负债状态 下,由于经济、金融扩张中积累起来的风险逐渐 增大并显露出来,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甚至提 高利率、减少贷款,迫使企业清偿债务,资产价 格急剧下降,最终引起企业破产,进而引发危机
▪ Tobin(1980)、MervynKing(1994)认为资产价格 下降造成企业债务负担增加影响总需求的原因在 于债务人财富的边际支出倾向往往高于债权人
早期的金融危机理论主要分为两派:
▪ (1)以Fisher—Minsky—Kingdleberger为代表 的经济周期论
▪ 将危机的产生和积累视为市场非理性和非均衡行为 的结果,并以“金融脆弱”和“过度负债”等为核 心(2)Friedman和Schwartz的货币主义的金融 危机理论
▪ 金融风险来自于市场外部,尤其是央行对宏观经济 的不当干预
▪ 货币主义从自身的理论角度认识到,金融危机受到货币政 策的影响而变化
(三)早期金融危机理论的比较
债务——通缩理论
过度负债,大型非金融
金融危机的 原因与表现
部门的违约或破产,使 资产价格急剧下降,银 行业恐慌,最终爆发周
期性的金融危机
影响经济的 途径
通过银行体系资产的减 少及由此引起的通缩
金融危机无法避免,央 金融危机的 行很难进行调控 影响
Fisher的“债务——通缩”理论的核心思想
▪ 当经济高涨时,企业会“过度负债”,当经济陷 入衰退时,企业逐渐丧失清偿能力,廉价销售商 品,导致物价水平的下降,出现通货紧缩
▪ 通货紧缩,使得企业债务负担加重、净值减少、 利润水平下降,导致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会使 人们丧失信心,货币储藏增加,引起名义利率下 降和实际利率的上升,资金盈余者不愿贷出、资 金短缺者不愿借入,形成恶性循环
▪ Minsky(1986)对金融危机的分析,强调货币与债务因素是 联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但由于不确定性和“逐利”的本性, 这种联系是“内在不稳定的”
▪ 该理论把金融体系风险的产生和积累视为非理性或非均衡行 为的结果,却又无法说明其原因,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 依赖心理学的判断来解释金融主体的非理性行为,从而降低 了该理论的可信度,因此只能称之为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