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长度、时间测量中完成下列问题
(1)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下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2)在测量中,读数环节时完成下列填空。
①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_,所测铅笔长度的测量值是_______________。
②图乙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____。
【来源】江苏省南师大附中树人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物理试题(线上测试)
【答案】C 1mm 5.85cm 5min37.5
【解析】
【详解】
(1)[1] 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A错误;
B.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且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故B错误;
C.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故C正确;
D.刻度尺的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D错误。
故选C。
(2)①[2][3]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零刻线对齐,右侧示数为5.85c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5.85cm。
②[4]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因此秒表读数5min37.5s。
2.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1)小明用刻度尺测量铜线的直径。
他将铜线在笔直的木棍上紧密排绕了10圈后,用刻度尺测量其宽度,如图甲所示。
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10圈铜线的宽度为
_____cm,铜线的直径为_________cm。
(2)小明同学测得自己的脉搏1min 跳动75次,则他脉搏每跳动1次的时间是_______s。
接着他把自己的脉搏跳动作为“表”测摆(如图乙所示)的时间,小球摆动20次,脉搏刚好跳动25次,则小球摆动1次平均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 s。
若在细线的摆动线路上水平放置一固定挡板,小球摆动将如图丙所示,比较乙与丙实验,小球摆动1次平均所需的时间应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来源】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1mm 3.12(3.11~3. 14皆可) 0.31 0.8 1 不相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如图,每大格表示1cm,每大格分为10小格,则分度值为1mm;故10圈读数为3.12cm,则铜丝直径为:0.31cm。
(2)[4]脉搏每跳动1次所用时间为
160s
0.8s 75
t==
[5][6]小球摆动20次与脉搏跳动25次所用时间相同,为
t2=0.8s×25=20s
则小球摆动1次平均所需的时间为
320s
1s 20
t==
细线在接触挡板后,线速度和轨道半径均发生变化,则摆动一次所用时间也将发生变化,故摆动1次所用时间不相同。
3.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他把小车从斜面上端的挡板处由静止释放的同时开始用停表计时,当小车运动至下端挡板处时结束计时,图中圆圈中的数字显示了两次计时的时间(时间显示格式为“时:分:秒”)。
(1)小明测得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是_____s;
(2)根据小明测得的数据,可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m/s;
(3)在某次测量时,小明测得小车在两挡板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明显偏小,请你写出可能的原因:_____。
【来源】北京市大兴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
【答案】5 0.12 测量时间时,小车还没运动就开始计时
【解析】
【详解】
(1)[1]根据图示可知,小明测得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
t=5s;
(2)[2]根据图示可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距离:
s=60.0cm=0.6m,
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v=
0.6m
5s
s
t
=0.12m/s;
(3)[3]由v=s
t
可知,实验中可能是测量的路程偏小,也可能是测量的时间偏大,但分析实
际情况最可能是测量时间出错,即测量时间时,小车还没运动就开始计时。
4.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A处。
(1)该实验的原理是根据公式____进行测量的;
(2)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B处测出AB的长s1=0.8m,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滑下到达B 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5s,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1=____m/s;
(3)把金属片移到AB的中点O处,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O点处的时间t2=3s,那么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__m/s(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4)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____m/s;
(5)根据测量可知:小车速度越来越____(填“大”或“小”),小车做____运动(选填
“匀速”或“变速”); (6)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秒表,如果小车撞击金属片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偏____(填“大”或“小”);
(7)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为了减小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较____(填“大”或“小”)些,这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
【来源】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v s t
0.16 0.13 0.2 大 变速 小 小 时间 【解析】
【详解】
(1)[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s t
; (2)[2]s 1=80cm=0.8m , t 1=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 1=11s t =0.8m 5s
=0.16m/s ; (3)[3]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t 2=3s ,路程s 2=0.4m ;所以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2=22s t =0.4m 3s
≈0.13m/s ; (4)[4]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路程s 3=0.4m ,所用时间:
t 3=5s−3s=2s ;
所以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v 3=33s t =0.4m 2s
=0.2m/s ; (5)[5][6]根据计算的数据可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做变速运动;
(6)[7]小车撞击金属片后还没有停止计时,所测得小车通过的时间偏大,路程不变,由v =s t
可知这样会使测的平均速度偏小; (7)[8][9]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5.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
(1)测平均速度时需要用______测量路程, 用______ 测量时间,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 ;
(2)如图所示,斜面长,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 ,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s ,现已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1,请你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 2(保留两位小数);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1.6t1=5v1=0.32
s2=0.8t2=2.8v2=____
(3)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________;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____ 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多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十七中等学校联考)
【答案】刻度尺秒表 0.29 0.36 变速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路程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时间的测量工具是秒表;
[3]本实验是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实验原理是v=;
(2)[4]因为
s2=0.8m,
t2=2.8s,
所以
v2=≈0.29m/s;
(3)[5]因为
s3=s1-s2=1.6m-0.8m=0.8m,
t3=t1-t2=5s-2.8s=2.2s,
所以
v3=≈0.36m/s;
(4)[6]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小车做的是变速运动。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如图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_____(选填“竖立”、“斜立”)在白纸上。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其目的是_____。
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_____。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将_____(选填“靠近”、“远离”)玻璃板,像
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4)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
【答案】竖立为了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远离不变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
【解析】
【分析】
(1)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
(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析此题。
【详解】
(1)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立放置,如果不竖立,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 和B,是为了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
(3)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此若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则像将远离玻璃板移动;
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等于物体的大小)。
(4)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
7.小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棋子A 的像.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棋子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棋子B与棋子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_____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
【答案】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的距离相等.
【解析】
【分析】
(1)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3)从实验的目的: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角度分析即可.
【详解】
(1)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所成的像不在桌面上,所以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2)实验时用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所以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像距和物距是否相等;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8.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做多次实验。
(1)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_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合适。
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__________的关系。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__。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 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___________(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5)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若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 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是______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2 大小对称不能 B 30 不变
【解析】
【详解】
(1)[1]玻璃板的选择主要是薄,因为厚的玻璃板两个表面都成像,会产生重影。
应选择
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 相同的两个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2)[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3)[4]平面镜所成像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4)[5]本实验时,是从点燃蜡烛一侧,观察未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B;
(5)[6]平面镜所成的像,像距等于物距。
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 cm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是30cm;
[7]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是像与物等大,无论蜡烛远离还是靠近镜面,像与物大小都相等,也就是像的大小不变。
9.小童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面是他其中的几个实验操作:
a.移去蜡烛B,在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b.点燃一支小蜡烛A,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将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面,移动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c.记下蜡烛A和B及玻璃板的位置
d.移去玻璃板、蜡烛A及光屏,用直线连接A和B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玻璃板位置的距离.
(1)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
(2)步骤a中,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3)小童在某次改变蜡烛位置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的位置都无法与A的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
(4)小童将显示时间为 10:21的电子手表放在平面镜前,则在平面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是_______.
(5)小组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图乙:
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蜡烛的位置多次实验:_______
【答案】bcad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15:01 为了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因为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因此合理的顺序是:
b.点燃一支小蜡烛A,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将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面,移动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c.记下蜡烛A和B以及玻璃板的位置;
a.移去蜡烛B,在B的位置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d.移去玻璃板、蜡烛A及光屏,用直线连接A和B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玻璃板位置的距离.
(2)因为光屏不能接收虚像,只能接收到实像,所以步骤a中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这样做的目的是看是实像还是虚像.
(3)当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即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时,成的像不在桌面上,所以在改变蜡烛位置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的位置都无法与A的像重合;
(4)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10:21 ,与“15:01”成轴对称,这时的时间应是15:01.(5)探究平面镜成像特征,要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因此不能只进行一次实验,而应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即为了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要多次实验.
10.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______________,也能方便地测量_________.(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F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则__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_______________.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______________(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3)如图,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若将AO向ON靠近,则OB______________ON.(选填“靠近”或“远离”)(4)要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需测出图中的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如这二个角相等,则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你认为这样做需改进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答案】光路入射角和反射角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不发生靠近应该改变角度的大小,多次测量,得到普遍性的结论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白色硬纸板能发射所有光,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入射光、反射光的光路,也能方便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2)[3][4][5]白色硬纸板的面向后旋转,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的位置是不变的;
(3)[6]若将AO向ON靠近,那么入射角变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也变小,反射光线应该靠近法线;
(4)[7]需要改进的地方,应该是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测出对应的反射角,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有普遍性.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在实验探究“汽化、液化中的吸放热”时,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给左边试管中的水加热,把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引导到右边试管内的冷水中:
物质水银酒精甲苯荼
熔点/℃﹣39﹣117﹣95﹣80.5
沸点/℃35778111218
(1)上表中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在该实验中温度计的感温泡里不能选____做测温物质。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____;
(2)实验中将左侧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时,可以观察到左管中温度计示数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试管中水的内能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右侧试管中能说明水蒸气液化的现象是____,能说明液化放热的现象是___。
【答案】酒精相平不变增大右侧试管中水面升高右侧试管中温度计示数升高【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表格可知,酒精的沸点78℃小于水的沸点,所以不能选酒精做测温物质。
[2]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2)[3]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观察到左管中温度计示数不变。
[4]水沸腾时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水的内能增大。
(3)[5]水蒸气液化成水,水不断增加,所以右侧试管中水面升高。
[6]液化放热右侧试管中水温升高,因此右侧试管中温度计示数升高。
12.小阳和小娟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两位同学利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规范实验,并依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都是_____°C,说明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_______(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当水沸腾后水中的气泡为图丙中的______(选填“a”或“b”)。
实验表明:水沸腾时需要继续吸热,温度
_____。
(选填“不变”、“升高”或“降低”)
【答案】98 小于 a 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98°C,所以水的沸点都是98°C。
[2]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说明实验室中的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3]水在沸腾前,低层水温高,上层水温低,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因为热胀冷缩,气泡越来越小;沸腾时,杯中水温一致,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生成水蒸气对气泡进行补充,所以气泡会越来越大。
所以当水沸腾后水中的气泡为图丙中的a,b为沸腾前的气泡变化。
[4]实验现象表明,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但是需要持续吸热。
13.如图甲所示是小丽“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她先将冰和温度计正确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加热,观察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1)实验中,将盛有碎冰的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此时的温度是______℃.
(3)她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纸上画出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象.
时间
012345678910
/min
温度
4-2-000001234
/℃
(4)在第5 min时,物质处于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5)通过对数据和图象的分析可知,冰熔化时需要______热,温度______.
【答案】使冰受热均匀4固液共存吸不变
【解析】
(1)将盛有碎冰的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其目的是使冰均匀受热.(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故此时的温度是4℃.(3)采用描
点法绘制图象如下:
(3)图示的温度计,分度值为1℃,液柱上面与0℃以上第四个小格对齐,因此该温度计的读数为4℃.(4)从2min到第6min是晶体熔化过程,故在第5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5) 观察图像可知,从第2min到第6min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故可得出:冰熔化时需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点睛:图象上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对应好横纵坐标采用描点法就可以画出图象.
1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
a是操作过程,b 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_____℃。
(2)在“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观察到图(d)、(e)所示的两种情景,你认为_____图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里记录的数据,请你在下面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沸腾图象________。
(4)从水的沸腾图象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说明当地气压__________(大于或者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__________。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及烧杯底部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48℃ d 见解析 97℃小于不变
【解析】(1)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温度计的液泡碰到烧杯的底部了,这样测量结果不准确。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③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零刻度以上,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40+8=48℃。
(2)d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所以是沸腾时的情景;(3)根据表中数据描点,然后用直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4)从水的沸腾图象可以看出,5分钟后水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此时水的沸点是97℃,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说明当地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变。
15.如图甲所示,是小宇设计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
(1)水的沸点是__℃.
(2)实验时大气压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提出一条可行的措施_________.
【答案】98 小于减小水的质量
【解析】
【分析】
【详解】
(1)如图,水温达到98℃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水的沸点是98℃.
(2)因为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所以水的沸点低于100℃,说明实验时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3)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根据Q cmΔt
分析可知,可以减小水的质量缩短时间;或提高水的初温缩短时间;另外减少散热也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可以给烧杯上加盖子.
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从水面上方看水中的物体变浅了.为了确定水中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u/mm306090120150180
v/mm23456790113134
A.把一个小灯泡a放在水中某处,观察灯泡所成像的位置。
B.将另一个相同的小灯泡b放在水面上方,调整其位置,使它的像与灯泡a的像重合。
C.用刻度尺测量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
(1)测量时,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灯泡b,水面处对应的刻度如图甲所示,则灯泡b 到水面的距离为_____cm。
(2)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一定相等,理由是:_______
(3)测量时,如果直接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零刻度线与灯泡a的像重合,则刻度尺在水面处的示数表示_________。
(4)某小组实验时,每次都从灯泡a的正上方观察,测得灯泡a到水面距离u和灯泡a的像到水面距离v的对应关系如上表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图乙坐标中描点作出v-u关系图线。
(___________)
由图线可知,v与u成______(选填“正比”、“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