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电化学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u 6
u E / 4
2、双电层和电位 处在溶液中的带电固体表面, 主要由于 静电吸引力的存在,必然要吸引等电量的 异电离子(或反离子)环绕在固体周围, 这 样便在固液两相之间形成双电层. 溶液中的粒子被牢牢吸附在荷电粒子表 面。 这种吸附叫做特性吸附。
使用静止电极,如图1.8所示,当电位往 正方向扫描时,电极附近的 Fe(C5 H 5 ) 2 不 断地被氧化。 电流大小取决于电极表面 Fe(C5 H 5 ) 2 浓度和不断补充近来的 Fe(C5 H 5 ) 2 的量以及 所设定的电位。 这样,便会在某电位出现峰值电流后而 减小。
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Reŭss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 电泳实验。显示了电渗透现象,为电泳理论和技 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
-
-
电泳前
电泳后:阳极粘土颗粒上移,浑浊 阴极清澈,水面上升
图1.9 电泳实验
图1.10 电泳原理
在泳动粒子的运动中,根据Stockes定律, 并考虑分散溶剂黏性带来的阻力,可以 导出下列方程式: (1.3) 表示泳动粒子的界面动电位,即电位。 (1.3)式是假定荷电体为球体时的方程式。 当荷电体是圆柱体时,
Fe(CN)3 6
3. 有机化合物的电极反应 不管是无机,还是有机化合物,基于电 极反应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 但是,处理有机物电解时,必须考虑各 种各样的问题。 有机化合物不一定都能溶于水中,所以 经常使用非水溶剂。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二甲基甲酰胺、四氢 呋喃、乙酸、乙腈、丙酮、三氯甲烷、 二甲基亚砜和二氯乙烷等。
- A.起始电位,B. 阴极电流增加,C. 阴极峰电流,D. 电 流降低电位反转,E. 氧化反应开始,F. 阳极电流最大
图1.8-1循环伏安图
图1.8-2 二茂铁的循环伏安图
二、界面电化学
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泳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electrophoresis )。 在粒子泳动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泳动 方向相反。 电泳是以电场为驱动力的荷电体在分散 溶剂中的运动现象。 因此淌度u与电场强度(E[ V cm 1])、分散 溶剂的特性(如黏度系数、介电常数)以 及荷电体本身的性质有关。
尤其是在非质子性溶剂中进行有机电解 时,一般都生成反应性很高的阳离子游 离基或者阴离子游离基。 它们将与溶剂、支持电解质或者金属电 极进行反应,产生各种各样的产物。
还可能在发生电化学反应(E)之后,接着 进行化学反应(C)。这样的反应叫做EC 反应。 有机物电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反应系统。 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我们不仅可以通 过电极电位的改变,还可以通过溶剂、 支持电解质、添加剂等条件的变化来控 制反应的进行。
伏安法是有机物电解条件的选择以及阐 明有机物电解时电极反应机理的一个强 有力的方法。 二茂铁[ Fe(C5 H 5 ) 2 ]是进行可逆氧化还原反 Fe(C5 H 5 ) 2 Fe(C H ) 应的典型有机化合物。 / 5 5 2氧 化还原体系的反应式如下: (1.2)
Fe(C5 H5 ) 2 e Fe(C5 H5 ) 2
双电层的概念适用范围很广。 如电极,即所有固体表面与电解质溶液 相接触,都可认为在它们的固-液界面 上形成了双电层。 双电层也可看成是蓄积电荷的电容器。 这可以通过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阻加以 理解。
3、电渗透(析) 与电泳密切相关的界面电动现象有电渗 透:带电的介质在电场中作定向移动 在多孔膜(或毛细管)的两端施加一定电压, 液体(分散介质)将通过多孔膜而定向移动 的现象(带电的固相不动). 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 选择透过性,将带电组分的盐类与非带 电组分的水分离的技术。 图1.12是电渗透实验示意图。
当电荷迁移速度和电极反应物质的传输 速度都足够大时,电流曲线由极化程度 (电位)所决定。 除此之外,电流一般是由k和m中小的一 方,或者两者共同支配。 图1.16能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
图1.16 控制电极反应速度的主要过程
当物质传输过程成为控制步骤时,首先 要考虑的是反应物质的传输类型。 物质的传输大致分为三大类: (1)对流(convection) 通过对电解液的搅拌(强制)、电极的旋转 或者是因为温差而产生的流动,使含有 反应物质的电解液传输到电极表面附近 的现象都叫做对流。
(b)电位相当于氧化电流开始流出时的电 位,叫做氧化电位。 与此相反,当存在氧化体,电子从电极 向氧化物迁移时,还原电流开始流出的 电位叫做还原电位。 其次,决定电极反应速度,即反应电流 的因素还有电荷迁移速度和物质传输速 度。
电化学反应的发生,电流的流通都是在 闭合回路中进行的。 所以电极表面的电荷迁移过程和物质的 传输过程应是串联形的。 如图1.15所示,在串联进行着的电荷迁移 和物质传输过程中,慢的一方成为决定 电极反应速度的因素。 即电极反应中存在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 控制步骤。
有些物质同时是电子导体又是离子导体, 这种物质叫做混合导体。
电解质:一般为离子导体
盐溶液是典型的离子导电体 熔融盐是在熔点以上高温下的离子导体
固体电解质:远低于熔点温度下具有离子 电导性的物质 电解体系一般由一组电极、电解质溶液 和外部电路组成。
电极和外部回路靠电子移动导电,在电 解质溶液中则靠离子迁移导电。
图1.14 电极电位向正方向移动时还原体 Red的氧化反应状态
当电位不那么正时(a),即使Red把电子 还给刚刚生成的氧化体Ox,使其又恢复 到原状Red,其结果观测不到回路的电流。 在达到(b)状态之前,无氧化电流通过。 进入比b更正(阳极)的电位区时,电子从 Red移向电极,而逆向地从电极向氧化体 的迁移是难以进行的。 这是因为在所示的能级图中,电子可以 向下方迁移而难以向上方迁移。
滑动面: 指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的界面, 在斯特恩面稍外一些, 是凹凸不平的曲面. 滑动面至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称为ζ 电势.
图1.11-2
ξ电势的特点:
ξ电势的绝对值小于热力学电势的绝对 值ф0 ξ电势是衡量胶粒所带净电荷多少的物 理量; ξ电势的符号由胶粒所吸附离子的电荷 决定 胶粒表面吸附正离子,ξ电势为正; 胶粒表面吸附负离子,ξ电势为负 少量外加电解质会对ξ电势产生很大的 影响 处于等电态的胶体质点不带电
图1.12 电渗透测定体系 如图所示, 通电后液体通过多孔塞而定向流动, 可 从水平毛细管中小气泡的移动来观察循环流动的 方向。若多孔塞阻力远大于毛细管阻力,可通过 小气泡在一定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来计算电渗流的 流速. 流动方向和流速大小与多孔塞材料(带电的固 相), 流体性质以及外加电解质有关.
液相中水的移动速度可用下式表示:
E u 4
4. 其他界面现象 除了电泳、电渗透以外,流动电位以及 电泳电位的产生也属于界面电动现象。 流动电位的产生是电渗透的逆现象。 即,当固相两端存在水压差时,将由此 产生电位差。 该电位差叫做流动电位。
§1.2 电流-电位曲线
一、用电流可以表示反应速度 当在研究电极上进行以下反应时: Ox ne Re d 氧化剂Ox接受电子被还原成还原剂Red,此时, 体系中的电流与电子迁移速度成正比。 电流密度与反应速率
当搅拌使溶液保持均匀,并维持温度不 变时,电极电位不会发生变化。 因为在该水溶液中溶解有Fe(CN)63-和 Fe(CN)64- ,建立以下平衡: (1.1) Fe(CN)3 e Fe(CN) 4
6 6
从铂电极夺得电子,使铂电极呈 现某种缺电子状态,但由于溶液中存在 4 4 有 Fe(CN)6 离子,所以铂电极从Fe(CN)6 离子夺得电子,恢复原来的状态。 这两个电子移动反应的总结果,使得(1.1) 式平衡式成立。 此时铂电极的电位大小由(1.1)式的平衡 所决定。 这种平衡状态下的电极电位叫做氧化还 原电位(redox potential)。
图1.1 电解池
图1.2 电化学半反应
图1.3 电化学半反应
图1.4 电化学反应
图1.5 电解池及两极反应
图1.6 标准氢电极
RT aOx EE ln nF a Re d
0
Nernst equation
图1.7 电化学家Nernst及Nernst方程
在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上,电子导电性 变成了离子导电性。 电化学反应是在界面上进行的。 2. 氧化还原电位 在0.01M铁氰化钾和0.01M亚铁氰化钾的 水溶液中放入铂电极(研究电极)和参比电 极,用内阻足够大的电压计(即电流i=0) 测定铂电极对参比电极的电位。
图1.15 决定电极反应速度的两大过程
电荷迁移速度k和物质传输速度m中小的一 方支配着反应速度,且决定着电流值的大 小。 电化学反应是发生在电极表面上的非均相 反应,其速度常数一般用电极单位面积的 反应速度 来表示。 因此,速度常数的单位是 cm s 1 。 k>10-2 为电荷快速迁移体系 10 -2 >k>10-4 为电荷以一般速度迁移体系 10-4 >k 为电荷慢速迁移体系
dc 1 dn (表面反应) 反应速率 r dt dt
i zFr
(1.5)
即通过电化学反应体系的电流测定,可 以求算出该电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影响电极反应速度的因素 研究电极上的电位是在该电极表面上进 行反应难易的尺度。 而研究电极上流过的电流表示电极表面 上所发生反应的速度。 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
图1.13 反应发生时支配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
如图1.13 所示, Ox被还原成Red时, 支配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研究电极的电位 电荷迁移的速度 Ox扩散到电极表面的速度 这些是电极反应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
实际上其它方面的影响也很大。 例如双电层,其电位分布和双电层的厚 度是相当复杂的,对电极反应的影响也 很大。 有关双电层的理论已有各种专著可供参 考。
发生基本电化学反应时,电流和电位具有 怎样的关系呢? 如Red被氧化成Ox的反应:
Re d Ox ne
wk.baidu.com
首先决定这一氧化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 是电位。
图1.14中,我们利用能级图对还原体 Red被氧化时所必需的电位进行定性的 分析。
图中的纵坐标表示真空时的能级,它与 电化学的电极电位有关,处于图中所示 的下面为正电位。 而还原体的能级相对于电极电位来说, 可以认为是独立的。
所以,在电荷慢速迁移体系中,电极反 应速度一般由电荷迁移过程决定。 在相当宽的电位区间内,电流的大小与 物质迁移速度m无关。 另一方面,在k值大的电荷快速迁移体系 中,物质传输的快慢起决定作用。 在还原体的氧化中,当电位向正移动时, 可以观察到电流上升的倾向。
当达到某一电位值时,电流就不再上升。 这种饱和了的电流叫做极限电流(limiting current)。 产生极限电流的原因是因为体系把反应 物质传输到电极表面的能力达到极限的 缘故。
斯特恩双电层模型(1924年提出)
图1.11-1
该模型认为溶液一侧的带电层应分为紧 密层和扩散层两部分. 紧密层: 溶液中反离子及溶剂分子受到足 够大的静电力, 范德华力或特性吸附力, 而紧密吸附在固体表面上. 其余反离子则 构成扩散层。 斯特恩面: 紧密层中反离子的电性中心所 连成的假想面. 距固体表面的距离约为水 化离子的半径. 斯特恩面上的电势δ 称为斯特恩电势
第一章 电化学研究方法
§1.1 基础电化学过程
一、电解质溶液的电化学 1. 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 电流要流通,一定要有电荷的载体 (carrier)。 在一般情况下,电子或离子起着传输电 流的作用。
金属导体靠电子的移动使电流流通,这 样的物质叫做电子导体。 与此相反,电子不动而依靠离子移动的 物质叫做离子导体。
u E / 4
2、双电层和电位 处在溶液中的带电固体表面, 主要由于 静电吸引力的存在,必然要吸引等电量的 异电离子(或反离子)环绕在固体周围, 这 样便在固液两相之间形成双电层. 溶液中的粒子被牢牢吸附在荷电粒子表 面。 这种吸附叫做特性吸附。
使用静止电极,如图1.8所示,当电位往 正方向扫描时,电极附近的 Fe(C5 H 5 ) 2 不 断地被氧化。 电流大小取决于电极表面 Fe(C5 H 5 ) 2 浓度和不断补充近来的 Fe(C5 H 5 ) 2 的量以及 所设定的电位。 这样,便会在某电位出现峰值电流后而 减小。
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Reŭss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 电泳实验。显示了电渗透现象,为电泳理论和技 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
-
-
电泳前
电泳后:阳极粘土颗粒上移,浑浊 阴极清澈,水面上升
图1.9 电泳实验
图1.10 电泳原理
在泳动粒子的运动中,根据Stockes定律, 并考虑分散溶剂黏性带来的阻力,可以 导出下列方程式: (1.3) 表示泳动粒子的界面动电位,即电位。 (1.3)式是假定荷电体为球体时的方程式。 当荷电体是圆柱体时,
Fe(CN)3 6
3. 有机化合物的电极反应 不管是无机,还是有机化合物,基于电 极反应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 但是,处理有机物电解时,必须考虑各 种各样的问题。 有机化合物不一定都能溶于水中,所以 经常使用非水溶剂。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二甲基甲酰胺、四氢 呋喃、乙酸、乙腈、丙酮、三氯甲烷、 二甲基亚砜和二氯乙烷等。
- A.起始电位,B. 阴极电流增加,C. 阴极峰电流,D. 电 流降低电位反转,E. 氧化反应开始,F. 阳极电流最大
图1.8-1循环伏安图
图1.8-2 二茂铁的循环伏安图
二、界面电化学
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泳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electrophoresis )。 在粒子泳动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泳动 方向相反。 电泳是以电场为驱动力的荷电体在分散 溶剂中的运动现象。 因此淌度u与电场强度(E[ V cm 1])、分散 溶剂的特性(如黏度系数、介电常数)以 及荷电体本身的性质有关。
尤其是在非质子性溶剂中进行有机电解 时,一般都生成反应性很高的阳离子游 离基或者阴离子游离基。 它们将与溶剂、支持电解质或者金属电 极进行反应,产生各种各样的产物。
还可能在发生电化学反应(E)之后,接着 进行化学反应(C)。这样的反应叫做EC 反应。 有机物电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反应系统。 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我们不仅可以通 过电极电位的改变,还可以通过溶剂、 支持电解质、添加剂等条件的变化来控 制反应的进行。
伏安法是有机物电解条件的选择以及阐 明有机物电解时电极反应机理的一个强 有力的方法。 二茂铁[ Fe(C5 H 5 ) 2 ]是进行可逆氧化还原反 Fe(C5 H 5 ) 2 Fe(C H ) 应的典型有机化合物。 / 5 5 2氧 化还原体系的反应式如下: (1.2)
Fe(C5 H5 ) 2 e Fe(C5 H5 ) 2
双电层的概念适用范围很广。 如电极,即所有固体表面与电解质溶液 相接触,都可认为在它们的固-液界面 上形成了双电层。 双电层也可看成是蓄积电荷的电容器。 这可以通过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阻加以 理解。
3、电渗透(析) 与电泳密切相关的界面电动现象有电渗 透:带电的介质在电场中作定向移动 在多孔膜(或毛细管)的两端施加一定电压, 液体(分散介质)将通过多孔膜而定向移动 的现象(带电的固相不动). 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 选择透过性,将带电组分的盐类与非带 电组分的水分离的技术。 图1.12是电渗透实验示意图。
当电荷迁移速度和电极反应物质的传输 速度都足够大时,电流曲线由极化程度 (电位)所决定。 除此之外,电流一般是由k和m中小的一 方,或者两者共同支配。 图1.16能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
图1.16 控制电极反应速度的主要过程
当物质传输过程成为控制步骤时,首先 要考虑的是反应物质的传输类型。 物质的传输大致分为三大类: (1)对流(convection) 通过对电解液的搅拌(强制)、电极的旋转 或者是因为温差而产生的流动,使含有 反应物质的电解液传输到电极表面附近 的现象都叫做对流。
(b)电位相当于氧化电流开始流出时的电 位,叫做氧化电位。 与此相反,当存在氧化体,电子从电极 向氧化物迁移时,还原电流开始流出的 电位叫做还原电位。 其次,决定电极反应速度,即反应电流 的因素还有电荷迁移速度和物质传输速 度。
电化学反应的发生,电流的流通都是在 闭合回路中进行的。 所以电极表面的电荷迁移过程和物质的 传输过程应是串联形的。 如图1.15所示,在串联进行着的电荷迁移 和物质传输过程中,慢的一方成为决定 电极反应速度的因素。 即电极反应中存在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 控制步骤。
有些物质同时是电子导体又是离子导体, 这种物质叫做混合导体。
电解质:一般为离子导体
盐溶液是典型的离子导电体 熔融盐是在熔点以上高温下的离子导体
固体电解质:远低于熔点温度下具有离子 电导性的物质 电解体系一般由一组电极、电解质溶液 和外部电路组成。
电极和外部回路靠电子移动导电,在电 解质溶液中则靠离子迁移导电。
图1.14 电极电位向正方向移动时还原体 Red的氧化反应状态
当电位不那么正时(a),即使Red把电子 还给刚刚生成的氧化体Ox,使其又恢复 到原状Red,其结果观测不到回路的电流。 在达到(b)状态之前,无氧化电流通过。 进入比b更正(阳极)的电位区时,电子从 Red移向电极,而逆向地从电极向氧化体 的迁移是难以进行的。 这是因为在所示的能级图中,电子可以 向下方迁移而难以向上方迁移。
滑动面: 指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的界面, 在斯特恩面稍外一些, 是凹凸不平的曲面. 滑动面至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称为ζ 电势.
图1.11-2
ξ电势的特点:
ξ电势的绝对值小于热力学电势的绝对 值ф0 ξ电势是衡量胶粒所带净电荷多少的物 理量; ξ电势的符号由胶粒所吸附离子的电荷 决定 胶粒表面吸附正离子,ξ电势为正; 胶粒表面吸附负离子,ξ电势为负 少量外加电解质会对ξ电势产生很大的 影响 处于等电态的胶体质点不带电
图1.12 电渗透测定体系 如图所示, 通电后液体通过多孔塞而定向流动, 可 从水平毛细管中小气泡的移动来观察循环流动的 方向。若多孔塞阻力远大于毛细管阻力,可通过 小气泡在一定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来计算电渗流的 流速. 流动方向和流速大小与多孔塞材料(带电的固 相), 流体性质以及外加电解质有关.
液相中水的移动速度可用下式表示:
E u 4
4. 其他界面现象 除了电泳、电渗透以外,流动电位以及 电泳电位的产生也属于界面电动现象。 流动电位的产生是电渗透的逆现象。 即,当固相两端存在水压差时,将由此 产生电位差。 该电位差叫做流动电位。
§1.2 电流-电位曲线
一、用电流可以表示反应速度 当在研究电极上进行以下反应时: Ox ne Re d 氧化剂Ox接受电子被还原成还原剂Red,此时, 体系中的电流与电子迁移速度成正比。 电流密度与反应速率
当搅拌使溶液保持均匀,并维持温度不 变时,电极电位不会发生变化。 因为在该水溶液中溶解有Fe(CN)63-和 Fe(CN)64- ,建立以下平衡: (1.1) Fe(CN)3 e Fe(CN) 4
6 6
从铂电极夺得电子,使铂电极呈 现某种缺电子状态,但由于溶液中存在 4 4 有 Fe(CN)6 离子,所以铂电极从Fe(CN)6 离子夺得电子,恢复原来的状态。 这两个电子移动反应的总结果,使得(1.1) 式平衡式成立。 此时铂电极的电位大小由(1.1)式的平衡 所决定。 这种平衡状态下的电极电位叫做氧化还 原电位(redox potential)。
图1.1 电解池
图1.2 电化学半反应
图1.3 电化学半反应
图1.4 电化学反应
图1.5 电解池及两极反应
图1.6 标准氢电极
RT aOx EE ln nF a Re d
0
Nernst equation
图1.7 电化学家Nernst及Nernst方程
在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上,电子导电性 变成了离子导电性。 电化学反应是在界面上进行的。 2. 氧化还原电位 在0.01M铁氰化钾和0.01M亚铁氰化钾的 水溶液中放入铂电极(研究电极)和参比电 极,用内阻足够大的电压计(即电流i=0) 测定铂电极对参比电极的电位。
图1.15 决定电极反应速度的两大过程
电荷迁移速度k和物质传输速度m中小的一 方支配着反应速度,且决定着电流值的大 小。 电化学反应是发生在电极表面上的非均相 反应,其速度常数一般用电极单位面积的 反应速度 来表示。 因此,速度常数的单位是 cm s 1 。 k>10-2 为电荷快速迁移体系 10 -2 >k>10-4 为电荷以一般速度迁移体系 10-4 >k 为电荷慢速迁移体系
dc 1 dn (表面反应) 反应速率 r dt dt
i zFr
(1.5)
即通过电化学反应体系的电流测定,可 以求算出该电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影响电极反应速度的因素 研究电极上的电位是在该电极表面上进 行反应难易的尺度。 而研究电极上流过的电流表示电极表面 上所发生反应的速度。 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
图1.13 反应发生时支配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
如图1.13 所示, Ox被还原成Red时, 支配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研究电极的电位 电荷迁移的速度 Ox扩散到电极表面的速度 这些是电极反应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
实际上其它方面的影响也很大。 例如双电层,其电位分布和双电层的厚 度是相当复杂的,对电极反应的影响也 很大。 有关双电层的理论已有各种专著可供参 考。
发生基本电化学反应时,电流和电位具有 怎样的关系呢? 如Red被氧化成Ox的反应:
Re d Ox ne
wk.baidu.com
首先决定这一氧化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 是电位。
图1.14中,我们利用能级图对还原体 Red被氧化时所必需的电位进行定性的 分析。
图中的纵坐标表示真空时的能级,它与 电化学的电极电位有关,处于图中所示 的下面为正电位。 而还原体的能级相对于电极电位来说, 可以认为是独立的。
所以,在电荷慢速迁移体系中,电极反 应速度一般由电荷迁移过程决定。 在相当宽的电位区间内,电流的大小与 物质迁移速度m无关。 另一方面,在k值大的电荷快速迁移体系 中,物质传输的快慢起决定作用。 在还原体的氧化中,当电位向正移动时, 可以观察到电流上升的倾向。
当达到某一电位值时,电流就不再上升。 这种饱和了的电流叫做极限电流(limiting current)。 产生极限电流的原因是因为体系把反应 物质传输到电极表面的能力达到极限的 缘故。
斯特恩双电层模型(1924年提出)
图1.11-1
该模型认为溶液一侧的带电层应分为紧 密层和扩散层两部分. 紧密层: 溶液中反离子及溶剂分子受到足 够大的静电力, 范德华力或特性吸附力, 而紧密吸附在固体表面上. 其余反离子则 构成扩散层。 斯特恩面: 紧密层中反离子的电性中心所 连成的假想面. 距固体表面的距离约为水 化离子的半径. 斯特恩面上的电势δ 称为斯特恩电势
第一章 电化学研究方法
§1.1 基础电化学过程
一、电解质溶液的电化学 1. 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 电流要流通,一定要有电荷的载体 (carrier)。 在一般情况下,电子或离子起着传输电 流的作用。
金属导体靠电子的移动使电流流通,这 样的物质叫做电子导体。 与此相反,电子不动而依靠离子移动的 物质叫做离子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