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分析及战略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视珠三角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极其关键的新时期。本文在总结和归纳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形势及问题,对深圳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内容、路径进行系统思考和框架设计。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深圳

Abstract:The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five in one overall strategic layou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key.With developing fast of social economic in Shenzhen.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has come into being increasingly.Based on the summary and conclusion of the Shenzh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x-perience,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henzhen in the future the direction,content,route design thinking and frame system.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strategic path;Shenzhen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描绘了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新形势下,深圳市作为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直以来勇于承担先行先试的先锋示范作用,在新一轮发展中,打造具有“深圳质量”的生态文明,创新体现深圳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示范标杆,当好推动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新时期的引领带动作用。与此同时,深圳市作为资源环境小市,需要可持续、高质量的承载高强度的产业和高密度的人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打造科学发展的“深圳质量”,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1.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早、工作实”

2007年以市委1号文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了五大生态体系建设。随后配套发布了“1980文件”,形成全市各区、各部门有机统筹、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2008年5月,深圳被环保部选定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999年启动生态创建工作,形成了以市、区创建为主体,“细胞工程”创建为补充的工作格局,截至2012年底,已建成“国家生态区”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10个,“深圳市生态街道”49个,“深圳市绿色社区”345个。

2005年起开展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将近50%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实行铁线管理、铁腕保护,有力推动了深圳市“四带六廊”生态安全网络的构建以及生态空间格局的初步形成。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总面积228.31平方公里;全年新增绿道851公里,公园总数达到789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5平方米。

2.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

2012年,GDP突破2000亿美元,在经济总量高位突破的同时,深圳市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三个下降”,万元GDP建设用地、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均为全国最低;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超额完成控制目标。在全国GDP 超万亿的大中城市中,深圳市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和GDP 却是最大,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的环境代价支撑全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日污水处理总能力达469.5万吨,全市河流水质进一步扭转了恶化趋势,主要河流水质有所改善,12条重点监测河流中,10条河流水质不同程度好转,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以及龙岗河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市民休闲亲水的愿望。空气质量方面,空气质量优良率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逐年增加,灰霾比上年减少了35天,下降幅度为31%。2013年上半年深圳市入选环保部“十大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在环保部公布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居第6;PM2.5指数为北、上、广等17个主要城市中最优水平。

3.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初步形成

2006年7月颁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分析及战略路径研究

□车秀珍王越陈晓丹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圳518001)

58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4年12月

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城市,2007年被批准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9年大部制改革后成立了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为我市“大环保”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组织保障。从2007年起,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评定年度考核等次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2013年将环保实绩考核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将原环保实绩考核致力推动的“大环保”格局进一步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率先在国内召开环境形势分析会,并使之常态化。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问题

1.资源承载力制约环境的改善

深圳市在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口承载已近极限,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也日趋严峻。在经济总量、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日益加剧的压力面前,资源承载力弱、环境容量小等先天不足更加制约了环境的改善。表现为:以各类生活污染源为主的污染产生量仍然很大且呈现增长趋势,而消纳污染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相对滞后。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船舶港口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等成为新污染源,目前全市机动车总量已达280万辆,预计“十二五”期末将超过300万辆,巨大的氮氧化物新增排放量,氮氧化物污染减排任务难以完成;而同时场地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等新型环境问题也有待解决,要达到“消除旧账,不欠新帐”的理想状态难度很大。

2.局部区域和部分环境要素污染较严重

近年来,水环境质量总体继续改善,多数河流和西部海域污染严重。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等河流的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达不到跨界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目标要求;茅洲河污染被纳入2013广东省年挂牌督办十大环境问题。

深圳市东部海域水质良好,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域由于受到珠江流域沿江城市尤其是珠三角城市共同排污的影响,劣于第四类标准。

尽管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国内大中城市中处于较好水平,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PM2.5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3.自然生态安全体系存在隐患

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用地面积持续下降、生态系统必要的安全防护空间减小,全市有93.1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开发活动,占基本生态控制线的9.6%。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难免受到开发建设活动的干扰和侵蚀。生态体系的完整性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些重要的生物廊道被人工建(构)筑工程割断,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的不断减少和破碎化,自然生态安全体系存在隐患。

4.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环保部门参与宏观决策的能力不强,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在传统的决策体制下,环保部门长期徘徊于政府决策边缘,参与综合决策能力不足,也缺乏有效配置环境资源的政策手段。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规划等的环境影响估计相对不足。部门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完善的协作机制,无法有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1.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符合要求的制度体系

探索建立与之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运转机制、法制环境、政策措施。

①构建生态文明取向的综合决策机制。探索建立重大决策、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机制,确保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的调整和区域开发规划的制定能够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能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的源头上控制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

②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加快资源节约、土壤环境保护、海域管理、绿色消费等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修改工作。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基本生态控制线、水源保护区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力度。积极推进碳交易、排污权交易、弃土配额交易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建立健全污染责任认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③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最严密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实施以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信用管理、执法监察为核心的“全防全控”监管模式,保持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实施最严厉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机制,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其责任;推进行政机关与司法部门的有效衔接和联动配合,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落实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任免奖惩的主要依据。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实现废水、固体废物“零增长”。发展壮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强雨洪、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节能环保企业加速器、孵化器,助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着力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通过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开发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

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宜居生态环境

在推进城市多中心、组团、紧凑发展的同时,遵循生态规律,以环境容量为约束,引导城市空间科学布局,根据东、中、西部及各区、新区的发展定位和资源环境状况,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发展

59

2014年12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