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教育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鹤琴教育理论
一、陈鹤琴先生生平及实践:
一、生平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著名教授。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的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努力,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提倡要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
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在这期间,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完成了他20~40年代一直想做而未能实现的理想。然而,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光明日报》1981年5月28日,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于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陈鹤琴曾到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访问和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在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心理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写出了近400万幼儿教育著作,影响巨大。他的著作被先后汇集出版,《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和《陈鹤琴全集》6卷句全面反映了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当然也反映了他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2、《儿童心理之研究》与《家庭教育》
与很多教育家研究教育的角度不同,陈鹤琴是由心理学研究的角度进入教育研究领域的,在他的论著中,充满了具体情境与细节,他提出的教育观点、原则都有相应的案例作为依据。他的教育学说有一个明显特征:“理论大众化、心理学具体化”。他通过对自己初生的长子一鸣进行为期808天连续观察并用摄影、文字作详细记录,取得第一手资料,试图发现并研究儿童生长的规律。从1921年开始,他在自己担任心理学教授的“南高师”课堂上,开始以自己对于一鸣观察的结果为内容进行讲课并陆续发表文章,至1925年出版了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对于他的这本书,国内心理学界的评价是:在中国儿童心理学史上,陈鹤琴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开创性和典范性的研究”(朱智贤、林崇德著《儿童心理学史》)
《儿童心理之研究》这本书的贡献有三方面:
(一)在陈鹤琴以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心理学家对3岁前的婴儿时期的心理发展
作过这样完整的追踪研究;他对一鸣在出生后808天的全面发展情况,如动作发展、模仿、游戏、好奇心、惧怕、哭、言语等方面分别作了系统性的分门别类的发展记录。
(二)陈鹤琴关于3岁前儿童的追踪研究的显著特色是采用了摄影法,书中第一章的题目《照相中看一个儿童的发展》,从而使他的研究成果更富于科学性与明确性。这在当时照相术尚未普及的时代可说是一项创举。
(三)坚持将儿童心理研究与儿童教育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他将儿童的特点分为“四心”,即(1)好动心;(2)模仿心;(3)好奇心;(4)游戏心。他将儿童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幼稚期(出生~3岁)、儿童初期(4~7岁)、儿童后期(8~12岁)。各阶段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程度不同,施教方法也各不相同。
陈鹤琴著作中的一个特点,他经常用图表和统计数字来佐证自己的论点,这与他早年在霍普金斯大学就读时养成的精密研究与科学证明的风格有关;他除了具有许多教育家都具有的哲学观、教育观、办学观以外,他还具有科学家所具有的研究精神与具体方法,由此他的著作更具有科学价值与意义。
他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成教育原则和具体方法,首先应用在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这就是《儿童心理之研究》的姊妹著作,另一本在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家庭教育》,这本书自1925年出版后,几十年间先后再版了十几次,直到现在还受到家长们普遍欢迎。这本书提出了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从儿童心理特点到教导的原则与方法。其中有几点很重要:其一是习惯的养成,尤其是卫生习惯的养成;其二是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其三是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其四是应当怎样责罚孩子;其五是要丰富儿童的经验;第六是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他的这本书是以德国一本家庭教育名著《佛戴之教育》(又译《卡尔•威特的教育》)作为目标写就的,佛戴小时候通5国语言,9岁进大学,14岁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取得法律博士并在柏林大学担任教授,这一切得益于他的父亲老佛戴在培养教育儿子方面的教育理想和为之所付出的努力。陈鹤琴将自己的在儿童心理学上的研究成果,应用对自己儿女的施教上,总结出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本具有真正教育学意义的家庭教育著作。因此教育家郑晓沧先生说一鸣就是陈鹤琴的实验中心。陶行知评价这本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他还说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是“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陈鹤琴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话: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去教养我们的小孩子。(陈鹤琴《家庭教育》,载《陈鹤琴全集》,2008年8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