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辨析
意动、使动用法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止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战为动用法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以之为何”的意义,即认为宾语何如或者把宾语当做何如.普遍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汇战名词汇的活用,动词汇自己不意动用法.1、名词汇的意动用法:名词汇用做意动,是把它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瞅搞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例1: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去宾:本为名词汇,那里活用为意动词汇.“去宾其女”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女为去宾”.例2:女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名词汇活用做意动词汇.“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那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2、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汇用做意动,是主瞅上认为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代表的本量或者状态.例1:渔人甚同之.(《桃花源记》)同: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同之”,即“以之为同”(认为那件事偶怪)例2: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偶: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偶之”,即“以之为偶”(认为他才搞非凡是)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之怎么样”的意义,即此时谓语动词汇表示的动做不是主语收出的,而是由宾语收出的.本量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办法表白了兼语式的真量.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汇,有的是由名词汇、形容词汇活用去的.由于本去的词汇类分歧,活用做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真足相共.1、动词汇使动用法:动词汇战它的宾语不是普遍的收配与被收配的闭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爆收那个动词汇所表示的动做止为.例1:止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逆.例2:曲可惊天天,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哀号.例3:操军圆连船舰,尾尾相交,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遁窜.2、名词汇使动用法:名词汇用做使动词汇,是指那个名词汇戴了宾语,而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形成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翻译时要采与兼语式的形式.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自我介绍》)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3、形容词汇使动用法:形容词汇戴上宾语以去,如果使得宾语具备那个形容词汇的性量战状态,那么那个形容词汇则活用为使动词汇.例1:既去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慢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慢:使……慢.例3:凄神热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凄、热:使神骨凄热.三、使动用法战意动用法的辨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它是用动宾结构表白使令式的真量.意动:认为……怎么样.例:余颇易之(尔认为甚是简朴)使动用法指动词汇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汇战形容词汇活用为使动词汇,表示“使……”的意义.有三种:①动词汇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前骨”中的“劳”,意义是“使……劳乏”.②名词汇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义.③形容词汇的使动用法.特性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者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表示的本量或者状态.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有二种:①名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义是“以……为王”②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而荣教于师”中的“荣”,意义是“以为荣”.四、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不妨由动词汇、形容词汇或者活用的名词汇充当.例1:妇人将开之(《触龙道赵太后》)妇人姜氏将为他们挨开乡门.例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共样是死,为国家而死不妨吗?例3:祭祀必祝之(《左传・成公十三年》)祝,祈祷,动词汇的为动用法,为……祈祷.例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例5:后裔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为……而哀.例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史记•滑稽列传》)丧,为……治丧.例7:文嬴请三帅.(《秦晋崤之战》)请三帅:替三帅哀供.例8: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例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脉:为……诊脉.例10:伯夷死名于尾阳之下,匪跖死好处东陵之上.(《庄子•骈拇》)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例11: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死:为……而死.五、特殊句式:1、主谓倒拆:主谓倒拆也喊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子也战新颖汉语中一般,普遍搁正在主语之后,但是偶尔为了强调战超过谓语的意义,正在一些疑问句或者叹息句中,便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里.例: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表强调的表示,可译为“您太不智慧白”.2、定语后置:新颖汉语里,定语普遍皆搁正在核心词汇的前里,起建饰节造的效率.但是正在古代汉语里,为了超过战强调定语,偶尔也会把定语搁正在核心词汇之后,那种情况喊搞“定语后置”.译成新颖汉语时,普遍皆应提到核心词汇前边去.其余,定语后置时,往往正在核心词汇战定语之间家“之”子,偶尔也正在定语后里加“者”字.(1)用“者”结句,产死“核心词汇+后置定语+者”.(2)用“之”结句,“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乏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如:“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天圆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教》)应注意的是,文止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建饰闭系的句子,表收属闭系的定语则不后置.3、状语后置:新颖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即是补语.但是正在文止文中,处于补语的身分往往要以状语去明白.例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北.”(《鸿门宴》)“战河北”即“战(于)河北”,应明白为“于河北战”.例2:“覆之以掌”(《促织》)即“以掌覆之”应明白为“用脚掌覆盖(蟋蟀)”.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①用介词汇“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文止文中多数处正在补语的位子,译成新颖汉语时,除少量仍做补语中,大普遍皆要移到动词汇前做状语.例:青,与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教》)介宾短语“于蓝”,前者该当移到“与”的前里搞状语;后者该当移到“青”的前里搞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②介词汇“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今译时,普遍皆做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搞“告”的状语.③另有一种介词汇“平”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补语位子时,正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身分.例:死乎吾前,其闻讲也固先乎吾.(韩愈《师道》)“死乎吾前”中的“乎”便是介词汇“于”;“乎吾前”该当移到“死”的前里搞状语.4、宾语前置:便是常常做宾语的身分,置于谓语动词汇的前里,以示强调.例1:“何以战?”该当是“以何战”,凭什么做战?例2:“良问曰:‘大王去何操?’”(《鸿门宴》)“何操”应明白为“操何”.另有许多分歧形式的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去何操?”(2)可定句中,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帮“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建是慢,已之多睹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可则,籍何以至此?”。
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摘要: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概念及区别二、使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例子三、意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例子四、如何运用这两种用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正文:【提纲】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概念及区别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两种常见的动词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意动用法则是以动词的词义为基础,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提纲】二、使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例子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动用法的例子: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其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其中的"臣"意思是"使称臣"。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既来之,则安之",其中的"安"意思是"使安"。
【提纲】三、意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例子意动用法则是以动词的词义为基础,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以下是一些意动用法的例子:1.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中的"凄"和"寒"意思是使宾语(神骨)变得凄寒。
2.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其中的"王"意思是使宾语(入咸阳的人)成为王。
【提纲】四、如何运用这两种用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能使语言表达更为丰富和生动。
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表现出主语对宾语的影响,而意动用法则能表达主语对宾语的主观认知。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用法,提升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与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瞧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就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就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就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她才能非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就是主语发出的,而就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就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就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与它的宾语不就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就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词类活用是指汉语词汇根据不同的语法和语义要求,通过变化词性或使用不同的词性来实现语法功能和表达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的两种不同用法,区别如下: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将一个名词作为动词的宾语,并在它前面加上动词"使",表示主动使某物发生某个行为或状态。
这种用法将名词从名词类转化为动词类,使其能够在语法上充当动词的宾语。
例如,"使"与名词"变化"结合,构成动词短语"使变化",表示主动引导某物发生变化。
例句:他使鸟儿飞起来。
(使动用法,将名词"鸟儿"作为动词"使"的宾语,表示他主动引导鸟儿飞起来。
)2.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将一个名词直接用作动词,表示其所指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某种动作或表达某种意义。
这种用法直接将名词转化为动词,不需要使用"使"等辅助词。
例如,将名词"心"用作动词,表示表达内心的情感。
例句:他心动了。
(意动用法,将名词"心"直接用作动词,表示他内心产生了某种动作或情感的表达。
)总结:使动用法通过使用动词"使"与名词结合,将名词转变为动词,表示主动引导某物发生行为或状态。
而意动用法则直接将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其所指的事物进行动作或表达意义。
请注意,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变化规律在不同的语境和词语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语义和语法要求来判断使用哪种用法。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成语卷: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以……为是,以……为非),不远千里(以……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例子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例子性质不同:1、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2、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更多解释语义相同:1、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2、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比如"先溃秦进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就是"以....为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比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就是"以为耻"。
语法不同1、并使动用法:谓语的动作无可奈何其前的主语所收到,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收到,宾语存有兼语的性质。
2、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的属性。
所谓并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备“并使……”的意思,即为此时谓语动词则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收到的,而是由宾语收到的。
实际上,它就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抒发了兼语式的内容。
并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相同,活用做使动之后,它们所则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形容词用如动词和名词用如动词的活用,大部分动词本身没意动用法。
通常可译为“指出......”“以.....为.....”“对.....深感.....”等。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之巴公井开创作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自己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干非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暗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分歧,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暗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发生这个动词所暗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哀号。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而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酿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动词的使动用法不是以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对象,而是使宾语作出这一动作行为。
例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④《韩非子十过》: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有时候,及物动词也用为使动,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例如:①《左传》:将战,华元杀羊食士(“食士”是“使士食”)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
(“降越君”是“使越君”降)③《左传》:晋侯饮赵盾酒。
(“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②《论语》:君子正其衣冠。
③《战国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史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⑤《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④《韩非子》: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⑤《史记》:齐威王欲将孙膑。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docx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中学校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国文字之难习,言文之异实为其主因。
”为了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采用例举法,谈了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两种特殊词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因此,它分为三种类型: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其基本结构形式是:[不及物动词]+宾二[使]+宾+动。
例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译文:忧愁祸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句子中“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属使动用法,意即:使……生存发展,使……委靡衰亡。
区别动词的一般用法与使动用法:第一,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通常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第二,如动宾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施行这个动作,这个动词就作使动词用了。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诗文中,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它的后面带有宾语,则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用法。
这时这个形容词不是修饰后面的词语,而是以后面的词语为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形容词]+宾二[使]+宾+形容词。
例二: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译文:饲养它却不能使它充分施展才能。
句子中"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竭尽。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诗文中,名词(包括方位名词)不带宾语,如果宾语前没有别的动词,则这个名词用于动词。
名词用于使动的情况十分少见。
名词用于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法与意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现象两种词类活⽤现象初解⼀、使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如:项伯杀⼈,⾂活之(活之,“使之活”,意为:我使项伯活〔我救了项伯的命〕)。
1、动词的使动⽤法。
如: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使秦师撤退。
动词“退”,译为了“使……退”,即为动词的使动⽤法)。
⼜如:闻寡⼈之⽿者(闻,使寡⼈闻,即使寡⼈听到)2、形容词的使动⽤法。
如:春风⼜绿江南岸(绿:使江南两岸绿。
“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绿”的意思,即为形容词的使动⽤法)。
⼜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
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3、名词的使动⽤法。
东封郑(封,应是“疆界”的意思,是个名词。
在这⾥,意为“使……成为疆界”,句⼦意思是: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即要灭掉郑国。
这个“封”便是名词的使动⽤法)。
⼆、意动⽤法:⼀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经常可翻译为“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形容词的意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或“认为……美”。
美我,即“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意为:我的妻⼦以我为美,这是偏爱我。
或者:我的妻⼦认为我很美,是因为她偏爱我的缘故)。
⼜如:是故明君贵五⾕⽽贱⾦⽟(贵,意动,认为五⾕贵;贱,意动,认为⾦⽟贱)。
2、名词的意动。
⾢⼈异之,稍稍宾客其⽗。
(宾客,名词,宾客“其⽗”,即:以“其⽗”为宾客,意为⼈们⽤宾客之礼对待他的⽗亲)。
古代汉语在于积累,多了就⾃然⽽然有了感觉。
简略地提供这些,不知如何。
如何判断使动⽤法 教科书是这样定义使动⽤法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活⽤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主语)使(宾语)怎样。
”这当然是对的。
可是,⽤它来判断使动⽤法却不那么得⼼应⼿⾏之有效。
因为现在中考⾼考都不直接考语法,初中基本不讲语法,刚进⼊⾼中的⾼⼀学⽣对词性都不甚了了,对句⼦成份更是⼀⽆所知,你⼜是主语宾语,⼜是主语使宾语怎样,这样⼀来,⼤部分同学都将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1.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和意动,主要是从翻译的意义上来区别的。
所谓使动,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
例如《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主语是"君",但"生"并非"君"的行为,而是"君"使宾语"之"发出的行为。
"生之"要译为"使我活",凡在语译中动词前要加"使、让"等词语的,我们称之为使动。
所谓意动,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谓语或具有了谓语的性质状态,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做谓语"的意思。
意动只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客观上不一定是这样。
如“若毒之乎”句中的"毒"。
是主语"若"的主观想法。
最主要的判别方法,就是区分翻译意义。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就是使动用法。
如果翻译为以……为……,就是意动用法2. 文言文的使动和意动用法主要有:(一)不及物动词使动: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A. 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
走:使……跑。
7. 止血灵。
止:使……停止。
B. 1. (沛公)从百余骑。
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
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败:使……打败仗。
4.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就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就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就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就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就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就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就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通过动词使役结构来表示形容词所表达的性质或状态由某种外力引起或影响。
“使之明晰”、“使之浑厚”等。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用法的出现,例如《红楼梦》中的“使之流逝”、“使之肃穆”等。
3. 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中,动词起到了使役的作用,将形容词所表达的性质或状态施加到特定的对象上,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修饰效果。
4.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也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存在。
我们常说“使人惊叹”的用法,就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之一。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本身具有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变化的意义。
“明晰”、“浑厚”等。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容词不仅具有修饰的功能,还具有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变化的作用。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被运用到,为作品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文学魅力。
例如《红楼梦》中的“明晰”、“浑厚”等词语,不仅具有描述性质的功能,还具有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变化的作用。
4.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不仅局限于文学作品,也可以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找到。
我们常说“明晰的思维”、“浑厚的声音”,这些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典型例子。
结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它们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也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广泛存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通过动词使役结构来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施加,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则是形容词本身具有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变化的意义。
这两种用法的灵活运用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语法依据。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灵活运用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为古代文学作品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魅力。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是古文中常见
的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它们各自的用 法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对我们学习和 理解古文有很大的帮助。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 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 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 的。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 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 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也不完全相同。
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
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用法
的比较少见,遇到后要格外注意,多 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意义。
名词使动用法举例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 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例3: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
形容词使动用法及举例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 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 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定。 例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利:使……快。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
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 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 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 语。
动词使动用法举例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停止(使之止,‘‘之”这里指愚公)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孟子将朝王。(《孟子· 公孙丑下》) 例2:武丁朝诸侯。(《孟子· 公孙丑上》法的区别(语义)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意思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意思中文里,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两个相关的句法现象。
它们都在描述一种行为或情景,以及说话人的看法或假设。
尽管它们的结构有一定的差别,但它们都表示一个不同的概念或想法。
意动用法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表达某种情绪或反应的语法现象。
它的句式构成是“谓语+意动词+宾语”,意动词用来描述说话人的情感反应,其宾语则是受到该感情反应的原因或对象。
例如:我愤怒地看着他。
在这句句中,愤怒是说话人的一种情绪反应,他是受到愤怒反应的对象。
使动用法是一种表达更为抽象、更多元的句法现象。
它的句式构成是“谓语+使动词+宾语”,使动词用来表达对某一特定场景的理解或分析,其宾语则是表达的那一分析的原因或对象。
例如:我感到他很失望。
在这句句子中,失望是说话人对他的一种分析,而他是受到失望分析的对象。
两种句法现象在使用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它们的应用场景也有一定的差别。
意动用法更多的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直觉性反应,以及对某特定情况可能产生的感受。
例如:他欣喜地听着音乐。
这句句子在表达说话人看到他欣喜受到音乐的感受时,使用意动语法来表达。
而使动用法则更多的是表达更为抽象的概念,以及解释某特定的情况的深层含义。
例如:我们觉得他很孤独。
这句话中,孤独是对他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某种情景的描述,而使用使动词来表达。
此外,两种句法现象也有一定的区别,如它们描述的情绪或结果是不同的。
例如:他听见消息后很恐慌。
这句句子中,恐慌是说话人对他听到消息可能发生的情绪反应,而使动语法则用来表达对他听见消息可能出现的某种结果的理解或分析,例如:他听见消息后感到害怕。
总的来说,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中文里都是表示一种行为或情景,以及说话人的看法或假设的句法现象。
它们的结构有一定的差别,并且在使用上也有一定的区别。
其中,意动用法更多的是用来表达对某特定情况可能产生的感受;而使动用法则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抽象化的概念,以及解释某特定的情况的深层含义。
另外,它们描述的情绪或结果也是有所不同的。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名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 语当作什么。一般可译为“认为......”“以...... 为......”“对......感到......”等。使动用法是主语使 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 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 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 定如此。有两种: 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 耻",意思是"以为耻"。
(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 出自 《病梅馆记》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但是也 有另一种说法是意动用法。 出自《阿房宫赋》
“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 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 “造福人民”“服务人民”即该用法的沿 用。
活用的名词充当。
(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 出自 《郑伯克段于鄢》 (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 以吗? 出自《陈涉世家》 (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 译为为……祈祷 出自《左传· 成公十三年》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使动用法某些动词或用如动词的形容词等在充当谓语时,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上宾语时,就作使动用了。
①周文败,走出关,……章邯追败之。
(《陈涉世家》)——周文被打败,走出函谷关,……章邯追上去打败他。
(“败”,即“使之败”的意思。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忿恚”是吴广使尉忿恚的意思。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宜《过秦论》)——(秦孝公)对外实行“连衡”的战略,使诸侯各国互相斗争。
(“斗诸侯”即使诸侯斗)④(单于)尽归汉使者路充国等。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让汉朝的使者路充国等人全都回国了。
(“归汉使者路充国等”意即“让汉使路充国等归”)⑤买臣深怨,常欲死之。
(《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深深怨恨,经常想把他置于死地。
(“死之”即“使之死”)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
(“活之”,即“使之活”)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情况下,及物动词和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有时宾语不是动词支配的对象,倒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作使动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它)具有这一动作。
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见“及物动词带宾语,是引我去见的意思。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第二天,刘邦让一百多人跟从着来见项王。
(“从”和“百余骑”这个动宾关系里,“骑”不是“从”这个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从”的发出者,是主语“沛公”使宾语“骑”产生“从”这个动作,所以,全句的意思,不是“沛公”跟从着“百余骑”而是“百余骑”跟从“沛公”。
)③中军置酒饮归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主帅的大帐内设下酒宴,送别归去的朋友。
(“饮归客”是“使归客饮”的意思。
)④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正连起了船舰,船头与船尾连在一起,我们可以用火攻,把他们赶跑。
(“走”即“使曹军走”。
)⑤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叫赵盾饮酒。
(“饮赵盾酒”是“令赵盾饮”的意思)⑥大惊韩市人。
(《史记·刺客列传》)——使韩市人大惊。
⑦齐女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史记·晋世家》)——齐女就和赵衰等商量把重耳灌醉,用车把他载走。
(“醉重耳”即“使重耳醉”)⑧吴王欲反,从闽越,闽越未肯行。
(《史记·陈列传》)——吴王想要反,使闽越跟从自己,但闽越没肯这样做。
(“从闽越”即“使闽越从自己”)判断是否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要特别注意上下文的关系,当分析出句子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就可以确定它是使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如今您使长安君处于尊贵的地位,而封给他肥沃的土地。
(“尊”形容词,作使动,“尊长安君之位”即“使长安君之位尊贵”)。
②“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三朝北盟会编》)——(钟相说:)“我推行法令,就要使贵贱平等。
使贫富平均。
”(“等贵贱”“均贫富”即“使贵贱等”“使贫富均”。
)③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希望树木生长的人,一定要使树根稳固。
(“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固”。
)④命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下,小其上,随水而行。
(《管子·度地》)——命令士兵在大堤旁修筑堤坝,使堤坝筑成下面宽,上面窄的,顺着河道延伸。
(“大其下”即“使其下大”,“小其上”即“使其上小”)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置屯田令》)——安定国家的办法,在于使军队强盛,粮食充足。
(“强兵”即“使兵强”,“足食”即“使食足”。
)⑥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曰》)——君子使自己衣冠端正。
(“正其衣冠”是使其衣冠端正的意思。
)⑦静耳而不听。
(《列子》)——使耳朵清静听不到外面的喧闹。
(“静耳”即“使其耳静”)⑧欲不战以老秦师。
(《淝水之战》)——企图用长期不战的方法,使秦军疲惫。
(“老秦师”是“使秦师老”的意思。
)⑨武帝之众建诸侯而小之,唐宋之先声也。
(王夫之:《读通鉴记》)——汉武帝采取把诸侯国再分封为许多诸侯国的办法,使诸侯的势力变得弱小,这是唐朝和宋朝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前奏。
(“小”即“使之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形容词带有宾语,但偶尔也有不带宾语的,但从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看,仍可以判断出其是使动用法。
如:⑩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五·天论》)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大自然是不会让人贫穷的。
(“贫”是形容词,没有带宾语,从文意上看,实为“贫之”,所以这个“贫”仍然是使动用法。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一般不带宾语,当名词带上宾语,而这个名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又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这就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的情况较少。
①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论贵粟疏》)——不是国君种田来供他们吃饭,织布来供他们穿衣。
(“食”,“衣”是名词作使动,“食之”即“让之吃饭”,“衣之”即“使之穿衣”。
②老父曰:“履我”。
(《史记·留侯世家》)——老人说“替我穿上鞋子。
”(“履我”即“为我穿鞋”。
)③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战国策·赵策》)——我要求走了,不敢再说尊秦为帝的事了。
(“帝秦”即“尊秦为帝”)④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先生的恩德,真是使死者复生,使白骨上长肉啊!(“肉”是“使……长肉”的意思。
)⑤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
(《史记·郦生陆贾传》)——吕太后(当权)时,让吕家的人一个个都做了王,吕氏的人专权,要想劫持年幼的皇帝,(这就)危急了刘氏的政权(“王诸吕”即“让诸吕为王”。
)⑥“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现在王信虽然是近皇后的哥哥,但没有功绩,封他为侯,不符合(高帝)约定的章程。
”(“侯之”即“使之为侯”)名词的使动用法,有时也可不带宾语。
如:⑦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新序·节士第七》)天子不可以使他为臣,诸侯不可以与他为友(“臣”“友”后面都没有带宾语“之”,但仍作使动用。
)使动用法中,宾语表示的内容往往是一种客观结果,而意动用法的宾语表示的内容则往往只是一种主观看法,这是二者的一个明显区别,记住这一点,对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辨析很有帮助。
二、意动用法:用如动词的形容词或名词,在充当谓语时,表示主语以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做“谁”或“什么”的一种用法。
意动用法的谓语动词往往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成什么”的意思。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
动词对宾语有“认为”或“以为(以……为)”的意思。
①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所以贤明的统治者,以五谷为贵,以金玉为贱。
(“贵”、“贱”是以……为贵,以……为贱的意思)②世之所高莫若皇帝。
(《庄子·盗跖》)——世上所认为崇高的人,没有比得上皇帝的。
(“高”是“认为……高”的意思。
)③“子小寡人之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你认为我的国家太小,……”(“小寡人之国”即是“认为寡人之国小”的意思。
)④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史记·商君列传》)——公孙鞅又见了秦孝公,秦孝公认为他很不错,但还没有任用他。
(“善之”即“认为之善”)⑤不贵难得之货。
(《老子》)——不把难得的货物看得很贵重。
(“不贵……货”即“不以……货为贵”。
)⑥渔人甚异之。
(《桃花园记》)——渔人认为这种情况很奇怪。
(“异”是“认为……异”的意思)⑦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念公子姊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纵然认为我轻微,抛弃我而使我降秦,难道就不想想你的姐姐吗?(“轻”是“认为……轻”的意思。
)⑧今恶死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离娄》)——现在怕死而又以不仁为乐,就犹如怕醉而又一定要吃酒一样。
(“乐不仁”,即“以不仁为乐”。
)⑨时充国年七十八,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当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皇帝嫌他太老。
(“老之”不是“使之老”,而是“以之为老”,故“老”是意动用法。
)⑩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典论·论文》)——傅毅与班固相比,象弟兄之间,(水平)高低差不多,但班固却认为傅毅的文才不高。
(“小之”是“认为之小”的意思。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就是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用作意动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即是说认为宾语是什么,或主语把宾语当成什么。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是名词,用如意动,“当年万户侯”,是它的宾语。
全句意思是:把当年的万户侯看做粪土一样。
①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天下反常,已没有把人君当着人君的想法。
(“君君”不是“使君为君”,而是主观上“以君为君”。
故是意动用法。
)②友风而子雨。
(《苟子·赋》)——把风看成朋友,把雨看成儿女。
(“友”是“看成友”,“子”是“看成子”的意思。
)③吾与子渔樵于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我和你在江上打鱼,在沙洲上砍柴,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侣鱼虾”即“以渔虾为侣”,“友麋鹿”即“以麋鹿为友”)④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如我听取(乡人的议论)而且把它当成苦口良药。
(“药之”就是“以之为药”的意思)⑤使奴从容浆酒霍肉。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使家奴和宾客把酒当成浆,把肉当成豆叶,(“浆酒”即“以酒为浆”,“霍肉”即“以肉为霍”。
)综上所述,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发展演化到现代汉语中就是“兼语式”,使动用法是把兼语后面的动词或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翻到兼语前面,意动用法即是把兼语后面用如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翻到兼语前面。
使动和意动都是把兼语式变成“主——谓——宾”形式,使语言精炼化。
在句子中,要分辨名词、形容词是用作一般动词,还是使动,或意动,就要注意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领会,从上下文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