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张哲,陈智慧

合集下载

中医“脾”内涵演变

中医“脾”内涵演变

中医“脾”内涵演变
刘剑;陈萌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23(38)3
【摘要】中医五脏系统中,脾的主要功能被概括为“脾主运化”和“脾主统血”。

在解剖实体上,中医“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存在巨大差异。

“运脾”是中医“脾”最初、最核心的内涵,其解剖实体对应胰腺,负责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从《黄
帝内经》时期“脾为胃行其津液”到宋以后“脾主运化”,胃、小肠、大肠的一部
分功能被让渡于脾,最终形成以脾为核心的消化、转运系统。

【总页数】8页(P503-510)
【作者】刘剑;陈萌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11
【相关文献】
1.析中医"脾"解剖实体的演变
2.中医“脾主长夏”理论内涵的探讨
3.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翻译错位的发生及其演变
4.基于"肠道微生态"谈中医学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科学内涵
5.基于脂代谢稳态探讨从肝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途径与
科学内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近中医之脏象学说—脾

走近中医之脏象学说—脾

走近中医之脏象学说—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

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一)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这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机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脾气运化的具体作用和过程,将其分为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的生理过程来阐述。

(1)运化食物: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

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

由胃传入小肠的食糜,经脾气的作用进一步消化后,则分为清浊两部分。

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因此,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

若脾气的运化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也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四时养生之长夏“化”—脾

四时养生之长夏“化”—脾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长夏“化”—脾(2009-01-12 12:49:42)关于脾的时脏配属,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脾主长夏。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二是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末。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是说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然脾脉者独何主?……脾脉者土也,孤脏以溉四傍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是说脾时伴随着整个时令没有单独的配时,正常情况下不可见。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戊己。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脏气法时论》1、长夏养生关键—“养化”无论是四时的最后十八天,还是长夏,都是四季交替,或者“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转折。

无非是大阴阳和小阴阳。

所以,“脾”土的功能就是要保证这个“转化”的过程顺利,所以它的本性就是“化”,只有它化的功能正常,才能使四季有序。

另外,因为“化”才使水谷食物得以消化,人体才能有充足的物质来源。

所以在“长夏”树木上有了果实,麦子也黄了,俨然一幅丰收的季节。

所以“脾”被称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化物出焉”,就如天下之粮仓,调节全国用度,保障全民供应。

所以养“脾”重在养“化”,时间就是是四时的最后十八天和长夏,有说法称“长夏”是在农历的七月的最后一旬,由此看来,长夏也包括在这十八天之列。

无论怎么样,一定要记住保养这个“化”的功能。

2、长夏养生重点脏器为脾长夏对应的脏器是“脾”,主气是“太阴湿土”。

意思说脾土的阴气最重,它的性格就是“湿”。

因为这个时候阳气均发泄在外,而内部阴气最重,所以叫“太阴”。

“脾”的本能就是“消化”食物和水谷,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它第一个吸收水谷精微,所以这就导致了它本性是“湿”的,因此脾“喜燥恶湿”,但是夏天的“湿”气又比较重。

《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的认识

《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的认识

《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的认识《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对五脏的生理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

根据《黄帝内经》,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以下是《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的简要概述:
心: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掌管身体的气血运行和精神状态。

肝:主要负责疏泄和储藏血液,维护血液的正常循环,同时还参与调节情绪和思维活动。

脾:主要作用是运输水谷精微,转化成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并控制水液代谢。

肺:主要负责呼吸,吸入新鲜空气并将氧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同时也是体内气的主要来源。

肾:主要负责体液代谢,控制水盐平衡,调节内分泌和生殖系统,还与生命力和寿命密切相关。

1/ 2
总体而言,五脏的生理功能密不可分,它们在体内相互作用、相互支持,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黄帝内经》对五脏的生理功能认识深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2。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一、《黄帝内经》原文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二、对原文的理解
诸湿:指的是湿邪造成的各种湿病。

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

当人体感受湿邪或体内产生湿邪时,就可能出现一系列湿病症状。

肿:指皮肤浮肿、水肿。

这是湿邪停留在体表的一种表现,由于湿邪的黏滞性,它容易阻碍气血运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在体表形成浮肿。

满:指腹部胀满。

这是湿邪停留在内脏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停留在脾胃时,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机不畅,从而产生胀满感。

当脾脏功能正常时,它能够有效地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保持人体的营养供给和水液代谢平衡。

然而,当脾脏功能失常时,水液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不前,进而形成湿邪。

湿邪一旦形成,就会阻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病理变化。

在体表表现为浮肿;在内脏则表现为胀满等症状。

三、中医理论解释
脾脏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五脏之一,与中医五行中的土相对应。

这主要是因为脾主运化,具有将食物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

这种运化功能类似于大自然中土的“化”和“运”的功能,因此脾属土。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70: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70: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70: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70: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大象无形有纲常,星河经系分阴阳。

冰火相激起风雷,红尘滚滚逝流光。

太阴少阴转厥阴,阳明少阳变太阳。

三阴三阳气循环,十二经脉通九脏。

九宫八卦分九野,天衡权变自度量。

太阳经脉主心神,五色五调定八方。

五星相伴日月行,四时寒热有阴阳。

人体五脏藏神志,象形会意合天象。

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自消长。

阴阳失衡邪气盛,阴阳平衡正气旺。

道法自然知顺逆,泻实补虚守纲常。

损有余以补不足,抑强扶弱保福康。

私欲泛滥迷心智,盲人摸象不知常。

弱肉强食逆天理,群魔乱舞生祸殃。

丛林法则食物链,你方唱罢我登场。

干戈起落化玉帛,货币法术换刀枪。

产能过剩供给侧,阴阳失衡人凶狂。

欲壑难填需求端,精神贫穷招灾殃。

盗亦有道非常道,礼法教化迷魂汤。

货币游戏割韭菜,梦追福音奔天堂。

螳螂捕蝉黄雀笑,鹬蚌相争翻新浪。

丛林法则鸟兽戏,山无恐龙虎称王。

春秋争霸无义战,西天取经更荒唐。

莫道恶政猛于虎,谁删诗书拜君王?全科治学天人合,抑强扶弱调阴阳。

不治已病治未病,天道玄德泽八荒。

分科治学天人离,妖雾阴霾遮阳光。

物形生灭气聚散,归根复命见真相。

有无相生玄又玄,清浊升降化阴阳。

黑洞白洞引力波,能量转换大磁场。

空间时间不同步,寒热循环弱变强。

五行生克周复始,抑强扶弱执天纲。

心有灵犀闻天音,同频共振自调养。

不治已乱治未乱,移精变气遵纲常。

祭祀黄帝御戎狄,修德振兵治八荒。

再擂战鼓驱瘟神,文化长征斗魔王!天干参合配地支,流年岁运观气象。

天干逢辛金偏阴,地支遇丑土气旺。

五行相生金生水,阳气不升多寒凉。

土生金气积湿热,疠疫蔓延早提防。

五行相克金克木,五谷歉收防饥荒。

土克水气寒忽热,冷暖反复伤心脏。

五味养生食为天,苦酸药膳调阴阳。

火克金气木克土,扶正祛邪保安康。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人类返朴归真的精神自觉。

只有“天人合一全科治学”自我修炼,才能象形会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也才能感悟抑强扶弱“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真谛。

浅谈《黄帝内经》脾胃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黄帝内经》脾胃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黄帝内经》脾胃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作者:刘元培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8期【摘要】《黄帝内经》脾胃理论是通过对于人体的长期观察并总结临床经验形成的,长期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医学实践,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黄帝内经》;脾胃理论;影响。

《黄帝内经》论述了脾胃的形态大小、生理功能、生理规律、脾胃疾病的病因病理、防治等基本理论,并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 《黄帝内经》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1.1 《内经》对脾胃解剖结构的认识《灵枢·肠胃》:“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灵枢·平人绝谷》:“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水一斗五升而满。

”均通过解剖观察描述了胃的大小及能容纳食物量,呈弯曲状的形态特征。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从解剖上阐述了脾与胃之间有系膜相连的关系。

尽管当时认识条件有限,但已能逐步认清脾胃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 《内经》对脾胃生理功能及脾胃时间节律的认识2 .1 《内经》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黄帝内经》认为脾胃主要具有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功能。

脾胃属中焦,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而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濁;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滋养周身,故称其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六节脏象论》:“脾…仓禀之本,荣之居也。

”《素问·厥论篇》:“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刺法论阙篇》:“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中医之脾脏

中医之脾脏

中医之脾脏中医《难经-四十难》中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 赵献可《医贯》中亦云:“脾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马镰。

”张景岳《类经图翼》云:“脾与胃同膜而附与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

”以上是中医对脾的形态位置、色泽及与其他脏器的联系作了论述。

中医学将“脾”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认为脾的生理功能有以下几方面: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化是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的功能。

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

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

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於胃,游溢精气,上输於脾。

脾气散精,上归於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於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诸病源候论》云:“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

”以上说明水谷入胃腐熟后,经脾运化,其精微化为气血津液,通过脾的“升清”作用,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而将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脾能统血。

统血是指脾脏具有生成血液、统摄血液之功能。

《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

” 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云:“脾为生化之源,统诸经之血。

”尤在泾《金匮翼》云:“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生,因而脱陷妄行。

” 以上说明血的来源是饮食精微经过脾胃的运化输布而化生,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而血液运行与经脉中,不致溢出经脉之外,也全赖于脾气的统摄。

内经中关于脾的条文

内经中关于脾的条文

内经中关于脾的条文脾是人体五脏之一,位于胃的左上方,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脏器之一。

脾主运化,运输水谷精微,为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

在《内经》中,有多个条文涉及脾的功能、病理及治疗方法。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些条文。

《内经》中提到的第一条关于脾的条文是《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脉有五部,脾气出焉。

”这句话强调了脾气分布在人体的五个部位。

脾气的运行正常与否可以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

脾气的出现是脾运化水谷精微的表现,也是脾气的重要体现之一。

接下来,《内经》中提到的第二个关于脾的条文是《灵枢·本脏》中的“脾者,中正之官,五脏六腑之海。

”这句话强调了脾是中正之官,是五脏六腑之海。

脾的功能主要有运化水谷精微、控制血液、提升免疫力等。

脾在身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后,《内经》中提到的第三个关于脾的条文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脾胃者,水谷之海也。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脾胃的重要性。

脾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化水谷精微,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

同时,脾胃也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接着,《内经》中提到的第四个关于脾的条文是《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脾之病,头仰足反,腹胀善决者,刺期门。

”这句话指出了脾气郁结所导致的症状,包括头仰足反、腹胀善决等。

针灸治疗中,可以刺激期门穴来调节脾气的运行,改善这些症状。

《内经》中提到的第五个关于脾的条文是《素问·汤液醪醴论》中的“脾者,土也,主运化,与胃脉连。

”这句话强调了脾的属性为土,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

脾与胃脉相连,共同完成消化吸收的过程。

同时,脾还与肌肉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肌肉的营养供应和功能调节有重要作用。

《内经》中关于脾的条文主要涉及脾的功能、病理及治疗方法。

脾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脏器之一,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针灸、药物、饮食等方法,可以调节脾气的运行,维护脾的健康。

黄帝内经:肝、心、脾、肺、肾之间是相生的关系

黄帝内经:肝、心、脾、肺、肾之间是相生的关系

黄帝内经:肝、心、脾、肺、肾之间是相生的关系五臟皆为阴,它们有顺序吗?为什么是肝、心、脾、肺、肾呢?对应木、火、土、金、水,它们是相生的关系。

谈五臟要把肝放在第一位,因为它代表春天、春生;而一般人都把心放在第一位。

再次说明微言大义。

古代的人,在任何一个地方,说话都有讲究。

孙悟空的老师敲孙悟空脑袋三下,孙悟空就知道:半夜三更子时师傅要传我道,就去了。

我们被人敲三下,只知道疼得不行。

就像钱超尘老先生讲的项背强( jiang)几几,很多人叫强 shu shu.我们上学的时候是念强shu shu的。

他把几十个版本的《伤寒论》对照之后得出结论,认为这才能解释项和背紧张的那种感觉。

我们讲到,肝、心、脾、肺、肾是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膲、六腑皆为阳。

六个腑就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膲。

我们背上的膀胱经,据说是全身最重要的一个排毒经。

“排毒”就是把中医通俗化了。

没办法,为了普及中医,借用一些概念也是可以的。

膀胱经属于足太阳,是我们的十二正经。

十二正经是六臟六腑代表的经络,它和奇经八脉不一样。

十二正经里面行走路线最长、穴位最多的经络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一共有67个穴位。

另外,它是足太阳,它走在哪?我们说背为阳,腑为阴,说一下它的经络名字,就大概知道它走在什么位置,这就是我们学阴阳的好处。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先把队站对了,站错了就会出问题。

足太阳膀胱经覆盖在我们的头顶、后背、腰,然后还有我们腿后面,最后走到小脚趾,它的行走路线特别长。

更为重要的是,五臟六腑的腧(shu)穴,六臟六腑的腧穴,都在膀胱经上,所以你很难分清楚,你到底是在刺激膀胱经,还是在刺激六臟六腑在后背的代表穴。

因此,它非常重要。

所以,推背是很重要的了。

保护自己的腰背也很重要,而且我们得病的最早表现,伤的就是足太阳。

经典岂能鸟瞰,我们现在时常背一些儒家的经典,其实在古代,学中医都要背《黄帝内经》的。

所以我觉得应该端正态度,先背再学。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脾胃理论,欢迎大家分享。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

”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

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可见,《内经》对脾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已有较深认识。

脾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

脾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

脾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
脾在中医的心说中是五脏之首,是滋阴养血、湿热调和、敛收司空的重要器官。


《黄帝内经》所言:“脾者,天下之母,谓之主五藏,其气淫湿,其味辛甘。

”它与肝、肾、心、肺几大器官互相调节,维持身体的物质物理平衡。

中医学认为,脾脏负责消化吸收,调节胆汁分泌,控制水湿平衡,促进血液循环,促
进细胞及机体内元素的代谢作用,并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脾虚的基本表现是消化系统的功能失调,消化不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牙关紧闭,胃虚,大便不定,舌苔稀薄,脉双细。

脾虚徐徐会加重,伴随出现口干、发热、心悸、乏力、腹胀、便秘等症候。

脾虚与血液循环有关,表现为抗氧化能力减弱,血液变得浓稠,引起全身脉搏慢,但
伴有不顺畅,容易出现症证,尤其是痒痒、偏头痛、消渴而多饮,痒痒性螨虫病,头痛,
眩晕,手足心热等症。

对脾虚的治疗,根据症状与证候来选择方法,先要做好调理机体的基础阻断,通过清热、收气、滋阴的方式来滋补脾胃,然后进行中药煎煮,以滋补脾胃,健脾消食,调颠股,疏肝化痰,活血止痒,活血宣肝,活血祛瘀,调和胆汁等手法。

同时还要加强锻炼身体,
增加营养,增强体质,减少负担,保持脾胃气血畅通,改善脾虚症状。

《黄帝内经》:脾胃乃后天之本,养生当先健脾胃

《黄帝内经》:脾胃乃后天之本,养生当先健脾胃

《黄帝内经》:脾胃乃后天之本,养生当先健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所有生命活动都有赖于脾胃的运行。

若脾胃受损,即会多病减寿,小到感冒、大到肿瘤,都与它有关。

俗话说,胃病要“三分治,七分养“。

中医上,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

那么,脾胃不好会有哪些表现?在中医学中脾胃病被称为千古难治之病。

脾胃不好就会引起饮食不思,食欲不振,吃了不易消化,多纳则饱胀,有不消化的残渣菜叶,或有闻食则恶心欲吐者,苔薄白,脉沉弱无力,面色黄白少华,肌瘦不荣,胃纳欠佳等症状,所以脾胃病,易伤脾胃、肝肾、心肺、气血……引起全身疾病,具体表现为:1、升降功能失调脾胃功能失调,运化能力就会下降,食物堆积体内,机体吸收不了营养,代谢废物无法顺利排出体外。

初期,有头晕、困倦、便秘、腹泻、恶心、食欲差、消化不良等症。

长期如此,可致肥胖、脂肪肝、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病。

2、运化水湿失调若脾胃功能失调,水湿排泄就会出现障碍,使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

初期,有口苦口臭、舌体齿痕、尿黄而短、便溏、四肢沉重、五心烦热、水肿、湿疹等症。

但若脏腑失调,血行迟缓不畅致血瘀,轻则舌质青紫、脸色晦暗、身体疼痛……重则脏器下垂,易发疾病。

3、统血功能失调脾胃差,会使统血功能失调,一则运化无力,气血生化无源,体虚衰弱,常有食少、腹胀、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须发早白等症;二则气血虚亏,固摄无力,易出血,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等,常感倦怠、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纳呆便溏等。

针对脾胃病带来的这些症状,我们日常如何养护脾胃?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

因此除了少食生冷食物,规律饮食,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医艾灸的方法来调理。

在春分前后施行助阳祛寒的“艾灸灸法”,可以健脾暖胃,柔肝伸筋。

解释《黄帝内经》中的一条。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

解释《黄帝内经》中的一条。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

解释《黄帝内经》中的一条。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
四藏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与中医里的五行,五脏合四季有关。

我尽量用简单的方法,给大家讲解一下,脾脏对人体的重要性。

首先要说五行:木,火,土,金,水。

(中医里的顺序是不允许变的,如果说成金,木,水,火,土,那肯定不是学中医的,可能是个算命的。


五行对应五脏分别是: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四季与五脏相对应是:春对应肝,夏对应心,秋对应肺,冬对应肾。

大家会发现没有脾脏相对应的季节,那么我们今天就说一下为什么没有脾脏。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解释:土能生养万物,春夏秋冬四季皆靠土的气息。

故四时之中都有土气。

脾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是人体脏腑组织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如土一样滋养万物,故在四季四季无时不是主宰。

因此后世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脾以安五脏”等观点。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立了“补土派”。

至今也有传人。

脾脏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源,人体所有机能运动的来源都是脾胃化生而来的,所以调护脾胃,是人体的重中之重。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作者:李润琪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8年第03期【摘要】在西医上脾只是一个免疫器官,不具备营养功能,而心脏可以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提供富含营养的血液,是动力源泉,具有营养功能。

中医则十分强调脾的作用。

中医认为:脾为人体提供水谷之精微,兼有运化营养和免疫的作用。

脾是“后天之本”。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养生需要养脾,治病更要养脾。

【关键词】脾土;运化;营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身体的养生保健也越来越重视。

中医药知识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医对人体的调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基于多数人中医知识的匮乏,导致许多社会乱象产生,假中医盛行,中药材价格遭到哄抬,各种“肾虚”方面的宣传铺天盖地,人人自危,都在千方百计地“补肾”。

殊不知,养脾土之气更为重要。

脾主运化,为全身经脉提供水谷之精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可否认,肾主津液,主精气代谢,肾的作用十分重要。

可是,如果没有脾来提供水谷之精微,肾的代谢从何谈起?1脾的结构与功能西医认为,脾由白髓、边缘区和红髓组成。

白髓中含有大量的T细胞和B细胞。

它们分别负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故在西医上,脾被认为是一个纯粹的免疫器官。

中医则认为,“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实际上,当代医学认为:中医概念上的脾应包括脾和胰。

因为,古中医中没有“胰”的概念。

且胰中具有多种消化酶,符合中医所言的脾的运化功能。

生物学中的胰的解剖图也与之契合。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主肉,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素问·五脏别论》言: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

脾是精气的源泉。

2脾的工作机理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

与之对应,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

胃降浊,脾升清。

胃纳水谷,脾化水谷为精气,“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痿论》)两者相互协调,相互平衡。

黄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黄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黄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今天我们来聊聊五脏之中的脾脏。

关于五脏这一块,我之前有个计划是把五脏都讲完,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没讲完,五脏之中只讲了心、肝、肺。

脾和肾至今都没有讲,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脾和肾不好讲,这其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所以一直放到今天,当素材足够丰富的时候,把这个篇黄帝内经说:脾为后天之本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说我们的生命有两个根本,其中肾是先天之本,留着这个我们下次再讲,今天我们主讲脾为后天之本。

那么,什么是后天之本呢?什么是后天?后天指的是出生之后。

先后天是对比产生的,人体的生长首先是以肾所代表的原动力,也就是一颗精子和卵子结合后的原始生长能力,这就是先天的能力。

后天指的是脾胃消化吸收能力,人体通过脾胃摄取外来食物的能力是出生以后才实现的,因此称之为后天。

本指的是根本。

根者如木之根,本者如树之干。

黄帝内经用对比树木生长中的树干来形容脾胃的重要性,可见其重要的程度。

那么,脾又有什么功能被称为后天之本呢?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讲一讲脾的功能。

第一、脾主运化:运化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饮食了。

那么,什么是饮食呢?我们看黄帝内经是怎么说的。

《黄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我们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饮,饮就是水的意思。

那么,上面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这黄帝内经介绍给我们人体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当水液入于胃肠,吸收所得的营养物质传输给脾,脾负责把这些营养物质上传给肺。

肺负责把多余的水输送到膀胱,膀胱气化水液,分布津液于全身。

这段话我们简单解释,就是这样的。

这只是一个流水账的说法。

如果复杂起来说,这就是全身水液代谢的一个全过程,说起来就相当复杂了。

我们一个成人的身体70%的成分由水组成,儿童体内的水则占80%。

一个70公斤重的人,水大约占50公斤的比重。

从这一点上讲,一个人的水液代谢如果不正常,这个人的生命质量一定不会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第17卷 第7期 2015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7 Jul .,2015现代研究中认为中医脾相关的西医组织器官主要是消化系统。

另外,大脑皮质、肾上腺皮质、 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前叶、免疫器官也与中医脾有密切关系[1]。

中医理论中脾归属五脏,又称其为“后天之本”,因此,脾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脏器层面。

中医脾脏象理论内涵丰富、有待研究的关键问题众多。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脾的论述的整理与领悟,认识《黄帝内经》时期的中医之脾。

通过对脾在阴阳五行、脏腑归属、病症治疗、养生调护方面的理论阐释,为进一步研究脾脏象理论提供古文献基础。

1脾的阴阳属性《黄帝内经》中对脾的阴阳属性可以从实体和功能两个层面理解。

1.1 脾的阴属性《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言人身之脏腑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这里是从脾所属脏腑的角度来看,脾为脏,属阴。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具有相对性,在人身体位上来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因而从脾所处位置而言,言脾为阴中之至阴,是从实体层面表达了脾的阴属性[2-3]。

1.2 脾的阳属性《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记述了脾对精气具有“行”和“散”的作用,这些作用体现了脾阳的功能,因此在这个层面又在功能层面表达了脾的阳属性[2-3]。

对于脾之阴阳属性的认识,早就有学者认为“体阴而用阳”非独肝也,五脏皆有“阴体”“阳用”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1,张哲2,陈智慧1(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中医之脾与现代医学中所论述的脾器官有所不同,其在疾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预后方面均有着不同的意义。

该文梳理《黄帝内经》中有关于脾的记载,从脾的阴阳属性、五行属性、脏腑属性、脾的病证以及脾的养生与调护五个方面认识了中医之脾。

同时中医之脾脏与其他四脏有密切联系,这对现代医学中其他系统疾病“从脾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帝内经;脾;中医中图分类号:R22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5) 07- 0131- 03收稿日期:2014-12-09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二层次作者简介:裴宇鹏(1984-),男,辽宁阜新人,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

The Understanding from Huangdi Neijing of Internal OrganSplee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edicinePEI Yupeng 1,ZHANG Zhe 2,CHEN Zhihui 1(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The Affiliated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The spleen of TCM and modern medicine to the study of the spleen organ is different,its in the onset of disease,diagnosis and treatment,prognosis has a different meaning. This article on the spleen in Huangdi Neijing ,the properties of spleen Yin and Yang,five elements,zang-fu organs attribute,the conditions of the spleen and spleen and regulating five aspects of preserve one's health of understanding the spleen of TCM. At the same time,the spleen of TCM closely connected with four other four organs,this ma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reatment principle“treated from the spleen”of other systems for modern medicine disease.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spleen;TCM 随着国家卫生部倡导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全面推进,目前全国各级医院纷纷都在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而优质护理如何体现呢?根据卫生部对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主题和目标,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患者舒适、满意。

那么舒适护理的运用正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有效体现,对于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推行优质护理服务是最低成本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 王吉耀. 内科学[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4-633.[ 2 ] 陆亚丽,刘莉.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护理[ J ] .护理研究,2009,23 ( 15 ):1367-1368.[ 3 ] 姚丽娟.舒适护理在老年病区的应用体会[ J ] .护理与临床,2011,15 ( 2 ):132.[ 4 ] 马艳环,宋美嫦.舒适护理在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 .河北医学,2014,20 ( 6 ):1031-1034.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5.07.044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7卷之共性[4]。

2 脾的五行属性脾在五行属土,《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色味当五脏:黄当脾、甘。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味所入:甘入脾”“五气所病,脾为吞”“五精所并:精气并于脾则畏”“五脏所恶:脾恶湿”“五脏化液:脾为涎”“五味所禁: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五脏所藏:脾藏意”“五脏所主:脾主肉”“五劳所伤:久坐伤肉”“五脉应象:脾脉代。

”可见,脾脏在五行属土,五行在方位、气候、五味、五色、五音、五变、七窍、五体、五声、五志中均有相应的规律。

土行应中央;在气候为湿,湿润则土气旺而能化生万物,故曰湿生土;《尚书·洪范》:“土爰稼穑,稼穑作甘”,故曰土生甘味,五味过及则伤及五体,故曰甘伤肉,五行中木克土,酸味在五行属木,故曰酸胜甘;黄色为土之色;五音配属五行,宫音应土气而平稳;五行应五脏而生五种病变,脾与胃相表里,胃的病变常为胃气上逆,这里的“哕”为干呕之意,乃胃气上逆之表现;在官窍为口;在情志为思;情志过及则伤本脏,故曰思伤脾,五行中木克土,怒在五行属木,故曰怒胜思;在五体属肉,五气过及则伤及五体,故曰湿伤肉,五行中木克土,风在五行属木,故曰风胜湿。

脾脏在五行属土,根据五行的取象比类,进一步分析了脾脏在方位、气候、五味、五色、五音、五变、七窍、五体、五声、五志中相应的规律[5-6]。

3 脾的脏腑属性3.1脾的脏腑归属《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

”明确了脾的脏腑属性,脾在中医脏腑分类中归属于五脏。

在书中对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有明确的概括,《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脾作为五脏之一,具有五脏的共性功能特点即藏精气,脾的“藏”主要表现在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布散水谷精气,统摄全身气血上。

3.2脾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藏象何如?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对脾的功能定位为仓廪之官,指出脾脏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腑具有能够受纳水谷、运化精微、排除糟粕的功能,同时又是五脏气机升降的枢纽,含升降之意,在这里将脾这一脏与其他五腑同述,强调了脾统领六腑的作用。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强调了脾气升清,向上布散精微物质的作用。

3.3脾胃相表里《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指出了脾胃互为表里脏腑,但因其阴阳、虚实属性之差异,故病变亦有差异。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里也,其脉贯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指出,脾胃脏腑解剖相连、生理相关,脾能为胃行津液。

3.4脾与他脏相关脾属五脏,与其他四脏联系密切。

《内经》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因此,脾脏与他脏关系密切,《景岳全书·杂症谟》:“脾胃有病,自宜治脾,然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