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是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的素养,它
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核心。

2022新课标的核
心素养包括:
一是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自我控制、自我反思等。

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了解
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掌握自己的特点,培养自我调节能力,提高
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我信心,提升自我实现能力。

二是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包括尊
重他人、尊重社会公德、尊重社会规范、尊重社会利益等。

学生
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公德,尊重社会规范,尊重社会利益,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备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态度、创新行动等。

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态度,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热情,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是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实践等。

学生要学会欣赏文化,了解文化,
掌握文化,培养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为社会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核心。

它包括自我认知、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核心。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备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022新课程标准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022新课程标准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022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

通过数学的眼光,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能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能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 发展创新意识。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视觉主要表现在: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和符号感)、几何直觉、空间概念和创新意识。

通过观察现实世界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态,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能够发现基础数学研究对象与其在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中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和规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探究;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为人们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数学思维,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数学对象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逻辑联系。

根据已知的事实或原理,逻辑推导出结论,构建数学的逻辑体系;能够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计算思维对各种信息进行约简和形式化,解决问题和设计系统;形成重视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品质,培养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通过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与发展,数学基本概念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合乎逻辑地解释或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与结论,分析、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逐步形成理性精神。

核心素养统领的数学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的理念与要点

核心素养统领的数学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的理念与要点

核心素养统领的数学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修订的理念与要点
一、核心素养统领的数学教育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以“核心素养统领”为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做出决策、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思维,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核心素养统领的数学教育要点
1、强调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的统领性发展,将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融入到学生的整体素养发展之中,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认知和能力发展。

2、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数学思维。

3、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探究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4、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强调数学课程的跨学科性,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方法。

《课程标准》(2022)核心素养内涵

《课程标准》(2022)核心素养内涵

《课程标准》(2022)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3.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4.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

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2022年,我国将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即文化素养、社会和历史素养、创新思维素养和实践能力。

这四大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四大核心素养进行详细解读。

一、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对文化传统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够欣赏和参与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的能力。

它是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标中,文化素养的培养是贯穿各个学科的,不仅要求学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还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培养国际视野。

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朗诵、戏剧表演、绘画、音乐、书法等,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文艺汇演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二、社会和历史素养社会和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具有正确的历史认识的能力。

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标中,社会和历史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历史传承,并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进行深刻思考和分析。

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读历史小说、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和历史素养。

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了解社会的现状,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创新思维素养创新思维素养是指学生具有主动探究、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

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标中,创新思维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来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与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与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与核心素养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一是保留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合理内核;二是延续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核心素养主张。

一、构建与数学教育有关的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源于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基于“三会”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将“三会”作为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

基于“三会”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与此对应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分别是: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

为了做到一致性和阶段性,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又应具有整体性,即必须兼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在数学学习和数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个人都具有的主要特点。

“三会”作为数学核心素养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育,在关注数学内容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数学内容所蕴含的核心素养。

换句话说,基于数学教育所希望培养的核心素养,教育者需要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构建内容框架、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活动。

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就必须关注数学的抽象性,特别要关注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

根据进阶原则小学阶段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舍弃物理背景得到数和图形的过程,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获得几何直观、数感和量感;初中阶段要引导学生经历更高层次数学抽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和代数运算的过程,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抽象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拓展几何直观。

应当注意到的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一直没有强调抽象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数学“三大能力”是指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具备的能力。

2022年普通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2022年普通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年12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学习任务群/(二)学习要求/五、学业质量标准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五)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高中语文素养水平描述/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生应在语文课程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言语经验积累,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增强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祖国语文是学生和国民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增进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一、引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研制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科学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文化情感品质。

首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学习化学需要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实践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过程,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分析、实验和评价的能力。

另外,沟通合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和合作精神的重要内容。

化学课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和信息获取能力。

最后,文化情感品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化学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思考,增强他们对科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目标是指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为实现核心素养所确立的针对性目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列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

在知识方面,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获得基础化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同时,学生还要了解化学的应用领域和实际问题,以及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能力方面,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2022年起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分为四大方面,分别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和价值观。

下面将对这四大核心素养进行详细解读。

一、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此外,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技巧、方法和策略。

这些都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能力,通过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强调的是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科学的思辨精神,包括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境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潜能。

通过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

四、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学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态度。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宽容、尊重和关爱之心。

通过培养价值观,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有社会责任的人才。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和价值观。

这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内涵(2022版)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内涵(2022版)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2022版)1.核心素养的构成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

通过数学的眼光,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

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能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能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能够在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中发现基本的数学研究对象及其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简单的联系与规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探究;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

通过数学的思维,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数学对象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够根据已知事实或原理,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构建数学的逻辑体系:能够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计算思维将各种信息约简和形式化,进行问题求解与系统设计;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培养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通过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与发展,数学基本概念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合乎逻辑地解释或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与结论,分析、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逐步形成理性精神。

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核心素养的认识

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核心素养的认识

新旧课标不一样的六个关键点:一是新增核心素养内涵,增加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二是课程内容全部更新: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三是学段要求中,将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将“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将“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

四是新增学业质量,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部分编写。

五是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相关要求;六是附录: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常用标点符号的说明。

新课标中统领总体目标的是核心素养内涵,包括四点: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新课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提出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不仅是书面能力,还是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我觉得以后说一个人“语文很好”,不仅是卷面分数高,综合来说都是极高的评价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语文学习的重要观点就是“从阅读到思辨”。

现在的“新课标”中,就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

无论阅读或者创作,如果太范式化,孩子们很难长远地、自驱地让自己成为终身阅读者或终身表达者。

孩子创造一个平等表达与思考的场域。

引导、引申、激发孩子的表达。

在平等的环境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想法是被认同的,不断地迈向自驱性的思考和表达。

“新课标”中倡导的创作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提升“语言逻辑”等目标,正是如此。

在新课标颁布之前,就有专家一直在强调“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阅读又是语文的基础”。

“2022版课标”相较于“2011版课标”创新地指出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要系统规整和整体安排,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可见,2022版新课标特别重视整本阅读,而且关于整本书阅读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变化,比如:一二年级的与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没有图画书。

小学数学11个核心素养(2022版)

小学数学11个核心素养(2022版)

小学数学11个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

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

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

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

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符号意识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

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

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能够感知各种几何图形及其组成元素,依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根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分析图形的性质;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利用图表分析实际情境与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核心素养”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核心素养”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核心素养”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

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2022新课标道德5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及答案

2022新课标道德5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及答案

2022新课标道德5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及答案2022年5月11号下午,我倾听了韩震教授就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

坐在屏幕下的我,用心地聆听着韩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咀嚼着韩教授说的每一句话,回忆着自己的课堂,思考着今后的教学走向,感受颇多。

用新课标的理念,给我在小学道法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指明方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相互交融,但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覆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既突显了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特征,又与初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保持衔接,体现了育人方式的阶梯式上升和培养目标上一致的一体化设计。

我们道法课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就是要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地位,使教学的一切要素、资源、环节、流程、活动都围绕核心素养组织和展开,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

立足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制定就要彰显铸魂育人要求。

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教学目标时应该坚持三个导向:(一)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二)坚持清晰的价值导向。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

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融合道德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法治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素养量感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素养量感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素养“量感”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对量感的描述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对量感的描述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一核心概念的解读。

一、“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1.可测量属性是量感的基础在数学中,可测量属性包括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

学生需要认识到这些属性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的。

例如,长度可以用尺子测量,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时间可以用钟表测量等。

通过对这些可测量属性的认识,学生能够了解事物的具体特征,为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应用打下基础。

2.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量感的核心学生不仅要知道事物具有可测量的属性,还要能够直观地比较这些属性的大小。

比如,当看到两个不同长度的线段时,能够直接判断哪个更长;当面对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时,能够大致感受哪个更重。

这种直观感知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比较和实践活动来实现。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实物教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如不同长度的小棒、不同大小的图形、不同重量的物品等。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事物的大小关系,如比较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比较超市中不同商品的质量等。

3.直观感知还强调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内心建立起对量的直观感受。

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

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2022年起中国初中教育将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其中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概念,即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核心素养、情感态度核心素养和学习方法核心素养。

这四大核心素养是对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和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解读这四大核心素养,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各种学科学习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这包括了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等方面。

学生需要在各种学科学习中积累并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等;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学科思维,包括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学科方法,包括实验方法、调研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全面而系统的学科学习,在学校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进行培养。

二、能力核心素养能力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这包括了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合作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还有,学生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

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全方位的学习和实践,只有在多种场合多种情境下进行培养,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三、情感态度核心素养情感态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具备的正确认知、健康情感和良好态度。

这包括了自尊自信、积极乐观、团结友爱、热爱劳动、诚实守信等方面。

学生需要具备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认同,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机,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团结友爱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品质等。

情感态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

新课程标准2022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2022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2022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2022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旨在深化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储备与传承,加深中华文化及其文学文化的学习与认知,确保孰校语文课程继承传统,融汇创新,传授经典,培养全面、深入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字功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文明之风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促进健康成长。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学习语文,学生要学习和理解优秀文化和传统文化,加深他们对经典语文文学作品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要掌握文体的特点、传统文化的内涵、古典文学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艺术创作的技法。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着重古典诗词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文字功底的培训,让他们在文字美学中体会和认识诗词的表达技巧,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特色,培养学生的美学情趣、鉴赏能力以及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引入了小说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小说的文学精髓,对小说的结构和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社会道德素养。

未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必将继续受到重视,以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承,加强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个人素养水平,以期培养出一代文明之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版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2011级课程总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维度以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为目标。

2022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新增的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而新版课程标准与高中课程标准相衔接,体现了核心素养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本质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语文课程训练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展现出来的。

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文化自信从四个方面凸显。

第一,新课标希望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和作品的独特价值的过程中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了解丰富博大的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能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第二,在文化自信上,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对于当代文化,要求学生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从事文化活动。

4.对于外国文化,特别是其他国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借鉴,感受各种精彩的世界文化,开阔文化视野,吸收文化精华。

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强调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感和个体语言经验。

通过积累、梳理、整合的过程,不断获得良好的语感。

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应用规律,形成个人语言经验。

还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够具备正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
感受到口语和书面语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感情。

三是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五个方面。

二是阐述思维的五种品质。

最后,培养学生崇尚真知、探索创新的精神,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崇尚真知、敢于探索创新、积极思考的习惯。

最后一点是审美创造,也包括三点。

首先是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及其作品,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此基础上,培养用语言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最后是形成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情趣。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在新课标里也有着明确的阐释。

课标里有一段话描述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和审美之间的关系、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审美、文化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也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是以语言运用作为基础的。

新的核心素养也推动了教与学的改革。

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立足于真实的语文情境,统一的学习主题和典型的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