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清晰性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研究作者:曹群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着重探讨自我概念清晰性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并考察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通过随机取样对480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所使用的问卷为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抑郁量表。

结果表明:三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与生命意义感总分呈正相关,与抑郁得分呈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抑郁呈负相关;并且生命意义感在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57.54%。

关键词: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抑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广泛关注,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的过度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诸多变化和挑战,是抑郁的高发人群。

根据2011年~2013年的Meta分析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合并抑郁情绪检出率达29.3%[1],大学生的抑郁问题日益被关注。

近来,“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的议题也登上微博热搜,大学生的精神健康状态引发热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峻。

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 clarity,SCC)是自我概念的结构特征,由Campbell提出,是指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内容能够被个体清晰确定、体会到内在的一致性和时间上稳定性的程度。

无论是横断研究还是纵向研究自我概念的清晰性都可以预测抑郁症状[2][3]。

生命意义感指个体对自身生命价值和重要性的感知以及对生命的态度,是反映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诸多研究表明生命意义感与抑郁呈显著的相关,生命意义感能够减少挫折带来的抑郁等负性情绪。

依据意义感理解模型,拥有清晰自我概念者通过整合日常经历,达到对生命连贯和深入的理解。

国内外研究均证实,自我概念清晰性正向作用于生命意义感[4]。

Blazek以波兰的197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的横断研究发现,高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个体及高宗教虔诚性的个体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有目的的[5]。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自我概念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概念,在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的核心是关于个体对自己的了解,以及对自己的态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自我概念研究的历史、范式、主要发展历程以及现存研究给出综述。

自我概念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马克斯海德格发表了关于自我概念的新论文,它提出了一种解释个体行为的新模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此后,许多学者开始对自我概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如杜克大学的洁克开发的自我概念理论,可以被视为形式上的突破,提出了一个很完善的自我概念模型,将关注点从理论层次转移到实践层次,更加重视个体自我理解的实际表达。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自我概念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自我概念的研究和理论的完善,从总体层面的关注点转向了个体层面,从单一层面的考虑转向了多层面的考虑,形成了目前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的范式。

根据这一范式,自我概念的研究不仅仅涉及了自我理解、自尊、自我评价、自我建构等内容,还包括了自我发展、自我控制、自我欺骗、自我激发等等。

相同的,自我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受到不同文化、不同认知背景、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的影响与控制;同时,自我概念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经历的影响,因此自我概念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

近些年来,自我概念的研究不仅仅是局限于理论层面,而且渗透到社会实践当中,应用自我概念的理论和方法在帮助人们进行辨证分析、心理学诊疗、教育指导、社会工作等各个领域都有所进展。

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多个角度研究自我概念,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自我概念,从而为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提供新的视角。

综上所述,自我概念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的研究范式已经逐步形成,研究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已经被应用到多个领域。

关于自我概念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自我概念理论的研究综述
点 的不 同 ,对 自我概念 的界定也各不相 同。人本主义的代表
出 自我概念量表 , 这一量表也是单维 的, 没有 内部结构效度 。
考虑到操作性 问题 ,尽管后来通过 因素分析初 步形成 了几 个
次级量表 ,但像和几个次级量表所反 映的成分概 念没 有明确
定义 ,强调 的是 一般的 、笼统 的 自我概念 。R o s e n b e r g 认为 ,
罗杰斯 ( R o g e r s )强调现象学 取 向和个人 的现象场 ,认为 自 我概念是个 人现象场 中与个人 自身有关 的内容 ,是个人 自我 知 觉的组 织系 统和看 待 自己的方式 。R o s e n b e r g 认 为 自我概 念是个体对 自我客体 的思想和情感 的总和 ,包括个体对 自己 多方 面 的看 法。B a u me i s t e r 认为 , 自我 概念是 指一个人 他 自 己的整体 ,包括 一个 人的人格特征和 图式 ,以及 对社 会角色 和关 系的理解 。B e n g s t o n等认为 , 自我 概念是个人对 自己的 形象或意象 、认 知 、情感 、意志 的总体看法 。从 以上的界定 来看 ,他 们都认 为 自我 概念是一个 人对 自我各方 面的知觉 , 并未把 自我概念各成 分给予明确划分 ,是一种单 维建 构。而 S h a v e l s o n 则 强调 自我概念的多维性 ,他认为 ,自我概念是通 过经验和对经验 的理 解而形成 的 自我知觉 ,即个体 的 自我知 觉 ,这种知觉源 于对人 际互动 、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 的经验 体 验。从对 c a我概念 的单 维界定来看 ,其可取之处在 于肯定 自我概念不是在具体成分 水平上作用于个体 的,而是 在高层 维 度下起作用 的 ,不足之 处是 对 自我概念 的具体成分缺乏 深 入 的元 素分析 ; 而对 自我概念 的多维界定 ,则对 自我概念 的 具体成 份进行 了深入 的元 素分 析 ,而没有从总体上来把握个 体 的 自我概念。美 国心理学界 Wi l l i a ms F i t t s 认为 除了强调 自 我概念 的多维性 以外 ,还应该考虑个 体的总体情况 ,实 际上

国外自我概念研究中的理论模型建构述评_刘萍

国外自我概念研究中的理论模型建构述评_刘萍
81
步形成了几个次级量表, 但这几个次级量表所反映的成分自我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 每一次级 量表要测定什么不够明晰º» 。因此, P ier s 和 H arr is 的自我概念量表仍是单维的、笼统的, 反 映出他们对自我概念的理解缺乏深入的元素分析。
Rosenberg 认为,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他对自我概念进行了 比较深入的元分析, 提出自我概念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 这些方面包括生理和身体 方面、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自我、能力与潜能、兴趣与态度、作为个性品质的一些本质 特征、内在思想、情感与态度等。Rosenber g 非常重视自我概念中各成分要素之间的关系, 他认 为现象自我不是各种成分要素的集合, 而是有的成分处于中心位置, 有的处于边缘位置, 有些 成分可凝结为一个大的单元部分, 各个部分又构成一个整体。同时, Rosenberg 指出, 自我概念 是有层次的, 包括一般水平和具体成分水平的层面。自我概念的一般水平与具体水平是不可互 换的, 不能把一般自我概念与等价的自我概念的具体侧面相混同¹ º ¼ 。Rosenberg 对自我概念 的元分析的许多方面是很有价值的, 但他提出的自我概念的成分要素没有明确的定义, 各种成 分自我概念是相互包容的, 没有精确的限定, 同时, 他所编制的自我概念测量问卷的结构效度 很低, 所进行的实证性测量研究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 R osenberg 的自我概念理 论模型虽然比 Coop ersmith 有所发展, 但仍然是一种单维建构。
图二
M arsh, Shav elso n( 1985) 修订后的 自我概念结构模型 拟自 M a rsh, H. W ù Shavelso n, R. J. ( 1985) Educatio nal Psycho lo gist . 20.

关于自我概念研究概述的论文-心理学论文

关于自我概念研究概述的论文-心理学论文

关于自我概念研究概述的论文心理学论文论文关键词:自我概念测量学自我图式论文摘要: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是个体人格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尤其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论述自我概念的涵义和功能,追溯自我概念测量学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概述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一、自我概念的涵义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亦称自我知觉、自我图式或自我结构,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形成的对自身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识。

这种自我认识能力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使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有意义并维持有意义的行为。

因此,自从詹姆斯(w. james, 1890)自我理论的提出以来,自我概念理论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一)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保持内在一致性即保持个人的想法与情绪或行为一致。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积极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引导人采取积极的行动。

l. festiger提出当人们的不同信念和态度之间或那些态度和他们的行为之间不一致时,就会出现不和谐状态。

(二)决定个体对经验怎样解释自我概念对经验的解释作用是指个体倾向于按照与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不同的人对于完全相同的经验的解释可能是不同的,自我概念影响着解释经验的方法。

自我概念消极的人倾向于将每一种经验与消极的自我评定联系在一起。

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可能对每一种经验赋予积极的含义。

这些积极或消极的经验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决定个体自我期望的水平个体对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与自我概念相一致,其后继行为也由自我概念的性质所决定。

所以说自我概念积极的人,自尊、乐观、健康、成功,而自我概念消极的人则自卑、无望、沮丧、孤独。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研究述评及展望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研究述评及展望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研究述评及展望摘要:消费者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之间的匹配程度会影响消费者行为。

本文从原理、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述评了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一致品牌形象顾客忠诚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越来越通过消费来展现自我独特性,象征其在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身份。

消费者购买产品或享受服务时不仅仅关注功能价值,还越来越关注品牌的象征意义(levy,1959)。

当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相匹配时,消费者会更喜爱该品牌,在消费评估中也更可能感到满意,进而发展为忠诚。

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就是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self congruity effect)。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如何发生?什么因素会影响该效应发生的概率和强度?自我概念一致性会影响消费者的那些行为?众多的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本文在梳理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拟从概念、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对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进行综述,并分析未来研究方向。

一、自我概念的内涵及维度(一)自我概念内涵及特点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自我概念做出不同的诠释,但普遍认为自我概念是当个体作为认知客体来反省时,获得的关于自己是谁的看法,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个体认为别人对他的看法。

自我概念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1)稳定性。

自我概念在某一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是急剧变化的,而是个逐渐的过程,使个体能够体验到自我的连续感。

(2)灵活性,是指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会在不同情境下发生变化,表明自我概念是动态的,个体能够处理和接纳新的信息,并在不同自我之间实现转换。

(3)独特性,是指个体拥有与众不同的自我概念内容和结构,体表现为每一构面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不同,发展轨迹也因人而异。

(4)复杂性。

自我概念具有复杂的结构,不同构面同时存在,但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局部重叠。

(二)自我概念维度自我概念并不是单维的,而是具有复杂的结构。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詹姆斯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曾几度兴衰.在行为主义出现之前,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兴趣浓厚,但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自我概念的研究逐渐被忽视.后来人本主义的出现,特别是罗杰斯对自我概念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认知流派对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很重视.在研究自我概念时,由于认识、方法、人*观及研究取向上的差异,不同学派的心理学者之间同中有异,侧重点有所区别.。

性别自我概念研究述评

性别自我概念研究述评

的性别 特征 和差 异 , 由社 会 文 化 形 成 的对 男 女 即
差异 的理解 , 以及 在社 会文 化 中形 成 的属 于 男 性 或 女性 的群体 特 征 和 行 为 方 式 。 P 性 别 是 个 …( 4 体最早 形成 并用 于对 他人进 行 分类 的社会 范 畴之

认 同 自己 的性别 群 体 的 理想 心 理结 构 , 体 表 现 具 在 适合 个 人 性 别 的 行 为 、 度 、 感 方 面 。林 崇 态 情 德 ] 嘶 认为 , 性别 角色认 同指个 体 获 得真 正
第1 2卷 第 2期
V0 _ 2 No. l1 2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 fS a a gTe c es C l g o r a h y n a h r ol e o e
21 0 1年 4月
Ap . r 201 1
性 别 自我概 念研 究 述 评
邓 海 英
(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 浙江 宁波 摘 351 ) 12 1
要: 文章 总结 了生物理论 、 心理分析理论、 社会 学习理论 、 认知发展 理论 、 别图式理论及社会 结构假 性
说 六 种理 论 , 归纳 、 结 了 国 内外 关 于性 别 自我 概 念 的 相 关研 究 成 果 。 并 总
理 性别 的一种 心理 自认 。
( ) 一 心理分析 理论 该 理论认 为 , 性别 形 成 源 于 儿 童 对男 性 和女
性之间解剖差异的意识与他们强烈的天生的性欲
望 的结合 。其 中男 性生殖 器 的优越 和重 要性 是 一
收 稿 日期 : 00—1 21 2一O l
作者简介 : 邓海英 (9 6一) 女 , 18 , 湖北 宜昌人 ,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 院心理学 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 士研 究生 。

自我概念清晰量表中文版用于中学生的信度、效度分析

自我概念清晰量表中文版用于中学生的信度、效度分析

自我概念清晰量表中文版用于中学生的信度、效度分析
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主要用于评估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的水平。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中文版的信度、效度。

为此,本研究以湖北省60名普通高中学生为样本,完成了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中文版的测量,并做了两次测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重测信度达到0.845。

此外,本研究还进行了熵调剂分析,发现总体熵调剂分数为1.102,表明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拥有一定的效度。

结果表明,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中文版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和较高的总体熵调剂分数,从而表明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评价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的水平。

然而,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未来研究仍有待于加强,将样本量拓展至更多普通高中学生,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

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

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特点、意识、态度以及价值观的理解和评价,它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开放,人们对自我概念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心理学家们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贡献。

第一部分: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中,自我概念被看作是一个人对自己进行自我定义和自我描述的认知结构。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们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经验和学习中进行的,而且还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另外,认知心理学还研究了自我概念的提取和加工方式,发现人们在提取自我概念时会更多地使用表层特征,例如年龄、性别、职业等,而非深层次的特征,例如个人价值观等。

这也给自我概念的理解和评价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社会心理学从社会角度出发,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建立的社会性认知结构。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自我概念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密切相关。

例如,一名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和他的同学、教授和家人等有关。

此外,社会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还涉及了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等内容。

自我概念的理解和评价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这一点也需要我们关注。

第三部分:心理治疗的视角在心理治疗领域,自我概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概念。

心理治疗是一个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高自我价值感的过程。

自我概念理论在心理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例如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和自我成长等方面。

心理治疗师会使用各种技术帮助客户建立和改善他们的自我概念,例如情感焦点疗法、认知重构和身体感知练习等。

心理治疗在促进自我概念发展和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自我概念在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和认知的基础,还与社会关系、自尊心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

自我评估认知的清晰度

自我评估认知的清晰度

自我评估认知的清晰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与决策。

在做出这些决策之前,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对自己的认知清晰度进行评估。

自我评估认知的清晰度是指评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思维的清晰程度。

一个认知清晰的人能够准确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各个方面,并能够通过清晰的思维逻辑解决问题。

认知清晰度对于个人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备良好的认知清晰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判断和解决问题,避免因思维混乱而导致的错误决策。

而在现代职场中,能够清晰地认知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是职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那么,如何评估自己的认知清晰度呢?以下是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1. 反思思维过程:在做出决策之后,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

思考自己是如何理解问题的,有哪些具体的思考步骤和逻辑,是否能够将问题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

通过自我反思,可以发现自己在认知问题上的短板和不足之处,进而改进自己的认知清晰度。

2. 寻求他人意见:向身边的亲友、同事或专业人士寻求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问题的认知和看法。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借鉴他们在认知问题上的优点。

3. 学习思维工具:学习和使用一些思维工具,例如思维导图、逻辑推理等,帮助自己更好地理清问题的思维脉络。

通过这些工具的使用,可以将杂乱的思绪整理得更加有条理,帮助我们在认知问题上更加清晰。

4. 不断学习和提高: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通过阅读、思考、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

拓宽知识面、增加认知深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认知清晰度。

5. 定期自我评估:定期对自己的认知清晰度进行评估,发现并解决认知问题。

可以以问题解决的效果为依据,回顾自己在决策过程中是否能够清晰地认知问题,是否能够取得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评估,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认知清晰度。

总之,自我评估认知的清晰度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关系到我们在生活和职业中的成功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

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

-136- 心理学动态 2001年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刘凤娥黄希庭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摘要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成分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该文用文献综述法介绍了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的理论及研究现状关键词 自我概念, 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第9卷第2期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137-Shavelson197618901902×ÛºÏÁËÇ°È˵ÄÑо¿³É¹û¼ò³ÆShavelson等人的模型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多层次许多研究和量表的编制都以这种模型为理论基础18921902与James的理论一致一般自我概念在最顶层在从底层向高层移动过程中不同的是即学业和非学业的自我概念如数学自我Shavelson等人认为对自我的知觉是根据个体的实际行为和对这一行为的反应和评价形成的2.2原始模型的结构Shavelson等人所提出的模型的典型特征是多维度多层次一般自我概念位于最顶层学业自我概念又细分为具体学科的自我概念英语自我概念等情绪的和身体的自我概念引自Shavelson等人Shavelson等人的模型作为自我概念层次组织的大体框架但在建立之初存在许多问题因素分析修正这一模型3 80年代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的研究进展3.1 网络间假设Shavelson和Bolus扩展了最初的Shavelson等人的观点-138- 心理学动态 2001年一个假设即当个体的自我概念移至层次或学业自我概念的最高层时当个体的自我概念下降层次时自我概念测量的数据学业数学和学习成绩数学在5个月内分两次收集自我概念的五个成分间具有相当清晰的独立性一般自我概念与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存在最高的相关与学校的分数的相关最低特定学科自我概念与对应的学科分数的相关高于与其它学科得分的相关这些结果并没有表明当个人的自我概念下降层次时3.2 Song和Hattie的模型Song和Hattie [4,5]对原始的Shavelson等人的模型提出了两个改进:首先,在学业方面,提出了由三个一阶因素限定的二阶学业因素:成就自我概念(实际成就的自我知觉)ÓÐÄÜÁ¦ÊµÏÖµÄ×ÔÎÒÖª¾õ°à¼¶×ÔÎÒ¸ÅÄîÔÚ·Çѧҵ·½ÃæÌá³öÁËÁ½¸ö¶þ½×ÒòËØSelf-regard/presentation Self并将社会自我概念分为更具体的家庭和同伴自我概念confidence×ÔÐÅÓëÈËÃÇÔõÑùÏòËûÈ˱íÏÖ×Ô¼ºÓйØ1992µ«²»Í¬µÄÊǰ༶ÒòËØÎÒÔڰ༶Äڸе½¸ñ¸ñ²»ÈëÕâ¿ÉÄÜÓë±»ÊÔÈ¡ÑùÓйØÄÜÁ¦ºÍ³É¾Í×ÔÎÒ¸ÅÄîµÄ·¶³ë¿ÉÒÔÑÓÉìµ½Ìض¨µÄѧУ¿ÆÄ¿有了这些延伸3.3 Marsh和Shavelson对模型的改进80年代初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aire SDQ SDQ SDQ分别适用于学龄前期学龄后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Marsh和Shavelson后来又编制了SDQ SDQ SDQ不同包括13个分量表中同伴量表分成同性别和不同性别量表外貌英语能力情绪稳定性亲子关系诚实/可信性Marsh和Shavelson[6]用SDQ̽Ë÷ÐÔºÍÑéÖ¤ÐÔÒòËØ·ÖÎö¶¼Ö§³Ö13个分量表他们还运用SDQÔÚ¶Ô²âÊÔ½á¹ûÑо¿·ÖÎöµÄ»ù´¡Éϰѵڶþ²ã´ÎÖеķÇѧҵ×ÔÎÒ¸ÅÄî·ÖΪÉíÌå/人际和道德伦理两个部分如前面提到的把同伴关系分为同性关系和异性关系[7]1996¶àÊýÑо¿ÕßÈÏΪÉç»á×ÔÎÒ¸ÅÄîÊÇÒ»¸ö¶àά¶È¶à²ã´Î½á¹¹第9卷第2期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139-Shavelson等人的模型认为社会自我概念由一般自我社会概念维度与两个具体的社会自我概念维度如我与同伴相处很好如我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相处很好见图1Byrne[6]等对社会自我概念模型的修正基于以下几点所以这两个具体的社会自我概念可以合为一个部分且实证研究已证实了这些过程学校环境和家庭同样Byrne等以这一修改后的社会自我概念模型为理论基础4.2 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进展最近对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强调身体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身体自我概念结构模型[8]ËûÃDZàÖƵÄÉíÌå×ÔÎÒÖª¾õÎʾí包括一个一般身体自我价值量表身体吸引力体力因素分析能够证实这四个方面Marsh Johnson等描述了修改过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简称PSDQ包括11个分量表健康身体胖瘦体能持力合作一般身体自我概念和自尊4.3 国内的研究目前国内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大多采用国外的量表或者对其修订后再使用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与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我国学者有必要从实际出发编制适合中国人的问卷来探讨中国人自我概念的结构他采用问卷调查并对自尊的结构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外表能力纪律据此建立了自尊结构的探索模型编制了可以用来作为评定我国儿童自尊水平的工具自我价值感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和行为倾向的特征我们将自我价值感看作是一个多维度总体的系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特殊自我价值感的整合其中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又可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类型我们编制了三个量表6条一般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特殊自我价值感量表-140- 心理学动态 2001年的信度具有良好的构念效度构想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理论维度对编制的自我概念问卷作因素分析友善容貌志向成熟和自纳等维度此外5 前瞻Shavekson等提出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在自我概念的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根本上推动了自我概念的实证性研究已得到了多数心理学家的认可未来的研究可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成分自我概念最主要的方面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探明它具体由哪些成分构成尚不明确一般自我概念是各个具体的成分自我概念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和重构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自我概念的成分要素是不同的如儿童的数学自我概念与数学成就的关系的研究其它方面的成分自我概念的探讨也是如此这方面的探讨将进一步促进成分自我概念的结构模型的探讨台湾东华书局出版社19971998,4:289-292[12]郑涌,黄希庭. 自我概念的结构哲社版1997,1:18-22[13]郑涌,黄希庭. 自我概念的结构1998,5:51-56万方数据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作者:刘凤娥, 黄希庭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刊名:心理学动态英文刊名:Journal of Developments in Psychology年,卷(期):2001,9(2)被引用次数:55次1.李伟明心理计量学的长足进步 1998(06)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 19983.Shavelson R J;Bolus R Self-concept: The interplay of theory and methods[外文期刊] 19824.Arsenio W F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Situational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Social-moral Events 1988(06)5.Hattie J Seif-concept 19926.Byrne B M;Shavelson R J O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eif-Concept for Pre-,Early,and Late Adolescent:A Test of Shavelson,Hubber,Stanton(1979)Model 19967.Marsh H W;Shavelson R J Self-concept:Its multifaceted,hierarchical structure 19858.Fox K R;Corbin CB The physical seif-perception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19899.Marsh H W;Richards G;Johnson S;Roche L, Tremayne P Physical 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aire:Psychometic properties anda multitrait-multimethord analysis of relations to existing instruments 199410.魏运华自尊结构模型及儿童自尊量表的编制 199711.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 199812.郑涌;黄希庭自我概念的结构:大学生WAI反应的内容分析 199713.郑涌;黄希庭自我概念的结构:大学生自我概念维度的因素分析 199814.魏运华自尊的结构模型及儿童自尊量表的编制 199715.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 199816.郑涌;黄希庭自我概念的结构:大学生WAI反应的内容分析 199717.郑涌;黄希庭自我概念的结构:大学生自我概念维度的因素分析 199818.黄希庭人格心理学 199819.Shavelson RJ;Bolus R Seif-concept:The interplay of theory and methods 198220.Song I S;Hattie J A Home enviroment,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 casual modeling approach 198421.Song I S;Hattie J A Home enviroment,seif-concept,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casual modeling approach 198422.Hattie J Self-concept 199223.Byrne B M;Shavelson R J O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elf-Concept for Pre-,Early,and Late Adolescent:A Test of Shavelson,Hubber, Stanton (1976) Model 199624.Marsh HW;Shavelson RJ Seif-concept:Its multifaceted 198525.Fox K R;Corbin C B 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198926.Marsh HW;Richards G;Johnson S;Roche L, Tremayne P Physical seif Description Questionaire:Psychometic properties anda multitrait-muitimethord andlysis of relations to existing instruments 19941.路翠萍.LU Cui-ping自我概念的研究发展及其与心理康复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2005,9(8)2.刘岸英自我概念的理论回顾及发展走向[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4,27(1)1.唐红新拓展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科技资讯 2011(1)2.杨力五年制师专生自我厌烦感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辽宁高职学报 2009(5)3.王海棠.高红艳体验式团队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建立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浙江体育科学 2009(5)4.徐海玲自我概念清晰性和个体心理调适的关系[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7(1)5.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1)6.李惠萍.孔祥军中学生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5)7.杨荣华论良好的自我概念的评价标准及其促进途径[期刊论文]-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3(3)8.张野.张东宁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2)9.庞宇佳民营IT企业员工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的研究[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 2011(2)10.王林.杨东涛.秦伟平知识经济时代的跨文化冲突与管理研究[期刊论文]-现代管理科学 2009(12)11.李惠萍.杨昭宁.孔祥军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2)12.常友善基于自我概念视角下的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调查[期刊论文]-南方论刊 2013(11)13.谢亚妮.陈幼贞初中生时间自我的特质效价研究[期刊论文]-新校园(理论版) 2011(1)14.李沂动态自我发展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读书心得[期刊论文]-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6)15.康洁立.赵姗中学生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广场 2010(10)16.贾谊峰.李素娟.李红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及其发展走向[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17.王媛媛.李建伟.仇洪山.刘圣荣高中艺术生主观幸福感、自我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5)18.杨力五年制师专生自我厌烦感产生原因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辽宁高职学报 2007(11)19.赵建平自我概念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6)20.康丹.朱念琼自我概念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05(8)21.薛冬雪.刘晓茹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6)22.郑思明关于自我的理论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龙岩师专学报 2002(1)23.金晓彤.闫超.卢泽华中国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关系研究——以长春地区为例[期刊论文]-现代管理科学 2012(3)24.胡珍珠培养积极自我概念,促进心理健康[期刊论文]-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25.王相英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研究[期刊论文]-山东体育科技 2008(3)26.王维.张伟.丘昌建.肖融自我概念研究进展概述[期刊论文]-精神医学杂志 2008(1)27.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28.孙颖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与消费决策风格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邢台学院学报 2013(4)29.尹星.胡婷婷.陈霞学优生和学困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9(31)30.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31.詹茂光自我概念的研究及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兰州学刊 2005(5)32.孙灯勇.郭永玉自我概念研究综述[期刊论文]-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2)33.张锋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教师培养的基本策略[期刊论文]-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34.范凯斌.涂东琼职高学生身体自我影响因素研究——以杭州市为例[期刊论文]-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8(6)35.胡珍珠自我概念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 2007(11)36.郝丽.刘乐平健康心理学研究与数据挖掘[期刊论文]-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3)37.李泳波.王志刚蒙汉高中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6)38.张丽琼儿童自我概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39.史海松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0.方晓义.袁晓娇.曹洪健.谢庆红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编制[期刊论文]-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4)41.张丽华.刘晟楠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42.黄希庭.谭小宏中学生责任心的理论构建研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8(1)43.姜钰自我概念模型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4(6)44.李玉荣中学教师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5.易艳.凌辉.潘伟刚.司欣芳.马靖惠.蒋艳娇.胡凯青少年“我是谁”反应的内容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3)46.熊薇小组工作中影响儿童他观自我的元素[期刊论文]-才智 2013(12)47.姜钰自我概念模型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4(6)48.丁烜红上海市高中女生减肥群体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学位论文]硕士 200549.王玉莉.绳杰清.李莎莎.毛星华护理专业专升本学生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期刊论文]-护理管理杂志 2010(8)50.郑剑虹人格心理学中的自我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5(4)51.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52.卓琴员工工作责任心结构及其问卷编制[学位论文]硕士 200653.李洁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及其在职业指导中的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54.赵小军西北初中生自我概念、学业求助及其关系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55.王莉爱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引用本文格式:刘凤娥.黄希庭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2001(2)。

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


自我概 念的不 同结构 观
( 一) 詹姆斯的 自 我概念结构观 詹姆斯最早于 1 8 9 0年提出了他 的 自我概念 的
他将 自我概念视为个体通过对环境和经验来形成有
关 自己的知 觉 , 同时 这种 知 觉 会 对 自己 的行 为 进行
相关理论。詹姆斯将 自我概念看作是个体对 自己的
特点 及存在 的认 识 。正 是 由于这 样 特 殊 的认 知 , 赋
实验 : 关于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关 系的实验研究 。实 验要求每一位被试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要摆出计算机
描述的动作 , 最后要求被试完成 关于态度 的量表 。
标准, 任何一个 自我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心理健康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有关 自我概念结构的研究也 从笼统转向多侧面、 由粗线条转向多等级 、 由描述性
自我概念是将 自己作为知觉客体 , 是对 自己的 看法及评价 。自詹姆斯 1 8 9 0年首次提出 自我概念 理论以来 , 教育心理学家在 自我概念 的研究方 面取 得了许多理论成果, 促使 自我概念 的研究得到了长
足 的进展 。

的转向结构的发展趋势。
( 三) S h a v e l s o n的自我概念模型
结果表 明, 笔直站立的被试对 自我评价更高 , 结果与
收稿 日期 : 2 o l 4 —O 1 —1 6 作者简介 : 王 云( 1 9 8 9 一) , 女, 新疆伊犁人 , 新疆师范大学教 育科学学院 , 硕士在读 , 研究方 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闻素霞 ( 1 9 6 5 一) , 女, 新疆乌鲁木齐人 , 新疆师范大学 , 教授 , 研究方向 : 跨文化认知与人格研究。
2 0 1 4年第 0 4 期 第3 o 卷 ( 总3 6 4 期)

自我概念清晰性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清晰性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清晰性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着重主要介绍了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定义、结构和测量,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自我概念清晰性;综述【中图分类号】g64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11 引言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早期的研究将自我概念看成单一的、完全统一的整体。

近年来,campbell等人[1,2]提出了自我概念内容与结构的区分,前者包括知识性与评价性成分;后者包括自我复杂性、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 clarity)和自我概念分离等。

2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定义campbell等人[2]将自我概念清晰性定义为个体清晰地、自信地对自我概念的内容(即知觉到的个人属性)进行界定,且具有内部一致性与时间稳定性的程度。

它关注的是个体体验到的对自我知识的自信程度、一致性与稳定性水平[2],即个体对自己了解的清晰程度的差异。

3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结构研究者关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结构的认识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campbell等人[2]的研究中,从最初20个项目的问卷中提取了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三个维度,即一般的清晰性、确定性及目标导向。

但他们认为确定性以及目标导向代表了更加广泛的概念结构,并与许多的特质结构拥有相同的特征。

因此,为了使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概念更加单一化,研究者们仅保留第一个维度,包括12个项目,体现个体知觉到的关于自我信念的内部一致性和时间稳定性,更加一般的自我确定。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单维性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3]。

但另一些研究[4]进行因素分析时,提取出两个独立的因子,即内部一致性与时间稳定性,认为其并不是单维性。

由此可见,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验证。

4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测量研究者最早的研究使用了以下方法来测量自我概念清晰性[1]:(1)对描述自身特质的反义词对进行排序,通过其排序的极端性以及报告的自信程度作为衡量清晰性的一个指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一次排序,以此判断其自我认识的稳定性。

依恋风格_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依恋风格_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2010年第4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14,2010(总第122期) J OU 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 TION Serial No 1122[收稿日期]2010201231[作者简介]陈红艳(1980-),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陕西理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格与社会认知。

依恋风格、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度之间的关系研究陈 红 艳1,2(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陕西理工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摘 要] 在依恋两个维度分别选取189名(焦虑型)和94名(回避型)被试,考察依恋风格和自我概念清晰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依恋的两个维度焦虑和回避与自我肯定和自我概念呈负相关。

研究2引入自尊变量,由一个路径分析模型支持依恋风格和自我概念清晰度之间负相关关系,路径分析模型表明:安全型依恋者有较高的自尊,进而有着比较清晰的自我概念。

[关键词] 成人依恋;自尊;自我概念清晰度;路径分析[中图分类号]G 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23(2010)04200972021 引言Bowlby (1969)提出的依恋理论已成为理解自我模式的一个框架。

不同依恋风格的人有不同的自我概念,自尊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除自尊外,依恋风格在自我概念的组成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依恋风格的人在自我知觉准确性上存在着不同。

根据依恋理论,由于安全型个体早期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良好经历,使得他们比不安全型个体有较高的自尊。

依恋理论设置了一个与社会测量学说一致的过程,即来自他人的喜欢导致更多积极的自我评价,不同的自尊可以对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基础。

如果我们从依恋理论出发可提出这样的观点:自尊的作用被看作是来自依恋经历的一种安全特征。

自尊和自我概念的清晰度的关系被看作是安全感的一种功能,而不是自尊特质的个体差异,自尊可被看作是自我概念清晰度的一个基础。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自我概念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份、特征、能力和关系的认知。

它可以给个体带来许多好处,比如自信、自尊、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念。

有许多不同的研究方法,不断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自我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概述进行综述。

首先,要明确自我概念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种主观的认识,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

它是一种认知,由个体的客观特征、能力、角色以及社会关系组成。

它是一种可以改变的概念,个体不断通过分析客观现实和自我反思,持续改变和完善自我概念。

其次,要探讨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用于探索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例如,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家庭、教师或社会环境影响,从而形成自我概念。

另一方面,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与成熟,自我概念也随之形成。

福柯(1996)指出,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个人的经验和行为有关,还与个体的文化背景有关。

此外,要探究自我概念对个体行为及其成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可以影响个体的存在动机,从而影响个体在学习、研究和生活中的行为。

例如,个体可能会因为自信而更高效地完成任务,或者因为自尊感觉受到挑战而实现更高的技能水平。

此外,自我概念还会影响个体的健康水平,从而影响其身体和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表明,完善的自我概念会给个体带来积极影响,而不完善的自我概念会带来消极影响。

最后,要强调自我概念发展与塑造的重要性。

自我概念是一种主观认知,它是个体自身行为、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反映。

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概念的较好发展,比如增强自尊、促进自信以及发展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个体和社会也应该担负责任,倡导正确的道德观点和价值观,为个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总而言之,自我概念的研究是一个认知、社会、心理学以及文化复杂性的实践领域,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方面。

本文对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特别强调了自我概念形成机制、发展状况及其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探讨,为下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研究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身份和特性的认知和了解。

自我概念则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评价和认知。

在心理学中,研究者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来探讨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本质、形成过程以及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个体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个体的自我意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阶段逐渐形成:1. 基本自我意识阶段在婴幼儿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只具备基本的自我感知能力,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和感觉。

这一阶段的关键发展任务是建立起自我身份的基础。

2. 对象自我意识阶段幼儿期,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并开始从他人的反应中感知自己。

这一阶段个体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个体也开始形成自我价值观念。

3. 符号自我意识阶段儿童期,个体逐渐发展出对语言和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个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开始具备表达自己内心体验和思想的能力,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自我意识。

4. 抽象自我意识阶段青春期,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进一步发展,开始关注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青少年通过比较和自我评价,形成了更为复杂的自我概念,并开始意识到自己内心体验的多样性。

二、自我概念的内容和作用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评价和认知。

它包括自我认同、自我价值观念、自我能力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等。

1.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所属群体、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认同感。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交往,逐渐形成对自己所在群体的认同意识,从而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2. 自我价值观念自我价值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主观评价。

它受到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个体的自我价值观念会对其行为和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起到关键作用。

自知者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概念及其影响机制和开发策略

自知者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概念及其影响机制和开发策略

自知者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概念及其影响机制和开发策略任小云;段锦云;徐悦;冯成志
【期刊名称】《应用心理学》
【年(卷),期】2022(28)3
【摘要】自我概念清晰性指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对自我有着清晰和明确的认识或定义,且能够保持内部一致性和阶段稳定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内涵和发展规律,总结了自我概念清晰性对身心健康和行为策略的影响结果;其次,根据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具体的作用机制,并且提出正念可能是增强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重要途径;最后,就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内容、理论开发和干预策略对未来研究进行讨论。

【总页数】8页(P237-244)
【作者】任小云;段锦云;徐悦;冯成志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9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坚毅人格对追星行为的影响
——基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调节作用2.大学生认知风格对合作倾向的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效应3.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调节作用4.不良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寻求意义感的影响:自我概念
清晰性的中介作用5.不良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寻求意义感的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自尊水平及自尊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自尊水平及自尊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自尊水平及自尊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郭志刚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8(030)011
【摘要】为探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自尊稳定性及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在3天时间里对184名大学生进行了6次问卷调查,测查了被试的自我概念清晰性、自尊水平及自尊稳定性,数据分析发现:(1)两性及不同年龄被试在自我概念清晰性、自尊水平及自尊稳定性三个变量及其备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对不同自尊组合被试的自我概念清晰性进行比较发现,在自我概念清晰性及其因子自我概念内部一致性上,稳定和不稳定高自尊组显著高于不稳定低自尊组,不稳定高自尊组显著高于稳定低自尊组;(3)自我概念清晰性及其两因子与自尊稳定性及其三因子间的相关均不显著,自我概念清晰性及其两因子与自尊水平间的相关均显著,自尊稳定性及其三因子与自尊水平间的相关均不显著.
【总页数】6页(P41-46)
【作者】郭志刚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学生处,山西汾阳03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8
【相关文献】
1.外显自尊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研究 [J], 郭志刚
2.初中生自尊稳定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自尊水平的关系 [J], 崔丽莹;胡松龄;蒋婧妍
3.初中生自尊稳定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自尊水平的关系 [J], 崔丽莹;胡松龄;蒋婧妍
4.学龄期肾病综合征患儿自我概念与自尊水平的关系研究 [J], 吕晴晴;杨文静
5.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J], 刘庆奇;牛更枫;范翠英;周宗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概念清晰性研究述评作者:陈淑婷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0年第08期摘要:自我概念清晰性是个体对自己认识的清晰度、确信度、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

它是自我概念的结构之一,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主要总结了国内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测量,系统地归纳国内研究现状,指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我概念清晰性; 自我怀疑; 自我概念; 综述中图分类号:G64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136-002一、引言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的重要内容,自我概念清晰性是自我概念的结构之一,它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们从很久前就开始研究自我,早期研究者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单一的、稳定的、整体的存在。

但是后面人们发现对自我的认识会出现不稳定状态。

如青少年在青春期常常因外界的评价对自我产生怀疑,陷入一种“我是谁”的迷茫状态。

于是,后面有学者对自我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并提出了自我概念清晰性这一概念。

自我概念清晰性属于自我概念的结构性成分之一。

Campbell(1996)[1]提出,自我概念清晰性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认识的清晰度、确信度、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

自我概念清晰性包括个体自我描述的确定性,在时间上的稳定性以及个体自我描述之间的内部一致性。

本文将从测量、影响因素及后果变量三方面总结了现阶段我国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情况,指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测量Campbell1990年[2]采用自我评定法编制了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一共有12道题目。

该问卷一直被国际上的研究者广泛应用,信效度良好。

我国学者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关注度在近几年才开始,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工具都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徐海玲等人2007年[3]首次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应用了中文版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该量表根据其研究目的,对Campbell编制的原量表12个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第一个主因子上的8个项目,构成本土化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

陈君和欧阳文芳2013年将campbell编制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在中学生中进行测量,检验其信效度较好,是一个比较好的评估工具[4]。

自2007年至现在,国内有关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国内已有的研究多数采用翻译和修订Campbell编制的问卷,量表单一。

三、自我概念清晰性国内的研究现状(一)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因素研究1.人口学变量。

综合近几年的研究,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人口学变量主要有年龄、性别和文化。

袁晓娇等人2013年进行了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常模的制定,发现中老年人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显著高于青年人[5]。

另外,男性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显著高于女性。

冯雪2013年研究发现,与美国纯种白人以及来自混合文化的美国人相比,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最低[6]。

2.内部因素。

综合以往的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在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是自尊水平、依恋类型、自我表露等内部因素对自我概念清晰性产生影响。

自尊水平正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7][8][9],即高自尊的个体相比于低自尊个体拥有更清晰、稳定的自我评价。

低自尊个体在遭遇积极或消极生活事件时往往会对自我产生怀疑[10]。

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负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国内多项研究表明,在所有的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个体自我概念清晰性最高,而恐惧型最低[11][12]。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自我的感知是较为准确且稳定的,而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存在较高的依恋焦虑,总是怀疑他人,在意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导致了自我概念的不稳定。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对他人表现情感、想法与观点。

自我表露水平正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13]。

个体在自我表露的过程能获得对自我的澄清,得到他人的反馈,形成自我概念的整合,从而提高自我概念清晰性。

3.外部因素。

综合以往的文献,在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相关研究中,父母过度保护、社交网络使用等外部因素会对自我概念清晰性产生影响。

父母过度保护不利于孩子对自我进行探索,从而影响其自我概念清晰性[14]。

另外,我国多名学者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的使用强度显著负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8][15]。

网络中充斥着大量他人的信息,在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人和思想,提高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社会比较的可能性,从而动摇个体的自我评价,进一步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

(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后果变量研究1.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

我国多项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程度可以顯著预测个体的抑郁程度[13][16]、自尊水平[7][8]、主观幸福感[14][16]、生命意义感[17]。

据以往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程度高的个体往往对自我有清晰、稳定的认识,这种清晰稳定的自我认识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缓冲来自于外部事件对内部造成的压力。

并且他们更相信自我的力量,在遭受挫折时,倾向于积极归因,并且再次尝试。

当个体缺少对清晰的自我认识时,自我评价标准便容易受外界因素而产生动摇,从而难以在压力情境下运用相应的自我信息来应对压力[3]。

并且,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的态度,倾向于消极归因。

因此,高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降低个体抑郁程度,提高个体自尊水平,促使个体自我实现,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与生命意义感,而自我概念清晰性个体与之相反,由此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2.社会适应。

国内多项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会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

例如,鲁雅静2015年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自我概念清晰度、友谊质量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自我概念。

结果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会适应及友谊质量呈显著正相关[19]。

宋静静2020年研究发现,高自我概念清晰性有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20]。

清晰的自我认识有利于个体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人际关系的满足感;不稳定的自我认识会影响同伴关系的建立,诱发社交焦虑。

3.网络成瘾。

国内多项研究表明,低自我概念清晰性个体更易网络成瘾。

如李放2019年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手机成瘾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会影响手机成瘾,社交焦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自尊与社交焦虑在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21]。

自我概念清晰性程度低的个体对自我认识不清晰,依赖于外界的信息,并且社会适应能力差。

而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可以重塑自我形象,因此低自我概念清晰性个体沉溺于网络来获得良好的自我认识,以及弥补现实生活中缺乏的社会交往。

4.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自我概念清晰性作为自我的结构之一,会受到部分人口学变量、内部因素以外部因素的影响。

同时,自我概念清晰性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生活、网络成瘾等方面产生影响。

目前国内有关自我概念清晰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我国的心理学家对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概念只是沿用了国外的定义,希望以后的研究能够更加完善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定义。

另外国内少有研究探讨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神经生理方面,以后的研究者可以进一步寻找神经生理方面的证据。

其次,国内已有的研究大多采用翻译和修订Campbell编制的问卷,并且大多为自陈量表。

广大学者应该进行本土化研究,编制适应我国人民的本土化量表,使测量更加准确有效。

国内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多采用问卷调查法。

自陈问卷被试在填写时容易受到社会称许以及自我认知的偏差的影响,以后的研究应该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将实验法与问卷法结合。

国内有关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多为横断研究,个体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应该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以后的研究可以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明确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年龄的变化关系。

现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群体和领域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学生,而对于其他领域的人员研究较少,比如说对于运动员、企业中的员工、医务人员等,通过对这些领域人员进行研究有利于丰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同时对提高这些领域的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1]Campbell J D,Trapnel1 P D,Heine S J,et a1.Self-concept clarity:Measurement,personality correlates,and cultural boundari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1):141—156[2]Campbell,J.D.,&Fehr,B.(1990).Self—esteem and perceptions of conveyed impressions:Is negative affeetivit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real —is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122—133[3]徐海玲.自我概念清晰性和个体心理调适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01):96-99[4]陈君,欧阳文芳.自我概念清晰量表中文版用于中学生的信度、效度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6):129-131[5]袁晓娇,方晓义,谢庆红,曹洪健.(2013)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心理与行为研究,11(03),289-294[6]冯雪,王伊兰,彭凯平.(0)文化与自我概念清晰度:是什么导致了差异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7]刘广增,潘彦谷,李卫卫,孟亚运,张大均.(2017)自尊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8]刘庆奇,牛更枫,范翠英,周宗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学报,2017,49(01):60-71[9]郭志刚.自我概念清晰性与自尊水平及自尊稳定性的关系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11):41-46[10]Brown,J.D.,& Mcgill, K.L.(1989)The cost of good fortune: when positive life events produce negative health consequenc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57(6),1103[11]夏娴.(2019)大学生成人依恋、独处能力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关系(Doctoral dissertation)[12]陈红艳.(2010)依恋风格、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4),97-98[13]李琦,王佳宁,金童林,赵思琦.留守初中生自我表露与抑郁的关系: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4):747-751[14]张艺,白福宝,梁丽梅.大学生空虚感与父母过度保护、自我概念清晰性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32-137[15]刘庆奇.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2016[16]杨秀娟,张晨艳,周宗奎,范翠英.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4):768-771[17]聶晗颖,甘怡群.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5):923-927[18]胡心怡,陈英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10):1580-1584[19]鲁雅静.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20]宋静静,刘陈陵,黄海.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03):409-414[21]李放,王琴瑶,钟林鹏,etal.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自尊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