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湖南省娄底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湖南省娄底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2d580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6.png)
湖南省娄底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湖北省娄底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一)文言类(17分)桃花源记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0. 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忽/逢桃花林B. 并/怡然自乐C. 遂与外/人间隔D. 后遂无问津/者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渔人甚异之(惊异)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些)C. 便要还家(要求)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自己)12. 下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我们曾学过他的《饮酒(其五》》一诗。
B. “晋太元中”中的“太元"采用干支纪年法,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增添了逼真性。
C. 选文以朴素自然的语言,从容描述了溪水美、桃林美,以及桃花源的环境美和生活美。
D. 选文通过渔人的眼睛展示出世外桃源这个理想社会,又以众人复寻迷失而否定它的存在。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及答案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c0195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2.png)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及
答案
本文档汇编了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以及详细的答案。
以下是试题及其答案的概要:
一、阅读理解
题目1
题目内容:(这里是题目内容)
选项:A、B、C、D
答案:C
解析:(这里是解析内容)
题目2
题目内容:(这里是题目内容)
选项:A、B、C、D
答案:A
解析:(这里是解析内容)
二、填空题
题目1
题目内容:请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答案:(这里是答案)
解析:(这里是解析内容)
题目2
题目内容:请根据句意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空。
答案:(这里是答案)
解析:(这里是解析内容)
三、句子翻译
题目1
题目内容: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这里是答案)
解析:(这里是解析内容)
题目2
题目内容:将以下句子翻译成文言文。
答案:(这里是答案)
解析:(这里是解析内容)
...
通过本文档的汇编,您可以找到2023年各地中考的文言文试题及其详细的答案和解析,希望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
*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以官方发布的考试结果为准。
*。
广东省广州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07981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4.png)
广东省广州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
(12分)【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
后做舍人②,又得芩一张,乃越琴也。
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
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
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
及做舍人、字士,日奔表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注]①夷陵:地名。
②舍人:官名。
③萧然:悠闲,潇洒。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B.名之者谁/有仙则名C.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___D.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首段由远及近,移步换景,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甲文第二段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之景的不同。
C.乙文中作者曾先后得到三张不同的琴,琴越来越好,作者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山东省青岛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81ff7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f.png)
文言文阅读山东省青岛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8.(12分)文言文阅读。
【甲】蔡义,河内人也。
以明经①事大将军幕府。
家贫,常步行,资礼不逮②众门下,好事者相合为义买犊车,令乘.之,不用。
久之,上诏求能为《诗》者,征义待诏,久不得见。
义上疏曰:“臣山东草野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众,然而不弃人伦者,窃以闻道于.先师,自托于经术也。
愿赐清闲之.所,得尽精思于前。
”上召见义,令说《诗》。
上甚说之,擢③为光禄大夫、给事中,进授昭帝。
数岁,拜为少府,迁御史大夫,代杨敞为丞相,封阳平侯。
(取材于《汉书》)【乙】吴悌,字思诚,金溪人。
嘉靖十一年进士。
征授御史。
尝出京视两淮盐政,海溢,没民舍,悌先赈之而后奏闻。
按④河南,伊王典楧⑤骄横,惮悌,遗书.称为友。
悌报曰:“殿下,天子亲藩,非悌所敢友。
悌,天子宪臣,非殿下所得友。
”伊王愈惮之。
夏言⑥当国,与悌乡里。
悌尝谒.言,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
言问其.故,徐曰:“俟谈毕,吾以政请。
”言为.之改容。
(取材于《明史》)[注]①明经:通晓经书的解说。
②逮:及,达到。
③擢:选拔,提拔。
④按:巡行,巡视。
⑤典楧:明朝第七代伊王。
⑥夏言:明朝政治家。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乘.之乘:乘坐B.行能亡.所比亡:逃跑C.遗书.称为友书:书信D.悌尝谒.言谒:拜见(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B.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C.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D.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窃以闻道于.先师所欲有甚于.生者B.愿赐清闲之.所水陆草木之.花C.言问其.故安陵君其.许寡人D.言为.之改容为.人谋而不忠乎(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蔡义供职大将军幕府时,家境贫寒,却不使用别人为他买的牛车。
四川省广元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四川省广元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7b44c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2.png)
四川省广元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文言文阅读四川省广元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5.(19分)“典"亮光明,汲取力量。
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
材料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材料二:单于①欲因此时降(苏)武。
卫律②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女为见!"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zhān)毛并咽,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注】①单于:匈奴称其君主为单于。
②卫律:生长于汉,任汉使,后投降匈奴,封为丁零王,统领投降匈奴的人。
(1)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或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文言词句方法释义A 本无谋字源推测法:根本,本来B 武不应参考成语法:一呼百应回应,回答C 畔主背亲课内迁移法:攻亲戚之所畔同“叛”,背叛,违背D 副有罪,当相坐查阅词典法:①席地而坐;②座位;③由于,因为;④定罪;席地而坐(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与“女为人臣子”中的“女"意义相同。
湖南省永州市2021-2023年三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湖南省永州市2021-2023年三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24f64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0.png)
文言文阅读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9.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庭下如/积水空明B. 盖竹柏/影也C. 舍中/掩关熟睡D. 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B. 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 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D. 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1.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 【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 【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 【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 【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1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四川省巴中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四川省巴中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4db76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2.png)
四川省巴中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四川省巴中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三)(13分)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
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①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②。
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
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
又当盛暑,以旃③厚衣并束之日暴④,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
称曰:“臣事君,由⑤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钱汤镬⑥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
”匈奴亦由此重之。
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苏武之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注释】①栘(yí)中监:汉初官名。
②取当:取得相当的补偿。
③旃(zhān):同“毡”。
④暴(pù):晒,后作“曝"。
⑤由:同“犹”,像。
⑥斧钺(yuè)汤镬(huò):指汉代两种残酷的刑罚。
斧钺,以大斧砍。
汤镬,把人放在沸水的鼎镬中烹。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一):文言文阅读附参考答案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一):文言文阅读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9fbee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7.png)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一):文言文阅读附参考答案2023湖北省宜昌市一、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20分)【甲诗】钓鱼不得◆〔唐〕李舜弦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①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湖之鱼◆〔清〕林纾林子①啜茗于湖滨(A)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B)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
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
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
鱼图食(D)并吞钩。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②肆:指茶馆。
③会:汇聚。
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
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
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
⑦寻:长度单位,八尺。
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⑨盛:多,频频。
6.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啜()逝()故()乃()7.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 处。
(2分)8.【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
(2分)9.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2分)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10.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3分)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11.【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
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2分)12.【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15套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15套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0305d97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a.png)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15套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1.2023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word+答案+逐题解答【三】(15 分)【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①染:熏陶,沾染。
②与:赞许。
③狎:亲昵,亲近。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此后汉所以..痛恨: ..倾颓也所以: (2)未尝不叹息痛恨(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 (4)不私.于物私: (5)今则不然.然:[三] (15分)13. (5分) (1)这里表示原因(2)感到痛心、遗憾(3)希望(4)用私情(5)这样(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14. (4分) (1)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15.【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5. (2分)汉室之隆立身成败(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16.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4分)16. (4 分)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
(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2.202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湖南省衡阳市2021-2023年三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湖南省衡阳市2021-2023年三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ae602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e.png)
文言文阅读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①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始得西山宴游记③柳宗元自余为僇人④,居是州,恒惴⑤栗。
其隟⑥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①谢中书:即谢征,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②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③《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
④缪人(lù):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
⑤惴栗:恐惧不安。
⑥隟(xì):同“隙”,指空闲时间。
13. 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晓雾将歇(歇:消散)B. 夕日欲颓(颓:颓废)C. 穷回溪(穷:走到尽头)D. 倾壶而醉(倾:倒出来)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B.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C.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D.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15.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觉而起,起而归。
16. 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请写出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022--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12 文言文阅读 (含解析)
![2022--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12 文言文阅读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f4f1b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b.png)
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2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2023·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醉翁亭记》有删改)1.下列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名之者谁有仙则名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临表涕零C.太守归而宾客从男有分,女有归D.太守之乐其乐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湖北省襄阳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ea7bf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e.png)
湖北省襄阳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湖北省襄阳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8.(10分)文言文阅读。
①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①,王曰:“请问兵要②。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③。
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求④也。
”②孙卿子曰:“不然。
臣所闻古之道⑤,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⑥。
弓矢不调⑦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
故善附民⑨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选自《荀子议兵》【注释】①临武君:战国时楚国将领。
孙卿子:即荀子。
赵孝成王:名丹,赵惠文王的儿子。
②兵要:用兵的关键。
③发:出发。
④要求:关键。
⑤古之道:古代用兵之道。
⑥壹民:统一人心。
⑦调:协调。
⑧羿:后羿。
⑨附民:使民众归附(支持)自己。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议兵于赵孝成王前②先之至(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B.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C.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D.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4)选文以辩驳为主,第②段孙卿子(荀子)首先以“不然”二字驳斥临武君“①___ "的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得出结论“②___”。
(5)“自古知兵非好战",中华文化向来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请结合选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说“知兵”的荀子、孟子均认为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湖北省襄阳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三)文言文阅读(10分)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王阳明①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①于志者。
②今学者旷废②隳惰③,玩岁愒时④,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2023年天津】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回答下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耕于南阳躬:亲自B.至于斟酌损益益:益处C.以告先帝之灵告:祭告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缓慢2.下面句子中加粗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奉命于危难之间C.先帝知臣谨慎D.恐托付不效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作者从叙述自己身世入手,追述了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这两件往事。
B.第②段写作者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C.第③段作者阐明了自己和其他朝臣的责任,并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来劝勉刘禅。
D.选文句句发自肺腑,情辞恳切,体现了“表”这种文体“动之以情”的特征。
【2023年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曹刿论战《左传》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曹刿请见见缝插针B.弗敢加也雪上加霜C.下视其辙如出一辙D.公问其故故弄玄虚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选文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的“远谋”,“远谋”二字乃全文“眼目”。
B.“将鼓”“将驰”刻画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准把握,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C.选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D.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练,详写战争起因、曹刿言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
7.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曹刿请见,毛遂①自荐,皆古今奇人也。
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
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
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数③”,直将千古庸流④,一齐抹倒⑤,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
(节选自清代高建章、高麟超《左史比事》)[注]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
②朝不列,燕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指地位低下。
③比数:凑数。
④庸流:庸人。
⑤抹倒:否定。
【2023年河南】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
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
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
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
不得已改作焉。
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
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
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注】①丛委:繁杂,堆积。
②卑隘:矮小狭窄。
③牖(yǒu):窗户。
8.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1)四时之景不同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__________(2)园去城二余里查阅词典法:①离开。
②距,距离。
③赴,前往。
④表示行为的趋向。
(摘自《古代汉语词典》)_______(填序号)(3)岁久敝漏课内迁移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0.下面是甲文中画框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1.甲、乙两文所写的亭和轩分别用“醉翁”和“后知”来命名,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2023年安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删改)[乙]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
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
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
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
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夏苦热,辍夜课。
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日出,乃遣入塾。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有删改)[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
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2.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称:______(2)嘉树荫之嘉:______(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持:______(4)稍逐于嬉游稍:______13.请用“/”给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15.[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年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①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阏②之水,溉泽卤③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因命曰郑国渠。
(节选自《史记·河渠书》)【注】①说(shuì):劝说。
②填阏(è):淤泥。
③泽卤:土地低洼而多盐碱。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韩闻秦之好兴事(________)(2)欲罢之,毋令东伐(________)(3)东注洛三百余里(________)(4)秦以为然,卒使就渠(________)17.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乃”,与“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蒙乃始就学B.屠乃奔倚其下C.陈胜、吴广乃谋曰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2)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19.郑国有没有完成韩国交给他的使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023年江西】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晏子对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③君;行已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④。
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⑤。
三者,君子之常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晏平仲婴者,莱⑥之夷维⑦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⑧,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⑨;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⑩。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①曷若:何如。
②中:适当。
③要(yāo):要挟。
这里意为强谏,迫使对方听从。
④莅众:统治、管理百姓。
⑤阿(ē)党之义:这里指偏私结党的私情私义。
⑥莱:古国名。
⑦夷维:地名。
⑧相齐:任齐国相。
⑨危言:慎言。
⑩衡命:违背命令。
20.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1)冠(____)(2)故(____)(3)衣(____)2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者,君子之常行也。
(2)国有道,即顺命。
22.司马迁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司马迁崇敬晏子的原因。
【2023年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
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
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