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5.大众传媒的发展。

[线索提炼]

线索一:

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

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

关自守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

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

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

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

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

考点清单

命题趋势

专题五 ××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西方列强在破坏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催生近代工商业的同时,也把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入了这块古老的大地,与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一起改变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下的社会生活。尽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先后有别、均衡不一、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常规考点一、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④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⑤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

(2)表现

①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

②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3)特点

①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军事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带有强制性。

②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

③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在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影响

①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它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纷纷破产,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等),其进一步解体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④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⑤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

常规考点二、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开始后,洋务派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近代化起步。洋务派高举“中体西用”的旗帜,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力图“借法自强”,这是现代民族主义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在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中,雇佣劳动者不断增加,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在企业中缓慢成长。

(2)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的不断发展打开了近代中国教育全方位改革运动的窗口,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方式,采取新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资方面也有西化的表现。这些变化有力地冲击了传统教育模式,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崭新一页。

(3)对中国近代思想观念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以及中国思想的早期现代化,有力地冲击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以经学为主体的传统封建观念,从而实现了中国由封闭观念开始向开放观念的转变。首先,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夷夏之辩”等思想观念在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发生了变化。其次,洋务运动还促使人们改变了传统的封建主义义利观。最后,洋务运动促使人们原有的君民政治观念发生了改变,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

常规考点三、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

(1)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2)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到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常规考点四、全面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

外界因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政治因素

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经济因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内在因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科技因素

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员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

思想因素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

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主要集中于通商口岸城市和沿海城市,农村变化相对较小。

(3)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常规考点五、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三、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1.原因: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黄金时期”(1927~1936年)

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快发展。

3.影响: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五、全民族抗战时期遭受打击(1937~1945年)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六、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1946~1949年)

1.原因: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战争的破坏。

2.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预测真题考点精准抓

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生产模式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生产力的质变

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国内外市场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政策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到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2、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

近代西方工业化近代中国工业化

发展进程

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

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政府推行的重

商主义政策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

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

闭关自守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

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

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内部封建主义、官僚

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进程曲折缓慢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商业资

本家、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

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

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

工业

化的次序

西方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棉纺

织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

中国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展重工

业,轻工业是辅助,而民族工业始终以

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较小,工业结

构极不合理

3、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经济领域

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

政治领域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构。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

思想领域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作为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思想纷纷登场,但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印记

文化领域

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思想观念新旧碰撞,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

社会领域

“买办”、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产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措施:

A.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B.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

C.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蒋介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做了简要解释。“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2)评价:

积极方面

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消极方面

国民政府依赖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

5.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

(2)过程:

A.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B.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C.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

A.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B.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C.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

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止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6.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新闻事业功能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强烈的政治性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的进行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A.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B.特点

(1)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且发展较快,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

C.影响

(1)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消极: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精题集训(70分钟)经典训练题

1.1891年,在检阅北洋海军后,李鸿章在奏折中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这反映了清廷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获得广泛的认同 B.反侵略战争导致海军军费不足

C.未能全面认识到海洋国防危机 D.政治改革推动军事现代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可知,李鸿章认识到海军发展的不足,但又认为渤海门户稳固,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说明李鸿章对海军建设及海防认识不全面,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对海军、海防建设的认识,不涉及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海军军费不足是由于统治者挪用贪污,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未进行政治变革,排除D项。

2.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量外地民众涌入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其中强有力者,飞来客燕,敢欺本地篱,有主田畴,强行霸占,有喧宾夺主情形”。有些地方的土地“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尽非原户”。这反映了()

A.土地兼并严重引起社会动荡 B.自然经济顽强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C.农民运动促使生产关系变化 D.社会剧变引起人口流向安定地区

【答案】C

【解析】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材料所述之地均被太平军占领,其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选C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外地民众”并非西方列强,且材料并未提及自然经济的特征,无法反映自然经济顽强抵制西方列强侵略,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是被太平军占领的地区,也是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军重点进攻的地区,并不安定,排除D项。

3.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1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增长8.86%。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这些数据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C.国民经济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顺利完成

【答案】B

【解析】“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1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增长8.86%。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可以看出工商业增长的比重大,但实际增长的值并不大,可见工商业要国民经济的比重轻,则农业的比重大,故选B项;“工商业产值增加21.3%”不仅包括民族工业,也含有商业贸易,无法判断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无法确定是否有重工业,排除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从1935年提出,1936正式开始,不可能一年就完成,排除D项。

4.下表为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年份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7.5

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格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在不断提高,说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促使了城市化进程加快,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乡村发展,无法看出城乡二元结构

差别,排除A项;我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1953—1957年实行的“一五”计划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城市的地区差别以及产业差别,无法看出是否具有不平衡性,排除D项。

5.某一时期,我国广告业开始新的洗牌:报纸广告版面减少,一些城市的商业电台被取消,广播广告日益萎缩。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经济体制发生变化 B.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C.国共内战规模扩大 D.新兴经济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广告减少、商业电台被取消,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是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的结果,故选A项;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其进行了改造,使之获得新生,排除B项;广告与战争并无直接关系,因此广告业的萎缩无法体现国共内战的情况,且这一时期国共内战已经结束,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新兴经济的相关信息,无法看出其影响。

高频易错题

6.鸦片战争后,民生药房注册的“苏东坡乘驴”金灵丹热销华中地区,市场上出现了“黄不彦乘驴”等仿冒的金灵丹。为此,民生药房根据《商标法》迫使仿冒者停止侵权,并在注册的商标、商品的包装、商号的种类等方面精益求精,以防假冒。这反映了()A.医药业仿冒造假现象严重 B.中医制药业界竞争日益激烈

C.工商业者商标意识的加强 D.工商经营管理方式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根据《商标法》迫使仿冒者停止侵权,并在注册的商标、商品的包装、商号的种类等方面精益求精,以防假冒”说明工商业者运用近代的手段管理企业,维护企业利益,故选D项;材料中出现一种商品的仿冒不能说明造假严重,排除A项;材料“仿冒的金灵丹”说明是仿冒造假不是正当的竞争,排除B项;材料车子反映是民生药房维护商标的手段不是设立商标,排除C项。

7.

近代中国参加世博会情况表

时间赴会态度或举措

1851年赛会为炫奇斗异无益之举

1873年委于海关洋员全权筹办

1904年赴会“内可维持商务,外可联络邦交”

1905年收回参会承办权,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

据上表,清政府对参会态度的转变()

A.客观上有利于晚清社会转型 B.反映出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C.推动了晚清关税自主的实现 D.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A

【解析】清政府对参会的态度由不认可到认可再到积极参与,反映了其主权意识的提高并逐渐融入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客观上有利于晚清社会转型,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无法反映出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排除B项;关税自主权属于国家主权,其实现的前提是国家的独立自主,清政府对参会态度的转变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不可能推动晚清关税自主的实现,排除C项;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的入侵,与清政府对世博会的态度无关,排除D项。

8.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强令执行致使日商和华商工厂损失了许多设备,作为废铁献给了日本政府。日本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摧毁沦陷区的经济命脉 B.中断中日两国的经济来往

C.加快启动战时管理体制 D.应对日益恶化的战争局势

【答案】D

【解析】根据“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结合当时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可知,日本为了应对日益恶化的战争局势,采取了“强令执行”等非常措施,故选D项;摧毁沦陷区的经济命脉对日本侵华不利,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抗战时期中日两国之间没有正常的经济来往,排除B项;日本在侵华初期就已经启动了战时管理体制,排除C项。9.图1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图1

A.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 B.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

C.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10年”“奉旨不缠足”等关键词可知清末新政时期不缠足运动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神州日报》的态度,未涉及民众观念,排除B 项;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所述时间“1910年”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奉旨不缠足”可知材料涉及政府政策的影响,并非“大众传媒”,排除D项。

10.《万国公报》编辑范玮曾言:“至每月发行之《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而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后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据此可知()

A.舆论宣传促进戊戌变法运动 B.《万国公报》是近代报刊的先驱

C.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 D.公共传媒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可知,《万国公报》作为公共传媒,传播了近代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民主等进步观念,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故选D项;根据《万国公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等信息可知,该舆论宣传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发展,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成为近代报刊的先驱,排除B项;根据《万国公报》并非清政府主办以及“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可知,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

精准预测题

11.1900~1937年,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所用羊毛主要产自山东、河南及西北各省,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棉线多购自天津纱厂,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这说明()

A.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B.民众生活受制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北方地区

D.政府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得出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故选A项;材料“京、津两市地毯工业”说明不是民众生活,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产生时期北方已经出现资本主义企业,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生产状况没有反映政府政策,排除D项。

12.下表反映了1928~1935年中国轮船业的发展状况。据此可知该时期中国轮船业的发展()

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吨位

1928 1 352 290 791 117 213 482

1930 2 792 415 447 138 247 696

1932 3 456 577257 178 342 211

1935 3 865 675 173 208 461 812

A.体现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

B.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密切相关

C.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交通业的垄断地位

【答案】B

【解析】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使得民族工业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故选B项;A项发生于一战期间,与材料中“1928~1935年”不符,排除;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排除C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中国交通业的垄断局面,且材料也未涉及列强,排除D项。

13.下图为民国政府1948年发行的大面值金圆券,而当时市场上黄金、银圆、外币,甚至是清朝铜元都能自由流通。这最有可能说明()

A.抗战胜利后国家经济的快速恢复

B.通货膨胀严重破坏了国家金融秩序

C.军事的失败导致了金融崩溃

D.官僚资本用金融手段大肆搜刮民财

【答案】B

【解析】当时市场上各种货币都能自由流通,反映了金融秩序的混乱,结合材料“1948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原因主要在于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以及滥发纸币,导致严重的通

货膨胀,故选B项;各种货币的自由流通反映了经济的濒于崩溃,而非快速恢复,排除A 项;军事的失败与金融的崩溃并无直接关系,且当时金融崩溃主要是由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的,排除C项;官僚资本用金融手段大肆搜刮民财,体现的是对民众的剥削与压榨,并不会导致货币秩序的混乱,排除D项。

14.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清洁道路、养育穷黎、施治病症、防检疫病”,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清政府这些措施的进步性主要是()

A.推进城市近代化B.加强政府的管理作用

C.体现了法制发展D.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答案】A

【解析】晚清政府实行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有助于推进城市的卫生管理,推动近代城市化发展,故选A项;加强政府的管理作用是手段而非作用,排除B项;法制的发展体现的是手段而非作用,排除C项;清政府制定卫生法规客观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但这些措施的进步性是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排除D项。

15.中国手工制烛业曾用女贞树上的蜡虫分泌物——白蜡制作蜡烛。每年在四川建昌峡谷挑运蜡虫,就需要上万的脚夫。1884年以后,建昌供应的蜡虫只要几个脚夫就能挑运了。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手工制烛的衰落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自然环境的破坏D.社会生活有所进步

【答案】D

【解析】这一变化说明蜡虫的需求量降低,原因在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导致手工制烛业衰落,而民族工业的兴起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说明了社会生活的进步,故选D项;手工制烛的衰落,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反映出的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指的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业经营模式被打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白蜡取自蜡虫的分泌物,是自然产物而非人为制造,因此并不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排除C项。16.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

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大体而言,广义上的民国公共卫生行政事务包括了上水道、下水道、粪尿处理、道路清扫等环境卫生;医疗设施或对药品进行管理的保健卫生;还包括对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教育的卫生教育以及对各种卫生数据进行统计的卫生统计等。狭义的公共卫生则指公共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卫生防疫及饮食卫生等。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从英国开始,公共卫生立法开始成为欧美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事项。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材料二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从无到有、从地方性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素影响,民国初的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曾几度裁撤。即使如此,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与清末相比,防疫、医师登记、环境、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更重要的是基本勾画出了民国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公共卫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答案】(1)特点:最早从英国开始;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有立法保障等。原因: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兴起;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工人阶级的斗争;近代科技的进步。(任答三点即可)

(2)背景:晚清及民国政府的努力;治理东北鼠疫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契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治理的经验等。意义:建立卫生行政制度;初步形成卫生法律体系;培养了公共卫生相关人才;加速了近代社会转型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可得最早从英国开始;根据材料一“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可得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根据材料一“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可得有立法保障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可得工业革命开展;根据材料一“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可得城市化兴起,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联系所学可得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工人阶级的斗争,近代科技的进步等。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

体系”可得晚清及民国政府的努力;根据材料二“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可得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根据材料二“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素影响”可得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可得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治理的经验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可得建立卫生行政制度;初步形成卫生法律体系;根据材料二“与清末相比……勾画出了民国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结合所学可得培养了公共卫生相关人才,加速了近代社会转型等。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跟踪检测(五) 求生——中国近代经济生活的变迁

专题跟踪检测(五)求生——中国近代经济生活的变迁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莆田二模)下表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统计表。据此可知,清末() 年代指数年代指数 1821~1830 100 1871~1880 80 1831~1840 92 1881~1890 80 1841~1850 92 1891~1900 78 1851~1860 87 1901~1911 78 1861~1870 82 (晚清卷)》A.近代农业未能有效发展 B.自然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C.列强加强控制传统农业 D.近代农业经济全面落后于西方 解析:选A根据图表可知晚清小农经济占主导,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下降,故选A项;强调自然条件,忽视了特定的历史背景,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的问题不只清末存在,排除B项;在这段时间内,列强侵略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为主,单产下降不能说明C项中“控制加强”,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西方与中国比较,排除D项。 2.(2019·新乡三模)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A.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B.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 C.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D.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解析:选C由材料中1937年贵州省各县农产品价格差较大,这是由各县生产农产品的差异性决定的,也说明各县农产品大多只在本县流通,体现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 项。 3.(2019·郑州二模)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洋务企业() A.注重保障工人权益 B.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 C.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解析:选C据材料“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可知1865年后的洋务企业的经营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给工人工资,并未涉及保障工人的权益,排除A

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5.大众传媒的发展。 [线索提炼] 线索一: 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 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 关自守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 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 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 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 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 考点清单 命题趋势 专题五 ××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西方列强在破坏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催生近代工商业的同时,也把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入了这块古老的大地,与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一起改变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下的社会生活。尽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先后有别、均衡不一、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常规考点一、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④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⑤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 (2)表现 ①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 ②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3)特点 ①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军事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带有强制性。 ②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学案

氾水高级中学2013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10) 模块七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专题讲解】 2、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一个特点 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不均衡,行业分布不均衡——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三大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1927-1 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 2、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3、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 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 【史论必记】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创造出不少令人瞩目的业绩。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行不通。 【尝试练习】 1.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2.1865年,一位大臣在奏折中提出:“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铜钱、火器之仍照向例设禁,其善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笼络)耳。”此大臣( ) A.属于洋务派B.主张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C.属于顽固派D.认识到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源 3.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而创办的近代企业是( ) ①江南制造总局②开平煤矿③上海发昌机器厂④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5.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 A.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 B.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 A.中国近代工业遭受挫折B.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 C.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D.民族资本多于官僚资本 7.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 1为动力,F 2 为阻力,其中F 2 >F 1 的情况出现于( ) A.甲午战争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外国商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土产的发展。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 境。 主线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突出特征;1949~1976年第二阶段,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4.意义: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3)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4)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真题例证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 (2016·江苏单科,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第五单元 中国现代史复习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第五单元 中国现代史复习学案 高三文科普通班全体 【专题综述】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奋斗历史。60多年来,中国人民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历史主要线索】 1.政治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 2.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思想文化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专题十七新中国的民主主建设和曲折发展 【考纲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对政治建设的破坏。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6、新中国的外交。 探究 1、新中国的民主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2、比较一国两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简述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分析为何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外交政策? 知识梳理 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时间,地点:1949、9,北平 ②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 ③通过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④地位:暂行人大职权 2、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标志新中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特色,是一个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①创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1954年9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a、规定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规定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中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相同: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定期选举;间接民主等。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基础: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②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③继续存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职能改变) ④新的阶段:1956 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⑤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⑥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5夹缝求生的民族经济_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课时作业5 夹缝求生的民族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0·厦门市高三三模]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 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A.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2.[2020·株洲市高三联考]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工业产品,与中国运往英国的茶相比,损失高达35%~40%,有些制造业者已经放弃了对华贸易。中国不需要英国的工业产品,英国却需要中国的茶并靠它获利。材料可用来说明中国() A.茶叶逆转了外贸逆差B.拥有完全关税自主权 C.经济形态具有排外性D.自然经济尚未受冲击 3.[2020·承德市高三一模]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时间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A.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 B.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 C.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4.[2020·邢台市高三二模]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

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5.[2020·贵阳市高三一模]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6.[2020·赣州市高三二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阴有贡生吴听胪创办的华澄布厂,长沙有监生禹之谟创办的织巾厂,巴县有秀才杨海珊创办的火柴厂,厦门有生员孙逊创办的电灯公司等。这些现象反映了() A.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 B.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官督商办企业的迅速发展 D.新式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7.[2020·开封市高三一模]下表是1914~1920年华商投资火柴厂情况统计表。解读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近代中国经济(测)(含解析)

专题06 近代中国经济 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选择题(15*4=60分) 1.1914年12月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强调“欧战”期间“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机不可失,稍纵即逝”。其实,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身处商战第一线的工商业者,都充满了这种抓住机遇的紧迫意识。这表明当时政府 A.践行奖励实业法令 B.督促良机大发战争财 C.秉承实业救国理念 D.号召与欧美列强商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 2.据记载,在开埠初期的一二十年间,像洋布、洋皂、玻璃制品等日用洋货,虽多制作精致,外观漂亮,有的也比土货更好用,但由于售价贵,普通人家还很少购用,人们只是把它们看作有钱人为好奇炫新才会买的奢侈品、高档品。该材料说明在近代初期 A.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深受西方影响 B.自然经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顽强抵制 C.通商口岸附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工业经济的优势还未充分体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

3.上海发昌机器厂于1866年创办,是中国近代较早的民族工业,至19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这一时期促使发昌机器厂发展的因素包括 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 ④清朝政府的政策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 上海发昌机器厂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①符合题意;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②符合题意;19世纪60年代后在洋务企业的诱导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缓慢发展,③符合题意;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政府没有支持民族工业的政策,④错误;故选 D。排除ABC项。 【点睛】 “给予保息5厘或6厘”是本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可说明该条例的颁布保证了新设企业的收益。 7.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配套学案:第三单元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含解析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 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 国近代企业诞生。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 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8页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1)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3.影响:瓦解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易错易混]自然经济解体≠自然经济消失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并不意味着自然经济的消失。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 (1)中央:奕。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内容 结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 (1)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知识拓展]洋务派在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认识方面较前人有所进步,但出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能,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企图把近代西方的技术——“用”和中国的封建专制——“体”相结合,使“用”为“体”服务,其目的和手段的矛盾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其采取的一些行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条件 (1)列强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4.影响: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易错易混]民族工业≠近代工业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必修2

必修二(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2B铅笔填涂 2.提前5分钟收答题卡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 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2.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 3.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 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4.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 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6.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7.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8.右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 的有: ①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②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 ③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9.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 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电报 B.电子邮件 C.邮寄信件 D.电话 10.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 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11.电视这种媒介在全球发展十分迅速,不仅可以传播资讯,还可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娱乐要求等。下列历史事件中, 最有可能通过电视为民众所了解的是() A.俄国革命士兵攻占“冬宫” B.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C.肯尼迪发表竞选演说 D.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进行试飞 12.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上海这个深受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将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果上海世博会 举办以“民国初年的上海”为主题的展览,以下情景不可能列入展览内容的是() A.看电视剧 B.到徐园观看电影 C.穿中山装 D.品尝西餐 1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 《橡树,十万火急》,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的电影风靡中国。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A.中国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 B.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 C.这些影片与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国的苏联影片风格上基本不同 D.当时中国的电影事业逐步走向低潮 14.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5.一般认为中国人在中国境内最早创办的报刊是() A.《中国丛报》B.《万国公报》 C.《昭文新报》D.《时务报》 16.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 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②通商口岸的开设 ③民主政权的建立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C.②④D.①②④ 17.1902年6月创办于天津的《大公报》曾经登载了这样一则征婚启示:“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能强化练2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含解析)

知能强化练(二十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选择题 1.(2019·河南洛阳统考)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 ) B.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C.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由材料表格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但这并不会加重清政府的财政负担,鸦片战争后导致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英的战争赔款,故A 项错误;因银贵钱贱,但农民交纳赋税时必须出卖粮食将铜钱换成白银,这样就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因而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材料中银贵钱贱现象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银贵钱贱现象与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北京西城区模拟)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广州( ) A.民族工业的崛起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C[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处通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其他口岸也可以从事对外贸易,导致广州的对外贸易受到一定冲击,从而出现材料反映的现象。故答案为C 项。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A项;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对外贸易限制削弱,排除B项;当时没有开展抵制洋货的运动,排除D项。] 3.(2019·山东德州高三期中)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后,曾长期面临经费困难。1905年,将其中机器制造局和江南船坞分为两个企业,后者实行商务化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营业额、盈余大幅增长。这反映出( ) A.洋务企业缺乏竞争实力 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C.经营体制影响企业发展 D.民族工业走出困境 C[江南船坞实行商务化经营后盈余额大幅增长,说明洋务企业并非缺乏竞争实力,故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专题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 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上述材料表明( )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 项正确。A项不是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是在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故D 项错误。 4.(2018•河北五市联考)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 C.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结论 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体现的是革命史观的研究范式,“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体现的是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方向,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中国近代史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中国近代史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中国近代史学案 高三文科普通班 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 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特点:屈辱 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分期界标:“五四”运动--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 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前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后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五、中国近代化的沉浮: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具体表现: 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奋起抗争求索。 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⒊思想科学化: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⒋生活西方化:西风东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 六、近代中国的历史阶段特征: 总的特征: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艰难发

展。 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经济: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专题十中国近代的政治文明 【考纲要求】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甲午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影响;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及影响(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和维新派 2.辛亥革命 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 新民主主义革命 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方法技巧】复习本专题,把握一个主题: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两大任务:反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近代化),即独立和富强。三条线索:列强侵华战争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四大抗争阶级:农民、地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五场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探究思考 1、近代列强是如何侵华的?每次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层人民是如何反抗和探寻救国之路的? 3、近代史上中共和国民党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中你得出哪些启示?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2)梳理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2) 第1讲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年) 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西方列强的侵略 半殖民半封建的含义:“半殖民地”——主权部分丧失但没有完全丧失(政治: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经济: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文化:则表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半封建”——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政治:封建势力维持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思想、制度在形成中;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存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产生、发展;文化:封建思想观念延续,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传入。)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正当的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自然经济的抵制) ③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 (3)影响 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中国无产阶级产生,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经济:①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把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 对外关系: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被迫开放。 注:1.辩证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冲击 (1)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①政治: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 ③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侵蚀,大量文物遭到破坏,给中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①政治:通商口岸的开辟,使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②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思想: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开始学习西方,积极探索民族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2.其他权益的丧失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1843年) ①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贸易主权③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特权---建立租界借口 中美《望厦条约》军舰巡查贸易---领海主权 中法《黄埔条约》传教士传教---文化侵略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①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注:1.《天津条约》内容及影响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②十口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下游)。 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仅使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行权,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也有利于列强的军事侵略。 ④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进一步渗入中国社会。 ⑤向英法两国赔款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200万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2.《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 ①《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 ④准许华工出国──掠卖中国人口。 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3.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从背景看:都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竭力寻找海外市场。②从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③从性质看: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④从结果看: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 (2)扩大 ①从目的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从战争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英法两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北京。 ③丛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原因: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 2.过程:金田起义(1851年)→定都天京(1853年)→天京变乱(1856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1864年)。 3.性质:中国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4.纲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