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 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述
1、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
2、汤纳特尔对健康的解释:健康是个体在现实可能状态下获得最佳完善感。
3、格林伯格的五级健康水平模式
4、亚健康的概念及表现:
定义: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以外,存在着的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潜病状态。
表现:人的机体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5、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健康心理学是研究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社会压力与生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是关于心理因素如何使人们保持健康、使人们生病以及应对疾病的学说。
6、中国传统的健康心理学思想:
(1)修身养性,仁智者寿(2)清静养神(3)清心寡欲(4)调节情志
7,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5)个案法
第二章身心健康状态
1,影响身体印象满意度的因素:
(1)社会文化的审美标准;(2)自我信息盲点;(3)抗拒老化的定型看法;(4)去人格化的不当姿势;
2、怎样辨别心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状态的判定方法)?
(1)社会适应方法(社会常态方法);(2)医学(生理学)方法;(3)统计学方法;(4)心理测验方法;
(5)内省经验方法;(6)价值观方法;
3、心理异常的概念及心理异常时的“心理特征”:
概念:产生于个体身上或与当前心理压力(如心理痛苦)或无能力(如损害一个或多个功能)联系的,或显著增加死亡、痛苦、无能力或自由的危险的,且有临床显著行为和心理症候群或行为方式的状态,为心理异常。
特征;(1)痛苦感;(2)心理--生理机能紊乱;(3)我向关注;(4)异常心理固着;
4、健康之道在于哪些方面?
(1)要对健康尽责任;(2)要有健康的整体意识;(3)要吃得明智;
(4)要保持生理适合度;(5)要从事预防性的心理建设;
第三章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1、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
(1)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结构的冲突理论:a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b心理动力:利必多释义;
c性本能:利必多之源;d心理障碍的本质:利必多受阻;
2、行为疗法的操作技术有哪些
(1)放松技术和生物反馈技术;(2)系统脱敏法;(3)满灌疗法;
(4)厌恶疗法: a电击厌恶疗法; b橡皮圈疗法; c药物厌恶疗法; d想象厌恶疗法
(5)模仿学习疗法
(6)强化疗法:a强化的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
b强化疗法的具体技术:行为塑造技术代币强化法消退技术
3、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艾利斯的ABC理论,非理性认知方式的概念、特征、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积极调控)。
艾利斯的ABC理论:引起情绪障碍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经历者对该事件的评价和解释。A——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 ——由A引起的信念(Beliefs),即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C ——情绪和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s)
概念:以负性思维或不合逻辑的观念看待人或事物的一类个性特征。
特征:(1)绝对化要求;(2)以偏概全;(3)糟糕至极;
对健康的影响:负性认知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
积极调控:(1)识别自动性想法;(2)识别认知性错误;(3)真实性检验;(4)去注意;
(5)监察苦闷或焦虑水平(6)认知自控法
4、个人中心治疗的条件与技术
促进人格成长的条件:(1)两个人心理上的接触;(2)来访者处在一种无助、焦虑与混乱状态中,表现出不一致;(3)治疗者在治疗关系中是一位完整的人,处在真挚、和谐协调
的状态中;(4)治疗者对来访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接纳、关怀,尊重来访者;
(5)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共情,不再从自己的观念和立场来看待对方;(6)来
访者能够体会感受到治疗者对自己的尊重与共情。
个人中心疗法的主要技术:(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技术;(2)坦诚交流的技术;(3)无条件积极关
注的技术;
第四章心理过程与健康
1、认知不协调理论。
(1)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假设: a作为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
b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2)认知元素间的关系: a不相干; b协调; c不协调;
(3)认知不协调的强度:不协调程度=(不协调认知项目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协调认知项
目的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4)认知不协调的解决方式: a改变行为; b改变态度; c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5)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评价:a贡献:理论的创新性; 理论的广泛适用性; 理论的推动力;
b局限性:概念的模糊性; 认知模式的过于简单化; 解释模式的不确
定性;
2、什么是压抑?
(1)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心理学上专指个人受挫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从而暂时减轻焦虑的心理现象。
(2)产生压抑的主客观矛盾和失衡的主要表现: a自然本性与社会化的矛盾; b公正感与社会平等状况的矛盾; c需要与实现的矛盾; d生活方式变化和适应状况产生的矛盾; e人与自然的矛盾; 3、压抑心态及产生情绪的形式并绘制模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