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备课
-----从宏观到微观
五中-历史-汪维秋
宏观备课整体把握
一、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首要环节。
备教材一直是一线教师备课时的首要环节。备教材包括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查阅相关资料,以了解教材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章节的关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并借助有关参考书弄清疑难之处和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要从编者的角度来理解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困惑;要从同行的角度来理解教材,了解教材的深层次的含义。
二、准确把握“三维目标”,备课有的放矢。
进行切合学生实际的设计是有效备课的首要前提。备课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充分“吃透”新课标的要求,紧扣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材料和资源,不可丢弃一边。相对于教师来说,它是教本,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还要驾驭教材,优化教材,完善教材,这是为师的基本功和职责;相对于学生来说,它是学本,学生首先要学好课本,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还要拥有必需的基
本技能,为终生发展奠基。这样,师生在领会课改精神,领悟《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执行李集中学倡导的“五步教学法”模式,理清思路,找出线索,夯实双基,强调要点,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诠释疑点,注重练评,提升能力。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将该课分为“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代背景”、“惊天动地写春秋——武昌起义(1911)”、“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华民国的建立”、“帝制的终结——袁世凯上台”、“青史凭谁判是非——历史意义”五个子目,从而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清晰的把握。
三、备课要充分挖掘资源,用足高中历史教材。
1、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民族文化,增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重视高中历史教学中民族文化部分的学习,能更好地推动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历史教材是民族文化最好的载体,历史教学是中学教学中最能传播渗透民族文化的途径。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资源。
像课本中大量的图片资源;如必修二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节,其中男子的服装变迁,课本中的四幅图都对这一主题涉及,在引导学生对这些图片观察后,得出变化的趋势与特点,并介绍中山装的含义。女子近代服装的变化,通过观察71页中间两幅图,对比分析出改良后的旗袍与清朝旗袍的不同之处。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思结合与辨争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时采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课”材料。
如在学完必修二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后有一个“探究活动课”——《对社区居民百年(20世纪初——21世纪初)生活方式的调查》,这个主题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调查的对象又是周围社区居民,既近且熟又方便,我提前布置了探究主题,指导学生①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②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③利用社区、家庭资源拓展学习层面。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每个合作小组还把自己的成果以交流合作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全真模拟了研究过程,体验到了探究快乐,欣赏了个性劳动价值,提高了思维能力。
4、运用“新史观”深入挖掘教材,提高高考历史得分。
现代化史观在二轮复习中的运用。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等。
教师可将这一思想贯彻于大国崛起中,将教材中英国工业革命、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集中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各国崛起方式的异同,这中间有三种模式,即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
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及中、美将市场和计划结合的模式,从中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各国崛起的模式各不相同,但是不同模式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5、开发乡土资源,激活教材。
挖掘乡土历史激活了研究性学习。如:在教学“解放战争”时,引入图片“后山钱壮飞烈士墓”或讲述钱庄飞烈士牺牲的故事,让学生走近历史,从而感悟历史。在教学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这课,讲到“关贸总协定”--WTO的前身时,我在课件上展示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代表--龙永图,介绍龙永图先生就毕业于贵州大学,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6、概念隐合在教材中,它需要教师的挖掘,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
7、高中历史教学审美素材挖掘。
审美素材的挖掘,在三册必修教材中均有体现,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中国儒家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必修二中讲到民国时期服饰的变化,特别是必修三中文艺复兴巨匠的绘画、雕塑作品,中国古代书法、绘画,西方音乐、美术等等都是我们历史教师进行审美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四、加强集体备课,浓厚研讨氛围是有效备课的组织保障。
笔者认为集体备课要真正取得实效首先要端正心态。集体备课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组织的,而是想通过思想碰撞加快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要有争论的氛围。备课组里没有权威,只有对教学技艺无止境追求的雄心。每位教师都要各抒己见,展示自己对教学的独特理解。
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采用的模块教学,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因此,
集体备课应加强以专题为单位备课,一人备一课的做法很容易割裂专题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做法:规划分工——资源收集——整体把握——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个人调整。
五、开发多元智能,促进课堂有效参与是有效备课的努力方向。
传统智力理论局限于课业学习智力,将评价标准局限于学业成绩,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而且割裂了智力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切入”的教学策略。充分发展学生特长,彰显学生个性。
六、重视调整生成,凸显教案的弹性化是有效备课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例如机械运用内外因观点,认为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欧风美雨只是外部刺激因素。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经济”这个单元,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夭折、中断的境况及其原因;并给学生呈现有关“西方入侵对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和生活影响”的图文资料。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与西方工业文明相比,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微不足道的,根本没有力量瓦解强大的自然经济体系。此外,当学生的回答偏离备课预设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这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帮助学生全面理性地认识历史。
微观备课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