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3aa0d6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a.png)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孔子说:“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注释:“和”“同”是春秋时常用的两个概念。
和,谓和谐、调和,互相容纳、相互协调;同,指相同,同类,同一。
从人际关系来看:君子尚义,无乖戾之心,能和谐相处,但不盲从、不苟同,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修正别人的错误意见。
小人尚利,利益一致时,看似趣味相投,沆瀣一气,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便互相抵触,甚至反目成仇。
从国家政治生态来看:“和而不同”强调多元共存,君王允许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存在,虚心纳谏,广采符合民意和实际情况的谏言:臣下敢于触犯龙颜,大胆进谏,对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策略提出修正意见。
“同而不和”则无视客观矛盾的存在,行一言堂,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压制不同意见;而臣下为了迎合君王,也违心附和,讨好卖乖。
“和而不同”广开政治言路,使朝政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走下去;而“同而不和”给国家的政治生活投下重重阴影,埋下重重危机。
对比的句式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晏子论“和”与“不同”《左传》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且:“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日:异。
和如羹焉,水、火、臨、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③,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④。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⑥,民无争心。
故《诗》日:‘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⑦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⑧,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左传《齐侯至自田》原文及翻译
![左传《齐侯至自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090d70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c.png)
左传《齐侯至自田》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左传《齐侯至自田》原文及翻译【导语】:左传原文:齐侯至自田,晏了侍于遇台,子犹驰而造焉。
综合性学习之《以和为贵》引用文言文及其翻译
![综合性学习之《以和为贵》引用文言文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55e4d9090c69ec3d4bb757c.png)
2、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意思是: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能君子之间能和谐, 协调。相反因为有阿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这是朱熹对《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这句话的意思:“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 系,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 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句话的注释。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引用 文言文及其翻译
1、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 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 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 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 云不和也。
----黄侃《论语集解义疏》
译文: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 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 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 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 此说是不和。
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 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 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整段话意思:查考往事,帝尧名叫放勋,他恭敬节俭,明察四方, 善理天下,道德纯备,温和宽容。他忠实不懈,又能让贤,光辉普照四 方,思虑至于天地。他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 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 民也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
的,据也认为行。国君认为不行的,据也认为不行。如同用清水去调剂清 水,谁能吃它呢?如同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去听它呢?不应该相同的道 理就像这样。”
5、“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 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 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
![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https://img.taocdn.com/s3/m/16a2a8ca700abb68a982fbd2.png)
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左传》
虽有解经(为《春秋》作注解)性质,但大体上可认
作
定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记 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始,至鲁悼公四年(前464)
品
止,较详细记载了这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 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其中,对诸侯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晏子所论与后面一篇课文中史伯所论 有什么异同?
二、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 的政治状态? 本文中“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
客观性三和、不本同文意的见说的理合有理什性么。特君点臣?之间,应允 许各反意乐于。存 自 见师 感在 意 、“操 知本不 见 不同琴 和文同 的 同”的 接说看 基 认否双 受理法础识定重,形和上的不比也象不达存同喻使生同成在,反所动意“及回复论。见和发避论显文,”表矛证得章在,。盾主精以彼而保,旨辟厨此 “ 持不,透师充 同 的允使 彻和分 ” 只许人 。羹发 则 是不易与表 相 表同 面上的一致。显然“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 状态和理想境界。
晏
子
对
《 左
齐 侯
传 》
问
晏子对齐侯问
《左传》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 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 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 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 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 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 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 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 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 不可也如是。”
传统文化翻译重点梳理(带答案)
![传统文化翻译重点梳理(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bf62140912a21615792900.png)
传统文化翻译重点梳理1.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厨师调和它们,使各种味道均衡适中,增添它不能达到的味道,并减少它过多的味道。
2.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君臣关系也是这样。
国君所说的适宜的事情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臣子告诉您它不正确的地方来成就它适宜的地方。
您所说的不适宜的事情如果有适宜的地方,我告诉您它事宜的地方来去掉它不正确的地方。
3.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因此政治太平没有违逆,百姓没有争斗的心思。
4.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如果用水调和水,谁能吃它?像琴瑟只弹一个音,谁能听下去?追求相同是不适宜的就像这样。
5.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故宽难。
只有有德行的人能用宽厚来使百姓服从,其次不如从严。
火猛烈,百姓远远地看到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有死于火的。
水柔弱,百姓喜欢亲近并且在水里面玩耍,就有很多人死在水利。
所以宽大执政很难。
6.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施政宽大那么百姓怠慢,百姓怠慢就要从严纠正过来。
从严那么百姓就受到摧残,受到摧残那么就要用宽大的管理方法来实行。
7.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用宽大的政策来帮助从严的政策,用从严的政策来帮助宽大的政策,政治因此和谐。
8.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人们晚上干完活然后在这里聚集,来评议政事好坏。
他们觉得好的地方,我就做;他们觉得不好的地方,我就改掉它,他们是我的老师,像这样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9.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我听说尽心竭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的,没有听说利用威权滥施刑罚来防止怨恨的。
10.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难道不能迅速制止这些言论吗?然而这样就像筑堤堵塞河流一样,河道决口造成的伤害,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我不能挽救局面。
晏子对齐侯问左传
![晏子对齐侯问左传](https://img.taocdn.com/s3/m/9ec7832f02020740bf1e9b11.png)
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不过是 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 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 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 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 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 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 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了,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 商颂·烈祖》 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 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 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五声、 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 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 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 豳 风· 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 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 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能总 是‘相同’ ,就和这些道理是一样的。” 返回
补充注释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 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 “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便让待臣给他倒了一杯酒。 范昭接过酒,一饮而尽。晏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厉声命令 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 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 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 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 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 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 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 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
大学语言(文言文)议论文部分
![大学语言(文言文)议论文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660ca0ea240c844769eaeea6.png)
议论文部分议论文:基本知识点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证方式:立论、驳论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4、驳论的着眼点: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考核要求1.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2.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3.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
4.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
樊迟、仲弓问仁(一)孔子及《论语》的基本情况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二)《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爱人、克己复礼(四)重点字句:1、樊迟未达2、举直错诸枉3、富哉言乎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往年考题:(2005)下列作品中,属于儒家学派重要著作的有()A、《墨子》B、《论语》C、《庄子》D、《孟子》E、《老子》单选:1、单选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A、《孟子》B、《论语》C、《孔子》D、《墨子》2、单选题:《论语》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A、艰涩深刻B、微言大义C、言辞犀利D、逻辑严密《老子》二章(一)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二)《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开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巨著。
(三)老子文章的特点:1、语言朴素流畅;2、多用排比韵语,音调协婉,便于诵记;3、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
(四)本文反映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综合性学习之《以和为贵》引用文言文及其翻译
![综合性学习之《以和为贵》引用文言文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bfdc33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e.png)
综合性学习之《以和为贵》引用文言文及其翻译1、黄侃在《论语集解义疏》中引用文言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释道君子之间和谐相处是因为他们内心没有争斗之心,而不同之处则是因为他们的志向和事业不同;而小人之间相互苟同是因为他们都干坏事,而不和则是因为他们喜欢互相争斗。
2、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和者,无乖戾之心。
同者,有阿比之意。
”,意思是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相反,因为有阿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3、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解释“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意思是和的原因是因为追求义,而不同则是因为各适其宜;注重利的人则因为共同追求利益而产生同,但也因此而产生争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4、《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公问晏子:“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回答说:“据也是同的,怎么能和呢?”公问:“和与同异乎?”晏子回答:“不同。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子认为,据也是同的,不能和;和与同是不同的,因为君主提出的所谓可和否,臣子要献上反对的意见以成就可,或者献上可以去除否的意见以去除可,这样政治就平稳无争,民心也不会有争论。
而现在的情况则不同,因为君主所提出的可和否,臣子也都说可和否,就像水济水一样,谁能吸收?像琴瑟的专一一样,谁能听从?所以同不可也如此。
齐景公说:“只要据能和我协调就好了!”晏子回答说:“据只是相同而已,哪里谈得上协调?”齐景公问:“协调和相同不一样吗?”晏子回答说:“不一样。
国君认为可行的,据也认为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据也认为不可行。
就像用清水调和清水,谁会喝它呢?就像琴瑟老调弹一个音调,谁会听它呢?应该像这样,不应该只是相同。
左传昭公二十年翻译
![左传昭公二十年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877881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6d.png)
左传昭公二十年翻译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年【经】二十年春王正月。
夏,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
秋,盗杀卫侯之兄絷。
冬十月,宋华亥、向宁、华定出奔陈。
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卢卒。
【传】二十年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
梓慎望氛曰:「今兹宋有乱,国几亡,三年而后弭。
蔡有大丧。
」叔孙昭子曰:「然则戴、桓也!汏侈无礼已甚,乱所在也。
」费无极言于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
自以为犹宋、郑也,齐、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
其事集矣。
」王信之,问伍奢。
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言于谗?」王执伍奢。
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未至,而使遣之。
三月,大子建奔宋。
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
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
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
』臣不佞,不能苟贰。
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既而悔之,亦无及已。
」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
逃无所入。
」王曰:「归。
」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
彼仁,必来。
不然,将为患。
」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
」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
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
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
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
」伍尚归。
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杀之。
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
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
」员曰:「彼将有他志。
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
」乃见鱄设诸焉,而耕于鄙。
宋元公无信多私,而恶华、向。
华定、华亥与向宁谋曰:「亡愈于死,先诸?」华亥伪有疾,以诱群公子。
公子问之,则执之。
夏六月丙申,杀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孙援、公孙丁、拘向胜、向行于其廪。
公如华氏请焉,弗许,遂劫之。
癸卯,取大子栾与母弟辰、公子地以为质。
《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05b6c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17.png)
《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1、《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宋濂原文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
予问之曰:“侯定科繇(yáo)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
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
”“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者,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
”“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
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
白侯之贤信已。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译文三衢的沈持正,赞美他们的太守白侯有德行有才能。
我问他:“白侯定的赋税徭役怎么样?”他回答说:“富豪擅长逃避徭役,徭役大多摊在贫民身上。
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的人都佩服他做事公平。
”“白侯要求自己如何呢?”他说:“白侯非常清廉节俭,除了喝衢水外,不烦劳衢州百姓任何东西。
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
”“白侯管理胥吏怎么样?”他说:“胥吏抱着案卷站在他身边,只听白侯的裁决,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思上报下达案件。
上一年的春天,皇上嘉奖了他,衢州人都为白侯感到光荣。
”我问完,回头对几个儿子说:“以前我听兰溪的吴德基就这么说,现在持正又赞美白侯的德行才能。
白侯的确很有德行才能啊。
”解释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
②繇(yáo):徭役。
③赋:税。
④问:问罪,责难。
⑤平:公平。
⑥驭:统帅。
7善:擅长8顾:回头9已:确信2、《南史·侯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南史·侯景传》原文及翻译南史原文:侯景字万景,魏之怀朔镇人也。
少而不羁,为镇功曹史。
魏末北方大乱,乃事边将尔朱荣,甚见器重。
初学兵法于荣部将慕容绍宗未几绍宗每询问焉。
后以军功为定州刺史。
始魏相高欢微时,与景甚相友好,及欢诛尔朱氏景以众降,仍为欢用。
表示否定的成语
![表示否定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6729104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66.png)
表示否定的成语1、以不济可成语拼音:yǐ bù jì kě成语解释:《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杜预注:“否,不可也。
献君之否,以成君可。
”后以“以不济可”指用否定错误意见的办法,帮助国君走上成功之路。
不,同“否”。
济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杜预注:“否,不可也。
献君之否,以成君可。
”2、泥古非今成语拼音:nì gǔ fēi jīn成语解释:拘守古代的而否定当今的。
形容崇尚陈规旧法,贬低新鲜事物。
成语出处:宋刘恕《自讼》:“泥古非今,不达时变,疑滞少断,劳而无功。
”3、善罢干休成语拼音:shàn bà gān xiū成语解释:善:好好地;甘休:情愿罢休。
好好地解决纠纷,不再闹下去(多用于否定)。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他看见奶奶比他标致,可比他得人心儿,他就肯善罢干休了?”4、恶不去善成语拼音:wù bù qù shàn成语解释:不因为厌恶某人而否定他的优点。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5、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语解释:以白色诋毁青色。
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否定别人。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宁藏拙而不为则可,若护其所短,而反讥人之所长,则不可。
所谓以宫笑角,以白诋青者,谓之陋儒。
”6、一笔抹倒成语拼音:yī bǐ mò dǎo成语解释: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何次人家为我父母立茔安葬,盖祠奉祀,是何等恩情,岂可一笔抹倒。
晏子的“和”与“同”之论
![晏子的“和”与“同”之论](https://img.taocdn.com/s3/m/4001778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9.png)
晏⼦的“和”与“同”之论《左传·昭公⼆⼗年》记载了晏⼦帮助齐景公订正“和”与“同”两个概念的事。
弄⾂梁丘据很会附和齐景公,齐景公也感觉梁丘据跟⾃⼰很对脾⽓,简直就像⼀个⼈似的。
晏⼦认为梁丘据是有意与齐景公保持⼀致的“相同”,⽽不是天然应该有的,不加造作的适中状态,不是⼼⼼相通⽔乳交融的“和”。
原⽂如下:齐侯⾄⾃⽥,晏⼦侍于遄台,⼦犹驰⽽造焉①。
公⽈:“唯据与我和夫②!”晏⼦对⽈:“据亦同也,焉得为和③!”公⽈:“和与同异乎?”对⽈:“异。
和如羹焉,⽔⽕醯醢盐梅以烹鱼⾁,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之以平其⼼④。
君⾂亦然:君所谓可⽽有否焉,⾂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有可焉,⾂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不⼲,民⽆争⼼⑤。
故《诗》⽈‘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时靡有争’⑥。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成其政也⑦。
声亦如味:⼀⽓,⼆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风,九歌以相成也⑧。
清浊,⼩⼤,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下,出⼊,周疏以相济也——君⼦听之以平其⼼⑨。
⼼平德和,故《诗》⽈‘德⾳不瑕’⑩。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可,君所谓否据亦⽈否 。
若以⽔济⽔,谁能⾷之;若琴瑟之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
”通释: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来到,晏⼦在遄台陪侍,在这时梁丘据催马赶到了。
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相通吧!”晏⼦回答说:“梁丘据也就是与您保持⼀致罢了,怎么能算得上与您⼼⼼相通呢!”齐景公说:“⼼⼼相通与保持⼀致有什么不同吗?”晏⼦回答说:“当然不同。
⼼⼼相通就好⽐在厨房⾥炖菜,⽤⽔⽕醋酱盐梅来烹制鱼和⾁,⽤柴⽲燃⽕加热,厨⼦来调和它,⽤适宜的味道调剂它,滋味不⾜的添加些;滋味太浓就冲淡些,君⼦吃起它来内⼼舒坦。
君⾂之间的道理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的事情在其中有不可⾏的问题,⾂下进⾔指出它不可⾏的问题来促成它的可⾏性;国君认为不可⾏的事情在其中有可⾏的理由,⾂下进⾔指出它可⾏的理由⽽去除它不可⾏的问题,因此政令通畅⽽不冲突,百姓没有对抗的念头。
晏子春秋·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第五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第五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b6ecd47af1ffc4ffe47ac86.png)
晏子春秋·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第五原文|翻译【原文】公至自畋,晏子侍于遄台,梁丘据造焉。
公曰:维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故曰: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故诗曰: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公曰:善。
【译文】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侍迎,梁丘据也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相和呀。
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只能算是相同,怎么能算作相和呢。
景公说: 相和与相同不一样吗? 回答说: 不一样。
相和就像肉汁汤一样,水、火、醋、肉酱、盐、梅,用来烹制鱼肉,用柴禾来烧煮,厨师调和,调和滋味,味道不足的就?267再添些,味道太浓了就冲淡一些。
君子吃了这些,来平和他的内心。
君臣关系也是这样。
君王认为可以的,而其中有不可行之处,臣子指出其中的不可行,而成就其中可行的。
君王认为不可行的,而其中有可行的,臣子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
所以,政治清平而不相互抵牾,百姓没有争夺之心。
所以,《诗》说:有了调和的肉羹,告诫厨师调和好,敬献神灵无嫌隙,人们和睦不相争。
先王调济五味,协调五种馨香,来使其心平气和,成就其政事。
声音也和味道一样,是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音、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组成的。
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疏密,相互调济。
《陈章侯蔑视显贵者》原文及翻译译文
![《陈章侯蔑视显贵者》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10d2f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f.png)
《陈章侯蔑视显贵者》原文及翻译译文《《陈章侯蔑视显贵者》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原文及翻译译文《陈章侯蔑视显贵者》原文及翻译周亮工原文: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
人所致金钱随手尽。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
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
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
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
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
显者不听。
遂欲自沉于水。
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
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注释]①诞僻:怪僻。
②搦(nuò):握。
③科头:不戴帽子。
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译文: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跟酒打交道。
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
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
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
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
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
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
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
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
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
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
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陈章侯蔑视显贵者》2、《宋史·侯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侯可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晏子对齐侯问翻译原文
![晏子对齐侯问翻译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1a2c2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a.png)
晏子对齐侯问翻译原文晏子对齐侯问翻译原文《晏子对齐侯问》选自《左传·昭工二十年》,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晏子对齐侯问翻译原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晏子对齐侯问原文: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故《诗》曰:‘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子对齐侯问翻译: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协呢?”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和协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
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
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
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
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
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斗之心。
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
第六课 古文翻译
![第六课 古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4db4f7f27d3240c8447efcc.png)
《楚人献鼋》【原文】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公子宋与子家将见。
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
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
公怒,欲杀子公。
子公与子家谋先。
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
夏,弑灵公。
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权不足也。
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
”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译文】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
公子宋和子家将要进见,走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
”等到进去以后,厨师正准备切甲鱼,两人互相看着而笑起来。
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郑灵公。
等到郑灵公把甲鱼赐给大夫们吃的时候,也把公子宋召来但偏不给他吃。
公子宋发怒,用手指头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
郑灵公发怒,要杀死公子宋。
公子宋和子家策划先下手。
子家说:“牲口老了,尚且怕杀,何况国君?”公子宋就反过来诬陷子家。
子家害怕,只好跟着他干,夏季,杀死了郑灵公。
《春秋》记载说:“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这是由于子家的权力不足的缘故。
君子说:“仁爱而没有勇武,总是达不到的。
”凡是杀死国君,如果只记载国君的名字,这是由于国君无道;记载臣下的名字,这就是臣下有罪过。
《楚归晋知罃》【原文】晋人归⑴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⑵知罃。
于是⑶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⑷,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⑸。
执事不以衅鼓⑹,使归即戮⑺,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⑻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⑼好,臣不与及⑽,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⑾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5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5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https://img.taocdn.com/s3/m/3d2d920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2.png)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5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题文诗:景公自畋,而致晏子,侍于遄台,梁丘据造.公曰维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有异乎?对曰异也,和如羹焉,水火之与,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也,民无争心.故诗经曰: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无言,时靡有争.昔古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相成;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经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相,奏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亦如是也.景公曰善,和而不同,至和真情,心平气和,礼以别异,求同存异。
【原文】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第五景公至自畋,晏子侍于遄台,梁丘据造焉。
公曰:“维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故诗曰:'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翻译此句话的意思为:建议可行的方法,废止不可行的方法。
臣下向君主进言,陈述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以成就可行的方法。
此句出自晏子对齐侯问,晏子对齐侯问是出自《左传》,由左丘明写的编年体事件。
《左传》简介:《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