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历史变迁及其对临清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历史变迁及其对临清市发展的影响研究王敏;惠洪宽;管永梅

【摘要】京杭大运河开通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形态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文章以运河水道及功能变迁为切入点,以临清市为个案,分析运河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运河的变迁可分为早期形成、初具规模、繁荣发展、淤积衰退及重新利用五个阶段;运河的各项功能相继而生,互为结果,其中航运功能,决定了早期临清市的兴起和繁荣;运河的河道及功能变迁影响了临清市的城市规模、城市格局及城市产业.通过总结运河的历史变迁对临清城市发展的影响,为运河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3)003

【总页数】6页(P94-99)

【关键词】京杭运河;功能变迁;城市发展;临清市

【作者】王敏;惠洪宽;管永梅

【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6

引言

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全长1797公里,是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历史最悠久,长度最长的人工运河。[1]山东运

河被称之为“鲁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海拔最高,船闸密度最大,水利工程成就最集中的河段,经近千年的历史积淀,沿线的枣庄、济宁、东平、聊城、德州等城市均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漕运、水利、商业、民俗等历史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整个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保留最好的河段。运河开通至今,其形态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与沿线城市进行了研究,傅崇兰所著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是第一本关于运河城市的通论著作,该书从城市选址、环境、人口、经济、文化五个方面对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是早期关于运河城市研究的代表作。[2]许檀认为明清时期

山东的商业城镇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大多分布在流通干线上。

[3]陈桥驿在其主编的《中国运河开发史》中不仅对运河本身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详

细的研究,也对运河与沿线地区的开发进行了专门论述。[4]范今朝、汪波总结了

运河杭州段的变迁及其对杭州市发展的影响。[5]邵常岁总结了近代交通方式的变

迁对山东运河城市的影响。[6]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只是对运河及运河城市的发展进

行定性描述,很少有学者对运河的时空变化进行详细分析,更鲜有人对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变迁与沿线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2014 年6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年,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在杭州成立,旨在打造一条全新的京杭大运河世界级精品旅游线;山东省也开始着手建设“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和“鲁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2016年“聊城京杭运河文化与生态旅游保护开发项目”被列入山东省“十三五”旅游开发重点项目。

在这种形势下研究运河及其功能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变迁为切入点,以临清市为个案,基于ArcGIS软件的支持,探索运河河道及功能变迁对临清市城市形态、城市规模和城市产业的作用与影响,为运河沿线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一、京杭运河山东段水道及其功能变迁

中国运河有两个系统: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

运河,在原有运河的基础上主要开通永济渠和通济渠,至610年又开通了江南河,至此,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和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形成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中国南北和东、中部的水运大动脉,此时的大运河被称为隋唐大运河。元代以后,国都迁移到北京,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航运的目标也由洛阳转到了北京,元代便对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缩短航运里程900公里,形成了自元代以来的“京杭大运河”。京杭运河山东段南起山东与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大王庙闸,北到德州德城区第三店,流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16个县(市、区),全长643公里。[6]纵观大运河山东段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早期形成阶段:军事功能为主

据历史文献记载,山东的运河最早开挖于春秋战国时期,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先后开挖了荷水、汴渠、洸汶运道和桓公沟等,形成了南北运道纽带的雏形。此时,运河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物资运输和军事防御的作用。

(二)初具规模阶段:航运功能为主

图1 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图2 现代京杭大运河及山东段示意图

每逢朝代更替,统治者往往会疏于对运河的管理,直到隋大业元年(605年),

隋炀帝下令开凿永济渠和江南运河(永济渠是山东京杭运河开凿最早的一段),至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用了六年的时间,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南至杭州、北通北京的纵贯南北的人工运河。唐载初元年(690年),为方便将山东曹州、

兖州的粮食漕运到京师,朝廷便开凿了始于邢台,东到曹州至巨野泽的湛渠,它是五代和北宋时开凿的五丈河运河的前身。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下令开挖济州河,以任城(今山东济宁)为中心,南至鲁镇与泗水沟通,北经安山镇(今梁山县小安山)入济水,全长70多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下

令开挖会通河,“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临清”(《元史》卷64,《河渠一》),接通御河,全长120多公里。至此运河山东段初具规模,人们不断地对运河进行开凿、疏浚、管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航运功能。

(三)繁荣发展阶段:航运及防洪灌溉功能为主

明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派工部尚书宋礼总领其事,重新开挖会通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会通河的开通,漕运的繁盛使得山东运河沿线的城镇枣庄、济宁、张秋、聊城、临清、德州兴起并发展。从明代嘉靖、万历至清代康熙年间,先后开凿了南阳新河、泇河、通济新河等,至此,山东运河基本定型,全长480

公里,此时,运河的航运功能仍占主导地位。山东运河流域是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农业的灌溉、百姓的生活用水都离不开水源,遇到黄河泛滥的年份,运河防洪减涝的水利功能也变得非常重要。

(四)淤积衰退阶段:纳污功能为主

近代以来,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兴起,分流了运河的大部分客货运量,导致运河的航运地位下降。清末至民国年间,由于连年战争及经济的衰败,运河的航运、灌溉等功能均下降,多处地段出现淤积现象,至上世纪90年代初运河山东段仅剩济宁以南河段仍在通航。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特别是近代以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