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选读 三、东海之大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3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3含解析

《庄子.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等。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等。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探究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并感悟寓意。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第一步导入: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板书课题)第二步以望洋兴叹成语导入。

二、教学过程:先展示教学思路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展一展理一理谁望洋兴叹为什么读一读:1、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泾jìng sì渚zhǔ殆 dài2、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在黑板上文言知识点)3、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3-5分钟)做一做:知识积累(完成学习卡片内容整理)1、古今异义:百川灌河至于北海始旋其面目大方之家2、词类活用: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3、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4、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庄子》选读5-3东海

《庄子》选读5-3东海
懂得大道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看不起,轻视; ①且夫我尝闻少 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 ________________ . . 轻视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然;以„„为可 ②然 不然,可 不可________________ .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 1 .课文前半部分的内容是什么?是如何 说理的? • 课文节选自《庄子 · 外篇》中的《秋水》, 通过对河伯的刻画,引发议论来说明个人 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 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文章没有枯燥的说理论证,而是用形象的 寓言故事来说理,写得惟妙惟肖。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 “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 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 “晚”“雪”两字告诉我们黑色的夜幕已 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 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 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 外温暖。
温馨晨读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 文段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 通篇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 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 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 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 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三东海之大乐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三东海之大乐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3.特殊句式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_被__动__句___ (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_被__动__句__ (3)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_被__动__句___ (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_被__动__句__ (5)自以比形于天地。_被__动__句__ (6)莫大于海。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 (7)而受气于阴阳。_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 (8)公孙龙问于魏牟曰。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
(2)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_海__神__名__ ①若
以为莫己若者:_及__,__比__得__上__ 闻道百:_听__到___ ②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_知__识__、__见__闻_
不可为量数:_算__、__计_ ③数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命__运___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几__,__几__个__
多读厚积 ——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
一种人生境域 ①人类是情感动物群,牵绊他的东西很多很多。对国家、对家 人、对朋友,每个人都投入了相当多的感情在里面,我们很容易身陷 其中而不能自拔。(1) 【思悟亮点】 (1)文章开头论述了什么问题? 提示 文章开篇就论述人生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困惑与迷茫,引起读者的思考。
今吾子又死焉:_兼__词__,__于__此__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_在__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_引__出__行__为_的__对__象___ ②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表__比__较____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_表__被__动__
东面而视:_表__修__饰___ 性贪而狠:_表__并__列_ ③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_表__转__折_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_你__的__

庄子选读《第3课 东海之大乐》创新课件

庄子选读《第3课 东海之大乐》创新课件

把不可以的当作是可以的;穷尽百家的智慧,穷尽众人的辩才。
之:均为结构助词,的。合、离:使动用法,使……合、使……离。 然、可:均为意动用法,以……为然、以……为可。困、穷:使动
用法,使 吾 自 以 为 至达已。 以为:认为。至: ……穷尽。我自认为最通达事理了。最。达:通晓事
理。已:肯 今 吾 闻 庄子之言,汒 然 定语气词。现在我听到庄子的言论,模糊不清地对他的言论
始 吾 弗 信;且夫:连词,而且。少(shǎo):形容词意动用 起初我还不相信;法,认为……少。闻:学识,学问。轻:意动
用法,认为……轻。者: 今 我 睹 子之难穷 也, ……的人。始:起初、当初。如今我看到你浩瀚无边难以穷尽的样子,
吾 非 至 于 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 见 笑 于 大 方 我要是不到你这里来就危险了,我将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
异 之。之: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代 感到惊异。“庄子之言”。汒(mánɡ)然:模糊不清的样子。
异:意动用法,
不 知 论 之 不 及 与,
感到惊奇。 不知道是我论辩的才能赶不上他呢,还是我的
知之弗若与? 今吾无所开吾喙,敢 问 其 方。”知:第 智慧不如他呢?现在我无从开口,请问其中的道理。”一个
且 彼 方 跐 黄 泉 而 登 大皇,无 南 无北, 更何况他庄子的言论正下踏黄泉而上登皇天,没有南也没有北,

奭然四解,沦 于 不 测; 无 东 无 西,始 于 四向离散,深入到不可测知的境地;没有东也没有西,从奥妙
玄 冥, 反
于 大 通。 且:递进连词,而
幽远的处所开始,返回到无所不通的大道。且、况且。彼:指
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第3课 东海之大乐
译文助读
秋 水 时 至,百 川 灌 河。 (1)秋天的大水按时到来,众多的河流都灌注到黄河里去。

《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

《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

•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 [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 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 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 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 的数量叫做‘万物’,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 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 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 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 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 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 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 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
译为:“不是…… 就……” )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是古
汉语常见的固定格式,可译为“认为……是” )
• 一词多义
•若
• 望洋向若而叹 (传说中的海神名 ) • 以为莫己若 (比得上)
•闻
• 闻道百 (动词,听说) •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名词,见闻,学问 )
•始
• 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 始吾弗信(开始,起初)
•见
• 不见水端(看见)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于
• 吾长见笑于大方家。( 被) • 拘于虚也。( 被) • 今尔出于崖涘。( 从) • 莫大于海。(比) •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在)

《东海之大乐》原文及译文

《东海之大乐》原文及译文

《东海之大乐》原文及译文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2.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

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5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5含解析

《东海之大乐》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巧用寓言,善用比喻,生动活泼的特点。

4、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内容。

2、参考注释疏通文意,概括文段主旨,能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加以评述。

3、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导学案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王安石“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苏东坡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苏东坡觉得很得意。

后来被贬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

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

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很羞愧。

二、关于庄子及《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第5单元 第3课 东海之大乐 课件—2020年秋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5单元 第3课 东海之大乐 课件—2020年秋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答:河伯到北海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季节。秋季 多雨,黄河纳百川而成奔涌澎湃之势,河宽水急,浩浩荡 荡,对岸的牛马都分辨不清。文章开头以简洁生动的语句, 描摹了秋水形成的磅礴的黄河壮景。在这种壮阔的气象中, 作为主管黄河的河神,当然地就高兴莫名,以为天下美景 尽汇到自己这里来了。文章以“欣然自喜”写出了河伯洋
答: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通过对河伯 的刻画,引发议论来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 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文 章没有枯燥的说理论证,而是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 写得惟妙惟肖。
文段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是设喻。在写 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 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 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 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2.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 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世间所有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 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只有像海 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于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不 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达到更高 的境界。
答:文章以“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状北海之阔。“不见水 端”即看不到水的尽头。显然,较之黄河的“两涘渚崖之 间,不辩牛马”,要宽阔不知多少。文章的用语极有讲究, 在黄河与北海之间的宽窄上有意造成巨大的落差,因而也 就在河伯到北海的前后心态上造成了一个反差。先前以为
4.河伯的感叹包含哪几层意思?河伯的感叹表现出他怎样 的可贵之处?
3.文章写北海之大的用语同写黄河之宽的用语分寸上有何 不同?河伯此时的心态该是怎样的?

高中语文第5单元《庄子》选读三东海之大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5单元《庄子》选读三东海之大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三、东海之大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两涘.(sì)渚.(zhǔ)崖不似礨.(lěi)空灭跗.(fū)所开吾喙.(huì)孑.(jié)孓.(jué)汒.(mánɡ)然右膝已絷.(zhí)矣隐.(yìn)机大息適.(tì)適.(tì)然大.(tài)皇呿.(qū)而不合奭.(shì)然四解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不辩牛马(“辩”,通“辨",分别,辨别)(2)拘于虚也(“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卒”,通“萃”,聚集)(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豪”,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5)汒然异之(“汒",同“茫")(6)隐机大息(“机”,通“几”,几案,小桌子)(7)出跳梁乎井之上(“跳梁",同“跳踉",腾越跳动)(8)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第一个“知”,通“智”;竟,通“境")(9)反于大通(“反”,通“返”)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语错误!(2)知错误!(3)方错误!(4)见错误!(5)少错误!(6)始错误!(7)乃错误!(8)于错误!(9)焉错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懂得大道理今义:不吝啬或洒脱(2)计中国..之在海内古义:中原地区今义:国家(3)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古义:大道理今义:地名(4)至于..北海古义:到达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5)合同..异古义:合,合而为一;同,相同今义:一种法律文书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看不起,轻视)(3)汒然异.之(意动用法,以……为异)(4)穷.众口之辩(使动用法,使……穷尽)(5)离坚白..(形容词作名词,硬度;颜色)(6)将忘子之故.(形容词作名词,原来的技能)(7)然.不然,可.不可(均为意动用法,以……为然;以……为可)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5.3 东海之大乐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5.3 东海之大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自知之明
◆ 文本探究◆
第二段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 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 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 文本探究◆
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 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于是焉河伯 始旋其面目, 望洋 向若 而 叹曰:“野 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的脸色,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说:“俗
语有之曰:‘闻 道 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
话这样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
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
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轻视伯夷的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③方
敢问其方 名词,道理 方存乎见少 副词,正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词,方圆 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名词,地方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词,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可谓仁之方也已 名词,方法
④始
始吾弗信 副词,开始,起初 始旋其面目 副词,才
◆ 自主积累◆
3.古今异义 ①计中国之在海内 今义:国家。 古义:中__原__地__区__。___ ②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今义:地名。 古义:_大__道__理__。__
◆ 文白对译◆
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受制于时间;
曲士不 可以语 于道者,
束于教也。
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所受教育的束缚。
今 尔 出于崖涘,观 于大海, 乃知 尔丑, 现在你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

诸子散文庄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

诸子散文庄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

5 .特殊句式 (1)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2)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判断句、被动句) (5)今尔出于崖涘(状语后置) (6)莫大于海(状语后置) (7)比形于天地(被动句) (8)受气于阴阳(状语后置) (9)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 (10)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状语后置)
3 .选文二中魏牟用“坎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这则寓言故事以 及“蚊负山、 商蚷驰河”的比喻,意在阐述什么道理?你受到哪些启 发? 提示:选文二中魏牟用 “坎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这则寓言故事 以及 “蚊负山、商蚷驰河”的比喻,意在说明像公孙龙那样浅陋的 人无法理解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故事告诉我们 :人外有人 ,天外 有天 ,人生境界有大小之分 ,人生在世 ,虽然受到种种局限,但我们 应该不断超越 ,蕴蓄博大而不自满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进 而追求更高更大的境界。
本课两则选文仍然以寓言故事作为说理的主要方式,两则寓 言的寓意有相通之处。谈谈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及你受到的启 发。
提示:第一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 ,启发人们超脱对 自我的偏执;第二则选文,主旨是批评像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 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说他们就好像井底 之蛙 ,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 ,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 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两则选文尤其是选文中的两 则寓言的共同之处是让人意识到 “人无完人,学无止境”,人追求的 境界是无限的 ,即使有了大境界 ,也是相对的 ,不能自满,应谦虚谨 慎 ,积极上进。 如果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难免贻笑大方。而追求大 的境界 ,就意味着必须省察自己在人生境界方面的种种局限,并 不断超越诸多人生的局限。只有像海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于空 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 ,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不断 地提升自己 ,达到更高的境界。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庄子蚜3东海之大乐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庄子蚜3东海之大乐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2.即时感悟
读了这则素材后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解析】【示例】季羡林曾将和谐分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和 自己的和谐。对待人生,我们切不可抱着“悬肉为林,以酒为池”的贪 欲占有人生,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因为我们迟早要将它交还。为生活留 下一片“余”的天空,能让我们更豁达地玩味人生。当有人提出为钱学 森盖将军楼时,他委婉拒绝,回到生活中从容尽享“余”;
2.两则选文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结合庄子的思想谈谈你的认识。 【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然后结合文本 谈谈文章给我们的思想启示。
【答案】首先,从认识论上看,庄子认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文章 嘲笑河伯的沾沾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嘲讽圣贤之道只是像 河伯一样自夸,都是强调人的认识的有限性。特别是文中还进一步揭示 了人的认识有限的原因:井蛙“拘于虚”,是说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的 限制;夏虫“笃于时”,是说人的认识要受到时间的限制;曲士“束于 教”,是说人的认识要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客观上,鞭策人们永远不 要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永远不要骄傲自满。
(2)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古义:奔__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行__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 名词作状语,向东
等等落在身后的灵魂
麦家
我曾养过两只狗。
一只是朋友送的,德牧,名门血统,姿态高贵,仪表堂堂。我不敢 慢待,每天都用上好的骨头和肉款待,有时还喂羊汤、牛奶。渐渐地, 它除了精肉细骨外一概不食,包括龙骨和猪皮。到后来甚至连超市买来 的高价狗粮,它都懒得瞄一眼,像娇生惯养的小姐,或是满腹怨气的贵 妇,而我分明从它慵懒冷漠的眼神里,看到了它深切的不满和厚重的怨 气。

《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3东海之大乐

《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3东海之大乐

-4-
*三、东海之大乐
走进新课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转 (2)野.语.有之曰 俗语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懂得大道理的人 (4)笃.于时也 固 (5)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乡曲 (6)尾.闾.泄之 传说中海水外泄的地方 (7)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小土堆,也有人说指小窟窿 (8)蹶.泥则没足灭跗 踏 (9)且夫擅.一壑之水 占有、据有 (10)而右膝已絷.矣 绊
被动句
-10-
*三、东海之大乐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黄河—河伯(小) ↓
秋水时至 大海—北海若(大) ↓ 大
相对主义
学无止境境界无限不自满求上进
坎井之蛙(窄) ↓
龙牟之辩 东海之鳖(阔) ↓ 阔
-11-
*三、东海之大乐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译文:秋天的雨季按照时令来到,条条河流注入黄河。水流很大, 波涛汹涌,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了。顺着水 流向东而行,来到北海,面向东远望,看不到大海的尽头。
-13-
*三、东海之大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16-Biblioteka *三、东海之大乐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河伯是一个不拘泥于自己的境界、能随境界而不断提升自我认 识的人,当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 河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时,以为天下之美都在自己。他既没 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的原有格局 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他仰视着海神若 叹息,表明他对大海心悦诚服。他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 这里就危险了,就会永远摆脱不了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那些懂得 大道理的人的笑柄。这种知错能改的谦虚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优]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课件: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

[优]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课件: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

河伯欣然自喜_________ ①于是焉 .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_________ . ________ 3.焉③今吾子又死焉 . ______ .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实狼其中_______ ⑤空囊橐,徐徐焉 . 北海,东面而视_______ ①至于 . 水________ 4.于②冰,水为之,而寒于 .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_________ .
商蚷 ( . 奭 然( .
) )
望 洋而叹( .
)
答案:sì zhǔ jīnɡ lěi lǘ dà i zhò u shí zhì xuá n fū ɡuà n jù wà nɡ shì
二、通假字 1.两涘渚崖之间,不辩 牛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 也_______________ . 3.人卒 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______________ . 4.公子牟隐机 大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且夫知 不知是非之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6.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 于大通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三、东海之大乐
诵名句
1.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 2.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庄子· 天地》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山木》 4.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庄子· 秋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庄子· 秋水》 6.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庄子· 让王》 7.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 天下》 8.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 人间世》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3 东海之大乐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3 东海之大乐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三、东海之大乐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此比.形于天地比:掩护,遮蔽。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闻:名声。

C.不足以举.其大举:全,尽。

D.夫不为顷久推移..推移:变化、发展。

解析:B项,闻:知识、见闻。

答案:B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B.吾自以为..至达已C.是非..坎井之蛙与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B项,认为。

A项,古义:面向东;今义:东边。

C项,古义:这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与错误,也指口舌。

D项,古义:大道理;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B3.下列“之”字,按其用法分三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泾流之.大②两涘渚崖之.间③野语有之.曰④我之.谓也⑤少仲尼之.闻⑥轻伯夷之.义⑦睹子之.难穷⑧非至于子之.门⑨大方之.家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⑦/③/④/②⑤⑥⑧⑨解析:①⑦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代词,这样;④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②⑤⑥⑧⑨结构助词“的”。

答案:D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端:尽头。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改变。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不满。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解析:C项,少:看不起、轻视。

答案:C5.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三、东海之大乐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三、东海之大乐

三、东海之大乐释文题“东海之大乐”语出《庄子·秋水》,面对浅井之蛙的自夸自足,东海之鳖向它讲述了大海的情形:“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浅井之蛙听后,“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子借这一寓言故事,形象地阐释了小气象和大境界的天壤之别,对故步自封、安于小我、盲目自得的心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告诉人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永不自满、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道理。

明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都运用了寓言说理的方法,且寓言的主旨是一致的,都向我们阐明了为人要虚心,不能故步自封、骄傲自满,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气象、格局的道理。

但两则选文的主旨也不完全相同,第2则选文除了讲明要虚心,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外,还讲明了虚心学习的时候要看对象、讲方法的道理。

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局限,跳出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永远不应该自满。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不辩.牛马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汒.然异之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⑥公子牟隐机.大息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出跳梁..乎井之上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通“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反.于大通 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辨 分别、辨别 ②墟 处所,所居之地③萃 聚集 ④毫 动物长而细的毛 ⑤茫 模糊不清⑥几 几案,小桌子 ⑦跳踉 腾越跳动 ⑧智 智慧境 界线 ⑨返 返回(2)一词多义①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 以为莫己若.者:②闻⎩⎪⎨⎪⎧ 闻.道百: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③数⎩⎪⎨⎪⎧不可为量数.: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④却⎩⎪⎨⎪⎧ 于是逡巡而却.: 却.匈奴七百余里: ⑤穷⎩⎪⎨⎪⎧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⑥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始.吾弗信: ⑦殆⎩⎪⎨⎪⎧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答案 ①海神名/及,比得上 ②听到/知识、见闻 ③算、计/命运/几,几个 ④退/打退,击退 ⑤穷尽/处境困难,环境险恶/不得志,不显贵 ⑥才/开始 ⑦危险/几乎/大概、恐怕(3)古今异义①百川灌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或指银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选读三、东海之大乐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秋水时至
B.不辩牛马
C.拘于虚也
D.反于大通
答案:A
解析:B项,辩,通“辨”,分别,辨别;C项,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D项,反,通“返”,返回。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见笑于大方
..之家
B.河伯欣然
..自喜
C.计中国
..之在海内
D.是非
..坎井之蛙与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懂得大道理。

今义:不吝惜或洒脱。

B项,古今都是指愉快的样子。

C项,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D项,古义:这不是。

今义:①事理的正确与错误;②口舌。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乃逸而走.走:奔跑
B.笃.于时也笃:受限制,局限
C.知.之弗若与知:知道,懂得
D.又奚以自多.多:赞许
答案:C
解析:C项,知:智慧。

@@@@@@@@@@@@@@@@@@@@@@
4.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莫己若者
A.又奚以自多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D.莫大于海
答案:A
解析:例句与A项都是宾语前置;B项是被动句;C项是判断句;D项是状语后置。

@@@@@@@@@@@@@@@@@@@@@@
5.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求之以察
B.汒然异之
C.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D.万川归之
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是代词;C项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汒然异.之
A.穷.众口之辩
B.将忘子之故.
C.秋水时.至
D.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答案:D
解析:例句,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A项,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尽。

B项,故,形容词作名词,原来的技能。

C项,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D项,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可译为“看不起”“轻视”。

二、课内阅读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8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
..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变,改变
C.望洋
..向若而叹曰望洋:望着海洋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穷尽,看到尽头
答案:C
解析: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一说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1)于是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这里了。

(2)有俗语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3)我就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三、延伸阅读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0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

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庄子·让王》)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遗:赠送,送给。

B.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辞:辞谢,推辞。

C.君过.而遗先生食过:走过,经过。

D.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罪:名词活用作动词,加罪。

答案:C
解析:C项,过:探望。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答案:列子笑着对她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我。

他依据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赠与的原因。


参考译文: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

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

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两拜表示感谢,但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

郑相子阳来探望先生,并送给我们食物,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她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我。

他依据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赠与的原因。

”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