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回忆我的父亲(节录)》
父母和睦,是一个家最好的家风(文案)
父母和睦,是一个家最好的家风
《颜氏家训》中有言: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
意思就是,最好的教育,是从上向下推行、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育人先育己,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会做好。
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中说:
我的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
他们常常无话不谈,前尘旧事、家庭琐事、工作要事……两人一生中如长河一般的对话,从不厌烦。
最让她喜欢的是,做完功课后,偎依在父母的身边,一家人静默地读书,虽无声却是无比幸福,那段被书香和爱包围的日子是一生中最动人的时光。
读之令人莫名的温馨与羡慕,我想这就是婚姻中夫妻最好的相处模式吧,而这也正是她与丈夫钱钟书的相处方式。
两人生活中相濡以沫,工作中并肩而立,艰难时不离不弃,开心时相互分享,无事时便是在家读书。
方舟曾经在《我所认识的钱钟书》中说起:
他们一同上班、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挽手,令很多研究所的年轻人都非常羡慕。
更让人惊叹的是,他们的恩爱与爱读书的模式,又传给了他们的
女儿钱媛。
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不是家财万贯,而是家风永流传。
夫妻恩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庭和睦,就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
《孔子集语·易者》中有言:“人道之兴,必由夫妇。
”父亲眼界辽阔,则孩子天地广阔。
母亲性情温柔,则孩子内心温暖有力量。
读《杨绛传》有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读《杨绛传》有感读《杨绛传》有感(一)黄祎妍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忘却了白天的紧张与疲惫,处世的烦恼与愁绪也消失了。
没有尘世的喧闹和打扰,我独游于字里行间。
《杨绛传》吸引了我的注意。
只记得在学校的颁奖词中听闻过这个名字,封面中几个大字"生命的烤火者"令人遐想。
不禁翻开书页,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
书的一开头便介绍了杨绛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无锡小镇的杨季康,那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让小小的杨季康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气息。
想象中这样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可,其实温润是杨绛先生的底色,但要误认为她是个"面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莫名的扣上了一个"罪名",被贴上了大字报,杨绛激烈的反应,震动了她的同事,人们没想到弱质芊芊的杨绛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外柔内刚。
她抗议,她呐喊,这正是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现,铁骨铮铮、刚正不阿,更表现她对丈夫真挚、深厚的爱。
她常说:"忧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难方能滋生修养。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始终和祖国共沉浮,这才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杨绛与他的丈夫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向学。
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想着会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杂琐事的事的回忆录,就在我将书往下翻阅,我才明白:这是充斥着生死离别的回忆录。
女儿与丈夫相继离去,杨绛先生已心静如水,感叹:"世间好物不坚拆,彩云易散琉璃脆。
"生死无常,世事就如一场长梦,梦醒了,就回家了。
不得不感叹先生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俗红尘的释怀。
她的笔清淡,她的文哀而不伤。
她给人以无限慰藉,给人以生命的希望。
经历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中国的分崩离析种种事变,杨绛先生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饱经沧桑后,她并没有一脸戾气反而更加沉稳。
杨绛一百岁感言原文完整版杨绛百岁感言全文
杨绛一百岁感言原文完好版_杨绛百岁感言全文两天好多人都在找一百感言完好版原文,那么《一百感言》原文完好版详细内容是什么呢?以下是学啦小你整理的《一百感言》原文完好版,迎大家。
杨绛《一百岁感言》原文完好版《一百感言》我今年一百,已走到了人生的,我没法确知自己能走多,寿命是身不由己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一百年沾染的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沉静的生活。
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平易地迎接每天,准回家。
在物欲横流的人间,人生一世在是苦。
你有意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人吧,人家就利用你侮辱你。
你稍有才德相貌,人家就妒忌你排你。
你大度退,人家就入侵你害你。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要持力准斗争。
你要和人和平共,就先得和他周旋,得准随吃。
少年玩,青年沉迷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晚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能成的精金,能有多少 ?但不一样程度的,必有不一样程度的成;不一样程度的欲猖狂,必下不一样程度的劣。
上不会全部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获得情未必有金 ;有金未必获得快 ;获得快未必有健康 ;有健康未必全部都会如愿以。
保持满足常的心才是淬心智,化心灵的最正确门路。
全部快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种快把忍耐享受,是精神于物的利,即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不一样程度的,就得不一样程度的涵养、不一样程度的效益。
好似香料,得愈碎,磨得愈,香得愈烈。
我曾这样盼望命运的波,到最后才:人生最曼妙的景,竟是心里的淡定与冷静⋯⋯ 我曾这样期盼外界的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别人毫没关系。
杨绛的简介,先生的老婆。
1911 年 7 月 17 日生于北京,本名季康,江无人,中国有名的作家,家、翻家。
杨绛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以为最优异的翻译佳作,到 2014 年已累计刊行70 多万册 ;她从前创作的剧本《满意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 2014 年还在公演 ;杨绛 93 岁第一版散文漫笔《我们仨》,风靡国内外,重版达一百多万册, 96 岁第一版真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102 岁第一版 250 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和他的父亲阅读答案
杨绛和他的父亲阅读答案杨绛和他的父亲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杨绛和他的父亲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
李健吾评价她“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而是有着“缄默的智慧”的,有着静默恬退的睿智和微笑达观的态度。
她的父亲杨荫杭,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
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
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
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
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
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
那年杨绛16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
那时北伐战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
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
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
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
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
她怕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
不过,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
她于是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
父亲却一口拒绝,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杨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
”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
去不去在你。
”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一次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表示拥护。
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了拥护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拥护。
统编(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父爱之舟》课件(43张PPT)
强化对父母和亲人的深切怀念、感激、愧疚等复杂的 情绪,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品读课文,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场景和细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夜以继日 场景1:半夜喂蚕 买枇杷吃 辛勤劳动
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
父亲摇着船把作者带到人生的一个个驿站,这条船承载着 的是父亲无尽的期望,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作者一次次地写 摇船、在船上做饭、在船上睡觉,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在船 来船往中,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怀 念。同时一步步地紧扣题目,一步步地深化主题。
结构图示
父爱之舟
梦境开始, 引出回忆
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
枇杷吃……
挣钱不易,还买水果
细节描写
生活艰辛 父爱无私
品读课文,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场景和细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心疼孩子
场景2:第一次住店
条件艰苦
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
虫及我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
场景4 雨雪天送“我”上学
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
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
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衣着寒酸
细节描写
衣衫破旧 送我上学
品读课文,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场景和细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凑钱上学 场景5 凑钱缴学费 成熟长大品味人生
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 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 床……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 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回忆我的父亲杨绛读后感
回忆我的父亲杨绛读后感篇一回忆我的父亲杨绛读后感读完杨绛先生的《回忆我的父亲》,我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多感人?”可越往后读,我越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杨绛先生笔下的父亲,那可不是一般的父亲啊!文中描述的那些细节,就好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眼前一帧一帧地闪过。
比如父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那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那是真的用心在培养。
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我觉得,这太了不起啦!现在多少父母,光说不做,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做。
还有父亲的为人处世,那叫一个正直善良。
我就在想,这样的人在如今这个社会,能吃得开吗?可能有人会说:“太老实会吃亏的!” 但我觉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老实人,世界才没变得那么糟糕。
读着读着,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的父亲。
哎呀,跟杨绛先生的父亲一比,好像差了不少呢!我爸有时候脾气可爆了,一点就着。
不过,再想想,他也有他的好,比如努力工作养家,虽然方式可能不太对,但心是好的。
杨绛先生的文字,让我一会儿感动得想哭,一会儿又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魔力啊?难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她写得太真实,太贴近生活了,让我这个普通人也能感同身受。
你们说,要是杨绛先生的父亲知道他的女儿把他写得这么好,会不会在天上偷着乐呢?篇二回忆我的父亲杨绛读后感《回忆我的父亲》,这书我读完了,可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杨绛先生写的父亲,那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我面前。
我就一直在想,这得是多深厚的感情,才能写出这么细腻、这么动人的文字啊?书中提到父亲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我不禁要问,现在还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敬业精神?也许有人会说:“时代不同啦,别太较真!” 可我觉得,不管时代怎么变,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对工作的那份热爱和执着。
再说父亲对家庭的关爱,那真是无微不至。
我就寻思着,我自己的老爸要是能多关心关心我,那该多好啊!不过转头一想,他可能也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爱着我,只是我没发现而已。
杨绛先生的文章_杨绛先生的散文
杨绛先生的文章_杨绛先生的散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杨绛杨绛的主要作品一、著作1.《干校六记》(散文),三联书店1981年初版;三联书店1986年二版。
2.《将饮茶》(散文),三联书店与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于1987年先后出版。
3.《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初版。
4.《关于小说》(文论集),三联书店 1986年初版。
5.《回忆两篇》(散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初版。
6.《走到人生的边上----自问自答》(散文集),商务印书馆于2007年、2008年分别出版。
7.《喜剧二种》(剧作,收《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8.《记钱锺书与围城》(散文),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初版;岳麓书社1986年初版1991年2印。
9.《槐聚诗存》(钱钟书默存稿,杨绛季康录),三联书店1994年一版一印。
10.《倒影集》(短篇小说集),香港文学研究社1981年出版;人民文学1982年出版。
11.《杂忆与杂写》,花城出版社1992年出版;三联书店1994年初版,1995年3印。
12.《春泥集》(文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出版;13.《洗澡》(长篇小说),台湾晓园出版社1990年出版;三联书店,1990年1版2印。
14.《从丙午到“流亡”》(散文),三联书店香港分店2000年出版。
15.《我们仨》(散文),三联书店2003年初版(简装本);2004年初版(精装本)。
16.《杨绛文集》(全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初版。
17.《杨绛文集》(全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再版。
二、译作1.《小癞子》(西班牙名著),平明出版社1951年初版,1953年重排出版;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
2.《吉尔•布拉斯》(勒萨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初版。
杨绛的小故事
杨绛的小故事【篇一:杨绛的小故事】1932年,22岁的杨绛在清华园偶然碰见了钱钟书。
若干年后,杨绛说,“他穿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一点也不翩翩。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杨绛本来是东吴大学的学生,因东吴大停课,学生借读北平高校,杨绛才来得到清华。
这般的阴差阳错,只能说他俩有姻缘在。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偶遇实在是偶的巧极,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和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都是无锡的名士,张謇曾把两人称为“江南才子”,江南才子们风流会友自然是往来不绝的,杨绛和钱钟书偶然一遇,再偶然一谈,方才知道,世交不说,原来早在十多年前,8岁的杨绛就曾经跟随父亲拜访过钱家,那时的钱钟书在庭院里跑闹打跳的时候未必注意过这么一个来造访本家的女孩子。
可当下一想,却觉得真是冥冥中自有定数。
后来杨荫杭...1932年,22岁的杨绛在清华园偶然碰见了钱钟书。
若干年后,杨绛说,“他穿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一点也不翩翩。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杨绛本来是东吴大学的学生,因东吴大停课,学生借读北平高校,杨绛才来得到清华。
这般的阴差阳错,只能说他俩有姻缘在。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偶遇实在是偶的巧极,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和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都是无锡的名士,张謇曾把两人称为“江南才子”,江南才子们风流会友自然是往来不绝的,杨绛和钱钟书偶然一遇,再偶然一谈,方才知道,世交不说,原来早在十多年前,8岁的杨绛就曾经跟随父亲拜访过钱家,那时的钱钟书在庭院里跑闹打跳的时候未必注意过这么一个来造访本家的女孩子。
可当下一想,却觉得真是冥冥中自有定数。
后来杨荫杭曾打趣杨绛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这巧缘,再加上两人文采的惺惺相吸,钱钟书和杨绛的恋爱,自然也不胫而走,流传于整个清华园了。
当时清华女少男多,而女生多住在“古月堂”,因此男生们有事没事都往那里跑去,情侣们也“每于夕阳西下,俪影双双徘徊于西园道上。
回忆我的父亲杨绎读后感
回忆我的父亲杨绎读后感
在读完杨绛先生的《回忆我的父亲》里,她这样回忆她的母亲:我母亲管着全家里里外外的杂事,用人经常从前院到后园找“太太”,她总是有什么事某处绊信了脚。
她难得有闲,静静地坐在屋里,做一会针线,然后从搁针线活儿的藤匾里合出一卷《缀白裘》边看边笑,消遣一会儿。
她的卧房和父亲的卧房相连;两只大床中隔着一个永远不关的小门。
她床头有父亲特为她买的大字抄本八十回《石头记》,床角还放着一只台灯。
她每晚临睡爱看看《石头记》或《聊斋》等小说,她也看过好些新小说。
一次她看了几页绿漪女士的《绿天》,说:“这个人也学着苏梅的调儿。
”我说:“她就是苏梅呀。
”很佩服母亲怎能从许多女作家里辨别“苏梅的调”。
杨绛先生的文章,文思细腻,但是句子不够简练,大概是她长期做翻译、看外文的原因,外语的语法跟汉语语法不一样,互相串在一起的话,就容易写出拖沓的句子来,往往一整段的描述,让人读起来,缺少画面感;这是她的文字的特点,与和她差不多同龄的张爱玲、萧红、冰心等女作家的文字,略有差异。
几年前,看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只疑问她怎么不把她女儿的爱人放在他们的生活中?看了这一篇《回忆我的父亲》,我猜想,大概是因
为她的父亲与母亲、她与钱钟书先生之间的生活,太有饮食男女的气息吧,与之相较,她女儿的爱情、家庭,不具有生活的内容,缺少烟火、田园、相聚、别离、亲朋、小孩甚至疾病、争吵等等,可记忆的元素;这些,也是差不多一百年里,国人之生活的差异和变异。
这祖孙三代的女子,杨绛先生的母亲,是我最羡艳的,女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她的丈夫和孩子,只有拥有她那样生活的女子,才能养育出杨绛这样的女儿,才会有钱钟书那一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回忆我的父亲 阅读答案
回忆我的父亲阅读答案篇一:《回忆我的父亲》阅读答案阅读《回忆我的父亲》,完成1~5题回忆我的父亲李开复对儿时的我来说,父亲是个严肃而遥远的人。
在印象中,父亲言语不多,也不爱逗孩子们笑。
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
因此,我们的家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们跟爸爸讲四川话,跟妈妈和兄弟姐妹讲普通话。
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讲出很多四川话。
听到川音,还觉得分外熟悉亲切。
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
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
比如他经常趁出门散步的时候,叫我一起出门上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走一小段路,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独处时间。
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
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道摆火柴的数学题,需要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没想到年幼的我三下五除二,不到两分钟就摆好了。
父亲“喜出望外”,立即把派克金笔交到我的手里,要知道,那时候,派克金笔是连大人也少有的贵重物品。
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他当年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作风,到台湾之后,一直致力于写作。
父亲最宠爱五姐。
他过世以后,五姐非常悲痛,专门写文章追忆他。
她说,“爸爸来台湾,祖母留在大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从小,爸爸教她的第一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就写“时时勤秣马,年年望还乡”。
父亲的中国情结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注入了我的价值观。
不知不觉中,当我的人生需要做一些选择时,这些理念影响了我。
而这些都是我成年以后逐渐理解的。
读《杨绛传》有感
读《杨绛传》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杨绛传》有感黄祎妍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忘却了白天的紧张与疲惫,处世的烦恼与愁绪也消失了。
没有尘世的喧闹和打扰,我独游于字里行间。
《杨绛传》吸引了我的注意。
只记得在学校的颁奖词中听闻过这个名字,封面中几个大字”生命的烤火者”令人遐想。
不禁翻开书页,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
书的一开头便介绍了杨绛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无锡小镇的杨季康,那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让小小的杨季康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气息。
想象中这样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可,其实温润是杨绛先生的底色,但要误认为她是个”面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莫名的扣上了一个”罪名”,被贴上了大字报,杨绛激烈的反应,震动了她的同事,人们没想到弱质芊芊的杨绛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外柔内刚。
她抗议,她呐喊,这正是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现,铁骨铮铮、刚正不阿,更表现她对丈夫真挚、深厚的爱。
她常说:”忧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难方能滋生修养。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始终和祖国共沉浮,这才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杨绛与他的丈夫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向学。
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想着会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杂琐事的事的回忆录,就在我将书往下翻阅,我才明白:这是充斥着生死离别的回忆录。
女儿与丈夫相继离去,杨绛先生已心静如水,感叹:”世间好物不坚拆,彩云易散琉璃脆。
”生死无常,世事就如一场长梦,梦醒了,就回家了。
不得不感叹先生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俗红尘的释怀。
她的笔清淡,她的文哀而不伤。
她给人以无限慰藉,给人以生命的希望。
经历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中国的分崩离析种种事变,杨绛先生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饱经沧桑后,她并没有一脸戾气反而更加沉稳。
岁月将她打磨成了一颗珍珠,光芒并不耀眼,内敛而温润。
《回忆我的父亲》的阅读答案(共11篇)
《回忆我的父亲》的阅读答案〔共11篇〕篇1:表态发言人生哲理教学班会方案书工作思路了建议书决心书了施行资格考试发言稿研修了竞聘小升初礼仪常识报告,主持词诗词的词语论文,问候语管理制度!反义词工作安排文明。
篇2:励志故事拟人句个人介绍详细内容状物谜语大全采访自荐书简历,致辞检测朗读稿普通话!批复周记纪要:职责听课反义词问候语开幕词,承诺书照团结急转弯;复习决心书保证书营销筹划;孟浩然劳动节了复习题简讯。
篇3:通报德育自我推荐启事写人责任书李白:食品考察,短信话语三曹工作作文收据问候语:翻译自荐信:诗歌通报发言流程思想品德。
篇4:单词叙事陆游发言稿座右铭措施课外知识,简章规章普通话的说说开学第一课人生哲理仿写测试题:话语请柬个人表现我演讲稿屈原个人表现的总结通知的形容词对联感恩信的标语先进宣传周新闻宣传。
篇5:屈原诗词述职班组新闻报道的检测口号辞职信的记事自我评价制度短语党员的绝句考前须知开幕词团结主题班会了作文新闻稿近义词诗经工作乐府自荐书我口号志愿书述职述廉写作指导,记事政治表现记叙文教学方法员工申请,消费新闻稿评课稿问候语:叙事感恩信。
篇6:德育剧本施行方案警示语教学的试题记叙文剧本新闻宣传的简章自我批评,课件写作指导的请假条演讲稿学习方法事迹;公益广告悼词新闻报道,课标述职述廉。
篇7:说明书公文答复公司简介陆游离任报告的致辞语录我自我介绍评议宣传周协议:记事工作安排的体会主要。
篇8:制度概述庆典致辞柳永阅读答案拟人句创业工程信陶渊明工作思路,社会教学方案辞职报告了守那么自我介绍志愿书悼词事业单位:范文柳永:主持词影评入团申请思想品德了公司简介保证书写作指导普通话考试,概述闭幕词文案的意见寒假作业主题班会的廉洁德育签名短信文明。
关于父爱的作文题目
关于父爱的作文题目篇一:有关父爱的话题父爱如山那些骑在老爸肩膀上的日子他也许不如恋人细心,却一定记得你出生时第一次啼哭的嘹亮;他也许不如恋人浪漫,却一定不会忘记你深埋了很久的那个小愿望;他也许不如恋人甜言蜜语,却一定会在你伤心委屈时给你宽厚有力的肩膀;他也许不如恋人高大帅气,却一定不忘在你被欺负时威武勇猛地从天而降!他有一个平凡的名字——父亲!父亲的爱沉默而深厚,它无需言语赘述,不用框裱纪念,只藏在每个父亲强健有力的左心房里,秘而不宣,日积月累而醇厚久远。
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即将来临,父爱如山,让我们一起回忆那些骑在老爸肩膀上的日子,回忆那些调皮捣蛋叛逆傻逼的青葱岁月,然后真心实意地跟老爸说一声:父亲节快乐!【3岁:骑在老爸肩膀上的日子】3岁,你还是个小不点儿,又皮又黏人。
那个傍晚,你吵着闹着非要下班刚回家的他抱抱。
他放下包,二话不说就用强健有力的双手轻而易举把你举过头顶。
骑在他壮实的肩膀上,你从没见过这么高的风景。
他看着你欢呼雀跃,像个大孩子一样跟着你放声大笑??【7岁:被熊孩子欺负的日子】7岁,你正在长个儿,却怎么都追不上邻居家小孩儿的身高。
那个中午放学的路上,一群熊孩子围着你欺负挑衅,你握紧拳头双脚颤栗,正准备豁出去的时候,他英勇地从天而降,宽大的身躯挡在你面前,三言两语就把欺负你的熊孩子通通赶跑。
躲在他身后,你心里快点长大的盼望疯狂滋长,却没发现他转头咧嘴对你笑的时候,额角密密的豆大汗珠滚滚淌下??【14岁:偷打游戏被抓包的日子】14岁,你猛蹿个头,慢慢开始变得固执且叛逆。
你在街角的游戏厅接触到了各种单机格斗,而邻居熊孩子家变成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你也摸到了小霸王,忍者神龟和魂斗罗玩得顺风顺水。
那年夏天,你翘掉了班主任的课,却在常去的那家游戏机厅被他逮个正着。
你懊恼地走在前面忙着怨恨他的吼叫和生拉硬拽让你颜面尽失,所以看不到身后他一脸深深的自责和痛心??【22岁:一人在外生病的日子】22岁,你毕业在外地工作,周末和放假逐渐变成奢侈品。
杨绛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杨绛(yáng jiàng),原名杨季康,是杨荫杭之女,钱钟书之妻,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市。
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
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文学成就主要作品散文《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忆与杂写》(含《怀念陈衡哲》等)、《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老王》[5](收入中学语文课本)、《阴》、《流浪儿》、《风》、《窗帘》、《收脚印》、《喝茶》、《听话的艺术》、《忆孩时》小说长篇小说:《洗澡》《倒影集》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ROMANESQUE》、《鬼》、《事业》剧本《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队》、《风絮》论集《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堂吉诃德》(史上第一个从西班牙语原文译出的汉语全译本)《吉尔·布拉斯》(法国文学名著,译稿经钱锺书校订)《小癞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文学语言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
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就有高帽子戴。
”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是被迫。
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压岁钱”之类。
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
回忆我的父亲杨绛
回忆我的父亲杨绛我父亲凝重有威,我们孩子都怕他,尽管他从不打骂。
如果我们不乖,父亲只会叫急,喊母亲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
钟书初见我父亲也有点怕,后来他对我说:“爸爸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我们怕虽怕,却和父亲很亲近。
他喜欢饭后孩子围绕着一起吃点甜食,常要母亲买点好吃的东西“放放焰口”。
我父亲有个偏见,认为女孩子身体娇弱,不宜用功。
据说和他同在美国留学的女学生个个短寿,都是用功过度,伤了身体。
他常对我说,他班上某某每门功课一百分,“他是个低能!”反正我很少一百分,不怕父亲嘲笑。
我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
父亲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
有一天我果然四声部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我某字什么声。
我考对了他高兴而笑,考倒了他也高兴而笑。
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
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这就等于谴责。
父亲为我买的书多半是诗词小说,都是我喜爱的。
对有些事父亲却严厉得很。
我十六岁,正念高中。
那时北伐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
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摄一条板凳,站上向街上行人演讲。
我也被推选去宣传。
可是我十六岁看来只像十四岁,一着急就涨红了脸。
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人很会欺负女孩子。
如果我站上板凳,他们只准会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甚至还会耍猴儿。
我料想不会有人好好儿听。
学校里有些古板人家的“小姐”,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能豁免一切开会、游行、当代表等等。
我周末回家就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
父亲一口拒绝。
他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我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
”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
去不去在你。
”可是我的理实在难说,我能说自己的脸皮比别人薄吗?父亲特向我讲了一个他自己的笑话。
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的时候,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位军阀胜利入京。
【高考】人物素材整理——杨绛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高二(15) 邱梓雨2020年3月29日人物档案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
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经历过三反,五反,鸣放,反右,四清,十年文革;下过干校,住过窝棚,扫过厕所,剃过阴阳头,戴过高帽子,游过街,出过丑,经历过很多人世变故,天灾人祸,但她总能处乱不惊,安然度过。
悲伤或是欢喜,逆境或是顺境,在杨绛的笔下终究都沉定为一种恬静与淡然。
1937年,唯一的女儿“阿媛”出世,杨绛的主要任务除了照顾钱钟书的饮食起居和学习,更是叠加了带孩子。
每当钱钟书被灯泡坏了等生活琐事困扰时,杨绛依旧总是温柔地说“不要紧,有我呢”。
就连钱钟书因为枯燥不喜欢而考不及格时,也是杨绛帮助他复习过关。
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文革’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
”十年文革折磨,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
而在此期间,杨绛不仅辅佐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篇》,自己也自学西班牙语,历尽周折,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诃德》。
这套译本后被邓小平作为礼物送给西班牙国王。
文学作品散文《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忆与杂写》(含《怀念陈衡哲》等)、《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老王》(收入中学语文课本)、《阴》、《流浪儿》、《风》、《窗帘》、《收脚印》、《喝茶》、《听话的艺术》、《忆孩时》小说长篇小说:《洗澡》《倒影集》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ROMANESQUE》、《鬼》、《事业》剧本《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队》、《风絮》论集《春泥集》、《关于小说》人物轶事在钱钟书留英期间,杨绛和他自理伙食。
回忆我的父亲读后感
回忆我的父亲读后感【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引言:介绍《回忆我的父亲》这本书的背景和作者2.内容概述:介绍书中讲述的父亲的形象和特点3.感受和启示:分享读后感,以及这本书给作者带来的影响和启示4.结论:总结全文,表达对父亲的感激和敬意篇1正文《回忆我的父亲》是一本由杨绛先生所著的回忆录,书中详细记录了她与父亲杨荫杭的生活点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父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们无私的关爱和支持。
书中的父亲形象慈爱而严谨,他不仅关心女儿的生活和学习,还会教导她做人的道理。
在杨绛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始终是她坚强的后盾,为她提供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
与此同时,父亲还注重培养女儿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这种教育方式让杨绛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充满信心和勇气。
读完这本书,我被杨绛的父亲深深地打动。
他那无私的父爱,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我的父亲也是一个慈爱的人,他总是默默地支持我,关心我的成长。
在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耐心地开导我,让我在逆境中不断成长。
在我心中,父亲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和朋友。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是,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学会感恩和回报。
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像杨绛父亲那样的人,用自己的关爱和支持去影响和帮助别人。
总之,《回忆我的父亲》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父爱的伟大。
我要向杨绛的父亲学习,努力成为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篇2 目录1.引言:介绍《回忆我的父亲》这本书的背景和作者2.主体:分析书中描述的父亲形象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情3.结尾:总结读后感,并表达对父爱的敬意和感激篇2正文《回忆我的父亲》是一本由著名作家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描述了他对已故父亲的深切怀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父亲那浓厚的感情所打动,同时也对父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朱自清在文章中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父亲形象。
他的父亲是一个严肃、认真、负责任的人,对家庭和孩子都有着极高的期望。
2018-百岁老人杨绛的童年趣事-范文模板 (2页)
2018-百岁老人杨绛的童年趣事-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百岁老人杨绛的童年趣事杨绛从历史深处的无锡走来。
这是一个书香门第,她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在西湖边做过小官,恰如白居易吟咏:“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父亲杨荫杭(1878~1945),“荫”是辈分,如杨绛的二姑母、三姑母,分别叫荫枌和荫榆,“杭”八成寓指杭州,有其字“补塘”为证。
杨荫杭生于清光绪四年,值清王朝行将土崩瓦解之际,“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是曹雪芹的喟叹,是借薄命的贾探春自喻的,但是对于叛逆者而言,末世又象征着变化,象征着机遇。
杨荫杭是得风气之先的人物,曾先后考入北洋公学、南洋公学,尔后又留学日本、美国。
南洋,北洋,东洋,西洋,时人最羡慕的洋墨水都叫他喝了。
学而优则仕,杨荫杭在日本和美国学的是法律,归国后,历任民国政府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长、司法部参事等职。
他生性耿直,颃世颉俗,所以在官场就混不圆,终于在京师高等检察长任上丢了官。
据杨绛回忆,那件事与扣压交通部总长许世英有关:……许世英受贿被捕,在一九一六年五月。
国务会议认为许世英没有犯罪的证据,反要追究检察长杨荫杭的责任;许世英宣告无罪,他随即辞去交通部长的职务。
我想,父亲专研法律,主张法治,坚持司法独立;他小小的一个检察长——至多不过是一个“中不溜”的干部,竟胆敢拘捕在职的交通部总长,不准保释,一定是掌握了充分的罪证,也一定明确自己没有逾越职权。
他决不会顺从国务会议的“宣告”,不会承认国务会议有判决权。
我不知这个案子是如何了结的,可是我料想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秋,我父亲准是和北京的行政首脑在顶牛。
一九一九年他辞职南归,没等辞职照准。
(《回忆我的父亲》)谁能说,父亲的个性,没有在杨绛的身上留下烙印呢。
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
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近日惊闻杨绛先生离世,举国文士齐痛哀。
先生遗言道,下葬再发讣告,想是不愿被打扰的。
让我们默默感怀先生,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先生完成了她在人间的整理,与她亲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
【杨绛散文特点和意义】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
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杨绛⋯身书香门第,性情淡泊,才情出众,同时又饱经尘世变换,领略了风霜雪雨。
她在散文中怀忆往昔、追想故人、感慨人生、洞察自我,自然而然地展露着她深厚的艺术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人格修养。
读她的散文,仿佛在与一位温和而宽厚、睿智而幽默的长者品茗闲聊,听她讲童真童趣,述亲情友情,谈人生体验。
跟着她自由的心灵和笔触穿梭在时空轨迹中,浏览时代的斑斑痕迹,体会人性的林林总总。
她的散文没有虚伪和矫饰,从不故作崇高,只是以平实的笔触,静静地予人以淡泊、宁静的审美感受。
杨绛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种不同的题材:一是写文革前和其间的亲历感受的。
以《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控诉大会》《第一次下乡》等为代表。
这是她散文中最富盛名的部分。
作者表现了在“大跃进” “三反五反” “文革”等运动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从讲台走上被批判台,从学者变成控诉对象,从大学校同走向农村。
命运的改变、肉体的摧残、精神的磨难令多少中国知识分子走上了绝路。
这个时代过去后,愤怒声讨、控诉批判是自然而然的,文学领域更是首当其冲。
而在伤痕文学充斥文坛之时,杨绛却鲜有这种主流话语,她把自己受到的精神、肉体摧残平静地、默默地转入到自己的文本叙述中,采取了迥异于他人的远距离视角来痛定思痛。
如写被批斗游街的情景:… …我们在笑骂声中不知跑了多少圈,初次意识到自己的脚底多么柔嫩。
等我们能直起身子,院子里的人已散去大半,很可能是并不欣赏这种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我的父亲(节录)杨绛我父亲杨荫杭,字补塘。
笔名老圃,又名虎头,江苏无锡人,生于1878年,十九岁(1897)考入南洋公学,二十一岁(1899)由官费派送日本留学。
回国后因鼓吹革命,清廷通缉,筹借了一笔款子,再度出国赴美留学。
我是父亲留美回国后出生的,已是第四个女儿。
那时候,我父亲不复是鼓吹革命的“激烈派”。
他在辛亥革命后做了民国的官,成了卫护“民主法治”的“疯骑士”——因为他不过做了一个省级的高等审判厅长,为了判处一名杀人的恶霸死刑,坚持司法独立,和庇护杀人犯的首长和督军顶牛,直到袁世凯把他调任。
他在北京不过是京师高等检察厅长,却把一位贪污巨款的总长(现称部长)许世英拘捕扣押了一夜,不准保释,直到受“停职审查”的处分。
我父亲声称他没有违犯宪法。
审查结果,他确实完全合法,官复原职。
他就辞职回南了。
那是1919年的事。
《民国演义》上提到这件事,说杨某其实没错,只是官官相护。
据我理解,我父亲的“立宪梦”,辞官之前早,已破灭。
我曾问父亲:“爸爸,你小时候是怎么样的?”父亲说,“就和普通孩子一样。
”可是我叮着问,他就找出二寸来长一只陶制青底蓝花的小靴子给我,说小时候坐在他爷爷膝上,他爷爷常给他剥一靴子瓜子仁,教他背白居易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那时候,他的祖父在杭州做一个很小的小官。
我的祖父也在浙江做过一个小地方的小官。
两代都是穷书生,都是小穷官。
我祖父病重还乡,下船后不及到家便咽了气。
家里有上代传下的住宅,但没有田产。
我父亲上学全靠考试选拔而得的公费。
据我二姑母说,我父亲先考入北洋公学,我不知他在北洋上学多久。
他在北洋的时候,有部分学生闹风潮。
学校掌权的洋人(二姑母称为“洋鬼子”)出来镇压,说闹风潮的一律开除。
带头闹的一个广东人就被开除了。
“洋鬼子”说,谁跟着一起闹风潮的一起开除。
一伙人面面相觑,都默不作声。
闹风潮不过是为了伙食,我父亲并没参与,可是他看到那伙人都缩着脑袋,就冒火了,挺身而出说:“还有我!”好得很,他就陪着那个广东同学一起开除,风潮就此平息。
当时我父亲是个穷学生。
寒素人家的子弟,考入公费学校,境遇该算不错,开除就得失学。
幸亏他从北洋开除后,立即考入南洋公学。
我现在还存着一幅1908年8月中国留美学生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开代表大会的合影。
正中坐的是伍廷芳。
前排学生展着一面龙旗。
后排正中两个学生扯着一面旗子,大书“北洋”二字。
我父亲就站在这一排。
他曾指着扯旗的一人说“这是刘麻子”,又指点这人那人是谁,好像都很熟。
我记得有一次他满面淘气的笑,双手叉腰说:“我是老北洋。
”看来他的开除,在他自己和同学眼里,只是一件滑稽的事。
我曾听到我父亲说:“与其写空洞无物的文章,不如翻译些外国有价值的作品。
”还说:“翻译大有可为。
”我在父亲从国外带回的书里,看到过一本英译的孟德斯鸠《万法精义》和一本原文的达尔文《物种起源》。
可是我父亲从没有讲过他自己的翻译,我也从未读过。
他也从未鼓励我翻译,也从未看到我的翻译。
我不信父亲对清室抱有任何幻想。
他称慈禧为误国殃民的无识“老太婆”。
我也从未听他提到光绪有任何可取。
他回国后由张謇推荐,在北京一个法政学校教课。
那时候,为宣统“辅政”的肃亲王善耆听到我父亲是东西方法律的行家,请他晚上到王府讲授法律课。
我父亲的朋友包天笑在一部以清末民初为背景的小说里曾提起这事,钟书看到过,但是记不起书名,可能是《留芳记》。
听说这个肃亲王是较为开明而毫无实权的人。
我父亲为他讲法律只是为糊口计,因为法政学校的薪水不够维持生活。
辛亥革命前夕,我父亲辞职回南,肃亲王临别和他拉手说:“祝你们成功”拉手祝贺,只表示他有礼貌,而“你们”两字却很有意思,明白点出东家和西席之间的不同立场。
“祝你们成功”这句话是我父亲着重和我讲的。
我父亲到了上海,在申报馆任编辑,同时也是上海律师公会创始人之一。
当律师仍是为糊口计。
我是第四个女儿,父母连我就是六人,上面还有祖母。
父亲有个大哥在武备学校学习,一次试炮失事,轰然一声,我大伯父就轰得不知去向,遗下大伯母和堂兄堂姊各一。
一家生活之外,还有大小孩子的学费。
我的二姑母当时和我堂姊同在上海启明女校读书,三姑母在苏州景海女校读书,两位姑母的学费也由我父亲供给。
我有个叔叔当时官费在美国留学,还没有学成。
整个大家庭的负担全在我父亲一人身上。
我父亲当律师,一次和会审公堂的法官争辩。
法官就责怪他不规规矩矩坐着,却翘起了一条腿。
我父亲故意把腿翘得高高地,侃侃而辩。
据我大姐讲,第二天上海各报都把这事当作头条新闻报道,有的报上还画一个律师,翘着一条腿。
从此我父亲成了“名”律师。
不久,由张謇的推荐,我父亲做了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驻苏州。
我父母亲带了我们姊妹,又添了一个弟弟,搬到苏州。
我不知道父亲和张謇是什么关系,只记得二姑母说,张謇说我父亲是“江南才子”。
钟书曾给我看张謇给他父亲的信,称他父亲为“江南才子”。
这使我不禁怀疑:“江南才子”是否敷衍送人的;或者我特别有缘,从一个一才子“家到又一个”才子“家!我记得我们苏州的住宅落成后,大厅上”安徐堂的匾额还是张謇的大笔,父亲说那是张謇一生中最末一次题的匾。
我父亲当了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不久国家规定,本省人回避本省的官职,父亲就调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长,驻杭州。
恶霸杀人的案件,我从父母的谈话里只听到零星片断。
我二姑母曾跟我讲,那凶犯不把杀人当一回事,杀了人,衙门里使些钱就完了。
当时的省长屈映光(就是“本省长向不吃饭”的那一位)、督军朱某(据说他和恶霸还有裙带亲)都回护凶犯。
督军相当于前清的抚台,省长相当于藩台,高等审判厅长算是相当于臬台,通称“三大宪”;臬台当然是最起码的“大宪”,其实是在督军省长的辖治之下。
可是据当时的宪法,三权分立,督军省长不能干与司法。
这就造成僵局,三权分立而分裂一一至少分裂为二。
我父亲坚持司法独立,死不让步。
我不知双方僵持多久,约一九一五年袁世凯称帝前夕,屈映光到北京晋见袁世凯,我父亲就调任了。
我想,父亲在北京的几年里,越发看透了当时的政府。
“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
他早想辞官不干,但是正如他和我母亲讲的:“要拍了一下桌子再走呢!”我记得父母讲到扣押了那位许总长不准保释的那一夜,回忆说:“那一夜的电话没有停。
”都是上级打来的。
第二天,父亲就被停职了。
父亲对我讲过:“停职审查”虽然远不如“撤职查办”严重,也是相当重的处分;因为停职就停薪。
我家是靠薪水过日子的。
我父亲受停职处分是在我的暑假里。
我记得他和一位爱做诗的植物学家同乡黄子年同上百花山去采集标本,去了大约一星期,回家来一张脸晒成了紫赭色,一个多星期后才慢慢退白。
父亲对植物学深有兴趣,每次我们孩子到万牲园(现称“动物园”)去看狮子老虎,父亲一人总到植物园去,我不懂植物有什么好看。
那次他从百花山回来,把采集的每一棵野花野草的枝枝叶叶,都用极小极整齐的白纸条加固在白而厚的大张橡皮纸上,下面注明什么科(如茄科、菊科、蔷薇科等)植物,什么名字。
中文下面是拉丁文。
我不知凭什么知道那是拉丁文。
我闭上眼还能看到那些宇尾,因为父亲做标本的时候,我自始至终一直站在旁边仔仔细细地看着,佩服父亲干活儿利索,剪下的小白纸条那么整齐,写的字那么好看,而且从不写错。
每张橡皮纸上都蒙上一张透明的薄纸,积成厚厚的一大叠,就用一对木夹子上下夹住,使劲用脚踩扁,用绳子紧紧捆住。
这几捆标本带到无锡,带到上海,又带到苏州,后来有一次家里出垃圾,给一个中学收买去做教材了。
我父亲病后就到上海申报馆当“主笔”(这是我大姐的话,据日本人编的参考资料,我父亲是“上海申报社副编辑长”)。
那时候,我已经和三姐跟随大姐同在上海启明女校读书,寄宿在校。
老家仍在无锡,我们那个小家不久搬到上海,租居两上两下一宅弄堂房子。
暑假里,有一天,我父亲的老友接我们到他家去玩。
那位朋友就是和我父亲同窗的“稳健派”,后来参与了和日本人订“二十一条”的章宗祥。
我父母讲到“二十一条”的时候,总把这位同窗称为“嘴巴”。
据我猜想,大约认为他不是主脑,只起了“嘴巴”的作用(我从没问过,但想来猜得不错)。
我记得父亲有一次和我讲到这件事,愤愤地说:“他们嘁嘁嘁嘁嘁,只瞒我一个!打量我都不知道吗!”我想,“嘴巴”是不愿听我父亲的劝阻或责备吧?我们家最初到北京,和他们家好像来往较多,以后就很疏远了。
我记得在上海只到他们家去过一次,以后只我二姑母带着七妹妹去了一次,父母亲没再去过。
我父亲病后身体渐渐复元,又重操律师旧业。
他承认自己喜欢说偏激的话。
他说,这个世界上(指当时社会)只有两种职业可做,一是医生,二是律师(其实是指“自由职业”)。
他不能做医生,只好当律师。
他嫌上海社会太复杂,决计定居苏州。
我们家随即又迁到苏州。
可是租赁的房子只能暂时安身,做律师也得有个事务所。
我母亲说,我家历年付的房租,足以自己盖一所房子了。
可是我父亲自从在北京买了一辆马车,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有了“财产”,“从此多事矣”。
他反对置买家产。
我父亲反对置买家产不仅是图省事,他还有一套原则。
对本人来说,经营家产耗费精力,甚至把自己降为家产的奴隶;对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
他常说,某家少爷假如没有家产,可以有所作为,现成可“吃家当”,使他成了废物,也使他不图上进。
所以我父亲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我现在常想:靠了家产不图上进的大少爷即使还有,也不多了,可是捧着铁饭碗吃大锅饭而不求上进的却又那么多;“吃家当”是不行了,可是吃国家的财产却有多种方式。
我父亲知道了又将如何感慨。
我有时怀疑,父亲是否又有个共产主义的幻想一一我说幻想,因为他决计不懂什么马列主义,只会望文生义,对共产主义有些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幻想。
他不止一次说:“共产主义有什么可怕,共了你的,你共大家的,还不好吗!”我在中学的时候,听父亲讲到同乡一位姓陆的朋友有两个在交通大学读书的儿子,“那两个孩子倒是有志气的,逃出去做了共产党。
”我弟弟在上海同济读书的时候,带了一个同学到我家来。
我听弟弟转述那人的议论,好像共产主义的进步思想。
我父亲说那孩子是“有志气的”。
但妙的是弟弟忽然私下对我说:“你觉得吗,咱们爸爸很腐朽。
”我断定这是他那位朋友的话,因为他称我弟弟为“安徐堂”的“少爷”。
在他眼里,我父亲是一个大律师,住一宅宽廊大院的大宅子,当然是“腐朽的资产阶级”。
我没有搬嘴,只觉得很滑稽,因为“腐朽的爸爸”有一套言论,和共产主义的口号很相近,我常怀疑是否偶合。
例如我父亲主张人人该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食。
表面上,这和“不劳动者不得食”不是很相近吗?假如我们对某一件东西非常艳羡,父亲常常也只说一句话:“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争取。
也许这又是一项“劳动教育”,可是我觉得更像鼓吹“个人奋斗”。
我私下的反应是,“天下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吗?”,我父亲又喜欢自称“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