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书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评之《沙乡年鉴》
内容简介:
《沙乡年鉴》作者,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沙乡年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的不同景象的描述,一个沙乡的年鉴,冬天,坐着个鸟儿喂食,细心地给它们戴上环志;春天,在大雁南飞的咕咕声中,他们种植松树;夏天,他们播种和照料野花;秋天,他们观察冬眠前各种动物的奇异骚动。第二部分讲述了作者曾今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威斯康辛、衣阿华、新墨西哥等,几乎游历了整个北美大陆,有观察历险,也有痛苦和教训。威斯康辛的生灵们,黎明的风在这个巨大的沼泽上空轻轻的吹拂着,暮霭像一条冰河的白色幻影,他向前推移着,漂浮在密密的落叶松林之上,带着细小的水珠低低的划过了沼泽,后来沼泽地上种上了玉米和小麦,再后来沼泽被排水的渠道划分成了格子块。作者用很多形象的比喻来告诉我们自然界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用尽所有的力气在活着,他们也渴望爱与被爱。,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热爱和尊敬。第三部分,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和伦理的角度杉树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同时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出了《土地伦理学》,认为伦理学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界;认为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该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赋予他们永续存在的权利。作者对土地有着深刻的爱,土地不仅仅是长着庄稼的那片地,更是自然与生活中的一部分。
感受:
前几天一位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据说地球人都该看一看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地球公民》,看完之后给我很大的触动,可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至少有一个星期不愿意吃肉,甚至不敢看、想到一切有关肉的东西,因为那会让我想到大面积的动物的哀嚎、烧焦的皮肤、腐烂的尸体以及,噌、噌……的“刑具”声。因为这部影片我才有机会读到这本被誉为自然文学典范、生态文学圣经的——《沙乡年鉴》。这本书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美国南部各州的自然风光:春天洪水淹没道路时,鲤鱼狂喜地拍打它们的鳍;五月黄昏公鹬在林地上空旁若无人地进行独舞;月夜狼群嘶吼出只有群山才能知晓的秘密;火红的悬钩子下,松鸡不耐烦地振翅,猎人与他的狗儿相视微笑......发生在野地里的故事,奇异而美丽。居住地的人们,清晨领着狗儿,将面包与咖啡壶吊在猎枪上,穿过露水沾满的草地,聆听鸟儿的合唱,在与一只晚归的鹿擦肩而过之后,爬上被朝霞染成淡紫色,长满山毛榉的山峦,沿途无数活泼的生灵,带来预料不到的喜悦。作者利奥帕德,1887年生,美国伟大的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土地道德”的首倡者。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想,他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威斯康星河畔,买下一座被榨取殆尽后遗弃的沙化农场,试图用双手“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为此他努力十三年,直至1943年,即《沙乡年鉴》手稿完成后不到一个月,他在协助扑灭邻居农场的大火时丧生。在美国人眼里,利奥帕德是它二十世纪的梭罗。
书中,作者论述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事件或者说是抒发对自然的
情感,因为整本书更像是优美的散文,而无疑的自然生态保护被放到了重要位置。作者在书中提到必须“我们必须打破单纯因经济价值而生发的自然保护观念,建立一种哲学意义上的,人与土地的伦理关系”。我对这句话得理解是:人是自然的一份子,生命,包括人类在内,就象一个个血液的循环之旅,在自然的怀抱里,周而复始飘流不息,支撑了自然界的平衡运行。如果没有平等、互融的理念,却持着去征服与奴役的态度,那么自然将永远是人类文明潜在的敌人。今天,在很多地方,保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了全民共识,政府和社会都在付出努力。而有更多的地方,被贫困落后逼红了眼的人们,狂热挖掘一切资源,他们不管自然生态的健康,只是一味的砍伐树木、猎杀动物,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这样的破坏让自然的健康不断地、不得不落入一个尴尬、危险的境地。如果你看过《地球公民》也许更能够体会面对人类,自然,包括植物、动物的脆弱和无力,我曾想过要当一名国际动物保护协会的一员,想要为自然尽我微薄的一份力量,但现在想来,即使我成功的实现了梦想又能代表什么,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何其的弱小,我能护住一个、两个还是三个动物呢?好像突然明白了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弃医从文的那份心境,学医,救得了几个人,就算救活了身体,心依旧是死的,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鲁迅先生选择了用文字唤醒中国的一万民众的思想和意识。我没有鲁先生的文采,也从不认为自己有那样的能力做到真正饿唤醒民众的保护生态的意识,在这里我引用一句江湖俗语来表达我心中的希望:“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也可以用奥尔多·利奥波德《沙
乡年鉴》中的一句话来表达“一只燕子造就不了一个夏天,但是当一群雁冲破三月雪融的阴郁时,春天就降临了。”
书中,利奥帕德指出人类如何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他在威斯康星州的旅鸽纪念碑下这样写道:“那些在年轻时记得旅鸽的人仍然活着;那些在年轻时曾被一阵活生生的风摇动的树仍然活着。但是十年后,只有最老的栎树还记得这些鸟,而最后,只有沙丘认识它们。”这是一种多么深沉而敏锐的悲哀,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我们能亲眼见到许多美丽的野生物种在繁茂的田园中销声匿迹,在除草剂、杀虫剂、公路与房屋的包围下被迫灭绝。再想一下中国广袤的农村,我直到十岁前一直都住在农村,因为是童年生活的地方,所以对那里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十年,真的只有十年,今天再回到那个地方,不再有浓密的树木鸟虫,不再有悠远的炊烟,不再有卷卷的溪流,取而代之的是统一规格的小楼,先进的电磁炉,还有浑浊的污水,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人类理性自满的膨胀,人类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也都相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传统的消泯、信仰的迷失,我们一边为人类改天换地的伟力而欢欣鼓舞,一边又不得不亲口品尝人类因盲目而自酿的苦酒。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人们,季节的轮回开始从眼中淡去,人类正变得脆弱而精致,也越来越缺少生命的活力。以传统农业文明为立国根基的中国,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尤其巨大,其破坏与对传统的撕裂更加猛烈。不要说年节气氛的淡化,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完整地背出曾以其名称的优美、生动、准确而使我们感动的廿四节气呢?我不知你能否背的出,反正我现在只能零星的记得几个了,这
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悲哀!
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和优美的笔触,来描写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在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着宁静与快乐。这些快乐又是如此轻而易举地沁人心脾,让我们产生共鸣,这种快乐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静静观察,而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快乐才会更为特别和巨大。而当观察带来知识和规律的时候,当知识从无到有、由内而外从天而降的时候,它又远比那些不得不记住的知识美好。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对自然的思索,对人应该以何种姿态面对自然的追寻与反思,以及对其所持有的信仰倾入一生的贯彻。作者以自己对一个农场的生态修复的经历,以四季为顺序,笔法抒情、生动,富有感染力;记录了他一生在美国各个州工作和游历过程中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扭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躁瞒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沙乡年鉴》算得上是真正的一本关于自然生态保护的经典了,我只是粗略的读了一遍,还未能透彻的理解书中深层次的意义,但我会继续研读,希望能够对得起那如沐浴阳光般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