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示范中职校验收报告与典型案例
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万元 万元
%
%
个
万元 个 % % 个 人 人 个 万元 人天 个 万元 %
0.112 690.5
5 3 95.1
1
250
1/17 100 95
17 1800 560
17 25 300 3 55
53.2
0.1179 690.5
53
96
(一)重点建设专业项目.................................................................................... 4 (二)特色建设项目............................................................................................ 8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 9 (一)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10 (二)配套资金使用情况.................................................................................. 11 五、贡献与示范 .................................................................................................. 13 1、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 13 2、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3 3、对其他地区和学校进行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 14 六、典型案例 .....................................................................................................15 案例 1: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育内容,全面推进钢铁冶炼专业建设.......16 案例 2:立足冶金行业,打造培训品牌,建设特色校企合作培训基地.......16 案例 3:专兼结合,共建双师,打造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名师.......................17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7 1、硬件设备采购的时效及投入对建设任务的实施有影响............................ 17 2、校企合作的深入,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政策导向.................................... 17 3、必须要高度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18
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摘要:一、引言二、思政金课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三、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的具体实施1.案例一:XXX 大学思政金课建设2.案例二:XXX 中学思政金课建设3.案例三:XXX 小学思政金课建设四、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的成效与启示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思政课程质量,我国积极开展思政金课建设,旨在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思政课程。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思政金课建设进行探讨。
二、思政金课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思政金课建设是响应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思政金课建设,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的具体实施1.案例一:XXX 大学思政金课建设XXX 大学在思政金课建设中,注重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此外,该校还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案例二:XXX 中学思政金课建设XXX 中学思政金课建设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该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
3.案例三:XXX 小学思政金课建设XXX 小学思政金课建设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为重点,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该校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等形式,使思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四、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的成效与启示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在课程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等方面。
这些案例为我国其他学校开展思政金课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如注重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等。
五、总结与展望思政金课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多元课程体系,携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张海燕校长发展共同体课程建设侧记
探路28启航【张海燕校长发展共同体】建设多元课程体系,携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张海燕校长发展共同体课程建设侧记文 | 张海燕 徐辉在黑龙江教育改革的热土上,一批批教育名家正在茁壮成长。
2018年,哈尔滨市教育局、市教育研究院进行顶层设计,规划构建“哈尔滨市中小学校长发展共同体”,通过发挥未来教育家型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共同体内成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提升。
让共同体成为激活办学智慧、提炼教育思想、孵化教育名家的生长场,“张海燕校长发展共同体”应运而生。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校长张海燕担任共同体的领衔专家,来自宾县、木兰县、尚志市、方正县、双城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道里区的十名校长为共同体成员。
学习共同体——校长们对课程建设的思考共同体领衔专家校长提出:“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自2000年起,在“愉快教育”思想引领下,她带领经纬小学开展了多元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了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共同体成立后,领衔专家校长结合自身学校的成功经验,带领校长们构建符合校情、生情、师情的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推动各校发展,带动校长们快速成长。
在学习研讨中,每位校长对课程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方正县实验小学校王亮校长认为:课程在学生成长中处于核心地位。
多元且富有特色的课程,能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更具个性、更多选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能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并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在希勤乡学校李兆鑫校长和双城区第三小学校张春宇校长眼中: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改革的落实与成效,直接影响到育人质量和学校特色的打造。
木兰兆麟小学韩巍巍校长认为:一所具有发展实力的学校,要把课程体系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要根据学校精神文化打造有特色的丰富的课程体系,这样教育教学策略才会有突破,教师的课程理念才能不断更新。
永源中心校孙学恩作为一位老校长,认为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并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载体,他的学校正是依托乡村少年宫并结合农村地域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挖掘教师的潜能,通过课程建设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和提高。
武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成功案例
示范校典型案例之一——“能力本位项目化六环节”教学模式日期:2013-09-05 浏览次数:6“能力本位项目化六环节”教学模式2010年9月,河北省武安市职教中心开始“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特别是2011年7月晋升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以来,我校举全校之力破解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成功教学模式的难题,总结出“能力本位项目化六环节”教学模式。
该模式在河北省首届创新教育大会和第二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上两度交流,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
所谓“能力本位项目化六环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中实施的六个教学环节,即:情景导入明任务;收集资料定方案;自主协作共实施;点拨引导查过程;展示成果再完善;评估检测展升华。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中下等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下生龙活虎,课堂昏昏欲睡,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已是中职学校的一大通病。
我校是一个万人规模的学校,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与学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落后于时代的需要,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成功的教学模式借鉴,难以适应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对中等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创新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我校坚持“质量立校”的战略,始终把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2009年8月以来我校按照“定向培,技巧教,情趣学,示范做”的要求,遵循“有用、能做、善导、乐学”的八字方针,指导全校的教改工作。
特别是2010年8月,学校举起了“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旗帜,制定了“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改革推进方案,结合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项目建设要求,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全员培训,整体推进,自主研发的措施。
先后聘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颜景信、张志增、吕波等教授到校举办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专题讲座,并聘请著名培训师王晓勇教授为我校60名教师开办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一级培训班;每年的“技能学术月”,学校组织教学管理干部和教研骨干力量赴全国知名中职校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教改经验。
典型案例——基础课程改革-推荐下载
基础课程改革典型案例材料华北机电学校基础课程改革始于2005年,当时教改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2006至2008年间深入到课程内容的改革,并根据专业特点编写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基础课程校本教材,经过两轮使用,效果良好。
200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1年我校创建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来,按照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指标要求,基础课程伴随着专业课程的改革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现对过去的改革作一个回顾。
文化基础课改革这里主要指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这四门课的教学改革,一、实施背景1、基础课程改革是中职教育教学目标变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三次实质性变化。
在2005年之前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具备高中文化知识水平并能满足专业课学习要求;2006年将教学目标调整为:文化课程功能化,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到了2009年以后,以教育部《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标志,重新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基础课程改革是示范学校建设的需要。
2011年学校开始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示范学校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了:以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基础、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评价模式的改革。
随着各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不断优化,必然引起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
基础课程必须改革。
3、基础课程改革是中职生源质量变化的需要。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浓等现象,面对这样的学情,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
二、主要目标1、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任务就是让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合理匹配。
2、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教改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根据学情、依据内容,合理设计教学形式,根据教学场所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学情创造授课氛围,让讲解具体,让分析透彻。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案例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成果之一---基本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依托延安职教集团调整建立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储运专业群新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延长石油油田股份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书宝博士为主任委员的20多名企业高技术专家和校内专业带头人共同组成。
教指委通过《章程》保证了工作正常进行。
学院与企业方教指委员成员签订了聘用协议书,由他们担任本专业(群)的兼职教师,并与本专业(群)教师结成对子,帮助老师们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开发能力。
除此之外,学院还与中石化华北分公司第一采油厂、延安双丰集团等20多家石油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上述专业群建立了“校企共育、实境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充分利用油田现场的真实生产环境和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专兼教师共同实施课程教学、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工作,效果不错。
其中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依据“同平台、两方向”课程体系设计架构,对接石油企业的生产过程设计课程和开发课程,校企合作分析职业岗位、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建立了本专业钻井化学和采油化学两个方向的课程体系。
为了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校企合作修订了35门课程标准,制定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标准中体现了“理实一体”的理念,完备的实施条件可以落实这个理念。
在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了本专业6门核心课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校企共同开发编写了7门课的实训指导书,参编了全国石油行业15门课程的规划教材。
为了引导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学院加强了对课程的过程考核,权重达到60%左右;制定了实施“以证代考”和“以赛代考”实施方案,即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代替相关专业课程的考试成绩,有些课程以技能大赛成绩替代相关课程成绩。
还建成了含33门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400套题的试题库等专业教学资源库。
通过组织教师下企业锻炼、外出培训和建立校内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专职教师综合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守正创新构建课程 唤醒学生发展能量——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一体六翼”课程建设实录
守正创新构建课程暎醒学生发展能量——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一体六翼课程建设实录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校长刘德华2016年8月,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瞩目下,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顺利开学。
同年的9月13日,《中国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正式发布。
学校从此开启了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探索通过课程建设提升学生核心素 养发展的光辉历程后发有为,添彩集团办学长郡滨江中学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滨江新城,地处湖南金融中心,占地105亩,建筑面积62011平方米,办学规模72个班,可容纳3600名学生,是一所直属于长沙市教育局的公办初、高中完全中学,与百年名校长郡中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长郡教育集团的核心成员。
作为一所新建的完全中学,学校领导班子敏锐意识到,不仅要传承百年长郡的课程建设理念,更要进一步创新。
在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建立符合校情的课程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申报了《名校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一体六翼”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着力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培养完整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并于2017年I I月立项为长沙市重点课题。
守正创新,构建课程体系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教育品质的集中体现。
“…体六翼”课程体系是学校对课程建设的守正创新,是朝着“培养完整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这一目标前进的一大尝试。
“一体”指的是育人目标“培养完整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这一主体。
“六翼”是指围绕六大核心素养开设的相关课程,涵盖拓展活动类课程中的“四节两实践”,即体育节、艺术节(音乐+美术)、科技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劳技)、人文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心理)、社会实践课程(走进自然、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企业)、校本实践课程。
学校探索的“一体六翼”课程体系,以“六翼”为“一体”插上腾飞的羽翼,焕发课程活力,彰显学校的特色与品质,既立足于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又倡导师生身心和谐发展。
基于示范校建设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究
3 . 3 . 4数学见习与实习 临床见习是学生对临床工作的直接体
验, 特别是 现阶段 临床检验仪器 、 检验技术手段 日 新月异 , 通过 见习 , 在一定程度上可拉近学校教学与临床工作 的距离 。专业 建设 中 , 学校会 给一年级学生安排形 式不 同的见 习活动 , 帮助
成分; ( 3 ) 能用检测仪器对体液等标本中的蛋白质、 糖类、 脂类、 电解质等进行定量分析; ( 4 ) 能对常见标本进行细菌等微生物 的检查、 鉴定及药敏试验; ( 5 ) 能进行常见免疫反应的测定和结 果判定; ( 6 ) 能正确使用和维护检验仪器,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常
3 . 3 . 2 专业核 心课程教 学要 求 课 程是按 照人 才培养 目标 , 对
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各种括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的全面安 排。 是教学工作的核心。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切人点和教学内 容、 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 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田 。
通过调研 , 确定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核心课程教学要求 , 见表 1 。 3 . 3 . 3 核心课将 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 , 并且 锻炼 其独立工作 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专业特 点 , 计划安排学 生实习 4 0 周, 具体实习安排见表 3 。
3 . 4 锞程 蛋源库 反教材 的开发
一
1 41 —
裹 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要求
仍然是学校技能培养 的基本内容 , 临床与教学脱节 。因此 , 课程
3 . 3 根据培养 目 标, 构建僳程体l 3 . 3 . 1 课程体 系模 块 中等职业学校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改 革 的要求应是 : 课程设置应在不违背科学性 、 系统性 的原则下 , 体 现出统一性及 一定 的灵活性m 。针对学生 素质和职业教育要 求, 理论知识学 习要兼顾执业资格 考试 , 以“ 必需、 够 用” 为度 , 而专业技能强调 针对性 和实用性 , 使学生所学真正满足职业 岗 位需求 。因此 , 重新构建的专 业课 程体 系仍然分为公共基础课 程、 专业基础课程 、 专业课程 、 选修课程 、 毕业实习 5 个模块 , 见
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
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之八:“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一、实施背景:“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我校国示建设特色项目建设之一,预算投入建设资金150万元。
从2003年以来,学校进行了三次校园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及教学,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还有很在差距。
1、在硬件上:因为是分散建设,造成设备、品牌上的不统一,有的设备相隔几代产品,使校园网在管理上和应用上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在软件上:虽然先后购买了学分制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软件,在管理上实现了简单的信息化管理,但各系统间数据相互独立,不能对数据进行共享,造成了数据的不统一和需要重复录入,形成信息孤岛,给统一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同时,“数字化校园”建设虽然提出了很多年,很多学校都先后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但建设成功的案例都是大学校园,在广东省中职教育基本没有成功案例,第一批国示建设学校中,也只有几所学校进行了“数字化校园”的部分模块建设,没有成功案例参考,所以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技术上、应用上更多的要靠到高职院校参观、学习,积极听取行业专家和软件公司的意见。
3、建设资金:虽然预算资金达到150万,但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动轧几佰万上千万的预算相比,中职在资金方面明显不足,虽要对学校应用需求、功能划分,模块选配等方面进行更多的考虑,即要解决学校应用需求问题,也要考虑资金问题。
二、主要目标:主要完成以网络基础建设、OA办公、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建设形成结构合理、高速通畅、平稳可靠运行的实施对网络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集中智能化管理的校园网络系统平台。
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育、各种素材库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数字化、规范化的整合和集成,实现信息资源区域共享,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教育、办公提供良好的数字化环境和统一的数据管理。
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改革创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优秀案例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优秀案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优秀案例1. 引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它不仅对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以优秀案例的方式,探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成功案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2.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它旨在通过优化实验设施、改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更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 优秀案例分析3.1 案例一:某某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某某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始于2015年,经过5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仅拥有先进的实验设施和设备,还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课程内容的更新。
在中心的带领下,学校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验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3.1.1 实验设施的优化某某学校在实验设施的建设上下足了功夫。
他们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并加强了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工作。
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3.1.2 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实验设施的优化,某某学校还始终坚持以师资力量为中心,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与引进。
他们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激励。
这样的做法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
3.1.3 课程内容的更新某某学校还注重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积极引进各类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学习内容和方法。
他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验教学活动,如科研训练营、创客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实践学习体验。
4. 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示范中心的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教学改革建设成效典型案例公共管理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3.3-2主讲教师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效,典型案例《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建设成效典型案例公管学院朱春江一、《管理学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背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是振兴一个国家经济的保证.根据教育主管部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专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目标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的方法.本课程是以培养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学习与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掌握管理的规律、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理论对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与人事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等,从而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又具有管理理论和技能的创新复合型人才.三、工作过程根据《关于推进我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院教[2012]40号)文件精神,2012年4月管理教研室《管理学基础》主讲教学团队积极进行精品开放课程申报工作.从2012年4月到6月,课程负责人朱春江、许强老师及主讲教师庄红蕾、张玲、段云鹏、殷铭老师进行了精品开放课程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初步完成“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程负责人、队伍介绍、课程设计、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及表现形式、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PPT、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主讲教师、教师结构队伍、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习环境、教学评价及社会评价"等工作任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案例
01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
越迫切,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02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和学校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
、设施设备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03
政策推动与引导
XX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
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案
例
汇报人:XX
20XX-02-06
REPORTING
• 建设背景与目标 • 教育教学改革举措 • 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 • 基础设施建设与后勤保障 • 示范校建设成效与经验总结 • 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目录
XX
PART 01
建设背景与目标
REPORTING
示范校建设背景
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 落后
中等职业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导致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无法 满足教学需求。
应对策略及措施建议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 质量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等措 施,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 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 素质技能人才。
拓展招生渠道,加大宣传 力度
德育工作开展情况
01
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方案,明 确德育目标和任务,注重德育 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02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 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志愿服 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和团队合作精神。
03
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德育教育 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 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之八
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之八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之八国家发展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之八:中学,教育创新引领未来一、项目背景中学(以下简称中)位于一些发达省市,始建于1950年,是该地区的重点中学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秉承“育人为本,创新引领”的办学理念,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探索教育创新,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子,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口碑,在整个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方案实施1.多元化课程设置:中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积极拓宽学科领域,多元化课程设置。
除了基础学科,还开设了艺术、体育、科技、人文等领域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探索互联网教育:中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了全国一流的数字化教育平台。
通过在线教学、虚拟实验室和远程教育等方式,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果和体验。
3.强化学校管理:中注重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立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通过制定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教师教育培训和课程评估等措施,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提高了师生的教育教学效果。
4.拓展国际交流:中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世界各国的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举办中外教师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了师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视野的拓宽,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5.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中不仅侧重于教育内涵的提升,还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项目成果1.教育质量提升:中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学校的高考成绩连年稳定在全省前列,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进入名牌大学就读。
2.教育创新示范:中先后获得了多个省、市级教育先进单位的称号,并成为该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创新示范校。
小学学校近视防控示范校典型案例
小学学校近视防控示范校典型案例阳光小学成立于2013年,学校以学生发展指导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幸福教育。
一、做好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学校高度重视近视防控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近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教育、教学、总务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动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切实推动学生近视防控工作。
学校设有保健室1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经投入使用,近两年在卫生健康教育方面投入30余万元,配齐配足所需设施设备,及时更新物资储备。
二、深入护眼宣传打造环境保障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将“一尺、一拳、一寸”的近视防控要求贯穿于各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执笔姿势,保持读写时坐姿端正。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防近科普宣传工作。
通过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用眼教育,还有效通过开展眼保健操评比、护眼小卫士等活动,巩固学生保护视力的教育体验成果。
学校还加大投入,为每间教室配备护眼窗帘、护眼灯、视力表、眼保健操图解、可调节课桌椅,为学生的近视防控创造良好条件。
三、夯实体育锻炼,落实减负保障学校全面落实“五项管理”措施和“双减”政策,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解放”孩子双眼,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
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课间操增加了健身操和竞技小运动内容,增加趣味性,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兴趣,特殊天气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室内操等活动保证学生在校运动时间。
开展特色体育活动。
学校开展了广播操比赛、队列比赛、班际足球联赛、校园篮球联赛、乒乓球赛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季季有赛事,班班建球队,人人都参与的校园体育活动积极态势。
四、加强监测预防家校合力保障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学生视力监测,抓好“临界视力”和“轻度近视”的干预,降低新发病率和患病率。
推进学生视力建档工作,做到早筛查、早预警、早干预。
学校还针对家长开展系列宣讲,宣传科学的防近知识,家校齐携手,从严控电子产品使用,关注孩子的睡眠,引导学生合理饮食等切入点,形成合力,一起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近视防控工作,是关系到孩子一生成长的大事。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典型案例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典型案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用课程体系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典型案例一、实施背景进入十二五期间,中职学校专业发展遇到一些现实问题:一是学生入校选择专业时对未来工作岗位认识不清,入校后部分学生对专业研究兴趣不浓;二是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设缺少企业深度参与,未形成校企共建、共管的合作机制;三是原有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关联度弱,人才培养偏离企业岗位用人要求;四是学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脱节,人才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很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五是学校一元下的教学资源软、硬件和“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
在上述诸多问题中,课程体系的重构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
课程体系建设是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很成熟的方案,各中职学校都在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能够实际操作、目标非常明确、工作任务十分清晰、符合市场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方案。
其落脚的重点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原本上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但是现在看来,原来那套课程体系基本上就是专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压缩版和简化版,或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的结果,显得陈旧落后,不能充分体现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宗旨,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
我们必须对原有的中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打破,消除传统的、固有的课程体系观念。
二、工作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技能,突出实操,建立具有现代中职教育特色、能够体现“依托市场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兴旺产业促就业”办学理念的、适应岗位需要的新的课程体系。
三、工作过程在以“依托市场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兴旺产业促就业”为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已走过10年时间。
在这10年的办学实践中,积累形成了一定特色的、比较优良的人才培养特征,成就了自己鲜明而实用的办学特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转变思想观念,构建鲜明应用性的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转变教育头脑观念为先导,树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校企合作促进中职示范校汽修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人才培养THE TALENTED编辑 王雪娇文 / 杨巧玉 马立文筑巢引凤 共建共享 人才共育 校企共赢摘 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本文介绍了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简称汽修专业)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通过有效开展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研究,形成了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创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汽修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方面形成了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 共建共享 人才共育 校企共赢 促进 专业建设汽车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了汽车生产制造、汽车商务、汽车维修服务、汽车文化等一系列产业链。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汽车生产制造、维修服务、营销等方面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
如何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服务于汽车行业产业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有效开展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汽修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形成了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
一、研究背景1.学校汽修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企业深度参与汽修专业是学校理工类第一大专业和示范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近年来生源增长迅速,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已建成两个1400多平方米的汽车维修实训车间,增加了大量实习、实训、生产设备,学校急需在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研究,以适应专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学校已有的教学设备和场地具备了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条件,如何用好学校的设备、场地资源,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培养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学校汽修专业建设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需要企业深度参与,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教室和车间、理论和实践、教学和生产、招生和招工”的有效对接,促进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合作共赢、人才培养共育的新常态。
以国家级示范校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内涵管理和质量提升工作——以河北省武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例
社会 保障部 、 部联合 授予首 批“ 国中等职业 教育改 革发 实效走 、 财政 全 模式 跟着学 生走 、 教师跟 着技能 走 、 技能 跟着 岗位 走 、
站在 全新 的发展平 台上肩 负着 新 的挑 战 , 收获颇 丰 : 一是 作为 改 革 的实 效性 , 高学 生学 习的激情 。与此 同时 , 提 学校努 力推
一
所综 合县级 职教 中心 , 在办学宗 旨和培 养方 向上 。 始终 围绕 动 百名教 师下车 间学技能 , 名教 师对 岗位 修业务 的“ 百工 百 双 对产业 人 才 的需求 , 因势 而调 , 因需而 变 , 理设 置专业 和教 位 修业 务 , 举措对 学 校 “ 师型 ” 师 和多 面手 业务 人 员 提 合 此 双 教 学计 划 , 为企业 、 把 行业 和 “ 三农 ” 培养 合格就 业人 才作为 本校 升 素质 , 产生重要作用 。 三是健 全项 目化教学 考评体 系与 教师
模 式 , 挥 了教 师的 主导作用 和学生 的主体作 用 , 正实现 了 地让专业 教师到 工厂 、 发 真 车间实 习锻炼 。外派教 师将先进 的教学 高效课 堂 。 一是项 目化教学 改革使教 育教学工作 充满活力 。 近 理念 、 法带 回来 后 , 方 在校 内对 同专业教 师又开 展二级 培训 以 两 年 , 校 注重实行 项 目化教 学改革 。 变 了教师 传统 的教学 达到共 同提高 的 目的 。 学 改 方式 , 展课 题研究, 了传 统 的教学观 念, 以培养学 生 开 更新 树立
武 安市 建设 中等城市 和次 中心 城市 的总 目标 ,紧跟 经济社 会 程 ” 。截止 目前 , 已有 9 8名教 师下车 间学技 能 ,7名教师 对 岗 2
中铁十三局高级技工学校典型案例(三)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典型案例中铁十三局高级技工学校二〇一四年六月搭建“校企共同体”平台推进“三三并重”办学中铁十三局高级技工学校,有着30年企业办学的底蕴。
面对职业教育空前大发展的机遇,学校在不断深化改革与探索内涵式发展道路中,借鉴德国“双元制”先进的经验,搭建开放融合的“校企共同体”平台,创建并实施了“三三并重”办学模式,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一、实施背景学校创办于1984年;1998年在企业剥离“社会职能”的大抉择下,学校开始面向市场办学,办学经费自筹。
为了生存发展,学校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2004年11月经长春市教育局批准,与德国汉诺威市维亚国际职业教育学校联合办学,成立中德长春高级技术学校;2006年8月开办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德国模式教学班。
由于受到职业教育传统体制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在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的融合、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有:1.专业与产业、企业的耦合度不高,出现结构性就业矛盾培养的学生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不能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适合人才。
2.招生、培养、就业三部门联系不紧密,影响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学校招生、教学和就业部门对自身职能作用强调的多,缺乏对质量目标的统筹,相互联系不够,相互服务不足,影响办学整体质量提升。
3.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出路单一,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培养的学生能力单一,发展空间窄,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家长、企业对学生认可度不高。
二、主要目标创建并推进“三三并重”办学模式,具体目标如下:1.实现企业、学校、产业紧密结合,学校服务于企业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实现学校招生、培养、就业三环联动,提升学校整体的管理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3.实现学生谋职、创业、升学三个发展方向的自由选择和转换,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空间,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实施过程“三三并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即企业、学校、产业三元一体,明确中等职业教育中三个主体的紧密关系;招生、培养、就业三环一体,突出教育过程中三个环节的纵向联动;谋职、创业、升学三向一体,提供学生可选择、可转换的三个生涯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
设典型案例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任务引领,以工促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首都北京对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职业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课程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现状,而以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课程是职业学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的归宿。
一体化课程建设同时将会带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场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理论,保驾护航
目前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色彩,实践证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而德国“双元制”、加拿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使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的学习和分析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开发出适合我国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
二、众志成城,不破不立,
为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服务,我校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打破原有的中等职教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刻成体系,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建立“四合一”的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树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要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教育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人才定位目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为了使学生适应岗位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校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坚持教育资源与行业优势互补、学生培养与典型任务无缝对接的原则,实行“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实训与生产”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级递进,从而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实训与生产”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
建设一体化实训教室,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
“双师型”教师上岗,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
将任务情景引入课堂,促使学生与学徒合一。
以典型任务引导教学,达到实训与生产合一。
(二)深入学习、吃透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通过深入学习,我们理解到“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的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载体,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是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
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
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是职业导向的。
“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构成的职业的基本元素,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任务,因此,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当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
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体化课程的来源——行业企业分析和企业专家访谈
一体化课程的体现——提炼典型任务构建学习领域。
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工作过程的分析与描述。
一体化的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室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三)稳扎稳打、规范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
有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武装头脑,确定了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理解了一体化课程的内涵,我们还要稳扎稳打,规范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过程。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分三步走。
第一步,调研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调查区域本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并分析企业的工作流程、部门和岗位设置情况、调查并分析本专业面向的核心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相关工作过程和核心职业能力。
最终达到疏理确认职业岗位并准确描述、分析归纳对应的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典型的企业工作流程、形成人才需求报告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论证等目标。
第二步,课程方案开发
在这一步当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职业行动领域的确认,并由由职业行动领域转换典型任务最终确定典型任务及学习任务等课程方案。
课程体系开发的本质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通俗地讲是课程顺序和课程内容的编排。
基于上述工作研究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用6门核心课程搭建整个机电专业的知识网络,用12本创新型教材和教学任务书支撑本专业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体
系,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汲取新知识、迁移新技能、掌握新方法、适应新角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在人才市场的大潮中脱颖而出。
第三步;课程设计
改革中,我们科学地打破学科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和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构建了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
(1)职业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由知识、能力、素质组成人才规格构架,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形成人才培养内涵,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2)贴近生产实际
我们的典型任务均来自生产实际,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十分贴切。
(3)课程设置灵活、适用、针对性强。
课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既能进行分项目教学,又能围绕职业岗位形成一条主线授课,可操作性强。
(四)“四个”转变实现一体化教学
我们的六门核心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电工计量仪表的使用》、《工厂电气控制》、《常用机床及起重机电气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和《变配电站(所)运行维修》均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专业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讲练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与课程设计一体化、校外实践与职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叫只是一个主持
人,引导着,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实质上成就了教改显着的四个转变:
(五)甄选专家、全程指导
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企业专家访谈会至关重要,而企业专家的甄选则是重中之重,是否能够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甄选适合进行典型任务提炼的专家,关系到课程体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利用校校企合作等有效机制,寻找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综合表述能力的专家,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由主持人进行提炼引导,寻找典型任务,形成核心课程,继而进一步设置学习任务。
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专家跟随每一个阶段,指导课程标准的建立等过程,确保我们的课程源于工作过程。
(六)组织保障众志成城
课程体系的开发涉及人员组织、时间组织、专家资源、经费支出等方方面面,在人员组织方面在学校层面上成立一个总课题组,总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学职能部门中层、各专业系中层。
学校总课题组的所在工作机构可设在学校的教研部门。
在总课题组下设若干课改小组,课改小组以专业大类为单位进行组建,每个课改小组负责本专业课程的调研、开发、汇报、评审、实施等。
每个课改小组设一名组长,组员若干。
课改小组组长可以是系主任、专业组组长、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课改小组组员大部分是专业教师,部分是文化基础课教师。
在时间组织方面制定相关计划,确定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制定周汇报、月汇报制度,确保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按时按成计划。
三、总结经验继往开来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举措,我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教师观念的不能及时转变、教师创造力的发挥不够、能力定位不准、知识定位混乱等问题,教材的开发与便携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