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325万人。不少中国人认为,今天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上什么样大学的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若从高考录取率看,情况似乎就是如此。统计表明,2013年福建省高考录取率达到89%,而2012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5%。但若从毛入学率看,到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0%,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中国适龄人口中绝大多数青年没有享受上大学的权利,这还不包括数以亿计的成年人因为过去高等教育规模小而丧失了上大学的机会,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还不具有接受成年人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生源不足问题困扰着高校的办学;另_方面,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能力非常有限,社会受众还只是很少部分群体。何去何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处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政策选择

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趋势相向而行,加快大众化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化进程,推进大学自主办学,建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显著提高。①在变幻莫测的当今世界,与其他国家一样,人口、经济和大众化本身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人口结构的变化

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平问题;进入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与人口结构之间便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在整个20世纪,在适龄人口数量庞大、上大学的机会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能够满足近30%的适龄人口上大学的需求,高等教育政策不能继续无视人口结构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增速持续下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总人口比2000年增长了%,年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

年的%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了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呈减少趋势。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达到峰值,2009年以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将减少30%左右。与适龄人口减少相背的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化正逐步加剧。2012年全国15岁一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有预测表明,中国劳动人口规模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峰值,且在1970年一201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高于总人口,而此后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另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城镇人口增长趋势明显。人口结构变化及其趋势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继续扩大适龄青年入学规模的同时,应当关注非传统人口,重视新兴受众群体的需求,满足他们差异化和多样化的需要。

2.经济状况的改变

中国高等教育是实用主义的,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的招生人数由经济计划的需求所决定,毕业生的就业根据经济部门的人力需要进行分配;在市场经济时期,招生和就业受到社会人力市场的重要影响,高校的专业开设和教育教学活动与产业部门的需求关系

非常密切。因此,中国经济状况的改变与高等教育政策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但影响了世界,而且也带来了其自身结构的改变。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322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莫过于三次产业比重的改变,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大幅提升。2012年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第一产业为%,第二产业为%,第三产业为%。与产业结构变化相对应的是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201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数为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城镇就业人员达到3H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②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意味着新—轮经济增长的蓄势期已经到来。中国经济状况的上述变化不但为高等教育构筑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引领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而且激发了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扩大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潜力。

3.大众化的深度推进

大众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中国既是大众化的新晋国家,也是大众化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_。大众化不但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

系,而且也给其自身带来了新的发展态势。

从毛入学率角度看,中国高等教育于2002年突破15%,进入大众化阶段。1999年中国启动了高等教育大扩招,当年全国有普通高校1071所,到2012年增加到2442所,净增1371所,这些院校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生力量。为了满足大扩招要求,全国高校不仅开展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运动,而且大量招聘新教师。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有专任教师万人,生师比为:1,到2012年,专任教师增加到万人,生师比却上升到:1。尽管适龄人口规模庞大,但高考生源却呈减少之势。2008年全国有1050万人参加高考,达到历史最高点,当年录取人数为599万人;到2012年录取人数增加到685万人,而参加高考人数却减少到915万人。尽管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但地区差别仍显著存在。相关数据表明,在京、津、沪等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早已超过50%,2010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9%,2007年天津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2012年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70%;而在甘肃、云南、贵州、广西这些经济不发达省区,2010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2%、%、20%、19%,四省份平均毛入学率只有%。与毛入学率的差异同时存在

且影响更深远的,是不同地区所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因此,进入大众化时期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和困难在于,在继续增加适龄人口上大学的机会的同时,如何扩大非传统生源的就学机会,提升高校的办学能力,缩小地区差异,增进高等教育公平。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选择

从在学总人数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崭新阶段,政策变革既是社会环境变化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转型的要求。

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中国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这一制度对近30多年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饱受争议和批评,尤其是在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改革甚至成为了普遍的社会诉求。为此,中国政府推出了若干改革措施,包括建立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继续探索普通本科高校自主考试招生,改进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尤其是知名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以及放开年龄限制、探索在职人员考试招生的专门程序等。

2.内涵与特色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