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动点轨迹问题专题讲解

合集下载

专题3.2 动点轨迹成曲线,坐标关系是关键-2020届高考数学压轴题讲义(解答题)(解析版)

专题3.2 动点轨迹成曲线,坐标关系是关键-2020届高考数学压轴题讲义(解答题)(解析版)

【题型综述】1.动点轨迹问题解题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1)直译法:一般步骤为: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 ,y);③列式,列出动点P 所满足的关系式;④代换,依条件式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x ,y 的方程式,并化简;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2)定义法:先根据条件得出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已知曲线,再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3)代入法(相关点法):动点P (x ,y )依赖于另一动点Q (x 0,y 0)的变化而变化,并且Q (x 0,y 0)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x ,y 的代数式表示x 0,y 0,再将x 0,y 0代入已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4)参数法:当动点P (x ,y )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考虑将x ,y 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 2.解轨迹问题注意:(1)求点的轨迹与求轨迹方程是不同的要求,求轨迹时,应先求轨迹方程,然后根据方程说明轨迹的形状、位置、大小等.(2)要验证曲线上的点是否都满足方程,以方程解为坐标点是否都在曲线上,补上在曲线上而不满足方程解得点,去掉满足方程的解而不再曲线上的点.【典例指引】类型一 代点法求轨迹方程例1 【2017课标II ,理】设O 为坐标原点,动点M 在椭圆C :2212x y +=上,过M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N ,点P 满足2NP NM =。

(1) 求点P 的轨迹方程;(2)设点Q 在直线3x =-上,且1OP PQ ⋅=。

证明:过点P 且垂直于OQ 的直线l 过C 的左焦点F 。

因此点P 的轨迹方程为222x y +=。

(2)由题意知()1,0F -。

设()()3,,,Q t P m n -,则()()3,,1,,33OQ t PF m n OQ PF m tn =-=---⋅=+-, ()(),,3,OP m n PQ m t n ==---。

高中动点问题知识点

高中动点问题知识点

高中动点问题知识点动点问题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相关知识。

下面我们将逐步介绍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思路以及常见的应用。

一、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 1. 动点:指的是在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的物体,通常用“P”表示。

2. 路程:指的是动点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路径长度,通常用“S”表示。

3. 位移:指的是动点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通常用“Δx”或“Δs”表示。

4. 速度:指的是动点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通常用“v”表示。

5. 加速度:指的是动点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通常用“a”表示。

二、解题思路在解动点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步骤: 1. 理清问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所涉及的物体、力的作用以及所求的内容。

2. 建立坐标系:根据问题的要求,建立合适的坐标系,确定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3. 分析力的作用:通过题目所给的条件,分析力的作用方式以及对动点的影响。

4. 建立运动方程:根据动点的运动情况,建立合适的运动方程,一般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5. 列方程解题:根据问题所求的内容,列出合适的方程,解方程求解所需的未知量。

6. 检查答案:检查所求的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与问题的要求是否一致。

三、常见应用动点问题在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 自由落体:当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下落时,可以通过动点问题来求解物体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

2. 弹性碰撞:当两个物体发生完全弹性碰撞时,可以通过动点问题来求解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和动能的变化等。

3. 简谐振动:当物体在弹簧的作用下做简谐振动时,可以通过动点问题来求解物体的振动周期、振动频率等。

4. 曲线运动:当物体在曲线路径上运动时,可以通过动点问题来求解物体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等。

总结:动点问题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思路以及常见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掌握解决动点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动点轨迹方程问题的解法

动点轨迹方程问题的解法

考点透视董纪琴动点的轨迹方程问题主要考查圆锥曲线的定义与几何性质,通常要求根据已知的条件,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此类问题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且解题过程中的运算量较大.很多同学由于在解题时没有选择合适的方法,导致解题失败.下面,笔者结合例题探讨一下动点轨迹方程问题的解法.一、直接法运用直接法求解动点的轨迹方程问题,需充分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寻找与动点有关的几何量或等量关系,并将其转化为关于动点的坐标的关系式,进而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其解题步骤为:(1)设动点的坐标;(2)找等量关系;(3)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4)整理化简该方程,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例1.已知点A(-2,0),B(2,0),直线AM与BM的斜率之积为-12,求点M的轨迹C的方程,并说明C是什么曲线.解:由题意知kAM=yx+2,kBM=yx-2.因为直线AM与BM的斜率之积为-12,故y x+2∙y x-2=-12,化简得x24+y22=1(||x≠2),故曲线C为中心在坐标原点,半长轴为2,半短轴为2,焦点在x轴上,且不含左、右顶点的椭圆.运用直接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通常需仔细寻找与动点有关的一些几何量,如相等距离、相等角、成比例的线段等,然后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建立关于x,y的等量关系式,再通过化简,就能求出动点轨迹的方程.二、参数法若题目较为复杂,根据题意难以快速建立与动点有关的关系式,或明确动点的运动轨迹,就可以运用参数法,设出相关参数,建立关于参数的方程,再通过化简、消去参数,进而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例2.若点A在x轴上移动,点B在y轴上移动,线段AB的长为a,点P是AB上的一动点,且||AP=2||PB,求点P的轨迹方程.解:过点P作PM⊥x轴于M,过点P作PN⊥y轴于N.设点P()x,y,AB与x轴的夹角为θ(||θ≤π2),则||AP=2a3,||BP=a3,于是x=13a cosθ,y=23a sinθ,消去参数,可得æèöø3xa2+æèçöø÷3y2a2=1,即动点的P轨迹方程为36x2+9y2=4a2.由于A,B为动点,所以直线AB与x轴的夹角直接影响着A、B点的横、纵坐标,此时我们要引入参数,运用参数法解题.根据题意绘制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再添加合适的辅助线,并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列出关于参数的方程,就能通过消参,快速得出动点的轨迹方程.三、相关点法若动点P随点Q的变化而变化,就可以采用相关点法来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在解题时,我们首先要设出点P与点Q的坐标,然后根据题意建立两点之间的关系式,再将其代入关系式中进行运算,即可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例3.已知点B为椭圆x2a2+y2b2=1(a>b>0)上的动点,点A(2a,0)为定点,试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解:设中点M的坐标为()x,y,B点的坐标为()x0,y0,因为M为线段AB的中点,所以ìíîïïx0+2a2=x,y0+02=y,可得{x0=2x-2a,y0=2y,则B(2x-2a,2y),因为点B在椭圆x2a2+y2b2=1,所以x02a2+y02b2=1,即(2x-2a)2a2+(2y)2b2=1,整理可得4(x-a)2a2+4y2b2=1,该方程即为中点M的轨迹方程.仔细分析题意可以知道,点M都随着点B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采用相关点法解题比较便捷,用M点的坐标表示B点的坐标,再将其代入题设中进行运算,化简所得的结果,即可快速求得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都要设出动点的坐标,建立关于动点的坐标与已知曲线方程之间的关系式,再通过化简,求得关于动点坐标的方程,从而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虽然此类问题较为复杂,难度系数较大,但是只要明确题目中与动点相关的已知条件,选择与之相应的方法进行求解,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37。

例谈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四种求法

例谈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四种求法

思路探寻求动点的轨迹方程问题经常出现在解析几何试题中,这类问题侧重于考查同学们的推理、分析以及运算能力.求解这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定义法、参数法、相关点法和交轨法.下面结合实例,谈一谈这四种方法的特点以及应用技巧.一、定义法定义法是指运用圆锥曲线的定义解题.若发现动点的轨迹形如椭圆、圆、双曲线、抛物线或其中的一部分曲线,就可以根据椭圆、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确定定点、焦点、焦点与动点之间的关系,求得椭圆、圆、双曲线、抛物线方程中的各个参数,便可以快速确定曲线的轨迹方程.例1.如图1所示,已知圆C1:x2+(y+4)2=25和圆C2:x2+(y-4)2=1,某动圆C分别与圆C1和圆C2外切,求动圆圆心C的轨迹方程.图1解:由题意知两圆的圆心为C1(0,-4),C2(0,4),半径为r1=5,r2=1,设动圆C的半径为r,因为圆C分别与圆C1和圆C2外切,所以||CC1=r+5,||CC2=r+1,所以||CC1-||CC2=4<8,即点C到两定点C1、C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4,所以动圆圆心C的轨迹是以C1、C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上支,可得2a=4,2c=||C1C2=8,所以b2=c2-a2=12.所以动圆圆心C的轨迹方程是y24-x212=1(y≥2).结合图形分析动圆C与圆C1、圆C2的位置关系,即可发现||CC1=r+5,||CC2=r+1,即可得出||CC1-||CC2=4<8,由此可联想到双曲线的定义,即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定值的点的轨迹,确定动点的轨迹,求得a、b、c值,即可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二、参数法参数法是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若动点受某些变量的影响,而我们又无法确定这些变量的取值,则需运用参数法,即用参数表示出变量,设出直线的斜率、点的坐标、曲线的方程等,然后将其代入题设中,建立关系式,通过恒等变换消去参数,即可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例2.已知抛物线y2=4px(p>0)的顶点为O,A,B是抛物线上的两个动点,且OA⊥OB,OM⊥AB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解:设M(x,y),直线AB的方程为y=kx+b,因为OA⊥OB,所以k=-xy,由ìíîy2=4px,y=kx+b,得k2x2+(2kb-4p)x+b2=0,所以x1x2=-b2k2,y1y2=-4pb k,因为OA⊥OB,所以y1y2=-x1x2,所以-4pbk=-b2k2,即b=-4kp,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y=kx+b=k(x-4p),将k=-xy代入,得x2+y2-4px=0(x≠0),即所求点M的轨迹方程为x2+y2-4px=0(x≠0).解答本题主要运用了参数法,即先引入参数x、y,49k 、b 、x 1、x 2、y 1、y 2,设出动点M 的坐标、直线AB 的方程以及A 、B 两点的坐标;然后将直线与抛物线的方程联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关系式;最后通过恒等变换消去参数,得到关于x 、y 的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三、相关点法若两个动点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则可以采用相关点法求解.先分别设出两个动点的坐标,并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用所求动点的坐标表示另一个动点的坐标;然后根据另一个动点的几何关系,建立关于所求动点坐标的关系式,从而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运用相关点法解题,要注意寻找两个动点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另一个动点所满足的几何关系.例3.如图2所示,在圆x 2+y 2=4上任意选取一点P ,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段PD ,D 为垂足,求线段PD中点M 的轨迹方程.图2解:设点M (x ,y ),P (x 0,y 0),因为M 为线段PD 的中点,所以ìíîïïx =x 0,y =y 02,得{x 0=x ,y 0=2y ,又因为点P (x 0,y 0)在圆x 2+y 2=4上,所以x 02+y 02=4,将{x 0=x ,y 0=2y ,代入上述方程中,得x 24+y 2=1,所以点M 的轨迹为一个椭圆,其方程为x 24+y 2=1.本题中P 、M 均为动点,且点M 随着点P 的运动而变化,需采用相关点法求解,先分别设出P 、M 两点的坐标;然后用M 点的坐标表示P 的坐标;再将其代入点P 的轨迹方程,即可确定点M 的轨迹及其方程.四、交轨法当问题中所求的动点为两条动曲线的交点时,往往需采用交轨法,即将两条动曲线的方程联立,消去其中的参数,得到的关于x 、y 的方程即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例4.如图3所示,已知双曲线C :y 24-x 23=1与y轴交于点A 1(0,-2)与点A 2(0,2),直线l :y =m 与双曲线交于点P ,Q ,直线A 1P 与直线A 2Q 相交于点M ,试求点M 的轨迹方程.图3解:设P (x 1,m ),Q (-x 1,m ),M (x ,y ),因为点P 在双曲线上,所以m 24-x 123=1.当x 1≠0时,直线PA 1的方程为y +2=m +2x 1x ,直线QA 2的方程为y -2=2-m x 1x,可得y 2-4=4-m 2x 12x 2,所以x 12=3m 2-124,将其代入y 2-4=4-m 2x 12x 2,得y 2-4=-43x 2,化简整理得y 24+x 23=1.当x 1=0时,点M 的坐标满足方程y 24+x 23=1.综上所述,点M 的轨迹方程为y 24+x 23=1.仔细分析题意可知,M 为直线A 1P 与直线A 2Q 的交点,且点A 1、A 2、P 、Q 都满足双曲线的方程,于是采用交轨法,求得两动直线A 1P 与A 2Q 的方程,再将两方程联立,消去参数,即可求出交点M 的轨迹方程.总之,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关键是要根据题目中的几何条件,寻找动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建立关于动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方程.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方法很多,同学们需熟练掌握一些常用方法的特点、适用情形、解题思路,才能将其灵活地应用于解题中.(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思路探寻50。

动点在定直线上轨迹方法

动点在定直线上轨迹方法

动点在定直线上轨迹方法在数学领域中,研究动点在定直线上的轨迹问题是一项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求解动点在定直线上轨迹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数学问题。

一、问题背景在数学中,动点在定直线上的轨迹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动点在直线上的运动路径。

求解这类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动点的运动规律,为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种求解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轨迹方法1.建立坐标系首先,我们需要在定直线上建立一个合适的坐标系。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定直线为x轴或y轴,以便简化问题。

坐标系建立后,我们可以用坐标表示动点的位置。

2.设定动点运动方程设动点的初始位置为P0(x0, y0),运动时间为t,速度为v,动点的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x = x0 + vxty = y0 + vyt其中,vx和vy分别为动点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

3.引入约束条件在动点运动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约束条件,如动点在某一时刻必须经过某一点,或者动点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保持不变等。

根据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引入这些约束条件,从而确定动点的轨迹。

4.求解轨迹方程根据动点的运动方程和约束条件,我们可以求解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具体步骤如下:(1)将动点的运动方程代入约束条件中,得到关于t的方程。

(2)解出t的值,将其代入动点的运动方程,得到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

(3)将所有位置坐标连成一条曲线,即为动点在定直线上的轨迹。

三、实例分析假设有一动点P,初始位置为P0(0, 1),在x轴上以速度v = 1m/s匀速运动,求动点在y = 1这条直线上的轨迹。

1.建立坐标系以y = 1为x轴,建立坐标系。

2.设定动点运动方程x = ty = 13.求解轨迹方程由于动点在y = 1这条直线上运动,所以轨迹方程为:y = 1四、总结本文介绍了求解动点在定直线上轨迹的一种方法,通过建立坐标系、设定动点运动方程、引入约束条件和求解轨迹方程等步骤,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完整版)高中数学动点轨迹问题专题讲解

(完整版)高中数学动点轨迹问题专题讲解

动点轨迹问题专题讲解一.专题内容:求动点(, )P x y 的轨迹方程实质上是建立动点的坐标, x y 之间的关系式,首先要分析形成轨迹的点和已知条件的内在联系,选择最便于反映这种联系的坐标形式,寻求适当关系建立等式,常用方法有: (1)等量关系法.....:根据题意,列出限制动点的条件等式,这种求轨迹的方法叫做等量关系法,利用这种方法时,要求对平面几何中常用的定理和解析几何中的有关基本公式很熟悉. (2)定义法...:如果动点满足的条件符合某种已知曲线(如圆锥曲线)的定义,可根据其定义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轨迹方程.(3)转移代入法.....:如果所求轨迹上的点(, )P x y 是随另一个在已知曲线C :(, )0F x y =上的动点00(, )M x y 的变化而变化,且00, x y 能用, x y 表示,即0(, )x f x y =,0(, )y g x y =,则将00, x y 代入已知曲线(, )0F x y =,化简后即为所求的轨迹方程.(4)参数法...:选取适当的参数(如直线斜率k 等),分别求出动点坐标, x y 与参数的关系式,得出所求轨迹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即可. (5)交轨法...:即求两动直线交点的轨迹,可选取同一个参数,建立两动直线的方程,然后消去参数,即可(有时还可以由三点共线,斜率相等寻找关系). 注意:轨迹的完备性和纯粹性!一定要检验特殊点和线! 二.相关试题训练(一)选择、填空题1.( )已知1F 、2F 是定点,12||8F F =,动点M 满足12||||8MF MF +=,则动点M 的轨迹是 (A )椭圆 (B )直线 (C )圆 (D )线段2.( )设(0,5)M ,(0,5)N -,MNP ∆的周长为36,则MNP ∆的顶点P 的轨迹方程是(A )22125169x y +=(0x ≠) (B )221144169x y +=(0x ≠) (C )22116925x y +=(0y ≠) (D )221169144x y +=(0y ≠) 3.与圆2240x y x +-=外切,又与y 轴相切的圆的圆心轨迹方程是 ;4.P 在以1F 、2F 为焦点的双曲线221169x y -=上运动,则12F F P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是 ;5.已知圆C :22(16x y +=内一点)A ,圆C 上一动点Q , AQ 的垂直平分线交CQ 于P 点,则P 点的轨迹方程为 .2214x y += 6.△ABC 的顶点为(5, 0)A -、(5, 0)B ,△ABC 的内切圆圆心在直线3x =上,则顶点C 的轨迹方程是 ;221916x y -=(3x >) 变式:若点P 为双曲线221916x y -=的右支上一点,1F 、2F 分别是左、右焦点,则△12PF F 的内切圆圆心的轨迹方程是 ;推广:若点P 为椭圆221259x y +=上任一点,1F 、2F 分别是左、右焦点,圆M 与线段1F P 的延长线、线段2PF 及x 轴分别相切,则圆心M 的轨迹是 ;7.已知动点M 到定点(3,0)A 的距离比到直线40x +=的距离少1,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 .(212y x =)8.抛物线22y x =的一组斜率为k 的平行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4kx =(28k y >))9.过抛物线24y x =的焦点F 作直线与抛物线交于P 、Q 两点,当此直线绕焦点F 旋转时, 弦PQ 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 解法分析:解法1 当直线PQ 的斜率存在时,设PQ 所在直线方程为 (1)y k x =-与抛物线方程联立,2(1),4y k x y x=-⎧⎨=⎩ 消去y 得 2222(24)0k x k x k -++=. 设11(,)P x y ,22(,)Q x y ,PQ 中点为(,)M x y ,则有21222,22(1).x x k x k y k x k ⎧++==⎪⎪⎨⎪=-=⎪⎩消k 得22(1)y x =-.当直线PQ 的斜率不存在时,易得弦PQ 的中点为(1,0)F ,也满足所求方程.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22(1)y x =-. 解法2 设11(,)P x y ,22(,)Q x y ,由2112224,4.y x y x ⎧=⎪⎨=⎪⎩ 得121212()()4()y y y y x x -+=-,设PQ 中点为(,)M x y ,当12x x ≠时,有121224y y y x x -⋅=-,又1PQ MF yk k x ==-,所以,21yy x ⋅=-,即22(1)y x =-. 当12x x =时,易得弦PQ 的中点为(1,0)F ,也满足所求方程.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22(1)y x =-.10.过定点(1, 4)P 作直线交抛物线:C 22y x =于A 、B 两点, 过A 、B 分别作抛物线C 的切线交于点M, 则点M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44y x =-(二)解答题1.一动圆过点(0, 3)P ,且与圆22(3)100x y ++=相内切,求该动圆圆心C 的轨迹方程. (定义法)2.过椭圆221369x y +=的左顶点1A 作任意弦1A E 并延长到F ,使1||||EF A E =,2A 为椭圆另一顶点,连结OF 交2A E 于点P ,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直接法、定义法;突出转化思想)3.已知1A 、2A 是椭圆22221x y a b+=的长轴端点,P 、Q 是椭圆上关于长轴12A A 对称的两点,求直线1PA 和2QA 的交点M 的轨迹.(交轨法)4.已知点G 是△ABC 的重心,(0,1), (0,1)A B -,在x 轴上有一点M ,满足||||MA MC =, GM AB R λλ=(∈).(1)求点C 的轨迹方程;(2)若斜率为k 的直线l 与点C 的轨迹交于不同两点P 、Q ,且满足||||AP AQ =,试求k 的取值范围.解:(1)设(,)C x y ,则由重心坐标公式可得(,)33x yG . ∵ GM AB λ=,点M 在x 轴上,∴ (,0)3x M .∵ ||||MA MC =,(0,1)A -,∴=,即 2213x y +=. 故点C 的轨迹方程为2213x y +=(1y ≠±).(直接法) (2)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b =+(1b ≠±),11(,)P x y 、22(,)Q x y ,PQ 的中点为N . 由22,3 3.y kx b x y =+⎧⎨+=⎩消y ,得222(13)63(1)0k x kbx b +++-=.∴ 22223612(13)(1)0k b k b ∆=-+->,即22130k b +->. ①又122613kbx x k+=-+,∴212122262()221313k b b y y k x x b b k k -+=++=+=++, ∴ 223(,)1313kb bN k k-++. ∵ ||||AP AQ =,∴ AN PQ ⊥,∴ 1ANk k =-,即 221113313bk kb k k ++=--+,∴ 2132k b +=,又由①式可得 220b b ->,∴ 02b <<且1b ≠.∴ 20134k <+<且2132k +≠,解得11k -<<且3k ≠±. 故k 的取值范围是11k -<<且k ≠. 5.已知平面上两定点(0,2)M -、(0,2)N ,P 为一动点,满足MP MN PN MN ⋅=⋅. (Ⅰ)求动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直接法)(Ⅱ)若A 、B 是轨迹C 上的两动点,且AN NB λ=.过A 、B 两点分别作轨迹C 的切线,设其交点为Q ,证明NQ AB ⋅为定值.解:(Ⅰ)设(,)P x y .由已知(,2)MP x y =+,(0,4)MN =,(,2)PN x y =--,48MP MN y ⋅=+.4PN MN x ⋅=……………………………………………3分∵MP MN PN MN ⋅=⋅,∴48y += 整理,得 28x y =.即动点P 的轨迹C 为抛物线,其方程为28x y =.6.已知O 为坐标原点,点(1,0)E -、(1,0)F ,动点A 、M 、N 满足||||AE m EF =(1m >),0MN AF =⋅,1()2ON OA OF =+,//AM ME .求点M 的轨迹W 的方程.解:∵0MN AF ⋅=,1()2ON OA OF =+,∴ MN 垂直平分AF .又//AM ME ,∴ 点M 在AE 上,∴ ||||||||2AM ME AE m EF m +===,||||MA MF =, ∴ ||||2||ME MF m EF +=>,∴ 点M 的轨迹W 是以E 、F 为焦点的椭圆,且半长轴a m =,半焦距1c =, ∴ 22221b a c m =-=-.∴ 点M 的轨迹W 的方程为222211x y m m +=-(1m >).7.设,x y R ∈,,i j 为直角坐标系内,x y 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若向量(2)a xi y j =++,(2)b xi y j =+-, 且||||8a b +=.(1)求点(,)M x y 的轨迹C 的方程;(定义法)(2)过点(0,3)作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设OP OA OB =+,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l ,使得四边形OAPB 是矩形?若存在,求出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解:(1)2211216x y +=; (2)因为l 过y 轴上的点(0,3).若直线l 是y 轴,则,A B 两点是椭圆的顶点.0OP OA OB =+=,所以P 与O 重合,与四边形OAPB 是矩形矛盾. 故直线l 的斜率存在,设l 方程为3y kx =+,1122(,),(,)A x y B x y .由223,1,1216y kx x y =+⎧⎪⎨+=⎪⎩ 消y 得22(43)18210,k x kx ++-=此时22(18)4(43)(21)k k ∆=-+->0恒成立,且1221843k x x k +=-+,1222143x x k =-+, OP OA OB =+,所以四边形OAPB 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直线l ,使得四边形OAPB 是矩形,则OA OB ⊥,即0OA OB ⋅=.1122(,),(,)OA x y OB x y ==,∴ 12120OA OB x x y y ⋅=+=.即21212(1)3()90k x x k x x ++++=.2222118(1)()3()4343k k k k k +⋅-+⋅-++ 90+=.2516k =,得54k =±. 故存在直线l :534y x =±+,使得四边形OAPB 是矩形. 8.如图,平面内的定点F 到定直线l 的距离为2,定点E 满足:||EF =2,且EF l ⊥于G ,点Q 是直线l 上一动点,点M 满足:FM MQ =,点P 满足://PQ EF ,0PM FQ ⋅=. (I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II )若经过点E 的直线1l 与点P 的轨迹交于相异两点A 、B ,令AFB θ∠=,当34πθπ≤<时,求直线1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解:(1)以FG 的中点O 为原点,以EF 所在直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设点(,)P x y ,则(0, 1)F ,(0, 3)E ,:1l y =-.∵ FM MQ =,//PQ EF ,∴(,1)Q x -,(, 0)2x M .∵0PM FQ ⋅=,∴ ()()(2)02xx y -⨯+-⨯-=,即所求点P 的轨迹方程为24x y =. (2)设点))(,(),,(212211x x y x B y x A ≠设AF 的斜率为1k ,BF 的斜率为2k ,直线1l 的方程为3+=kx y由⎩⎨⎧=+=yx kx y 432…………6分 01242=--kx x 得 1242121-==+∴x x k x x …………7分 9)4(44221222121==⋅=∴xx x x y y646)(22121+=++=+k x x k y y …………8分)1)(1()1,(),1,,(21212211--+=⋅∴-=-=y y x x FB FA y x FB y x FA841649121)(22212121--=+--+-=++-+=k k y y y y x x)1)(1(||||21++=⋅y y FB FA 又16416491)(222121+=+++=+++=k k y y y y4216484||||cos 2222++-=+--=⋅=∴k k k k FB FA θ…………10分 由于πθπ<≤43 2242122cos 122-≤++-<--≤<-∴k k 即θ…………11分 222242222≥∴≥++∴k k k解得4488-≤≥k k 或…………13分∴直线1l 斜率k 的取值范围是}8,8|{44-≥≥k k k 或9.如图所示,已知定点(1, 0)F ,动点P 在y 轴上运动,过点P 作PM 交x 轴于点M ,并延长MP 到点N ,且0PM PF ⋅=,||||PM PN =. (1)求动点N 的轨迹方程;(2)直线l 与动点N 的轨迹交于A 、B 两点,若4OA OB ⋅=-,且||AB ≤求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解:(1)设(,)N x y ,由||||PM PN =得(,0)M x -,(0, )2y P ,(,)2y PM x =--,(1,)2y PF =-,又0PM PF ⋅=,∴204y x -+=,即动点N 的轨迹方程为24y x =. (2)10.已知点(0, 1)F ,点M 在x 轴上,点N 在y 轴上,P 为动点,满足0MN MF ⋅=,0MN MP +=.(1)求P 点轨迹E 的方程;(2)将(1)中轨迹E 按向量(0, 1)a =平移后得曲线E ',设Q 是E '上任一点,过Q 作圆22(1)1x y ++=的两条切线,分别交x 轴与A 、B 两点,求||AB 的取值范围.解:(1)设(, 0)M a 、(0, )N b 、(,)P x y ,则(,)MN a b =-、(, 1)MF a =-、(, )MP x a y =-.由题意得(, )(, 1)0,(, )(,)(0, 0).a b a a b x a y -⋅-=⎧⎨-+-=⎩ ∴ 20,, ,2a b xa b y ⎧+=⎪⎨==-⎪⎩ ∴ 214y x =, 故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214y x =. (2)11.如图()A m和(,)B n 两点分别在射线OS 、OT 上移动,且12OA OB ⋅=-, O 为坐标原点,动点P 满足OP OA OB =+.(1)求m n ⋅的值; (2)求P 点的轨迹C 的方程,并说明它表示怎样的曲线?(3)若直线l 过点(2, 0)E 交(2)中曲线C 于M 、N 两点,且3ME EN =,求l 的方程. 解:(1)由已知得1()(,)22OA OB m n mn ⋅=⋅=-=-,∴ 14mn =. (2)设P 点坐标为(,)x y (0x >),由OP OA OB =+得(,)()(,)x y m n =+())m n m n =+-,∴,)x m n y m n =+⎧⎪⎨=-⎪⎩ 消去m ,n 可得2243y x mn -=,又因14mn =,∴ P 点的轨迹方程为221(0)3y x x -=>.它表示以坐标原点为中心,焦点在x 轴上,且实轴长为2,焦距为4的双曲线2213y x -=的右支.(3)设直线l 的方程为2x ty =+,将其代入C 的方程得223(2)3ty y +-= 即 22(31)1290t y ty -++=,易知2(31)0t -≠(否则,直线l的斜率为又22214436(31)36(1)0t t t ∆=--=+>,设1122(,),(,)M x y N x y ,则121222129,3131t y y y y t t -+==-- ∵ l 与C 的两个交点,M N 在y 轴的右侧212121212(2)(2)2()4x x ty ty t y y t y y =++=+++2222291234240313131t t t t t t t -+=⋅+⋅+=->---, ∴ 2310t -<,即2103t <<,又由120x x +>同理可得 2103t <<,由3ME EN =得 1122(2,)3(2,)x y x y --=-, ∴ 121223(2)3x x y y -=-⎧⎨-=⎩由122222123231t y y y y y t +=-+=-=--得22631t y t =-,由21222229(3)331y y y y y t =-=-=-得222331y t =--,消去2y 得 2222363(31)31t t t =---考虑几何求法!! 解之得:2115t = ,满足2103t <<.故所求直线l0y --=0y +-=.12.设A ,B分别是直线y x =和y x =上的两个动点,并且||20AB =点P 满足OP OA OB =+.记动点P 的轨迹为C . (I ) 求轨迹C 的方程;(II )若点D 的坐标为(0,16),M 、N 是曲线C 上的两个动点,且DM DN λ=,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解:(I )设(,)P x y ,因为A 、B分别为直线5y x =和5y x =-上的点,故可设11()A x x,22(,)B x x . ∵OP OA OB =+,∴1212,()5x x x y x x =+⎧⎪⎨=-⎪⎩.∴1212,2x x x x x y +=⎧⎪⎨-=⎪⎩.又20AB =, ∴2212124()()205x x x x -++=.∴22542045y x +=. 即曲线C 的方程为2212516x y +=. (II ) 设N (s ,t ),M (x ,y ),则由DN DM λ=,可得(x ,y-16)=λ (s ,t-16). 故x s λ=,16(16)y t λ=+-.∵ M 、N 在曲线C 上, ∴⎪⎪⎩⎪⎪⎨⎧=+-+=+ 1.16)1616t (25s 1,16t 25s 22222λλλ消去s 得116)1616t (16)t 16(222=+-+-λλλ.由题意知0≠λ,且1≠λ,解得 17152t λλ-=. 又 4t ≤, ∴421517≤-λλ. 解得 3553≤≤λ(1≠λ).故实数λ的取值范围是3553≤≤λ(1≠λ). 13.设双曲线22213y x a -=的两个焦点分别为1F 、2F ,离心率为2. (1)求此双曲线的渐近线1l 、2l 的方程;(3y x =±) (2)若A 、B 分别为1l 、2l 上的动点,且122||5||AB F F =,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是什么曲线.(22317525x y +=) 提示:()221212||10()10AB x x y y =⇒-+-=,又1133y x =-,2233y x =, 则12213()3y y x x +=-,21123()3y y x x -=+. 又 122x x x =+,122y y y =+代入距离公式即可.(3)过点(1, 0)N 是否存在直线l ,使l 与双曲线交于P 、Q 两点,且0OP OQ ⋅=,若存在,求出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不存在) 14.已知点(1, 0)F ,直线:2l x =,设动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已知2||2PF d =,且2332d ≤≤. (1)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2)若13PF OF ⋅=,求向量OP 与OF 的夹角;(3)如图所示,若点G 满足2GF FC =,点M 满足3MP PF =,且线段MG 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点P ,求△PGF 的面积.15.如图,直线:1l y kx =+与椭圆22:2C ax y +=(1a >)交于A 、B 两点,以OA 、OB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PB (O 为坐标原点). (1)若1k =,且四边形OAPB 为矩形,求a 的值;(3a =)(2)若2a =,当k 变化时(k R ∈),求点P 的轨迹方程.(22220x y y +-=(0y ≠))16.双曲线C :22221x y a b -=(0a >,0b >)的离心率为2,其中(0,)A b -,(, 0)B a ,且22224||||||||3OA OB OA OB +=⋅.(1)求双曲线C 的方程; (2)若双曲线C 上存在关于直线l :4y kx =+对称的点,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解:(I )依题意有:lxyCGFOPM2222222c 2,a 4a b a b ,3a b c .⎧=⎪⎪⎪+=⎨⎪⎪+=⎪⎩解得:.2,3,1===c b a所求双曲线的方程为.1322=-y x ………………………………………6分 (Ⅱ)当k=0时,显然不存在.………………………………………7分当k≠0时,设双曲线上两点M 、N 关于直线l 对称.由l ⊥MN ,直线MN 的方程为1y x b k=-+.则M 、N 两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组由221y x b,k3x y 3.⎧=-+⎪⎨⎪-=⎩消去y 得 2222(3k 1)x 2kbx (b 3)k 0-+-+=.…………………………………9分显然23k 10-≠,∴2222(2kb)4(3k 1)(b 3)k 0∆⎡⎤=---+>⎣⎦.即222k b 3k 10+->. ①设线段MN 中点D (00x ,y )则02202kb x ,3k 13k b y .3k 1-⎧=⎪⎪-⎨⎪=⎪-⎩∵D (00x ,y )在直线l 上,∴22223k b k b43k 13k 1-=+--.即22k b=3k 1- ② 把②带入①中得 222k b +bk 0>, 解得b 0>或b 1<-.∴223k 10k ->或223k 1<-1k-.即k >或1k 2<,且k≠0.∴k 的取值范围是113(,)(,0)(0,)(,)3223-∞--+∞.…………………14分 17.已知向量OA =(2,0),OC =AB =(0,1),动点M 到定直线y =1的距离等于d ,并且满足OM ·AM =K(CM ·BM -d 2),其中O 为坐标原点,K 为参数. (Ⅰ)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并判断曲线类型;(Ⅱ)如果动点M 的轨迹是一条圆锥曲线,其离心率e 满足33≤e ≤2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18.过抛物线24y x =的焦点作两条弦AB 、CD ,若0AB CD ⋅=,1()2OM OA OB =+,1()2ON OC OD =+.(1)求证:直线MN 过定点;(2)记(1)中的定点为Q ,求证AQB ∠为钝角; (3)分别以AB 、CD 为直径作圆,两圆公共弦的中点为H ,求H 的轨迹方程,并指出轨迹是什么曲线.19.(05年江西)如图,M 是抛物线上2y x =上的一点,动弦ME 、MF 分别交x 轴于A 、B 两点,且MA MB =.(1)若M 为定点,证明:直线EF 的斜率为定值; (2)若M 为动点,且90EMF ∠=,求△EMF 的重心G 的轨迹.思路分析:(1)由直线MF (或ME )方程与抛物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出点F 和点E 的坐标,利用斜率公式来证明;(2)用M 点的坐标将E 、F 点的坐标表示出来,进而表示出G 点坐标,消去0y 即得到G 的轨迹方程(参数法).解:(1)法一:设200(,)M y y ,直线ME 的斜率为k (0k >),则直线MF 的斜率为k -,方程为200()y y k x y -=-.∴由2002()y y k x y y x⎧-=-⎪⎨=⎪⎩,消x 得200(1)0ky y y ky -+-=,解得01F ky y k-=,∴ 202(1)F ky x k -=, ∴0022000022211214(1)(1)2E F EFE F ky ky y y k k k k ky ky ky x x y k k k -+---====---+--(定值).所以直线EF 的斜率为定值.法二:设定点00(,)M x y ,11(,)E x y 、22(,)F x y ,由200211,y x y x ⎧=⎪⎨=⎪⎩ 得 010101()()y y y y x x -+=-,即011ME k y y =+;同理 021MF k y y =+.∵ MA MB =,∴ ME MF k k =-,即010211y y y y =-++,∴ 1202y y y +=-.所以,1212221212120112EF y y y y k x x y y y y y --====---+(定值). 第一问的变式:过点M 作倾斜角互补的直线ME 、MF ,则直线EF 的斜率为定值;根据不同的倾斜角,可得出一组平行弦.(2)90,45,1,EMF MAB k ∠=∠==当时所以直线ME 的方程为200()y y k x y -=-由2002y y x y y x ⎧-=-⎪⎨=⎪⎩得200((1),1)E y y --同理可得200((1),(1)).F y y +-+设重心G (x , y ),则有222200000000(1)(1)23333(1)(1)333M E F M E F y y y y x x x x y y y y x x x y ⎧+-+++++===⎪⎪⎨+--+++⎪===-⎪⎩消去参数0y 得2122()9273y x x =->. 20.如图,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纸片,沿某动直线l 为折痕将正方形在其下方的部分向上翻折,使得每次翻折后点B 都落在边AD 上,记为B ',折痕l 与AB 交于点E ,点M 满足关系式EM EB EB '=+.(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点M 的轨迹方程;(2)若曲线C 是由点M 的轨迹及其关于边AB 对称的曲线组成的,F 是AB 边上的一点,4BA BF =,过点F 的直线交曲线C 于P 、Q 两点,且PF FQ λ=,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关于轨迹类问题的分类讲解

关于轨迹类问题的分类讲解

一、动点是直线型①当一个点的坐标以,某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若可以化为一次函数,则点的轨迹是直线.②当某一动点到某直线的距离保持不变,则点的轨迹是直线③当某一动点与定线段一个端点后交角度不变,则动点的轨迹是直线.二、动点轨迹是圆弧形或圆形①定点+定长:通俗讲究是一个动点到一个固定的点的距离不变②定长+定角:同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常见模型:直角所对的是直径三、动点轨迹是双曲线:主动点是双曲线,从动点是双曲线―分类例题讲解:一、动点是直线型①当一个点的坐标以,某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若可以化为一次函数,则点的轨迹是直线.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为(0,2),点M的坐标为(m―1,3m―49)(其中4m 为实数),当PM 的长最小时,m 的值为.注:点m 在直线运动②当某一动点到某直线的距离保持不变,则点的轨迹是直线例.如图,矩形ABCD 中,AB=6,AD=8,点E 在边AD 上,且AE:ED=1:3.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运动到点B 停止。

过点E 作EF⊥PE 交射线BC 于点F,设M 是线段EF 的中点,则在点P 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 运动路线的长为.注:P 的轨迹为直线③当某一动点与定线段一个端点后交角度不变,则动点的轨迹是直线.例.如图,△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AE=90∘,AB=AC=2,O 为AC 中点,若点D 在直线BC 上运动,连接OE,则在点D 运动过程中,线段OE 的最小值是为.注:点E 的轨迹为直线二、动点轨迹是圆弧形或圆形①定点+定长:通俗讲究是一个动点到一个固定的点的距离不变例:在矩形ABCD 中,已知AB=2,BC=3,现有一根长为2 的木棒EF 紧贴着矩形的边(即两个端点始终落在矩形的边上),按逆时针方向滑动一周,则木棒EF的中点P在运动过程中所围成的围形的面积为?注:点P 的轨迹为圆弧②定长+定角:同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例:如图,⊙O 的半径为2,弦AB=2,点P 为优弧AB 上一动点,∠PAC=90°,交直线PB 于点C,则△ABC 的最大面积是.注:点C 的轨迹为圆弧常见模型:直角所对的是直径例:如图,点E,F 是正方形ABCD 的边AD 上两个动点,满足AE=DF。

动点轨迹求法(六部分全)

动点轨迹求法(六部分全)

动点轨迹求法一考点分析解析几何的主要考点是:(1)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2)圆与方程,重点是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坐标法思想的初步应用;(3)圆锥曲线与方程,重点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简单几何性质,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二命题趋势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核心内容是直线和圆以及圆锥曲线.由于平面向量可以用坐标表示,因此以坐标为桥梁,可以使向量的有关运算与解析几何中的坐标运算产生联系,平面向量的引入为高考中解析几何试题的命制开拓了新的思路,为实现在知识网络交汇处设计试题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解析几何问题着重考查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利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特点和性质.解析几何试题对运算求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解析几何试题的基本特点是淡化对图形性质的技巧性处理,关注解题方向的选择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适当关注与向量、解三角形、函数等知识的交汇,关注对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思想的考查,关注对整体处理问题的策略以及待定系数法、换元法等的考查.在高考试卷中该部分一般有1至2道小题有针对性地考查直线与圆、圆锥曲线中的重要知识和方法;一道综合解答题,以圆或圆锥曲线为依托,综合平面向量、解三角形、函数等综合考查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这道解答题往往是试卷的把关题之一.三知识网络四考点对接1 直接法: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步骤:(1)恰当地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已经建立,此步可以省略);(2)设动点P(x,y)为轨迹上任意一点;(3)用动点坐标P(x,y)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关系,列出等式关系;(4)化简并整理得轨迹方程。

注意:如果含有参数,则必须进行讨论。

高中数学 轨迹问题专题

高中数学 轨迹问题专题

轨迹问题专题一.综述(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⒈依据题目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 (x ,y )的坐标.⒉写出点M 的集合(几何关系).⒊将几何关系转化为代数关系,列出方程f (x ,y )=0,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4.检验特殊点,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二)高考中常见的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1.直译法与定义法,2.相关点法;3.参数法;4.交轨法(三)求轨迹方程一般以解答题第一问的形式出现,偶尔也会在小题中考查.二.例题精讲 破解规律例1. 设圆的圆心为A ,直线l 过点B (1,0)且与x 轴不重合,l 交圆A 于C ,D 两点,过B 作AC 的平行线交AD 于点E .证明为定值,并写出点E 的轨迹方程.分析: 题目中要求证明为定值,容易知道, E 的轨迹是椭圆,根据条件求出相关的参数即可.222150x y x ++-=EA EB +EA EB+点评:平面几何相关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平时学习中要加以重视.规律总结: (1)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题目给出的条件可以直接得到一个关于动点坐标的关系式,化简即可.(2)定义法求轨迹方程:轨迹方程问题中,若能得到与我们所学过的圆锥曲线定义相符的结论,可以根据相应圆锥曲线的定义求出相关的参数,从而得到方程.(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本质上还是直译法,只是我们利用了直译法得到的结论. 现学现用1:如图,矩形中, 且, 交于点.若点的轨迹是曲线的一部分,曲线关于轴、轴、原点都对称,求曲线的轨迹方程.例2. 已知线段的端点的坐标是,端点在圆上运动.求线段的中点的轨迹的方程;规律总结: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 题中涉及了两个动点N 、M ,且点N 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轨迹方程已知),而M 的运动是由N 的运动而引发的,这样的题目可采用相关点法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基本方法是设M 的坐标,再反解出N 的坐标,然后带入N 所在曲线的轨迹方程,整理即可.现学现用2: 设O 为坐标原点,动点M 在椭圆C :上,过M 做x 轴ABCD ()()()()2,0,2,0,2,2,2,2A B C D --,AM AD DN DC λλ==[]0,1,AN λ∈BM Q Q P P x y P AB B ()6,5A ()()221:434C x y -+-=AB P 2C 2212x y +=的垂线,垂足为N ,点P 满足.求点P 的轨迹方程;例3: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平行于轴的两条直线分别交于两点,交的准线于两点.(Ⅰ)若在线段上,是的中点,证明;(Ⅱ)若的面积是的面积的两倍,求中点的轨迹方程.点评:本题考查抛物线定义与几何性质、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轨迹求法规律总结: 当动点坐标x 、y 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 、y 与某一变量(或多个)的关系,再消去参变量,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现学现用3: 已知为椭圆的左、右焦点,点在椭圆上移动时, 的内心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三.课堂练习 强化技巧 2NP NM =C 22y x =F x 12,l l C A B ,C P Q ,F AB R PQ AR FQ ∥PQF △ABF △AB 12,F F 22:143x y C +=P C 12PF F ∆I1. 已知|| =3,A ,B 分别在x 轴和y 轴上运动,O 为原点, ,则点P 的轨迹方程为( ).A .B .C .D .2. 若动圆与圆和圆都外切,则动圆的圆心的轨迹( ) A . 是椭圆 B . 是一条直线 C . 是双曲线的一支 D . 与的值有关3. 已知直线过抛物线: 的焦点, 与交于, 两点,过点, 分别作的切线,且交于点,则点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四.课后作业 巩固内化1. 设过点的直线分别与轴的正半轴和轴的正半轴交于、两点,点与点关于轴对称, 为原点,若为的中点,且,则点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2. 已知A(1,14),B(−1,14),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直线AM 的斜率与直线BM 的斜率的差是12,则点M 的轨迹C 的方程是___________.3. .点P 是圆C:(x +2)2+y 2=4上的动点,定点F (2,0),线段PF 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CP 的交点为Q ,则点Q 的轨迹方程是___. AB 12OP OA OB 33=+22y x 14+=22x y 14+=22x y 19+=22y x 19+=P ()22:21M x y ++=()()22:314N x y λλ++=≤≤P λl C 24y x =l C A B A B C P P (),P x y x y A B Q P y O P AB 1OQ AB ⋅=P4. 如下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阴影部分即为,区域中动点到的距离之积为1.求点的轨迹的方程;5. 已知动圆过定点,且在轴上截得的弦长为.求动圆的圆心点的轨迹方程;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动点到两定点, 的距离的比值为的轨迹为曲线.求曲线的方程;7. 已知动点E 到点A 与点B 的直线斜率之积为,点E 的轨迹为曲线C .求C 的方程;8.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的圆心为.已知点,且为圆上的动点,线段的中垂线交于点.求点的轨迹方程;9. 设M,N,T 是椭圆x 216+y 212=1上三个点,M,N 在直线x =8上的射影分别为xOy 1:l y x =2:l y x =-W W (),P x y 12,l l PC G ()4,0F y 8G G xOy P ()2,0M -()1,0N 2C C ()2,0()2,0-14-xOy 222150x y x ++-=M ()1,0N T M TN TM P PM1,N1.(1)若直线MN过原点O,直线MT,NT斜率分别为k1,k2,求证:k1k2为定值;(2)若M,N不是椭圆长轴的端点,点L坐标为(3,0),ΔM1N1L与ΔMNL面积之比为5,求MN中点K的轨迹方程.10. 已知椭圆Γ:x2a2+y2b2=1(a>b>0)的右焦点与短轴两端点构成一个面积为2的等腰直角三角形,O为坐标原点.(1)求椭圆Γ的方程;(2)设点A在椭圆Γ上,点B在直线y=2上,且OA⊥OB,求证:1OA2+1OB2为定值;(3)设点C在椭圆Γ上运动,OC⊥OD,且点O到直线CD的距离为常数√3,求动点D 的轨迹方程.轨迹问题专题答案一.综述(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⒈依据题目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 (x ,y )的坐标.⒉写出点M 的集合(几何关系).⒊将几何关系转化为代数关系,列出方程f (x ,y )=0,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4.检验特殊点,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二)高考中常见的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1.直译法与定义法,2.相关点法;3.参数法;4.交轨法(三)求轨迹方程一般以解答题第一问的形式出现,偶尔也会在小题中考查.二.例题精讲 破解规律例1. 设圆的圆心为A ,直线l 过点B (1,0)且与x 轴不重合,l 交圆A 于C ,D 两点,过B 作AC 的平行线交AD 于点E .证明为定值,并写出点E 的轨迹方程.分析: 题目中要求证明为定值,容易知道, E 的轨迹是椭圆,根据条件求出相关的参数即可.222150x y x ++-=EA EB +EA EB +答案:() 解析:因为,,故,所以,故.又圆的标准方程为,从而,所以. 由题设得,,,由椭圆定义可得点的轨迹方程为: (). 点评:平面几何相关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平时学习中要加以重视.规律总结: (1)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题目给出的条件可以直接得到一个关于动点坐标的关系式,化简即可.(2)定义法求轨迹方程:轨迹方程问题中,若能得到与我们所学过的圆锥曲线定义相符的结论,可以根据相应圆锥曲线的定义求出相关的参数,从而得到方程.(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本质上还是直译法,只是我们利用了直译法得到的结论. 现学现用1:如图,矩形中, 且, 交于点.若点的轨迹是曲线的一部分,曲线关于轴、轴、原点都对称,求曲线的轨迹方程.13422=+y x 0≠y ||||AC AD =AC EB //ADC ACD EBD ∠=∠=∠||||ED EB =||||||||||AD ED EA EB EA =+=+A 16)1(22=++y x 4||=AD 4||||=+EB EA )0,1(-A )0,1(B 2||=AB E 13422=+y x 0≠y ABCD ()()()()2,0,2,0,2,2,2,2A B C D --,AM AD DN DC λλ==[]0,1,AN λ∈BM Q Q P P x y P解析:设,由,求得, ∵,∴, ∴,整理得. 可知点的轨迹为第二象限的椭圆,由对称性可知曲线的轨迹方程为. 例2. 已知线段的端点的坐标是,端点在圆上运动.求线段的中点的轨迹的方程;分析:设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根据点坐标,和点是线段的中点,得, ,再由点在圆上运动,求得点的轨迹方程,进而可求得点的轨迹的方程;答案:解析:设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由于点的坐标为, 且点是线段的中点,所以, 于是有, ①因为点在圆上运动,所以点的坐标满足的方程 即: ②把①代入②,得整理,得所以点的轨迹的方程为.(),Q x y ,AM AD DN DC λλ==()()2,2,42,2M N λλ--1,22QA AN QB BM k k k k λλ====-11224QA QB k k λλ⎛⎫⋅=⋅-=- ⎪⎝⎭1224y y x x ⋅=-+-()22120,014x y x y +=-≤≤≤≤Q 14P 2214x y +=AB B ()6,5A ()()221:434C x y -+-=AB P 2C P (),x y A ()00,x y B P AB 026x x =-025y y =-A 1C A P 2C ()()22541x y -+-=P (),x y A ()00,x y B ()6,5P AB 062x x +=052y y +=026x x =-025y y =-A 1C A 1C ()()22434x y -+-=()()2200434x y -+-=()()222642534x y --+--=()()22541x y -+-=P 2C ()()22541x y -+-=规律总结: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 题中涉及了两个动点N 、M ,且点N 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轨迹方程已知),而M 的运动是由N 的运动而引发的,这样的题目可采用相关点法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基本方法是设M 的坐标,再反解出N 的坐标,然后带入N 所在曲线的轨迹方程,整理即可.现学现用2: 设O 为坐标原点,动点M 在椭圆C :上,过M 做x 轴的垂线,垂足为N ,点P 满足.求点P 的轨迹方程;解析:设,,即 代入椭圆方程,得到 ∴点的轨迹方程。

第16讲 求动点轨迹与探索型问题(解析版)-高考数学复习《导数与解析几何》必掌握问题

第16讲 求动点轨迹与探索型问题(解析版)-高考数学复习《导数与解析几何》必掌握问题

第16讲 求动点轨迹与探索型问题求动点轨迹典型例题动弦中点的轨迹方程【例1】已知椭圆2212x y +=,过点()2,0P 引椭圆的割线,求割线被椭圆截得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分析】动弦的中点问题,可以通过设直线法和中点坐标公式,得到中点坐标关于斜率k 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得到关于弦的中点的普通方程;也可以通过设出弦的端点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并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斜率公式等,列出动点满足的所有关系式,然后消元可得.【解析】解法一(设直线法)设过点()2,0P 的直线方程为()2y k x =-,联立方程()222,1,2y k x x y ⎧=-⎪⎨+=⎪⎩消去y ,整理得222214410.2k x k x k ⎛⎫+-+-= ⎪⎝⎭设弦的两个端点为()()1122,,,A x y B x y ,中点为(),M x y ,得21224212x x k x k +==+,则242x k x=-,代人()2y k x =-,得()22221(2)(2)2,422x y k x x x x x =-=-=--- 即22(1)21x y -+=.又因为过点()2,0P 的直线与椭圆相交,所以()()22221Δ44410,2kk k ⎛⎫=--+-> ⎪⎝⎭解得2102k <,即1422x x <-,亦即01x <. 当k 不存在时,不满足题设要求,舍去.综上可知,割线被椭圆截得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22(1)21(01)x y x -+=<.解法二(设点法——点差法一)设弦的两个端点为()()1122,,,A x y B x y ,中点为(),M x y ,则221122221212x y x y ⎧+=⎪⎪⎨⎪+=⎪⎩ 两式相减,得2222121202x x y y -+-=.整理得()()()()1212121220.x x x x y y y y +-++-=由题意知12x x ≠,所以()12121212.22AB y y x x xk x x y y y-+===--+- 因为2AB yk x =-,所以22y x x y =--,整理得22(1)2 1.x y -+=又因为过点()2,0P 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与解法一同理可得01x <,所以割线被椭圆截得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22(1)21(01)x y x -+=<.解法三(设点法——点差法二)设弦AB 的中点为(),M x y ,弦的两个端点为()()1111,,2,2A x y B x x y y --,则()()22112211222222x y x x y y ⎧+=⎪⎨-+-=⎪⎩ 两式相减,得2211220xx yy x y +--=,即()()1120.x x x y y y -+-=因为1x x ≠,所以上式两边同时除以1x x -,得1120.y yx y x x-+⋅=- 又因为AM MP k k =,即112y y yx x x -=--.所以202y x y x +⋅=-,化简得22220x x y -+=,整理得22(1)2 1.x y -+=又因为过点()2,0P 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与解法一同理可得01x <,所以割线被椭圆截得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22(1)21(01)x y x -+=<.【点睛】求动点轨迹方程,要特别注意曲线的方程的定义的满足,即:(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当定点在圆雉曲线外的时候一定要验证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条件Δ0>,并求出x (或)y 的取值范围;验证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是否符合题意.在处理有关弦的中点问题时,常常可以借助于“设点代入作差”的方式,在计算上有一定的技巧,可以适当的简化计算. 定义法与参数法【例2】设点A 和B 为抛物线24(0)y px p =>上除原点以外的两个动点,已知,OA OB OM AB ⊥⊥,求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分析】在本题中,动点M 可以看成是动直线OM 与动直线AB 的交点,所以可以用“交轨法”,即引入参数后,表示出交点,但要注意合理消参,计算上有一定的难度,这种解法主要考查“参数法”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如果考虑到OM AB ⊥,可联想到动点M 位于以OA 为直径的圆上,又在以OB 为直径的圆上,可写出点M 的轨迹方程;或者由OA OB ⊥,可证明动直线AB 经过x 轴上的定点()4,0N p ,再由2OMN π∠=,可联想到动点M 位于以ON 为直径的圆上,则可写出点M 的轨迹方程.【解析】 解法一 如图10.1所示,设()()1122,,,,(A x y B x y M x ,())0y x ≠.则直线AB 的方程为x my a =+.由OM AB ⊥,得ym x=-.由24y px =及x my a =+,消去x ,得2440.y pmy pa --=所以()2122121224,.(4)y y y y pa x x a p =-==又由OA OB ⊥,得1212x x y y =-.所以244a pa a p =⇒=.故4x my p =+.用ym x=-代人,得()22400.x y px x +-=≠故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22400x y px x +-=≠.它表示以()2,0p 为圆心,2p 为半径的圆,但要去掉坐标原点.解法二 设()(),0,M x y x OA ≠的方程为y kx =,代人24y px =,得244,p p A kk ⎛⎫⎪⎝⎭.则直线OB 的方程为1y x k =-,代人24y px =,得()24,4B pk pk -. 由OM AB ⊥,得M 既在以OA 为直径的圆222440? p px y x y k k+--=①上,又在以OB 为直径的圆222440? x y pk x pky +-+= 2?\*?GB3?=②上(零点除外).由①22?\*?GB3?k ⨯+=②得()22400.x y px x +-=≠故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22400x y px x +-=≠.它表示以()2,0p 为圆心,2p 为半径的圆,但要去掉坐标原点.解法三 设OA 的方程为y kx =,代人24y px =,得244,p p A kk ⎛⎫⎪⎝⎭.则直线OB 的方程为1y x k=-,代人24y px =,得()24,4B pk pk -.因此直线AB 的方程为()241k y x p k =--,过定点()4,0N p . 由OM AB ⊥,得M 在以ON 为直径的圆上(原点除外),故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22400x y px x +-=≠.它表示以()2,0p 为圆心,2p 为半径的圆,但要去掉坐标原点.【点睛】当设()()1122,,,A x y B x y 时,注意对“12x x =”的讨论在交轨法中,注意寻找出动点满足的所有几何(等量)关系,即将动点的坐标,x y 用其他相关的量表示出来,然后再消掉这些量,从而就建立了关于,x y 的关系.在求解过程中,既要注意消参的等价性,也要注意多联系圆雉曲线的定义,如果动点满足了某种曲线的定义,则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较快地写出曲线的方程.强化训练1. 斜率为2的直线与双曲线2212x y -=相交于12,P P 两点,求动弦12P P 的中点的轨迹方程.【解析】解法一 (设直线法)设斜率为2的直线方程为2y x b =+,联立方程222,12,y x b x y =+⎧⎨-=⎩消去y ,并整理得2234120.x bx b +++= 设交点为()()111222,,,P x y P x y ,中点为(),M x y ,则12223x x x b +==-,所以32b x =-,代人2y x b =+,可得12y x =.又因为直线与双曲线2212x y -=相交于两点,所以()22Δ(4)43120,b b =-⨯+>解得6b <-或6b >.又因为23x b =-,所以4x <-或4x >.故动弦12P P 中点轨迹方程为1(42y x x =<-或4)x >.解法二(设点法——点差法)设弦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为()()1122,,,A x y B x y ,中点M 坐标为(),x y ,则2211222212,12.x y x y ⎧-=⎨-=⎩ 两式相减得()222212120,x x y y ---=.整理得()()()()121212120,x x x x y y y y +--+-=由题意知12x x ≠. ,所以12121212.AB y y x x xk x x y y y-+===-+ 因为2AB k =,所以2xy =.则上式整理得12y x =.又因为斜率为2的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与解法一同理可得4x <-或4x >.故动弦12P P 中点的轨迹方程是12y x =(4x <-或4x >). 2. 由点()2,0-向抛物线24y x =引弦,求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解析】解法一(设点法点差法)设端点为()()1122,,,A x y B x y ,则221124,y x y ==24x .两式相减得()2221214.y y x x -=-将(1)式两边同时除以21x x -,得()2121214.y y y y x x -+⋅=- 设弦的中点坐标为(),x y ,则12122,2x x x y y y +=+= 因为点(),x y 和点()2,0-在直线AB 上,所以2121.2y y yx x x -=+- 将(3)、(4)两式代人(2)式,得242yy x ⋅=+,整理得()222.y x =+ 故中点的轨迹方程是()222y x =+在抛物线24y x =内部的部分. 解法二(设直线法)设弦AB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2y k x =+,则由方程组()224y k x y x ⎧=+⎨=⎩消去x ,并整理得2480.ky y k -+=设()()1122,,,A x y B x y ,中点的坐标为(),x y ,且124y y k +=,则122.2y y y k+== 代人(1)式得()222y x =+.故所求弦中点的轨迹方程是()222y x =+在抛物线24y x =内部的部分.3. 自()4,0A 引圆224x y +=的割线ABC ,求弦BC 中点P 的轨迹方程.2.已知MN 是椭圆22221x y a b+=中垂直于长轴的动弦,,A B 是椭圆长轴的两个端点,求直线MA 和NB 的交点P 的轨迹方程.【解析】解法一(直接法)设动点(),P x y ,连接OP ,则OP BC ⊥.当0x ≠时,1OP AP k k ⋅=-,即14y y x x ⋅=--,亦即2240.x y x +-= 当0x =时,点P 的坐标()0,0是方程(1)的解.综上所述,点P 的轨迹方程为2240x y x +-=(在已知圆内的部分).解法二(定义法)由OP BC ⊥,可知OP AP ⊥.因此点P 位于以OA 为直径的圆上.因为()4,0A ,所以线段OA 的中点为()2,0.故由圆的定义知,点P 的轨迹方程是2(2)x -+24y =(在已知圆内的部分).4.设椭圆方程为2214y x +=,过点()0,1M 的直线l 交椭圆于点,,A B O 是坐标原点,点P 满足()12OP OA OB =+,点N 的坐标为11,22⎛⎫⎪⎝⎭,当l 绕点M 旋转时,求:(1)动点P 的轨迹方程;(2)NP 的最小值与最大值.【解析】解法一(参数法:利用点的坐标作参数)令()11,M x y ,则()11,N x y -,而由题意知()(),0,,0A a B a -.设AM 与NB 的交点为(),P x y 因为,,A M P 三点共线,所以yx a =+11y x a+. 因为,,N B P 三点共线,所以11y yx a x a =---.两式相乘,得22122221y y x a x a =--- 而2211221x y a b +=,即()2221212b a x y a -=,代人(1)式,得22222y b x a a =-即交点P 的轨迹方程为22221x y a b-=.解法二(参数法:利用角作参数)设()cos ,sin M a b θθ,则()cos ,sin N a b θθ-.因此sin cos y b x a a a θθ=++,sin cos y b x a a aθθ=--- 两式相乘消去θ,即可得所求的点P 的轨迹方程为22221x y a b -=.探索型问题典型例题条件探索型问题【例1】已知点,A B 关于坐标原点O 对称,4AB =,圆M 过点,A B 且与直线20x +=相切.(1)若A 在直线0x y +=上,求圆M 的半径;(2)是否存在定点P ,使得当A 运动时,MA MP -为定值?并说明理由.【分析】解析几何中的存在性问题时,对于条件存在探索型问题(或否定性命题,比如不可能是什么的类型),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1)常采用“肯定顺推法”,即假设满足条件的元素(如点、直线、位置或参数等)存在,并用待定系数法设出,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和几何关系,列出相关的方程组(或不等式),若方程组在相关的定义域(参数的存在范围)内有解,则元素存在;否则,相关元素不存在;(2)先猜后证的方法,即先把条件特殊化(如采用极端原理的方法)在特殊位置(条件)下,进行验证和判断,然后放到一般情况下给予证明(可参考9.2“先猜后证”一节).在条件存在探索型问题中,思考本质上是“执果索因”.【解析】解(1)因为A 在直线0x y +=上,所以设(),A t t -,则(),B t t -.又因为AB =4,所以2816t =,解得t =因为圆M 过点,A B ,所以圆心M 必在直线y x =上.设(),M a a ,圆的半径为r ,因为圆M 与20x +=相切,所以2r a =+.又因为MA MB r ==,即222((a a r +=,所以222(((2),a a a ++=+解得0a =或4a =.当0a =时,2r =;当4a =时,6r =.因此圆M 的半径为2或6.(2)解法一(设直线法,证明点M 的轨迹为抛物线,然后结合抛物线的定义判断定点P 的存在性)结论:存在定点()1,0P ,使得1MA MP -=.证明如下:因为,A B 关于原点对称且4AB =,所以直线AB 必为过原点O 的直线,且2OA =.①当直线AB 斜率存在时,设AB 方程为y kx =,则圆心M 必在直线1y x k=-上.设(),M km m -,圆M 的半径为r ,因为圆M 与20x +=相切,所以2r km =-+.又因为r MA ===所以2km -+=整理可得24km m =-.故点M 的轨迹方程为24y x =,准线方程为1x =-,焦点()1,0F .(说明:这一步很关键,判断出点M 在抛物线上运动,方能结合抛物线的定义来解题.)因为MA r =,即抛物线上的点到2x =-的距离,所以1MA MF =+,即1.MA MF -=因此当P 与F 重合,即点P 的坐标为()1,0时,1MA MP -=.②当直线AB 斜率不存在时,则直线AB 的方程为0x =,所以点M 在x 轴上.设(),0M n ,则2n +=解得0n =,即()0,0M .若()1,0P ,则21 1.MA MP -=-=综上所述,存在定点()1,0P ,使得MA MP -为定值.解法二(设点法,证明点M 的轨迹为抛物线,然后结合抛物线的定义判断定点P 的存在性)结论:存在定点()1,0P ,使得1MA MP -=.证明如下:因为,A B 关于原点对称且4AB =,所以设()00,A x y ,则()00,B x y --,且22004x y +=. (1)当000x y ≠,即直线AB 的斜率存在时,其斜率为y x .则圆心M 必在直线00x y x y =-上.设0110,x M x x y ⎛⎫- ⎪⎝⎭,圆M 的半径为r ,则因为圆M 与20x +=相切,所以12r x =+.又因为r MA ==所以12x +=整理可得220112040x x x y -=,解得10x =或201204y x x =.当201204y x x =时,0104y y x =-.消去00yx ,可得2114y x =;当10x =时,10y =也满足上式.故点M 的轨迹方程为24y x =,准线方程为1x =-,焦点()1,0F .(说明:这一步很关键,判断出点M 在抛物线上运动,方能结合抛物线的定义来解题.) 以下同解法一.【点睛】此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推断出点M 的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然后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来探求定点P 的位置,实现MA MP -为定值的目标. 结论探索型问题【例2】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且点()2,1T 在椭圆C 上,设与OT 平行的直线l 与椭圆C 相交于,P Q 两点,直线,TP TQ 分别与x 轴正半轴交于,M N 两点.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2)判断OM ON +的值是否为定值,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解析几何中的存在性问题时,对于结论存在探索型问题,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1)把题目条件准确的逐句翻译转化,按部就班,由因到果,一步步进行演绎推理,从而进行结论存在性判断,这是基本的解题素养;(2)先猜后证的方法,即先把条件特殊化(如采用极端原理的方法)在特殊位置(条件)下进行验证和判断,然后放到一般情况下对结论的存在性给予证明(可参考9.2“先猜后证”一节);(3)关于函数的最值是否存在的问题,通常是构建目标函数,通过求值域的通法,来进行判断即可.另外,反证法与验证法也是求解存在性问题常用的方法. 【解析】 解(1)由题意可得22222411,a b a b c c e a ⎧+=⎪⎪⎪-=⎨⎪⎪==⎪⎩解得a b c ===故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22182x y +=.(2)假设直线TP 或TQ 的斜率不存在,则点P 或点Q 的坐标为(2,-1),直线l 的方程为()1122y x +=-,即122y x =-.则联立方程得22182122x y y x ⎧+=⎪⎪⎨⎪=-⎪⎩解得2440x x -+=.此时,直线l 与椭圆C 相切,不合题意.故直线TP 和TQ 的斜率存在. 解法一如图11.2所示,设()()1122,,,P x y Q x y ,则直线TP 的方程为()11112.2y y x x --=-- 直线TQ 的方程为 ()22112.2y y x x --=-- 故11221x OM y -=--,2222.1x ON y -=--图11.2由直线OT 的方程12y x =,设直线PQ 的方程为()102y x t t =+≠.则联立方程得22221,822240.12x y x tx t y x t ⎧+=⎪⎪⇒++-=⎨⎪=+⎪⎩当Δ0>时,212122,24x x t x x t +=-=-.因此121222411x x OM ON y y ⎛⎫--+=-+ ⎪--⎝⎭1212224111122x x x t x t ⎛⎫ ⎪--=-+ ⎪ ⎪+-+-⎝⎭()()()()()1212212122414111(1)42x x t x x t x x t x x t +-+--=-+-++-()()()()()()2222422414112412(1)42t t t t t t t t -+----=--+--+-4.=解法二设()()1122,,,P x y Q x y ,直线TP 和TQ 的斜率分别为1k 和2k ,则由直线OT 的方程12y x =,设直线PQ 的方程为()102y x t t =+≠,则联立方程得22221,822240.12x y x tx t y x t ⎧+=⎪⎪⇒++-=⎨⎪=+⎪⎩当Δ0>时,212122,24x x t x x t +=-=-.因此1212121122y y k k x x --+=+-- 121211112222x t x t x x +-+-=+-- ()()()()()12121224122x x t x x t x x +-+--=--()()()()()21224224122t t t t x x -+----=--0.=故直线TP 和直线TQ 的斜率和为零,从而可得TMN TNM ∠∠=,即TM TN =.因此T 在线段MN 的中垂线上,即MN 的中点横坐标为2.故4OM ON +=. 【点睛】在此题中,解法一非常常规,考生只需把题目的条件,逐一准确地翻译转化,按部就班进行,就能得出结论,这就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良好的和规范的答题习惯;解法二则充分体现了解析几何中的“数形结合”和“多想少算”的思维层次,通过推测直线TP 和直线TQ 的斜率和为零,证明T 在线段MN 的中垂线上,从而说明OM ON +的值为定值.在解析几何中,掌握一些常见的结论,解题中通过联想,并用特殊值法进行验证和猜想,来帮助解题还是很有必要的.强化训练1.如图11.1所示,椭圆22:1(01)y C x m m+=<<的左顶点为,A M 是椭圆C 上异于点A 的任意一点,点P 与点A 关于点M 对称.(1)若点P 的坐标为9,55⎛ ⎝⎭,求m 的值; (2)若椭圆C 上存在点M ,使得OP OM ⊥,求m 的取值范围.图11.12.【解析】(1)依题意,M 是线段AP 的中点,如图 A.42所示.因为()91,0,5A P ⎛- ⎝⎭,所以点M的坐标为25⎛ ⎝⎭.由点M 在椭圆C 上,得4121,2525m += 解得47m =.图A.42(2)解法一(参变分离-一目标函数法)设点M 的坐标为()00,x y ,则()2200111,y x x m+=-<<因为M 是线段AP 的中点,所以()0021,2P x y +.又因为OP OM ⊥,所以()20002120.x x y ++=由(1)、(2)两式消去0y ,整理得20020222x x m x +=-.因此()001131,6242282m x x =+-++-+当且仅当02x =-时,等号成立.故m 的取值范围是10,24⎛- ⎝⎦.解法二(转化为利用二次函数探求根的分布)设点M 的坐标为()00,x y ,则2201y x m +=()011x -<<因为M 是线段AP 的中点,所以()0021,2P x y +.又因为OP OM ⊥,所以()20002120.x x y ++=由(1)、(2)两式消去0y ,整理得()2002220.m x x m -++=则问题转化为:方程(3)存在实根0x ,且()01,1x ∈-.不妨考虑二次函数()()2000222f x m x x m =-++在()01,1x ∈-上的零点分布. 因为对称轴()011414x m =<--,且()1221210f m m -=--+=> ()1221230f m m =-++=>所以只需对称轴()01141x m =>--.又方程(3)的()Δ142220m m =-⋅-⋅>,解得m124-. 因为01m <<,所以10,2m ⎛∈- ⎝⎦. 2.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 +=>>的离心率为12,右焦点为F ,右顶点A .在圆F :222(1)(0)x y r r -+=>上. (1)求椭圆C 和圆F 的方程;(2)已知过点A 的直线l 与椭圆C 交于另一点B ,与圆F 交于另一点P .请判断是否存在斜率不为0的直线l ,使点P 恰好为线段AB 的中点.若存在,求出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由题意可得11,2c c a ==.因此2222,3a b a c ==-=.故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221.43x y += 由椭圆C 的右顶点()2,0A ,代人圆F 的方程可得21r =. 故圆F 的标准方程为()2211x y -+=(2)解法一假设存在直线()():20l y k x k =-≠满足条件,则由()222,1,43y k x x y ⎧=-⎪⎨+=⎪⎩得()2222431616120.k x k x k +-+-=设()11,B x y ,则21216243k x k +=+,由此可得中点22286,4343k k P k k ⎛⎫- ⎪++⎝⎭.又由点P 在圆F 上可得22222861 1.4343k k k k ⎛⎫-⎛⎫-+= ⎪ ⎪++⎝⎭⎝⎭化简整理得20k =.又因为0k ≠,所以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 .解法二假设存在直线l 满足题意.则由(1)可得OA 是圆F 的直径,所以OP AB ⊥.又由点P 是AB 的中点,可得2OB OA ==.设点()11,B x y ,则由题意可得2211143x y +=.又因为直线l 的斜率不为0,所以214x <. 因此22222211111313 4.44x x OB x y x ⎛⎫=+=+-=+< ⎪⎝⎭图A.43这与OA OB =矛盾.因此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 .3.已知抛物线2:4C y x =,点(),0M m 在x 轴的正半轴上,过M 的直线l 与C 相交于,A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1)若1m =,直线l 的斜率为1,求以AB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2)若存在直线l 使得,,AM OM MB 成等比数列,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析】(1)由题意得()1,0M ,直线l 的方程为1y x =-则由214y x y x=-⎧⎨=⎩得2610.x x -+=如图 A.43所示,设,A B 两点坐标为()()1122,,,,A x y B x y AB 的中点P 的坐标为()00,P x y ,则1233x x =+=-11221212y x y x =-=+=-=-故点((3,3A B ++--. 因此12032x x x +==,0012y x =-=故圆心为()3,2P ,直径为8AB ==.因此以AB 为直径的圆的标准方程为22(3)(2)16.x y -+-=(2)解法一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122,,,,(0)A x y B x y MB AM λλ=>. 则()()1122,,,AM m x y MB x m y =--=-.因此()2121,.x m m x y y λλ⎧-=-⎨=-⎩因为点,A B 在抛物线C 上,所以2211224,4.y x y x == 由(1)(2)消去212,,x y y ,得1x m λ=.若此直线l 使得,,AM OM MB 成等比数列, 则2||OM MB AM =⋅即2||OM AM AM λ=⋅,因此()22211.m x m y λ⎡⎤=-+⎣⎦因为21114,y x x m λ==,因此()221114m m x m x x ⎡⎤=-+⎣⎦,整理得 ()2211340.x m x m --+=因为存在直线l 使得,,AM OM MB 成等比数列,所以关于1x 的方程(3)有正根.又因为方程(3)的两根之积为20m >,所以只可能有两个正根.因此222340Δ(34)40.m m m m ->⎧⎪>⎨⎪=--⎩解得4m .故当4m 时,存在直线l 使得,,AM OM MB 成等比数列.解法二设使得,,AM OM MB 成等比数列的直线AB 方程为x m =(0m >)或()()0y k x m k =-≠.当直线AB 的方程为x m =时,((,,A m B m . 因为,AM OM ,MB 成等比数列,所以2,OM MB AM =⋅即24m m =,解得4m =或0m =(舍去).当直线AB 的方程为()y k x m =-时,则由()24y k x m y x⎧=-⎨=⎩得()22222240.k x k m x k m -++=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122,,,A x y B x y ,则221212224,.k m x x x x m k++== 由0m >,得()222222Δ24416160.k m k k m k m =+-⋅=+> 因为,,AM OM MB 成等比数列,所以2OM MB AM =⋅.于是2m =又因为,A B 两点在抛物线C 上,所以2211224,4.y x y x == 由(1)(2)(3)三式消去1122,,,x y x y ,得2141m k ⎛⎫=+ ⎪⎝⎭.因为存在直线l 使得,AM OM ,MB 成等比数列,所以21414m k⎛⎫=+> ⎪⎝⎭. 综上所述,当4m 时,存在直线l 使得,,AM OM MB 成等比数列.4.已知椭圆2222:1(0)x y G a b a b+=>>的离心率为经过点()0,1B .设椭圆G 的右顶点为A ,过原点O 的直线l 与椭圆G 交于,P Q 两点(点Q 在第一象限),且与线段AB 交于点M . (1)求椭圆G 的标准方程;(2)是否存在直线l ,使得BOP 的面积是BMQ 的面积的3倍?若存在,求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由题意可知2221b ca ab c=⎧⎪⎪=⎨⎪=+⎪⎩,解得21a b c ⎧=⎪=⎨⎪=⎩因此椭圆G 的标准方程为2214x y +=(2)解法一(设点法)设()00,Q x y ,则()00,P x y --,易知0002,01x y <<<<. 若使BOP 面积是BMQ 面积的3倍, 只需使得3OQ MQ =,即23OM OQ ==0022,33x y ⎛⎫ ⎪⎝⎭,亦即0022,33M x y ⎛⎫ ⎪⎝⎭.由()()2,0,0,1A B ,得直线AB 的方程为220x y +-=.因为点M 在线段AB 上,所以00242033x y +-=,整理得0032.x y =-因为点Q 在椭圆G 上,所以2200 1.4x y +=把(1)式代人(2)式,可得2081250y y -+=.因为判别式小于零,所以该方程无解. 因此不存在直线l ,使得BOP 的面积是BMQ 面积的3倍. 解法二(设直线法)由题意,设直线l 的方程为(0)y kx k =>.则联立2244y kx x y =⎧⎨+=⎩消去y ,整理得()22414,k x += 即22441x k =+.因此Q ⎛⎫. 由()()2,0,0,1A B ,得直线AB 的方程为220x y +-=.因为点M 在线段AB 上,则联立220y kxx y =⎧⎨+-=⎩消去y ,解得221x k =+.因此22,2121k M k k ⎛⎫ ⎪++⎝⎭. 若使BOP 的面积是BMQ 面积的3倍,只需使得3OQ MQ = 即OM =23OQ ,则22213k =+ 化简整理得2201650k k -+=.因为判别式小于零,所以该方程无解.因此不存在直线l ,使得BOP 的面积是BMQ 面积的3倍. 解法三(设直线法)由题意,设直线l 的方程为(0)y kx k =>则联立22,44,y kx x y =⎧⎨+=⎩消去y ,整理得()22414,k x += 直线AN 与椭圆交于点()0,1N -.因此直线MN 也过点()0,0. 综上所述,直线MN 过定点()0,0. 解法二(设点法)设()()1122,,,M x y N x y ,则由题意可知1210,22y y x ≠-<<,222x -<<,且2222112244,44x y x y +=+=. 因为直线,AM AN 的斜率之积等于14-, 所以14AM AN k k ⋅=-,即12121.224y y x x ⋅=---将上式平方,得()()2212221211622y y x x ⋅=--,即()()2212221211441.?1622x x x x ⎛⎫⎛⎫-- ⎪ ⎪⎝⎭⎝⎭⋅=-- 整理得()()()()2212221244122x x x x --⋅=--,化简得1212221,22x xx x ++⋅=--从而可得()()()()12122222.x x x x ++=-- 解得120x x +=,即12x x =-.代入12121224y y x x ⋅=---,得 ()()()()22212111111112244.?444y y x x x y y =----=-=-=- 因为10y ≠,所以21y y =-.因此()()1111,,,M x y N x y --,从而可知,M N 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故直线MN 过定点()0,0.5.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的离心率为2,且过点()2,0A .(1)求椭圆C 的方程;(2)设,M N 是椭圆C 上不同于点A 的两点,且直线,AM AN 的斜率之积等于14-.试问直线MN 是否过定点?若是,求出该点的坐标;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解析】(1)因为12c e a ==,又因为222a b c =+,所以22224,3a c b c ==. 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43x y c c +=,代人点()2,3,得2224,16,12c a b ===.因此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11612x y +=.(2)解法一当APQ BPQ ∠∠=时,,PA PB 的斜率之和为0.设直线PA 的斜率为k ,则直线PB 的斜率为k -. 设直线PA 的方程为()32y k x -=-,与椭圆联立,得()22323448y k x x y ⎧-=-⎨+=⎩代入化简得 ()()()22223483244912480.k xk k x k k ++-++--=设()()1122,,,A x y B x y ,代人点()2,3P ,可得()12823234k k x k -+=+.同理可得22x +=()282334k k k ++,所以2122161234k x x k -+=+,1224834kx x k--=+ 因此()1221211241.2AB k x x k y y k x x x x +--===-- 即直线AB 的斜率为定值12.解法二由题意可知,直线AB 的斜率存在, 不妨设直线AB 的方程为y kx m =+则联立223448y kx mx y =+⎧⎨+=⎩化简整理得()2223484480.k x kmx m +++-=设()()1122,,,A x y B x y ,则122834kmx x k-+=+,2122448.34m x x k -=+ 当APQ BPQ ∠∠=时,,PA PB 的斜率之和为0.因此1212330,22y y x x --+=-- 即()()()()211223230,x y x y --+--=亦即()()()()211223230,x kx m x kx m -+-+-+-= 整理得()()()1212223430,kx x m k x x m +--+--=所以()()22244882234303434m km k m k m k k --⎛⎫⋅+----= ⎪++⎝⎭ 整理得()()21230k m k -+-=,解得12k =或23m k =-+. 当23m k =-+时,直线AB 的方程为()23y k x =-+,经过()2,3P ,与已知不符,舍去,因此直线AB 的斜率为定值12.6.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 +=>>离心率等于()()1,2,3,2,32P Q -是椭圆上的两点.(1)求椭圆C 的方程;(2),A B 是椭圆上位于直线PQ 两侧的动点.当,A B 运动时,满足APQ BPQ ∠∠=,试问直线AB 的斜率是否为定值?如果为定值,求出此定值;如果不是定值,请说明理由.【解析】(1)设椭圆的半焦距为c .因为点()0,1在椭圆C 上,所以1b =,因此221a c -=.又因为2c e a ==,所以2c a ==. 故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2214x y +=.(2)解法一(首先求出点B 的坐标,然后直接计算,B N 两点间的距离)设()11,A x y ,()22,C x y ,线段AC 的中点为()00,M x y .联立12y x m =+和22440x y +-=,得22x mx ++2220m -=.则由 ()222Δ(2)422840,m m m =--=->可得m <因此212122,22x x m x x m +=-=-.故AC 的中点为1,2M m m ⎛⎫- ⎪⎝⎭.由题意,点B 位于线段AC 的中垂线上,且BA BC ⊥. 因为线段AC 的中垂线方程为()22m y x m -=-+,即322my x =--. 所以不妨设003,22m B x x ⎛⎫-- ⎪⎝⎭,又因为0BA BC ⋅=,所以 1010202033,2,20,22m m x x y x x x y x ⎛⎫⎛⎫-++⋅-++= ⎪ ⎪⎝⎭⎝⎭ 即1210020055,2,20.2222x x m m x x x x x x ⎛⎫⎛⎫-++⋅-++= ⎪ ⎪⎝⎭⎝⎭ 整理得()2212120055255100,444m x x m x x x mx +++++=代人韦达定理,得()()2220055252225100,444m m m m x mx -+-+++=化简整理得220025551042m x mx ++=.又因为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为()2,0N m -,所以()222220000325522510.242m BN x m x m x mx ⎛⎫=+++=++= ⎪⎝⎭因此,,B N . 解法二(利用平面几何知识转化)设()()1122,,,A x y C x y ,线段AC 的中点为()00,M x y .联立12y x m =+和22440x y +-=,得222220x mx m ++-=.则由()222Δ(2)422840,m m m =--=->可得m <因此212122,22x x m x x m +=-=-.故AC 的中点为1,2M m m ⎛⎫- ⎪⎝⎭.于是弦长AC 的长为AC ==又因为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为()2,0N m -,所以MN ==因此2222215||||.42BN BM MN AC MN =+=+=故,B N .7.已知椭圆2222:1(0)x y E a b a b+=>>过点()0,1,(1)求椭圆E 的方程; (2)设直线1:2l y x m =+与椭圆E 交于,A C 两点,以AC 为对角线作正方形ABCD ,记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为N .问:,B N 两点间的距离是否为定值?如果是,求出定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解析】(1)由题设知c e a ==因此222221.2c a b a a -== 即222b a =.又因为点()2,1P 在椭圆上,所以224112b b +=,解得223,6b a ==.故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22163x y +=.(2)(1)若直线AB 的斜率不存在,则((()0,,,1,2A B M ,直线BM 的方程为.y x =令1y =,得()1D -.因此1AD k ==-.又因为31102PQ k -==--,所以AD k =PQ k .故//AD PQ . (2)若直线AB 的斜率存在,则设直线AB 的方程为()()11223,,,,y kx A x y B x y =+.于是由223,26,y kx x y =+⎧⎨+=⎩得()222112120.k x kx +++= 则1212221212,.2121k x x x x k k -+==++ 设直线BM 的方程为()222211y y x x --=--,令1y =,得()2212,11k x D kx ⎛⎫-+⎪+⎝⎭.于是 ()()()()121212121221112121AD kx kx y k k x kx x x k x x kx ++-==-++----+()2122112122212k x x kx kx kx x x k x +++=+--- ()()2121221212222k x x k x x kx kx x x x kx ++++=++--2222222121222121121222121kk k kx k k k k kx k k -⋅+⋅++++=-⋅+--++ 22212kx kx +==---因此AD PQ k k =.故//AD PQ . 综上所述,//AD PQ .8.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的离心率为(),2,12P 在椭圆上,过()0,3Q 的直线交椭圆C 于,A B 两点,M 为PQ 中点,直线BM 与直线1y =交于点D .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2)判断直线AD 与直线PQ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1)由题设知1b =.因为c e a ==,所以222223,4c a b a a -==即22134a a -=,解得24a =.故椭圆E 的标准方程为2214x y +=.(2)解法一由题意知,直线PQ 的斜率k 存在.设直线PQ 的方程为()21y k x =--()()1122(0),,,,k P x y Q x y <则由()221,421,x y y k x ⎧+=⎪⎨⎪=--⎩得()2222142440.4k x k k x k k ⎛⎫+-+++= ⎪⎝⎭因此221212224244,.1144k k k kx x x x k k +++==++因为111111121122,AP y kx k kx k k x x x ------=== 所以直线AP 的方程为11221kx k y x x --=+.当1y =-时,11222M x x m kx k -==--, 即1112211.22kx k k k m x x --+==-+- 同理2112k k n x +=-+.于是()()()121212111111.x x k k k k m n x x x x +⎛⎫+=-+++=-++ ⎪⎝⎭代人1212,x x x x +,得()()221421111.4422k k k k k k m n k k +++=-+=-++=+ 解法二(先猜后证)由(1)猜想:当直线AB 的斜率存在时,//AD PQ .证明如下:()()121211211AD PQ y k k k x x kx --=-+---+()()()12121221112kx kx kx x x k x ++=++--- ()()2122112121212221212k x x kx kx kx x x k x kx x x k x +++++---=+---()()()()212121212112k k x x k x x kx x x k x ++++=+---因为上式分子()()()212121k k x x k x x =++++()()222121212121kk k k k k =+⋅-+⋅++ 22212121212021k k k kk +--==+所以0AD PQ k k -=,即AD PQ k k =.故//AD PQ .。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解与练习-----轨迹问题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解与练习-----轨迹问题

3 / 10
【解析】:由题设
F
(
1 2
,0)
.设
l1
:
y
=
a,
l2
:
y
=
b
,则
ab

0
,且
A(
a2
,
a),
b2 B(
, b),
P(−
1
,
a),
Q(−
1
, b),
R(−
1
,
a
+
b)
.
2
2
2
2
22
记过 A, B 两点的直线为 l ,则 l 的方程为 2x − (a + b) y + ab = 0 .
(Ⅰ) 由于 F 在线段 AB 上,故1+ ab = 0 .记 AR 的斜率为 k1 , FQ 的斜率为 k2 ,则
标分别为 ( x1, y1 ) ,
(
x2
,
y2
)
,则联立
{
x2 y=
= 4y kx +1
,得 x2 − 4kx − 4 = 0 ①,易得抛物线 x2 = 4 y 在点 A 处
的切线方程为
y

1 4
x12
=
1 2
x1 ( x

x1 ) ,同理可得抛物线
x2
=
4y
在点
B
处的切线方程为
y

1 4
x22
∥ (Ⅰ)若 F 在线段 AB 上, R 是 PQ 的中点,证明 AR FQ ;
(Ⅱ)若△PQF 的面积是△ABF 的面积的两倍,求 AB 中点的轨迹方程.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微专题1动态问题之轨迹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微专题1动态问题之轨迹

立体几何微专题1 :动态问题之轨迹立体几何动态问题的分为以下基本类型:点动问题、线动问题、面动问题、体动问题、多动问题等,很多的动态问题只要知道轨迹,把空间转化为平面问题要解决,立体几何中某些点、线、面依一定的规则运动,构成各式各样的轨迹,探求空间轨迹与求平面轨迹类似,应注意几何条件,善于转化为平面问题.轨迹的几何判断方法:动点P满足如下轨迹定义条件时(1)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圆);(2)空间中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球面);(3)两不同平面公共点的集合(直线);(4)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大于定点间的距离)(椭圆);(5)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小于定点间的距离)(双曲线);(6)平面内到定直线距离等于到定点(不在定直线上)距离(抛物线)©考点突破[例1] (2004北京,理4)如图,在正方体力NCD-4/C;〃中,尸是侧面内••封点,若「到直线"C与直线的距离相等,则动点「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A,直线H,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解析:选D.由于G〃,平面Mga连接尸G,则产C;_LGR,即点尸到直线qq的距离即尸q,因此,动点尸到定点G与定直线BC的距离相等,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动点尸的轨迹为抛物线.[例2] (2006北京,理4)平面口的斜线力疗交1于点过定点/的动直线/与X/垂直,且交a于点C ,则动点。

的轨迹是()A. 一条直线B. 一个圆C. 一个桶圆D.双曲线的一支解析:选A.设/与「是其中的两条任意的直线,则这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且斜线回垂直于这个平面,由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己知直线垂直可知过定点刃与山?垂直所有直线都在这个平面内,故动点C都在这个平面与平面b的交线上,故选A.[例3] (2008浙江,理10)如图,川匕是平面戊的斜线段,凡为斜足,若点户在平面内运动,使得A4用尸的面枳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是(A.圆B.椭圆C. 一条直线D.两条平行直线解析:选人由题意知,点尸到线段乂月的距离为定值,则点尸在以为旋转轴的圆柱表面上一点।故平面a斜截圆柱,所得图形为椭圆.[例4](2015浙江,文7)如图,斜线段45与邛面仪所成的角为60、B为斜足,平面a上的动点户满足乙匕13 = 30"则点尸的轨迹是()A.直线B.抛物线C.椭圆D.双曲线的一支解析:选C由题可知,当尸点运动时,在空间中,满足条件的/尸绕旋转形成一个圆锥,用一个与圆锥高成60口角的平面截圆锥,所得图形为椭圆.[例5](2012浙江模拟)如果一个平面与一个圆柱的轴成](0<tz<-)2角,则该平面与圆柱侧面的交线是一个椭圆,当以=2时;椭圆的离心率是6百八1 8B, — C. 一 D.—2 2 2解析:选既由题意得,椭圆的短半轴长等于底面半径小即5=人若平面与圆柱的轴所成角为30,则平面与圆柱底面成60 ,从而可得椭圆的长半轴长为4二—-—= r L1|I a = 2b t故总= J]- (2)-=---cos 60 V a 2[例6](2013西城 模)如图,正方体4武力-/用£口中,F 为底面/用⑦ 上的动点, PE 工邓:于E ,且/Y =/%,则点P 的轨迹是()A.线段 B,圆弧 C ,椭圆的一部分 D.抛物级的一部分 解析:选/t 由题意知,\A {AP^\A X EP,则点P 在线段/五的中垂面上 运动,从而与底面力人力的交线为线段.[例7](2011广州・•模,理SO 如图所示,已知正方体/狄力-的 棱长为3长为2的线段上W 的一个端点M 在棱Z)口上运动,另一端点N 在正方形⑷?CD 内运动,则河、的中点的轨迹的面积为()A. 4 笈B. 2 乃C. 7T 解析:选D.易知I)J)] 1平面/BCD ,乙MDN = 90 ,取线段的中点 尸,则QF 二4= 所以点尸的轨迹是以。

第七章 §7.10 立体几何中的动态、轨迹问题-2025高中数学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

第七章 §7.10 立体几何中的动态、轨迹问题-2025高中数学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

§7.10立体几何中的动态、轨迹问题重点解读“动态”问题是高考立体几何问题最具创新意识的题型,它渗透了一些“动态”的点、线、面等元素,给静态的立体几何题赋予了活力,题型更新颖.同时,由于“动态”的存在,也使立体几何题更趋多元化,将立体几何问题与平面几何中的解三角形问题、多边形面积问题以及解析几何问题之间建立桥梁,使得它们之间灵活转化.题型一平行、垂直中的动态轨迹问题例1如图,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G ,H ,N 分别是CC 1,C 1D 1,DD 1,CD ,BC 的中点,M 在四边形EFGH 边上及其内部运动,若MN ∥平面A 1BD ,则点M 轨迹的长度是()A.3aB.2aC.3a 2D.2a 2答案D 解析连接HN ,GN (图略),∵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G ,H ,N 分别是CC 1,C 1D 1,DD 1,CD ,BC 的中点,则GH ∥BA 1,HN ∥BD ,又GH ⊄平面A 1BD ,BA 1⊂平面A 1BD ,∴GH ∥平面A 1BD ,同理可证得NH ∥平面A 1BD ,又GH ∩HN =H ,GH ,HN ⊂平面GHN ,∴平面A 1BD ∥平面GHN ,又∵点M 在四边形EFGH 上及其内部运动,MN ∥平面A 1BD ,则点M 在线段GH 上运动,即满足条件,又GH =22a ,则点M 轨迹的长度是2a 2.思维升华动点轨迹的判断一般根据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结合圆或圆锥曲线的定义推断出动点的轨迹,有时也可以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跟踪训练1正四棱锥S -ABCD 的底面边长为2,高为2,E 是边BC 的中点,动点P 在正四棱锥表面上运动,并且总保持PE ⊥AC ,则动点P 的轨迹的周长为()A.6+2B.6-2C .4D.5+1答案A 解析如图,设AC ,BD 交于O ,连接SO ,由正四棱锥的性质可得SO ⊥平面ABCD ,因为AC ⊂平面ABCD ,故SO ⊥AC .又BD ⊥AC ,SO ∩BD =O ,SO ,BD ⊂平面SBD ,故AC ⊥平面SBD .由题意,PE ⊥AC 则动点P 的轨迹为过E 且垂直AC 的平面与正四棱锥S -ABCD 的交线,即平面EFG ,则AC ⊥平面EFG .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可得平面SBD ∥平面EFG ,又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可得EG ∥SB ,GF ∥SD ,EF ∥BD ,又E 是边BC 的中点,故EG ,GF ,EF 分别为△SBC ,△SDC ,△BCD 的中位线.由题意BD =22,SB =SD =22+2=6,故EG +EF +GF =12×(6+6+22)=6+ 2.即动点P 的轨迹的周长为6+ 2.题型二距离、角度有关的动态轨迹问题例2已知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5π,AA 1=2,点P 在四边形A 1ACC 1内,且直线BP 与平面A 1ACC 1所成的角为π4,则长方体的体积最大时,动点P 的轨迹长为()A .πB.2π2C.π2D.2π4答案C解析因为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5π,设外接球的半径为R ,所以4πR 2=5π,解得R =52R =-52(舍去),即外接球的直径为5,设AB =a ,BC =b ,则a 2+b 2+22=5,可得a 2+b 2=1,所以V =2ab ≤a 2+b 2=1,当且仅当a =b =22时,等号成立.如图,设AC ,BD 相交于点O ,因为BO ⊥AC ,BO ⊥AA 1,AC ∩AA 1=A ,AC ,AA 1⊂平面A 1ACC 1,所以BO ⊥平面A 1ACC 1,因为直线BP 与平面A 1ACC 1所成的角为π4,所以∠BPO =π4,故OP =12,则点P 的轨迹是以O 为圆心,半径r =12的半圆弧,所以动点P 的轨迹长为πr =π2.思维升华距离、角度有关的轨迹问题(1)距离:可转化为在一个平面内的距离关系,借助于圆锥曲线定义或者球和圆的定义等知识求解轨迹.(2)角度:直线与面成定角,可能是圆锥侧面;直线与定直线成等角,可能是圆锥侧面.跟踪训练2已知三棱锥P -ABC 的外接球O 的半径为13,△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顶点P 到底面ABC 的距离为4,且三棱锥P -ABC 的体积为163,则满足上述条件的顶点P 的轨迹长度是________.答案43π解析设底面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边的边长为x (x >0),∵顶点P 到底面ABC 的距离为4且三棱锥P -ABC 的体积为163,∴13×12x 2×4=163,解得x =22,∴△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r 1=12×2×22=2,∴球心O 到底面ABC 的距离d 1=R 2-r 21=13-22=3,又∵顶点P 到底面ABC 的距离为4,∴顶点P 的轨迹是一个截面圆的圆周(球心在底面ABC 和截面圆之间)且球心O 到该截面圆的距离d 2=1,∵截面圆的半径r 2=R 2-d 22=13-1=23,∴顶点P 的轨迹长度是2πr 2=2π×23=43π.题型三翻折有关的动态轨迹问题例3在矩形ABCD 中,E 是AB 的中点,AD =1,AB =2,将△ADE 沿DE 折起得到△A ′DE ,设A ′C 的中点为M ,若将△ADE 沿DE 翻折90°,则在此过程中动点M 形成的轨迹长度为________.答案2π8解析如图,设AC 的中点为M 0,△ADE 沿DE 翻折90°,此时平面A ′DE ⊥平面ABCD ,取CD 中点P ,CE 中点Q ,PQ 中点N ,连接PQ ,MP ,MQ ,MN ,M 0P ,M 0Q ,M 0N .MP =M 0P =12AD =12,MQ =M 0Q =12AE =12,PQ =12DE =22,△MPQ 和△M 0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在旋转过程中保持形状大小不变,故动点M 的轨迹是以N 为圆心,12PQ 为半径的一段圆弧,又MP ∥A ′D ,MP ⊄平面A ′DE ,A ′D ⊂平面A ′DE ,∴MP ∥平面A ′DE ,同理MQ ∥平面A ′DE ,又∵MP ∩MQ =M ,∴平面MPQ ∥平面A ′DE ,又平面A ′DE ⊥平面ABCD ,故平面MPQ ⊥平面ABCD ,又平面MPQ ∩平面ABCD =PQ ,MN ⊥PQ ,故MN ⊥平面ABCD ,又M 0N ⊂平面ABCD ,∴MN ⊥M 0N ,故动点M 形成的轨迹长度为14π·PQ =2π8.思维升华翻折有关的轨迹问题(1)翻折过程中寻找不变的垂直的关系求轨迹.(2)翻折过程中寻找不变的长度关系求轨迹.(3)可以利用空间坐标运算求轨迹.跟踪训练3(2024·连云港模拟)在矩形ABCD 中,AB =3,AD =1,点E 在CD 上,现将△AED 沿AE 折起,使平面AED ⊥平面ABC ,当E 从D 运动到C 时,求点D 在平面ABC 上的射影K 的轨迹长度为()A.22 B.223 C.π2 D.π3答案D解析由题意,将△AED 沿AE 折起,使平面AED ⊥平面ABC ,在平面AED 内过点D 作DK ⊥AE ,垂足K 为D 在平面ABC 上的射影,连接D ′K ,由翻折的特征知,则∠D ′KA =90°,故K 点的轨迹是以AD ′为直径的圆上一段弧,根据长方形知圆半径是12,如图当E 与C 重合时,∠D ′AC =60°,所以AK =12,取O 为AD ′的中点,得到△OAK 是正三角形.故∠KOA =π3,所以∠KOD ′=2π3,射影K 的轨迹长度为12×2π3=π3.课时精练一、单项选择题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Q 是正方形B 1BCC 1内的动点,A 1Q ⊥BC 1,则Q 点的轨迹是()A .点B 1B .线段B 1C C .线段B 1C 1D .平面B 1BCC 1答案B 解析如图,连接A 1C ,因为BC 1⊥A 1Q ,BC 1⊥A 1B 1,A 1Q ∩A 1B 1=A 1,A 1Q ,A 1B 1⊂平面A 1B 1Q ,所以BC 1⊥平面A 1B 1Q ,又B 1Q ⊂平面A 1B 1Q ,所以BC 1⊥B 1Q ,又BC 1⊥B 1C ,所以点Q 在线段B 1C 上.2.(2023·佛山模拟)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点P 为正方形A 1B 1C 1D 1内的动点,满足直线BP 与下底面ABCD 所成角为60°的点P 的轨迹长度为()A.33B.3π6 C.3 D.3π2答案B 解析直线BP 与下底面ABCD 所成的角等于直线BP 与上底面A 1B 1C 1D 1所成的角,连接B 1P ,如图,因为BB 1⊥平面A 1B 1C 1D 1,PB 1⊂平面A 1B 1C 1D 1,所以BB 1⊥PB 1,故∠BPB 1为直线BP 与上底面A 1B 1C 1D 1所成的角,则∠BPB 1=60°,因为BB 1=1,所以PB 1=BB 1tan 60°=33,故点P 的轨迹为以B 1为圆心,33为半径,位于平面A 1B 1C 1D 1内的14圆,故轨迹长度为14×2π×33=3π6.3.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M 为A 1C 1的中点,N 为侧面BCC 1B 1上的一点,且MN ∥平面ABC 1,若点N 的轨迹长度为2,则()A .AC 1=4B .BC 1=4C .AB 1=6D .B 1C =6答案B 解析如图,取B 1C 1的中点D ,BB 1的中点E ,连接MD ,DE ,ME ,由MD ∥A 1B 1∥AB ,DE ∥BC 1,又MD ⊄平面ABC 1,AB ⊂平面ABC 1,所以MD ∥平面ABC 1,同理可得DE ∥平面ABC 1,又MD ∩DE =D ,MD ,DE ⊂平面MDE ,所以平面MDE ∥平面ABC 1,又MN ∥平面ABC 1,故点N 的轨迹为线段DE ,又由DE =12BC 1=2,可得BC 1=4.4.已知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ABCD 为正方形,侧棱与底面垂直,点P 是侧棱DD 1上的点,且DP =2PD 1,AA 1=3,AB =1.若点Q 在侧面BCC 1B 1(包括其边界)上运动,且总保持AQ ⊥BP ,则动点Q 的轨迹长度为()A.3B.2C.233D.52答案D 解析如图,在侧棱AA 1上取一点R ,使得AR =2RA 1,连接PR ,BR ,过点A 作AN ⊥BR 交BR 于点M ,交BB 1于点N ,连接AC ,CN ,BD ,由PR ∥AD ,可知PR ⊥AN ,BR ,PR ⊂平面BPR ,BR ∩PR =R ,从而AN ⊥平面BPR ,BP ⊂平面BPR ,所以BP ⊥AN ,又由BP 在平面ABCD 内的射影BD ⊥AC ,所以BP ⊥AC ,AN ,AC ⊂平面ACN ,AN ∩AC =A ,知BP ⊥平面ACN ,CN ⊂平面ACN ,所以BP ⊥CN ,所以动点Q 的轨迹为线段CN ,在Rt △ABN ,Rt △RAB 中,∠BAN =∠ARB ,所以Rt △ABN ∽Rt △RAB ,则BN AB =AB RA ,得BN =12,易得CN =BN 2+BC 2=122+12=52.5.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E ,F 分别是棱AD ,B 1C 1的中点.若点P 为侧面正方形ADD 1A 1内(含边界)动点,且B 1P ∥平面BEF ,则点P 的轨迹长度为()A.12B .1C.52D.π2答案C 解析取A 1D 1的中点M ,连接AM ,B 1M ,AB 1,EM ,FM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D ∥B 1C 1且AD =B 1C 1,因为E ,F 分别是棱AD ,B 1C 1的中点,则AE ∥B 1F 且AE =B 1F ,所以四边形AB 1FE 为平行四边形,则AB 1∥EF ,因为AB 1⊄平面BEF ,EF ⊂平面BEF ,所以AB 1∥平面BEF ,同理可证AM ∥平面BEF ,因为AB 1∩AM =A ,AB 1,AM ⊂平面AB 1M ,所以平面AB 1M ∥平面BEF ,因为AM ⊂平面AA 1D 1D ,若P ∈AM ,则B 1P ⊂平面AB 1M ,所以B 1P ∥平面BEF ,所以点P 在侧面AA 1D 1D 内的轨迹为线段AM ,由勾股定理可得AM =AA 21+A 1M 2=52.6.已知菱形ABCD 边长为2,∠ABC =60°,沿对角线AC 折叠成三棱锥B ′-ACD ,使得二面角B ′-AC -D 为60°,设E 为B ′C 的中点,F 为三棱锥B ′-ACD 表面上动点,且总满足AC ⊥EF ,则点F 轨迹的长度为()A .23B .33 C.3 D.332答案D 解析连接AC ,BD 交于点O ,连接OB ′,四边形ABCD 为菱形,∠ABC =60°,所以AC ⊥BD ,OB ′⊥AC ,△ABC ,△ACD ,△AB ′C 均为正三角形,所以∠B ′OD 为二面角B ′-AC -D 的平面角,于是∠B ′OD =60°,又因为OB ′=OD ,所以△B ′OD 为正三角形,所以B ′D =OB ′=OD =2×32=3,取OC 的中点P ,取CD 的中点Q ,连接EP ,EQ ,PQ ,所以PQ ∥OD ,EP ∥OB ′,所以AC ⊥EP ,AC ⊥PQ ,EP ∩PQ =P ,所以AC ⊥平面EPQ ,所以在三棱锥B ′-ACD 表面上,满足AC ⊥EF 的点F 轨迹为△EPQ ,因为EP =12OB ′,PQ =12OD ,EQ =12B ′D ,所以△EPQ 的周长为3×32=332,所以点F 轨迹的长度为332.二、多项选择题7.(2024·济南模拟)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各顶点均在表面积为12π的球面上,P 为该球面上一动点,则()A .存在无数个点P ,使得PA ∥平面A 1B 1C 1D 1B .当平面PAA 1⊥平面CB 1D 1时,点P 的轨迹长度为2πC .当PA ∥平面A 1B 1CD 时,点P 的轨迹长度为2πD .存在无数个点P ,使得平面PAD ⊥平面PBC答案ACD 解析因为该球的表面积为4πr 2=12π,故半径r =3,且正方体的棱长满足(2r )2=3a 2=12,故棱长a =2,选项A ,由题意可知平面ABCD ∥平面A 1B 1C 1D 1,且PA ∥平面A 1B 1C 1D 1,故PA ⊂平面ABCD ,则P 的轨迹为正方形ABCD 的外接圆,故有无数个点P 满足,故A 正确;选项B ,易知AC 1⊥平面CB 1D 1,且平面PAA 1⊥平面CB 1D 1,PA ⊂平面PAA 1,故P 的轨迹为矩形AA 1C 1C 的外接圆,其周长为2πr =23π,故B 错误;选项C ,因为PA ∥平面A 1B 1CD ,设过PA 且与平面A 1B 1CD 平行的平面为α,则P 的轨迹为α与外接球的交线,其半径为a 2=1,周长为2π,故C 正确;选项D ,若平面PAD ⊥平面PBC ,则点P 在以四边形ABCD 为轴截面的某个圆柱面上,该圆柱面与球面交线为曲线,故有无数个点P 满足,故D 正确.8.(2023·长沙模拟)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为正方体表面上的动点,N 为线段AC 1上的动点,若直线AM 与AB 的夹角为π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点M 的轨迹确定的图形是平面图形B .点M 的轨迹长度为π2+22C .C 1M 的最小值为2-1D .当点M 在侧面BB 1C 1C 上时,33AN +MN 的最小值为1答案BCD 解析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0,1,0),C 1(1,1,1),∵直线AM 与AB 的夹角为π4,当点M 在侧面AA 1D 1D 上时,AB ⊥AM ,不合题意;当点M 在底面A 1B 1C 1D 1和侧面CC 1D 1D (不包含边界)上时,点M 到直线AB 的距离大于AB 的长度,此时,AM 与AB 的夹角大于π4;当点M 在侧面AA 1B 1B 和底面ABCD 上时,可知线段AB 1,AC 满足题意;当点M 在侧面BCC 1B 1上时,由AB ⊥BM ,可知BM =AB ,此时弧B 1C 为所求.∴M 点的轨迹为线段AC ,AB 1,弧B 1C ,显然线段AC ,AB 1,弧B 1C 不共面,∴A 错误;对于B ,点M 的轨迹长度为π2+22,∴B 正确;对于C ,若M 在线段AC 上,则C 1M 的最小值为1,同理,若M 在线段AB 1上,则C 1M 的最小值也为1,若M 在弧B 1C 上,则C 1M 的最小值为C 1B -1=2-1,∴C 正确;对于D ,M (1,y ,z )(0≤y ≤1,0≤z ≤1),且y 2+z 2=1,由题意设N (λ,λ,λ),λ∈[0,1],则33AN +MN =λ+(1-λ)2+(y -λ)2+(z -λ)2≥λ+(1-λ)2=λ+(1-λ)=1,当且仅当y =z =λ,且y 2+z 2=1,即y =z =λ=22时,等号成立,∴D 正确.三、填空题9.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M 为棱B 1C 1的中点,N 为底面正方形ABCD上一动点,且直线MN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为π3,则动点N 的轨迹长度为________.答案43π9解析如图所示,取BC 中点G ,连接MG ,NG ,由正方体的特征可知,MG ⊥底面ABCD ,故MN 与底面ABCD 的夹角即为∠MNG ,所以∠MNG =π3,则MG NG =tan π3⇒NG =233,故点N 在以G 为圆心,233为半径的圆上,又N 在底面正方形ABCD 上,即点N 的轨迹为图示中的圆弧 EF ,易知BG EG =1233=32⇒∠EGB =π6⇒∠EGF =π-π6-π6=2π3,所以动点N 的轨迹长度为233×2π3=43π9.10.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为AB 中点,DE ⊥AB ,DC =8,DE =6.沿着DE 将△ADE 折起,使A 到达点A ′的位置,且平面A ′DE ⊥平面ADE .设P 为△A ′DE 内的动点,若∠EPB =∠DPC ,则点P 的轨迹长度为______.答案4π3解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0,0,0),C (0,8,0),E (6,0,0),B (6,4,0),设P (x ,0,z ),则PD →=(-x ,0,-z ),PC →=(-x ,8,-z ),PE →=(6-x ,0,-z ),PB →=(6-x ,4,-z ),∴cos ∠EPB =cos 〈PE →,PB →〉=PE →·PB →|PE →||PB |→=(6-x )2+z 2(6-x )2+z 2(6-x )2+16+z 2,cos ∠DPC =cos 〈PD →,PC →〉=PD →·PC →|PD →||PC |→=x 2+z 2x 2+z 2x 2+64+z 2,∵∠EPB =∠DPC ,∴cos ∠EPB =cos ∠DPC ,∴(6-x )2+z 2(6-x )2+z 2(6-x )2+16+z 2=x 2+z 2x 2+z 2x 2+64+z 2,整理化简得x 2+z 2-16x +48=0,即(x -8)2+z 2=16,∴点P 的轨迹为圆弧,所在圆交A ′E 于P 1(6,0,23),交DE 于P 2(4,0,0),则|P 1P 2—→|=(6-4)2+(0-0)2+(23-0)2=4,∴ 12PP 所对应的圆心角α=π3,∴弧长l =αr =π3×4=4π3,即点P 的轨迹长度为4π3.。

高考数学《动点的轨迹方程》的知识点归纳

高考数学《动点的轨迹方程》的知识点归纳

高考数学《动点的轨迹方程》的知识点归纳高考数学《动点的轨迹方程》的知识点归纳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考数学《动点的轨迹方程》的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分享。

高考数学知识点:动点的轨迹方程动点的轨迹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动点所经过的轨迹用一个二元方程f(x,y)=0表示出来。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交轨法等。

1、直接法:如果动点运动的条件就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这些条件简单明确,不需要特殊的技巧,易于表述成含x,y的等式,就得到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之为直接法;用直接法求动点轨迹一般有建系,设点,列式,化简,证明五个步骤,最后的证明可以省略,但要注意“挖”与“补”。

求轨迹方程一般只要求出方程即可,求轨迹却不仅要求出方程而且要说明轨迹是什么。

2、定义法: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高考生物,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

定义法的关键是条件的转化。

转化成某一基本轨迹的定义条件;3、相关点法:动点所满足的条件不易表述或求出,但形成轨迹的动点P(x,y)却随另一动点Q(x′,y′)的运动而有规律的运动,且动点Q的轨迹为给定或容易求得,则可先将x′,y′表示为x,y的式子,再代入Q的轨迹方程,然而整理得P的轨迹方程,代入法也称相关点法。

一般地:定比分点问题,对称问题或能转化为这两类的轨迹问题,都可用相关点法。

4、参数法:求轨迹方程有时很难直接找到动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则可借助中间变量(参数),使x,y之间建立起联系,然而再从所求式子中消去参数,得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用什么变量为参数,要看动点随什么量的变化而变化,常见的参数有:斜率、截距、定比、角、点的坐标等。

高中数学 求动点轨迹小专题1-直译法【教师版】

高中数学 求动点轨迹小专题1-直译法【教师版】

求动点轨迹系列小专题1:直译法一,动点满足向量数量积关系;例1:(2020·吉林高二期末(理))已知点(2,0),(3,0)A B -,动点(,)P x y 满足2AP BP x ⋅=,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答案】26y x =+【解析】因为2AP BP x ⋅=,故()()22222,3,6x y x y x x x y x +⋅-=⇒--+=.即26y x =+.故答案为:26y x =+变式1:(2019·广西南宁三中高二期中(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1,2,1,0M N -,动点P 满足PM ON PN ⋅=,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A .24y x =B .24x y=C .24y x=-D .24x y=-【答案】A 【解析】设(),P x y ,()()1,2,1,0M N -()1,2PM x y =--- ,()1,0ON = ,()1,PN x y =--因为PM ON PN⋅=所以1x +=整理得24y x=变式2:(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0,1A ,点B 在直线1:1l y =-上,点M 满足//MB OA ,MA AB MB BA ⋅=⋅,求点M 的轨迹方程.【答案】24x y =【解析】设(),M x y ,由//MB OA得:(),1B x -又()0,1A ,则(),1MA x y =-- ,()0,1MB y =-- ,(),2AB x =- ,(),2BA x =-()221MA AB x y ∴⋅=--- ,22MB BA y⋅=--22222x y y ∴--+=--,即24x y=∴点M 的轨迹方程为24x y=二,动点满足线段比例关系;例2:(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已知两定点()2,0A -,()10B ,,如果动点P 满足2PA PB =,则动点P 的轨迹是()A .直线B .圆C .椭圆D .双曲线【答案】B 【解析】设(),P x y =左右平方后得:2222444844x x y x x y +++=-++,整理得:()2224x y -+=∴动点P 的轨迹是圆变式1:(2019·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理))如图所示,圆1O 与圆2O 的半径都是1,124O O =,过动点P 分别作圆1O 、圆2O 的切线,PM PN (,M N 为切点),使得||||PM PN =,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专题26 求动点轨迹方程 微点2 定义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及答案

专题26  求动点轨迹方程  微点2  定义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及答案

专题26 求动点轨迹方程 微点2 定义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专题26 求动点轨迹方程 微点2 定义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微点综述】在解析几何教学中,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历来是教学重要专题之一,而曲线的定义反映了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相应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的“源”,也是解题的重要工具,如果能在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中充分利用曲线的定义,常常会达到言简意明、异曲同工的效果.下面就其应用作一些举例介绍. 一、求轨迹方程——定义法若某动点的轨迹符合某一基本轨迹如直线、圆、圆锥曲线的定义,则可以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 二、常见情形1.到线段两端点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到角的两边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该角的平分线及外角平分线.3.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4.平面内一个动点P 到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12122,PF PF a F F a +=>为常数)的动点P 的轨迹是以12,F F 为焦点,2a 为长轴长的椭圆. 5.平面内一个动点P 到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12122,PF PF a F F a -=<为常数)的动点P 的轨迹是以12,F F 为焦点,2a 为实轴长的双曲线.6.平面内与一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 (l 不经过点F )距离之比对于常数()0e e >的动点的轨迹是圆锥曲线.当01e <<时为椭圆;当1e >时为双曲线;当1e =时为抛物线.其中,定点F 叫做圆锥曲线的焦点,定直线l 叫做圆锥曲线的准线. 三、应用举例1.利用圆的定义求轨迹方程 例11.一条定长为2a 的线段AB ,点A 在x 轴上,点B 在y 轴上滑动.求线段AB 的中点P的轨迹方程.2.利用椭圆的定义求轨迹方程 例2(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二模)2.已知圆1C :22(3)1x y ++=,2C :22(3)81x y -+=,动圆C 与圆1C ,2C 都相切,则动圆C 的圆心轨迹E 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l 与曲线E 仅有三个公共点,依次为P ,Q ,R ,则||PR 的值为________. 例3(2019年高考江苏卷17(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C :22221(0)x y a b a b+=>>的焦点为F 1(–1、0),F 2(1,0).过F 2作x 轴的垂线l ,在x 轴的上方,l 与圆F 2:222(1)4x y a -+=交于点A ,与椭圆C 交于点D .连结AF 1并延长交圆F 2于点B ,连结BF 2交椭圆C 于点E ,连结DF 1.已知DF 1=52.(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求点E 的坐标.3.利用双曲线的定义求轨迹方程 例4(2021年新高考I 卷21(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1F 、)2122F MF MF -=,,点M的轨迹为C . (1)求C 的方程; (2)设点T 在直线12x =上,过T 的两条直线分别交C 于A 、B 两点和P ,Q 两点,且TA TB TP TQ ⋅=⋅,求直线AB 的斜率与直线PQ 的斜率之和.例55.如图,O 为坐标原点,双曲线221112211:1(0,0)x y C a b a b -=>>和椭圆222222222:1(0)y x C a b a b +=>>均过点P ,且以1C 的两个顶点和2C 的两个焦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面积为2的正方形.(1)求12,C C 的方程;(2)是否存在直线l ,使得l 与1C 交于,A B 两点,与2C 只有一个公共点,且||||OA OB AB +=?证明你的结论.4.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求轨迹方程 例6(2014年高考福建文21)6.已知曲线Γ上的点到点(0,1)F 的距离比它到直线=3y -的距离小2. (1)求曲线Γ的方程;(2)曲线Γ在点P 处的切线l 与x 轴交于点A .直线3y =分别与直线l 及y 轴交于点,M N ,以MN 为直径作圆C ,过点A 作圆C 的切线,切点为B ,试探究:当点P 在曲线Γ上运动(点P 与原点不重合)时,线段AB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证明你的结论. 例7(2013年高考全国II 理11)7.设抛物线2:2(0)C y px p =>的焦点为 F ,点M 在 C 上,5MF =,若以 MF 为直径的圆过点(0,2),则C 的方程为 A .24y x =或 28y x = B .22y x =或 28y x = C .24y x =或 216y x = D .22y x =或 216y x =5.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交汇轨迹问题例8(2022·全国·模拟预测)8.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点Q 为棱1AA 上一点,点P 在底面ABCD上,且PQ =M 为线段PQ 的中点,则线段1C M 长度的最小值是( )A .2B .6C .2D .6例9(2022·新疆·二模)9.在棱长为6的正四面体ABCD 中,点P 为ABC 所在平面内一动点,且满足+=PA PB PD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 小结:定义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圆锥曲线的几乎每个性质和问题都是由定义派生出来.对于这些常见的圆锥曲线问题,领悟定义优先的思想,把定量的计算和定性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能准确判断、简化运算,灵活解题.我们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寻找到最简单又不失本质的原理与方法,从以上案例中,不难发现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首选策略是回归定义,优先考虑定义是求解圆锥曲线有关问题的第一思路,运用定义往往能使问题快捷求解. 【强化训练】(2022·四川凉山·三模)10.已知抛物线2:4C y x =,焦点为F ,点M 是抛物线C 上的动点,过点F 作直线()1210a x y a -+-+=的垂线,垂足为P ,则MFMP +的最小值为( )A B C .5D .3(2022·浙江·慈溪中学模拟预测)11.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B 分别是定直线y kx =和(0)=->y kx k 上的动点,若AOB 的面积为定值S ,则线段AB 的中点的轨迹为( ) A .圆B .椭圆C .双曲线D .抛物线(2022·上海青浦·三模)12.如图,ABC ⊥平面,D α为AB 中点,2AB =,60CDB ∠=,点P 为平面α内动点,且P 到直线CD APB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2022·山西晋城·三模)13.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4,点M 是棱AB 的中点,点P 是底面ABCD 内的动点,且P 到平面11ADD A 的距离等于线段PM 的长度,则线段1B P 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_.(2022·江苏·南京市宁海中学模拟预测)14.已知平面上一动点P 到定点()1,0F 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1x -的距离相等,设动点P 的轨迹为曲线C . (1)求曲线C 的轨迹方程(2)已知点(B ,过点B 引圆()()222:402M x y r r -+=<<的两条切线BP ;BQ ,切线BP 、BQ 与曲线C 的另一交点分别为P 、Q ,线段PQ 中点N 的纵坐标记为λ,求λ的取值范围.(2022·广东·模拟预测)1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定点(1,0)F -,定直线:5l x =-,设动点P 到定直线的距离为d ,且满足||PF d =(1)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2)直线:3m y kx =-过定点Q ,与动点P 的轨迹交于不同的两点M ,N ,动点P 的轨迹与y 的负半轴交于A 点,直线,AM AN 分别交直线=3y -于点H 、K ,若||||35QH QK +≤,求k 的取值范围.(2022·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16.已知定圆()221:11F x y ++=,圆()222:125F x y -+=,动圆M 与定圆1F 外切,与定圆2F 内切.(1)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E ;(2)直线l 的方向向量()1,2a =-,直线l 与曲线E 交于A 、B 两点,若AOB ∠为锐角(其中O 为坐标原点),求直线l 纵截距m 的取值范围.17.设圆222150x y x ++-=的圆心为A ,直线l 过点B (1,0)且与x 轴不重合,l 交圆A 于C ,D 两点,过B 作AC 的平行线交AD 于点E . (I )证明EA EB +为定值,并写出点E 的轨迹方程;(II )设点E 的轨迹为曲线C 1,直线l 交C 1于M ,N 两点,过B 且与l 垂直的直线与圆A 交于P ,Q 两点,求四边形MPNQ 面积的取值范围. (2018年高考江苏卷18(1))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C 过点1)2,焦点12(F F ,圆O 的直径为12F F .(1)求椭圆C 及圆O 的方程;(2)设直线l 与圆O 相切于第一象限内的点P .①若直线l 与椭圆C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求点P 的坐标;①直线l 与椭圆C 交于,A B 两点.若OAB ,求直线l 的方程. 19.已知点()0,2F ,过点()02P ,-且与y 轴垂直的直线为1l ,2l x ⊥轴,交1l 于点N ,直线l 垂直平分FN ,交2l 于点M . (1)求点M 的轨迹方程;(2)记点M 的轨迹为曲线E ,直线AB 与曲线E 交于不同两点1122(,),(,)A x y B x y ,且2211x x m =-+ (m 为常数),直线l '与AB 平行,且与曲线E 相切,切点为C ,试问ABC的面积是否为定值.若为定值,求出ABC 的面积;若不是定值,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222x y a +=【分析】设AB 的中点坐标为(,)x y ,当A 、B 均不与原点重合时,由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AB 中点轨迹,验证A 、B 有一点与原点重合时成立得答案. 【详解】当OA OB ⊥时,12OP AB =,即,OP a P =∴的轨迹是以原点为圆心,a 为半径的圆,∴方程是222x y a +=(0x ≠且0y ≠).当A 点为原点时,()0,B a 或()0,B a -,当B 点在原点时,()0A a ,或(),0A a -,P ∴点的轨迹方程是222x y a +=.2. 2212516x y +=,221167x y += 6011 【分析】根据动圆C 与圆1C ,2C 的位置关系,分情况讨论可知动圆C 的圆心轨迹为椭圆,然后计算,,a b c 即可,然后假设直线方程,根据直线于曲线E 的位置关系以及弦长公式,可得结果.【详解】设动圆C 的半径为R 由题可知:当动圆C 与圆1C 外切,与圆2C 内切时 则112122=+11069CC R CC CC C C CC R ⎧⎪⇒+=>=⎨=-⎪⎩所以可知动圆C 圆心轨迹为椭圆所以210=5,3=⇒=a a c ,故22216b a c =-=所以动圆C 的圆心轨迹E 的方程为2212516x y +=当动圆C 与圆1C 内切,与圆2C 内切时 则112122=1869CC R CC CC C C CC R ⎧-⎪⇒+=>=⎨=-⎪⎩所以可知动圆C 圆心轨迹为椭圆所以28=4,3=⇒=a a c ,故2227b a c =-= 所以动圆C 的圆心轨迹E 的方程为221167x y +=所以动圆C的圆心轨迹E的方程为2212516x y+=,221167x y+=设直线l方程为y m=+,()()1122,,,P x y R x y由直线l与曲线E仅有三个公共点则直线l与221167x y+=相切于点Q,与2212516x y+=相交于点P,R所以2222139161120167x yx by m⎧+=⎪⇒++-=⎨⎪=+⎩则()()22243916112039∆=-⨯⨯-=⇒=b b22221662540002516x yx by m⎧+=⎪⇒++-=⎨⎪=+⎩212122540066-+==bx x x x则PR则PR239=b代入可得6011=PR故答案为:2212516x y+=,221167x y+=;6011【点睛】本题考查椭圆的定义,以及弦长公式,考验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属中档题. 3.(1)22143x y+=;(2)3(1,)2E--.【分析】(1)由题意分别求得a,b的值即可确定椭圆方程;(2)解法一:由题意首先确定直线1AF的方程,联立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确定点B的坐标,联立直线BF2与椭圆的方程即可确定点E的坐标;解法二:由题意利用几何关系确定点E的纵坐标,然后代入椭圆方程可得点E的坐标.【详解】(1)设椭圆C的焦距为2c.因为F1(-1,0),F2(1,0),所以F1F2=2,c=1.又因为DF1=52,AF2①x轴,所以DF232=,因此2a=DF1+DF2=4,从而a=2.由b 2=a 2-c 2,得b 2=3.因此,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22143x y +=. (2)解法一:由(1)知,椭圆C :22143x y +=,a =2, 因为AF 2①x 轴,所以点A 的横坐标为1. 将x =1代入圆F 2的方程(x -1) 2+y 2=16,解得y =±4. 因为点A 在x 轴上方,所以A (1,4). 又F 1(-1,0),所以直线AF 1:y =2x +2. 由()2222116y x x y =+⎧⎪⎨-+=⎪⎩,得256110x x +-=, 解得1x =或115x =-. 将115x =-代入22y x =+,得125y =-, 因此1112(,)55B --.又F 2(1,0),所以直线BF 2:3(1)4y x =-. 由223(1)4143y x x y ⎧=-⎪⎪⎨⎪+=⎪⎩,得276130x x --=,解得=1x -或137x =. 又因为E 是线段BF 2与椭圆的交点,所以=1x -.将=1x -代入3(1)4y x =-,得32y =-.因此3(1,)2E --.解法二:由(1)知,椭圆C :22143x y +=.如图,连结EF 1.因为BF 2=2a ,EF 1+EF 2=2a ,所以EF 1=EB , 从而①BF 1E =①B .因为F 2A =F 2B ,所以①A =①B , 所以①A =①BF 1E ,从而EF 1①F 2A . 因为AF 2①x 轴,所以EF 1①x 轴.因为F 1(-1,0),由221143x x y =-⎧⎪⎨+=⎪⎩,得32y =±.又因为E 是线段BF 2与椭圆的交点,所以32y =-.因此3(1,)2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直线方程、圆的方程、椭圆方程、椭圆的几何性质、直线与圆及椭圆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4.(1)()221116y x x -=≥;(2)0.【分析】(1) 利用双曲线的定义可知轨迹C 是以点1F 、2F 为左、右焦点双曲线的右支,求出a 、b 的值,即可得出轨迹C 的方程;(2)方法一:设出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联立直线方程与曲线C 的方程,结合韦达定理求得直线的斜率,最后化简计算可得12k k +的值. 【详解】(1)因为12122MF MF F F -=<=所以,轨迹C 是以点1F 、2F 为左、右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设轨迹C 的方程为()222210,0x y a b a b-=>>,则22a =,可得1a =,4b =,所以,轨迹C 的方程为()221116y x x -=≥. (2)[方法一] 【最优解】:直线方程与双曲线方程联立如图所示,设1(,)2T n ,设直线AB 的方程为112211(),,(2,(),)y n k x A x y B x y -=-.联立1221()2116y n k x y x ⎧-=-⎪⎪⎨⎪-=⎪⎩, 化简得22221111211(16)(2)1604k x k k n x k n k n -+---+-=.则22211112122211111624,1616k n k n k k n x x x x k k +-+-+==--.故12,11||)||)22TA x TB x -=-.则222111221(12)(1)11||||(1)()()2216n k TA TB k x x k ++⋅=+--=-.设PQ 的方程为21()2y n k x -=-,同理22222(12)(1)||||16n k TP TQ k ++⋅=-. 因为TA TB TP TQ ⋅=⋅,所以22122212111616k k k k ++=--,化简得22121717111616k k +=+--,所以22121616k k -=-,即2212k k =.因为11k k ≠,所以120k k +=. [方法二] :参数方程法设1(,)2T m .设直线AB 的倾斜角为1θ,则其参数方程为111cos 2sin x t y m t θθ⎧=+⎪⎨⎪=+⎩, 联立直线方程与曲线C 的方程2216160(1)x y x --≥=,可得222221111cos 116(cos )(sin 2sin )1604t m t t mt θθθθ+-++-=+,整理得22221111(16cos sin )(16cos 2sin )(12)0t m t m θθθθ-+--+=.设12,TA t TB t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2212222111(12)12||||16cos sin 117cos t m m TA TB t θθθ-++⋅===--⋅.设直线PQ 的倾斜角为2θ,34,TP t TQ t ==, 同理可得2342212||||117cos m T T t P Q t θ+⋅==-⋅ 由||||||||TA TB TP TQ ⋅=⋅,得2212cos cos θθ=.因为12θθ≠,所以12s o o s c c θθ=-.由题意分析知12θθπ+=.所以12tan tan 0θθ+=, 故直线AB 的斜率与直线PQ 的斜率之和为0. [方法三]:利用圆幂定理因为TA TB TP TQ ⋅=⋅,由圆幂定理知A ,B ,P ,Q 四点共圆. 设1(,)2T t ,直线AB 的方程为11()2y t k x -=-,直线PQ 的方程为21()2y t k x -=-,则二次曲线1212()()022k kk x y t k x y t --+--+=. 又由22116y x -=,得过A ,B ,P ,Q 四点的二次曲线系方程为:221212()()(1)0(0)2216k k y k x y t k x y t x λμλ--+--++--=≠,整理可得: []2212121212()()()()16k x y k k xy t k k k k k x μμλλλλ++--+++-12(2)02y k k t m λ++-+=, 其中21212()42k k t m t k k λμ⎡⎤=+-+-⎢⎥⎣⎦.由于A ,B ,P ,Q 四点共圆,则xy 项的系数为0,即120k k +=.【整体点评】(2)方法一:直线方程与二次曲线的方程联立,结合韦达定理处理圆锥曲线问题是最经典的方法,它体现了解析几何的特征,是该题的通性通法,也是最优解; 方法二:参数方程的使用充分利用了参数的几何意义,要求解题过程中对参数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够灵活的应用到题目中.方法三:圆幂定理的应用更多的提现了几何的思想,二次曲线系的应用使得计算更为简单.5.(1)1C 的方程为:2213y x -=;2C 的方程为22132y x+= (2)不存在,证明见解析【分析】(1)根据以1C 的两个顶点和2C 的两个焦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面积为2的正方形得 121,1a c ==,分别将P 的坐标代入双曲线和椭圆方程,可求出双曲线和椭圆方程;(2)当直线l 垂直于x 轴时,求出,A B 的坐标,可以验证OA OB AB +≠;当直线l 不垂直于x 轴时,设l 的方程为y kx m =+,代入双曲线方程,由韦达定理得到,A B 两个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之间的关系,代入椭圆方程,根据判别式得到2223k m =-,利用韦达定理推出0OA OB ⋅≠,从而可推出OA OB AB +≠.(1)设2C 的焦距为22c ,因为1C 的两个顶点和2C 的两个焦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面积为2的正方形.所以2122,22c a ==,从而121,1a c ==,因为点P ⎫⎪⎝⎭在双曲线22211y x b -=上,所以22121113b b -=⇒=⎝⎭, 所以1C 的方程为:2213y x -=.因为点P ⎫⎪⎝⎭在222222222:1(0)y x C a b a b +=>>上,所以22221314a b +=, 因为222222221b a c a =-=-,所以22221413(1)a a +=-,解得223a =,所以222b =, 所以2C 的方程为22132y x+=. (2)不存在符合题设条件的直线,证明如下:当直线l 垂直于x 轴时,因为l 与2C只有一个公共点,所以直线的方程为x =或x =当x,,AB所以22,23OA OB AB +==此时OA OB AB +≠,当x =OA OB AB +≠.当直线l 不垂直于x 轴时,设l 的方程为y kx m =+,由 2213y kx my x =+⎧⎪⎨-=⎪⎩可得()2223230k x kmx m ----=,当l 与1C 相交于,A B 两点时,230k -≠,222(2)4(3)(3)0km k m ∆=-+-+>,即2230m k +->,设()()1122,,,A x y B x y ,则212122223,33km m x x x x k k ++==--, 于是()22222221212121222(3)2()()33k m k m y y kx m kx m k x x km x x m m k k+=++=+++=++-- 222333k m k -=-, 由22132y kx m y x =+⎧⎪⎨+=⎪⎩可得()222234260k x kmx m +++-=, 因为直线l 与2C 只有一个公共点,所以()()2222016423260k m k m ∆=⇒-+-=,化简可得2223k m =-,因此22222212122222333332303333m k m k m k OA OB x x y y k k k k +-+---⋅=+=+==≠----, 于是222222OA OB OA OB OA OB OA OB ++⋅≠+-⋅, 即22OA OB OA OB +≠-,所以OA OB AB +≠, 综上所述:OA OB AB +≠,所以不存在符合题目条件的直线l .6.(1)24x y =.(2)当点P 在曲线Γ上运动时,线段AB 的长度不变,证明见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思路一:设(,)S x y 为曲线Γ上任意一点, 依题意可知曲线Γ是以点(0,1)F 为焦点,直线1y =-为准线的抛物线, 得到曲线Γ的方程为24x y =.思路二:设(,)S x y 为曲线Γ上任意一点,由(3)2y --==,化简即得.(2)当点P 在曲线Γ上运动时,线段AB 的长度不变,证明如下: 由(1)知抛物线Γ的方程为214y x =, 设000(,)(0)P x y x ≠,得20014y x =, 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确定切线的斜率,进一步得切线l 的方程为2001124y x x x =-. 由20011240y x x x y ⎧=-⎪⎨⎪=⎩,得01(,0)2A x . 由20011243y x x x y ⎧=-⎪⎨⎪=⎩,得0016(,3)2M x x +. 根据(0,3)N ,得圆心0013(,3)4C x x +,半径0011324r MN x x ==+,由弦长,半径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关系,确定AB 试题解析:解法一:(1)设(,)S x y 为曲线Γ上任意一点, 依题意,点S 到(0,1)F 的距离与它到直线1y =-的距离相等, 所以曲线Γ是以点(0,1)F 为焦点,直线1y =-为准线的抛物线,所以曲线Γ的方程为24x y =.(2)当点P 在曲线Γ上运动时,线段AB 的长度不变,证明如下: 由(1)知抛物线Γ的方程为214y x =, 设000(,)(0)P x y x ≠,则20014y x =, 由12y x '=,得切线l 的斜率001|2x x k y x =='=, 所以切线l 的方程为0001()2y y x x x -=-,即2001124y x x x =-. 由20011{240y x x x y =-=,得01(,0)2A x .由20011{243y x x x y =-=,得016(,3)2M x x +. 又(0,3)N ,所以圆心0013(,3)4C x x +,半径0011324r MN x x ==+,AB ===所以点P 在曲线Γ上运动时,线段AB 的长度不变.解法二:(1)设(,)S x y 为曲线Γ上任意一点,则(3)2y --==,依题意,点(,)S x y 只能在直线=3y -的上方,所以3y >-,1y =+,化简得,曲线Γ的方程为24x y =.(2)同解法一.考点:抛物线的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直线方程,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7.C【详解】①抛物线C 方程为22(0)y px p =>,①焦点(,0)2pF ,设(,)M x y ,由抛物线性质52p MF x =+=,可得52p x =-,因为圆心是MF 的中点,所以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可得,圆心横坐标为52,由已知圆半径也为52,据此可知该圆与y 轴相切于点(0,2),故圆心纵坐标为2,则M 点纵坐标为4, 即(5,4)2pM -,代入抛物线方程得210160p p -+=,所以p=2或p=8. 所以抛物线C 的方程为24y x =或216y x =. 故答案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抛物线的定义与简单几何性质,圆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属于中档题,本题给出抛物线一条长度为5的焦半径MF ,以MF 为直径的圆交抛物线于点(0,2),故将圆心的坐标表示出来,半径求出来之后再代入到抛物线中即可求出p 的值,从而求出抛物线的方程,因此正确运用圆的性质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8.B【分析】根据给定条件,确定点M 所在的轨形迹图,再利用该图形的性质即可求解作答.【详解】依题意,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当点P 与A 不重合时,AQ AP ⊥,如图,因点M 为线段PQ 的中点,则12AM PQ ==P 与A 重合时,12AM PQ ==即无论点P ,Q 如何运动,总有AM M 在以点A 18球面上,而16AC ==,所以线段1C M 长度的最小值是16AC = 故选:B【点睛】结论点睛:球面一点与球面上的点间距离最小值等于这一点与球心距离减球半径;球面一点与球面上的点间距离最大值等于这一点与球心距离加球半径,9.【分析】先由+=PA PB P 的轨迹是椭圆,由点D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恰为短轴端点E ,得到PD =)P θθ,求出PE 最大值,进而得到PD 的最大值.【详解】取AB 的中点O ,连接OC ,以AB 为x 轴,OC 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点P 在以A ,B 为焦点的椭圆上,且3==a c ,①23b =,即椭圆方程为221123x y +=,易知点D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恰为短轴端点E ,DE ==①==PD设)P θθ,由E ,则2222112cos 3sin 6sin 39sin 163⎛⎫=+-+=-++ ⎪⎝⎭PE θθθθ,①()2max16=PE,当1sin 3θ=-取得,①max ||==PD故答案为:【点睛】本题关键点在于确定点P 的轨迹是椭圆,由点D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恰为短轴端点E ,将PD 的最大值转化为PE 最大值,再借助椭圆的参数方程求出PE 最大值即可. 10.A【分析】由条件确定点P 的轨迹,结合抛物线的定义,圆的性质求MF MP +的最小值. 【详解】① 抛物线C 的方程为24y x =, ① (1,0)F ,抛物线C 的准线方程为=1x -,① 方程()1210a x y a -+-+=可化为()1(1)2y a x -=--, ①()1210a x y a -+-+=过定点(2,1)B ,设(,)P x y ,设,F B 的中点为A ,则31,22A ⎛⎫⎪⎝⎭,因为FP BP ⊥,P 为垂足,①122PA FB ==,所以22311222x y ⎛⎫⎛⎫-+-= ⎪ ⎪⎝⎭⎝⎭,即点P 的轨迹为以A 过点M 作准线=1x -的垂线,垂足为1M ,则1MM MF =,① 1=MF MP MM MP ++,,又MP MA ≥,当且仅当,,M P A 三点共线且P 在,M A 之间时等号成立,① 1MF MP MM MA +≥+, 过点A 作准线=1x -的垂线,垂足为1A ,则115=2MM MA AA +≥,当且仅当1,,A M A 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① MF MP +≥1,,,A M P A 四点共线且P 在,M A 之间时等号成立,所以MF MP +故选:A.11.C【分析】设()()1122,,,-A x kx B x kx ,由于AOB 的面积为定值,可得出12x x 为定值,设12=x x T ,设线段AB 的中点为M,因为()22224M M y x T k ⎛⎫-=± ⎪⎝⎭,即可得出线段AB 的中点的轨迹为双曲线.【详解】设()()1122,,,-A x kx B x kx ,则12||,||==OA OB .由于AOB 的面积为定值且sin AOB ∠为定值,从而12x x 为定值,设12=x x T . 设线段AB 的中点为M ,则122M x x x +=,()122-=M k x x y , 故()()()22221212122244⎛⎫-=+--==± ⎪⎝⎭M M y x x x x x x x T k 为定值, 从而线段AB 的中点的轨迹为双曲线. 故选:C. 12.3π 【分析】由题意,可知P 的椭圆轨迹,即可知当PA PB =,即P 在椭圆短轴的顶点上时APB ∠最大,即可求最大值.【详解】由题设,ABC ⊥平面,D α为AB 中点,2AB =,60CDB ∠=,点P 为平面α内动点,且P 到直线CD①P 是以CD 为轴,α相交的椭圆轨迹上,即以D 为中心,A B 为焦点,2b =24a ==为长轴长的椭圆上,如下图示,①由椭圆的性质知:当且仅当PA PB =,即P 在椭圆短轴的端点上时,APB ∠最大有3APB π∠=.故答案为:3π. 【点睛】关键点点睛:根据题设,确定P 在圆柱体在平面α的交线上,以D 为中心,A B 为焦点, 4为长轴长的椭圆.13.【分析】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知点P 是以M 为焦点,以AD 为准线的抛物线,然后根据空间中两点的距离来求解.【详解】由P 到平面11ADD A 的距离等于线段PM 的长度,可知点P 是以M 为焦点,以AD 为准线的抛物线.以AM 中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1,0,0M ()13,0,4B ,设(),0P x y ,点P 的方程为:()24,03y x x =≤≤1B P 当1x =时,1B P 长度最小为故答案为: 14.(1)24y x =;(2)λ的取值范围为(--.【分析】(1)根据曲线轨迹方程的定义求解;(2)设切线BP 的方程为12y k x +=(﹣)BQ 的方程为22y k x +=(﹣)12k k += 212284r k k r =--,再求出122y y t +==-,即得解.(1) 设(,)P x y ,|1|x =+, 化简得()222(1)1x y x -+=+, 所以24y x =,所以曲线C 的方程为24y x =, (2)由已知2B(,所以切线,BP BQ 的斜率存在,设切线BP 的方程为12y k x -+=() 则圆心40M (,)到切线AP的距离d r ==,所以22211480r k r -++()﹣=, 设切线BQ 的方程为22y k x -+=()同理可得22222480r k r -++()﹣=, 所以12kk ,是方程222480r k r -++()﹣=的两根,所以12k k += 212284r k k r =--,设1122(,),(,)P x y Q x y ,联立12(2)4y k x y x ⎧=-+⎪⎨=⎪⎩211048k y y k +﹣﹣,所以11=所以114y k =-,同理224y k =-,所以121244(=22y y k k λ-+-++=12112k k ⎛⎫⋅+ ⎪⎝⎭=12122k k k k +⋅=﹣224284r r r -=-⋅--=- 因为02r <<,所以2111884r <<-所以--<- 所以λ的取值范围为(--.【点睛】求取值范围常用的方法有:(1)函数法;(2)导数法;(3)基本不等式法;(4)基本不等式法. 要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择方法求解. 15.(1)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椭圆22154x y +=(2)[7,1)(1,7]--【分析】(1)设动点P 的坐标为(,)x y ,根据题意列式再化简方程求解即可;(2)设()()1122,,,M x y N x y ,再根据,AM AN 的直线方程得出,K H x x ,联立直线MN 与椭圆的方程,得出韦达定理与判别式中k 的范围,进而将韦达定理代入||||QH QK +化简可得||7k ≤,结合判别式中k 的范围即可得(1)设动点P 的坐标为(,)x y,因为||PF d ==2225(1)|5|x y x ⎡⎤++=+⎣⎦,整理得22154x y +=.所以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椭圆22154x y +=. (2)设()()1122,,,M x y N x y ,由(1)可得A 的坐标为(0,2)-, 故直线112:2y AM y x x +=-,令=3y -,则112H xx y =-+,同理222K x x y =-+.直线:3MN y kx =-,由2234520y kx x y =-⎧⎨+=⎩,消去y 得()224530250k x kx +-+=, 故()22Δ900100450k k =-+>,解得1k <-或1k >.又1212223025,4545k x x x x k k +==++,故120x x >, 又1212||||22H K x xQH QK x x y y +=+=+++ ()()22121212222121212225030245455||253011114545k kkx x x x x x k k k k k kx kx k x x k x x k k --+++=+===---++-+++, ①||||35QH QK +≤, 故5||35k ≤,即||7k ≤, 综上,71k -≤<-或17k <≤. 所以k 的取值范围是[7,1)(1,7]--.16.(1)22198x y ;(2)⎛-⋃ ⎝⎭⎝. 【分析】(1)设动圆M 的半径为r ,分析得出1262MF MF +=>,利用椭圆的定义可知点M的轨迹为椭圆,确定该椭圆的焦点,求出a 、b 、c 的值,即可得出轨迹E 的方程; (2)设点()11,A x y 、()22,B x y ,设直线l 的方程为2y x m =-+,将直线l 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立,列出韦达定理,由已知条件得出0OA OB ⋅>,结合0∆>可得出关于实数m 的不等式组,由此可解得实数m 的取值范围.【详解】(1)设动圆M 的半径为r ,由图可知,圆1F 内含于圆2F ,圆1F 的半径为1,圆2F 的半径为5.动圆M 与定圆1F 外切,则11MF r =+,动圆M 与定圆2F 内切,则25MF r =-, 由题意知:()()121562MF MF r r +=++-=>,根据椭圆定义,圆心M 的轨迹是以原点为中心,1F 、2F 为焦点,长半轴长3a =,半焦距1c =的椭圆,2228b a c ∴=-=,E ∴的方程为22198x y ;(2)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1,2a =-,所以直线l 的斜率为2-. 设点()11,A x y 、()22,B x y ,设直线l 的方程为2y x m =-+,由222198y x m x y =-+⎧⎪⎨+=⎪⎩得2244369720x mx m -+-=.直线l 与椭圆E 有两个交点,所以,()()22223644498288440m m m ∆=-⨯⨯-=->,解得m -<<由韦达定理可得12911m x x +=,21297244m x x -=,AOB ∠为锐角,()()1212121222OA OB x x y y x x x m x m ∴⋅=+=+-+-+()()22212122597223652401444736044m m m x x m x x m m m -==-⨯⋅-++-+=>,m ∴>m <综上,直线l 的纵截距m 的取值范围为⎛-⋃ ⎝⎭⎝. 【点睛】方法点睛:圆锥曲线中的取值范围问题的求解方法(1)函数法:用其他变量作为参数,建立函数关系,利用求函数值域的方法求解. (2)不等式法:根据题意建立含参数的不等式,通过解不等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3)判别式法:建立关于某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根的判别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4)数形结合法:研究参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17.(①)答案见解析;(①)⎡⎣.【详解】试题分析:(①)利用椭圆定义求方程;(①)把面积表示为关于斜率k 的函数,再求最值.试题解析:(①)因为,,故,所以,故. 又圆的标准方程为,从而,所以. 由题设得,,,由椭圆定义可得点的轨迹方程为:().(①)当与轴不垂直时,设的方程为,,.由得.则,.所以.过点且与垂直的直线:,到的距离为,所以.故四边形的面积.可得当与轴不垂直时,四边形面积的取值范围为()12,83.当与轴垂直时,其方程为,,,四边形的面积为12.综上,四边形面积的取值范围为.【考点】圆锥曲线综合问题【名师点睛】高考解析几何解答题大多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是一个很宽泛的考试内容,主要由求值、求方程、求定值、求最值、求参数取值范围等几部分组成.其中考查较多的圆锥曲线是椭圆与抛物线,解决这类问题要重视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及化归思想的应用.18.(1)2214x y +=,223x y +=;(2)①;①y =+【分析】(1)根据条件易得圆的半径,即得圆的标准方程,再根据点在椭圆上,解方程组可得a ,b ,即得椭圆方程;(2)方法一:①先根据直线与圆相切得一方程,再根据直线与椭圆相切得另一方程,解方程组可得切点坐标;①先根据三角形面积得三角形底边边长,再结合①中方程组,利用求根公式以及两点间距离公式,列方程,解得切点坐标,即得直线方程. 【详解】(1)因为椭圆C 的焦点为()12,F F ,可设椭圆C 的方程为22221(0)x y a b a b+=>>.又点12⎫⎪⎭在椭圆C 上,所以2222311,43,a b a b ⎧+=⎪⎨⎪-=⎩,解得224,1,a b ⎧=⎨=⎩因此,椭圆C 的方程为2214x y +=.因为圆O 的直径为12F F ,所以其方程为223x y +=. (2)[方法一]:【通性通法】代数法硬算①设直线l 与圆O 相切于()0000,(0,0)P x y x y >>,则22003x y +=,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0000x y x x y y =--+,即0003x y x y y =-+. 由22000143x y x y x y y ⎧+=⎪⎪⎨⎪=-+⎪⎩,消去y ,得()222200004243640x y x x x y +-+-=(*),因为直线l 与椭圆C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所以()()()()22222200000024443644820x x y y y x ∆=--+-=-=.因为00,0x y >,所以001x y =,因此,点P的坐标为. ①因为三角形OAB,所以12AB OP ⋅=,从而AB = 设()()1122,,,A x y B x y ,由(*)得1,20024x x y =+所以()()2221212AB x x y y =-+-()()222000222200048214y x x y x y -⎛⎫=+⋅ ⎪⎝⎭+. 因为22003x y +=,所以()()2202216232491x AB x-==+,即42002451000x x -+=,解得22005(202x x ==舍去),则2012y =,因此P的坐标为⎝⎭. 综上,直线l的方程为y =+[方法二]: 圆的参数方程的应用设P点坐标为π),0,2ααα⎛⎫∈ ⎪⎝⎭.因为原点到直线cos sin x y αα+=d r ==,所以与圆O 切于点P 的直线l的方程为cos sin x y αα+=由22cos sin 1,4x y x y αα⎧+=⎪⎨+=⎪⎩消去y ,得()()22213cos )124sin 0x x ααα+-+-=. ①因为直线l 与椭圆相切,所以()()22Δ16cos 23cos 20αα=-⋅--=.因为π0,2α⎛⎫∈ ⎪⎝⎭,所以cos (0,1)α∈,故cos α=,sin α=.所以,P点坐标为.①因为直线:cos sin l x y αα+=O 相切,所以OAB 中边ABr =,因为OAB,所以||AB = 设()()1122,,,A x y B x y ,由①知22121222124sin 84cos 13cos 13cos x x x x αααα-++===++||AB ==, 即64218cos 153cos 235cos 1000ααα-+-=,即()()()2226cos 5cos 13cos 200ααα---=.因为π0,2α⎛⎫∈ ⎪⎝⎭,所以cos (0,1)α∈,故25cos 6α=,所以cos αα==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y =+.[方法三]:直线参数方程与圆的参数方程的应用设P点坐标为π),0,2ααα⎛⎫∈ ⎪⎝⎭,则与圆O 切于点P 的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πcos2πsin2x ty tαααα⎧⎛⎫=++⎪⎪⎪⎝⎭⎨⎛⎫⎪=++⎪⎪⎝⎭⎩(t为参数),即sincosx ty tαααα⎧=-⎪⎨=+⎪⎩(t为参数).代入2214xy+=,得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22213cos cos)89cos0t tαααα+++-=.①因为直线l与椭圆相切,所以,()()222Δcos)413cos89cos0αααα=-+-=,因为π0,2α⎛⎫∈ ⎪⎝⎭,所以cos(0,1)α∈,故cosα=,sinα=.所以,P点坐标为.①同方法二,略.【整体点评】(2)方法一:①直接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代数法硬算,即可解出点P的坐标;①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利用弦长公式可求出点P的坐标,是该题的通性通法;方法二:①利用圆的参数方程设出点)αα,进而表示出直线方程,根据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解出点P的坐标;①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利用弦长公式可求出点P的坐标;方法三:①利用圆的参数方程设出点)αα,将直线的参数方程表示出来,根据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解出点P的坐标;①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利用弦长公式可求出点P的坐标.19.(1)28x y=(2)是定值,23(1)64m+【分析】(1)由题意得FM MN=,结合抛物线的定义即可求得点M的轨迹方程;(2)设出直线AB的方程,联立抛物线求得AB的中点Q坐标,再联立切线与抛物线求出切点坐标,得到CQ x⊥轴,结合2211x x m=-+以及1212ABCCS Q x x=⋅-求得23(1)64ABCmS+=即可求解.(1)。

专题:解析几何中的动点轨迹问题 - 学生版

专题:解析几何中的动点轨迹问题 - 学生版

专题:解析几何中的动点轨迹问题Part 1 几类动点轨迹问题一、动线段定比分点的轨迹例1 已知线段AB 的长为5,并且它的两个端点A 、B 分别在x 轴和y 轴上滑动,点P 在段AB 上,(0)AP PB λλ=>,求点P 的轨迹。

例2 已知定点A(3,1),动点B 在圆O 224x y +=上,点P 在线段AB 上,且BP:PA=1:2,求点P 的轨迹的方程.二、两条动直线的交点问题例3 已知两点P (-1,3),Q (1,3)以及一条直线:l y x =AB 在l 上移动(点A 在B 的左下方),求直线PA 、QB 交点M 的轨迹的方程例4 已知12A A 、是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的两个顶点,线段MN 为垂直于实轴的弦,求直线1MA 与2NA 的交点P 的轨迹三、动圆圆心轨迹问题例5 已知动圆M 与定圆2216x y +=相切,并且与x 轴也相切,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例6 已知圆221:(3)4C x y ++=,222:(3)100C x y -+=,圆M 与圆1C 和圆2C 都相切,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例7 已知双曲线过(3,0)A -和(3,0)B ,它的一个焦点是1(0,4)F -,求它的另一个焦点2F 的轨迹例8 已知圆的方程为224x y +=,动抛物线过点(1,0)A -和(1,0)B ,且以圆的切线为准线,求抛物线的焦点F 的轨迹方程Part 2 求动点轨迹的十类方法一、直接法根据已知条件及一些基本公式如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的斜率公式、切线长公式等,直接列出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式,从而求得轨迹方程。

过程是“建系设点,列出几何等式,坐标代换,化简整理”,主要用于动点具有的几何条件比较明显时。

例1 已知动点M 到定点A (1,0)与到定直线L :x=3的距离之和等于4,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例2 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点Q (2,0)和圆C 的切线长与MQ的比等于常数()0>λλ,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二、定义法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中研究曲线和方程的典型问题,当动点符合圆锥曲线定义时,可直接写出其轨迹方程。

高一下学期数学专题:轨迹与截线型动态问题

高一下学期数学专题:轨迹与截线型动态问题

4.定长型动态问题对于定长型动点问题,即空间中动点满足到某个定点的距离为定值,其实由球的定义可知,动点的轨迹即以定点为球心,定长为半径的球.另一方面动点会在某个其他平面上运动,所以,这实际就是一个球的截线问题.处理这样问题的关键点有两个:第一,找到球在这个面的边界点(利用已知数据计算),第二,找到这个截面的外接圆圆心,其利用球的截面性质来算,做到上述两点,这个问题就基本上能够解决!当然,坐标法也是一个不错的手段,等会例题中将会体现.一.典例分析例1.(2020新高考1卷)已知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均为2,∠BAD =60°.以1D 为球心,5为半径的球面与侧面BCC 1B 1的交线长为________.解析:如图:解析:取11B C 的中点为E ,1BB 的中点为F ,1CC 的中点为G ,因为BAD ∠=60°,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均为2,所以△111D B C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1D E =<找到球在这个面的边界点(利用已知数据计算)>.111D E B C ⊥,又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为直四棱柱,所以1BB ⊥平面1111D C B A ,所以111BB B C ⊥,因为1111BB B C B = ,所以1D E ⊥侧面11B C CB ,设P 为侧面11B C CB 与球面的交线上的点,则1D E EP ⊥1D E =,所以||EP ===11B C CB 与球面的交线上的点到E 的,因为||||EF EG ==所以侧面11B C CB 与球面的交线是扇形EFG 的弧 FG ,因为114B EF C EG π∠=∠=,所以2FEG π∠=,所以根据弧长公式可得222FG π==.故答案为:22π.其实,相关问题亦可用向量法来解决,下面我们看一下相关例子.例2.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过顶点1,,B D C 的平面为α,点P 是平面α内的动点,1A P =P 的轨迹长度等于()A.πD.2π解析: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0,0D,)B,(1C,1A ,所以)DB =,(1DC =,1DA = ,设平面1BD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100n DB n DC ⎧⋅=⎪⎨⋅=⎪⎩ ,令1x =,则()1,1,1n =- ,所以点1A 到平面1BDC 的距离12DA n d n ⋅== ,设点1A 在平面1BDC 的射影为O ,即12AO =,又12A P =,所以2OP =,1BDC △的等边三角形,其内切圆半径为1222332BDC S BD BD ==△,所以P 为以O为圆心,半径r =所以点P的轨迹长度为222r ππ=⨯=;故选:B 注:此题亦可用几何法算得,球与面1DBC 的边界点分别是B C D C 11,的中点,三角形1DBC 的外接圆圆心为其中心.例3.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面,ABCD 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且2PA =.若点E F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则直线EF 被四棱锥P ABCD -的外接球所截得的线段长为_____.解法1.如图所示:因为PA ⊥面,ABCD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所以,,PAC PBC PDC 均为以PC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所以外接球的球心O 为PC 的中点,则12R PC ===,取EF 的中点G,因为3664,22PC GC AC OC ⨯====,所以PC GC AC OC=,则PAC GOC ,所以GO PC ⊥,所以球心到直线的距离为2d GO ==,所以l ==,.这个几何证法可以让很多学生望洋兴叹,下来我们再尝试用例1所总结的向量方法来计算.即计算球心O 与截线上两个特殊点F E ,所构成的EOF ∆的高线长.解法2.以A 为原点,AP AD AB ,,所在直线分别为z y x ,,轴,所需各点坐标为)1,1,1(),0,1,0(),0,0,1(O F E ,则)0,1,1(),1,0,1(),1,1,0(-===→→→EF FO EO ,则EOF ∆为边长是2的等边三角形,则点O 到直线EF 的距离26=d.两个方法,高低立现,所以我们在处理一些立体几何的选题压轴题时,多去尝试用向量的方法来解决可以着实提高很多学生的解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点轨迹问题专题讲解一.专题内容:求动点(, )P x y 的轨迹方程实质上是建立动点的坐标, x y 之间的关系式,首先要分析形成轨迹的点和已知条件的内在联系,选择最便于反映这种联系的坐标形式,寻求适当关系建立等式,常用方法有:(1)等量关系法.....:根据题意,列出限制动点的条件等式,这种求轨迹的方法叫做等量关系法,利用这种方法时,要求对平面几何中常用的定理和解析几何中的有关基本公式很熟悉. (2)定义法...:如果动点满足的条件符合某种已知曲线(如圆锥曲线)的定义,可根据其定义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轨迹方程.(3)转移代入法.....:如果所求轨迹上的点(, )P x y 是随另一个在已知曲线C :(, )0F x y =上的动点00(, )M x y 的变化而变化,且00, x y 能用, x y 表示,即0(, )x f x y =,0(, )y g x y =,则将00, x y 代入已知曲线(, )0F x y =,化简后即为所求的轨迹方程.(4)参数法...:选取适当的参数(如直线斜率k 等),分别求出动点坐标, x y 与参数的关系式,得出所求轨迹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即可.(5)交轨法...:即求两动直线交点的轨迹,可选取同一个参数,建立两动直线的方程,然后消去参数,即可(有时还可以由三点共线,斜率相等寻找关系). 注意:轨迹的完备性和纯粹性!一定要检验特殊点和线! 二.相关试题训练(一)选择、填空题1.( )已知1F 、2F 是定点,12||8F F =,动点M 满足12||||8MF MF +=,则动点M 的轨迹是 (A )椭圆 (B )直线 (C )圆 (D )线段2.( )设(0,5)M ,(0,5)N -,MNP ∆的周长为36,则MNP ∆的顶点P 的轨迹方程是(A )22125169x y +=(0x ≠) (B )221144169x y +=(0x ≠) (C )22116925x y +=(0y ≠) (D )221169144x y +=(0y ≠)3.与圆2240x y x +-=外切,又与y 轴相切的圆的圆心轨迹方程是 ;4.P 在以1F 、2F 为焦点的双曲线221169x y -=上运动,则12F F P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是 ;5.已知圆C :22(3)16x y ++=内一点(3, 0)A ,圆C 上一动点Q , AQ 的垂直平分线交CQ 于P 点,则P 点的轨迹方程为 .2214x y += 6.△ABC 的顶点为(5, 0)A -、(5, 0)B ,△ABC 的内切圆圆心在直线3x =上,则顶点C 的轨迹方程是 ;221916x y -=(3x >) 变式:若点P 为双曲线221916x y -=的右支上一点,1F 、2F 分别是左、右焦点,则△12PF F 的内切圆圆心的轨迹方程是 ;推广:若点P 为椭圆221259x y +=上任一点,1F 、2F 分别是左、右焦点,圆M 与线段1F P 的延长线、线段2PF 及x 轴分别相切,则圆心M 的轨迹是 ;7.已知动点M 到定点(3,0)A 的距离比到直线40x +=的距离少1,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 .(212y x =)8.抛物线22y x =的一组斜率为k 的平行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4kx =(28k y >))9.过抛物线24y x =的焦点F 作直线与抛物线交于P 、Q 两点,当此直线绕焦点F 旋转时,弦PQ 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 解法分析:解法1 当直线PQ 的斜率存在时,设PQ 所在直线方程为 (1)y k x =-与抛物线方程联立,2(1),4y k x y x=-⎧⎨=⎩ 消去y 得 2222(24)0k x k x k -++=. 设11(,)P x y ,22(,)Q x y ,PQ 中点为(,)M x y ,则有21222,22(1).x x k x k y k x k ⎧++==⎪⎪⎨⎪=-=⎪⎩消k 得22(1)y x =-. 当直线PQ 的斜率不存在时,易得弦PQ 的中点为(1,0)F ,也满足所求方程.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22(1)y x =-. 解法2 设11(,)P x y ,22(,)Q x y ,由2112224,4.y x y x ⎧=⎪⎨=⎪⎩ 得121212()()4()y y y y x x -+=-,设PQ 中点为(,)M x y , 当12x x ≠时,有121224y y y x x -⋅=-,又1PQ MF yk k x ==-,所以,21yy x ⋅=-,即22(1)y x =-. 当12x x =时,易得弦PQ 的中点为(1,0)F ,也满足所求方程.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22(1)y x =-.10.过定点(1, 4)P 作直线交抛物线:C 22y x =于A 、B 两点, 过A 、B 分别作抛物线C 的切线交于点M, 则点M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44y x =-(二)解答题1.一动圆过点(0, 3)P ,且与圆22(3)100x y ++=相内切,求该动圆圆心C 的轨迹方程. (定义法)2.过椭圆221369x y +=的左顶点1A 作任意弦1A E 并延长到F ,使1||||EF A E =,2A 为椭圆另一顶点,连结OF 交2A E 于点P ,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直接法、定义法;突出转化思想)3.已知1A 、2A 是椭圆22221x y a b+=的长轴端点,P 、Q 是椭圆上关于长轴12A A 对称的两点,求直线1PA 和2QA 的交点M 的轨迹.(交轨法)4.已知点G 是△ABC 的重心,(0,1), (0,1)A B -,在x 轴上有一点M ,满足||||MA MC =, GM AB R λλ=(∈).(1)求点C 的轨迹方程;(2)若斜率为k 的直线l 与点C 的轨迹交于不同两点P 、Q ,且满足||||AP AQ =,试求k 的取值范围.解:(1)设(,)C x y ,则由重心坐标公式可得(,)33x yG . ∵ GM AB λ=,点M 在x 轴上,∴ (,0)3x M .∵ ||||MA MC =,(0,1)A -,∴=,即 2213x y +=. 故点C 的轨迹方程为2213x y +=(1y ≠±).(直接法) (2)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b =+(1b ≠±),11(,)P x y 、22(,)Q x y ,PQ 的中点为N .由22,3 3.y kx b x y =+⎧⎨+=⎩消y ,得222(13)63(1)0k x kbx b +++-=. ∴ 22223612(13)(1)0k b k b ∆=-+->,即22130k b +->. ①又122613kbx x k +=-+,∴212122262()221313k b b y y k x x b b k k -+=++=+=++, ∴ 223(,)1313kb bN k k-++. ∵ ||||AP AQ =,∴ AN PQ ⊥,∴ 1ANk k =-,即 221113313bk kb k k ++=--+,∴ 2132k b +=,又由①式可得 220b b ->,∴ 02b <<且1b ≠.∴ 20134k <+<且2132k +≠,解得11k -<<且k ≠.故k 的取值范围是11k -<<且3k ≠±. 5.已知平面上两定点(0,2)M -、(0,2)N ,P 为一动点,满足MP MN PN MN ⋅=⋅. (Ⅰ)求动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直接法)(Ⅱ)若A 、B 是轨迹C 上的两动点,且AN NB λ=.过A 、B 两点分别作轨迹C 的切线,设其交点为Q ,证明NQ AB ⋅为定值.解:(Ⅰ)设(,)P x y .由已知(,2)MP x y =+,(0,4)MN =,(,2)PN x y =--,48MP MN y ⋅=+.4PN MN x ⋅=分∵MP MN PN MN ⋅=⋅,∴48y += 整理,得 28x y =.即动点P 的轨迹C 为抛物线,其方程为28x y =.6.已知O 为坐标原点,点(1,0)E -、(1,0)F ,动点A 、M 、N 满足||||AE m EF =(1m >),0MN AF =⋅,1()2ON OA OF =+,//AM ME .求点M 的轨迹W 的方程.解:∵0MN AF ⋅=,1()2ON OA OF =+,∴ MN 垂直平分AF .又//AM ME ,∴ 点M 在AE 上,∴ ||||||||2AM ME AE m EF m +===,||||MA MF =, ∴ ||||2||ME MF m EF +=>,∴ 点M 的轨迹W 是以E 、F 为焦点的椭圆,且半长轴a m =,半焦距1c =,∴ 22221b a c m =-=-.∴ 点M 的轨迹W 的方程为222211x y m m +=-(1m >).7.设,x y R ∈,,i j 为直角坐标系内,x y 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若向量(2)a xi y j =++,(2)b xi y j =+-, 且||||8a b +=.(1)求点(,)M x y 的轨迹C 的方程;(定义法)(2)过点(0,3)作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设OP OA OB =+,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l ,使得四边形OAPB 是矩形若存在,求出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解:(1)2211216x y +=; (2)因为l 过y 轴上的点(0,3).若直线l 是y 轴,则,A B 两点是椭圆的顶点.0OP OA OB =+=,所以P 与O 重合,与四边形OAPB 是矩形矛盾. 故直线l 的斜率存在,设l 方程为3y kx =+,1122(,),(,)A x y B x y .由223,1,1216y kx x y =+⎧⎪⎨+=⎪⎩ 消y 得22(43)18210,k x kx ++-=此时22(18)4(43)(21)k k ∆=-+->0恒成立,且1221843k x x k +=-+,1222143x x k =-+, OP OA OB =+,所以四边形OAPB 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直线l ,使得四边形OAPB 是矩形,则OA OB ⊥,即0OA OB ⋅=.1122(,),(,)OA x y OB x y ==,∴ 12120OA OB x x y y ⋅=+=.即21212(1)3()90k x x k x x ++++=.2222118(1)()3()4343k k k k k +⋅-+⋅-++ 90+=.2516k =,得4k =±.故存在直线l :534y x =±+,使得四边形OAPB 是矩形. 8.如图,平面内的定点F 到定直线l 的距离为2,定点E 满足:||EF =2,且EF l ⊥于G ,点Q 是直线l 上一动点,点M 满足:FM MQ =,点P 满足://PQ EF ,0PM FQ ⋅=. (I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II )若经过点E 的直线1l 与点P 的轨迹交于相异两点A 、B ,令AFB θ∠=,当34πθπ≤<时,求直线1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解:(1)以FG 的中点O 为原点,以EF 所在直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设点(,)P x y , 则(0, 1)F ,(0, 3)E ,:1l y =-.∵ FM MQ =,//PQ EF ,∴(,1)Q x -,(, 0)2x M .∵0PM FQ ⋅=,∴ ()()(2)02xx y -⨯+-⨯-=,即所求点P 的轨迹方程为24x y =. (2)设点))(,(),,(212211x x y x B y x A ≠设AF 的斜率为1k ,BF 的斜率为2k ,直线1l 的方程为3+=kx y由⎩⎨⎧=+=yx kx y 432…………6分 01242=--kx x 得 1242121-==+∴x x kx x …………7分 9)4(44221222121==⋅=∴xx x x y y646)(22121+=++=+k x x k y y …………8分)1)(1()1,(),1,,(21212211--+=⋅∴-=-=y y x x FB FA y x FB y x FA841649121)(22212121--=+--+-=++-+=k k y y y y x x)1)(1(||||21++=⋅y y FB FA 又16416491)(222121+=+++=+++=k k y y y y4216484||||cos 2222++-=+--=⋅=∴k k k k FB FA θ…………10分由于πθπ<≤43 2242122cos 122-≤++-<--≤<-∴k k 即θ…………11分 222242222≥∴≥++∴k k k解得4488-≤≥k k 或…………13分∴直线1l 斜率k 的取值范围是}8,8|{44-≥≥k k k 或9.如图所示,已知定点(1, 0)F ,动点P 在y 轴上运动,过点P 作PM 交x 轴于点M ,并延长MP 到点N ,且0PM PF ⋅=,||||PM PN =. (1)求动点N 的轨迹方程;(2)直线l 与动点N 的轨迹交于A 、B 两点,若4OA OB ⋅=-,且||AB ≤求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解:(1)设(,)N x y ,由||||PM PN =得(,0)M x -,(0, )2y P ,(,)2y PM x =--,(1,)2yPF =-,又0PM PF ⋅=,∴204yx -+=,即动点N24y x =.(2)10.已知点(0, 1)F ,点M 在x 轴上,点N 在y 轴上,P 为动点,满足0MN MF ⋅=,0MN MP +=.(1)求P 点轨迹E 的方程;(2)将(1)中轨迹E 按向量(0, 1)a =平移后得曲线E ',设Q 是E '上任一点,过Q 作圆22(1)1x y ++=的两条切线,分别交x 轴与A 、B 两点,求||AB 的取值范围.解:(1)设(, 0)M a 、(0, )N b 、(,)P x y ,则(,)MN a b =-、(, 1)MF a =-、(, )MP x a y =-.由题意得(, )(, 1)0,(, )(,)(0, 0).a b a a b x a y -⋅-=⎧⎨-+-=⎩ ∴ 20,, ,2a b xa b y ⎧+=⎪⎨==-⎪⎩ ∴ 214y x =, 故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214y x =. (2)11.如图()A m和(,)B n 两点分别在射线OS 、OT 上移动,且12OA OB ⋅=-, O 为坐标原点,动点P 满足OP OA OB =+.(1)求m n ⋅的值; (2)求P 点的轨迹C 的方程,并说明它表示怎样的曲线(3)若直线l 过点(2, 0)E 交(2)中曲线C 于M 、N 两点,且3ME EN =,求l 的方程. 解:(1)由已知得1()(,)22OA OB m n mn ⋅=⋅=-=-,∴ 14mn =. (2)设P 点坐标为(,)x y (0x >),由OP OA OB =+得(,)()(,)x y m n =+())m n m n =+-,∴,)x m n y m n =+⎧⎪⎨=-⎪⎩ 消去m ,n 可得2243y x mn -=,又因14mn =,∴ P 点的轨迹方程为221(0)3y x x -=>.它表示以坐标原点为中心,焦点在x 轴上,且实轴长为2,焦距为4的双曲线2213y x -=的右支.(3)设直线l 的方程为2x ty =+,将其代入C 的方程得223(2)3ty y +-= 即 22(31)1290t y ty -++=,易知2(31)0t -≠(否则,直线l的斜率为又22214436(31)36(1)0t t t ∆=--=+>,设1122(,),(,)M x y N x y ,则121222129,3131t y y y y t t -+==--∵ l 与C 的两个交点,M N 在y 轴的右侧212121212(2)(2)2()4x x ty ty t y y t y y =++=+++2222291234240313131t t t t t t t -+=⋅+⋅+=->---, ∴ 2310t -<,即2103t <<,又由120x x +>同理可得 2103t <<,由3ME EN =得 1122(2,)3(2,)x y x y --=-, ∴ 121223(2)3x x y y -=-⎧⎨-=⎩ 由122222123231t y y y y y t +=-+=-=--得22631t y t =-,由21222229(3)331y y y y y t =-=-=-得222331y t =--,消去2y 得 2222363(31)31t t t =---考虑几何求法!! 解之得:2115t = ,满足2103t <<.故所求直线l0y --=0y +-=.12.设A ,B分别是直线5y x =和5y x =-上的两个动点,并且||20AB =,动点P 满足OP OA OB =+.记动点P 的轨迹为C . (I ) 求轨迹C 的方程;(II )若点D 的坐标为(0,16),M 、N 是曲线C 上的两个动点,且DM DN λ=,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解:(I )设(,)P x y ,因为A 、B分别为直线y x =和y x =上的点,故可设11()A x x,22(,)B x x . ∵OP OA OB =+,∴1212,)x x x y x x =+⎧⎪⎨=-⎪⎩.∴1212,x x x x x y +=⎧⎪⎨-=⎪⎩.又20AB =, ∴2212124()()205x x x x -++=.∴22542045y x +=. 即曲线C 的方程为2212516x y +=. (II ) 设N (s ,t ),M (x ,y ),则由DN DM λ=,可得(x ,y-16)=λ (s ,t-16). 故x s λ=,16(16)y t λ=+-.∵ M、N 在曲线C 上, ∴⎪⎪⎩⎪⎪⎨⎧=+-+=+ 1.16)1616t (25s 1,16t 25s 22222λλλ消去s 得116)1616t (16)t 16(222=+-+-λλλ.由题意知0≠λ,且1≠λ,解得 17152t λλ-=. 又 4t ≤, ∴421517≤-λλ. 解得 3553≤≤λ(1≠λ).故实数λ的取值范围是3553≤≤λ(1≠λ). 13.设双曲线22213y x a -=的两个焦点分别为1F 、2F ,离心率为2. (1)求此双曲线的渐近线1l 、2l 的方程;(3y x =±) (2)若A 、B 分别为1l 、2l 上的动点,且122||5||AB F F =,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是什么曲线.(22317525x y +=) 提示:||1010AB =⇒=,又113y x =-,223y x =, 则1221)3y y x x +=-,2112)3y y x x -=+. 又 122x x x =+,122y y y =+代入距离公式即可.(3)过点(1, 0)N 是否存在直线l ,使l 与双曲线交于P 、Q 两点,且0OP OQ ⋅=,若存在,求出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不存在)14.已知点(1, 0)F ,直线:2l x =,设动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已知2||PF d =,且2332d ≤≤. (1)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2)若13PF OF ⋅=,求向量OP 与OF 的夹角;(3)如图所示,若点G 满足2GF FC =,点M 满足3MP PF =,且线段MG 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点P ,求△PGF 的面积.15.如图,直线:1l y kx =+与椭圆22:2C ax y +=(1a >)交于A 、B 两点,以OA 、OB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PB (O 为坐标原点).(1)若1k =,且四边形OAPB 为矩形,求a 的值;(3a =)(2)若2a =,当k 变化时(k R ∈),求点P 的轨迹方程.(22220x y y +-=(0y ≠))16.双曲线C :22221x y a b-=(0a >,0b >)的离心率为2,其中(0,)A b -,(, 0)B a ,且22224||||||||3OA OB OA OB +=⋅.(1)求双曲线C 的方程; (2)若双曲线C 上存在关于直线l :4y kx =+对称的点,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解:(I )依题意有:2222222c 2,a 4a b a b ,3a b c .⎧=⎪⎪⎪+=⎨⎪⎪+=⎪⎩解得:.2,3,1===c b a所求双曲线的方程为.1322=-y x ………………………………………6分 (Ⅱ)当k=0时,显然不存在.………………………………………7分lxyCGFOPM当k≠0时,设双曲线上两点M 、N 关于直线l 对称.由l ⊥MN,直线MN 的方程为1y x b k=-+.则M 、N 两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组由221y x b,k3x y 3.⎧=-+⎪⎨⎪-=⎩消去y 得 2222(3k 1)x 2kbx (b 3)k 0-+-+=.…………………………………9分显然23k 10-≠,∴2222(2kb)4(3k 1)(b 3)k 0∆⎡⎤=---+>⎣⎦.即222k b 3k 10+->. ①设线段MN 中点D (00x ,y )则02202kb x ,3k 13k b y .3k 1-⎧=⎪⎪-⎨⎪=⎪-⎩∵D(00x ,y )在直线l 上,∴22223k b k b43k 13k 1-=+--.即22k b=3k 1- ② 把②带入①中得 222k b +bk 0>, 解得b 0>或b 1<-.∴223k 10k ->或223k 1<-1k -.即k >或1k 2<,且k≠0. ∴k的取值范围是113(,(,0)(0,)(,)22-∞-+∞.…………………14分 17.已知向量OA =(2,0),OC =AB =(0,1),动点M 到定直线y =1的距离等于d ,并且满足OM ·AM =K(CM ·BM -d 2),其中O 为坐标原点,K 为参数. (Ⅰ)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并判断曲线类型;(Ⅱ)如果动点M 的轨迹是一条圆锥曲线,其离心率e 满足33≤e ≤2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18.过抛物线24y x =的焦点作两条弦AB 、CD ,若0AB CD ⋅=,1()2OM OA OB =+,1()2ON OC OD =+.(1)求证:直线MN 过定点;(2)记(1)中的定点为Q ,求证AQB ∠为钝角; (3)分别以AB 、CD 为直径作圆,两圆公共弦的中点为H ,求H 的轨迹方程,并指出轨迹是什么曲线.19.(05年江西)如图,M 是抛物线上2y x =上的一点,动弦ME 、MF 分别交x 轴于A 、B 两点,且MA MB =.(1)若M 为定点,证明:直线EF 的斜率为定值; (2)若M 为动点,且90EMF ∠=,求△EMF 的重心G 的轨迹.思路分析:(1)由直线MF (或ME )方程与抛物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出点F 和点E 的坐标,利用斜率公式来证明;(2)用M 点的坐标将E 、F 点的坐标表示出来,进而表示出G 点坐标,消去0y 即得到G 的轨迹方程(参数法).解:(1)法一:设200(,)M y y ,直线ME 的斜率为k (0k >),则直线MF 的斜率为k -,方程为200()y y k x y -=-.∴由2002()y y k x y y x⎧-=-⎪⎨=⎪⎩,消x 得200(1)0ky y y ky -+-=,解得01F ky y k-=,∴ 202(1)F ky x k -=, ∴0022000022211214(1)(1)2E F EFE F ky ky y y k k k k ky ky ky x x y k k k -+---====---+--(定值). 所以直线EF 的斜率为定值.法二:设定点00(,)M x y ,11(,)E x y 、22(,)F x y ,由200211,y x y x ⎧=⎪⎨=⎪⎩ 得 010101()()y y y y x x -+=-,即011ME k y y =+;同理 021MF k y y =+.∵ MA MB =,∴ ME MF k k =-,即010211y y y y =-++,∴ 1202y y y +=-.所以,1212221212120112EF y y y y k x x y y y y y --====---+(定值). 第一问的变式:过点M 作倾斜角互补的直线ME 、MF ,则直线EF 的斜率为定值;根据不同的倾斜角,可得出一组平行弦.(2)90,45,1,EMF MAB k ∠=∠==当时所以直线ME 的方程为200()y y k x y -=-由2002y y x y y x ⎧-=-⎪⎨=⎪⎩得200((1),1)E y y --同理可得200((1),(1)).F y y +-+设重心G (x , y ),则有222200000000(1)(1)23333(1)(1)333M E F M E F y y y y x x x x y y y y x x x y ⎧+-+++++===⎪⎪⎨+--+++⎪===-⎪⎩消去参数0y 得2122()9273y x x =->. 20.如图,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纸片,沿某动直线l 为折痕将正方形在其下方的部分向上翻折,使得每次翻折后点B 都落在边AD 上,记为B ',折痕l 与AB 交于点E ,点M 满足关系式EM EB EB '=+.(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点M 的轨迹方程;(2)若曲线C 是由点M 的轨迹及其关于边AB 对称的曲线组成的,F 是AB 边上的一点,4BA BF =,过点F 的直线交曲线C 于P 、Q 两点,且PF FQ λ=,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