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药》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药》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材是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药》,主要讲述了夏琳、林海及其所在的城市这三个居民群体在不同层面的命运紧密相连,诠释了人性本质及其在现代都市中遭受考验的故事。

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此小说的阅读,深刻理解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与虚伪,明确良知与天理的重要性。

2. 能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感悟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描写的现实社会的喜悦和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补充的关系。

3. 能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课程环节与设计1. 热身环节:课前调研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公开的问卷或者课前调研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对于该小说的了解程度,如果了解较少,可以在热身环节里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简单解读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形象。

2. 第一环节:整体感性理解小说第一环节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整理小说的基本情节,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和一些图像化的手段, 如视频和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相关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入感受小说所表达的情感信息以及相关的生命价值观。

3. 第二环节:分析关键情节在分析关键情节环节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小说“药”这个关键情节,为学生解读该场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过程,以此来反映出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虚伪。

此环节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发掘小说中的人性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思想,加深学生们的心理认知。

4. 第三环节:独立思考与讨论在独立思考与讨论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讨的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观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思维深度,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

5. 第四环节:总结与回顾本次教学总结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和主要情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并对学生们的感性认识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2 《药》的背景:写于1924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情节概括:小说以“药”为线索,讲述了革命者夏瑜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他的鲜血被当作治病的良药,卖给愚昧的民众,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华老栓:一个普通的市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为了治病而购买人血馒头,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2 夏瑜:革命者,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最终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封建思想的毒害:通过华老栓和民众的行为,展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导致他们无法看清现实的真相。

4.2 民众的麻木:小说中的民众对夏瑜的遭遇毫不在意,甚至将他当作治病的工具,反映了民众的麻木不仁。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鲁迅其他作品简介:可以介绍《呐喊》、《彷徨》等鲁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5.2 相关影视作品推荐:可以推荐一些与《药》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民众的麻木状态。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中的细节。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药》与其他鲁迅作品进行对比。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第七章:教学内容与步骤7.1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与文学地位简介《药》的情节梗概与人物关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探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7.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药》的兴趣,如“你认为革命是什么?”自学: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情节和人物。

《药》教案6

《药》教案6

高中语文教案(二年级上)十二?药教案课堂教学设计Ⅰ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二)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如何分析小说《药》的结构?分析:了解结构特点是理解人物和概括主题的基础。

《药》的结构形式比较复杂,根据该篇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1)分清场面,理清故事情节。

因为情节是由不同的场面组成的,随着场面的转换,情节才能随之展开。

《药》分五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时间是“秋天的后半夜,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

第二个场面,时间是拂晓前,地点是丁字街头的刑场,主要人物是华老栓、康大叔。

两个场面写的是一个事件——买药。

第三个场面,时间在天亮以后,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驼背五少爷,事件是吃药。

第四个场面,时间是下午,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康大叔、华老栓、花白胡子等,事件是谈药。

第五个场面,时间是第二年清明早晨,地点是坟场,人物是华小栓的母亲和夏瑜的母亲,事件是她们分别祭奠去世的儿子。

可见,本文的情节可分为故事的发生(第一、二个场面)、发展(第三个场面)、高潮(第四个场面)、结局(第五个场面)。

(2)理出情节线索,了解小说整体结构。

线索,对小说的结构有重大作用。

小说的一系列发展着的事件,情节中的一个一个场面,均是由情节线索贯穿起来的。

《药》则是采用双线结构的组织材料,从愚昧落后的群众和革命者两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

明暗线结构正是本文的结构特点。

《药》的主要情节由明、暗两条线构成,华家的故事是明线,夏家的故事是暗线,从而构成了这样的结构图:由上图所见,双线连的物是人血馒头,而双线连接的人则是康大叔。

(二)如何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所在。

主要从两方面:(1)分析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

鲁迅《药》教学设计及反思

鲁迅《药》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1、认识本文以明暗两线结构内容、组织推动情节的方式,并理解这种结构方式在表述内容、突出主题上的积极作用;2、学习以人物的言行、心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手法;3、辨析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以及表现主题的作用;4、理解本文人物的典型意义,通过人物认识作品深刻而重大的主题【教学重点】领悟双重主题,把握双线结构、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教学难点】标题的含义,花环和乌鸦的作用【教学设想】《药》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但教读本课有很大的困难,因为鲁迅的作品本身比较难读,而且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或者对鲁迅不感兴趣,或者对这篇《药》不感兴趣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讲授本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单纯的教授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不一定很好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加强班宜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通过质疑、解疑、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适当向课文细节品味方面延伸(参考韩军的《我教鲁迅的〈药〉》)平行班可以适当讲授,围绕情节、人物和主题三个重点,突出描写技法和语言品味,尽量让学生多活动,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课后“思考和练习”要有机地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本教学设计以平行班为例【教学方法】1、点拨法《药》是一篇思想深刻、意蕴丰富的小说,为了在教学中避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本课教学不但在教材的处理上要采取了避重就轻、主次分明的教学原则,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要借鉴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比如,小说情节的交织物——人血馒头、交织的人物——康大叔,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典型人物的性格分析等,要“点”;而夏瑜作为革命者的可敬及作为失败者的可悲、小说结尾处的“曲笔”等,要“拨”。

《药》的教案

《药》的教案

《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 掌握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和方法,注重药物的合理使用;4. 培养学生对健康和药物知识的重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3.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作用;2. 熟悉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 药物的作用机制;2. 药物的副作用。

五、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药物知识的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 实践操作: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你们生活中常用的药物有哪些?你们知道药物有哪些分类吗?2. 授课讲解(20分钟):介绍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

同时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让学生了解药物使用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和注意事项。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药物进行研究和讨论,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等。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各组的研究成果。

4. 实践操作(30分钟):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模拟药品和相关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用药示范操作,并解答学生疑惑。

5. 观看视频(20分钟):选择相关的教育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

视频内容可以包括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不当使用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等。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合理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

《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药是一种用于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或改善健康状况的物质。

药物的学习是生活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的种类、作用、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关于药物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药物,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2. 知道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

3. 掌握一些常见的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4. 培养学生正确、合理使用药物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吃过药物?吃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内容的引入做好准备。

2. 讲解药物的定义与作用(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等媒体展示药物的定义,并详细解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

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探究不同类别药物的作用(20分钟)介绍一些常见的药物种类和作用,如抗生素、退烧药、止痛药等。

师生共同探讨这些药物的作用原理,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4. 让学生自行查询常见药物的使用方法(30分钟)学生自行分组或个人查询常见药物的使用方法,包括药物的剂量、用法、服药时间等。

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进行查询。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并向全班分享。

5. 分组分享并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到两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查询到的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评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扩展自己的知识。

6. 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三、设计意图:1.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药物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查询与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行查询和整理药物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鲁迅《药》教学设计

鲁迅《药》教学设计

鲁迅《药》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习分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请同学们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

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药》。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1215《药》教学设计

1215《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于进兰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互连接、交织、融合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主旨;2、理解华老栓、夏瑜及人物群象,深入把握小说主旨;3、理解环境描写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小说主题的分析三、教学难点夏瑜等人物形象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研究法五、教学时数3课时:情节、人物、环境各一课时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互连接、交织、融合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节梳理表,解答阅读中遇到的疑惑)(PPT出示老师答案,点明小说两条线索交织的特点)情节一(开端)二(发展)三(高潮)四(结局)时间秋天的下半夜当天清晨当天上午第二年清明地点刑场(连接)华家(连接)茶馆(交织)坟场(融合)华家(正面描写)买药吃药谈药药效(无)夏家(侧面描写)人被杀血被吃事被讥影响(无)二、作者对夏瑜多用的是侧面描写,小说中还出现了哪些人,这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么对夏瑜的人物形象特征态度1、康大叔杀、卖2、红眼睛阿义欺压3、夏三爷出卖4、华老栓一家买、吃5、看客赏鉴6、茶客嘲讽7、夏四奶奶羞愧8、其它夏瑜1、找出文中描写夏瑜的句子作上记号,说明其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2、归纳夏瑜的形象特征;3、说明形象的意义。

——明确:1、描写方法:行动描写:参加反清革命,狱中英勇斗争,宣传革命思想,牺牲个人生命。

语言描写:“可怜”、“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2、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等来表现这位民主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3、形象的意义:作者通过群众对他的态度来表现这位民主革命者的孤寂和悲哀: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在狱中挨打,人们“高兴”;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时,人们扯着脖子看热闹;他的血,被老栓当作为儿子治病的“药”;连他的母亲,也为他的行为感到“羞愧”。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
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药》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可先让学生回忆高一必修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中的有关内容,并介绍鲁迅写这篇小说时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懂得当时鲁迅是一位在黑暗中探索的战士,虽然还未找到济世的良方,但正视社会种种弊端,始终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在学生了解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可从标题《药》入手,展开情节,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又由浅入深地认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3.讲读课文,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上,进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但不要脱离鲁迅当时思想和写作的意图,而对“药”的含义随意加以引伸发挥。

4.选择描写人物的典型句段,让学生朗读、思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人物的不同类型及不同的描写方法。

5.小说共四节,第一、三节是重点;第二节主要起过渡作用,可
从简从略:第四节主要抓气氛渲染,不必过分用力。

《药》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药》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与建议
课时安排
本文建议安排2-3个课时进行教学,具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调整。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同时,应结合多 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02
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选择
学生年龄段特点及心理需求
推荐与《药》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如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
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03
引导跨学科阅读
推荐涉及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跨学科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
审视《药》中的人物和主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网络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1 2 3
利用在线课程平台
利用在线课程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如视频讲座 、在线课程等,帮助学生预习和复习课程内容。
本次课程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药》这篇课文 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学生表现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对课文的理解也较为深入。同时,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也较 好,说明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得较为扎实。
教学亮点总结
本次课程的亮点在于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同时,通过案例 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多元化评价方式
未来的教学评价将更加多元化 ,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 况,还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能力发展。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 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 来的教学将更加依赖于信息化 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不断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 力,以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
秋瑾(1875——1907)字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小说中夏瑜的名字就是根据秋瑾的名字仿造的。
夏——秋——季节
瑜——瑾——美玉
2、分析本文的双线结构
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各部分所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②归纳各部分的内容,理出文章结构线索。(附:双线结构图)
1、课文开头写夜景和茶馆的环境气氛,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①夜景描写既交代自然环境,又交代社会环境,“月亮下去,太阳未出”是最黑暗的时候。②交代作品主人公和故事发生的地点。③创造悲剧气氛:阴暗、凄清、恐怖。麻木的人们像昏睡着的一样。
2、“掏了半天”、“抖抖的装入衣袋”两句描写有何作用?
①说明钱来之不易,藏得十分谨慎。②既是老年动作,又是内心激动的表现。③表现华老栓夫妇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
⑤作者为什么把夏家的故事作暗线安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A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描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故将华家的故事安排为明线;夏瑜的故事表现“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的重点,这样安排,会使小说的主题更丰富,更深刻。
B本文写于1919年4月,尽管新文化运动已开始,马克思主义已开始传播中国,但五四运动尚未爆发。在鲁迅的生活阅历中,对革命的一面了解不多,因此,不能把革命者夏瑜作为重点描写对象。
情节华家(明线)时间地点夏家(暗线)
↓↓↓
开端:老栓买药→秋天后半夜←→刑场←夏瑜就义
↓↓↓
发展:小栓吃药→当天早上←→茶馆←夏瑜血被吃
↓↓↓
高潮:茶客谈药→上坟→次年清明←→坟场←瑜母上坟
3、讨论
①夏四奶奶上坟是明写还是暗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写。说明两条线索在坟场这地方汇合。选在坟场汇合意在表明两家都有着同样的悲惨结果,两家都是受害者。

《药》公开课教案(含)

《药》公开课教案(含)

教案《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药》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2)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导入:简要介绍《药》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将《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药》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15分钟)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给予及时反馈。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药物的概念及常见的药物分类。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视和管理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药物的样品图片和名称列表。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通过简单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们猜一猜什么是药物,并引导学生们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Step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给学生们普及药物的概念以及药物的作用,如治疗疾病、缓解痛苦等,并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身边有没有人用过药物?请说出你们知道的药物名称。

”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答案。

Step 3:药物分类(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种类的药物图片,并根据药物的作用和用途进行分类,如抗生素、止痛药、消炎药等。

学生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或自己的经验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呈现给全班。

教师可采用说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不同类型的药物。

Step 4:药物的正确使用(25分钟)教师介绍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药物的剂量要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不要滥用药物、儿童使用药物应该在成人的指导下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例子向学生们进行解释和说明,并提醒学生们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

Step 5: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常见的药物,并在小组内讨论该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给其他小组呈现。

教师可以设立一个小组奖励,以增强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Step 6:分享和讨论(15分钟)学生们展示他们小组的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你们选择的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该怎么避免?”和“你们对药物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等,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

Step 7:总结课堂内容(5分钟)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们回家观察家庭成员的用药情况,并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药物正确使用的认识和体会。

《药》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药》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药》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3)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手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药》;(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关注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其对小说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看其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简要概括小说《药》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 请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3. 请学生尝试运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药(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药(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药(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药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安全用药的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的药物使用习惯和健康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药物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定义、来源和作用。

2. 药物的分类: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

3. 安全用药的原则: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遵循剂量和用药时间、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4. 正确用药的方法:口服、外用、注射等。

5. 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感冒、发烧、咳嗽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药物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药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4. 安全用药原则讲解:讲解如何正确选择药物、遵循剂量和用药时间、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并分享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药物基本概念、分类和安全用药原则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正确用药方法的掌握。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物学》或其他相关教材。

2. 课件:药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安全用药原则等内容。

3. 案例资料: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案例。

4. 视频资料:关于正确用药方法的示范视频。

六、教学活动1. 小组竞赛:设计一个关于药物知识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加课堂趣味性。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医生和患者,模拟就医和用药场景,增强学生对正确用药的理解。

3. 家庭调查:让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用药习惯,了解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对药物知识的兴趣。

2. 案例教学:分析真实病例,让学生了解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药店或医院,了解药物的购买和使用流程。

1. 药物知识问答:设计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药物知识的掌握。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药》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一。

文章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药物的迷信和对医学知识的无知。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迷信的危害,并且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药》这篇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并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对于鲁迅的作品可能不太了解。

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也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鲁迅的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背景和作品的特点。

可以通过展示鲁迅的图片或简单介绍他的生平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入《药》这篇文章,让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可以通过给学生出示文章标题或者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你们知道药物的作用吗?你们觉得药物在人们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第二环节: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一些基础的理解问题,如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可以将这些问题列在黑板上,让学生阅读之后进行讨论和回答。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并试图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第三环节:词汇学习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

可以通过词义解释、例句演绎等方式进行词汇学习。

2. 学生归纳总结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词汇写在纸上,然后进行分类总结。

药(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药(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药(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药品的定义和分类一、教学目标1.了解药品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各类药品的特点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药品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药品的定义:介绍药品的概念,解释药品在医疗中的重要性。

2.药品的分类:讲述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药、西药等的分类标准及特点。

3.药品的作用:分析各类药品的作用及其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药品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药品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药品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药品作用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药品的选购与使用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选购药品的能力。

2.教导学生正确使用药品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药品安全意识。

1.药品选购:介绍选购药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查看药品批准文号、生产日期等。

2.药品使用:讲解正确使用药品的方法,如用药时间、剂量、不良反应的处理等。

3.药品存储:讲述药品的存储条件,以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药品选购、使用和存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情景模拟法:模拟药品选购和使用场景,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药品选购、使用和存储知识的掌握。

2.情景模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情景中选购、使用药品的能力。

第三章:常见病症的自我药疗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常见病症的自我药疗能力。

2.教导学生正确选用药品治疗常见病症。

3.提高学生的药品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感冒:介绍感冒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推荐相应的药品。

2.腹泻:讲述腹泻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推荐相应的药品。

3.发烧:分析发烧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推荐相应的药品。

1.讲授法:讲解感冒、腹泻、发烧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针对不同病症选用药品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感冒、腹泻、发烧病症及治疗方法的掌握。

鲁迅 药 教学设计

鲁迅   药  教学设计

鲁迅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鲁迅的药课堂时间:2个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2. 分析《药》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点;3. 提高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药》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点;2. 探究《药》这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教学准备:1. 复印鲁迅的《药》一文;2. PPT或黑板、粉笔;3. 学生准备鲁迅的相关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课题,向学生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 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可以通过展示鲁迅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

步骤二:导读《药》(20分钟)1. 分发《药》一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全文。

2. 对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

步骤三:分析《药》的情节(20分钟)1.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有哪些关键事件?这些事件有什么含义?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步骤四:分析《药》的主题(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主题?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药品混杂和售假等问题来批判社会现象的用意。

步骤五:分析《药》的艺术特点(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药》中所运用的叙述手法、人物塑造和意象描写等艺术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将细腻的写实描写与讽刺抨击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步骤六:鲁迅的贡献(15分钟)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包括其对白话文的运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等。

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步骤七:提问和讨论(20分钟)1. 提问:你对《药》这篇小说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它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具有指导价值?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就同学们之间的不同观点展开辩论。

给药教学设计

给药教学设计

给药教学设计药物教学设计是一种有计划和结构化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药物知识和技能。

下面是一份关于药物教学设计的示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药物知识。

教学目标:1.理解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常见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3.理解用药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4.能够正确计算和调配药物剂量。

教学时间:2小时教学内容:1.药物的定义和分类-讲解药物的定义,包括对药物的定义和功能的解释。

-将药物分为O T C药物和处方药物,并解释其区别。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将药物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抗生素、止痛药等。

2.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介绍不同的药物剂型,例如片剂、胶囊、注射剂等,并解释其特点和适应症。

-解释不同给药途径的含义和应用,例如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3.用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讲解用药的基本原则,包括准确的诊断、合理的用药方案等。

-强调不同人群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等。

-提示常见的用药禁忌和不良反应,例如对药物过敏、与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4.药物剂量的计算和调配-教授药物剂量的计算方法,例如根据体重和年龄计算儿童的药物剂量。

-指导如何正确调配液体药物剂量,例如使用注射器、计量瓶等工具。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用药原则,使用幻灯片和示意图辅助讲解。

2.互动:组织学生参与问答环节,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

3.模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药物剂量的计算和调配实践,例如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儿童药物剂量。

4.案例分析:使用实际案例讨论不同药物的适应症、剂型选择和用药禁忌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评估:1.闭卷考试:设计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操作:要求学生进行药物剂量的计算和调配实践,评估他们的操作准确性和技能水平。

3.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分析解决实际案例中的药物问题,并撰写报告,评估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1.幻灯片:提供了药物定义和分类、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用药原则等内容的幻灯片。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篇一:教案教案[转帖]|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2003年2月16日星期日恭祝本站网友新年快乐!发表日期:2003年2月13日作者:杨怀峰教学建议:一、要求学生预习。

了解作品的朝代背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鼓励学生就课文的难点疑点、课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提出问题,供教学参考。

二、布置一些改写练习。

A、以情节为主的。

如等B、以人物为主的。

、、等C、以环境为主的。

、等D、列出作品的情节结构图;各种人物与夏瑜的关系图等三、对作品的主题、主人公以及结尾对乌鸦的描写,鼓励学生有不同于教参的说法。

四、建议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个案加工:学法建议指导:本文学习重点有三:①理解深厚的思想内容②双线结构的安排及用意③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本文,宜先抓住上述重点,然后以此为基础突破一些难点问题,深化认识,加深对本文深厚思想内容的理解。

小说的情节比较好把握。

先了解一下“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至四题,对本文的阅读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根据“思考和练习”三通读全文,同时画出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示意图,注明明、暗线由连接到交织再到融合的细节处,并按情节结构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拟一个小标题。

在理清情节结构的同时,要将每一部分里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画出来。

关于“思考和练习’冲“为什么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一试题,教参的回答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我们以为应这样理解:课文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的,故将其安排为明线;夏瑜的英勇献身而带来的“悲哀”正是由于“群众的愚昧”造成的,作暗线处理更能启发读者深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了解时代背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二、阅读全文,掌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三、把握文章的人物性格教学过程:一、介绍时代背景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思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道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常职教中心:李艳红
《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病了就得吃药。

吃药有个原则叫做“对症下药”,不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得了什么病?又吃了什么药?病好了没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药》。

二、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

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感人民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

“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启示人们: 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三、研习新课
1、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
(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

[板书设计]
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

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导入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药》这篇课文对小说的情节有了一定的了解。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学习
[活动要求]:
1.要求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主要人物以及描写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和语段加以分析概括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2.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并得出结论。

3.小组内得出结论班内交流。

[重要人物形象点拨]
一、华老栓(《药》的主人公)
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

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2),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

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开端部分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
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

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二、夏瑜(《药》的主人公)
[注]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补充资料四“关于秋瑾烈士被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

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

(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
三、康大叔
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

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

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

(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适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

并通过对作者选词的推敲,同时完成了“思考和练习”五)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至于对一帮茶客的分析,教师可参看教参。

华大妈的性格与华老栓有相似处,这里从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讲授课文《夜》时再联系着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归纳《药》的主题。

二、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导入]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自主·合作·探究]
1.《药》的主题是什么?
在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时,教师应按单元知识向学生提出:“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

”“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
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